思想道德论文范文

2023-09-16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育;学习;问题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我国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具有代表作用,也对我国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建设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其道德素质,为我国整体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做出榜样。

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是现代各阶段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重点教材,本书共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职业道德以及伦理的基本阐述,分析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要求教师应深刻领悟“为师之道、为师之德”的内涵与深意,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品质。第二部分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及功能进行分析,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进行重要阐述。第三部分讲解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要求教师具有言传身教、严谨治学、讲求诚信、热爱学习、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精神。第四部分是对高校教师再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进行概括,强调辅导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五部分是对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要求教师由外及内均应做好榜样,树立良好的教书育人精神及品质。第六部分是对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明确,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服务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第七部分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应采取的道德选择的措施,对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刻苦钻研精神具有较高的要求。第八部分强调了高校教师职业品质的培养方式,应积极进行自我提高,学校以及教育管理机构也应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监督。第九部分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策略与途径进行了分析,教师应积极掌握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这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三大基本途径,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1]。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书育人的职业意识有待深化。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化,部分高校的宽松、自由与开放的学术环境逐渐得到开放,但是部分教师对该种学术研究环境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将其当作是“放任自流”的方式,更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行不能体现一个教师应有的道德风范以及道德修养,还时常将言论不正确以及对社会的偏激认识带入课堂,导致教学腐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得不到良好培养[2]。

2.追名逐利思想价值观严重。在名与利的强大影响下,部分教师追名逐利的思想价值观尤为严重,高校教师出现了私利主义、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的情况,使得教学环境受到了影响,学生正确的价值觀、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培养也受到了冲击。有的教师只对教学结果以及科研成果比较关心,而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指导却很忽视,对于学生德才兼备的培养以及以德为先的告诫也不重视。

3.学术研究浅尝辄止。当前,高校学术研究浅尝辄止的情况十分严重,有的人没有经过正式的学习和实验研究,也被授予正规的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学位,而有的人经过多番研究和学习,多次试验和努力,最终却没能得到较好的评价[3]。这种现象导致部分专心搞科研的学生失去了深入研究的信心,逐渐导致整个学术研究界的风气败坏。部分研究者只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上稍加改变,就变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导致花费苦心钻研的研究者心怀不满,最终导致纠纷或更严重的后果。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策略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的自觉意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道德修养理论知识,用知识丰富自我头脑,不断强化自我道德修养的培养意识,思考自我提升策略,不断建立和完善自我道德修养培养的理论体系。另外,各高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与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教师岗前职业道德理论培训,且积极开展各种职业道德修养讨论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分享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与培养方法。各教学阶段的教师在教学之外还需要积极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增强自己对党及国家颁布的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相关的文件、法律法规的理解,从而促进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

2.提高实践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的价值。实践是体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发挥职业道德理论价值的重要方法。基于此,各阶段教师需要重视理论的实践应用,而不只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积极从实践中内化道德修养理论,变成自我行为习惯的一部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首先需要认真学习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守,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备课,课堂教学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后,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意识。此外,积极钻研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探索知识,避免学术钻研中出现浅尝辄止的行为,深入研究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

3.营造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环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等的形成,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健康和谐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对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不良的环境则会给个人的品质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营造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学校需要激发群体教师良性竞争以及积极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并为教师营造和谐、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在该环境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4.完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被快速曝光,教师的职业行为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如何合理的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已经成为了社会群众以及学术钻研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与操守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是教师在进行自我修养培养以及提升中的重要参考。评价机制的建立,应做到公平、公正、全面、系统、规范、科学,应综合应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出评价。将评价标准进行量化、细化,在加强评价作用时,还应该加强监督,根据评价结果对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而对于水平较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继续教育,切实发挥评价机制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另外,评价方式应包括多种模式,例如总结性评价、过程评价、重点评价等。

参考文献:

[1]罗莹.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浅析[J].高教学刊,2016,(17):201-202.

[2]张小枝.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148-149.

[3]杨豪,代雅洁.反思与建构: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实践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01):101-103.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孔子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非常深刻,特别是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当代思想教育工作也有极大的启示,即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以自身的道德言行来影响他人。就当今高等教育而言,我国高等思想教育还存在诸多漏洞,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也有待加强。基于此,我们必须要贯彻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让大学生能够言行合一,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来影响他人。本文重点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出发点,从而探究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道德人格榜样;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启示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三观”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思想层面上的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传输、行为举止的引导。对于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而言,高校思想教育教育理念,讲述内容也过于空洞,无法真正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基于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将结合,加深大学生的实际体验,让思想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行为举止塑造,从而培养大学生完善的道德品质,注重大学生品质全面发展。对于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来说,需要大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道德实践中呈现出榜样作用,从而加强对他人的大的教育。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欠缺的背景下,让孔子道德人格榜样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了一定冲击,使人们的思想出现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但却没有真正的接触到社会,社会竞争让大学生变得更加现实,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造成了巨大冲击。近些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竞争也愈加强烈,面对强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潜意识里会让自己變得更加现实,甚至由社会竞争所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思想,这对大学生来说利大于弊,完全脱离了“大学生”的影子,简单来说就是塑造了大学生“个人主义、自我实现、忽视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与我国传统道德理念相背离。

(二)大学生思想观念偏移问题

很多高校新生在入学之后都富有理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可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不同、性格不同,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理想不切实际,这些大学生的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工具性知识、轻品德修养;重外在功利性、轻内在文化道德涵养。这种思想往往会造成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际的能力,只能够动动嘴上功夫,同时也缺乏自身的道德品德修养,不仅无法用自身的道德言行来影响他人,也无法用正确的思想观念也规范自己。

(三)思想意识有待提高

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思想脆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往往会变得比较迷茫,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大学生的自尊心普遍较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认可、支持、关心,却不知道如何正确与他人相处,思想也相对比较固执,不愿听取他人意见,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遇到难题就向父母求救,及时身处异地高校,同样需要父母的庇护。而且大学生的思想极其脆弱,近些年来有关于大学生遇到挫折轻生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当今大学生一遇到挫折就变的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甚至有着大学生不敢面对现实,最终患上抑郁症。这些问题,究根结底依然是思想层面、精神层面上的脆弱性,也能够看出高校思政教育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四)“知行不一”的现象严重

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之后,其理论知识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因此,在理论分析与讨论、演讲等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但虽然理论层面有一套,实践能力却非常匮乏,导致大学生往往初选言行与行为相背离的问题,也就是说的、做的不一样,在同学面前说的内容,但在私下做的却是另一件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会造成学生双重人格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由于思想教育不到位,再加上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同学关系等,最终出现心理问题,这种大学生非常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感觉自身被世人所孤立,在校园中不敢、不愿、不想与他人交流,任何事情都放在心上,外表看似平静,但内心却承受着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心理畸形、心理崩溃、抑郁症等问题。此外,当代大学生严重缺乏与让人合作的精神,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整体意识,甚至有排他心理。

二、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针对上述的问题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够加强思想道德驾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当今高校重点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出发,充分发挥我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融入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思想榜样、思想中心,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最终构建大学生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教育者需要不断自省,充分挖掘思想道德品质内涵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该句话从表面上看是“自然流水”现象,启示着宇宙如流水一般变化不息,日新月异的历程,而且“君子之德”和“东流之水”相互关联,就像是道德生命力与自然生命力一样,启发着受教者需要不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孔子认识到了世间万物的永恒发展变化的重要道德思想,并且任何事物都在运动,而人就是在不断参照之前的自己,体验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的人生,孔子这一思想与自设你的道德品质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孔子的个人榜样作用告知学生该如何去发现背后的大的品质,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积极发展。

道德品质的学习过程就是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孔子提出了三种社会学习榜样示范,包括:抽象模仿行为示范、观察行为示范、观察后行为直接榜样示范。可见人的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知识,而不断学习也就是不断的替代强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当一个榜样行为受到了褒奖,观察者势必会在潜意识里形成同类行为的倾向。在观察榜样示范中,孔子通过观察学习对象以及观察事物行为,直接告知子贡如何从身边发现道德榜样的深刻道理,并在其中发展自身的道德品质。子贡也在孔子的观察学习中得到应有收获,并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学习。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圣人,其一生不断自我更新、自立自强,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为了子贡等弟子道德人格形成,不断强化自己来影响周边的弟子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者,应从孔子道德人格榜样中学习、借鉴,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辐射作用,注重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提高、社会观察能力。教师即要从学生的言行与之中发现问题,也要发现积极的事情,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思政教育素材,并且要通过教师自身行为来引导学生能够了解生活现实、社会现象,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教师不断增强学生的抽象模仿能力,学会从事物不断发展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的道德意识,丰富学生的道德内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强化标准。

(二)发挥教育主体间性能作用,培养道德情感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言传身教与师生互动,因人而异的采用不同方法开展示范教育。孔子在于子路对话中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该句话体现了孔子的道德实践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坚定不移的道德品质,从而对弟子们祈祷了乐观、坚定、真诚的道德示范作用。可见,师生之间如此坦诚,才能够做到相互影响,推动孔子及其弟子道德发展的包容性,充分发挥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积极作用。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从受教育者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主体性,从而倾听每个受教育者的内心想法。

对于高校思想教育来说,必须要为学生构建适合道德品质发展的独特空间,并注重师生之间所有行为主体间存在的道德教育内容与过程。基于此,高校思想教育者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做到为人师表,通过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敬业精神、积极态度、专业精神,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从而让心理扭曲、困难的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自强不息、积极上进的道德情感。对于学生的言行举止来说,教师不仅要潜移默化的起到引导作用,同时也要规范学生言行,悉心接受学生的反馈与评价,并树立道德学生骨干,让骨干学生起到标兵、模范作用,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氛围。

(三)实现言行合一、内外协调的思想教育

孔子在人生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重点关注个体的意义与生存价值,重视道德品质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内在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孔子早年从政,进而教书育人,传统正统的道德思想,教育生活也是内外兼修。作为一名古今中外的哲学圣人,孔子时刻也不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时刻保持着“下学上达”,也不“怨天尤人”的宽容心境。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不仅仅他的言行有教育意义,更是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自身的道德品质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影响着当代学生学以致用并耳濡目染。在孔子病重时,子路敬之以礼曰:“以臣下侍奉的名义”,这句话能够展示出子路对孔子的尊重之情,但孔子却自谦不配,反映出孔子弟子的内在道德修养之高尚。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教师不仅要学习到孔子内外兼修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同时,也要善于启发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道德品质现状,以及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到时代特征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够做到说到做到、言行合一,制定道德品質强化目标、人生规划,最终才能够建功立业,彰显出学生在家庭、社会、国家的价值。言行合一、内外协调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说到做到,在教学中所许下的“承诺”,必须要“兑现”,从而将自身的道德品质辐射到学生身上,让教师成为“行走的思政教育课本”,不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总之,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全面性的起到道德榜样作用,推动学生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道德品质,并鼓励学生能够勇于道德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为了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教育质量,让学生能够言行合一,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以及大学生现有思想。充分融入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加强自身的辐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充分发挥自身在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丽民. 儒家传统伦理观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启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6:99-102.

[2]王富盛. 潘懋元德育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 高教学刊,2016,11:232-234.

[3]孙金香. 孟子义利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启示[J]. 才智,2016,31:126-127.

[4]李林洪,杨兰. 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改革为例[J]. 当代职业教育,2014,12:96-99.

[5]黎永新. 论朱熹的理欲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66-68.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职校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是完成这些任务的最主要途径。新形势、新情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创新包括理念、内容、方法、环境、渠道、评价等的创新。

关键词:职校;创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职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职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职校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思想道德发展呈现出多元、复杂性,其特点决定了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研究职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和创新职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职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理念、原则、内容、方法手段与渠道等,培养健康文明的职业学生道德风尚,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加强职校创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创新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指导行动,创新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开放教育观和终身教育观:要树立德育第一的观念。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对社会个体、各个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均有巨大的作用。新时期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党的十六大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的全局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动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讲多教育因素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统领地位,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创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关键所在。这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统的德育目标是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起到教育、规范的作用,而“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是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出发,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习、与人相处,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树立全员共同德育教育观。在职校内,从事德育教育的主要是学生工作者和两课教师,他们是德育教育的骨干力量。一些职员和工人也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德育教育是别人的事。这些都是学校德育教育不应有的障碍,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危险所在;开放教育观。开放式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指导,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一种和谐教育,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开放式德育通过开放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实施、管理和评价,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形势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终身教育观。终身德育是终身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终身性德育应该为生活服务,教人学会选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终身德育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必然性。学校在德育教育上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提高教育对象的自我修养能力。

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从初中升入的学生,尤其是在一、二年级阶段,一般年龄比较小,培养他们成人是首要的任务。对这些学生主要进行遵纪守法、安全防范、学习目的、身心健康、公民道德规范等内容的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学生适应职校的学习与管理模式,增强识别力、判断力,从而完成从少年向成年人的转变。当他们进入三年级以后,可以与高中后进校的一年级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的教育;针对职校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央的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对于职校学生来说,理想信念教育格外重要。学校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他们去掉自卑感,鼓舞他们的上进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侧重。职校学生虽然考进学校时的文化分数比较低,但是他们在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比较强,他们毕业后要到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去工作。今后就业的稳定与事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因此,职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理论教学,请名人名家做专题报告,组织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演讲、辩论、征文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敬业爱岗意识、团队意识、奉献精神、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针对职校生的具体情况,要着重帮助职校生消除自卑心理。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课、讲座、个别咨询、舆论宣传、他助与自助等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还采取请事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校做报告、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等方式,帮助学生转变消极心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坚定成才的信心。要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感恩意识教育、磨砺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

三、职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基本原则方面,做到灌输与自发教育相结合。教育离不开灌输,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输方法。十九世纪以来,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毫无例外地根据本国、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向本国、本地区甚至向别国进行“灌输”。只是在社会发展的现代,灌输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已经在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借助了电影、电视、幻灯、图片等形象化的灌输形式。灌输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达到最终的不灌输,即实现自我教育。对于教育灌输,一忌“硬灌”,二忌“空灌”,反对注入式,坚持启发式灌输。在教育灌输中,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启发他们的自我教育是根本。实践中,教育者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化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创新和实践的能力。通过老师、舆论的引导,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更新、自觉践行行为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的根本途径;职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职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贴近学生深入学生,注意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真诚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并给予直接的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尽量接近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采用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择业、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要深入学生中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座谈会、报告会、个别交谈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解除学生的困惑。当前,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确保让贫困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学校可通过完善奖学助学工作体系,多渠道筹措奖助学金,多方面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奋读书、努力成才。其次是促进高职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帮助高职学生成才立业,解决高职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另外要完善高职院校后勤保障体系,改善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关爱教育。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赋予德育教育以爱和人性美。教育是情和爱的事业。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大写的人。关心和爱护学生,是做德育工作的基础;示范性教育。身正为范,展示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率性和示范性,潜藏在教职工言行之中的高尚人格形象,就是一部绝好的教科书。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除了在思想品德、学识水平、仪容仪表等方面作出表率以外,更应该在职业道德方面为学生示范。教育者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无怨无悔地奉献爱心,教育者尽心尽责地实施论理,细致周全地提供服务,其一举手、一投足、一喜一怒、一笑一颦,都是对职业道德的最好诠释,他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风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教化作用。

四、职校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创新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职校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职校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它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构成。因此,一方面党、政府与有关主管领导部门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要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确保社会宏观环境积极因素的增长;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尽管绝大多数已经离开了父母,开始在学校中独立生活,但是家庭对其的影响作用依然不容忽视。父母必须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表率作用,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工作充满热情,有社会责任感,以诚实的劳动为社会做贡献,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如果父母为人正直,遵纪守法,积极争取正当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孩子就容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好公民。父母还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情明辨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首先,针对职校学生大多是独生了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心理比较脆弱的现实,和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容易遇到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情况,职校应重视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面向高职学生作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其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高职院校文化阵地,用先进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要在职校学生中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以及“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是要将校园网络建设与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拓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学校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大熔炉。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集体可以使人感到温暖和可靠,使个人心理状态经常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的心理情绪和热烈气氛。校园环境体现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的成果。因此,要从校园文化入手改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操场、教室等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都能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渗透着一定的审美文化意蕴。一幅画、一句名言、一个警句、一条标语,能给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催人奋进,助人自律。

五、职校思想道德教育渠道的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实践性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说理引导法、熏陶感染法和榜样示范法以外,要更加注重发挥实践锻炼在提高职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要重视实践性。职校在教学方面必须突出实践性环节,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必须重视实践性,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职校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好学生社会实践。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保证必要的学时,提供必要的经费,同时做好组织实施、考核检查、总结表彰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以指导,绝不能放任不管。要科学地构建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学校应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情况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内容,从而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社会实践体系,如一年级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专题社会调查、志愿者义务服务、科技发明等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培养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调查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是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了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二、三年级学生要注重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以实践服务、专业实习、就业创业实践为主要内容,以便让学生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在实践服务中接受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作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话动。通过这些途径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达到“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目的。学校还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力求做到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使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将传授专业课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法治教育除显性课程形式之外,还可以渗入学校课程中的所有学科,可以在计算机课中使用软件时,提醒大学生考虑到版权问题;在科学课中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和文化遗产保护时,自然环境保护法的作用也就会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在外语教学中,设计阅读理解习作时,可选择与民主法律有关的文章。或者可以在文化传统课上专门讲授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例如节日、礼仪、风俗、家庭观念、奋斗历史,中国古代的神话、音乐、戏曲等,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吸收蕴含在课文中的孝亲、礼让、睦邻、公德心等价值观,树立民族意识。李长春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对于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为了更好地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生命力,就必须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学习,努力做到对不同的教学方法驾轻就熟、灵活运用。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互动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的有机结合。专家们认为,在讲解新的理论知识即当目标是呈现信息的时候,当信息不容易获得的时候、当学习材料需要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组织的时候、当学生自己学习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对学习材料提供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的时候,在以上这些情况下,进行讲授法的教学是合适的。但应该承认,讲授法缺乏教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很少有相互作用和反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坚持和改进教师讲授法这个基本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适当采用其他教学方式来弥补教师讲授法的不足。要借助案例教学法和讨论、辩论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道德教育运用网络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征。它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在广阔的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形成个性。要积极研究如何将网络载体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紧密的结合。职校要引导大学生网民对于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加网络操作“网风”、“网德”教育。在具体操作中,许多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首先,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其次,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大经费和设备的投入。很多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北京师范大学的“红旗飘飘”网站,南京大学的百合网等),方便、快捷地宣传先进文化和党的政策。一些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延伸到了网络,开展“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等,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高校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特点,通过信箱交流、BBS、QQ聊天等功能,开拓校方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渠道。

六、职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督促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的有效手段。学校要把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与道德规范结合起来。规章制度中要明确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具体的要求,充分发挥校规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作用。同时,要努力维护校规的严肃性,对于违背校规的行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让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信念,并在实践过程中外化为他们的行动;健全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机制。思想道德教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具有导向、诊断、调节和强化功能。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界定?长期以来,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依据是其行为表现,而实际上思想观念是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更具有隐蔽性。这都要求我们建立和健全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制订出科学的学生思想品质评价原则与方法。评价应遵循开放性、动态性、自主性原则。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获得教育结果,并做到及时强化、及时调节、及时矫正。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品德与生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近年来新课改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对于《品德与生活》也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尤其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引起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关注。为此,本文将对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出更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相关策略,希望对这门课程的开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 品德与生活 教学方法

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其中《品德与生活》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更是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小学《品德与生活》也有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必然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所以,怎样更有效的完善当前《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此门课程的积极作用,也逐渐成为了广大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教学质量和效果往往和教学手段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的流程是:教师将课堂教学的主题进行提出,向学生传达有关知识点,同时还需要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解释,并要求学生对课堂中的知识点进行掌握[1]。此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能对知识进行被动接受,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也将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行为也变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同时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也将受到一定限制。

(二)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缺乏联系

《品德与生活》和小学生的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绝大多数教師并没有做到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有效连接,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将课本中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没有将知识和生活中的联系进行关注,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进行深入的掌握。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但是没有对实践进行关注。《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更关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也应该适当开展课外实践,但是由于教师对实践的忽视,使得课外实践活动无法有效进行,这也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2]。

(三)没有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关注

在当前《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只是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传授,试图向学生传达更为健康的思想价值理念,不能正确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位置,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新课改背景下的《品德与生活》不仅和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同时还关乎着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但是受到传统教学影响比较深远,学生只能被动对知识进行接受,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式的创新对策

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全面发挥《品德与生活》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广大小学任课教师更需要对当前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全面提升和改进当前教学方法。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不断完善和推进的背景下,开展素质教育,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也逐渐成为了当前小学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基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在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地位,有效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在此环节中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社会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二)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教师讲课中更倾向于灌输式教学,教师俨然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被动使得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广大教师更应该积极转变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适当采用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法等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提升[4]。

(三)强化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德与生活》和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所以教师更需要加强对实际生活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联系,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性得到提高的同时,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比如,在对《我们一起迎新年》这节课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家里过年的情景,并回忆过年时的风俗习惯,当学生讲到贴春联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阐述春联的来历和相关的故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激发,还能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对知识的讲述,学生的感受不够直观,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5]。所以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适当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或视频,在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的同时,也将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基础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与综合发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也越来越难以满足新课改的教育要求。针对这种问题广大教师只有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连接,才能更有效的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颖慧.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生活化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16,73(11):265-266.

[2]史英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13,64(47):133.

[3]张向军.浅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J].教师,2015,24(18):65.

[4]王丽华.走近孩子的心灵——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75(16):270-270,271.

[5]赵振宇.浅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97(32):89-89.

作者简介:

刘宝双,男,1959.8,专科,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学校;研究方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论述以儒家优秀文化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用儒家文化中的“礼”“和”“信”思想提升高职学生对协调性道德的认同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用儒家的义利观矫正当下拜金主义给高职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用儒家“三立”的思想激发高职学生的责任担当,用儒家忠孝思想提升高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孝敬父母的赤诚之心。

【关键词】儒家优秀文化  高职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礼和信 义利观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教育方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高职教育应当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传统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儒家文化,“自孔子以来,直至于今,继续不断的,还是儒家实力最大。自士大夫以至台舆皂隶普遍崇敬的,还是儒家信仰最深”。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却停留在较浅显的表层,因为在中小学阶段,没有系统讲授过中国儒家文化,而在大学阶段更是缺乏相应的课程。儒家优秀文化进思政课堂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用儒家优秀文化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起起落落,与其他思想相互影响和融合。封建统治阶级基于统治的需要,对儒家文化进行扭曲和利用,这就使儒家文化变得庞杂起来,其中有精华,亦有糟粕。具体而言,儒家文化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儒家文化重视协调性道德而轻进取性道德,过于注重协调性会导致社会活力不足。二是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给儒家文化掺杂进了一些糟粕,如愚忠、愚孝、愚贞等思想,妨碍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容易使社会陷入死气沉沉、因循守旧的氛围。三是儒家文化中繁文缛节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当今时代,随着生产效率和社会运转速度的加快,儒家文化中的部分礼节、礼数已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因此,对于儒家文化,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其不足之处。

一、用儒家文化中的“礼”“和”“信”思想提升高职学生对协调性道德的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

在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那里,“仁”是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孔子的学说归根结底都可以落实到“仁”上来。而要成“仁”,还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礼”“和”“信”。

“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可以从孔子为早期代表的儒家学者对礼的重视程度看出。孔子对“仁”的定义很多,但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修养而成为一个“仁者”。即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如果是“仁”是以内在的、以质的形式藏于心的话,那么礼则是形于外的、可观可感的。一个人接受教育,尊崇“礼”是很重要的,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言凡是不合乎礼的东西都不要去接触它。孔子还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就是说要成为君子,除了要广泛学习文献,还要用礼节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在孔子看来,“礼”还是人安身立命所离不开的,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培养良好的礼节礼貌,所以他又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目前,高职院校囿于课时紧张,很少开设“中国文化概括论”“中国思想史”等课程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尽管部分学校在就业指导课时会讲到职场的礼仪,但关注的重点通常是外在仪容仪表,所导致的结果就是部分学生表现出“质胜文”的粗野,或者“文胜质”的虚伪,而真正做到文质彬彬的较少。

“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核心范畴。所谓“和”,就是多种性质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恰当、合适、和谐。孔子在论述“和”与“礼”的关系时认为:“礼之用,和为贵”,“礼”是手段,“和”是目的。孔子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和代表了一种境界和智慧,既不压抑个性和创造性,又能和谐相处,形成凝聚力,这正是我们今天追求的和谐社会的理性状况。孟子曾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把“和”看得很重,欲得人和,则必行仁政,这样才能上下同欲,团结一心。人和才能家和,家和才能国运昌盛。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张扬,在人际交往方面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喜欢独来独往,遇事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在家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在校不理解老师的辛苦,不能为同学考虑,一味强调自己的感受和得失,这些缺陷会严重制约他们日后的发展空间。

信,作为“五常”之一,在传统文化中亦占有重要地位。人无信不立,中国传统文化极重视对人诚实守信品德的培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否诚实守信是每日都应该多次反省自身的内容,足见其重要性。孔子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治理国家时也要信实无欺。即言上到治国,下到做人,守信都是极重要的。孔子的结论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今天,“信”还应包含重视契约精神和职业操守的含义。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式极为灵活,这给大学生更多的就业选择,便于大学毕业生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和职业发展的工作,但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悔约率高、不重视契约精神的现象值得警惕,这不利于自身的发展。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接受高职学生,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希望招聘的高职学生能同公司一起成长,但很多学生往往把小公司当跳板,等到自己熟悉业务能独当一面时便选择换工作。这样从微观上讲对大学毕业生自己的成长不利,从宏观上讲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契约精神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应在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中系统地、有意识地加强协调性道德的培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在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和诚信教育时,要注重对“礼”“和”“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把外在礼节礼仪、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要求和内心的道德修养結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文质彬彬,重契约精神和职业操守。通过开展一些角色互换的游戏,让高职学生转换身份,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别人。

二、用儒家的义利观矫正当下拜金主义给高职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义利观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并不反对合理地去追求物质利益,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虽然也肯定“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但他同时也强调“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强调追求功名利禄一定要用正常合理的方法,这其实也代表了儒家思想对君子性人格的美好期望。孔子按人们对“义”和“利”的态度把社会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是儒家义利观的基本立场。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中表达了重义轻财的态度,颜回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寻求精神富足的心态,他更在乎的是道德上的幸福感。孟子在谈到义和利的关系是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追求的是君子型人格,君子型人格的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重义轻利,君子要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西方的拜金主义侵蚀到了当代大学生,庸俗唯物主义片面地强调物质决定意识也成为唯利是图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哲学依据。这种思想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导致社会出现了道德滑坡,庸俗主义流行。很多在校大学生为了追求奢侈生活而放弃基本的做人原则和道德底线,为了虚荣,很多大学生陷入形形色色的“校园贷”,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学生之间的各种攀比,从笔记本电脑到手机,从服装到游戏装备,凡此种种,从根源上讲,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被拜金主义严重扭曲的表现。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加强儒家的义利观教育。儒家的义利观则可以起到矫正拜金主义、肃清庸俗唯物主义价值观流毒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加强义利观的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在遇到义和利相冲突时,不能见利忘义。可以让学生观看莎士比亚悲剧《威尼斯商人》和曹禺悲剧《雷雨》等戏剧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对义和利的辩证关系进行思考,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义利观。

三、用儒家“三立”的思想激发高职学生的责任担当

所谓儒家“三立”,即“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如何能赋予有限的自然生命以永恒的价值,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儒家,他们思索的结果就是通过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种方式超越有限的生命。

“三立”思想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极为深远。西汉司马迁在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通过撰写《史记》这种立言的方式超越个人荣辱,实现生命价值的永恒。张载在《横渠语录》中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作“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是儒家“三不朽”思想发展到宋明时期的经典表述。它最能表达一个个体的生命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言简意赅,境界寥廓宏远,可以说是中国人精神上的坐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以及此后他本人的宁死不变节的行为,用鲜活的生命对儒家“三不朽”思想作了悲怆的诠释。对生命价值不朽的追求,可以激励人们释放出巨大的生命能量,奋力拼搏,建功立业;而置个人身后名誉于不顾的人,则难免流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甚或沦为暴徒恶棍、独夫民贼。对国家、民族而言,只有人们都追求建功立业,或者立德立言,这样的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才会永不衰落,慷慨前行。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得以延续至今的文化,这与儒家文化当中这种健动不已、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

当下的年轻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精华较陌生,不少学生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部分学生沉迷于生活在狭小的个人圈子,全力追求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自觉做金钱的奴隶,这种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健康。如何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如何让他们走出自私狭隘的“小我”,立志在广阔社会的“大我”中建功立业、奋发有为,是今天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儒家传统文化中“三不朽”的思想对我们今天肃清庸俗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流毒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课改革时,应把激发学生的责任和担当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培养高职学生建功立业的志向,弘扬鲁班精神,坚守职业操守,把个人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走出狭隘的“小我”,成就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大我”。

四、用儒家忠孝思想提升高职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孝敬父母的赤诚之心

忠孝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依据,也是君子所必备的品德。“忠”是子民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维护。《论语·八佾》中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些都是讲臣子对国君必须尽心事奉。在现代,我们可以把忠君思想发展为爱国情怀,因为在古代,君即代表了国,因此忠君和爱国在大多数时候是统一的,如果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侧重于表达君臣的关系的话,那么《春秋左氏传》中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则侧重于表达臣民和国的关系。而曾子则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忠”不局限于臣对君的关系,还包含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朱熹在《论语注》中认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而冯友兰先生则认为“尽己为人之为忠”,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能坚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忠的表现。在当代我们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将“忠”转化为爱国敬业和待人忠诚,不怀二心。

孝是子女对父母和祖宗的尊重和敬顺。《尔雅·释训》中,对“孝”作了如下解释:“善事父母为孝”。这是“孝”字的一般含义。如何才算是“善事父母”呢?《大戴礼记·曾子立孝》認为:“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孝经·纪孝行章》中提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把“敬”列为“孝”首要内容。这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儒家认为,孝本之于人的天性,萌发于人心,而礼则是孝的具体外化,并且在其发展中凝固为程式,整个社会、每个成员都应无条件地遵循实践。

在很多当代大学生的观念中,爱国主义就是运动员赛场上为了国家荣誉奋力拼搏,是军人在战场上视死如归,是仁人志士为了国家而奔走呼号,是少数英雄人物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这些都离自己很遥远,但爱国主义教育从来都不应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应该落实为具体的点滴行动。爱国离当代大学生并不遥远,相反它时时处处就体现在寻常的学习生活当中。2018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节目连续播出多期台湾间谍利诱策反在校大学生案件,其实在此之前的2016年4月,广东省在国家安全机关组织实施“南粤行动”侦破的一批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案件中就有在校大学生被利诱策反给敌对势力提供重要军事情报的案件。这些事件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强,但另一方面更说明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有待加强,有的学生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置国家的安全于不顾,可见十分缺乏爱国情怀。用传统文化“忠”的思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容易落地生根,因为传统文化的“修齐平治”思想会把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当中。

传统文化里“忠”的思想还可发展为今天的敬业,如果说爱国是侧重从情感上表述的话,那么敬业就是实际行动,对大多数人而言,爱国就是要通过敬业的工作实际行动来实现报效祖国的志向。当然,传统文化中强调“忠”和“孝”也有其消极方面,如果放弃是非观念而一味强调尽忠尽孝则是愚忠愚孝,愚忠愚孝是不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

当今社会有一种“啃老”的社会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部分在校大学生甚至是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和物欲,不肯节俭,习惯性伸手向父母要钱,父母不给要么自暴自弃,要么加恨于父母。要钱花时父母便是摇钱树,花父母的钱财时肆意挥霍而无愧意,在心理却又嫌弃自己的父母不是大官大款,甚至把自己的不顺意都归咎于父母,成为家庭甚至社会的寄生虫。

目前,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很大,在对贫困大学生大力资助的同时,也应大力开展感恩教育,除了要强调感恩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还要强调对父母的感恩,对师友情谊的珍惜,把孝亲利群和爱国结合起来。在人际交往中,有意识地加强真诚待人,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可以在主题班会上,用角色模拟的形式体验为人父母的艰辛,用角色互换的形式体验忠恕之道的必要性。对高职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必舍近求远,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是最接地气的。

总之,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古为今用,对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不合理的东西应予以舍弃。传统文化也需要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高职院校加强儒家优秀文化的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使之能适应当下社会,成人、成材,这是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儒家哲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06

[2]肖群忠.《礼记》的孝道思想及其泛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3)

[3]冯友兰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86

(责编 黎 原)

思想道德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要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形式教育;要加强学校管理;要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大环境。

【关键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要性;途径;效果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身心的教育。如何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我校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精神,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使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崇高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教师要学会施以正确引导,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结合中国特色,使学生了解国情,建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形式教育,加强职业意识、就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

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的用人形式,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方针、用人制度、就业形式,增强职业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和敬业意识,增强时代感、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谋职应聘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认清当前我国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的迫切性及高素质技术工人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职业学校办学的宗旨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没有素质今后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将被社会淘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学生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不仅不排斥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越加自觉、越加刻苦。”通过这些教育,要使學生认识到自身价值,从而去掉学习的盲目性,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有所长、志有所展,把自己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做一名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三、加强学校管理

培养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就必须加强学校管理,这是确保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一是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在自主管理、自主实践中达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学生干部采取自主竞选、任期轮换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之下,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善于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良好素质,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建设和谐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要实行专职班主任制度。这样可对学生一天的活动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从而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纠正。我校通过实施这一政策,使学生的管理工作大大加强,违规的人数大大减少,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

1.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班主任不但要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理论素质和政治思想理论素养,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知识。

2.建立激励机制。可实行教育奖励基金制度,对在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要鼓励抓教育科研,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教育科研工作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五、学校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大环境

这是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一种在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进化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思想和行为的群体文化形态,涵盖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风格、优良传统、科教文化观念,以及集中反映学校特点的校风、学风和精神风貌等,是一所学校育人素质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校风是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节影响至深的重要课程。要利用人文优势,注重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学生置身在这个大环境中,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工作效果。

近年来,西藏职业技术学校坚持内提素质、外树形象,在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方向的同时,坚持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社会上树立了学校的良好形象,毕业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其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各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现在整个社会对我校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了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点,为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上一篇:思政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刑法方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