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本F1和蓝本F1牛的生长发育性能

2023-09-23

结合当地养牛习惯和肉牛业发展的需要, 在甘肃省陇东区域引进新的高档肉牛品种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的冻精, 以平凉市崆峒区为中心示范点, 开展了用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杂交改良当地黄牛的研究工作。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牛选择

1.1.1 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细管冻精:购自河南省肉牛工程技术中心。

1.1.2 本地牛:选用体况良好, 体型较大、无传染病和生殖系统疾病的本地牛作繁殖母牛, 按配种计划实施人工授精。

2 试验方法

利用试区已有的家畜改良站, 选择发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膘情中等的本地牛用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细管冻精进行人工授精。对人工授精的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主要指标有公牛品种、母牛品种、户主、人工授精日期、次数、妊娠状况、预产期和难产情况等, 根据上述记录跟踪测定生长发育性能。

3 测定项目

根据人工授精记录和预产期跟踪检查与受配母牛的产犊情况, 犊牛出生后于当天进行犊牛初生生长发育测定。测定指标为体重、体高、胸围、体长 (带尺) 、腿围和管围等6项。

4 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

试验采用3水平重复数不等的单因子试验设计。测定资料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

5 试验结果

5.1 本地牛、德本F1和蓝本F1初生公牛的生长发育性能

5.1.1 公牛体重和体尺均数:

试验牛初生体量平均值见表1。

5.1.2 公牛初生体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2 (均数差) 。

5.2 本地牛、德本F1和蓝本F1初生母牛的生长发育性能

5.2.1 母牛体重和体尺均数:

试验牛初生体量平均值见表3。

注:*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下表同。

5.2.2 母牛初生体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 (均数差) 。

5.3 体尺指数

本地牛、德本F1和蓝本F1牛初生体尺指数见表5。

各项体尺指数的计算方法为:体长指数 (体长/体高) 、胸围指数 (胸围/体高) 、管围指数 (管围/体高) 、体躯指数 (胸围/体斜长) 和臀高指数 (十字部高/体高) 。

6 分析讨论

6.1 体量比较

表1和表3给出了本地牛、德本F1和蓝本F1公牛和母牛的样本量、体量均数和标准差。方差分析表明, 各组之间在初生重、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和胸围之间差异极显著 (P<0.01) , 管围之间差异显著 (P<0.05) 。利用多重比较 (表2和表4) , 进一步反映了各组合间单一体量的差异及其显著性。德本F1和蓝本F1与本地牛的实际差值和改进程度具体为:

初生重:德本F1、蓝本F1公牛分别比本地牛提高72.31%和73.05% (P<0.01) ;母牛分别比本地牛提高80.26%和80.79% (P<0.01) 。

体高:德本F1、蓝本F1公牛分别比本地牛提高12.82%和12.22% (P<0.01) ;母牛分别比本地牛提高12.09%和11.36% (P<0.01) 。

十字部高:德本F1、蓝本F1公牛分别比本地牛提高8.61%和8.56% (P<0.01) ;母牛分别比本地牛提高5.01%和4.91% (P<0.01) 。

体斜长:德本F1、蓝本F1公牛分别比本地牛提高19.68%和19.30% (P<0.01) ;母牛分别比本地牛提高14.18%和13.75% (P<0.01) 。

胸围:德本F1、蓝本F1公牛分别比本地牛提高17.17%和16.87% (P<0.01) ;母牛分别比本地牛提高10.40%和10.17% (P<0.01) 。

管围:德本F1、蓝本F1公牛分别比本地牛提高6.20%和7.85% (P<0.01) ;蓝本F1母牛比本地牛提高5.63% (P<0.05) ;德本F1和本地牛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德本F1和蓝本F1之间各项体量指标互有高低, 德本F1初生重较小, 体型较大, 但体躯较窄;蓝本F1初生重较大, 体型较小, 但体躯较宽。

6.2 体尺指数比较

通过计算和分析体尺指数以了解某一部位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生产性能。表5统计数据表明, 与肉用性能有关的体尺指数德本F1和蓝本F1比本地牛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体长指数:一般肉牛的体长指数最大, 乳牛次之, 役用牛最小。德本F1、蓝本F1公牛高于本地牛, 分别提高5.65%和5.89%;德本F1、蓝本F1母牛也高于本地牛, 分别提高1.91%和2.24%, 表明2个杂交组合的肉用性能优于本地牛。

胸围指数:该指数对役牛很重要, 一般役牛最大, 肉牛次之, 乳牛最小。德本F1和蓝本F1公牛的胸围指数比本地牛分别提高2.37%和2.17%;德本F1和蓝本F1母牛比本地牛分别提高2.91%和2.76%。表明2个杂交组合在保持良好肉用性能的同时, 其役用性能得到了维持, 还具备本地牛役用性能好的特征。

管围指数:该指数役牛最大, 乳牛次之, 肉牛最小。德本F1和蓝本F1公牛的管围指数比本地牛分别提高-5.23%和-3.42%;德本F1和蓝本F1母牛比本地牛分别提高-9.44%和-2.99%。表明2个杂交组合的生产性能更偏重于肉用性能, 在役用特征方面不及本地牛。

体躯指数:是衡量家畜体量发育情况的主要指标。一般役牛和肉牛的体躯指数较乳牛大, 原始品种牛最小。德本F1和蓝本F1公牛的体躯指数比本地牛分别提高-2.57%和-2.52%;德本F1和蓝本F1母牛比本地牛分别提高1.63%和1.71%。表明2个杂交组合公牛的胸围发育能力弱于本地牛, 但母牛略优于本地牛。

臀高指数:一般役牛的指数较乳牛和肉牛低, 公牛较母牛低。德本F1和蓝本F1公牛的臀高指数比本地牛分别提高-3.61%和-3.16%;德本F1和蓝本F1母牛比本地牛分别提高-4.14%和-3.65%。表明2个杂交组合的后躯发育能力在出生时在更大程度上趋于母本本地牛, 对父本肉用性能的体现力较差。

6.3 性能比较

6.3.1 德本F1、蓝本F1的生产性能与纯种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的比较:

纯种德国黄牛的初生重公牛为42 kg, 母牛为38 kg, 其平均水平为40.8 kg, 德本F1的同项指标为初生重公牛39.20 kg, 母牛37.26 kg, 均比纯种德国黄牛低, 公牛差2.8 kg (6.67%) , 母牛差0.74 kg (1.95%) 。纯种比利时蓝牛平均初生重为42.00 kg, 蓝本F1的上述指标分别为37.37~39.37 kg, 初生重相近。上述对比表明, 德本F1、蓝本F1的初生重与纯种父本的差异很小。

6.3.2 德本F1、蓝本F1与其它德杂和蓝杂牛杂交效果的比较:

德国黄牛与南阳牛杂交后代的初生重为38~42 kg[1]。德国黄牛在辽宁庄河市与夏杂、西杂牛杂交后代的初生重公犊为43.2 kg, 母犊为39.6 kg[2]。在辽宁庄河市与当地黄牛杂交后代的初生重公犊为38.6 kg, 母犊为34.6 kg;公犊初生时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分别为70.2 cm、85.5 cm和75.4 cm[3]。以上结果与本试验结果相比, 德本F1均高于德国黄牛与南阳牛和辽宁庄河当地黄牛杂交后代 (体斜长除外) , 但低于德国黄牛与辽宁庄河夏杂、西杂牛杂交后代 (三元杂交) 。我省在张掖市也引进德黄与西本F1进行了杂交[4]。从发表的调查资料看, 德西本F1初生重为38.2 kg, 显著高于西本F1 (27.8 kg) , 德西本F1初生重低于德本F1。

比利时蓝牛和南阳牛杂交后, 蓝杂F1的平均初生重达到33.3 kg, 比南阳牛提高5 kg以上, 表现为体格大, 背腰平直, 后躯得到明显改善, 杂种犊牛毛色主要为黑褐色和灰色。比利时蓝牛和黑龙江省宁安市利本F1的杂交测定表明, 蓝利本F2的生长发育和肉用性能均得到明显改进, 蓝杂牛表现出了良好的生产性能[5]。以上结果与本试验结果相比, 蓝本F1均高于比利时蓝牛与南阳牛杂交后代, 但低于比利时蓝牛与黑龙江利本F1牛杂交后代 (蓝利本F2, 三元杂交) 。

以上分析表明, 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对我国引种地地方品种肉牛的改良作用均比较显著。与杂一代牛相比, 德本F1除体斜长外, 其它指标均优于国内和省内同类对比资料, 但与杂二代牛相比, 德本F1的优势不明显或较低。蓝本F1优于其它蓝杂一代牛, 但与杂二代的差别较大。这些方面的比较, 同样说明了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对本地牛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 其中以杂二代牛的改进力度最大, 杂种优势明显。因此, 在肉牛生产中, 必须培育杂二代肉牛类群, 才能更好地发挥杂种优势。

7 小结

德本F1、蓝本F1牛初生阶段的生长发育性能良好, 主要表现在初生重比本地牛分别提高72.31%~80.79%和16.45~16.70 kg。由于初生重提高, 体型明显增大, 其它体量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显著提高, 为后期充分发挥肉用性能, 提高个体产肉量抢得了先机。但从体尺指数反映的综合性能分析看, 2个杂交组合的肉用性能特征还不是十分明显, 如体长指数和胸围指数提高的情况下, 管围指数、体躯指数和臀高指数并未改善, 表明在肉用性能提高的时候, 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役用性能特征。

初生体量的改进程度基本反映了2种杂交组合对本地牛的良好的改良效果, 这是在试验牛还未经受后期环境影响的前提下直观表现的。由于胚胎期和胎儿期的生长发育特点是大脑和四肢的发育优势期, 与体躯发育和役用性能相关的体量要比与肉用性能相关的体量具有优先发育的生理条件, 部分肉用性能指标的凸现更能说明和肯定本研究及其杂交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敬铎, 王冠立, 郑应志, 等.德国黄牛改良南阳牛调查报告[J].黄牛杂志, 2000 (3) :12-15.

[2]孙飞虎.浅析用德国黄牛改良的效果[J].辽宁畜牧兽医, 2003 (3) :34-35.

[3]于庆辉.德国黄牛改良当地黄牛效果观察[J].黑龙江动物繁殖, 2003 (11) :21-22.

[4]杨瑞基, 杨建春, 李国强, 等.不同杂交组合肉用牛生长发育及产肉性能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 2003 (6) :20-22.

[5]董文秀, 王艳, 陈兰彬.比利时蓝牛作为三元杂交父本的改良效果调查[J].黑龙江动物繁殖, 2002 (3) :12-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药饲料添加剂“复方女贞子散”对断奶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下一篇:用草粉颗粒饲喂獭兔的效果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