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游泳课程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探析

2022-10-24

游泳运动被誉为“21世纪最受喜爱的运动”。近年来, 随着游泳运动价值的最大限度开发, 游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群的高度喜爱和广泛重视。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国内大部分高校将游泳作为必修选项课程开展。游泳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体育运动课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很多学生反映“游泳难学”, 为此, 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游泳课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进行研究, 力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

1 游泳课程学习中面临的难题

体育课程学习是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观察、思维、练习等活动掌握体育知识、运动技能, 培养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情感, 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 学会正确的社会交往的过程[1]。游泳课程学习“以水为主”, 相对于其它运动项目来说, 游泳运动对学习者的体能、技术要求较高;另外, 由于水具有的流体力学特征, 以及水的物理特性客观存在, 使得游泳初学者往往感到难以适应, 学习无从入手。种种影响,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游泳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导致学生掌握游泳技能的时间延长。

2 游泳课程学习的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学习内容来选定学习方法是准确的, 学习前了解一些相关的学习理论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詹姆斯·戴维斯和艾德雷德·戴维斯认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资讯时代, 知识高速地更新, 社会快速地发展, 环境迅速地变化, 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足以应付这种变化, 才能在这种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并列举了7种学习方法[2]。结合游泳课程学习的特点和实际, 游泳初学者可以从多种学习方法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行为学习——即学习者通过观看教师示范、观察周围同学的学习情况, 结合教师讲解的内容, 然后对动作技能进行模仿。

认知学习——即游泳初学者通过对已有的游泳知识进行分析, 形成学习观点, 并运用到实践学习过程中。

探究学习——即游泳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学习思考, 提出问题, 寻找问题根源, 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群体学习——即学生形成学习的小群体, 通过大家积极的交流与沟通, 互相帮助, 分享学习的乐趣。

针对上述不同的学习方法, 笔者对云南省高校的453名游泳初学者进行调查后发现:

有285人次选择行为学习的方法,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教师或同学的动作示范, 通过教师对动作技能的讲解, 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游泳技能进行模仿练习”, 但是这些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自我主观判断学习, 由于缺乏对动作技术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某一技术环节的模仿学习上, 学习效率往往不高。

有181人次选择认知学习的方法,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首先通过对一些与游泳知识相关的体育知识进行分析, 然后将自己以前学习获得的体育知识运用到游泳技能学习中, 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观点, 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这种学习观点”。这些学生进行的是一种关联学习, 他们借助体育知识之间的联系规律, 通过对游泳课程学习环节进行分析, 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途径, 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

有181人次选择探究学习的方法,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学习总结, 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采用自主练习和向教师、同学寻求帮助的方式, 最终掌握游泳技能”。这些学生的学习效率往往最高, 在学习过程中更能体会到学习的挫折感、成就感、愉悦感, 学习的时间也有长有短, 但这种学习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有140人次选择群体学习的方法,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小群体, 通过群体成员的积极交流与沟通, 分享学习乐趣, 进行互助式的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推广, 但应该注意的是, 在学习小群体中学习骨干往往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习骨干的培养和进行一些必要的引导, 以减少不必要的学习时间浪费。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在游泳课程学习中选择1~2种学习方法, 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3种以上的学习方法, 多种学习方法交互运用能力强的学生, 其游泳课程学习的效率明显高。总体来说, 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 但从学习的时效性出发, 游泳学习者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认知学习、探究学习、群体学习等一些高效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力。

3 游泳课程学习的策略

体育学习策略“是个体在特定的体育学习环境里, 为了达到特定的体育学习目标而对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所作的优化组合与精巧安排”[3]。游泳课程学习主要是游泳技能的掌握与提高, 主要解决“会与不会”、“能与不能”的问题, 这一特点对于学生的游泳课程学习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体现在计划、规划、自我评估、解决困难的能力等方面。

通过调查, 多数学生反映“游泳难学”的首要原因是教师引导不到位, 学生不了解游泳技能形成的规律, 学习不讲方法, 不讲策略;其次是学生的游泳课程学习没有依据学习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也就无法规划和检测自己的学习, 一旦遇到困难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制定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是游泳课程学习准备的第一步。通过调查发现, 在453名被调查学生中, 有254人没有制订具体的游泳课程学习计划, 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56%;调查还发现, 制定学习计划的199名学生中, 有158人的学习计划是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临时制订的。我国古语言:“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这里的“预”就是计划、设计的意思, 学生的学习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可以看出他们对游泳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另一项调查还发现, 能实现自我学习控制的学生, 学习的自主性要强一些, 往往能抓住学习的重点, 学习过程中抗干扰能力强, 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在游泳课程学习前或学习过程中不能合理评估“学习潜能”的学生, 一旦遇到学习困难, 就不知道如何解决, 学习信心往往不足。

学习准备不充分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生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弥补。如果在游泳课程学习过程中能结合多种学习方法, 对认知——运动策略、认知——调控策略运用得当, 同样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能力反面。

关于游泳课程学习策略的运用方面在453名被调查学生中, 有213人次表示“在遇到学习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这部分学生能充分利用外部学习条件, 运用教师或同学的优点解决自己的学习困难, 表现出很强的学习主动性;有258人次表示, “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自己先解决, 解决不了再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这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优点与教师、同学的优点很好地结合, 采用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有222人次表示“在遇到学习困难时通过自己琢磨, 反复练习来解决”, 这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 要么不善于沟通与交往, 要么对自己很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过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学习, 他们掌握技能所需要的时间会长一些;另有27人表示, “在遇到学习困难时通过等待, 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 这部分学生本身希望得到帮助却不能主动表达出来, 所表现出来的是学习主动性不强, 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总体来说, 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大多数同学能采取一些主动策略, 他们或是积极寻求帮助后再通过自己练习来解决, 或是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练习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游泳技能的掌握必须以一定的练习时间作为保证, “在水中学游泳, 在使用中学习语言”[4], “浸泡式”的学习策略在游泳学习中应该得到推广。大学游泳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为每学期32~48学时, 大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利用情况, 是游泳课程学习策略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对453名学生调查后发现, 52%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课堂学习是自己游泳技能学习的主要形式”, 19%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课外自主学练是自己游泳技能学习的主要形式”, 5%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参加游泳培训班是自己游泳技能学习的主要形式”, 24%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课堂学习与课外自主学练相结合是自己游泳技能学习的主要形式”。调查表明, “课堂学习”是学生游泳技能学习的主要形式, “课外自主学练”是游泳技能学习的主要补充形式。从学习的技巧来看, 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能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但不论采用何种学习形式, 只要能保证学习效率都应该是合理的。

总之, 游泳课程学习一定要遵循游泳技能形成的规律, 要将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水充分结合起来, 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既要优选学习方法增强多种学习方法交叉运用的能力, 又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学习策略,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学习、快乐运动。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 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的游泳课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学生的游泳课程学习以行为学习为主, 大部分学生选择1~2种学习方法, 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3种以上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能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大学生对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学习策略的优化选择情况, 能反映学生游泳课程学习效率的高低。

关键词:游泳课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 (美) 詹姆斯·戴维斯, 艾德雷德, 戴维斯[著], 苏慧容[译].7种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2.

[3] (新西兰) 戈登·德莱顿. (美国) 珍妮特·沃顿[著], 顾瑞荣, 等[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7.

[4] 洪秀平.在水中学游泳, 在使用中学习语言[EB/OL].http://www.phstory.com/html/2006-06-16/190.htm.

[5] 周登嵩.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6]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7]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一些体会下一篇:浅析制造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改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