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农论文范文

2023-03-08

大学生三农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中职学生 三农情怀 路径研究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战略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乡村居民生活,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针。坚定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以农为本,不弃微末地解决“三农”问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民俗文化自信,促进乡村产业升级。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后,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将已转向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作为培养乡村振兴重要人才资源的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村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具体部署,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是 “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乡村振兴内涵丰富,它的总目标可以简单地归纳成20個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发展、乡村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进步以及乡村现代化建设等多个方面都涵盖在这20个字中。乡村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生态环境是宜居的根本,生态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会有保障。乡风文明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改变农村落后文化面貌的重要举措。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基础,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生活富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三农”工作的重心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复贫,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相比难度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着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情怀的“三农”工作的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因素。

二、“三农情怀”释义

“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是指在农业农村农业范围的点点滴滴,包括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农民衣食住行等等,只要是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都是“三农”所指的范围。研究“三农”问题,就是研究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问题。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收官,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从事“三农”工作需要具有热爱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怀,而情怀既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胸怀。我国专家学者对家国情怀的研究较多,但对“三农情怀” 研究者甚少,目前对“三农情怀”没有明确的概念,笔者只能从相关的资料中进行梳理总结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标总书记的“三农情怀”,深刻领会总书记对“三农”的浓郁情怀,我们认为培育中职学生的“三农情怀”就是指培育他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热爱之情,培育他们具有“知农、爱农、兴农”的家国情怀,培育他们具有脚踏实地扎根农村大地,服务三农、献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情怀。

三、中职学生培育“三农情怀”的必要性

作为培养乡村振兴重要人才资源的中职学校,当前普遍缺乏对“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和学习宣传,中职学生很少参加涉农实践活动,更普遍缺失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情怀。对“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认识的匮乏和“三农情怀”的缺失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的人才流失,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实现乡村振兴的短板。处于“学校——社会”交汇期的中职学生在技能、学识、年龄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他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学农、爱农、为农”的职业情感,培养造就他们成为具有“三农情怀”的农村工作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后备人才十分必要。中职学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找准着力点,为乡村振兴培育具有“三农情怀”的人才。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讨“三农情怀”的培育至关重要,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三农情怀”的培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四、中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调研情况

为充分了解中职学校学生“三农”情怀的培育现状,探索构建中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模式,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三农”情怀提供基础支撑,经讨论研究,确定问卷调查内容,通过问卷星发放网络问卷。

本次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521份,参与调研的学生有57.04%的男性和42.96%的女性,比较符合中职学生的性别分布比例,信度较高。学生年龄有0.44%年龄在13岁以下,26.54%的年龄在14~15岁之间,73.03%的年龄在16岁以上,调研结果更能反应较为成熟的中职学生的“三农”情怀现状和看法。家庭生源地城镇的学生有404 人,占比16.03%;农村学生 2117人,占比 83.97%,调研结果更能反映出身农村的学子“三农”情怀的现状。

五、中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三农”知识极度匮乏。城乡中职学生甚至是教师平时基本不关注“三农”政策和发展现状,很少有人知道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关于“三农”知识的宣传普及在学校中呈现出显著的边缘化趋势,很多中职学生不知“三农”是什么,乡村振兴有何重大意义。根据调查,一半以上中职学生对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关政策了解不多,对乡村振兴20字方针了解很少。学校对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宣传学习、对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与总书记提出的“一懂两爱”三农工作人才培养要求具有明显差距。

二是思想认识偏见严重。 我国城市比农村经济发达,城乡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距,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落后,这种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逃离乡村”的固定思维很难改变。当前,社会上仍然对在农村择业与就业存在偏见与歧视,绝大多数学生择业、创业的着眼点在城市,对城市趋之若鹜,而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农村。贫困农村家庭的学生,更希望通过上学“走出”贫困家乡,在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所以,多年来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招生普遍存在报考率、报到率低问题,即使国家对中职涉农专业每年每生有1600元的补贴,依然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报考,因为连续招不起生来,导致有些学校无奈只能取消某些涉农专业的招生。

六、中职学生“三农情怀”的培育路径

(一)从思想认知层面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

一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正确认识“三农”。学校在顶层设计层面要在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育人意识和内发动力的同时,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加入到日常思想教育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与个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实现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扶贫精神”,学习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先进人物,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时代发展、家国命运、人民福祉紧密相联,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学习总书记浓郁的“三农情怀”,转变“轻农、嫌农”观念,激励中职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成为能担当作为的“三农”服务人才。同时,学校要提升对 “三农”思想的学习宣传策划,正确引导中职学生以 “三农”思想具体指导学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起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精神追求,实现为农兴农报国志向。

二是将“三农情怀”融入课程思政。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功能,提升课堂育人成效。深入挖掘梳理涉农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乡土文化、乡土人情,让中职学生正确看待城乡差别,通過思政进课堂、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将“知农、爱农、兴农”情怀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融入学生“三农情怀”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其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业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认识到乡村振兴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大作用,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二)从以文化人层面构建文化育人环境

学校是对中职学生进行“三农情怀”培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三农情怀”培育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以促进中职学生“三农情怀”的形成与发展为出发点,围绕“三农”、乡村振兴内容开展活动,打造适宜的校园文化,构建文化育人环境。一是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把国家有关“三农”的大好政策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如将乡村振兴伟大战略20字总方针、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乡村振兴局的成立等重要举措,简单明了置于学校宣传橱窗。通过校园网络、广播、公众号、微博等公众传媒影响力,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培育“三农情怀”,增强学生将来为农服务的信心。二是设计“三农”宣讲系列专题,通过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实施重大战略意义,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三农”问题;邀请乡村振兴领域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专题报告,用优秀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开展乡土文化知识问卷、知识竞赛,或通过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从搜集乡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热爱。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三农”知识宣传和学习氛围,让学生“知农爱农”,为将来成为“一懂两爱”的农村工作人材奠定基础。

(三)从实践育人层面让学生品味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三农情怀”与他在梁家河当过农民的实践经历密不可分,他把农民当亲人,对农民农村始终牵挂于心。他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对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强化思想自觉,学知识、学技能、长本领,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 。培养中职学生“三农情怀”,就要对标总书记的爱农情怀,让他们扎根大地,立足广阔农村,服务广大农民。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三农情怀”培育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农村、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走访学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我国乡村振兴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亲近农村亲近农民,培养爱农情怀。通过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学习农村实用技能,体验乡土情怀;结合专业需求,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组织电商专业学生深入农产品基地现场直播带货,既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又能让学生品味为农服务的乐趣。学生在这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中,置身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亲身感受“三农”现状,提升学生“亲农爱农助农”的情怀。

(四)从政策扶持层面给予学生投身农业支持

继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强化就业帮扶、鼓励返乡入乡创业、加大农业农村领域技能培训支持力度等方面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这为改善农业农村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 完善职业上升发展空间,提高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城乡保障体系。制定完善培养“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制度体系,加大投入资金培训涉农专业管理和技能人才,加大对到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他们投身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让在校学生看到美好的就业前景,增强他们将来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心。

七、结语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脱贫攻坚已全面取得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安居乐业是今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急需培养对“三农”工作具有深厚感情的“三农”工作人才。进的入新时代的中职学生,理应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培育“三农情怀”,在不久的将来投身到农村广袤的大地脚踏实地,扎根乡村振兴的土壤里,放飞青春梦想,在实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1/12/29].http//:www.gov.cn/xinwen

[2]感悟“三农”情怀做到“一懂两爱”[EB/OL].[2019/06/06] http://www.gov.moa.cn/

[3]谢婷婷.大学生“三农情怀”及培养路径[J] 经济管理,2019(8)

[4]刘小雨,郑洪港. 高职思政课培育学生“三农”情怀的着力点 [J]教育研究2020(3)

[5]张兰兰.地方农林院校大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培养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 山西农经,2020(8)

本文系青岛市教育学会2021年度教育研究课题创新项目课题研究成果,课题项目编号为:2021CX020。

作者简介:李晓,青岛市供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青岛市经济贸易技术学校),正高级讲师,课题主持人。

大学生三农论文范文第2篇

编者按: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难题,无论是农民的就业、收入增长、社会保障问题;抑或是农业的土地流传、结构调整、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还是农村的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镇企业二次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费改税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阻碍,成为在相当长时期内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那么,中国的“三农”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应该选在何处?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当务之急是什么?本刊从这期开设的《情注“三农”》专栏将陆续刊发来自农业权威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访谈、有独到见解的重要文章以及来自“三农”第一线的成功经验。

当我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国人民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的时候,一个事关国运兴衰的重大问题凸显出来,那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关注“三农”,就是关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广大农村、9亿农民不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过上殷实富足的好日子,中国就不能算真正富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应该选在哪里?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对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决策者们在为之深思熟虑,制定对策;社会各界的仁人志士们也在积极探索,寻觅路径。

在解读“三农”这个世纪性难题过程中,由中国策划协会、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培训中心和北京艾村风格品牌管理公司共同发起的:“倡导与民共舞之旅,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策划师服务‘三农’工程建设活动”,可谓异军突起,另辟蹊径,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日前,记者见到了这项活动的主要策划发起人和执行者黄大宁先生。有着中国策划协会农业经济建设策划专家头衔的黄大宁,现又担任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培训中心主任。关于他锦囊中“点子”的含金量和诸多策划方案的可行性,业内外一直都有颇高的评价。

谈起“中国策划师服务‘三农’工程建设活动”时,记者不仅被他令人信服的逻辑思维所俘虏,也被他忧国忧民并充满自信的情绪所感染。他对记者说:“中国策划师服务‘三农’工程建设活动”,始终坚持“关注农业问题、关心农村经营、关爱农民成长”这个根本宗旨,志在搭建服务“三农工程建设”的平台,整合有思想、有奉献精神的各行业专家,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名企业家,以农为歌、与民共舞……

与记者交谈过程中,黄大宁引用了毛泽东同志谈辩证法时的一句名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他说,中国的农村、农业要起变化,关键是农民要起变化。因此,解决“三农”问题,说到底是要解决人的问题。现在,全党、全国都开始重视“三农”问题,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许多惠及农民的政策法规,可以说“外因”条件极为优越,但是,若没有广大农民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个“内因”起作用,“三农”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他随即谈到了“中国策划师服务‘三农’工程建设活动”中强调的两个引导:一是引导农民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二是引导农民自主的创造美好的生活。目的要让农民自己敢于“想、讲、看、干”。(记者注:关于“想、讲、看、干”这4个字 ,是黄大宁自创的一套“农民企业家”培训体系,在此暂略)。

总的来说,活动要实现两个“对接”:一是企业与农村大市场的对接;二是科教文化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对接。一句话,就是用企业的理念去经营农村,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去共同培育农村这个大市场,去共同做大农业这个“大蛋糕”,去共同促进农村这个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宝库的合理开发与管理。对于农村和农民来说,则是借助社会力量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跟上时代的节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甩掉弱势群体的帽子,从被边缘化的窘境中解脱出来,满怀信心地去自主创造自己的新生活,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开发与最优化配置。

令人欣喜的不仅是黄大宁这个经营农业、培训农民的“策划体系”听起来是那么入情入理,使人大有顿开茅塞之感;而且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个策划正在变为行动,已经在实际操作中证实了它的可行性。黄大宁的得意之作是他与其他农业问题专家们策划并实施的“营销八桂,与民共舞”活动。

“营销八桂,与民共舞”活动序幕,是从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拉开。据相关报道,田阳县党建工作是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几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此视察指导工作,田阳县极具政治上的优势。关于“营销八桂,与民共舞” 活动,当地县委和镇党委领导希望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能促进农村党支部和党员们强化农业商品经营意识,在率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方面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活动进行中,当地媒体是这样报道其中的一次活动的:

4月25日至27日,田阳县邀请到中国注册策划师、广西人才协会专家顾问中心特约专家黄大宁先生到县里举办了“三农”经营管理培训班,全县的50名党员中心户及各行业致富带头人参加了为期3天的培训。

早在今年初,该县就与广西人才协会专家顾问中心携手,深入探索用企业理念经营农村,让农村党员带动广大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最终通过市场化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并参与策划了以“关注农业问题,关心农村经营,关爱农民成长”为活动宗旨的“营销八桂,与民共舞”方案,明确推出了“三农异彩”品牌。

培训期间,黄大宁先生围绕如何打造品牌,实现自身价值等问题,给学员系统讲授了《认识市场——角色与定位》、《正确运用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知识。培训过程中,黄大宁先生结合实际,充分穿插运用现场模拟、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等方式,如剥春笋般层层剖析事理,激起了众学员强烈的成功信心和愿望。

黄大宁先生更以渊博的学识及幽默的风范,赢得了广大学员的信赖,大家纷纷掏出心里话,把他团团围住问这问那。有问如何与人相处,实现双赢目标的;有问如何判定资源价值的等等,黄大宁先生总是每问必答。该县“经营能手”梁民旺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田阳的种养技术是一流的,但在经营这一块特别是品牌方面,却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很多外地老板收购我们的果菜后,只需要用自己的牌子一包装,利润就能翻几番。而我们却总是怨自己的产品不行,今天我总算有机会问个明白了!”

27日下午,培训即将结束时,各学员争先恐后地直奔讲台发表自己的“致富宣言”。来自头塘镇头塘村的黄忠尚一步跨上去,大声说道:“各位学友,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价值,现在我只用一句话来代表我现在的心情,那就是‘后悔过去,不如奋斗未来’!”来自边远山区桥业乡的党员陆信佐更是风趣有加:“听了黄大师的讲课,我现在睁眼闭眼看到的都是钱!”众人喝彩声一片。(全文摘自《右江日报》)

短短3天时间的培训,就使学员仿佛学到了“点石成金”之术,拿到了致富的“宝葫芦”,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令人为之振奋。

以上报道提及的“三农异彩”品牌,是黄大宁先生从他在培训班结业时所讲的:“党员树品牌、三农放异彩”中提炼,并向有关部门申请注册了商标,可见作为策划专家的黄大宁,品牌意识是很强烈的……

黄大宁简单介绍了活动将通过“考察诊断、专家访谈、官民对话、骨干培养、书刊引导、媒介联动、专项赛事、课题攻关、城乡结对、异地交流” 等十大形式系列进行。

日前,定位为“三农明星风采展示的窗口、三农经营管理交流的平台、三农工程成果分享的园地”的“三农异彩第一村”,正在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河南新村有序地进行创建中。

黄大宁说:“三农异彩第一村”,也可以称为“(北京)中国农民之家”或称为“新农村建设思想交流市场”。在不久,当您走进“三农异彩第一村”,可望看到以省(市)为代表,专业服务三农工程建设的专家学者,及新农村建设的精英代表,欢聚在 “三农异彩第一村”,共商农业发展、同议农村建设、齐谋农民增收之大计,这又将为京南之旅增添新的景观。

记者从“三农异彩第一村”规划中了解到,整齐划一的民房后墙和东西侧墙面,共计10000多平米,将是展示“三农工程建设新面貌的高雅艺术画廊”。将让人们用不上半天的时间,就可以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最美景观。村中300多米南北相通的“三农异彩展示街”,将成为三农工程成果——各省特具竞争力的农产品永不落幕的交易场。

“三农异彩第一村”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体“村民”的文化艺术修养工作中,考虑要组建一支主要由农民艺术人才组成的、以歌舞形式抒发三农之情的专业“三农异彩展示团”。将长期作为“三农异彩”的流动广告载体,服务于“三农工程建设”,保证“三农异彩第一村”经济建设的艺术化、文化活动的市场化。

记者此刻仿佛已经可以感觉到,一个具有时代气息又保持各民族习俗的“三农异彩第一村”,以创造一个经济、方便、高效集中的服务环境为特点,又集科技交流,文化、经济活动、旅游、购物于一体为特色,一个和谐强大的新农村,一个全民同歌、全国共舞、全球齐乐的三农工程建设示范村就将显现,一个让市场了解农民,让农民了解市场的窗口即将隆重推开。

黄大宁先生表示,主管中国农民企业家培训中心工作后,在全力打造 “三农异彩第一村”的同时,也在谋划创建“中国农民企业家培训(全国各省)基地”,此项目考虑首先从革命老区开始,将开办“各类农业经营技能培训班”,计划2006年培训1000名农业经营执行经理人,为三农工程建设做出一名策划专家特有的贡献。

我们期待着这些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的“好戏”上演,我们更加期待黄大宁和他的伙伴们倾情投入的“中国策划师服务‘三农’工程建设活动”圆满成功!

大学生三农论文范文第3篇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这一点,中央有要求,基层有呼声,上上下下已经形成共识。“三农”问题的症结在哪里?集中体现在何方?根本出路在何处?这是一个我们长期以来为之而求索,同时又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衡水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笔者从衡水市情出发,经过深入调研和理性思考,对破解“三农”问题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认识。

应着力解决“两个倒挂”

我认为,目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三个不协调”,主要症结是“两个倒挂”。“三个不协调”,就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农业占GDP的比重小而从业人员多,占全国50%的农村劳动力,创造的GDP只占全部GDP的15%),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乡之间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协调(“三农”获取生产要素份额小)。“两个倒挂”,就是城乡人口比例倒挂和工农产品价格倒挂。

一是农村与城市人口比例倒挂。我国农村人口占80%左右,而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比重一般在30%左右,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已经降到了10%以下。这个倒挂,使得我国出现了两个规律性的客观现实,就是当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候,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显性矛盾,什么都要票,什么都紧缺,城乡消费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反这来什么时候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高了,就出现了供大于求,多数的农产品难于变成商品,导致周期性的、偶然性的谷(菜、果、蛋)贱伤农。加之目前多数农产品生产缺乏标准化、尚未达到优特化,难以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国外出不去,国内卖不掉,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另外,从国内外农业劳动者占有耕地来看,90年代中期,美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占有农地118.2公顷(1773亩),每个劳动者创造增加值为39523美元;加拿大分别为173.9公顷(2609亩)和30202美元;澳大利亚为1074.4公顷(16116亩)和30904美元,而我们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占有农地90年代中期为一公顷(15亩),现在下降到了0.4公顷(6亩)。国外的农民是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而我们的农民是分散在若干地块上劳作(有的农户一家土地多达13块),重复投入严重,劳动效率低下,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增加值仅为307美元,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劳动者创造的增加值之比为1:100。

二是工农产品价格倒挂。即所谓我们老生常谈的“工农剪刀差”。这使得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反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远超过其自身承受能力的巨额积累,导致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总体竞争力弱。由此,导致三个不协调,特别是城乡之间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协调,使得城乡国民待遇显失公平。

综上,“两个倒挂”的直接后果就使农业增效的幅度越来越小,农民增收越来越难,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6:1降到了1.9:1,86年到94年,又从1.9:1扩大到2.9:1;从95年到2002年经过一小段起伏后,城乡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1:1,2003年这个差距大概扩大到3.3:1。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基本保持在1.5:1左右,不仅发达国家这样,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保持在这样一个水平。

出路在于城镇化

如何按照温总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加快扭转“两个倒挂”和“三个不协调”,实现农民快增收、大增收、长增收,结合衡水实际,我认为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和农产品的全球优特化(当然,这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地制宜,进一步抓住四头,即:吃透上头,摸清下头,借鉴外头,抓住大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三方面上求突破:组织化上做文章,在市场化上找出路,在城乡统筹上下功夫。最现实的一点,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综合用好“加减乘除”四法,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

一是用好“加法”。在衡水,就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稳固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大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市场化服务力度,努力降低农业和农民的风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大农业项目建设力度,培育农业发展的龙头,加快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方式根本性转变。重点抓好“六个一”:⑴农业总投入要比前五年增加10亿元,五年累计总投资30亿元(前五年累计投入20亿元)。⑵农业龙头经营组织五年新增100个,2007年底达到176个(2002年底为76个)。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增加100个,2007年底达到1300个(2002年底为730个)。⑷农业龙头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五年新增10万户,2007年底达到43万户(2002年底为33万户)。⑸农业项目在前五年平均每年200个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100个,五年累计建设1500个,⑹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07年底比2002年增加1000元,达到3700元(前五年共增加450元)。

二是用好“减法”。对我们衡水来说,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减少行政干预,放活农民,减少各种扰民行为,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减少农村、农民的“两闲”(闲置劳动力和闲置资金),变农闲为农忙,变资金为资本;增加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减少闲置耕地面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和作用;减少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力组织劳务输出,为农民开辟有效的增收之路。重点抓好“五个二”:⑴2年减少荒废地200万亩,开展植树造林。现已利用134万亩荒废地造林,年内即可实现200万亩荒废地利用。8年后造林总收益可达178.36亿元,每年轮伐收益可达22.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年增收467.8元。⑵在建设高产粮田的基础上,3-5年减少低效粮食作物200万亩,发展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按每亩设施蔬菜收入3000元计算,每年增加收益60亿元,增收50亿元,农民年人均增收1400元。⑶加强对口组织和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3年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20万人。按每人每月工资收入300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7.2亿元以上,人均增收205元以上。⑷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强化造血功能,5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20万人。⑸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率年均至少降低1.2个百分点,确保五年取消。

三是用好“乘法”。在衡水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行城乡、工农、经济与社会、区域、内外五个统筹,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就农民抓农民”的工作思路,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乘法效应,围绕构筑“三四三”大格局(粮食300万亩、高效经济作物400万亩、林木300万亩),调优调高调特农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四大主导产业(斯格猪、肉奶牛、蔬菜、林木);发挥农村工业化的乘法效应,大力发展民营私营企业,培“龙”育“鹰”,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增收提供更加广阔的领域;发挥城镇化的乘法效应,整合劳动力资源,聚合生产要素,为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搭建平台;发挥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乘法效应,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抓好“四个八”:⑴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乘法效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率5年增加18个百分点(2002年为35.8%)。⑵发挥农村工业化的乘法效应,农村工业化水平5年提高8个百分点(2002年为27%)。⑶发挥城镇化的乘法效应,城镇化水平5年提高8个百分点(2002年为28.6%)。⑷发挥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乘法效应,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5年提高8个百分点(2002年为48%)。

四是用好“除法”。在衡水就是破除制约“三农”工作的思想和体制机制障碍,整合“三农”资源,更新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抓好“三二一”:⑴三破除: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意识,树立干大事、创大业、致大富的大发展意识;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稳定的体制弊端,加强领导和具体指导,强化服务功能,解决各级政府和部门越位、错位、缺位问题;破除“农村抓农业、城市抓工业”的工作定式,强化工业化、项目化、城镇化思维在推进三农工作中的作用,以创新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⑵两更新:以建设新型农业为目标,围绕培育和发展瘦肉型猪、肉(奶)牛、蔬菜(食用菌)、果品林木四大特色主导产业,更新落后低效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模式,鼓励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绿色标准化无公害农业、订单农业、间作套种等高效立体种植和规模养殖;更新传统常规的组织和经营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生产组织水平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⑶一整合:整合农村经济资源、市场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走高起点、高水平、高科技、外向型的发展路子,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严格依法取缔、关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十五小”、“新六小”企业,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大学生三农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经过近5 a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隐患,指出基层认识缺失、人才短缺、科技支撑和设备保障能力弱等问题是制约“三农”气象服务和专项建设发展的“瓶颈”。重点对“三农”服务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剖析,根据未来“三农”气象服务及专项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培育人才,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合作,着力提升科技含量;扩大信息资源,提高受众欢迎度;转变服务观念,加强保障力度;与时俱进,创新信息载体和服务平台;建立为农服务长效发展新机制;搞好效益评估,体现服务价值等建议。

关键词 “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现状;发展建议

农业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脆弱区,农民是受灾影响最大的弱势群体。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农业气象灾害频率增加、强度增强,给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1-2]。长期以来,气象服务在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与新时期党和政府的要求以及农民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2011年中央财政设立“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资金”以来,有效地推动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气象为农服务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三农”气象服务现状、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2-6],但对现阶段“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情况还没有详尽的研究。为此,笔者采用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经过近5 a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重点对“三农”服务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剖析,根据未来“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有关建议,以期为今后气象为农服务及专项建设的发展提供依据。

1 “三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还较薄弱,大多数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调查分析农村气象服务现状、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发现,由于农村所处的地域环境和农民这一群体特有的共性,决定了各地的“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带有普遍性[2-6]。

1.1 气象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业务能力还不强

农村普遍存在气象综合监测能力薄弱、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还需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和应急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中期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率与农业生产需求差距较大。导致农村承灾能力较弱,防灾措施不得力,防范不及时,受灾损失大。

1.2 气象服务产品实用性不强

由于气象部门在人力、专业知识等方面严重不足,又缺乏农业生产实际经验,能够因地制宜地制作具有指导性作用的产品较少。农村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用户希望得到较长时效天气预报甚至是年景展望,以便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但气象部门的长期天气预报的局限性与现实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对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研究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能推广应用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较少。

1.3 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化程度不够

当前农村用户迫切需要气象部门提供较为准确的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和服务产品;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要求定向开展专题预报服务;对政府的决策服务、农林病虫害防治、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方面,也要分别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精细化的信息服务。目前,气象部门服务产品还不够丰富,内容较单一,难于完全满足各种需求。

1.4 气象信息传递效率有待提高

气象信息在传播手段、传播内容、传播时效、传播对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不能满足需求。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喇叭)、报刊、信函等,局限性较大。报刊、信函时效性较差;电视、广播(收音机)受节目固定播出时段和次数的限制经常会错过收看收听时间;有线广播喇叭由于功能退化早已闲置或消失。现代传播媒体网络、手机短信、“12121”声讯电话等,也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由于农村多处边远山区,受通讯基础条件的限制,信号覆盖不到或网络还没有普及;加之,农村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不懂电脑甚至手机也不会用;通过手机、“12121”电话和互联网获取气象信息仅局限于少数年轻人。因此,农村获取实时气象信息的时效性滞后、受众面不广;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

2 “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现状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也要求较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作用[7]。

2.1 “三农”专项建设目的

2010年4月,中国气象局根据中央文件精神下发了“两个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即《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自动气象监测网建设和精细化气象预报要到乡镇;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网络,力争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预警信息送达农村每一个地区,传递到每一位农民。还提出要通过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等方式向农村居民广播气象预警信息。

2011年财政部在中国气象局部门预算中建立了“乡村气象服务专项经费”,支持江西等20个省(区、市)的121个县开展“三农”气象服务建设;2012年专项资金更名为“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逐年扩大[8]。专项资金主要支持气象预警LED电子显示屏和气象大喇叭、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等设施建设,实现“镇镇有显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的目标。

2.2 气象大喇叭功能及优点

气象大喇叭又称气象预警广播系统,较以往的农村大喇叭结构和性能大不一样,增添了许多科技含量。它由预警信息发布接收终端一体机与高音大喇叭组成,依托移动通信GPRS网络,可通过气象部门预警服务平台群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9];也可直接在手机上操作,把相应的文字内容转换成广播级的语音通过广播系统发出;还具备人工电话语音广播功能,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预先设定拨打终端的电话号码直接进行口播。真正发挥了可随时随地用喇叭发布各种消息的作用。

这种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无缝隙发布形式,使气象信息由主观能动了解转变为强制被动接受,不仅从传播方式上弥补手机短信、LED电子显示屏的不足,还能扩大信息传播的有效半径,与电子显示屏等媒介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传播范围问题,达到了气象灾害信息受众面广的目的。

2.3 “三农”专项建设现状

2011年开始,江西省依托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资金”的支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共同投入,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2.3.1 积极选点,有效实施。

2011年江西在全省选择了条件较好、有积极性的10个县为“三农”专项建设实施试点县,其中吉安市的新干县被列入首批试点县之一。之后,支持范围继续扩大,至2015年,全省共有中央财政专项实施县52个,省级财政支持县10个;其中,吉安市所辖11个县市就有中央财政专项实施县7个,省级财政支持县1个。各地抓住这一投入契机,立足专项建设,按照“边建设、边服务、边完善”的原则,积极探索为“三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的新思路、好方法,在构建气象为农服务发展长效机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合力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良好格局。

2.3.2 搞好建设,发挥效益。

截至2015年底,吉安市已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终端大喇叭1 282套、LED显示屏212块(2015年新增的2个实施县因采购招标厂家未确定未安装设备);全市还建成9个土壤水分观测站、7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新干、吉安、永丰、泰和等县每个乡镇均亮起了电子显示屏,每个行政村均装上了大喇叭,部分有积极性的自然村也响起了大喇叭的声音。气象灾害预警、农业气象服务等信息的传播触角延伸到了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及农户;各实施县正在探索与该县农业、水务、林业、综治委等部门建设“大喇叭工程”[10],利用气象大喇叭发布“三农”工作综合信息,进一步拓宽了便民服务的思路。

3 “三农”专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2011年开始连续5 a,对各实施县“三农”专项建设进展和气象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收集有关报表、会议、文字及图片信息报道等资料;到实地查看设备安装、使用情况;到乡镇农业综合站、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村委会查看农业气象信息发布或服务材料张贴情况,向农户了解农业气象信息使用效果及服务需求;还采取问卷调查,组织部门内外专家、种养大户座谈等形式了解服务需求和有关建议。通过这些调查方法发现“三农”专项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其中一些隐患因素还可能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经梳理和归纳主要有几个方面。

3.1 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

由于“三农”专项建设涉及到最基层的村一级组织和村民个体,各级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思想认识不统一、重视程度有差距;部分农民不理解、一时还不能接受;基层技术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造成了不同的县、乡、村之间建设速度快慢及服务质量高低差别较大。其次,由于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专项建设及未来的发展得不到稳定、持续的政策支持及财政保障存在短期行为的忧虑。

3.2 科技支撑和气象服务能力较弱

气象部门只有少数国家农业气象观测站有专职人员且主要从事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大多数台站仅设有兼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三农”气象服务队伍人员少、专业知识欠缺,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力不从心”或“底气不足”的现象。由于农业专家联盟、农民专家队伍的作用未有效发挥,造成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力度不够,服务产品还未完全“接地气”;智慧气象建设尚未真正起步,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3.3 信息发布终端上线率偏低

从运行监测情况总体来看,信息发布系统终端大喇叭和LED显示屏上线率相对较低,不尽人意。原因:一是设备售后服务跟不上。由于信息终端特别是大喇叭遍布在行政村一级(少数较大的自然村也有),点多面广且分散,属地化、专业化的技术保障队伍还未建立,主要依靠供应商下派技术员来维修,及时性难以保证,存在设备故障维修滞后现象。二是信息终端设备质量不稳定,故障率较高。三是认识或管理不到位,人为造成停用或故障未及时发现报修。

3.4 受众欢迎度还不高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感到真正受益的东西还不多,故收听的积极性不高,反应较平淡。主要是信息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实用性不强;其次,信息发布的表现方式还是传统的单一文本或声音形式,比较呆板,不能真正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各类不同需求。

4 “三农”气象服务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目前,吉安市8个“三农”专项实施县气象局从事有关气象为农服务专兼职人员共有10人。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该市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几个特点:一是年纪轻。人员以“80后”、“90初”的年轻人为主体。二是工作时间短。进入气象部门工作时间10 a以内的占总数90%,其中5 a以内的占60%。三是学历较高。全日制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占80%;且通过在职学习,基本上均取得了气象专业本科学历(其中1人为本科第二学历)。四是气象专业比例偏低。第一学历气象专业与非气象专业各占50%,有本科学历的4人均非气象专业毕业。五是专业技术职称明显偏低。助理工程师及以下职称占90%,中级职称比例仅有10%。

4.1 优势分析

4.1.1

年轻有朝气。从事“三农”服务的队伍多为年轻人,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只要正确引导,调动其积极性,本人肯努力,后生可畏。

4.1.2

文化基础较好。大部分年轻人学历较高,要求上进,积极参加气象专业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

4.1.3

政府重视,大有可为。中央连续多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均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特别是借力“三农”专项建设的实施,“三农”气象服务进入大发展时期,正是新一代气象工作者施展才华的好时机。

4.2 劣势分析

4.2.1

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大部分从事“三农”服务人员工作时间短,气象专业知识特别是农业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实践能力还不够。

4.2.2

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不够强。“三农”服务队伍以“80后”、“90初”的年轻人为主体,且有70%的人是生活在城市的独生子女,与农民接触少,对农村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因而感情不深,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不强。

4.2.3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队伍年龄梯次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年轻人虽然学历高,但均为非农甚至非气象专业毕业,专业知识欠缺;而占少数的年长者学历偏低,理论知识欠缺、计算机应用及仪器设备维护能力较弱。

5 “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发展建议

随着专项建设广度不断扩大和气象服务的不断深化,势必面临更多新技术、新需求,服务产品更专业,设备维护、管理任务更繁重等艰巨的挑战。针对当前“三农”气象服务与专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国气象局对“三农”气象服务工作未来发展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和探讨。

5.1 培育人才,强化队伍建设

5.1.1 培养感情,提高专业技能。

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年轻人到农村中去熟悉“三农”工作,培养对农村、农民的感情,为“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双抢)、秋收秋(冬)种等重要农事季节或农忙时节,组织年轻人深入农村,接受锻炼,大胆实践;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劳动、交朋友,了解农民的心声,体验农村生活的苦与乐。这样才能与农民建立真挚的友谊和感情,从而激发做好农村工作的热情,提高主动做好“三农”气象服务的自觉性。

建立人才培养、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年轻人积极参加本部门的业务培训、学历进修、学术交流及各种继续教育;对获得农学相关专业第二学历的给予一定奖励。选派年轻毕业生到农业部门或乡镇农业综合站实习锻炼;安排业务服务人员参加地方或农业部门组织的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正确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科学致富,成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

5.1.2 拓宽选人渠道,创造用人条件。

5.1.2.1

筑巢引凤。扩大选人视野,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农学相关专业院校毕业生或其他农技人才进入气象部门,提高相关待遇。

5.1.2.2

打通职场上升通道。对在岗业务人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聘,以及外聘人员“择优进编”等关乎切身利益方面给予优惠或破格条件。

5.1.2.3

改善工作条件。给业务人员配备清晰度高的数码相机(或小型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和其他必要的设备;解决必要的劳保用品,提供方便的下乡交通工具,创造良好的内、外工作环境和条件。

5.2 加强合作,着力提升科技含量

建立有多部门参与的“合唱团”,政府是“合唱团”的“指挥”,气象部门要扮好“领唱”的角色。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在政府的领导下并通过政府协调涉农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共同参与。农业和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方式和途径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归宿是一样。各地要秉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签订“气象为农服务合作协议”,实现气象与农业的融入式发展。

5.2.1

整合资源,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将双方的信息发布平台和乡镇农业综合站、气象信息服务站的设备有效整合起来,一是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将资金用来添置必要的农田观测和科研仪器设备;二是理顺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实现“直通式”服务;三是联合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大力提升农业“含金量”。

5.2.2

“借力”壮大队伍实力。一是要建立健全将“三农”气象服务专家联盟(或专家咨询委员会)、农民专家队伍、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等纳入“三农”气象服务队伍的体制;建立气象信息员管理机制和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一支实力强大的“三农”服务队伍。二是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站的作用。乡镇气象服务站作为气象部门的一个落脚点,在为农服务中起着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将其作为县级气象部门向乡镇延伸的一个机构来管理,明确职责任务,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加强指导和督查,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及考核的长效机制。

5.2.3

“借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一是构建联合会商机制,通过建立微信、微博等互动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特别是要发挥好农业专家的作用,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聘请农业部门或高等院校退休专家到气象局进行技术指导,弥补基层农业气象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共同研发推广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简便实用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使基层为农服务更加“接地气”。三是通过与软件开发公司联合(或外包)的方式,开发界面友好、功能齐全又实用的业务服务平台。

5.3 扩大信息资源,提高受众欢迎度

坚持部门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以需求为引领,充分发挥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信息发布终端的功效和作用,发布“三农”综合信息,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和生活化。既发布农业气象预报、农事安排、市场供求等信息,也可发布森林防火、征兵、招工、村务活动等通知;还能作为开展法律法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反邪教常识、“三农”政策宣传、农业科技教育的平台。特别是大喇叭,打破了时空和地域限制,作用和效果更好。各地可根据当地农业结构和特色产业,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结合农业季节有针对性地制作播放节目,农闲播知识、农忙播技术[9];播放内容要通俗易懂,这样可提高农民收听和学习兴趣。

5.4 转变服务观念,加强保障力度

“三农”专项建设设备以信息发布系统终端LED显示屏和气象大喇叭为主,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安装的数量不断增多,在用设备出现故障也越来越多,维护工作日趋繁重,难度也越来越大。当前,已经出现故障报修后维修滞后现象,可见,仅仅依靠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已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过了保修期之后,一方面存在设备老化故障率越来越高,由谁来维护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设备更新或配件供应、软件升级等问题,保障工作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到未来“三农”专项建设及气象服务工作能否健康地开展,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实践设备保障服务模式,做到事、责、权清楚到位,并建立日常监督与考核机制。

5.4.1

设备供应商终身负责保障工作。要与设备供应商签订严格的权责协议,协议中要有“每个县设立一个维修站(点);按乡镇多少配备维护人员数量;接到故障报告后限时维修;软件升级要及时、配件供给要保证”等条款。配件供应价格应由国家物价部门定价或采取公开招标,防止供应商(或厂家)随意报价,垄断价格。

5.4.2 培养和建立部门技术保障队伍。不论是从当前还是今后来说,气象部门如果有自己的技术队伍,对于设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均有好处。一是能保证维护工作的效率和长期稳定,减轻管理难度。二是包括区域自动气象站等所有的仪器设备日常有专人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三是可以利用巡检或维修设备的机会下乡进村入户了解使用情况,听取农民朋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服务质量。

5.4.3

探索和实践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和流程以及气象为农服务市场化运行的体制机制[11],将气象探测、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设备的维护纳入政府购买目录进行外包。各县可因地制宜先确定承接主体类型,然后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或委托方式等确定购买主体,签订购买合同,开展不同模式的试点工作。

5.5 与时俱进,创新信息载体和服务平台

在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同时,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不断创新气象信息发布手段和方式。在信息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在信息传播上注重快捷有效,在信息服务上适应分众传媒,在信息展示上实现多元多样。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撑是发展农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是将先进、普适的感知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传统农业生产管理[12]。气象服务融入农业物联网工程中,能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服务,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特性。

5.5.1

开通官方微信和微博。搭建一个气象部门与公众互动的新平台,充分利用其具备的即时性、便捷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为公众提供直观的、图文并茂的各类气象信息与资讯、气象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等;还可以直接与专家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在这种轻松、灵活的平台上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增进信任感,提高可信度。

5.5.2

开发可视性更好的多媒体发布系统。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为建立多媒体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互处理平台奠定了基础。利用多媒体、IP宽带等新技术开发具有本地化的气象电视传媒发布系统,将农业气象信息以视频、图片、图形、文字、声音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布到指定的数字高清LCD显示屏终端上。这种方式使信息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给人以活泼、赏心悦目的视觉感。还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让不同权限的用户择其所需,因时因地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5.5.3

利用门户网站和手机APP,搭建智能化、直通式服务平台。利用气象服务门户网站和手机APP等新媒体服务应用终端,多手段、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气象建设,探索实施智慧气象为农服务方法。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APP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触手可及的气象智能感知平台和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5.6 建立为农服务长效发展新机制

通过管理上融合、建设上融合、服务上融合,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化推动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和立体化合作机制。一是要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公共财政投入渠道,确保有长效、稳定的经费支持;二是将其纳入对各乡镇或相关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强化气象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三是将其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发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规划中有气象的项目、考核中有气象的指标、督查中有气象的参与这样一个有利于气象为农服务长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机制。

5.7 搞好效益评估,体现服务价值

定期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科学客观的定量分析和评估,让政府和老百姓有一本“明白账”,觉得财政给的钱“花的值”;二是为财政持续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三是能促进气象部门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方式。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目前一般采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13]、剂量-反应分析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14]等。同时,还要加强气象服务成果事例宣传,让公众全面地了解气象服务的作用和效益,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支持气象工作,也能提升气象部门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6 结语

现代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不断推进,粮食生产安全战略的部署实施,保持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民追求新生活的迫切希望,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以“三农”专项建设支持气象为农服务,对气象部门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应以此为新契机、新起点,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着力培养一批新型的为农服务复合型人才,使基层“三农”服务队伍素质有一个质的转变,从而打造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升级版”。

参考文献

[1] 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2] 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2013,3(4):62-67.

[3] 叶清,焦庚英,许晓利,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及服务措施[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31-34.

[4] 杨再位,卢雪勤,柳林秀.浅谈农村气象服务的需求与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34(1):67-69.

[5] 崔新强,郭雪梅,唐俊,等.基于短信方式的农业个性化气象服务探索与实践[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506-4509.

[6] 田家波,宋杰,张前东.针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现状需求和措施[J].科技信息,2010(25):817,807.

[7]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A].2010-01-30.

[8] 郝静,高琳,钟微,等.凝心聚力为三农 共谱民生新篇章[N].中国气象报,2012-09-14.

[9] 杨红雁,张雪梅.气象大喇叭在现代农业综合信息全覆盖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300-301.

[10] 泰和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实施法治平安宣传“大喇叭工程”的通知(泰综治发〔2014〕17号)[A].2014.

[11] 江西省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江西省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方案的通知(赣气办发〔2014〕82号)[A].2014.

[12] 仉天聪,张行勇.专家解读“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EB/OL].(2013-11-19)[2016-02-15].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1/285242.shtm.

[13] 钟飞,马中元,聂秋生,等.基于德尔菲法的江西省“三农”气象服务效益评估[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3,36(4):39-44.

[14] 张钛仁,匡晓燕,潘双迪,等.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2):101-106.

大学生三农论文范文第5篇

曾经追求的农业现代化未曾实现,三农问题却成为社会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改革也面临新的选择和挑战。

一,三农问题是结构性危机

1980年代中国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使农村获得了飞跃性发展。随着我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广大农村在中国经济体系中逐渐边缘化,三农问题愈来愈严重。2000年后中央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2003年免除农业税,20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方针仅20字,涉及了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管理,却缺乏操作主体。新农村建设由谁来搞?怎么搞?以家庭联产为单位的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无力建设新农村。不得不承认,农村发展见效慢,产出少,许多地方宁愿卖土地搞房地产,也不愿意对农村长期投资。很多地方政府在提到社会主义新农村都会讲“要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多次强调千方百计,恰恰表明仍未找到有效手段。

时至今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但三农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善的趋势。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农业问题愈来愈严重。粮食产量出现9年连增,但粮食问题、粮食危机却愈加凸显,农村和农业均已结构性失衡。新一代农村青年的道路选择变得越来越尴尬,当农民看不到前景,当工人也前途堪虞。农民仅靠一亩三分地,很难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经济中低技术、高污染、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但我国企业低利润的现实导致无法给工人更高的报酬。3亿农民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打工,却无法在城市安家。

农业后继无人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素质不断下降,种粮收益更是愈来愈低,农业后继无人。最新资料显示,全国农村有5800万留守儿童,4000万留守老人。农业劳动力从1991年3.91亿人,下降到2009年1.5亿人。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的调研,农村常驻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了30%,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平均年龄达到57岁。笔者调查发现,农村很多“80后”青年不会种地,“90后”更是如此。农业生产资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农副业效益下降,种粮收益更低,多地农田撂荒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严峻的现实,令人不禁担忧,等到平均年龄57岁的农业劳动力干不动了,谁来继续种地?

农业的客观环境越来越差

农业的客观环境越来越差:化肥农药滥用,土地质量严重下降,水资源短缺,抗灾能力不足。由于家庭联产承包的小农户土地少、资金不足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农业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生态农业难以发展。

我国耕地占全球7%,却消耗全球35%的氮肥和30%以上磷肥、钾肥。单位面积化肥用量从1978年的58.9公斤/公顷增加到2009年的466.67公斤/公顷,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2527.4公斤/公顷增加到4872公斤/公顷。2009年单位面积施肥量是1978年的8倍,粮食单产仅为2倍。

虽然我国磷矿储量较多,但按目前消耗测算,品位在30%以上富矿仅够开采20年,中低品位的磷矿破坏情况比较严重。我国每年消费钾肥实物量1000万吨左右,是全球最大的钾肥消费国之一,但钾肥自给率不足40%,钾盐资源探明储量只占全球的1%,现有储量只够开采20多年。一旦国际局势变化,进口化肥受阻,粮食生产必将面临极大危机。

我国每年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达12亿亩,相当于耕地面积的67%。2010年2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污染源已经超过工业,成为全国水污染的最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矛盾愈来愈凸显,多地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近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冬麦区冬春连旱等,显示出农业抗灾能力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却很滞后。

粮食产量9年连增,粮油自给率不到80%

我国2010年粮食总产量54641万吨,2011年粮食产量57121万吨,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 58957万吨。但如果计入大豆和食用油、肉类的进口,仅以重量计算,我国粮食自给率不到90%。再考虑到大豆、油菜籽、植物油为高蛋白高热量低产量的农产品,那么中国的粮食和油料自给率估算还不到80%。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人均肉蛋奶消耗较低,随着西部地区人均肉蛋奶消耗量的提高,未来我国粮食缺口还会增加。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9年连增,但仍然面临严峻的粮食问题。大米、小麦、玉米的自给率都在99%以上,油料作物的自给率非常低。我国2010年进口大豆5480万吨、食用油670万吨;2011年进口大豆5240万吨、植物油627万吨;2012年进口大豆、油菜籽等食用油籽6228万吨,进口植物油近1000万吨,进口谷物达1398万吨。如此庞大的粮食进口总量,一旦国际环境发生巨变,我国可能会面临十分严重的粮食问题。

跨国公司大规模渗透,国有资本少有作为

国际跨国巨头正在中国大规模渗透,试图控制中国农业。大豆产业是第一个大型案例,如今来自美国孟山都的大豆占据着中国80%的市场,国际巨头控制着中国80%的榨油企业。从2010年初开始的转基因和粮食问题大讨论,更是暴露了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农业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经济安全、科研体制安全、国家安全等诸方面的问题。

当国际跨国公司正在对我国脆弱的农业进行布局时,国有资本却在农村、农业、农民等问题上少有作为,似乎忘了农业也是我国的命脉产业。

二,三农问题的关键

中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紧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农村贫困,这决定了中国不能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超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也不能采取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补贴,从而维持小农户高收入、高价格的做法。中国必须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这一点已经是体制内外许多人的共识。

土地集中趋势明显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脱离土地和农业。未来10年,等到平均年龄57岁的农业劳动力退役之后,土地的经营制度将面临重大转变的现实需求,土地集中是必然趋势。

土地的集中形式多种,在现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可以承包给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也可以组建农民合作社;如果取消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实行土地集体经营使用,按照各个集体中农民的人数来分配收益,则类似于原来的人民公社。这几种方式都符合我国宪法规定。

在这几种合法的方式中,我们需对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承包土地予以特别说明。《2013年一号文件》规定:“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文件并未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工商企业、龙头企业流转。

在国务院举办的关于《2013年一号文件》的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工商企业、龙头企业进入农业进行了特别说明:“我们不主张在有限的耕地上,工商企业以自己雄厚的资本实力去和弱小的农户争夺耕地的经营权。耕地应该更多的让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户经营,尤其是大田生产,主要适合于农户经营。当然,一家一户不具备资金、技术上等条件、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如投资比较大的设施农业、规模化的养殖业,公司去做可能更好,但明确具体的范围。”他认为公司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民土地,对于农业发展、农产品供给是不利的。这些企业租赁土地,醉翁之意不在酒,租了地未必认真搞农业,而是在等待着有一天转变土地的性质搞非农产业。

陈锡文指出工商企业、龙头企业会不会与农民争利,关键是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龙头企业大部分从事农产品的加工业或者流通,使农业有更长的产业链条,使农产品有更多的增值。如此一来可以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要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土地私有化问题

在前述几种合法方式之外,很多媒体、学者、官员鼓吹土地的私有化,即土地通过买卖集中到少数人或者外资手中。自由派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观点非常典型,“土地应该私有化,土地的交易应该完全按照市场的逻辑去做,这样才可以真正保证农民的利益。现在的土地交易当中,充满了强盗的逻辑。”

2012年2月27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报告一方面提出中国应对现有的国有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的商业化,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管理应该更像私人金融机构(即为美国人民痛恨的的华尔街金融模式),另一方面中国应大幅缩减庞大的国企规模,潜在含义就是国企私有化,由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接管国家经济命脉。世行报告对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度也提出改革意见,要求农民享有永久的土地所有权,也就是土地私有化。

土地私有化的做法为我国宪法所不容。如果推行土地私有化,中国或将出现大量失地农民和大地主。这将严重危害我国社会稳定,颠覆国家的社会主义法理基础。

目前,一些地方非法将集体土地高价流转给私人资本。这种现象在一些地区已经很普遍,如果任由其继续发展,资本就会渗透地方权力机构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将裹挟足够的体制内外、国内外资源,强行实现土地私有化。

我国还需要警惕“城镇化大跃进”。须知工业化、现代化是因,城镇化是果。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化、现代化,农民进城后将无立锥之地。一些官员和学者却说鼓吹只要城镇化了,就可以快速实现工业化。这根本不是解决三农问题,而是加重三农问题。

科学种田和农业基本设施建设

在土地集中的基础上,由农村合作社、集体公社或者种田大户、家庭农场采取先进的节水、节肥、高产、生态、环保的科学技术来经营土地和农业,是趋势之一。从农民的收益角度来讲,在确保技术支撑的条件下,农村合作社、集体公社的组织方式更符合农民的利益,私营资本为主导的种田大户、公司农场还是会与农民争利。

中国要解决粮食和农业问题,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作用将愈来愈显著。将沙漠改为绿洲,将贫瘠的土地改造成为高产田,将高产田改成超高产田,或者改造为高质量的有机农田、生态农田,重点用于种植粮食、油料作物。中国的粮油自给率仅有80%,粮油作物种多了可以出口,可以储存,更可以用于粮食外交。粮食外交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武器,中国不必担心粮食过剩。蔬菜瓜果作物的种植则不能太多,过剩了,菜贱伤农。

目前,农民没有资金、没有技术,难以获得先进的技术,也难以进行农田基本设施建设。《2013年一号文件》指出,“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文件要推动科技下乡。笔者以为,不管是公益性服务机构,还是经营性服务机构,都难以与一家一户的小农作业形式相对接。科研机构难以与9亿分散的农民打交道。小农也缺乏意愿应用先进的技术,既缺乏知识储备、人才储备,也缺乏经济动力。土地集中之后,农民可以与一些科研机构、农业大学进行合作,国家也可以给予政策扶持,在税收、贷款、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为实现真正的科学种田,我们应该大力推动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同时,国内的科研机构和院所也应该予以整合,根据中国国情、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情况来进行研究,关注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将其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实践。目前国内农业科研机构太过分散、实力太小,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反而容易被跨国公司利用。

农民的出路

在土地问题之外,还需要关注离开土地和农业的农民的出路问题。城市能否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收农民进城就业?可否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吸引农民就业?或者通过“资本下乡”,将城镇工商业积累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吸引到农村去?亦或其他正在现实中运作的方式?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超过农业问题和粮食问题。如何稳定农村,如何避免继续扩大的两极分化,如何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战略,如何提高农民的地位、增强农民的话语权,如何让农民分享改革的好处,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关键所在。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在农村地区大规模拆迁,让农民进城。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提高城镇化率,在统计数字上解决三农问题。这些方法既不能治标,更不能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有两个方案可以参考,两条方案需要一齐实施。

在中西部城市创建新的工业区

第一个方案,在中西部城市创建一批企业和工厂,提供工作岗位,让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新的投资建设应避免低端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过剩的产业。

仅靠东部沿海解决全国农民进城就业问题不太可能。所有产业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将失去国防纵深。一个结构失衡的社会无法长治久安。人才、劳动力大量东移,西部地区人口进一步亏空,贫富两极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民族矛盾将进一步恶化。

我们应主动在中西部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创建出一大批的产业和企业。这个任务不可能靠市场自动完成,必须由政府大力扶持。目前的西部大开发政策进度缓慢,和三农问题的紧迫性、社会矛盾的激化形成鲜明对比。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救灾重建模式值得借鉴,东部发达省市援建西部落后地区,将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优势,和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进行互补。

发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建立城乡供销流通体系

第二个方案,是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在农村创建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同时调动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整合资源,发展出一整套的农资产品、农副产品、日用品供销流通体系,将合作社、企业和市民对接起来。通过该流通体系,将化肥、农药、农机等农资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对接,提供给农民价廉物美的日用品,将农村高质量的食品与城市居民直接对接,让农业可以获取较大利润。

通过该流通体系,可以将高毒、低效的农药化肥产品排除在外,进行食品分级。农产品的质量追溯制度也可以建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通过供货专业合作社直接追溯到田间地头。这既能鼓励农民采取安全的、健康的、生态的、有机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该体系的建立,将把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组织起来,把城乡统筹组织起来。这将有效避免外资超市、物流体系对中国的威胁。

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建设,将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农民的话语权将逐步增强,民主法制权力意识也会逐步提高。在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之后,则可以因地制宜创办集体企业,这方面可以借鉴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经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华西村仍然坚持实行大队核算,坚持集体经济。华西村全村实现销售超5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600万元,已经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

1958年毛泽东主席说,“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的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毛泽东是将城市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工业化并提的,他认为中国的工业化是两条腿走路。农村的现代化要建立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

邓小平也有类似观点。邓小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1980年5月31日的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上指出,“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已经预见到,包产到户只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过渡阶段,集体化、合作化仍然是中国农村的必由之路。

《2013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对于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国家政策应大力扶持。各级政府在经济上要给予税收、贷款等优惠,在政治上要大力提倡。在各个地区主动树立起一批典型,以稳健的方式推动农民积极主动搞集体经济。

四,多管齐下,统筹城乡发展

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调动全国各个方面的力量。各个地方情况有所不同,适合的针对性措施也未必一样,笔者参考余云辉先生的观点,提出以下思路。

1,需要发展壮大国企,国企是社会主义的基石,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国企的发展壮大,将改变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窘境。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才有能力投资到中西部地区、三线四线城市,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2,主动调整经济区域布局,在中西部地区、三线四线城市创建新的工业区。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从东部地区回流中西部。

3,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工资提高了,内需就扩大了,可以将目前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到内需导向。由国内市场来消费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这样的经济模式将更均衡、更健康。

4,在国有企业大发展同时,以国企的产业链、技术链体系带动私营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促使国进民进。国有企业若是不能大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只有被外资吞并整合的命运。

5,统筹全局,在某些区域引进外资和技术,建立新的产业集群基地。引进外资产业时需要注意保护国内产业,尽量避免低端的、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

6、在自身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国企可以与民企联合走出国门,整合国外的资源。投资农业、矿产资源等领域,收购国际领先的技术。可以给过剩的民间资本、热钱找到出路。

7,在城镇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吸引农民进城。农民进城过程中,不要断然收回农民的土地和宅基地,应给农民留以后路。如果出现经济危机,农民还可以回农村休息。

8,通过各方面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协会、合作社。在合作社里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农民的话语权,使得合作社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其建立起类似华西村的集体经济,在农村地区创立起工业区。

9,调动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发展出一整套的农资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供销流通体系。

10,在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水利、道路、电力等设施,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可以考虑让农民合作社直接参与工程施工建设,将利润留给农民。

11,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提高城乡社会保障的标准。对农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给予特别优待。特别要重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在城市建设大面积的公租房、廉租房,为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住房困难户提供住房保障。

12,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平整土地。可以因地制宜,将一些人数特别少的村庄合并,建立农民新村,增加耕地面积,节约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不过《2013年一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对于城镇周边人口稠密地区,拆并村子的做法可能将导致更多社会矛盾,所以不建议在人口稠密地区拆并村庄。

1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打击黑恶势力和违法犯罪。不打击黑恶势力,打掉一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新的政策无法顺利实施。

14,积极扶持一些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院校,使得节水、节肥、高产的农业技术下乡,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产出。

上一篇:新闻系毕业论文下一篇:智能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