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论文范文

2023-03-03

大学生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化;体系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肩负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历史重任,重庆大学围绕这一使命,在始终坚持“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办学理念不动摇的同时,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体系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培养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并积极地付诸实践。通过不断评价和反省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系统持续的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许多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但由于人才成长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人才是在工作实践中成长、凸显出来的,没有一个人生而就是创新人才。无论他的天资如何好,若没有首先找到自己的天资发挥所适合的领域,则终其一生天资都可能得不到发挥,创新更无从谈起;即使自己的天资被认识,若没有经历艰苦卓绝的学习、训练和挖掘,其仍然不具备实现创新的能力;即使经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具备了创新的能力,若在工作实践中不能获得创新实践的平台,其创新能力也没有实践的载体;即使有了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若没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决心,也不能使其真正取得创新的成功,也不能使其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因此,大学所确定的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只能是一个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而不是大学教育的现实目标。这是因为,首先大学教育只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即通过教学活动,提供学生系统学习和训练条件,帮助学生构建某个专业领域系统知识和能力架构的阶段,虽然相对完整的知识和能力架构的搭建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其无法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充分条件;其次,每个学生自身天赋、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最终职业取向的差异,其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未必能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完全契合;第三,工作后所获得的机会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地区的不同、单位和岗位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导致每个学生成就的参差不齐。这一切昭显了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目标实现中的巨大不确定性。

从另一层面上考察,虽然最终成为创新人才的人是凤毛麟角,但若我们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将来在任何一个平凡岗位上,他们都有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激情和能力,并通过不断的改进,促进相应的措施、程序或产品得到持续的改良甚至大幅度的改造。而就整个社会而言,正是这种众多细微改良或改进的汇聚,成为了推动社会科学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

因此,大学关注的重点不应是所谓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而应注重所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不同潜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因为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成为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学生拥有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激情,以及承受创新过程中失败压力并坚忍不拔的创新品格,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发现、捕获并牢牢抓住可能的创新实践机会,以实现持续的改良或突破性的创新,他们中必然有相当数量的人最终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基本理念,我们根据重庆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构建了重庆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由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两部分构成。见下图。

其中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是针对全校学生,通过培养计划中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都能接受一定的创新能力基础训练和创新思想的熏陶。

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体系,则是贯彻以“学生为本”为前提,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线,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课外实践项目所构成,以满足各专业不同学生自我培养需要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学科竞赛项目、弘深基金项目、国家创新实验项目、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实践班等。

整个体系的建设与运行遵从以下原则:

1.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构筑课内外培养体系融合的通道,使之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3. 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大学教育始终;4. 全员参与创新能力培养;5. 强调自我培养,提升学生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是实现创新的必备的品质,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不可能具有批判的精神,也不可能去质疑固有的知识、经验,也就失去了进行改良和创新的原始动力。为此,在个性化培养体系中,学校通过项目的形式提供从师资、设备、信息到环境的各种培养资源,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课外实践创新项目,提出申请获准后开始相应的学习。整个过程始终强调的是学生如何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效获取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对自己的培养,并在经历的每个环节中学习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独立人格的提升。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

在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总体架构和主要原则的指导下,我校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1. 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的建设

根据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要实现对学生全覆盖、全过程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建设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

学校以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引,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部分专业独立设置了基于专业基础或专业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开发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较大型的实验项目;同时不断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新、完善和丰富实验项目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

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将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中的成果或问题引入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充实完善相关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与过程管理。设立校实验教学督导组,加强实验环节质量控制,督导组每年听取实验课程900余次,抽查实验报告15000余份;通过严格前期选题、中期检查、答辩各环节管理,控制毕业设计质量。

2. 加强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的建设

学校建成“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并以此为纽带,将七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八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支撑体系,同时通过开放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补充支撑。

每年为学生提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800余项、再加上各学院和实验中心设立的创新实践项目,形成了多层次的创新实践项目体系;

每年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20多项,包括国际、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层次,覆盖数学、电子、物理、力学、英语、计算机、软件、结构、工程训练、机械等学科。

组织课外人文、材料、机械和软件等专业创新实践班,以及机器人创新团队,制定了独立的教学大纲和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学生在持续3年时间内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全部利用课外时间,既接受相对系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培养,又以创新实践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学习和训练实践创新能力。

不同形式的创新实践项目和课外创新实践班、创新团队的开设,为学生的自我培养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丰富教学资源。

3. 课内外融会贯通,分阶段全程实施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修订培养计划、改善学分制、制定激励政策等不断完善培养制度。通过将各种形式的个性化培养活动模块化、制度化、课程化,并以适当的方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认定创新学分;将创新实践活动的优秀成绩列入研究生推免条件等措施,构筑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与基本培养体系间的通道,使之成为运行良好、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为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同时,依据教育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则,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科一年级,注重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各种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阶段:本科二年级,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知识储备,主动寻找创新实践项目,培育并完成项目申报立项。在此阶段,各专业通过不同方式适当增加部分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增设学科前沿的课程和讲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早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为参加创新实践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创新实践,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活动。

4. 转变观念,促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开展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创新培养的所有理念是否得到切实的落实,培养目标是否得到真正实现,必然依赖他们在教与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是关键。紧密结合学科大类系列课程建设,推动和深化研究式教学的改革和实施,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自我培养意识。

其次,学生学习观念和培养观念的改变是基础。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对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传输,结合学校组织开展的宣讲会、学术报告等宣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主动争取教学资源实现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观念的讨论和学习,让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也让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教学管理、教学流程的设计到教学准备等各项工作中力争为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支撑。

5. 加强激励,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创新实践指导

为了吸引更多高水平教师参与创新实践指导,改革完善了指导教师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将学生创新培养纳入教师聘任和职称评审条件中;指导工作量认定:根据创新实践指导的具体情况,由职能部门负责教师工作量认定,其指导工作量以动态编制的方式划拨学院,其工作量作为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奖励:对指导学生认真负责、成效显著、获得国家、省、学校奖励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学校根据相关规定予以业绩奖励;对组织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成绩优秀的学院,给予相应业绩奖励;将学生创新培养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考核内容。

6. 加强建设,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资源保障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拓展学生参与实际工作或工程的空间,为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全校37个实验教学中心有7个国家级、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校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成为全校教学、科研实验室教学资源整合的纽带;通过校内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160余个。

同时结合重庆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信息化平台,提供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实现各种创新实践项目申报、学科竞赛报名等课外创新实践的信息化管理。既提升了工作管理效率,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创新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也在学校营造了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

总之,通过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并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责任编辑:李文玲]

大学生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深化调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研究型人才外,企业更需要技术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技术创新,并解决企业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对培养具有优良工程实践能力和现代工程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增强高校大学生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实践能力认识及要求

高等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师,而培养一名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在于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因此,工程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具体化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是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试验调试和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能力,但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有不同的要求;创新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上的创新,是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表征。除此之外,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沟通协作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工程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国内外成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20世纪70年代,香港学校兴起“工业训练中心型”培养模式,实际是建立小型的模拟工厂,精心安排实训课程,使每位同学在毕业前和社会快速联系起来。目前,这种模式已成为内地实践教学的经典培养模式。英国的“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培养模式,主要是制定一套完整的证书体系和严格、标准的资格认证制度,其职业资格认证书的社会认可度高,激发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我国有些高校也积极推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促进学术教育和理论教育的相互连接。此外,英国的“企业指导性”模式,企业直接负责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考核,国家根据学校和企业规章制度,使学校、企业、个人的实践教学规范化、合理化。加拿大的“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的培养模式,是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从该专业从事的岗位所需要知识、技能来安排学习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讨论教学方法、内容和考核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该培养模式,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国内实践教学中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

实践教学是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给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利用实验室设备和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锻炼机会,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并在探索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目前,实践教学在国内高校的培养计划中并没有很好实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体系不足。近年来,很多高校连续扩招,学生人均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很多专业课程全理论、少实践,甚至很多老师认为,实践课程仅是理论课程的补充,不必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和精力,使得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被削弱,培养的学生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却普遍缺乏实践和创新意识。同时,目前,很多高校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传授、轻能力的“三重三轻”的教学体系,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认识并建立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相铺相成的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2.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导致高校对实践教学投入资金不足。就学校而言,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导致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实验设备不完善,专业实验室不健全、不规范;就实习基地而言,学校经费投入不足,且不能向合作的企业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政策,使得一些企业考虑到管理和生产效益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也不愿意将单位作为学生实习基地,限制了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对日新月异科技前沿知识的跟踪。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工程素养和实习指导能力密切相关。连续扩招后的高等院校,师资匮乏,涌进大批博士及以上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既要肩负理论课的传授,又要承担实验课程设计,加之学历进修压力大,使他们很少有机会和时间接受工程实践锻炼,对企业的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了解不多。这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实践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4.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不科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独立的实践考核体系。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部分学校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标准,从而无法对独特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作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形式过于简单。实验课程,主要重结果、轻过程,导致很多同学一味追求实验结果,而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实习考核,一般是“实习报告+平时成绩”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三,学校缺乏对实习指导教师配套激励政策,抑制教师指导实验与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

以我校本科生《淀粉糖》课程教学为例,淀粉糖是糖工程专业本科生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科交叉性强,不仅要求淀粉、淀粉酶和化工单元操作方面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机械设备与原理、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等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它的具体改革举措如下。

1.实践改革,转变观念。学校要从思想上转变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动手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动手实践作为训练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但可以巩固和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大大增加就业竞争力。一方面,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科研背景和方向提出一些课题,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课题,最后由专家根据学生实施的情况评定成绩,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且把评定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这些实践教学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个相互协作的主动行为,学习的最好方法是通过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种实践环节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注意力等的培养,鼓励发散思维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并且某些章节的授课可以师生共同参与。以淀粉糖为例,不同淀粉糖的生产工艺是本课程的重难点,为了较好、全面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分别整理不同生产工艺的优缺点等相关内容,并且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查询相关资料,做成一份完整的PPT,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不但相互联系起来,学生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些同时也是一名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提高课内信息量;利用网络技术,共享技术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

3.教学内容的改革。《淀粉糖》课程,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在淀粉制糖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上以理论教学为主;而涉及到淀粉制糖工艺和设备等内容应以实践教学为主,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同时完成,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完基本工艺理论课程后,利用学校已建成的中试实验室,将教学课堂转移现场教学,集中时间安排淀粉制糖工艺试验,让学生掌握整个淀粉制糖的工艺流程和单元操作,讲解试验过程出现的各种现象,同时讲授相关的工艺设计、物料衡算以及淀粉糖的关键设备等。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试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现场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为学生以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种产品(如麦芽糖)的工艺路线,包括原材料、工艺流程、单元操作和需要的设备等。

4.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科学、健全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要重视并增加实践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提出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理论知识考查的灵活性。在淀粉糖专业课学习的考核中,考试形式上采取“闭卷+平时作业”、“考试+工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将考核评价前移,布置平时作业,进行讲解,并通过上课出勤率、实践教学过程的表现等组成平时成绩,逐步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通过平时作业、实践教学的成绩管理,对前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以方便对教学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作相应调整。在考试内容上,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平时作业主要考核学生按照给定的材料要求进行单元操作、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等设计实验方案,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计算能力,并通过分组答辩的方式直接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采取这种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抄袭,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5.建立校企合作的双赢合作机制。建立校内的学生实习基地,根据教学体系建立不同的实训室,各个实训室要尽量模拟职业生产环境,把实训与实验、教学、科研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兴趣;同时,学校也要把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请进学校,对学生传授经验、培训技能、开阔眼界,改善学生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条件。学校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并且主动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学校要让企业认识到,学校是为企业培养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样校企双方建立深层次的“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拓宽实践教学路线,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为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的制糖工程专业,在校内实践教学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和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大型淀粉糖企业现场学习,对整个淀粉糖生产的流程、车间设备、管道、水、电、气等装置的布置,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深层次地理解课程的精髓。

6.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学校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老师,兼职老师可以来自于企业中的高工、技师等,通过他们把新技术或目前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传授给学生,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学校对实践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帮带青年教师共同完成实践实训课的指导和考核,使之快速了解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常用实验仪器、设备等。学校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现状和最新发展趋势,在教学环节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同时也可以加强学校和企业经常性的沟通与联系,为“产学研”结合建立纽带,让青年教师在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中积累经验。

总之,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首先,高校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教学经验,建立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教师既要提高自己的实践职业技能,也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兴趣。最后,作为工科学校的学生,他们更要从根本上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发挥自觉性和主动性,从实践教学中学习经验、增长见识,拓宽自己的工程视野,适应市场需求,在就业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3):130-133.

[2]冯凭,丁海娟,马晓燕.加强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60-61.

[3]韩如成.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6):77-79.

[4]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5]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5.

教改项目:本文系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本科教研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黄强(1976-),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制糖工程;高群玉(1965-),女,江西分宜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制糖工程;罗发兴(1955-),男,湖南临武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制糖工程。

大学生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只有融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得到有效推行。而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兼职现象和不断涌现的兼职困境,引起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不少对策,集中在维权法律的健全、学校相关制度的制定和职介环节的完善等方面。笔者认为,这些外在措施的实施效果最终取决于参与社会兼职的大学生自身的兼职实践和个人体验。因此,针对大学生实际所需的兼职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实践育人;大学生;兼职教育

近日,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关注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要实现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必须切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工作。当前,大学生的兼职行为十分普遍,兼职困惑也层出不穷,及时有效地开展兼职教育不失为创新实践育人载体的有益尝试。

一、大学生的兼职现象和兼职特点

兼职是指在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职务[1]。大学生兼职行为主要是为了增加物质收入、提升社会经验值等,利用闲暇时间兼任课业以外的社会职务。大学生兼职现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表1所示)。从兼职时间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短期兼职,比如发放传单;二是长期兼职,比如固定时间进行家教;三是不定时兼职,比如做网络客服要视咨询情况而定。从兼职类型而言,逐渐从传统兼职、新兴兼职向交叉兼职过渡,主要根据职业需求、个体经历和课余时间等因素而定。从大学生的兼职途径来说,一般分为勤工助学和社会兼职,也就是以学校组织的资助工作和自发寻找的社会零散工作来进行兼职活动,地点一般以就读的高校或高校周边城区为主。从兼职报酬来看,一般分为定时报酬、定量报酬和提成报酬,报酬的多少在工作前与雇主相互协商而定,大多为口头协议。

多元化状态下的大学生兼职现象有着一般的共同特点:(1)兼职行为的普遍性。据钱结海等人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68.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做过兼职工作”,尚没有参加兼职工作的学生表示“很希望做兼职”的占78.0%[2]。(2)兼职时间的短期性。由于大学生的专业不同,各学期学业的课时分配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造成大学生选择兼职的时间比较零散,再结合大学生兼职单位时间的需求,随机性和流动性较大。(3)兼职类型的多样性。基于社会需求的多元性特别是网络化的现状,大学生的兼职类型日益多样。(4)兼职报酬的稀薄性。兼职的劳动报酬一般是根据参与的劳动时间而定,校内勤工助学的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8元人民币[3],校外社会兼职报酬依据兼职类型的不同差异性较大。

二、大学生的兼职动因和兼职利弊分析

(一)大学生的兼职动因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经素等做的“大学生兼职的主要目

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兼职的主要目的有:锻炼型占72.2%、体验型占58.1%、谋生型占43.6%、实践型占23.3%、交友型占16.3%、解闷型占10.5%、消费型占8.7%、从众型占2.3%[4]。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兼职的动因归为增加收入、价值需求、积累经验和从众心理四个方面。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希望通过兼职认识社会并增加自我的社会经验,为就业添加砝码,同时,兼职能够获取一定报酬,这对充实自己的开支、认可自我的独立性都有益处。加之大学生处于群体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中,同伴关系的影响很大,从众心理让他们认为兼职是一种校园时尚而纷纷加入。

对大学生兼职动因进行分析,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贫困大学生兼职的动因分析。目前高校每年学费大多为5000元以上,加上日常开销,贫困大学生普遍负担吃力,因此兼职成为其生存的必要手段,由此造成的时间冲突、心理压力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对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分析。并非所有的大学生参与兼职行为都有较为明确的原因,不少大学生盲目认为兼职就是增加社会经验、可以充实课余生活,随众参加兼职后却得不到预期的心理满足和社会经验值。对此类大学生,应当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学上,合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充实。

(二)大学生的兼职利弊分析

大学生兼职行为是一种兼具利弊的综合行为。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兼职行为的利弊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大学生兼职的益处。(1)必要的实践学习。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怀海特所言,“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而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大学生的课外兼职实现了大学生的实践体验学习,充实了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氛围,对所学知识结构的调整、个人能力的改善,都具有很好的充实作用。(2)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回报。在校大学生普遍希望具有追求独立性、自我价值认同的心理愿望,有限的校园活动不能满足所有大学生的多样需求,各种兼职行为则为其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3)丰富个体生命体验。每个人的职业发展离不开职业生活的真实接触,透过兼职行为他们增加社会能见度,成败得失的体验对丰盈个体生命十分有益。

2.大学生兼职的弊端。(1)忽视学业或荒废学业的现象日渐突出。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思想上出现误区,把大学经历纯粹当成找工作的资本,兼职与考证反而取代学习与研究成为主要工作[5]。许多学生为兼职整日奔波造成精力匮乏,时有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发生,个别学生甚至被退学。为了增加兼职渠道,个别学生把兼职进行到校园中,催生出不合理的兼职手段—“校园枪手”(点名代答、笔记代抄、论文代写、考试代考等)。这种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校园现象,只会让大学生空耗四年的美好时光。(2)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淡薄,维权行为缺乏。大学生课外兼职常发生的侵权行为有中介公司收取中介费后没有提供相应信息、用人单位常拖欠、克扣工资、无故辞退兼职大学生等。据相关调查,在权利遭受侵害之后,79%的学生选择自己忍受损失,11%的学生选择私下解决,只有10%的学生会向有关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6]。(3)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笔者走访一些中介机构、商铺等兼职场所后了解到,一些学生兼职前对所做兼职工作性质不做仔细分析,工作后认为不满意便随意离开,造成雇主的用人困扰。

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题班会等平台,采取经验总结、辩论维权、个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兼职教育,过程真实,效果很好。比如,一位姓刘的女大学生这样分享她的兼职体验:兼职前对金钱完全没有概念,寒假给父亲的货运公司打工一个月后开始变得“斤斤计较”。她说,每天花十个小时在飞机坪上等待、收运货物,一个人守货的寒冷、孤单,让她认识到赚钱的不容易。一位姓张和一位姓王的大学生分别提及在高中阶段因厌学而有一段打工经历,不同的工作选择让他们都认识到学历低、能力差的困境,重新返回校园后希望能为更好的生存积累知识。一位姓张的女大学生说曾经给一位父母均是农民工、家境状况特别差的初二女生做过家教,她主动把25元一小时的市价课时费降到15元一小时,并在家教时间结束后主动延长家教服务,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她觉得十分有意义。

三、学习与大学生兼职相关的法律规范

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兼职行为的法律规范的论述,部分相关内容散见于一些法律规范。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兼职法规教育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以下几部法规:《劳动法》、《合同法》、《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劳动法》和《合同法》主要让学生了解劳动者享有哪些权益和义务、劳动合同应该具备哪些条款、合同的主要条款以及违反合同的责任。让同学在社会实践时候有法律作为行为的保障,树立契约意识,形成契约行为。《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主要让大学生明确兼职是法定权利,但要处理好学业和兼职的关系。比如《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在第一章第六条中明文规定“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所以,大学生在进行校外兼职时应注意:第一,选择合法的中介机构,注意是否具备劳动行政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第二,求证招聘信息的安全性,大学生的兼职信息来源多为校园招贴的招聘广告、同学介绍、网络招聘等,可以通过电话咨询、实地了解、周边打听等方法了解信息的可信度;第三,注意个人的人身安全。无论是求职面试或平时工作,大学生都可以提前告知好友或家人,类似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物件不要轻易抵押或泄密,提高鉴别能力,增强对诉讼途径的重视。

(注:本文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出版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14.

[2]钱结海.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28).

[3]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Z].

2007年7号.

[4]经素等.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报告———以南京地区高

校为例[J].青年研究,2005,(10).

[5]唐其宝.大学生校外兼职利弊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18).

[6]唐其宝.论高校对大学生校外兼职的因应策略[J].徐州

教育学院学报,2008,(1).

大学生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我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战略支撑。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是人才培养任务的重中之重,任何關系到人才培养的项目和政策都必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优先思考的位置。鉴于此,本文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现状、提高方法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建议。

一、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会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从整个知识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知识的创造和使用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科技创新是优化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会极大的推动产品科技质量的提高。随着知识增长和知识转化速率的逐步提速,要求学生掌握知识面广、迁移性强的技术,需要学生对知识的重新构建或再创造,在这期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发挥主动性。在国际竞争中,经济发展是首要条件,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一个国家失去了创新人才,他就会失去国际竞争力。晚清时期“落后挨打”的教训要求时刻鞭策着我们在发展中必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将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大国,才能够永葆竞争的活力。

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创新能力将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要在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差距还是很大。而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应该大力发展创新教育,虽然近几年创新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资金有限。在工科院校,绝大多数的结论和数据要通过实验验证的,需要有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场所,而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普遍落后,并且学校在实验设备上投资也很少,不能开展一些具有思维创新活动的实验,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指导教师的时间和知识储备不够。在高校教育中大力推广创新教育,但是创新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积极探索能力,老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时间来指导,但现在高校普遍存在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重的特点,老师没有很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

3.制度缺失,信心不足。虽然现在高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要求,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制度缺乏,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当下的大学生普遍都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比较优越,都是从温室里走出来的,缺失承受压力和刻苦拼搏的精神,没有创新的勇气和自信。

三、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式

1.建立专业互通渠道,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对报考的专业不太了解,不知道以后从事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方向包括什么。在报考专业时往往听从家长或老师的建议,当进入到大学后发现自己对专业不感兴趣,对专业没有兴趣无从谈及创新。因此学校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应该在现有的专业基础上,多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作为选修课,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听不同专业介绍,让他们自主选择专业,进而调整专业,这样使他们能够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会有一定吸引力专研这个专业,这样能够对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发科技创新项目,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需要学生对专业有兴趣,并且具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上锲而不舍的专研精神。因此,我们要开发各种科技创新项目,并分配一些资金作为启动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中,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认真开展研究的项目。为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对获得优秀的创新活动可以得到一些奖励学分,可以进行学分兑换,也可以将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纳入综合测评的加分项目中,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向实践创新的深度开发,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3.加大力度培养具有专研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自古以来,老师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对学生的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首先要培养老师具有创新精神,要有一定的资金和时间到专门的创新公司去学习或参加培训,及时了解业界动态,掌握最新技术,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些举措,教师在专业知识更新、项目开发管理经验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取得了长足进步。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

4.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通过吸引企业资金和物质技术参与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了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这样可以将企业资源和创新文化引入到学校,成为创新教育的推动器,融合高校和企业力量共同研发和引领技术创新活动。如海尔的创客实验平台,充分发挥了海尔集团的优势,允许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技术研发等工作中,学生可以得到企业研发团队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双重指导,极大地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发挥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从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最后提出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逐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景波,刘泊,王丽杰.基于创新训练项目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J].黑龙江教育,2016(1):75-76.

[2]卫慧芳,许臣.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68-69 -62.

[3]焦东良.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 成果交流, 2016(11):151-152.

[4]鲍家定.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6(7): 61.

作者简介:秦补枝(1975.09—)女,汉,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

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发展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265.

2.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提高的新策略,项目编号:NJPI-PPZY-2015-21.

大学生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2、构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员参与新模式

3、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索

4、论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5、“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与大学生法治素质培育

6、高校法律文化传播与法律社会化

7、教书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8、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思考

9、高校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探究

10、论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在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1、依法治校下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1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3+2”实践研学及运行

13、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14、大学生勤工俭学法律保护的现状与途径研究

15、参加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16、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和思考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切入点探究

18、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

19、大学生法律实务微信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20、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研究

21、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培养

22、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育人模式的有效路径

23、在优化校园文化中培育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

24、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国外借鉴

25、大学生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及模式设计

26、当代大学生法律观念调查研究

27、浅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

28、以校园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30、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

31、论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几个误区

32、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33、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创新社团管理办法传递教育正能量

34、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

35、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探究

36、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37、关于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分析

38、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实践教学研究

39、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

40、大学生低碳创业必备法律素质及其培养路径探讨

41、论大学生法律实践活动的模式与路径

42、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提升路径

43、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探讨

44、大学生假期社区法律服务实践环节的设置及运行机制

45、略论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46、基于思政育人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提升研究

47、依法治国语境下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要素探析

48、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9、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上一篇:创新思维论文下一篇:会计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