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

2023-09-16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测评要素;职业特点

[基金项目][HT6SS]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验研究”(项目编号:DJA110301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宋剑祥(1964-),男,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书记兼副院长,研究馆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和外语教学。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现代社会人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今天,对于怀揣梦想,立志于职场打拼的大学生来说,职业价值观都将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于是,探究当代大学生持有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测评要素与职业选择有何关联,如何有效帮助大学生择业、就业或创业……成了高校不可回避的现实和热点问题。为此,本文拟就职业价值观测评要素与职业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内在联系,促进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

一、职业价值观的内涵意义

作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职业是个体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并获取合理报酬,以作为物质生活来源的工作。由于职业的选择与发展受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职业价值观成了人们探讨的重要问题。

1.国外学者的研究

职业价值观是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人们关注的。二战以后,职业价值观内涵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研究的热门课题。Super、Hoppock(1950)在对文献信息检索的过程中发现,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的某些特质,如收入、成长和独立性等是相关的。后来Ginzberg(1951)等人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1962年Super提出[1],职业价值观是表达个人内在需求及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因素,也称工作价值观(work value)。 Kinnane(1963)等人认为[2],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体现。Meglion(1989)和Rabilan(1991)分析指出[3],职业价值观是引领人们对于工作本身或某一特定工作的实质意义,如勤劳、忠诚、报酬、关系和地位等形成偏好的认知和意向。 Kalleberg(1997)从工作需求与满意角度认为[4],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于自己的工作活动赞同和尊重的渴望程度。Elizur(1999)提出[5],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工作行为及在工作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 Ros(1999)认为[6],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得到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的信念。Schwartz(1999)指出[7],职业价值观为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们通过参加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Feather( 2004)指出[8],个体职业价值观随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通过调整来适应新的环境。

2.国内学者的研究

相对国外来说,国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要稍晚一些。1979年韩进之等人对青少年的职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开始了我国职业价值观问题的研究[1]。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在90年代以后才得到重视。黄希庭(1994)认为[10],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表现,是人们对职业需要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宁维卫(1996)认为[11],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势、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凌文轮(1999)等人指出[12],职业价值观,即择业观,是个体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即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

新世纪以来,有关职业价值观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兴趣。余华(2000)等人认为[13],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社会上某一种职业的优点和劣势以及重要性的内在标准和态度,是个体职业选择的依据。于海波(2001)等人指出[14],职业价值观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职业、职业选择和工作结果形成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相对稳定的信念系统,决定着人们的择业倾向和工作态度。金盛华(2005)等人认为[15],职业价值观为个体看待、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姚永松(2006)认为[16],职业价值观是主体对工作意义的认识和对与工作相关的事物、环境、关系、目标和行为等的主观判断。余新丽(2006)等人指出[17],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或态度倾向。沈文英(2008)认为[18],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依据自身需求对职业以及自己职业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梁润华(2008)、张宏(2009)和黄红梅(2010)等人赞同[19][20][21]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信念、倾向和态度,是人们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黄英(2010)等人认为[22],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体现,它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和个人价值取向有着密切联系。袁继道(2011)指出[23],职业价值观为人们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它影响着个人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的职业期望,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薛利锋(2011)认为[24],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职业选择、评价和价值取向的看法,贯穿着大学生学习、生活、择业和从业的全过程,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并对工作态度和劳动积极性产生影响。汪丹(2011)指出[25],职业价值观既是一种发挥导向作用的价值观,也是一种自我选择、发展与评价职业的标准和信念,并贯穿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全过程。笔者倾向地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体现,是个人对职业选择、职业判断和职业评价的一种态度。

二、职业价值观测评要素研究回顾

职业价值观测评通常受到很多要素的影响。较早关注职业价值观测评要素的是美国学者Super(1957, 1970)。他较早将观察到的工作特质进行了归类,并于1962年提出了职业价值结构理论,并划分为3大类15个要素的职业价值量表,包括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内在价值,与工作本身性质无关外在价值,及外在报酬 [1]。 O'Connor & Kinnance (1961)提出了独立性与多样化、工作条件与同事、社会与艺术、安全与福利、名望与创造性共6个向度的职业价值观[12]。Larcebeanu(1982)进行了名望、利他、满意和个人发展4个要素的职业价值观探讨[12]。Elizur (1982, 1984, 1999)从3个维度6个要素提出了包含24个项目在内的职业价值观测评调查问卷[6]。田崎仁(1989)把职业价值观要素分为9种类型:独立经营、自我实现、志愿、才能、支配、自尊、自由、家庭中心和经济经营型[27]。 Ros(1999)从内在、外在、社会和威望4个要素对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探讨[6]。Furnham 等人(2005) 从4个要素维度对Elizur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进行了修订[28]。

国内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和探索经历了一个学习、借鉴和内化的过程。宁维卫(1996)修订了Super(1970)的职业价值观量表,把职业价值观分为: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全、声望和经济价值 5个要素[11]。白利刚(1996)等人从我国国情出发,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量表为基础,对其6个类型维度进行了部分修订[29]。马剑虹(1998)等借助国外量表,从工作行为评价、组织集体观念、个人要求3个要素分析员工的职业价值观[30]。凌文轮(1999)等人以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为基础,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声望地位、保健和发展3个主成分要素分析,筛选出22条职业价值观问卷[12]。

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给予了积极的重视,不同方法的研究探索形成了热潮。余华(2000)等人采用了修订的Super 3大类15个要素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大学生与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研究[31]。阴国恩等人(2000)概括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为:充分发挥能力、收入、创造性、地位与名声、稳定性与将来的保障、自主、成长为领导者、同他人合作、冒险、帮助他人等10个方面[32]。于海波(2001)等人研究指出[14],职业价值观由愉悦、自我提高、人际关系、家族、贡献、威望、物质和环境8个维度构成。王垒(2003)等人的调查发现[33],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经济酬劳与工作环境、个人成长历练与未来发展、企业组织文化与管理特色,以及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前景4原子模型。喻永红(2003)等人从职业动机、职业选择自主性、职业评价和择业信息等方面,自编问卷在全国高校的调查表明,高年级学生更注重福利待遇,低年级学生更注重社会贡献,说明高年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现实[34]。金盛华(2005)等人把职业价值观分为目的性和手段性2类职业价值观。前者是个体评价与未来职业选择的隐藏动机性标准;后者是个体评价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外部条件性标准[15]。梁润华(2008)以Holland职业性向测试量表中的9个职业价值标准对学生进行调查。 袁继道(2011)从晋升机会多、收入高、福利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等6个影响要素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测试[23]。刘红敏(2011)从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3个维度,15个价值尺度,共60个项目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调查[35]。于海生(2011)等人以Larcebeanu(1982)和中国职业兴趣量表为依据,从发展要素、保健要素和声望地位要素, 编制了共22个选题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并分别于2003年,2006年和2010年随机对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36]。总之,职业价值观可以从不同要素、不同维度或不同构面来对其进行分析、理解和测评。

三、职业价值观测评要素的优化

为了对职业价值观进行测评,较好地掌握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总结形成了10种要素共60个选项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测评量表。即:

V1 稳定保障型。包括:V11我愿意去环境安全的工作单位;V12我注重单位有公平的分配制度;V13无健全保险制度的单位我不选;V14工作节奏要符合我的生活作息;V15我看重单位丰厚的薪酬和福利;V16工资是家人过安定生活的保障。

V2金钱报酬型。包括:V21没有确实可靠的赢利就不着手做;V22国家的繁荣是经济力量在起作用;V23我认为用金钱能买到别人的好意;V24我对银行利率和法定佣金很关心;V25我有借物于人,但不借物给别人;V26我觉得做不赚钱的事没什么意思。

V3家庭休闲型。包括:V31我常改变家室布局和修理东西;V32我想买能乘坐全家人的大汽车;V33别人家里有的东西我也想凑齐;V34我要找生活便利的工作单位;V35我结婚前要先确保自己有房子;V36下班后我会参加多种休闲活动。

V4 自主经营型。包括V41店面即使很小我也想要自己经营;V42我对自己的经营行动很有自信心;V43即使有些损失,我也想再挣回来;V44我擅长做能够分得出胜负的事情;V45我被认为是能推断和掌控将来的人;V46我坚信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来决定。

V5社会交际型。包括:V51我留意自己和他人的服装穿戴;V52我不会为私利与同事相互攻击;V53我和同事关系亲密,互相照顾;V54我经常被邀请主持别人的婚礼;V55我抓住机会拓展外部人际关系;V56我会给人送礼,注意与人合作。

V6 权力支配型。包括:V61我的理想是当管理国家的政治家;V62国家繁荣是军事力量在发挥作用;V63我认为自己的想法比别人的正确;V64我被认为是有处事判断能力的人;V65空余时间我会阅读成功者的传记;V66我期盼工作中有权指挥他人。

V7 名望尊严型。包括:V71我想把婚礼搞得比别人更有气派;V72我凭衣着打扮或居住条件了解人;V73我很想成为一名威严尊贵的法官;V74被人轻蔑的工作我从来都不会干;V75我努力奋斗是为了能被授予勋章;V76我通过工作表现赢得肯定与尊重。

V8 贡献利他型。包括:V81只要有需要,我愿意随时献血;V82我想资助失学儿童或领养孤儿;V83我为他人着想并帮助不幸的人;V84我相信人生必需的是爱不是钱;V85我通过自己的工作使他人幸福;V86我被认为是对人照顾周到的人。

V9自我实现型。包括:V91我不断学习就是为了放手工作;V92工作符合我兴趣,能发挥特长;V93我最关心自己的能力和适应性;V94我的工作能实现个人职业规划;V95我工作充实,能提升生活品质;V96我在乎工作有无晋升潜力机会。

V10自由不拘型。包括:V101无论谁的事,我都不放在心上;V102结婚前我不去考虑结婚后的事;V103我愿轻松生活,不想忙忙碌碌;V104我常常忘记借进借出的东西;V105只要有生活费,我就不想干活;V106一有空我就会睡觉或看看电视。

四、职业价值观测评要素与职业特点分析

在对职业价值观测评要素进行比较和优化时,笔者还对10种职业价值观要素类型进行了对应特点分析,并指出其典型的职业类型,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测评提供参考。(见表2)。

V1稳定保障型该类型者看重工作能带来合理的薪资收入;单位能从制度、归属、环境和前景等方面为员工提供安全感。他们关心工作单位的组织安全,环境安定,福利稳定和未来保障如医生、教师和公务员等

V2金钱报酬型或经济型。该类型者确信世界上的所有幸福都可以用金钱买到;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甚至连父母与子女的爱也带有金钱的烙印。他们过多地强调金钱报酬,注重物质获取和福利待遇各类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人等

V3家庭休闲型该类型者为人踏实,态度保守,以家庭为中心,珍重同家人的团聚,不愿意冒险,愿过平凡而又安定休闲的健康生活。他们看重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强调工作要与生活作息合拍,要有充足的时间让人从事休闲活动,为生活提供便利,并让人不会有焦虑紧张之感如工程师、机械师、机修工、司机等

V4自主经营型或非工资生活型。该类型者不愿受别人的指使,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凭自己的能力拥有自己的小"城堡",不愿意受他人干涉;工作中能够自我充实,促进个人发展;有创造力,能够发挥个人才华,充分施展个人的本领,提升生活品质以及实现人生目标如独立经营者、演员、记者、诗人、画家、音乐家、雕刻家、摄影师等

V5社会交际型该类型者善于与别人交往互动,能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为工作创造一个人际关系融洽的环境。他们注重交际才能的展示,常常以不凡的谈吐、新颖的服装博得众人好感,以滑稽的表情使周围气氛活跃。他们爱给别人戴高帽子,把受到周围人的欢迎视为乐趣。 如营销人员、公关人员、司仪、节目主持人等

V6权力支配型该类型者想当上组织的一把手,期盼升迁和权力,想成为领导者,拥有自主性和管理权。他们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求新,有担当。但一旦拥有了权力后,也会出现飞扬跋扈,无视他人想法,为所欲为,且视此为无比快乐的事,或独断专行型如政治家、律师、管理人员、公务员等。

V7名望尊重型该类型者有很强的自尊心、优越感。他们注重个人的成就和声望,渴望有社会地位和名誉,希望常受到众人尊重,追求虚荣。但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时反而会很自卑如演员、银行出纳、税务人员、会计、公务员等

V8贡献利他型该类型者富于同情心,工作中能帮助别人,愿同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他们想成为志愿者,做义工,注重个人社会价值,认为帮助他人能增进社会福利,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他们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哗众取宠的事,把帮助不幸的人视作快乐如护士、社会工作者、导游、志愿者、咨询人员等

V9自我实现型该类型者能够在工作中自我充实,一心一意地想发挥个人才华,追求真理,富于挑战、冒险和创造性。他们往往不考虑收入、地位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施展个人的本领,充分发挥能力,并以此获得个人成就感,促进事业发展,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人生目标如各种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V10自由不拘型该类型者没有强烈的目的和计划,他们随心所欲,从兴趣出发做事,崇尚自由和无拘的生活,但能适时地使自己的行为适应于当时的气氛,常被周围人认为无责任感。其实,他们不麻烦他人,能承担有限的责任,生活随便,无拘无束无固定职业者

职业价值观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很值得社会和学校共同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将对其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分析国内外职业价值观测评要素的研究成果,认真总结职业价值观构成要素,对应特点分析及其关联的职业类型,对于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就业或创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Zytowski,Donald G. A super contribution to vocational theory: work values[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4,43 (1): 25-31.

[2] 沈 洁.职业心理测验在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Nikolaou L,Robertson I.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work behaviour in Greece[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1(10):161-186.

[4] Kalleberg, A. L. Work value and job rewards: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42):124-143.

[5] Elizur D,Sagie A.Facts of Personal Valu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Life and Work Values [J].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view Review,1999,48 (1):73-87.

[6] Ros M,Schwartz S H,Surkiss S.Basic individual values,work values,and the meaning of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49-71.

[7] Schwartz,S H.A Theory of Cultural 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Applied Psychology[J].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23-47.

[8] Feather, N T.Value correlates of ambivalent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relation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4(1):3.

[9] 洪 芳,吴谅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24(6):719-722.

[10] 黄希庭,张进辅,李 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236.

[11] 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10-12.

[12] 凌文轮,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342-348.

[13] 余 华,黄希庭.大学生与内地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6):739-740.

[14] 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61-66.

[15] 金盛华,李 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5):650-657.

[16] 姚永松. 大学生择业意向、职业倾向与职业价值观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 余新丽,费苏毓芳.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13-17.

[18] 沈文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3):82-84.

[19] 梁润华,杨 慧.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71-73.

[20] 张 宏,王运来,王艳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9):90-92.

[21] 黄红梅.当代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对策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2):11-12.

[22] 黄 英,贾薇薇.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对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借鉴[J].科学大众,2010,640 (12):147-14.

[23] 袁继道.论我国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J]. 继续教育研究,2011(7):113-115.

[24] 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25] 汪 丹.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辅导定位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5):59-60.

[26] Dagenais F.Super's work values inventory scales as intrinsic or extrinsic conditions [J].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8(83):197-198.

[27] 田崎仁.升学求职心理测验[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31-33.

[28] Furnham, A., Petrides, K.V., Tsaousis, I., Pappas, K., Garrod, D.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work values[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1):5-28.

[29] 白利刚,凌文轮,方俐洛.霍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构想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I):量表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学报,1996(1):64-69.

[30] 马剑虹,倪陈明.企业职工的工作价值观特征分析[J].应用心理学,1998,4(1):10-14.

[31] Zytowski, Donald G. A super contribution to vocational theory: work values[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4,43 ( 1 ): 25-31.

[32] 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38-43.

[33] 王 垒,马洪波,姚 翔.当代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l): 25-30.

[34] 喻永红,李 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42-44.

[35] 刘红敏.民族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126 (2):190-193.

[36] 于海生,伍阿陆,程瑞芸.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79-82.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转换能力 就业能力 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付蕾(1978- ),女,山东邹县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管理;孙尧(1988- ),男,江苏盐城人,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為学生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98)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的今天,就业质量的好坏相较就业数量的多少已更多引起个体和社会的关注。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同时要求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增强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对于高校就业工作者而言,加强对职业转化能力的关注将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职业转换能力的概念和构成

职业转换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Louis提出,她将其定义为“个体改变工作角色或者改变原来工作角色导向的过程”①。职业转换分为角色间转换和角色内转换两类,大学毕业生第一次参加工作面临的就是一种角色间转换。个体面对新旧职业在工作环境、任务结构、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等各方面差异时,能够迅速转换、适应并胜任的一种综合性的积极力量就被称为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转换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的构成包含诸多方面:

1.正常的自然力,即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对一个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只有具备积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情商,才能在职业转换过程中走到最后。

2.扎实的专业能力。即在职业活动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这是用人单位评价人才最主要的标准之一。所以,当个人面对职业转换时,扎实的专业能力不但会帮助其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更会使其在职业转换后迅速达到新工作的要求。

3.迅速的适应力。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是一个人的优势,但在“象牙塔”到“大熔炉”的转换过程中,物理环境、人际关系、核心任务、角色定位等都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是否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直接决定了此次职业转换的成功与否。

4.出众的学习力。大学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在陌生领域里自学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通过持续性的学习,及时有效地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使个体始终紧随社会的发展速度,避免被日益激烈的竞争所淘汰。所以,对于将要转换职业的个体来说,掌握出众的学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转换能力缺失现状

1.技能掌握欠缺。(1)专业能力不足。目前影响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首要因素是其专业技能不足。许多大学生平常学习动力不足,敷衍了事,这直接导致他们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在工作中不能准确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短期内难以实现人职匹配。(2)实践能力不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偏重于理论教育,对实际操作重视不够,多数大学生只学不用,理论与实际脱节。再加上学生本身参加实践的自觉性不够,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这就致使毕业生在职业转换后业务熟悉期较长,不能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3)综合技能不全。基于个人及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用人单位更强调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但由于高校缺乏以社会需求为基准的导向性理念,致使其重专业课轻通识基础课。创造力、想象力、方法性、变通性等综合素养的培养也鲜少提及,学生眼界过于狭窄,综合技能不够全面,不能轻松应对职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

2.心理素质欠佳。(1)负面情绪增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毕业生的职场目标有时并不能如愿以偿,各种现实的打击往往会使他们放大就业困难。当职场中的多种压力超过个人承受度时,个体会采用最直接、最简便的应对方式,即以负面情绪和行为作消极对抗,多数大学生会产生自卑、逃避的心理,自我成就感下降,对自身的专业以及工作能力信心不足,直至弃职而去。(2)心理迷失。在初次职业转换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的主观期望与客观实际渐行渐远,心理迷失问题也越发严重。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过于理想化的择业标准则更容易使他们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的心理迷失会对职业转换的顺利进行以及成就的取得产生阻碍。(3)心理依赖严重。我国大多数学生的求学都是在家庭和学校的悉心照料下进行,从校园到职场的转换成为毕业生一个重要的心理“断乳期”,很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摆脱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心理依赖现象严重。首先表现为生活上独立意识差,依靠家长;工作中完全依靠领导安排,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性质、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承担起成人的职业角色。其次表现为对学生角色的依赖。不能及时转变多年来所养成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模式,经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学生角色来对待工作。过于严重的心理依赖让许多大学生不能以一个健康、独立、向上的心态面对职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职业转换进程缓慢。

3.职业化进程缓慢。(1)人际关系紧张。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喜欢强调自身独立性,缺乏合作意识,不知如何处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时常以学生时代人际关系的处置方式比拟职业生活中的关系,形成对人随便、不分场合的坏习惯。沟通不畅导致业绩不佳或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屡见不鲜,进而严重影响毕业生的职业转换。(2)职业素养欠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等诸多方面。如与同事交往要真诚宽容、诚实可信、公平竞争,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时间、注意礼貌、善于倾听等。而当今的毕业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职业化工作习惯,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行为还是观念都与职业化的要求相去甚远。(3)职业目标模糊。职业目标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转换的风向标,但不少毕业生对职业目标这一概念却相当陌生。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够准确把握职业转换的机会。

三、以职业转换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应当从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管理等内容出发,对现有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总结和创新。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通过学校教育着重开发学生的未来职业潜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未来职业的可能性,构建起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于一体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推进教育理念改革。要在教育培养过程中不断转换思维,结合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现有教育理念和培育模式,跳出象牙塔,将高等教育放在市场经济中,多听取市场的呼声,建立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

第二,優化课程设置体系。设置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建立多方向、立体化、网络化的课程结构。打破专业、学院、学科、校际间的界限,促进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建立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从更高更全的视野出发促进学科、社会和学生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同时,可以设置更加灵活多样化的选修课体系,提供新媒体授课平台,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更新教育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强调学生的主体身份,重引导轻说教,多双向交流少单向灌输,通过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完善各项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现行考试制度,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

2.构筑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从概念和构成上看还要依托于其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高校应当积极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探索建立以“注重专业能力、强化实践能力、提升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注重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专有人力资本的基础,更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转换的必备条件。高校应当紧抓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课教学和实践,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并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展示专业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多方式、长时间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初步具备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技术和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强化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是有效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目前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情况下,应增加各种实践课程的比重;建立实训基地、模拟实验室等类似于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和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实习机会,将高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有机结合,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即学即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在参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使之与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好地关联起来。

第三,提升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往往是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法宝,高校要加大投入,打造完整的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的科技竞赛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工作第一线,帮助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锻炼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信息处理等综合能力,以顺利走入职场,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3.倡导大学生职业化教育。第一,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高校有责任推进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化,从为学生个体生涯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的角度出发,重新认真审视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构建系统的、贯穿整个学校生活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入校开始,分年级分阶段地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为主线,贯穿于大学教学生活的全过程。借助学习发展中心、职业规划咨询、讲座、授课等形式,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利用职业规划课程传授相应的职业生涯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应及时开展就业指导,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应当建立校友反馈服务平台,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后职业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成功校友返校担任职业生涯规划导师,为在校生提供鲜活的经验和指导。

第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职业劳动市场综合化、多元化的走向日趋明显,职业流动的频率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个体会经历多次“求职准备—职位选择—职业适应—职业稳定—职位结束”的职业转换。因此,高校应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鼓励学生通过终身学习来提高实践能力,促进终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延续。这样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地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并在职业转换的过程中积极准备,把握机遇,不断开拓自己职业发展的新道路。

同时,学校还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确立将个人成才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满足个体需求与国家需要相结合,达成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的就业价值观,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要。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化心态。在大学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建设,将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日常心理咨询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指导学生以自信、圆融、乐观的心态和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面对求职以及职业转换中的失败和挫折,及早建立良好的职业化心态。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早已不再停留于理论上的探讨,而是走向了实际、动态的现实社会需要。今后我们会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帮助学生具备完善的就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就业过程,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注释]

①刘新宇.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1.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2]李刚,于建业.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30).

[3]胡军.多措并举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

[4]李忠艳,汪永涛.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培养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2).

[5]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5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67/201501/183327.html,2015-01-24.

[6]王久梅.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

[7]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 职业准备 教育能力 学前教育

教育具有强大的力量。卡西·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我们的安全掌握在原子强国的手中,但是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教育所要唤醒的是人的潜在本质,能让儿童逐渐认识自我、认识知识和探索道德。”莫兰也指出,教育应该对人格的自我形成和学会成为公民做出贡献,而在一个民主制度中,公民是通过他与祖国休戚与共的关联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来确定的。社会教育不能代替全部的教育,但是在人生的幼儿阶段,社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幼儿时期的社会教育能够使儿童真切地体验到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它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鉴于此,幼儿教师在进行这方面教育时,应具备以下职业素质:

一 树立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

不管是幼儿园一线的教师,还是将来要从事幼儿园教育的准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树立起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幼儿社会教育观,是指对于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观点,如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认识、对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以及对于幼儿社会教育规律的把握等。

1.成人支持下的发展观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幼儿时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幼儿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类似教育的幼儿。相反,不良的幼儿教育则容易使幼儿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对早期教育环境中缺乏成人的关爱与发展支持、缺乏情感互动与交往引导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适应性不良问题,严重的可能会产生情感、人格方面的障碍。

因此,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环境和教育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

必须具有自觉的教育意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给予幼儿适宜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发展。

2.成长取向的目标观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学习的教育目标观在幼儿教育中还较为流行。反映在社会教育领域就是重视规范和规则的学习,对于形式的追求远胜过内在品质的培育。实质上是没有给社会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外在行为的改变,它更倾向于追求量的累积。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更应当保护和培植他们身体及精神的发育成长,把幼儿各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这才是基础教育的重心所在。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成长取向的,成长取向就是社会教育要面向生活,教育要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的和任务,最终把幼儿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3.融合视野下的方法观

这里说的融合包涵三层含义:(1)幼儿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越小其身心素质分化程度就越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以及身心内部各因素之间都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所以作为幼儿身心发展的外部主导因素——即幼儿社会教育也不可分割。(2)幼儿教育各领域是一个整体,相互渗透。幼儿园课程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是相对划分的,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幼儿社会教育是和其他领域的教育相互依存和制约的,总是整体作用于幼儿的发展。(3)幼儿社会教育的外在力量是一种综合的合力。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影响。只有当幼儿园的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的时候,幼儿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因此,幼儿社会教育反对狭隘的教育观,应怀有一种宽广的教育视野,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融教育于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 掌握广泛的相关知识

作为一个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掌握许多相关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种自身的社会性发展的知识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以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2.有关幼儿的知识即学习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甚至0~3岁的婴幼儿,幼儿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许多能力的关键期都在这一年龄段形成。因此,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对其教育的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特点,尤其是要全面吃透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因素,以及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

3.有关社会教育方面的知识

幼儿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育者应具备关于教育的一般的原理、原则、规律和方法方面的知识。但社会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性,正确理解和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内容;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等都是进一步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三 提升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的内涵很广,这里主要是指进行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直接具备的基本能力。

1.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社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幼儿鲜活的生活世界。深刻把握幼儿的生活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前提。幼儿的生活包括主体外生活和主体内生活。主体外生活主要是指文化习俗、环境气候、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儿童时而产生的生活;主体内生活主要包括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幼儿园等因素在互动时而产生的生活。教育者应能借助自身的教育智慧,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深刻挖掘各种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使幼儿社会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教育者能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法则和幼儿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筹划与安排,并能根据设计方案熟练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活动是流动的、变化的,因而活动的设计不是静态的、程序化的,而是以幼儿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幼儿是活力四射、具有丰富个性的,因而活动的开展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个性要求、合理生成的。

3.教育研究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并能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它是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创造优质教育的保障。在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使社会教育顺利进行,如何使幼儿能健康发展,最终依赖于教师解决问题的品质。如需要教师细致的观察幼儿的能力、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需要教育者进行研究性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行研究,从而不断使幼儿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2]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贵希.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肖薇〕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影响不仅是最初的、持久的,而且是深刻又牢固的。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呼唤,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即深入把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现状,客观审慎地分析其原因,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机制和途径,促使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不断成熟,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人生课题,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家庭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机制及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调查分析

笔者在河池学院、百色学院、贺州学院、梧州学院、钦州学院五所地方本科院校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88份,有效回收率为97%。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女大学生占37.8%,男大学生占62.2%,80%的对象来自农村,大学生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占80%。笔者根据调查问卷反映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问卷中几个突出的调查结果。

(一)家庭教育与大学生专业类别选择。

在专业类别选择方面,87%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师范类的专业。笔者分析女大学生高比例选择师范类专业的原因可能是:被调查者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在农村家庭教育看来,女大学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最先考虑因素。师范类专业从事的职业大部分是教育行业,教育行业相对比较轻松、稳定,竞争压力也没公司企业大,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及家庭组建等比较有利(从现实可以看到在教育行业当中,女性教育工作者占的比例是相对高于男性教育工作者)。和女大学生相反的是,70%的男大学生选择非师范类专业,基于以上专业选择的反差,笔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我国家庭教育传统观念中,男生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大责任,非师范类的专业对于男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来说相对比较多,对实施抱负有比较宽广的平台。基于社会现实,非师范类专业的社会需求对男大学生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多,社会就业比较宽广。

(二)家庭成员受教育的层次与大学生专业选择意见。

在所读专业主要是谁的意见时,由自己选择专业的,男大学生占63%,女大学生占37%。从这个专业的选择意见进行分析,农村家庭成员的受教育层次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和对相关专业情况不了解,给不了大学生关于专业选择方面太多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选择专业选择方面,大部分是大学生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家住城镇的20%被调查者在选择专业时,所读的专业主要体现父母的意见。城镇家庭成员受教育的层次较高,家长对职业的认识较深,对指导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作用更大。

(三)家庭教育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影响程度的调查时,7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40.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来自父母和亲戚。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因而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是有深刻意义的。家庭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成员对大学生谈论自己的工作或工作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家庭成员的职业体验和人生经验,直接影响大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怎样规划职业生涯,如何融入职场,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家庭成员是大学生最信赖的人,他们不仅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大影响者和指导者,而且父母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时,70%的被调查者选择把父母规划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许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某些被调查者选择出生地为工作的最理想的地点。

(四)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大多家庭教育都很注重对大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占的比例最大。工作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最坚硬的敲门砖,注重对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竞争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团队协作,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职业进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面对激烈的竞争也具备更大的竞争优势,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信心和能力。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作用巨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呼唤,教育的发展方式仅仅依靠学校的单一教育是不可取的。家庭教育有许多育人上的问题要承担和解决,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系统中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取向等各项内容都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根基。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深深影响每个人。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家庭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对子女实施直接的教育和训练,同时家庭范围、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成长。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起源于家庭成员的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家庭成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是大学生模仿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更是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家长如何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家长应担负起的重要的责任和任务。

(二)家庭教育是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启发和动力。大学生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职业角色,了解职业和职场,体验职场生活。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往往首先征求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会根据自己的职业经验进行相关的讲解。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直接受到家庭成员从事职业和职业思想的影响,家庭成员对不同职业的理解、体验和期望等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家庭成员的职业梦想,会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给子女,尤其是家庭成员职业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更期望子女帮助实现。家庭教育的氛围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如果家庭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地参与人际交往,大学生会倾向于选择与人际关系密切的职业;如果家庭教育是一种封闭式,大学生会倾向于选择与较少人际交往的职业。

(三)家庭教育必须有效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要帮助大学生端正择业思想,确立适合个人特点的职业目标,并为此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有些家庭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因素、生活环境及其他因素对职业选择方面的作用,造成家长容易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强制大学生早期职业定向,或将自己的择业意志强加于大学生的现象,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扮好“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家庭早期教育经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大学生各方面的优势,全面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条件和职业关系,为大学生当好选择职业的参谋。

三、正确引导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的途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学校教育采取大量的有效措施,取得的成效也很大。然而,家庭教育的作用被忽视,导致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一)在家庭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加家庭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家庭教育应该承担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的责任,家庭成员应该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职业生涯辅导的主要指导者和辅助者,应该发挥家庭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力军作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智育等能力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早期职业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正确认识自己,拟定初步的职业方向。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引导作用,首先自身必须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比较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必须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

(二)家庭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有针对性。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有针对性,目标不明确会弱化家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必须了解大学生的理想,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因材施教,从而有的放矢;同时,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要参考大学生的合理要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目标明确地予以引导,加以解决。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引导作用,应该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时期、不同问题进行专门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教育应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

(三)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但是如果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没有意义可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不仅要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还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从社会的现实环境出发。对于社会上的热门专业、高薪行业,家庭教育要谨慎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热门、高薪不一定好就业,一味扎堆热门、高薪行业,将造成社会供需比例失衡,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进行。家庭教育要对社会需求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提高社会需求的分析能力,根据社会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四)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循序渐进。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和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促成的,可见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因年龄、智商、环境等不同,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有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家庭教育的循序渐进。家庭成员一要通过家庭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成功就业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困难和挑战;二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引导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坚持“行行出状元”的择业观,职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精细分工的产物,并无贵贱之分。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只要适合其,有利于其发挥自身优势,都应该给予坚持和鼓励;三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获得不断的进步和提升。

(五)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注重情商的培养。

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正确择业、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培养。家庭教育要注重情商教育,让大学生不仅认识自己的情绪,还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一个人缺乏对情绪的自我管理,情绪低落而不能自拔,则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不能直面人生的种种挑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才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才能应付现代社会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在职场上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六)家庭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庭教育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道德建设。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家庭教育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建设,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充分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培养,帮助大学生不断改变旧的、腐朽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使大学生树立全新的、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

[2]汪伯英,皇甫鸿昌.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M].1版.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洪明.儿童职业意识启蒙探析[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期.

[4]姚朝华.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6年,9月号上旬刊.

[5]于泳红.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生涯选择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9月第32卷第5期.

论文是“河池学院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编号:2010QS-H005)。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引大学生追求卓越的方法论。从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视角出发,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有利于大学生资本投入的有效运作,并获得双重收益。但由于大学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知偏差与权威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使大学生的发展存在片面性,这需要对症下药的推进大学生正确认知与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投入与产出;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方向,也是是大学生实现真正人生价值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共产主义”共生共存的最高理想,前者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后者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后者是前提与基础,前者是目的与落脚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现状,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并不是一个现实目标。它的生命力在于,其是与“共产主义”协同共进的人类最高理想,如同理解“共产主义”一样,我们应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种催人上进的动力源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包含如下三方面:

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具有条件的递进过程。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将人的发展阶段归纳为: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1]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方式,而是张弛有度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突出个性的充分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显然全面、自由、平等、充分、和谐发展组成了每一个人内部发展系统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要素;三是人的全面發展是个人与世界的协调发展。个人与世界的协调发展既包括人与社会,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社会性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括。马克思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看作是同一个过程,而且始终将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谈论其发展,强调丰富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因此,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发展要靠社会给予保障。当然“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解放”。[2]再则,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本应是我们亘古不变的发展规律,但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了经济与环境发展的不协调,才让人们警醒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人的全面发展对个人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经济学意义,个人发展是个人在成长中不断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个人利益是基本的发展动力,且离不开学习这一基础,学习又离不开时间与金钱两个资源,前者关系到学习效用问题,后者关系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

二、大学生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经济学意义

投入与产出是教育经济理论中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关注投入与产出,即关注教育效益,这就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怎样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是重要的问题,高校是人力资本开发的主力军,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力资本开发”的一种最有效方式。所以,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念,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尤其重要的。

(一)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有利于大学生投入资本的有效运作。教育的投入包括显性投入与隐性投入。显性投入又包括可货币化成本投入和不可货币化成本投入,前者指大学生及家庭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教育成本,后者指精神层面的投入包括在学业、实践活动等关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方面所投入的体力、脑力、时间及所承受的压力等。而大学生全面发展投入的隐性成本是指个体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放弃的其他收益,亦称作机会成本,主要包括放弃的工作收入和闲暇的效用。那大学生应该如何操作与运用自身宝贵而有限的资本?在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影响下将有利于资本投入实现最优化配置。

个人全面发展观是有条件的渐进式发展,将指导大学生意识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性与条件性。资本分为可货币化资本与不可货币化资本,可对应大学生为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而投入的金钱与时间,前者属于可货币化资本,投资弹性较小,而后者属于不可货币化资本,投资的弹性较大,主要指人的体力,脑力等无形成本的投入,集中表现为人在时间上的投入与分配。所以,大学生如果运用系统优化组合理论,在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安排将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例如:清华学霸马冬晗,在她的学习计划表里,从周一到周日,每个小时都做了非常明确的学习安排,网友们看完后评论:“比国家领导人还忙”。她的成功就在于其通过时间的合理安排,实现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再则,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包含的“共性与个性”、“个人与社会”的协同共进思想将指导大学生们在做职业规划和未来分析时,必须要考虑个体能力的差异性,理性分析自身的能力、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市场、专业等信息的收集和甄别,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决策偏差等问题的产生。

(二)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有利于大学生获得双重收益。伴随政府与社会对教育的加大投入,人们更加关注教育的产出效益。但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出率提出了挑战。那么,在人的全面发展观指导下,个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将取得哪些预期收益呢?总的来说包括,稳定满意的显性收益和持久的隐性收益。

显性收益是指大学生在理性投入后,为自己或家庭创造的直接经济收入,常表现为工资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以及进而带来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福利的改善。令人最满意的显性收益状况是收入平衡并略有节余的收益状况。具体来说,大学生全面发展除了在学历上占有优势,其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利于其未来的晋升,也有利于其从更多渠道取得个人收入。再则,为了让未来过得有质量,提高未来的收入是一个方面,但是如果只是开源而不懂得节流,当入不敷出时,生活的质量同样会受到影响,所以对合理的支出是非常必要的。而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理财知识和理性消费的意识,能够在未来更为合理的支出。

隐性预期收益是指大学生在理性投入后,产生的无法用经济加以衡量的收益,也叫非经济收益。具体而言,大学生既能拥有健康的现在,也能创造美好的未来。就前者而言,通过大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是通过高等教育让其具备更好的保健意识和知识,使其在减少未来身心疾病等就医费用的同时保证未来收入的合理增加;其次是由于全面发展的人较为见多识广,在面对人生的各种喜与悲时,会变得更加从容与淡定,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是能够满足大学生较为全面的需求,为其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基础,并从中得到纯粹的精神享受。就美好的未来方面,通过全面发展,由于知识面广,技能相对全面,对于职业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会更强,与片面发展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抓住就业机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容易更换职业,更易获得晋升的机会,赢得更高、更长远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三、目前大学生个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信度和效度的不高。目前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信度与效度是一个统计学概念,通常用来评价某测试或测评的结果的稳定性与准确性。此处引申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的信度与效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信度是指其可信度,即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该理论本身的完备性,即该理论本身的科学构建具有一定稳定性与客观性,而其效度是指,这种准确性的高低与该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密切联系,直接回答该理论的有效性与正确性。一般来说,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无效度的测量,再高的信度也是没有意义的。两者的关系具体包括,可信且有效、可信但无效以及不可信亦无效三种关系。目前,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存在不可信与可信但无效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知偏差与客观矛盾,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信度不高。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大学生对自身全面发展的理解偏差。就主观方面而言,大学生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時,经常发生如下三种偏差:一是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面面俱到的均衡发展;而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个现实目标,可以立即实现;三是将其局限为人与社会的发展。而客观原因是由于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利益化目标之间的客观矛盾。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而市场经济在人对“物”的世界的追求过程中,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对“人”的要求,而是获得物质利益,所以人的发展是为获取物质利益服务的手段。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从其本质上是不允许物的世界的增值以人的世界的贬值为代价,更不允许以从根本上牺牲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去寻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这就造成了人全面发展的矛盾,从而导致人在发展的过程中的迷失。

(二)明确的评价体系的缺乏,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效度较低。目前我国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出于起步阶段,且没有形成共识。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尚停留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指标体系研究上。学界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的专门研究并未出现。因此,由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威指标体系并未建立,使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能很好地被大学生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性。使得大学生缺乏相应评价体系的及时反馈、修正与指引。从而出现,诸如大学生目标不明确和职业规划不清晰现象。

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对策

依据前文对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问题及其原因的深刻剖析,本文认为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认知基础的夯实与实践条件的创设尤为重要。

(一)以准确把握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作为认知基础。大学生应该从如下三方面准确把握个人全面发展:首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终生学习理念指导下的渐进过程。这意味着大学生要主动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始终保持自己好学与锐意进取的思维方式;其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协同发展。在时间与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所有素质平均发展便是没有发展,或是抹杀特殊性的发展。大学生处于相对自由、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大学生应静下心来,回到课堂,上好所学课程,并注重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挖掘特长;再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个性鲜明、缺乏团队意识的90后,学会与人相处与合作是进入社会的关键,所以在学校里我们应该为此打好基础,要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此外,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必须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生态维护的历史使命。

(二)以建立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作为实践条件。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考试机制下,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定量分析有其重要的合理性。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3]人全面发展是国家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同时也是大学生做出的一种选择与投资,每个人做任何事或任何选择,必须投入成本才可能取得相应的预期收益,尽管预期收益的取得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不投入成本是绝不会有收益的,运用到个人发展问题上,不论人们选择哪种个人发展方式,在同样面临不确定因素的前提下,选择能够带来较为全面收益的全面发展观是最经济的个人发展观。那怎样来衡量其的经济性呢?显然,这种最经济的发展情况,是因为全面发展满足了一定的指标,因此全面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学生全面发展主要以高校综合素质评定来衡量,这也是我国目前最为有效的测评方法。在具体评量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定性评价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经过一定选拔而进入高校的未来人才,其发展关乎个人的成人成才,更影响祖国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在面临个人发展方面的选择时,马克思全面发展观所包含的经济性和全面性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个理性经济人的明智选择。因此,对其全面发展的成本与预期收益做出通盘考虑后,马克思全面发展观是最经济的个人发展观。至于人们是否最终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所有收益,这就得看人们是怎样将这个理想通过实践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0-32.

[3]崔卫国、刘学虎.个人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2.

作者介绍:

王美(1990.1-),女,汉族,四川峨眉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当下我国大学生职业意识淡薄,在校期间职业体验活动较少,导致职业能力欠缺,毕业后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所以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

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对信息收集、判断和分析,主动获取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者,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是共同的合作者、探讨者和发明者。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爱好、兴趣和特长,自主地选择相关研究课题,然后查阅资料、走访调查、撰写课题报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也得以提升,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具备的通过锻炼获得的顺利完成某项职业任务的技能。

(1)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学习能力需要大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与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视域。

(2)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职业活动中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准确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用语言感染、说服别人,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把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时间、信息、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组织管理能力不仅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大学生作为未来专业高层次人才也必须具备。

(4)人际协调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指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际协调能力影响从业者对环境的适应状况,同时影响着从业者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职务晋升和事业成就。因此,大学生必须培养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

(5)创造创新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是在现有的科技成果、发明或创造基础上,通过刻苦的钻研,创造性地提出新改进、新革新方案,发明、发现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

(6)心理调试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工作环境、生活状况和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会对那些涉世未深的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并在遇到挫折时能有效地调整自己心态。

(7)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善于利用集体的智慧实现团队最大工作效能,创造最大业绩的能力。对于职业任务来说,目标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个人的能力,重要的是需要激发不同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靠集体的智慧出色完成任务。

3 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3.1 培养大学生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我国高校应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开设职业教育和职业实训课程,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职业环境,寻求最佳职业发展方向,锻炼职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推行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

英国通过让学生应用农业、工程、建筑、旅店餐饮和商业等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来学习做事方法,重点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前,在我国学生主要凭学历就业,没有一套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将来的职业环境要求学历与职业能力并重。大学可以尝试与企业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职业需求,着重强化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如可以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和各种职业资格讲座,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学习项目,激发大学生自我职业能力培养的自主性。

3.3 实施全程职业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实施差异化管理,在大学四年中开展形式、内容不同的职业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个性化、全程化指导。第一学年主要进行职业探索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基本理论。通过对职业和自我评估,全面掌握个人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形成全面、客观、准确的定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主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定位教育,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全面锻炼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等,加强个人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主要开展职业体验、职业实践活动,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开展职业实习,通过职业体验、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第四学年强化大学生求职技能训练。使大学生掌握适应不同职业角色的求职技能,加强对学生自主创业指导和培训,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3.4 开展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大赛

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导致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能力欠缺,所以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校园职业实践活动。首先,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为创业的学生增设专业学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其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3.5 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拓展职业技能

高校应逐步建立由大学、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公共研究机构协同的大学生职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职业体验”的机会,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和大学生职业能力。

3.6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国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大都定位在校企合作这一层面。如德国“双元制”将学生的职业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学习相结合,学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实践课在整个培训中占60%以上。我国高校可以参考以上做法,学校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课程计划时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同时让企业参与学校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活动中, 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另外高校可以依据社会人才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对一部分就业意向比较明确的大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这样可以有效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

上一篇:社会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电气自动化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