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创新论文

2023-01-24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国情,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优势, 为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基本需求服务,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作为高校德育活动中重要途径之一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高校育人目标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而如何提高其实效性也引起了高校与社会的强烈关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发挥的作用无庸置疑, 而目前, 由于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出现了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部分 (或个别) 学校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短缺等问题。一套合理科学有效的社会实践评价机体系无疑会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1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笔者主要根据国内期刊数据主要来源CNKI近10年 (2003~2013) 的检索情况, 进行相关综述。在中国期刊网中输入“大学生"和“社会实践”, 以此为篇名、匹配精确进行查询, 得到标题含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术论文共计1308篇。输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评价”, 以此为篇名、匹配精确进行查询, 得到标题含有“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学术论文共计12篇, 核心期刊共1篇。由此可见, 在众多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论文中, 能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在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 很多学者都认识到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没有对社会实践过程和结果提出明确的要求标准, 社会实践评价的操作性极差, 很难对社会实践的真正效果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的文献资料中, 归纳整理之后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理论派。赵振华认为可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最终形成学分, 记入学生学分档案。他认为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具体方式为:1) 成立二级评估委员会或小组, 实行定性定量考评, 坚持学生自测与集体 (小组) 评估相结合;2) 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以及实践单位评价;3) 学院 (系) 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接收、反馈及处理机制;4) 学校要出台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例与管理办法, 各学院 (系) 、班级制定实施细则[2]。宋一、祁金利认为在考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时, 应坚持“显性与隐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显性指标”就是考察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加了哪些具体环节的活动, 承担了哪些具体任务, 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等;所谓“隐性指标", 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形成调查报告的质量、水平以及工作态度, 思想收获等[3]。他们的研究都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方法以及应该考核的内容, 但是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却没有更深入的探讨, 这也促使本研究朝着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努力。

第二类是实践派。陈立力提出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实践主题、实践计划、实践态度和能力和实践成果。他对每个一级指标都进行了较为仔细的解读[4]。黄平根据教育评价的原则和策略, 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0个评价要素和27项评价指标。10个评价要素分别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思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投入情况、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具体实施情况、“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工作、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动力能力及综合素质、社会评价与就业、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色[5]。他们的研究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做出了可借鉴的样本, 但部分指标的评价缺乏可操作性。

2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设计

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对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 引导学生按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发展选择实践主题, 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开展, 防止功利化和走过场。根据教育评价理论,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笔者长期组织与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 进行研究与探索, 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2.1 评价的主体

传统的社会实践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往往是学校或指导教师, 由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相关材料, 由学校团委等主部门通过对社会实践材料的评比进行评价。传统的评价忽略了参与实践的主体和对象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参与者即学生的自我评价、组织者即学校或指导教师的评价、实践对象即实践单位、社会评价和聘请的专家评价。

2.2 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应从社会实践筹备之初开始直至实践活动总结结束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评价内容可分为:前期准备、实践过程与实践总结三个阶段的内容。在设计评价内容时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具体见评价指标。

2.3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法

假设评价小组中共有P人, 每个人分别的权重为bj, 每位评价者评出成绩为, 最后总成绩 (W) 则由每位评价者的成绩按权重算出, 。其中, Wi为一级指标的权重, Xi为一级指标的得分, n为一级指标的个数;一级指标Xi又由二级指标加权合成算得。

以某团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组评价数据为例, 解释如何计算结果。评价的主体分别是学生、指导老师、实践单位和专家。当然, 我们可以分设定其不同的权重。假设学生评分的权重为20%, 指导教师评分的权重为30%, 实践单位的评分权重为20%, 专家的评分权重为30%。以下为各个评价主体对各个指标的评分。

根据计算公式计算, 学生、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及专家给出的社会实践成绩分别为C1=82.4、C2=81.4925、C3=81.86, C4=83.865。则该社会实践的总成绩。

本研究中尝试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并运用数学方法将评价结果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观描述性评价的无法比较性和存在较大弹性的不足。当然, 这只一个不太成熟的体系, 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加以验证和完善。在指标体系中最为关键指标项目与指标的权重数, 这两数可根据学校要求的不同和侧重的不同而做出相应调整。最后,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计算方法, 既可以评价社会实践本身, 也适用于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个体的成绩。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大胆创新, 提出并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设计, 给出了4个一级指标, 13个二级指标, 34个三级指标, 并给出计算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哲学基础[J].中国青年政治院学报, 2004 (4) :26-28.

[2] 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 2007 (4) :63-64.

[3] 宋一, 祁金利.加强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思考[J].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3) :60-61.

[4] 陈立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7-32.

[5] 黄平.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8 (6) :117-11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模块教学法在中职语文工作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拖拉机故障原因及常用维修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