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公开课教案

2022-10-20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神奇的水公开课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神奇的水公开课教案

《神奇的水》教案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感知不同类材料的东西。(木头类、铁类、塑料类、石子类)

2、初步了解水的神奇力量:东西放在水里有沉有浮。

3、喜欢观察和做水的实验。

活动准备:乒乓球、塑料玩具、石子、螺丝螺母和分类盒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类材料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先看看这个盒子里放的是什么。这个? 幼:乒乓球、……

2、这个盒子里的东西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是塑料还是铁?幼:塑料

师:对、这个盒子里的东西都是塑料做的、这是塑料类的东西。(依次分类介绍)

二、沉浮实验

1、沉的实验:现在老师拿出来一盆水、我们放一个铁类的东西、看看会有什么变化、铁质的东西在水的上面还是下面?幼:下面

师:对、铁沉到了税的下面。

2、浮的实验:现在我们再放一个塑料类的东西在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从塑料的东西里选一个放水里。(幼操作)塑料的东西在水的上面还是下面?幼:上面。

师:对、塑料的东西浮在水的上面。

三、幼齐操作

师:我看到很多宝宝都在做实验、现在老师看哪个宝宝坐得最整齐、先请他拿一个东西放水里、然后告诉老师你拿的是哪一类东西?是沉还是浮。现在请小朋友一起说说这是什么类东西?幼:塑料类(依次说分类、然后分批操作)

第二篇:神奇的水 教案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2、使学生了解水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别有操作员、记录员、整理员、纪律员、汇报员。

教具准备:

毛巾,纸巾、硬币、水杯、滴管、红墨水、抹布、曲别针、硬币、垃圾袋;

教学过程:

1、手指游戏:一根手指,变变变,变成毛毛虫;两根手指,变变变,变成小兔子;三根手指,变变变,变成小花猫;四根手指,变变变,变成小螃蟹;五根手指,变变变,变成小小鸟;小小鸟飞走了。

2、师:“通过这个手指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小手非常的灵活。今天要上的这节课,你们的小手将要派上很大的用场。因为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用眼观察及动手做实验进行科学的探究之旅,了解一种物体的一些性质。在做实验时,大家来比比看,看谁的小手最灵活。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哪种物体呢?

(一)、设音导入。 播放声音,揭示是---(水)

(二)、探究新知。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水的神奇之处,教师板书课题---神奇的水

1、认识毛细现象。 实验一 感受会“爬”的水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水能不能往上面爬呢?学生猜测。

老师准备了一盆纯净的水,现在我把毛巾的下端浸在水盆里,请大家仔细观察,过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做实验,生观察。学生汇报。 毛巾没浸到水的地方怎么有水呢?

激疑:水的确往上爬了。这也是水的神奇之处。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实验二 揭秘会“爬”的水 认知现象,探究原因 ①猜测: 老师这儿有几种材料,分别是纸巾、抹布、塑料直尺、玻璃棒、报纸、粉笔,把它们插入水中,水是否能沿着它们往上爬,先在表格中完成我的猜测。

出示: 实验记录表

②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猜的那样,接下来该怎么办?(动手试一试)

③讨论实验方案:

A毛巾往上爬老师用的是清水,是不是觉得有点看不清,你有没有办法,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水往上爬?

(给水加颜色)

B把毛巾插入水中时应注意什么?

强调:刚才的实验要求毛巾不要往下按,以上5种材料也一样不要往下按,放在同样的高度。放入时间是二十秒钟。实验中对器材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器材。注意安全与卫生。

C小组成员怎样分工?

(一人操作、一人观察、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D在动手实验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做过的材料能不能直接放在桌上?

(实验后把做过的材料放在报纸上)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④ 学生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 刚才各小组成员配合得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谁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生展示实验报告。汇报结果:大家的观察结果和他们一样吗?

师:刚才老师是把一端浸入水中,如果我把刚才四种材料平铺开,会有什么情况分别在他们上面滴一滴红墨水,大家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呢?你来说说看。

师:我们来试试看?为什么呢

谁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呢?引导学生说出向四周扩散 ⑤讨论:

纸巾、抹布能让水往上爬,而玻璃棒、塑料直尺却不可以,什么道理?讨论讨论。

展示结果:(预设学生的回答:软 薄 轻吸水 小孔 小缝隙)(摸一摸 撕一撕 看一看)

看来正是有了小孔,才存住了水,产生了水往上爬的现象。 生分组实验观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谈话:同学们,假如老师有一个苹果,这位同学有一个苹果,我们两个相互交换,请问我有几个苹果,这位同学有几个苹果。假如我有一个水的发现,这位同学有一个水的发现,我们两个相互交换,请问我有几个发现,这位同学呢?因此,请大家仔细听听别人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好吗?

看来,水不仅会沿着小孔往上爬,它还会沿着缝隙往上爬。小孔和缝隙合起来就叫做“孔隙”。 师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毛细现象)

创造应用:

(1)讲述:其实,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毛细现象 师: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也有毛细现象呢? (2)酒精灯里的酒精为什么会升到灯芯顶端呢? (因为灯芯里面有孔隙,酒精能沿着它上升)

(3)还有我们在宣纸上写字,画画,颜料水向四处散开,插鲜花的海绵吸水等现象,也属于毛细现象。毛细现象无处不在,请同学们课后再留心观察。

2、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导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水往高处爬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神奇的性质,不信,大家再来做个实验试试。

(实验准备:每个小组发一枚硬币,一支滴管。) (1)设疑。

教师用滴管滴一滴水在一枚平放的硬币上,提问:如果一直这么滴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水会从硬币上流下来)

(2)猜测一枚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组员们自由猜测,讨论后组内得出的结果由记录员记录下来)

(3)讲解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要求:

①在做实验时,硬币要平放在桌上,每次只能滴一滴水,边滴边数,记录当水溢出来时,一共滴了多少滴? ②要从各个角度(正面、侧面)观察硬币上的水。

(4)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水溢出硬币前,水的表面呈什么形状。并把形状画在记录卡上。

(5)学生汇报。(呈弯曲状)汇报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如:“硬币上的水为什么会呈弯曲状?”可先请同学们解答,当都解答不了时,告诉学生:“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出示“表面张力”)

滴了这么多滴水,水还没有留下来它们具有一种什么精神?板书:团结

师生合作游戏,理解“互相拉着”。

师:水的表面也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科学上把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二)生活中的水的表面张力

学生讨论:你在生活中见到过水的表面张力吗?

课件演示,教师讲解:水黾在水面上滑行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支撑;草叶上的露珠和小水珠,都是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成为圆球状。

(三)总结全课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知道水会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上爬或向四周扩散,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科学上把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师:通过这节课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下作业:

1、课后试一试:怎样把瓶盖停在水的中间?

2、回家试着做一棵变色花,你是怎么做到的,准备下次交流。 整理用品、养成习惯 请同学们把实验材料整理好,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把实验用品放在方便袋里交给组长带回教室,保持实验室干净整洁。

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会爬 四周扩散 毛细现象 会团结 相互拉着 表面张力

第三篇:神奇的水教案

《神奇的水》说课

陈敬凤

一、教材分析

《神奇的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3课。《神奇的水》这一课,让学生通过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毛细现象、水的表面张力,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这一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观察——发现——推测——证实,能较好地训练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二、学情分析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对水、水的神奇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些信息在学生的脑中是零碎的、模糊的,所以,在学习《观察水》和《神奇的水》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等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神奇的水,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神奇的水》是三年级的一节科学课。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他们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课充满兴趣,特别是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心,本课毛细现象实验较简单,实验现象也很明显;水的表面张力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所以本节课以实验、游戏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快乐学习。本单元首次安排了猜测,它是“搞科学”的重要一步,它对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三年级的学生对实验感兴趣,更多是学生觉得实验好玩,而对实验的最终目的不能很好的认识,因此教师要着重对学生实验习惯、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

《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等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设计时,首先分析如何正确的解决和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问题。不把“表面张力”这一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每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水的表面张力的第一个活动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自主描述现象。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以及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能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3、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4、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会大胆猜测,并通过实验进行科学验证。 【教学准备】

餐巾纸若干张、水杯一个、红墨水、粉笔、白布条、铁棒、塑料棒、玻璃片硬币若干枚、滴管、回形针若干枚。课件。 【教学流程】

神奇的水 研究会“爬”的水

导入新课 研究“团结”的水

观察设疑

猜想

实验验证 总结 观察质疑 猜想 实验验证 总结

探究生活中的神奇之水 课堂评价、总结

《神奇的水》教案

执教—陈敬凤

一、导入新课

板书水,提问:关于水你知道了水的哪些性质?

(生:水是一种液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今天我们还将通过活动进一步研究水的一些有趣的现象。

二、研究会“爬”的水

1.师: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哪里流?

2.师:这杯子里面是加了些红墨水的水。这是餐巾纸,老师在上面画了一条红色的线,现在把红色线以下的部位垂直放入水中。大家仔细看!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实验导入新课,让学生发现水往上爬的神奇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必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去表达、去解释。接着再让学生动手实验,亲自验证自己猜测的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理,使他们学的更认真,观察的更仔细。

3.学生汇报.(板书“爬”)

4.师:看到这一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水为什么会向上爬?

哪些物体放入水中后,水会自动往上爬?

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都会沿着物体上爬呢? 你们可真会提问题。确实,这些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

5.根据实际经验,作出猜测。

请组长拿出记录纸。学生汇报。(我认为:水在粉笔、毛巾„„中会上爬,在玻璃片、铁棒„„中不会上爬。)

提问: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后,水能沿着他上爬呢? 6.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7.学生交流:发现水能沿着像粉笔、餐巾纸、白布条等这些有小孔的材料向上“爬”。

8.刚才我们发现水在一块玻璃上能自动上爬吗?(不能)老师现在想让大家来挑战一下,我再给块玻璃你们,你们能否利用这两块玻璃使水上爬。 你是怎么做的呢?

水是从哪里升上去的?外面升了吗?你为什么会想到把两块玻璃合起来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产生毛细现象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材料有孔隙,只要有孔隙,即使是表面光滑的玻璃也能使水往上爬,让学生感受水爬升的高低与孔隙的大小有关,孔隙小的爬升的高,孔隙大的爬升的低。 (补充:水不仅会沿着小孔向上爬,它还会沿着缝隙向上爬,小孔和缝隙我们合起来说就叫孔隙。)

原本只会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水,现在居然沿着物体自动向上爬升了,这种有趣的现象神奇吗?(神奇 板书:神奇的)

水除了会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上爬升以外,还会向四周扩散,你们看看刚才我们放东西的报纸上,有什么发现?

我们把水的这一神奇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在这一句话当中,你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 齐读:

水沿着 有孔隙的材料 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

9.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是毛细现象?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要面向生活这是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环节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毛细现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现象的存在,科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科学的决心。

三、研究“团结”的水

1.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的毛细现象,其实水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呢。 2.教师往空杯子里面倒满加了些红墨水的水。现在已经是满满一杯水,稍不注意,水就会溢出来。如果老师向里面丢东西,会出现什么现象?猜猜看。

3.学生猜测。

4.教师把回形针轻轻丢下去,学生观察:水溢出来了吗?再放两个。水溢出来了吗?

5. 师:你们估计看看,再放几个水会溢出来?溢出来了吗?我们已经放了十几枚回形针了,杯口的水怎么样?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团结”)

6.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研究。 7.师:老师给每小组几枚硬币、一个滴管、一杯水,预测能滴多少滴水而不溢出来?各组猜猜看,能滴多少滴水而不溢出来?后经过实验验证。 提醒学生注意:

(1)实验前,组长要分好工,一位同学操作,一位同学数数,其他同学要从各个角度仔细地、认真地观察硬币上的水滴,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2)操作员动作要轻要稳。(3)如果滴到二十滴水溢出来了,只能算多少滴?(4) 试验中要注意安全与卫生。

【设计意图】注重对学生实验方法的指导。因为三年级学生还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程,所以实验要指导得细一点,交待清实验要求和注意点,以减少实验中产生的误差,保证实验成功。

8.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9.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交流出水的神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两个意图,一方面,让学生进行猜测一个硬币上最多能容纳多少滴水,然后再进行实验,再将猜测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猜测和事实之间是有区别的,猜测不一定正确,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另一方面,通过两组数据之间差距,使学生感受水是多么的团结,水的表面有一股很大力量,从而使水的表面张力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10.小结:在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板书:表面张力 )

11.介绍水的表面张力的应用:有一种虫子就是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爬行。北京的一家公司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制作了水的表面张力测量仪——对水的成分进行分析、测量水位、水的黏度等。

四、探究生活中“神奇的水”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神奇的水的发生的神奇的现象太多了,谁能想到的?学生说。(想不到,打开课本30页)

2.师:除了我们书上的现象,老师还为你们搜集了一段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放课件)

3.师:这节课,我们做了这么多实验,不过,老师发现好多组的桌子上有水呀!谁能想个比较好的办法把桌面的水除掉?(用抹布是个好办法,餐巾纸吸水快,这个办法不错,我们用抹布、餐巾纸来除掉桌面的水,是利用了水的——。(毛细现象)下面就请各组利用餐巾纸除掉桌面的水,整理一下实验材料。 4.学生整理桌面。

五、课堂评价

1.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点什么? 2.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问题、猜测、实验、观察到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表现得很出色。其实水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索。

六、板书设计:

会爬的水----水的毛细现象

神奇的水{

会团结的水--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方法: 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结论--

附:实 验 记录 表

第_ 组 日期:____月___ 实验记录一:

把材料的下端依次插入水中。

我们的发现 实验记录二: 硬币滴水实验

1.我们预测滴(

)滴水,实际滴了( )滴水。 2.我们的发现:(可用文字写下来,也可用图画画下来)

记录人: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陈敬凤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适当的条件。

在教学中,首先,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 “毛细现象”实验中,为了验证水为什么会“爬”,教师让学生根据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实验,并做好记录。其次,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地进行指导、提示:“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第三,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第四,让学生汇报,交流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最后,由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在做“引导工作”、“提示工作”和“促进工作”,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科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学习潜能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而教师则加强引导、指导,使师生的教与学相互融合,相辅相承。

第四篇:神奇的水教案及反思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旅顺口区石灰窑小学张明宏2011年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神奇的水》第一课时。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毛细现象。第二部分:发现水的表面张力。最后为拓展活动:“让瓶盖停在水的中间。”目的是考察学生对表面张力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思路

《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等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设计时,首先分析如何正确的解决和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问题。不把“表面张力”这一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每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水的表面张力的第一个活动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自主描述现象。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的目标:

1、会用多种感官和身边的物品认识水。

2、会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 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会进行猜测并通过做实验验证。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愿与同学交流看法。

2、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会进行恰如其分的猜测,并实验验证。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过程。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预测、实验、观察、汇报交流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纸巾、水杯、红墨水、硬币、滴管、报纸、玻璃、瓷板、铁片、纱布、竹棍、曲别针、粗细不同的吸管等。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命离不开水,也观察了水。不仅水的作用很重要,它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水的神奇之处。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哪里流?

二、探究过程

(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1.实验:如果把纸巾的下部插入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猜测。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3)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

“我们组预测纸巾会湿变红,经过实验发现水会沿着纸巾自动向上升。” 动向上升?

(1)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毛巾、粉笔、布、海绵、棉花、墙壁„„ (2)学生继续用其它物体实验,也发现一些物体能使水自动向上升,还有一些物体不能是水自动上升。

(3)“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学生提问题,老师帮助学生筛选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发现——物体上有小孔、缝隙的水会上升,物体上没有小孔的水不会上升;物体上有小孔的水会沿着物体上升,管越细,水面上升的越高„„ (5)师生小结:水的毛细现象——科学家把水沿着物体上的缝隙(或小孔)往上爬这一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6)毛细现象的应用。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2.扩展思维:提问学生,除了纸巾以外,还有哪些物体也能是水自

1.谈话:刚才实验,我们发现了水往高处升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多神奇的地方。我们就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

2.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滴管的方法、从正面与侧面观察水溢出硬币前的形状。 3.学生动手做之前,先让学生猜测。 学生预测:3滴、5滴、8滴„„10滴 4.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动手做的结果、水溢出硬币的形状。

学生实验结果是30滴、32滴„„水滴越多时,水表面凸起,往上鼓,呈弯曲状。(学生发现预测与动手做的结果相差很大。从而使学生知道科学需要实证。)

6.学生提问题,并让学生试着解释。“硬币上的水为什么会呈弯曲状?” 7.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引起的,水的神奇之在。

(三)认识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1.谈话:水的表面张力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继续实验。实验的内容是把曲别针放入装满水的杯中,装几枚水能溢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方法。提醒学生杯中的水一定要满,曲别针要一个个从杯边轻轻放入,手不要碰到水。

3.先猜测,再实验,做好记录。

学生猜测:一枚,两枚,三枚,„„二十枚。

4.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与最终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学生实验发现杯中放了132枚、138枚、145枚等水才溢出来。体会了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曲别针会占有多少体积„

5.同学们观看视频——水的毛细现象与张力的小实验,并让同学们试做实验。

6.水的表面张力的应用:有一种虫子就是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爬行。北京的一家公司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制作了水的表面张力测量仪——对水的成分进行分析、测量水位、水的黏度等。

三、课堂评价

1.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点什么?你觉得水神奇吗?

2.教师小结:水的神奇之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3.评选活动:在这节课中,你认为哪些小组和同学表现好呢?评出探究最好的小组 、合作最好的小组 、最善于倾听的小组 、发言最积极的小组 ;探究之星 、守纪之星 、合作之星 、科学之星 。

四、课后拓展

课后试一试:怎样把瓶盖停在水的中间?思考后再试。

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的转变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基本过程如下: (1)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

(2)做出假设性解释。这项活动设计得很细致。做出解释后,进一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材料看起来和学生列举的材料大体相符,在材料设计上要有结构性。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还要有不能发生毛细现象的。

做出假设是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中心环节,而它的教育价值正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一旦把假设的形成过程说清楚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本课中,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解释活动并不到此为止,再引导学生逆向思考 ,列举他们估计水不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这类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上,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 ,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

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曲别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的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为了节省时间,把“瓶盖停在水面的中间”这一活动放在课下,让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第五篇:大班公开课语言教案《神奇的出租车》及教学反思

大班公开课语言教案《神奇的出租车》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用“呲——地一按按钮,车子变得……”经典句式,大胆想象、创编新的故事情节,积极创编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帮助他人与接受他人帮助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公开课语言《神奇的出租车》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积极创编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尝试用“呲——地一按按钮,车子变得……”经典句式,大胆想象、创编新的故事情节。

3、体验帮助他人与接受他人帮助的快乐。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一幅,卡纸做的折叠式出租车一辆,小熊、蛋宝宝图片各一张。

2、幼儿游戏用的动物胸卡(刺猬、长颈鹿、鱼、小熊、蛋宝宝各2个)。

3、开汽车的背景音乐,塑料圈10个。

【活动过程】

一、猜想导入

师:小猴新买了一辆出租车,可是它在送小动物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麻烦,于是它将这辆出租车进行了一番改造,这样就解决了许多问题。你们来猜一猜,它会对汽车进行哪些改造?为什么?

师:小猴的车到底是怎么改造的,我们一起跟着小猴的出租车出发,去看一看吧!

二、创编故事(第1段)

(一)创编人物对话。

师:咦,前面是谁呀?(出示小熊卡片)小猴会怎么邀请小熊上车呢?幼儿模仿司机招呼顾客的语言。

师:还能更热情点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猴。(师幼共同表演)

师:小熊说“好好好”。(用图片演示小熊上车)哎呦!小熊怎么了?(车太小,小熊太胖了。)

师:小熊还愿意坐车吗?小熊会怎么说?(你的车太小了,我要等大一点的车。)

师:小猴却说“别急,包你满意”,小猴会怎样改造让小熊满意呢?

(二)欣赏精彩句式。

师:小猴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它在车上装了一个神奇的按钮,只要一按按钮,“呲”的一下,车子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我们来试一试,一、二、三,呲——(教师打开教具车折叠部分,把车变大。)

师:咦,车子怎么了?这样,小熊愿意上车吗?小熊坐在车上感觉怎么样?

师: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在座位上伸展四肢,放松一下。)哎呀,真舒服!

师:现在,谁来说说刚才小猴的办法?(引导孩子讲出经典句式:呲——地一按按钮,车子变得……)

三、创编故事(第2段)

(一)创编人物对话。

师:小猴厉害吧?我们继续跟着小猴出发吧!嘀嘀嘀,又遇到谁了?(出示蛋宝宝图)瞧一瞧,蛋宝宝怎么了?

师:看到蛋宝宝这么伤心,小猴会怎么问?蛋宝宝会怎么说?我来当小猴,你们当蛋宝宝,我们来表演一下。

师:小猴听了蛋宝宝的话又会怎么说?

师:蛋宝宝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它坐车有什么困难?

师:蛋宝宝会怎么说?小猴会怎么帮蛋宝宝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点评时语言要丰富,如:这个办法很安全,这个主意不错,这样一定很舒服,你真是个聪明的小司机,等等。)

(二)套用经典句式。

师:小朋友想到了这么多好办法,那小猴是怎么办的呢?小猴要按车上的神奇按钮了,我们帮它一起按。一、二、三,呲——看一看,真的会变吗?(打开教具汽车的车门)哇,跳出了一个圆垫子,瞧,蛋宝宝现在怎么样了?

师:现在谁能说说小猴的好办法?幼儿讲述第二段故事内容。

四、完整欣赏

师:小猴动脑筋改造出租车,为小动物们坐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吧!(教师配乐完整讲述师幼共同编出的故事)

五、语言游戏

师:你觉得小猴怎么样?老师觉得你们比小猴更聪明!小猴帮助了小熊和蛋宝宝,名气更大了,很多动物都来坐它的车了,瞧瞧,谁来了?(出示游戏用的5种动物胸卡)

师:它们坐车会遇到什么困难?小猴会怎么解决?(幼儿相互讨论后个别发言)

师:这么多动物要坐车,小猴一个人忙不过来,它就开了一家出租车公司,想请小朋友来当司机,你们愿意帮忙吗?请大家两个人一组,一个当司机,一个当乘客。乘客要说出自己会遇到的困难,司机要说出用什么办法帮助乘客,乘客要等司机想办法解决了困难才上它的车。

先请扮演乘客的小朋友来拿胸卡戴好,再请小司机握好方向盘,汽车要出发了。(音乐响起,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游戏。)

交流游戏中的创编。

师:谁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你们是怎么玩的?

六、结束活动

师:小司机带着你的乘客到外面去玩吧!(幼儿教育)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应如何创造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让孩子们学会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因此我除了运用图片让幼儿想象讲述外,还设计了情境游戏环节,我带着幼儿一起开着神奇汽车出去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遇到可出情况,请幼儿再次大胆想象并讲述,这样达成了目标。

本文扩展阅读:出租车,供人临时雇佣的汽车,多按里程或时间收费,也叫出租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食品宣传周活动总结下一篇:社区法律援助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