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论文

2022-05-16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力行”志愿者服务团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阵战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论文

浅析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摘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举措。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正确认识国情,丰富社会阅历,进一步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民族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意义;现状;创新

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意义

(一)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充分认识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三下乡”活动是中央团委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在感受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而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于1997年,多年来全国各校党委始终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旨在加强农村建设的同时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二、“三下乡”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对国家来说,“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也帮助和引导了我国大学生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下成人成才,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对当地来说,大学生“三下乡”不仅能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同时也为当地孩子带去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当地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对大学生来说,有利于其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大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三下乡”,大学生可以改造世界观、价值观,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三、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与思考

(一)偏重形式,忽视教育内涵,实效差强人意

经调查发现,现如今学校偏重多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为主体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从而导致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初目的偏离的正常轨道,活动流于形式化,从而在时间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度不高。对于普通大学生实践的需要却没有及时地提供志愿活动平台,忽视了教育内涵,以致于實效差强人意。

(二)内容陈旧,创新不足,缺乏长效机制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综合环境,交通等各方面因素,主要活动时间为暑假,持续时间约在两到三周,大学生能够真正的下到基层实践的时间越少,容易造成大学生不能深入进行调研与服务。此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造成了实践地广泛分布却无规律,使得难以与当地农村建立长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和信息不必要的浪费,活动周期短,内容陈旧,持续性不强。

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与创新

(一)创新实践活动机制

农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就某一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往往受学科的限制,不能满足农民全方位的需求。而实现高校间及社会企业的社会化运作,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方能有效更全面的为农民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创新实践活动方法

注重信息的采集,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收集和整理好相关信息,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在实践活动中,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社会“三下乡”活动,积极提供便利条件。注重团队建设和基地建设,在实践方法上完成一定的突破与创新。

(三)创新实践活动内容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为了更好的解决相关农村问题,可以进行现场咨询、开展宣讲会和设立专家热线等方式,便于农民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联系相关人员,丰富“三下乡”实践内容,实现实践活动内容的正规化、多样化。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才会有无限的生命力。“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服务社会和培育人才的活动,需始终坚持与农村实际需求相结合,突出活动开展的实用性;坚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突出内容形式的新颖性;坚持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服务的专业性;坚持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突出活动育人的目的性,实现“三下乡”活动的创新和发展,为农村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J].高校理论战线,2005.

[2]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高校研究,2006.

[3]张培营.如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双向收益[J].思想教育研究,2006.

作者:徐晨静

第二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力行”志愿者服务团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阵战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在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开展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

关键词:三下乡;育人功能;存在问题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20多年来,服务农村、基层的各项活动蓬勃开展。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让广大青年学生真切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战,投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青春建功的实际行动,勇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丰收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当地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里多为留守儿童和老人。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力行”志愿者服务团在此次活动中围绕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考察、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等几个方面深入展开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

1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强化认识国家大政方针、把握民情以及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搭建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桥梁,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1.1 暑期“三下乡”助力大学生树立使命战略意识

所谓大学生使命战略意识即包括清晰价值观、梦想、洞察力、判断力。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到,在青少年这个人生“拔节孕穗期”,一定要给他们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扣子。这里所说的“真善美”、“扣子”,其实就是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内塑价值观,才能更好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联系社会历史和当前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和政府最迫切的责任担当,是人民最真切的现实需求,也是对广大青年学子的召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广大青年的奉献和力量。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与扶贫体系乃至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即是一种探索,更是加强引领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现实抓手。让大学生树立大局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未来要和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连,让广大青年的梦想在祖国大地上扎根、生长、开花。

1.2 暑期“三下乡”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

紧密结合管理类学科专业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实践实干精神、实事求是精神,专业精、善管理的高素质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已学知识点,通过实践促进理論增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中,以“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出发点,挖掘创新思路、找寻创新视角,在实践的基础上孵化打造项目,注重与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等项目结合,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精神。

1.3 暑期“三下乡”塑造大学生气质品格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深化学习、提升技能的一个良好平台,同时从长远来看,暑期“三下乡”活动也能进一步锻炼提升大学生的气质品格,包涵勇敢坚定、正直诚实、坚持刚毅、内在和谐、大爱奉献。让学生深入农村,助理乡村事业发展,使之大学生具有更加坚定的政治信仰、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品格,为更加长久的发展增强内生性基础。

2 “三下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 注重“点”的建设,忽视“面”的发展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一般以学校或者二级院系为单位组队或者组团,每个团队成员数量在10人到30人不等。虽然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的热情很高,但往往由于经费、管理、精力等因素,无法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有时也成了学生干部锻炼集训营,不能达到使广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另外,有些组织不注重总结、宣传、深化和巩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成果,使得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教育效果只是在暑假里“昙花一现”,而且受众面很窄。

2.2 宣传引导不够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围绕自己出发,为了丰富自己人生经历,锻炼自己,服务群众。往往忽略将自己的专业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之个人阅历有限,缺乏宏观思考及微观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所以不能长期有建设性的助力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2.3 形式内容单一

“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确让大学生实地考察到当地的情况,但是每年实践项目大致重复,并且是短时间支农活动,没有深入全面研究,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科研水平及成果转换率不高,未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没有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能动性,组织策划人员较少,大多数同学都是参与其中,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3 针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范管理机制,把“三下乡”变为“常下乡”

用好已有社会实践基地,从地方建设长远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大学生与村民乡民的感情基础,建立固定、定点的实践基地,长期对接,力争从“扎根一个,建设一个”为出发点,实现服务与调研相互促进与发展。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力行”志愿者服务团在2018年已经在涪陵区清溪镇丰收村开展了一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次再次重返丰收村,精心组织安排,以科教支农帮扶为主题,在老师的指导及志愿者的充分准备下,分为教育帮扶队、宣讲队、文艺队、新闻队、后勤队六支专业队伍分别开展活动。传递时代新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铸造乡村振兴之魂。深入实地关注民情,建立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数据库,摸清每家家庭情况,关注贫困状况;为了丰富留守儿童暑期生活,队伍成员们参与到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自护知识、感恩教育等活动,通过教授普通话、画脸谱来传授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做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将趣味性与艺术性教学相融合,精心组织编排文艺节目,进行文艺演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对当地葡萄产业进行实地调研,结合专业知识对产品营销、物流运输等调查访问,推动产业兴旺;落实绿色生态理念,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理论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围绕垃圾分类、环境污染等内容带动乡风文明,美化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屏障。深度挖掘当地传统家风文化,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将设水平。与当地政府通力合作,与基层干部深入交谈,加强长效合作,保障暑期“三下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此次活动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当地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人民的一致认可。持续扩大“力行”志愿者服务团的影响范围,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引领功能。

3.2 参与主体多元化,带队老师专业化,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实践能力

在前期团队成员招募中,利用党员大会、团学干部例会、班会团会进行动员,此次服务团成员分别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少成员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有较为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前期,加强教师专业指导,给予活动主体、调研选题、开展形式等方面进行指导,助推社會实践与专业学习、志愿服务、学科竞赛、就业创业等相结合,助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开展。活动开展过程中,聘请当地的基层干部进行共同指导,并进行校友专题访问,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三下乡”过程中,通过观察调研、分析归纳、总结提升,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专业知识融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帮助将调研成果科研化。

3.3 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丰富。在常规支教活动中,安排了脸谱教学、趣味运动会、防震救灾演练、朗诵比赛等特色活动,给小朋友们建立成长档案、表现记录表,采用“理论+实践”、“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方式,让每位小朋友都得到充分的关注,搭建展示的平台。在普通话教学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在建国70周年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军事教育和观看爱国电影,增强“四个自信”;通过户外视频播放传达习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在调研过程中,调研队伍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环境卫生、乡村振兴等问题进行走访调研,积极开展基础情况摸查,依托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如旅游管理专业同学考察当地特色以及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为当地设计特色旅游产业规划路线,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实现“一乡一品”;市场营销专业进行品牌营销、线上推广等实地设计运用,实现“农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了解村民网购情况,物流模式,帮助设计更为合理的物流运输系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同学深入基层,通过问卷调查、走访村民、实地座谈等方法调研基层社会现状。根据当地特色我们将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提升生活质量。

3.4 广泛宣传,增强“三下乡”宣传教育功能

强化宣传队伍建设,通过线上线下推进成果展示。为使“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加强实践地、校方的宣传。要及时组织本院学生、实践团队、班团支部进行总结和交流社会实践经历,展示个人风采,共享实践成果,推选三下乡先进集体及个人。通过表彰先进集体及个人,将典范成果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形式上组织编写《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成果集》并召开表彰大会,激发更多的学生投身到这项活动中来。同时,创造多条渠道促进调研成果转化,配合学校挖掘有潜力的项目并提供进一步支持,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示范价值、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高水平学生实践成果,让有价值的实践成果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4 结语

“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知行合一的精神去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着力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不断探索新的渠道和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更好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优先任务,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

参考文献

[1]张晋龙.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J].理论研究,2019,(03):25-31.

[2]弋甸园.关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以西安外国语大学蒲公英社会实践服务团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7,(19):452.

[3]张立娜,万冰艳.探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240.

[4]2019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登录自中国青年网,2019-6-6.

[5]廖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现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作者:姚佳妤

第三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着笔,分析“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 “三下乡” 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一个人提升思想意识,锻炼综合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奉献社会的大好平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农村实践地为依托、以文化科技卫生志愿服务为内容的社会教育活动。[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同时,大学生扎实牢固的知识积累,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激情和热情,超凡的创新力能够帮助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意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7年,中宣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至今,社会实践活动已发展到成熟阶段。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颁布,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1. 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力行而后知之真。“三下乡”是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接触农村,了解农村,体验农村生活,亲身感受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内心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了解国家实际情况,拓宽视野,丰富阅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对大学生的发展意义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真才实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参与“三下乡”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查漏补缺,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除了专业知识,社会还要求大学生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最优化的“智能”结构,要具备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工作能力、全局意识等综合能力。

3.对农村的建设意义

大学生作为生力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奉献热情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将先进的科技引入农村生产力发展上,为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农”政策,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加快“三农”发展。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构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朝着规范化、基地化和长效化的纵深方向发展,许多高校构建了完善的体系和制度,积极组织筹划“三下乡”活动,并投入到实践基地的建设中,然而也随着其发展成熟,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

1. 服务时间短,活动效果不佳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一般在暑假7、8月开展,为期一周到半个月不等,时间相对不长,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帮助农村地区提高生活学习质量,都有较大的难度。实践过程中学生所获多为感性认识,而理论思考深度不够,活动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而未能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难以挖掘其本质和要害,因此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受教育有限,才干增长有限。

2. 形式主义明显,缺乏实用性

当下,社会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争议越来越大。“三下乡”活动往往是虎头蛇尾,开头正式隆重,最后却草草收尾。有些人认为大学生“三下乡”只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之风,蜻蜓点水般,停留在短时间、表面性的活动上,活动设计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活动目标更强调社会效应而非服务效果,对农村整体变化影响较小。很多中小学反映,希望大学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能在学校日常教学期开展,无需再安排人力、物力专门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进行准备,同时能够有效解决中小学在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参与积极性低,态度不端正

一方面,大部分高校每年暑假会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地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大学生对此项活动产生疲劳式懈怠和应付情绪,参与意识低,有的同学是为了其娱乐性而参加活动,更有甚者把活动当成乡村旅游度假,并未在思想上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三下乡”活动对就业没有什么帮助、对知识提高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并未将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导致专业教师参与热情不高,愿意承担“三下乡”指导工作的教师很少,愿意带队随队下乡的教师更是不易请到。

4. 管理混乱,缺乏创新

社会实践缺乏有序的管理,出现考核评价不科学,指导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此外,现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形成固定模式,通常分为支教、宣传、调研、文娱、后勤等板块,学生组织策划活动时,不善于动脑,因袭过往方式方法,活动内容、形式千篇一律,与往年重复,未深入地全面地考虑时代发展变化要求、实际情况等,缺乏创新,影响实践的效果。

三、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改进措施

1.创新方法形式,推动发展新模式

整体而言,政府、学校可以通过调整“三下乡”固有模式打造新的实践形式,如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亦或尝试“三下乡”与顶岗实习结合模式。具体来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可与城乡统筹团建相结合,高校团委、社联等学生社团与乡镇基层团组织、社会团体结对联建,相互促进。转变展览、演出的服务模式,代之以培训、咨询的形式,如集中捐赠、技能培训、书法培训、专题讲座等。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生产实习、科技竞赛,与服务社会相关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爱心活动、挂职锻炼、社会工作等多种形式,增强兴趣和成就感。各下乡队还可尝试打破原有的单一专业组队模式,加强专业交叉,加强学院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提高实践水平。

2.学校统一推动,扩大活动覆盖面

首先,学校应把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常规思想政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其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和学分管理规程,停课半个月或一个月进行社会实践,其后的课程顺延同等时间,由老师带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指导,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鼓励老师以科研团队的形式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避免单兵作战,确保活动达到双赢。其次,构建点——线——面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覆盖格局,扩大实践服务的宽度和广度,力争实践活动覆盖各个城市各个地区。

3. 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学业优势

大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须把农村各项实际情况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及科研方向相结合,学以致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如文学院可着重进行支教项目,采取学生对应学生开展家教、特色活动,老师培养农村老师的模式;农学院进行科教支农,既帮助农民缓解农忙压力,又帮助其增产增收;旅管专业可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的调研,为农村的第三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心理学院可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健康成长等。大学生在“三下乡”期间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感受自己专业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三下乡”的调研与科研立项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4. 加强管理,注重实效

“三下乡”的实效性是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高校要加大对“三下乡”的支持,尤其是经费支持,确保在物质层面提供实效性的基础。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力量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高校可积极探寻提高实效的实践方法,如采取项目化管理、“以老带新”等形式,让同学们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升,同时提高下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再者,高校应致力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如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奖励机制,激励竞争、鼓励发展、奖励优秀,调动教师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建立“三下乡”与毕业实习的有效对接,为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服务,促使“三下乡”宣传工作、组织建设、安全保障、评选表彰制度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要注重实践成果的应用。现在各下乡队伍都非常重视考察当地情况,为当地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但大学生回校后整理的调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要真正应用到实际,通过团组织、青联、学联等途径,借助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和委员的作用,积极建言献策,畅通渠道,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文字,通过发表论文、编发简报、交流论坛、征文比赛、成果汇报、表彰大会等对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在服务“三农”和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三下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使学生在“三下乡”活动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使“三下乡”活动的意义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注释: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G].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5

[3]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4]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2

参考文献:

[1] 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4)

作者:秦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vb学生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中小学调查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