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教学片力量有感

2022-07-12

第一篇:观教学片力量有感

观《红色力量》有感

观《红色力量》有感 Thoughts on Red Force

今天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红色力量》,讲述的是习近平同志走过的足迹,特别是他在河北正定县的那段岁月,也促使着我参加完活动后从网上搜索着有关正定县的故事。

正定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常胜将军赵云故里。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万,曾是有名的贫困县。

1982年,习近平同志到河北正定县工作,1983年任正定县委书记,当时的习近平年仅30岁。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大念“人才经”,礼贤下士,爱才敬才,聚才用才。根据习近平同志提议,1982年,正定对全县知识分子进行三次大普查,对各行各业技术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对2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特长、工作经历进行分类、汇总,建立了正定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人才账”。同年11月,正定下发了《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规定》,给各类人才安心工作、献计出力吃了定心丸。

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1983年3月,正定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以大布告形式在各生产队、机关、学校、工厂张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3月29日,“九条规定”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以后,在河北“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全国各地人才开始关注古老而又青春焕发的正定,许多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来人来函要求到正定工作,为正定的经济腾飞出力。正定当年就引进各类人才46人,在一年多的时间招来了科技人才257人。

习近平同志亲自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

习近平同志坚持“下挖”、“内用”并举选拔县内人才。起用县社商品生产中一批崭露头角的改革者,为他们清障除卡,让他们领路示范,从基层“挖”出人才。根据“人才账”对每人所学对号入座,合理安排工作,让他们“人得其所、才适其用”。(以上五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1981年,恢复研究生考试。能够在1982-83年间,有此设想和做法,可见习近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全国各地开始重视知识分子,开始引进人才,应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了,而习近平同志重视选拔人才的做法至少比全国早了十多年。

人才是一个地方飞跃发展的一大法宝,必须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必须让人才得其所适其用,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放心、舒心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既引进外来人才,又从内部挖掘人才,让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又要把熟悉内情、被埋没的人才或者崭露头角的有志有才者启用起来。内外兼修,不但充实了新鲜血液,也促使内部人员积极向上,增强了活力。

反观我们有些地方的做法,真的让人不敢苟同,出台的引进人才的政策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地方官员曾坦言,自政策制定以来,没有一个人才是按照这个规定来引进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制定的文件有问题,不切实际,不实用,只是应付公事,没有实际调查。这样的地区何以发展?

有理想有信念,这是前提,但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落在纸上,要落到实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讲得再好写得再棒,不去实际执行,或者无法实际执行,不过是一纸空文。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制定任何政策都是一样。

《红色力量》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有远见卓识,然后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富民兴国之道。一个家庭有好的家长,一个地方有好的官员,一个国家有好的领导人,这是家庭之幸,地方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第二篇:观《公司的力量》有感

---公司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数百年前,一个叫公司的组织出现了。从中国明清时期兴盛的商帮,到欧洲近代的各种的商业同盟。几千年来世界上有过各种各样的商业组织,公司在岁月中逐渐成形。合作和自利结合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公司。公司热闹过,也沉寂过。它生存下来,强壮起来,并且一点点的渗入到社会的血脉中,终于把自己变成无处不有的存在。

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改变着一切不是宗教、不是政治,甚至不是科学半身,而是一个名叫公司的组织。自从有了公司。人类很多的新知识、新发明、新创意,都有了明确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据统计,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经济学家人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今天全世界70%的发明专利和三分之二的研究开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2006财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而美国公司的研发预算则达到了2000亿美元。英国思想家培根说道,知识就是力量。而让知识真正成为力量,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并不是知识或是科技本身,而是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的公司组织。因为在创新活动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大于技术。

人类天生就是生意人,交易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领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当我们享受产品或服务的时候,当我们找工作或是想创业的时候,抱怨老板或是与同事竞争的时候,公司就在我们身边。NBA是一种篮球比赛,也是一个公司,每一次完美的对决,都会转化成合约和钱。公司能将一个人、一只脚或是一个拳头,包装成明码标价的产品。公司能让形而上的艺术待价而沽,把最高贵的艺术享受换算成一个具体的数字。国事访问,站在总统身后的显赫人物,不是大将军而是大老板,影响现代世界格局的不再单单是政治的考量,还加上了公司的订单。现代战争看得见的是硝烟战火,看不见的是提供物流和信息保障的公司。军队的效率是外来的、强制性的。公司的效率确实内生的、主动的。终于军队这个最有效率的组织,也不得不向公司学习管理。

早在100多年前,有位中国人就写道:公司不举,则工商之业无一能振;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公司向往每一个市场,奔赴每一个市场,连接每一个市场。近几十年来,它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一如既往的力量,穿越民族国家的疆域边界,扫除建立世界市场的障碍。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公司早于政府建立起世界沟通的渠道。即使政治力量将世界一分为二时,公司也一直在无孔不入的寻找商机。

一个没有公司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一个没有企业的国家是贫弱的,一个不能诞生伟大企业家的时代是缺乏创造力的。运输业、制造业、百货业,越来越大的公司改变着国家和个人的面貌。公司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幸福都极为重要。公司改写了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国与国竞争的规则。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有形到无形的种种成就,纷纷写下公司之名。例如美国,公司创造出的庞大生产力,将美国的财富和权力托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力超过了英、法、德三国的总和。胡佛总统宣称,我们正处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1939年,美国的失

业率又一次超过17℅,刚刚抬头的经济又被推入谷底。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惹祸带来了社会的重建。

在人类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战争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公司用特别的方式赚取了知名度。公司贡献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物资,它还创造了一种称为管理的新产品。管理就是效率,管理就是利润。管理是公司创造并自我消费的产品,也是每一个成功组织的必修学问。在工业化初始的100多年中,福祸相依,人们一次次地走远,又一次次地回头。一个公司化的世界还在不断向前奔跑,带着喜悦和疼痛。

利益由利益的相关者共同决定,那是公司在鲁莽的青春期所得到的重要训示。在市场经济当中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这时候就需要有人能高瞻远瞩,看清未来,具有这样一种素质的人就是企业家。企业家就是这种社会制度、文化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20世纪末由公司带来的技术突破,正在改变它自己,也改变世界。今天,无数家大大小小的公司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创造着一些我们想象之外的新事物。对未知的探索永无止境,公司还将与梦想相伴远行。创新---公司生存的宿命,公司---人类创新的先锋。

今天,当我们从公司的角度来观察世界时,全球的版图可以有另外的线条来勾勒。国与国的竞争、人与人的关系,都可以重新定义。全球逐鹿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

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在当代要以一个世界人的眼光作出判断,作为一个经济的世界人必须利用本民族文化的优长才能从事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也是效率和利润的新来源。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唯有更好地调动起自身文化中激发个人潜能的优势,更好的解读人与组织的关系,才有可能赢得竞争。一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每一个国民,决定了它在人类进步历程中的位置和高度,而这一点将深深镌刻进本国公司的文化中,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为了国家的更好发展,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与发展公司。正如《公司的力量》中所谈到的一样,我们现在之所以缺少创新和核心技术,是因为我们的管理跟不上创新的步伐,无法为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发掘成功的管理模式,让公司成为创新的主体,让优秀的管理模式为中国创造更多的核心技术,这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信仰的力量—观《信仰》有感

信仰的力量

——观《信仰》有感

当胸前的党徽绽放光芒,当床头的党员贴熠熠生辉,我知道,我身上肩负着一种责任与使命,它驱逐我的自私,它赶走我的懒惰,让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奋斗前进,而这一切,都是信仰的力量。

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信仰。信仰是茫茫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人前进的方向;信仰是力量无穷的隐形翅膀,载着梦想傲然飞扬。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从无数的前辈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这份坚不可摧的力量支撑着一代又一代党员肩负时代责任,为着心中的共同理想躬身力行,央视《信仰》系列片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了他们的义举善行,感动着你我,激励着你我。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和植树荫蔽后世的原任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第一次了解沈浩是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电影,但真正看过之后,几次感动落泪。放弃了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了亲自侍奉年迈母亲,放弃了照料妻子孩子,沈浩只身一人来到凤阳县小岗村,决心改变穷困潦倒的农村现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一点贡献。2004年初到小岗村,他首先深入群众,调研考察,了解小岗村发展现状,规划小岗村发展前景。之后便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谋规划、办实事,开始不信任甚至相当抵触这位“新来的书记”的村民都对这位大刀阔斧促发展的好书记竖起了大拇指,一心一意跟着他向着新农村的好日子不懈努力着。沈浩真正将心都融入到了这个村子,就连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们都舍不得这样一位真正为百姓所思所想的好书记,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起草了一份言辞诚恳的挽留信,应用按下红手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愿望。98颗鲜红的手印,感动了组织,也感动了沈浩,沈浩留了下来!村民们欢欣鼓舞,跟着沈浩继续为好日子努力着。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份力量感染了群众,感动了群众,让他们充满希望,信心满满地过着好日子!虽然不幸的是,沈浩由于工作劳累永远倒在了他挚爱的岗位上,但是今天的小岗村,一个富足兴旺、被评为“全国十大名村”的现代凤阳小岗村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佳话,将信仰的力量无限地传播传递下去,感染感动更多的人!

2011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了解到了这样一位老人,他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7年来,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经过20多载的辛勤耕耘,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为今日生机盎然的绿色森林。而他却把大部分奖金捐献出去,只留了很少一部分给无怨无悔陪伴了他一辈子的妻子养老。保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他无限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信念的坚守。是啊,信念的力量让老人60年无怨无悔,信念的力量让后世享尽无尽福祉。感动中国颁奖词更是凝练地讴歌了这位坚守信仰的老党员:“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信仰的力量,绽放光芒!信仰的力量,让爱无疆!

第四篇:信仰的力量--观延安时代有感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敬意油然而生。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关键字:延安精神

这个学期老师安排我们观看的《延安时代》使我受益匪浅,《延安时代》是一部记录我党在延安时期,面对装备先进的国民党所做出的战略转移和战略反攻的纪实。它包括《时代之声》,《思想之旗》,《奋斗之路》,《力量之源》和《圣地之歌》五个部分。

第一集《时代之声》是整个系列的“片头曲”。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其造成的痛苦还在蔓延,而中国上下也是一片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就在这万分艰难的时刻,毛泽东选择在延安建立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指导全中国的革命事业。在延安,物质条件是极为匮乏的,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就是共产党人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而将根据地建立在延安,也是毛泽东长远打算的第一步。自从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多少有志之士,莘莘学子都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在物质短缺,条件艰苦的环境里,磨练自己的意志,使自己成长为优秀的红军战士,这些人的内心是受到了,时代之声的召唤,是理想的召唤,是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召唤。

第二集《思想之魂》主要讲的是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初期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也讲述了毛泽东同志的不凡之处。他在井冈山说: "站得高,看得远,不仅要看到长沙,福建,更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他让贺子珍给他缝了个文具袋,说用文房四宝打天下,他就是以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懈斗志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前进的. 贵州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夜以继日地工作,1937 年他在延安李家窑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他提出的人民群众观,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民主思想和矛盾观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革命时代的思想之魂在哪里, 看看延安的革命先辈, 看看毛泽东思想的论著,我们将会得到答案!思想之灵魂就此孕育而出,一代伟人的成长书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妙序曲。

第三集《奋斗之路》本集主演讲述了党的领导人和延安人们一起纺纱, 种菜,开垦荒田,南泥湾也由一片荒凉之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一切都如奇迹般撼动人心。要知道在这之前,延安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红军过着怎样的生活:刘伯承元帅只穿一件薄的棉衣过冬,红军和延安人民与饥饿和寒冷作斗争,缺衣少食的艰苦对于我们这些80、90后的人来说恐怕是难以想象的了。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更应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应明白奋斗的重要性,时代变了,任务也变了。但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安娜.路易、斯特朗曾在参观延安后说,在没有衣服穿没有事物吃的条件下却生活着具有世界眼光的人!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不去努力呢? 第四集《力量之源》内战的枪声打响了,这一集是中国共产党的翻身战,一个漂亮的反击,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统领地位。一位国民党人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国民党的举动打碎了人民和平的愿望,抗日结束内战又随之而来,人民又一次陷入内战的水深火热之中。毛泽东的名言:“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边!”它道出了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道出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就如毛泽东说的那样: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红军攻打总统府时,随着一声炮响,庞大的建筑在瞬间坍塌,就连蒋介石也对此感到十分震惊!这就是命运,以一种不可知的方式送人们到自己的运行轨道,谁能与之抗衡,谁掌握了人民的力量,谁就掌握了胜利!在中国,是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掌握了人民的力量,掌握了革命胜利的方向!

第五集《圣地之歌》这一集是整个《延安时代》的最终把握,将延安精神的内涵最后升华: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看完了影片,内心颇不宁静,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不为困难所折腰,反而愈挫愈强,延安作风真的是精神的食粮。在反思中沉默,延安时代——这是一个红色的传说!从这个传说,我想到,一个人,无论身陷怎样的绝境都要坚信:这个世界,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总有生生不灭的希望,所以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并为之奋斗!《延安时代》,回顾的不仅是当年的老一辈革命家的血泪史,更是为新一代的年青人树立良好的精神榜样,为祖国的现代化以及国际化打好根基,年轻人需要延安精神,需要严格要求自己,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提到延安作风, 有些同志往往只把它理解为艰苦奋斗, 只想到一个“苦” 字。这样理解是很不全面的。党中央到延安最初的那几年, 是苦一些的, 但后来就丰衣足食了, 生活得很好。光讲“ 苦” , 是不正确的。看完这一系列的视频,我体会到,时下的社会氛围需要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英国记者斯特朗在延安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后深有感触地说:“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有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为了节约灯油,每考虑问题时,就把灯头拧小,挥笔写作时,再拧大一点 。就是在这小油灯下,毛泽东写出了卷卷雄文,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程。这种精神,美国记者斯诺说它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这段话,象一幕幕真实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有许多活生生的面孔,呼之欲出。他们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在战士中,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在中国共产党最困难的时期,得到了民心,壮大了人民军队,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虽然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国防业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基础差,我国现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八十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使一部分人进入了小康生活,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在贫困线上挣扎----贫困母亲、贫困学子到处都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学习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更应该发扬光大。要使所有的老百姓都脱贫致富,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尽快由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我国的西部开发,就是要改变西部长期封闭落后的贫困面貌,使西部尽快发展起来,不拖全国的后腿,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才会驶上一个平衡、发展的稳定轨道。

要使所有的老百姓都脱贫致富。怎样脱贫呢?党的富民政策有、科技下乡有。最关键的是要有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首先干部要带头,当好火车头;全国的老百姓要自觉,齐心合力。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掀起新的南泥湾大生产的热潮,把现有的科技变为强有力的生产力。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上不去的高坡。

如果说,我们的干部没有带好头,没有当好火车头,全国的老百姓一盘散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一句空话。等,是没有好的物质生活从天上掉下来的;靠,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光靠我国的专家、学者是带动不了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所以,只有全国人民齐心合力,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我们贫困的母亲才有希望,失学的学子才有书读,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

枣园的灯光啊!愿你永远亮在全国人民心中,成为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航标灯。

第五篇:信仰的力量——观《永远的雷锋有感》

信仰的力量

——观《永远的雷锋》有感

信仰,一个神圣的字眼,在我的眼中,人的一生要依靠信仰而生,依靠信仰而活。信仰,它让我看到人性最光辉的一面,而我的信仰就是他——离开我们已经快五十年的雷锋同志!

依稀还记得,那年的我还是懵懂的少年,每天背上书包走进学校都会看见学校墙壁上那显眼而苍劲的“毛体字”——“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是怎样的一种号召?怎样的一种不朽精神?怎样一种时代文明的体现?

1962年8月15日,年仅二十二岁的他,花样的年华,稚气未脱的脸庞,他的生命就终结在了那年青春最美的年华!而他,却真真切切的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无比英气的军人形象。军人!祖国最可爱的人,他们时刻在保卫祖国,他们时刻在守护着人民。而他们更是时刻都在做好准备牺牲自己!雷锋,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却永恒的停止在了那年,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怀念与哀伤„„

我们怀念的是他那青春向上的脸庞,带给人们无尽的温暖;我们怀念的是他那乐于助人的人生态度,带给人们无尽的帮助;我们怀念的更是他那高尚的情操,带给了人们无尽的精神财富。而他自己却是那般的无私与忠诚,他对党、对人民,他奉献了他自己的一切,他才是中国人民最英勇的战士!

“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样一句来自毛主席对大家的号召,深深的感染了全国。斯人已逝,留给我们却是无尽的反思。 “雷锋精神”——何谓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好榜样”——何谓雷锋好榜样?

时代总是在号召要做时代的新青年,要做活雷锋,那么这些都是引人深思的!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真的了解这种“雷锋精神”吗?

或许曾经对这种精神的理解我们是片面而懵懂的,但是现在,在观看了《永远的雷锋》这部震撼心灵的影片后,我终于明白了„„

“雷锋精神”——这不仅仅只是一种革命精神,更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国家的号召,我们就应该去积极的响应,就应该向雷锋同志一样,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国家为人民付出自己微薄那一份力量。就应该像李商隐《无题》中写到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啊,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奋斗中成长起来的,雷锋虽然不在了,但是我们,我们是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勇敢的挑起对这样一种崇高精神的传承。

“学习雷锋好榜样”——影片真实的呈现了雷锋的一生,而我更是看到了这种“榜样”所包含的意义。“好榜样”并不是虚幻的,它是真实的,而它在我心中不仅仅是助人为乐,帮助我能帮助的人,更是像雷锋帮助了别人后获得的开心。这种“榜样”也是敬岗爱业,如雷锋呈现给我们的那样,对工作无比的热爱与负责,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刚刚结束的公务员考试中所提到的“让认真负责成为工作的底线”。是啊,雷锋是那么的热爱他的工作,他对党对人民是那般的忠诚,而我们在即将步入与雷锋相同年纪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即将踏步社会的时候,我们难道不该学习雷锋好榜样吗?

“钉子精神”——雷锋在工作之余仍不忘时刻充实自己,抓紧时间学习,弥补不足,这是怎样的一种不朽精神,怎样的一种积极进取的决心?人人都说学无止尽,所以我们更是要将这种钉子精神牢记心间!

雷锋,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 雷锋,一位阳光开朗的青年„„ 雷锋,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青年„„

他虽已经随着岁月的变迁已变为一抔黄土,但是他的精神却鲜活的活在中国人民心间!他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信仰,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不休不止,直到永远,因为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雷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考历史命题专家下一篇:国家重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