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体育文化论文

2022-05-06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原体育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中原地区体育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传播空间。基于此,本文从传播中原体育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并针对如何传播中原体育文化使其面向国际提出几点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将中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中原体育文化论文 篇1:

中原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探析

摘 要:市场经济下,针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挖掘开发,使商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取得最大的效益;该文对民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和开展民俗项目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资源整合,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创新和运用,构建出传承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有关单位、社区各部门配合,把中原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有关部门要领会中央精神,结合当地情况,把中原地区体育民俗文化与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结合的更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中原 民俗体育 传承

近几年,中原地区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开发略见成效,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发也有一定的规模,依托“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很多知名品牌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譬如第六届少林武术节吸引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境外20个国家和地区的560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2000多名企业负责人云集登封,给当地旅游和体育产业的开发带来了总计22.1亿元的经贸佳绩,特别是当地民俗体育项目,国内外游客都比较感兴趣,相关部门正在筹集资金、聘请专家、积极筹备,力争把下一届武术节搞的更好。

1 中原体育民俗文化传播发展与创新

政府重视,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工具,通过纸质宣传、电视报道、网络广告,介绍宣传民俗体育文化的知识,鼓励大家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营造出良好的民俗体育文化环境,加强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保护,继承和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发展。

河南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开发,与周边省份相比还比较落后,优秀的旅游产品还不是很多,各级部门要领会好中央精神,大力发展各种民俗村落,边地文化旅游、民间文化节目,传统庆典等活动。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民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发展,也使旅游活动的内容丰富了。很多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悠久,为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2 中原民俗文化的特点

中原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主要以传统武术、民俗社火、表演艺术类项目为主,它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性、变异性与继承性、强身健体性、表演趣味性等特点。但是中原民俗文化活动没有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很好的开发,反而在开发中明显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项目种类单一、保护资金投入较少、理论研究浅显、缺乏传承人和专业技术保护人员,可见中原体育非物质文化产业群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3 民俗体育文化在学校的开展情况

从政府投入来看,体育经费严重短缺,远远低于学校经费支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不足,更别说传统体育资源的发展。从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状况看,国内普及对象重点是各大师范院校,目前除了少数中小学在体育课中开展少数传统体育项目外,主要是由各地方民办传统体育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较为系统的传统体育教育和教学。场地设施是构成城市社区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重要物资要素。从实地考察显示,由于河南省体育经费投入少,现有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设施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不理想,不能达到现代社区体育活动的要求。从传统体育普及程度看,大多数都是抱着某种目的而参与此种体育项目。比如为了减肥而选择跑步,为了养生而学太极,为了强身而学散打等等,而真正的对传统体育感兴趣的却为数不多,这也是造成了河南省传统体育发展不景气的原因。

作为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是最活跃、最积极和最有影响的,它可以充分展现其天然优势和经济实用价值,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身体上的愉悦,增强学习情趣,强身健体,而且投资少见效快,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和模式。因此,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迫在眉睫。大力推进传统体育进中小学校要使得传统体育资源得到长远的发展,而传统体育进校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学校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大力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区,可以使学生在具有较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学习、健身、陶冶情操。这不仅能促进河南省传统体育资源的广泛流传,也对丰富学校体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大力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是我省传统体育资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4 体育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

各个民俗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颁布支持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的政策。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大力推动本地民俗体育项目的稳步前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注入到体育旅游中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既发展了旅游产业,又保护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精神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原地区一定要把武术节办好,太极拳普及传承好,吸引国内外客商、游客到中原地区投资和旅游。

5 结语

中原地区体育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摒弃尘念、禅武归一”的少林文化,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拳。在2008年的第二批和2011年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新增博爱县八极拳(月山八极拳)、漯河与周口的心意六合拳、荥阳的苌家拳、濮阳的东北庄杂技和开封的撂石锁等。随着中原地区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河南省已具备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综合赛事”单项体育赛事及年会的能力,截至目前,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已成功举办了8届。现在,少林武术节已演变为集武术、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其中,第8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吸引了56个国家和地区的142支团队报名。表演项目涵盖传统拳、传统刀、传统剑、传统棍、太极、十二生肖等,向国内外充分展示了少林武术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 张继生,雷军蓉.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05-606.

[2] 李蕾,李效輝,赵发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747-748.

[3] 雷军蓉.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特性和价值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30-1332.

[4] 段全伟,王辉.现代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文化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463-465.

作者:王振萍

中原体育文化论文 篇2:

中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摘 要:中原地区体育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传播空间。基于此,本文从传播中原体育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并针对如何传播中原体育文化使其面向国际提出几点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将中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电视媒介

项目基金:河南省软科学一般项目(172400410381);“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文化研究中心”系列成果。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体育活动的传播方式已朝着最快速高效的传播方式演变。要想将中原体育文化传播面向国际,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正确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如设计动漫形象、大众媒介、开展体育竞赛等策略实现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发展目标。

1现阶段中原地区体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1传播内容失去地方特色

我国中原地区的传统体育以武术为主,武术作为我国民族特色浓郁的一门体育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后人为了能够更为广泛地传播,将许多武术形式进行了改造,延伸出跆拳道、散打等新型武術。尽管改造后的武术更易被社会大众接受,但怕丢失了传统武术的灵魂。

1.2传播方式受文化与语言的限制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长久以来普遍注重知识的教育与传播,而忽视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对于某些体育项目,“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深远,对我国的体育文化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许多体育项目即使被传承了下来,也只是形式体育,而没有继承真正的灵魂。我国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转变封建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致使我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仅如此,因为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信息的传播严重受限,许多体育文化在历史中逐渐流失。在现代,汉语在全球语言中所占的比例还不是很高,导致在对外传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常常与国外人民“鸡同鸭讲”,并不能充分了解我国体育文化真正的精髓,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1.3国外文化的冲击影响

中国在打开国门面向全世界的同时,美国、韩国、法国等国思想与意识也进入了我国的文化体系,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重文化冲击,甚至有“韩化”“西化”“日化”的危险,尤其是在我国体育文化逐渐弱化而慢慢淡出大众视野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狂热崇拜愈演愈烈,“西学东渐”势头猛蹿,随着我国国力的整体提高,重拾中华特色体育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1.4得不到重视与认可

中原地区的体育项目很多,包括太极拳、少林拳、舞龙舞狮等,国家为了将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发扬光大传播给全世界,并更好地传承给后人,政府设置了许多专业课程,并邀请该领域权威专家到国家进行讲座,以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然而,由于这些体育项目本身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随着各国文化的渗透以及科技的进步,年青一代对于略显枯燥的传统体育文化学习热情较低,甚至可以被称作毫不关心,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呈现出后继无人的局面。

2传播中原地区体育文化面向国际的具体策略

2.1积极开展大型赛事活动

近几年,伴随我国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该地区已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此前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共成功举办八届,目前少林武术节已经演变为武术交流、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节会。其中,第八届少林武术节一共吸引了47个国家和地区的157支团队报名,近1200名运动员参加,表演项目有铁砂掌、太极、飞檐走壁、沙袋功、梅花桩等体育项目,充分展示了少林功夫的魅力。河南省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也成功联合举办了国际太极拳大赛,以“健康太极,和谐世界”为主题,共吸引29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个代表队共2800余名运动员前来参加,太极拳已成为中原体育文化的重要品牌[1]。总的来说,举办体育赛事在推广体育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带动中原地区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赛事人员与大众传媒,将地区体育文化与地方形象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开来。在中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地方政府配合政策予以扶持,运用规范、科学、高效的商业运行模式,推动中原体育文化呈现出新的亮点。

2.2发展动漫形象设计

体育文化动漫化能够推动中原体育文化面向国际的发展目标。动漫将年轻人作为消费主体,可以降低传统文化打折的优势。所以将中原特色体育文化运用于动漫创作中,更有助于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据悉,目前已有多部将中原体育文化与动画创作相结合并取得成功的例子,比如我国制作的《中华小子》,是一部备受国内外关注的武侠动画片,故事创作背景以河南少林为主;还有《功夫熊猫》系列,尽管发行方为美国梦工厂动画制作影业公司,但主人公与故事背景却极具东方古老又神秘的韵味,制作方将中国元素与动画制作二者相融合,并采用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竹笛等用作电影配乐,在世界范围内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提升地方动漫产业形象、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近日,河南日报漫画杂志社与上海城市动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一部以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为卡通形象、以中国少林功夫为题材的大型原创动漫作品《少林海宝》,意在搭建国内动漫产业的交流平台,并进一步推动上海、河南两地的动漫产业发展。此次合作不仅为河南地区的动漫产业培养了更多创意人才,也为动漫爱好者提供了与别国先进动漫理念、制作技术触合的机会,让更多人能够真正了解动漫、关注动漫,有利于完成河南动漫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以推动河南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3有效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社会作为信息时代,伴随新兴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媒介对于文化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继承并发扬本土体育文化,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大众媒介对其进行传播。主要的大众媒介方式有:第一,电视媒介。中原体育文化注重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在保持本土体育文化的同时,适当增加竞技内容能够使其变得丰富有趣,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河南卫视推出的《武林风》节目,为中国武术提供了走向全世界的平台。节目里将武术讲解与搏击场面结合起来,很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这个舞台,有效宣传了少林武术与中原体育文化。第二,艺术舞台。一个国家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传播。近几年,西方体育文化不断入侵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造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然而,少林功夫通过开设武校、少林功夫表演、武僧出访以及其他相关少林文化产业等传播方法,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时仍然取得了高度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少林功夫搬上了艺术舞台,比如《禅》是少林功夫艺术化的巅峰之作,表演舞台场场座无虚席,接待了全世界十几个国家的游客;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风中少林》,由郑州歌舞剧院完成,引起美国、法国、英国、瑞典等10多个国家演艺机构的关注并签约演出,为推动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做出了贡献。

2.4推广特色体育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有力途径,中原地区人口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历来重视特色体育教育的开展。据统计,仅河南省的习武人口就已突破200万人,民办武术馆遍布全省,数量达300余所,为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有利基础。中原地区可以通过开设特色体育文化中心,将少林拳、太极拳等传统武术传播到全世界。同时,要让中原体育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推动中原本土的社会经济发展,除了依靠出售文化产品、加大传播力度,还需要积极培养专业的跨文化传播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没有专业的翻译专家是绝对不行的,语言作为传播工具,是中原体育文化能否走出国门的关键。为解决此问题,河南地区积极培养包括高校在内的对中外体育文化較深造诣的语言专家、文化专家,来从事体育文化国际交流活动。除此之外,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地区文化资源品牌,以产品为载体向外传播文化资源。比如,河南出版集团依托少林功夫、中原文物、古文字等深厚博大的中原文化资源,精心出版了《少林武术与少林文化》、《中原地域文化》等300余册出版物,并参加了国际图书博览会,达成版权贸易160项,贸易额约13.2万美元,其出版内容受到国内外参展商的广泛关注。

3结论

总而言之,加强中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不仅能够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成功打造中原整体形象,还能增强中原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并推动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波.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反思及促进策略研究[J].汉字文化,2019(04):174-175.

[2]李明.“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1):159-162.

[3]黄华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反思与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7(07):5-8.

作者简介:

王康康(1981.3—),男,河南卫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王康康 梁华伟

中原体育文化论文 篇3:

新时期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分析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了地域项目分类和开发存在问题探析。提出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强化不同地域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推动资源开发,积极结合全民健身计划来促进岭南民俗体育生活化,并提出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化思路。

关键词:岭南文化;民俗体育;资源开发

1 前言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内颇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在土著文化基础上接受我国中原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晶,是岭南人民在漫长历史中辛勤创造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的总和[1]。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是岭南地区在民间风俗、民间习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既定的、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岭南人民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由岭南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主要依托民俗或风俗发展、较为原始的体育文化形式。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与转型,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中渗透了大量现代因子,呈现出博大精深的面貌。不可否认,由于岭南民俗体育生存的文化土壤快速改变,岭南民俗体育出现了传承人口日渐萎缩、文化根基渐趋薄弱等问题,一些民俗体育资源的存在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着眼于文化传承和发展,2005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与法规,以保护为核心,抢救为前提,以传承发展为关键,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传承等工作,为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新时期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如何诠释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时代精神,紧紧联系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丰富广东体育事业发展内容、促进体育文化建设和提升人民文化生活质量这一时代命题中探寻发展的契合点,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研究拟以非遗视角,从历史传承下来并形成稳定模式的岭南民俗体育事象中,寻找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

2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地域分类

岭南内部区域文化的构成,在历史上有多次变化。秦代及其以前的岭南文化系指古百越族中的南越、骆越、西瓯三大族系的文化;近代前后,桂系文化有独特的发展,现代海南设省,岭南文化始有当今的面貌,包括广东境内的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珠江系文化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部分。从文化特质来看,珠江系文化最能充分表现岭南文化的主要精神和文化各方面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域文化的特征[2]。

2.1广府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广府文化,主要是指粤方言区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西江地区和广东西部沿海地区的区域文化[3]。它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4]。

依据国家级(第1-4批)及省级(第1-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下同)

2.2潮汕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潮汕地区以今广东省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潮汕文化是在其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的,它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5]。

潮汕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地域性、传统性、表演性、继承性、广泛性、多样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的特征。潮汕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凝聚了潮汕人群体力量的智慧[6]。

2.3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客家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萌生和发展成熟起来的,从来源、形成过程、地理特征及区域范围来界定,可以认为客家文化属于古中原文化、移民文化、多元文化、山区文化[7]。客家文化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及韶关的东部等地区[8]。

客家民俗体育是指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并与客家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9]。客家民俗体育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客家族群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生存智慧、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是客家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与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文化追求与文化生活方式的体现。

3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3.1 传承方式单一,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难以为继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是体育文化的保护者,对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传承主要是采用言传身教或口头传授等比较原始古老的传承方式,即以庆典、祭祀、节日和聚会等集体活动为主要方式。这种传承活动形式既没有形成规范的传承理念,难以借助比较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传承。并且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许多人都不愿意学习本地的民俗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民俗节日活动开展的频次不多,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后继乏人,不少项目的发展出现难以为继的严重现象。此外,现阶段岭南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状态,缺少岭南民俗具备经营管理、法律、旅游的综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来促进岭南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都限制和阻碍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2 经济薄弱地区的投入不足,制约着民俗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由于岭南的粤东、粤西地区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原因,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明显,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当地的岭南民俗体育尽管项目繁多,但因为缺乏经费投入导致难以得到稳定的传承,这就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岭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资源转换能力弱、体育活动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这些地区岭南民俗体育项目中的竞技类项目保存尚可,而表演岭南民俗体育项目通常以大型展演或聚会方式得以传承,需要大量经费支持,和当地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矛盾突出,面临着失传乃至绝迹的风险。

3.3 保守的地域传统观念阻碍着开发利用

岭南文化有其兼容性和开放性的一面,但是民众在长期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地区民众保守、封闭的传统观念仍然比较突出。在经济、社会变革的深入影响下,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想要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创新是必需的路径选择,积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时代背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创新是生存的唯一道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对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创新。考察目前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现状,发现其对原有项目内容、形式的创新远远不够。并且,由于现阶段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通过加强岭南民俗体育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来增强广东的文化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局部地区的传统观念影响着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制约了资源的开发利用。

3.4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旅游观光业开发滞后

岭南民俗旅游资源丰富,民俗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发展岭南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举办各类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表演与体育活动,既能宣传岭南体育文化,吸引带动更多游客和旅游资源,也能促进广东的经济发展,提升当地民众的就业环境和生活条件。目前,在开发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当地文体旅游部门往往过于追求利益,不能在保护和开发民俗体育项目上投入人力物力,导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旅游观光业结合不力,许多地方的民俗体育项目仍躺在原地无人问津。文体旅游部门和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群体缺乏协作机制保障,缺乏融合发展目标,就难以做到对岭南民俗体育项目的整合开发,难以针对性地整理和挖掘其文化与经济价值。所以提倡文体旅游部门进行改革创新,真正使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特有的健身功能、竞赛表演功能和教育功能体现到旅游观光产品中,使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

3.5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体制机制运行不力

近年来,广东对包括民俗体育在内的岭南文化发展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和法规条例,建立了非遗中心等发展机构,但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组织管理体制和机制相当滞后,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充实到一线的科技人才缺乏,难以对民俗体育进行深入的保护和开发,导致民俗体育活动的次数比较少,能够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场所也建设不多,活动设施陈旧,场地器材数量稀少。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多地过分注重非遗的申报工作,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项目申报工作当中,却对岭南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得到的补助较少,使民众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缺乏足够的热情。并且,教育与文体部门缺乏吸引年轻群体去学习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政策,影响着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岭南民俗体育活动很难融入到现实生活。

4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

4.1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要引入市场机制

引入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市场机制,是要按照市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需求进行项目运作,以需要为导向进行布局和发展。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在效益指标上要区别对待,由于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包含项目繁多,普及性较强的项目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其他项目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同时满足其自身发展。

市场运行需要的项目资金要拓宽渠道,积极吸引国营、民营、集体、个人、外资等各种资金进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目前在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民营资本已经大量进入,岭南民俗体育民营资本成功的例证也有显示,如顺德乐从家具集团出资成立的顺德乐从龙舟俱乐部,在世界龙舟锦标赛、中华龙舟大奖赛等赛事中多次斩获冠军。长远来看,民营资本将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投入资本。

4.2 强化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

广东的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数量多、类型广,民俗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岭南文化内涵和突出的文化特色。就广东全省而言,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数量很多,但同类项目上各地质量的差别十分明显,有必要全面合理地整合开发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通过资源的整合,突出广东不同地域类型内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色,对不同地域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据调查,龙舟项目在佛山市、东莞市、湛江市等城市开展较好,清远、揭阳、化州、梅州等地的民俗体育舞蹈项目传承较完整;江门、佛山、湛江等地的武术项目特色鲜明。由此可见,岭南体育文化资源在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在全面搜集整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数量的基础上,加强资源的整合工作,对不同地域空间内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所存在的差异进行空间识别,突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点,按照同类项目相邻地域协同发展的思路,发挥相邻地区之间资源优势互补作用,以有效促进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4.3 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推动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突破口。2005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需要各地区做好岭南民俗体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前,在开展岭南体育文化遗产普查主要是依靠各级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的牵头与组织实施,而各级体育部门配合文化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力度不够,文化、体育、旅游等部门应理顺合作机制,全面了解和掌握岭南民俗体育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与保护现状,建立岭南民俗体育类国家和省、市、县遗产名录体系,选取条件成熟的项目适度进行市场开发,反哺名录中急需保护的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对未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也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确保岭南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

4.4 积极结合全民健身计划,促进岭南民俗体育生活化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国策,是改善民众身体素质的根本途径。积极将保护与开发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纳入到全民健身计划中,是岭南民俗体育快速发展的推助路径。随着广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休闲生活内容日渐丰富,高质量的生活成为民众的普遍追求。参加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传统舞蹈、龙舟、武术等岭南民俗体育具有较强的锻炼功能,其锻炼方式与当地民众的民间信仰和生活方式十分相关,并且出于追求身份认同感目的的当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能得到激发。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岭南民俗体育的优势,把岭南民俗体育与全面健身相结合,使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到群众生活当中。可以把一些具有健身、竞技、表演和娱乐价值的岭南民俗体育项目,如传统舞蹈、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等运动,推广发展成为健身、表演和娱乐健身活动的内容,实现岭南民俗体育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推动岭南民俗体育向生活化方向发展。

4.5 以产业化发展思路融合旅游业开发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随着广东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众对旅游产品的追求呈分化趋势,各地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带动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给广东各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产业化思路发展,与旅游业相结合,广东的岭南民俗体育资源有着自身优势: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有着岭南特性和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差异性,是具有特殊文化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许多岭南民俗体育项目不受年龄、气候等影响,能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并且,岭南民俗体育项目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强,简单灵活,适合开展体验式旅游。岭南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投资少,易于进行产业化经营。所以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将岭南民俗体育纳入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实现旅游业发展与岭南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的“双赢”。我们应把握机遇,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岭南文体旅游品牌,实现岭南民俗体育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广东省教育厅2010年学科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广东省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琦,陈华,龚建林等.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7:1-5

[2]韩强.岭南区域文化构成及特色.岭南文史,2007,12:17-22

[3]陈伟明.区域传承与海外传扬——广府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J] .中国发展,2007.3:89-92

[4]甘于恩,贺敏洁,黄碧云.20世纪90年代广府文化研究概述 [J] .学术研究,2004.3:115-118

[5]颜海滨.探析潮汕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的意义 [J] .当代体育科技,2012.18:62-63

[6]郑顺新.潮汕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现实作用 [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7:36-39

[7]龚建林,陈琦.客家文化区域的休闲体育文化特色初探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5:48-51

[8]梁锦梅.客家文化形成、传播与地理环境关系刍议 [J] .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4:110-113

[9]许晓容.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成因与功能:体育人类学的视野——以舞火龙为例 [J] .体育与科学,2012.9:27-29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 广东佛山 528000)

作者:高建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美义务教育论文下一篇:护理学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