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认识中原民间艺术

2022-09-11

民间艺术, 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 是中原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创作主体是普通的民众群体, 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中原民间艺术领域宽广, 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 例如皮影、剪纸、泥塑、绣花、年画等, 都是著名的民间艺术,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一、中原民间艺术的发展

我们所说的中原地区是以河南省行政区划为中心的区域,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民间艺术萌芽于上古时期, 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2个王朝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境内, 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而民间手工技艺渗透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等各个方面。宋代时期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围绕都城为中心, 使得汴京地区的剪纸、皮影、年画、汴绣等民间艺术形式得以蓬勃发展。宋代以后, 由于文化、经济中心的迁移, 加上自然灾害和战争之苦, 河南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日渐迟缓, 却使得中原民间艺术形式被大部分保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 中原民间艺术又迎来了春天。以弘扬民族文化, 振兴民间艺术的活动的开展方兴未艾, 中原民间艺术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二、中原民间艺术的分类与特点

中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种类繁多, 各种品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 都有其各自的风貌和特点。

(一) 民间刺绣

中原刺绣历史悠久, 它以绣针引丝通过绣迹构成花纹图案, 是一种以彩线造型的艺术。河南民间十分重视女红, 刺绣是广大妇女的必修课, 豫东地区女孩出嫁时身上要披一件精巧的莲花披肩, 披肩上用金线、银线和红线在绸缎布上绣以牡丹、龙凤等图案。中原地区民间刺绣常用的针法有锁绣、平绣、十字绣、戳纱绣、彩绣、补绣等。

汴绣是中原最负盛名的地方绣种, 其绣工精致、色彩古朴、指法细密、典雅秀丽。“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画作, 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繁华和热闹的景象, 将画中的人物、动物、房屋与桥梁搬上锦缎并非易事。汴绣艺人积极创新, 大胆尝试, 使画卷上的人物活灵活现背景逼真传神, 充分发挥汴绣“细、密、活、顺、光、亮”的特点。一些收藏爱好者看了开封汴绣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后, 称赞它是“如意刺意, 妙技如神” (图1) 。

(二) 民间玩具

中原民间玩具的分布地域广阔, 多集中在豫东的淮阳、豫北的浚县、豫西的洛阳、登封等地。其种类繁多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按照制作材料可分为泥玩具、布玩具、木玩具、纸玩具、金属玩具、食品玩具、陶瓷玩具。

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 造型古朴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其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 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 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纹样。其用色大都采用原彩色, 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而颜料则以蛋黄调制而成, 使得色彩起明发亮, 对比强烈 (图2) 。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 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 使作品美感顿生。

(三) 民间年画

河南民间年画历史悠久, 题材一般有门神年画、小说戏曲年画、生活年画三种, 其色彩浓重和谐, 注重视觉美感, 整体风格轻快、明亮。豫南年画主要集中在南阳、正阳、汝南县等地, 豫北年画主要集散在安阳、新乡、滑县等地, 豫东地区的开封朱仙镇年画, 是我国最早的木板年画发源地, 无论题材内容还是印刷技术、艺术风格都具有中原文化特色, 在民间年画中独树一帜。

朱仙镇木板年画有四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 粗细有致;二是形象夸张, 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 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 对比强烈;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就是门神, 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为主 (图3) 。它在长期发展中无论制版工艺、图案造型还是色彩炮制都洋溢着独特的中原民间艺术情趣。

(四) 民间编织

中原地区物产丰富, 竹子、柳条、麦秆等都可以作为编织的材料, 民间编织可以说是与百姓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工艺品。其编织技法有平编、斜编、绞编、勒编、编花等。从材料上分中原民间编织主要有草编、柳编、竹编、席编。

河南省濮阳市的清丰县草编制品历史悠久, 享誉海内外。丰县仙庄草编, 质地柔韧, 色泽光洁, 花纹精美, 薄如缎带, 素有“神织仙编, 巧夺天工”之誉。

(五) 民间陶瓷

中原地区有着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 民间陶瓷分为陶瓷和瓷器两个概念,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称为陶器, 而用瓷土烧制器皿叫瓷器。陶器中又包含有原始陶器、彩陶、黑陶以及唐三彩。民间瓷器中包含有原始白瓷、钧瓷、汝瓷、黑白釉瓷、天目瓷、官瓷。不同种类的瓷器, 都有着精良的技术力量, 或绘画流畅、或施釉藴润、或造型优美, 各具特色, 工艺卓越铸就了灿烂的陶瓷文化[2]。

钧瓷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 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 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钧瓷按现代生产工序划分, 一般需要经过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制模、成形、素烧、釉烧、检选七大工序。其中柴窑制品清新俊逸、秀丽典雅;气窑制品釉层鲜亮, 明丽浅艳。

(六) 民间剪纸

中原地区剪纸自古以来就十分昌盛, 多用于时岁节令居住环境的装饰, 婚丧寿辰时的礼花以及在宗教信仰活动时的摆衬张挂。其剪纸制作技艺主要表现在如何使用剪刀和用纸上, 如阳剪、阴剪、阴阳剪结合、折剪、套色剪、染色剪、分色剪等。

豫西是河南剪纸最为集中、成就最高的地区。吉祥是豫西庞大的剪纸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 吉祥的寓意几乎无处不在。如春牛意喻“耕种和丰收”, 葫芦代表“福禄”等。豫西剪纸有一种特有的染色工艺, 不用毛笔上色, 而是直接放到调好色料的盘中进行“蘸色”, 调染后的剪纸浓淡相宜, 过渡自然, 极具特色。

(七) 民间皮影

皮影发源于黄河流域一带, 明清时期逐渐遍布全国, 形成众多流派, 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工艺和戏曲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

中原地区皮影中最具有古老风韵的就是南阳桐柏皮影。于宋朝末年传入, 在美术制作、唱腔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人物造型上其线条古拙粗犷, 装饰图案有着浓厚的山区民间艺术气息。桐柏皮影人的制作主要用牛皮作原料, 其用来伴奏的乐器与别家不同的是主乐为唢呐, 还有锣鼓、大叉、小叉等打击乐器。这样高亢的歌曲配合着响亮悦耳的打击乐, 使戏的气氛热闹喧嚷, 具有强烈的民间喜庆色彩。

三、中原民间艺术的价值分析

民间艺术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生活面貌, 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民间艺术产品不是普通的商品, 而是一门艺术。透过外在的形式美, 人们也消费了作品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所以中原民间艺术具有观赏价值。

实用性是民间艺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显著的功能特征, 民间艺术的目的原本在于满足百姓生产生活的需求。而经济价值在当代是中原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 中原民间艺术的推广传播带动了旅游, 实现了增收。

而作为社会价值的一部分, 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具有教化功能, 并且传承着国家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 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而民间艺术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示形式, 直观生动的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厚重独立的民族精神。

四、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开发

(一) 中原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不可否认的是, 中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凝结着人们理想和生活情感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美术风格世代相传着。不少民间艺术从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向产业化迈进。建立市场相适应的文化体制与运行机制, 制定可操作性的民间美术产业发展政策并对文化市场进行培育和管理是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途径。传承就是保护, 创新才能发展, 中原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对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

(二) 结合旅游经济突出品牌效应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 九朝古都开封、十三朝古都洛阳、殷墟安阳等历史文化名城都为民间艺术作品的设计、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3]。因此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场这个广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节、艺术节, 充分将商品经济、旅游经济与其相结合, 使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与经济产生良性互动。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今天, 传统技艺的人文价值必将通过品牌战略得到较好地实现。它不仅传承中原传统文化, 实现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需要, 也是促进中原文化事业发展, 提高河南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摘要:河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民间艺术更是其中的瑰宝。通过阐述中原民间艺术的发展流变以及分类和特点, 对其进行分析其价值, 使更多人了解中原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传承的前提下对中原民间艺术进行开发, 是促进中原崛起, 实现文化强省的需要。

关键词:中原民间艺术,文化,发展,传承

参考文献

[1] 胡俊涛.对河南民间美术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作家, 2009 (24) :237-238.

[2] 姚青华.中原民间美术资源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4:93-94.

[3] 胡晓瑛.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66-12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谈谈化学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下一篇:小学语文低段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