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念渗透策略——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设计为例

2022-09-11

2014年3月,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强调指出要加快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并落实到实际课堂的教学中, 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 促进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与中枢观念, 认知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具备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 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的空间特点, 能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 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建议。本文将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为例, 进一步探究。

一、深刻解读课标, 透彻分析教材

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提出, 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开展一次模拟活动, 扮演角色, 交流看法。课标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 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这节课的教材分析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是地位、作用和内容。首先是它的地位:“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的内容。与第一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同为本章的重点。作用:在区域环境建设中,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热带雨林的学习, 认识到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培养合理利用森林的意识和观念。最后是内容:本节主要是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认识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地对人的影响) , 探讨雨林被毁坏的原因, 毁坏后产生的后果 (人对地的影响) , 触动学生的心灵, 引发深刻思考, 研究亚马孙开发计划分析其影响。

二、研究知能储备, 结合学习风格

在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中“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这一模块中学生已经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初步了解, 也对破坏雨林的现象和开发热带雨林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通过活动讨论雨林开发还是保护建立了基本的人地观念的意识, 初步树立了人地协调观念。

而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 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对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现状的了解不是很多, 应该课下查阅资料对亚马孙热带雨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再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其开发和保护。高二学生已经过了初中的感性阶段, 也经过了一年的地理学习生活, 大部分已经转变为理性阶段, 但对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仍需要用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思维去思考, 所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开突破口, 利于开展教学。因个性差异在学习风格方面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 如本班学生思维活跃, 开朗并在与人交流方面有明显优势。从这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 利于学生形成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有效设计教学, 渗透人地观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 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能储备和学习风格进行明确后, 需要将相应的地理内容进行分割和重组, 分析知识点间的关联性。“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节中, 可以把“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雨林被破坏的原因”这两个大标题进行分解和重组,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每一个作用与假设雨林被破坏后产生的后果相联系, 进而分析原因, 能把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结合, 学生可以对知识点形成清晰的思路,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需要在人地协调观的统摄下, 整合教材内容, 梳理内容结构, 将本节主题的知识体系简洁并全面地展现 (如图1) 。

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有着小兴安岭的黑龙江地区,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耳朵, 列举身边看到的、听过的真实的例子, 身处林区的空气环境与旅游都市进行对比从而认识森林的作用;听从事砍伐工作的亲属谈论森林被砍伐后产生的不良后果;在期刊杂志上看到的森林砍伐前后的鲜明对比图等等, 将这些例子在课堂上交流思考, 进而去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正确判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及其合理性, 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与路径, 懂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应遵循自然规律, 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节课采用教师启发导学, 学生探究互动的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法, 利用视频、图片和生活中身边事热点新闻等学生感兴趣的例子为切入点, 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独立思考, 解答问题, 渗透人地协调观。

摘要:在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下, 新时代的地理教育要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的协调关系的必要性有效的展现在课堂教学中, 文章将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节为例, 阐述如何将人地协调观念更好地渗透到地理教学中。

关键词:人地协调,地理教学,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J].地理教学, 2010 (19) :1-1

[2] 张素娟.基于核心概念和学习进阶分析的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8:19-21.

[3] 卢杰.提升有效教学模块效率,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J].内蒙古教育, 20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乡居民体育舞蹈休闲活动研究——体育舞蹈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下一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