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2022-12-23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2018年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教案

壶口瀑布 梁衡

单元目标

本单元由山水游记中的四篇经典文章组成。其中,《壶口瀑布》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优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白洋潮》运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天目》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天目山的“七绝”,表达了作者对天目山的喜爱之情。 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认识景物特点,了解文中的妙处和彼此不同的风格,品读出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文化内涵,以获得审美的愉悦,并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材地位和作用

《壶口瀑布》原本是上海市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二期课改后编入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山水清韵》中。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在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上半学期古诗文的比例比较大,对现代文的修辞手法赏析基本没有什么接触,所以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初步学会去赏析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自己曾听到、看到、感受到的瀑布。

2、品位文章整散结合、长短兼具的语言特点。

3、体会文章催人向上的积极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瀑布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学会分析运用。 学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初步掌握修辞的表达作用,并学会运用。

探究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短短一课时内,通过文字,去领会文章中所蕴涵民族精神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我们每人每天都要用到水,一切生命也离不开水。我在农村见过清凉甘甜的井水,在城市见过纯净的自来水。你们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些什么水?能加上形容词更好。(波涛汹涌的海水,滚滚东逝的江水,清澈透明的河水,潺潺流淌的溪水,平如镜面的湖水,清凉甘醇的泉水,弯弯曲曲的河水,漾起波纹的湖水,波光闪闪的江水,直泻而下的瀑布,咆哮翻滚的瀑布,温柔的雨水……)正是这多种多样的水,赋予了自然以美。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瀑布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交流自己知道的瀑布

你们见过瀑布吗?请把自己见到的瀑布描述一下。 (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等)。

3、介绍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二、观赏图片,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

1、看完课文之后,能否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2、圈划批注相关描写“水” 的语句,感悟体验。(黄河壶口既是一个水的世界,也是一个人的世界)

3、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 请女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 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四、品读第

3、

4、5段,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1、请男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

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2、请女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 完成下列表格: 季节 声 势 景 雨季

旱季

学生填写 季节 声 雨季 阴阴如雷

震耳欲聋

势 景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水浸沟岸 劲地冲进去,冲进雾罩乱石 去……”

旱季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其势如千军万马, “龙槽”“深不可测”;汩汩如泉、潺潺成溪互相挤着、撞着、推 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哀哀打漩、如丝如缕推搡搡、前呼后拥, 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

撞向石壁,排排黄浪碎成雾”,大水“向两边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涌去”时,“平平的,大“凝重”“猛烈” 大的,如飞毯抖落”。

3、回答问题: (1)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哪些和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 明确: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了比喻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黄河具有的特点。

(2)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 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

4、思考:黄河表现出的两方面的特点同人的情感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五、作业布置

1、寻找并摘录有关描写瀑布的诗句。(不少于3句) 2抄写并解释“学习建议”“积累”中列出的词语。

3、根据“学习建议”“积累”的要求,写一段话。

4、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2、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教学难点

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温故知新:提问

1、壶口瀑布真能装下壮阔无比的黄河吗?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让人感觉就像把黄河装进了壶里。还有一些装不下的水就各自夺路而走。)

2、用50字说明一下“壶口”之名的由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深槽)中,被拢成一束。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

二、精读课文,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1、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明确: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2、黄河的这些伟大性格来源于它的特点。而且同中华民族也有着特殊的联系。

3、朗读第6段,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吗?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明确: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也是中华民族崇拜的一种性格;黄河的伟大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例如:长征、抗战、建设祖国两弹一星等

4、赞美黄河伟大性格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明确: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当黄河的伟大被赋予了代表民族精神的伟大之后,黄河就上升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你看文中第5段第4行里,指代黄河的它变成了“她”。

三、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1、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借助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

2、作者对黄河的赞美特别融合了对中华民族哪些精神品质的赞美? 明确:对中华民族勇敢直前、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四、品味语言,分析文辞优美的原因,感受力量之美。 1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你喜欢的理由。 2.说说你所选择的句子,在字里行间有什么意蕴。

五、学习本文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壶口瀑布,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明确:作者写壶口瀑布不仅仅在写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壶口瀑布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使我们懂得要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去面对人生。

六、布置作业

1、 在笔记本上总结,通过学习《壶口瀑布》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

2、请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仿写本课。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声 势 景 感 旱季: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雨季: 教学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一、所在单元: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 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 正音

裸露 lù黧lí黑

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

演绎yì

五释义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 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

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七、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八、研读课文,合作讨论。

1、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九、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十、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及字词

二、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1. 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2.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三、赏读品析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四、写作特色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主题归纳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感悟(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七、布置作业

采用“移步换景” 的写法,以“我们的校园”为主要内容,写一段话,介绍校园的情况。

板书设计

一、交代时间、介绍概况

二、介绍冰塔林景色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壮美景色、神奇伟力

三、“我”受伤后的经历

四、孕育长江、滋养人类

登勃朗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 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 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有关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填表格

方式 所见所遇 感慨

上山 徒步登山

(1-6) 勃朗峰美丽景色 惊叹

美好联想

下山 雇车旅行

(7-11) 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 幸运

轻松愉快

2.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怎样,体会本文行文顺序。

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

可见,本文以作者的行踪到展现作者旅行的所见所遇。

1.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

见课文第1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因为路都是山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乘车骑骡反而极不方便,所以显得“可怜可悯”。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

(1)远望勃朗峰: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蓝天,巍峨壮观;

(2)登山勃朗峰: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3)逗留高地: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联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作者由勃朗峰美丽景色,尤其是神奇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变幻无穷的,且转瞬即逝,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似。作者这种特别联想,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4.下山作者写的是遇“车夫之王”一事,怎样理解作者的安排,这一内容和题目“登勃朗峰”有联系吗?

作者下山写雇车去旅馆,塑造了一位车技娴熟、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另一面。写美景,令人陶醉留恋;写人,风趣幽默,让人倍感轻松愉快。这样的旅游行程真是一个完美的身心之旅。

5.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3)“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这个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也赞美了勃朗峰的景观真是如梦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生动描写出车夫之王说话的特点。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本文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1.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

2.作者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3.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也体现了他语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登勃朗峰上山观峰远望:V字形 壮观周围山峰形状多样美景独特:华彩变幻,如肥皂泡(联想)下山遇车夫之王车技娴熟说话风趣轻松愉快

读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我们丝毫不觉得作者同他朋友一道登山旅行的劳顿之苦,有的只是观赏美景,享受旅行的轻松愉快。那么,我在教授这一课时,力求也能让同学们轻松地读,愉快地学。学习的过程也好比旅行的过程,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目标,端正我们的心态,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像作者游勃朗峰一样,既能观赏沿途的美景,又能享受出行的乐趣,从身和心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都要力求贯彻这一教学理念。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水的象征意义,体会与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掌握水的行踪,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难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云南丽江秀美风景图片。

2.导语:丽江,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风景如画,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丽江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跋山涉水,像一滴水一样,缓缓地流过丽江,去领略她的魅力与风采。

二、作者介绍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2016年10月21日,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四、基础知识

⑴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

驿道yì

蜿蜒wān yán

矗立chù

翡fěi翠

⑵解释成语

矗立:高耸地立着。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蜿蜒: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硕大:非常大、特别大。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五、课文讲解

<一>课文理解及思路

第一部分(1段),交代一滴水的前身——一片雪。

第二部分(2-14段)写小水滴的旅行,它沿途看到了美丽的景色以及所感。

第三部分(

15、16段),小水滴经过了丽江,奔向茫茫的大海,开始新的旅途。

<二>课文研读

(1)一滴水有哪些经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一下。

(明确: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果园和田地,最后奔流到金沙江。)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丽江的自然风光的?结合文章内容,找出描写自然风光的句子,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

(由高到低的顺序)

(高处远景: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山下: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森林、田野和村庄;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我奔流到丽江坝放牧牛羊的草甸上;潭水映照雪山。城外远景: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喧腾奔流的金沙江。)

(3)丽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的,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了丽江哪些建筑呢?思考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方街、木府:“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街道:五花石的街道,“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洗净了街道”;“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房屋: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

水车:“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

小桥:一道又一道小桥。

建筑特点: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建筑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富有地域特色,成为丽江的城市名片。)

(4)作者从“一滴水”游览丽江的视角来展开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方特色;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

小结: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丽江的民俗民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现了丽江的美丽和谐,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三>写作特点

1.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2.线索清晰,借物抒情

文章以“小水滴”为线索,通过“雪花——冰川——小水滴——跌入、跃出落水洞——经玉河流入四方街——经中河流经丽江古城并流出古城进入金沙江”完成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历程。作者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小水滴”经过丽江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对丽江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

<四>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①: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小水滴”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读来亲切感人。我们应学习这种写法,让自己的作文生动起来

感悟②:景美人更美,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除了抓住景物的特征外,往往还需要关注人的活动,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注意借鉴。

六、作业:

本文采用拟人的写法,表达了对丽江古城的喜爱之情。请运用拟人的写法写一个片段,表达某种情感,1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一滴水的前身—一片雪

自然界旅行—景色优美

旅行过程

建筑古朴

一滴水经过丽江

人世间旅行

无限热爱

民风质朴

奔向大海——开始新旅途

第二篇:部编八下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

第五单元检测卷

姓名

成绩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4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推搡(sǎng)霎时(shà)迂回(yū)寒噤(jīn)

B.棱角(líng)蠕动(rú)演绎(yì)敦实(dūn) ........C.翌日(yì)妩媚(fǔ)颠簸(bǒ)打嗝(gé)

D.喧哗(xuān)闸口(zhá)擦拭(shì)硕大(shuò)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告诫 弛骋 弥漫 怒不可遏

B.虔诚

豁然 懈怠

接踵而至 C.俯瞰

穹顶

沟壑

轻歌慢舞

D.驿道

蜿延

翡翠

目眩神迷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英国选手穆雷前呼后拥披国旗留影,似乎在提前庆祝夺冠。 ....B.开放大道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好一派现代都市景象。 ....C.春天到了,公园里花团锦簇,前来游赏的人们络绎不绝。 ....D.风总在我身边细语,雨常在我耳边低吟,而阳光什么也没说,却使世界五彩斑斓。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

B.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C.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 D.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时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 5.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甘肃张掖的焉之山为葱郁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山上林海松涛,

;山下沟壑纵横,

;山谷之中,獐、鹿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尚有钟山寺、玉皇殿

松林山峰之中,

不可多得的消夏避暑、游览观光之胜地。

A.碧波无际 清泉淙淙 点缀 实为

B.清泉淙淙 碧波无际 位于 实为 C.碧波无际

清泉淙淙

位于

可谓

D.清泉淙淙 碧波无际 点缀 可谓 6.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为了加大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红花岗区根据辖区内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及乡村开发现状,打造出极富各镇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

A.红花岗区的开发现状。

B.红花岗区打造出旅游景点。

C.红花岗区加大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D.红花岗区打造出极富各镇特色的乡村。 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壶口瀑布》概括了黄河博大宽厚的伟大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叙了作者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C.《登勃朗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文中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

D.《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以第二人称写这滴水的旅行,写景中饱含情感,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8.下面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6分) ①近年来,铜川市文物旅游局以项目建设、旅游开发、文物保护、行业管理为重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城旅游经济发展,提升铜川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壮大发展内生力量。②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各区县持续加大投入,耀州区以创建全省旅游示范县(区)为目标,全年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四亿多元,实施了耀州古城、孙塬旅游名镇建设等。 ①

1 ②

9.(襄阳中考)襄阳,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文化繁荣,名人荟萃。让我们一同开展“脚踏一方土”综合性学习活动,爱家乡,更爱脚下的这片热土吧!(13分) (1)【创建我行动】目前,襄阳市正在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五城同创”活动。请你仿照示例再拟写一条宣传标语,激发市民的创建热情。(3分) 示例:开展“五城同创”,建设美好襄阳

(2)【活动我安排】襄阳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个“说说我们襄阳的历史文化”板块,班长已经设计好了两项内容,请你再补充两项。(4分) 活动一:讲一讲传颂千古的历史故事 活动二:说一说卓有成就的历史名人

活动三:

活动四:

(3)【游览我介绍】请结合语言环境,将下面的导游词补充完整。(6分) 朋友,欢迎你来到襄阳。襄阳已建成2800多年,文化底蕴丰厚。在这里,我们可以观鹿门寺秀美,读浩然田园诗篇;

,

;品米公祠雅致,赏米癫米氏云山。从“清新质朴”的《过故人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和“用笔豪迈”的《研山铭》中,感受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

二、阅读(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25分)

占领一座“制高点”

陈鲁民

①从飞机上往下看,白云缭绕,山峰林立,莽莽苍苍,很是壮观。在人的世界里,同样也是山峰林立,如刀似剑,直插蓝天,可以说每个杰出的人都是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的制高点。

②李白、杜甫占领的是诗歌的制高点,奇伟瑰丽,难以企及;王羲之、颜真卿占领的是书法的制高点,一字千钧,力压群雄;鲁迅占领的是杂文的制高点,笔扫千军,所向披靡;牛顿、爱因斯坦占领的是物理学的制高点,博大精深,奇妙无比……想和他们一较高低,想从他们手里夺取制高点,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弄不好就会被人嘲笑为“蚍蜉撼树”。

③然而,这并不是说别人一点出头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还有次一级的制高点,同样很重要,很壮美。如果说李杜占领的是三山五岳,你还可以去占领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它们一样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譬如诗歌,即便不能和李杜争老大,仍可以独树一帜,占领自己的山头:苏、辛占领的是豪放派的制高点,柳永、李清照占领的是婉约派的制高点,陶渊明、谢灵运占领的是田园诗的制高点,岑参、王昌龄占领的是边塞诗的制高点。读他们的诗作,或波澜壮阔,或小桥流水,或金戈铁马,或柔情似水,无一不诗意盎然,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熏陶。再退一步讲,如果连占领普陀、五台的机会也没有了,只要你努力创造,不断摸索,还有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山头在等着你去征服、去占领。

④有了自己的山头,你就是标准、楷模,你就是权威、泰斗,你就有了话语权。可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激烈竞争,攻城拔地,可以占领的山头早被人占领完了。当今世界,更是人才济济,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制高点是越来越难了,但难归难,不等于一点机会都没有。

⑤关键要选准方向,找好突破口。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决不重复别人,务必要独出心裁。比如练书法,我们练一辈子隶书也无法超过汉隶水平,终生研习草书也难赶上张旭、怀素;然而,现任书协主

2 席张海苦心揣摩多年,终于发明了一种韵味独特的“草隶”体,清新明快,一鸣惊人,发挥“杂交优势”,硬是在草、隶两座大山之间崛起了一座新的制高点。

⑥其次就是要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每个制高点都是一点一点地堆起来的,说是占领,其实更是建设,没有个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可能奏效,有的甚至要倾终生之力。道理很简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拥有制高点的人,哪一个不是夜以继日的工作狂?哪一个不是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 ⑦每个有志者都需要占领一座制高点,它不一定是珠穆朗玛,不一定高耸入云,但一定是独具特色、与众不同、饱含自己心血的事业高地、生命巅峰。

(有删改) 10.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5分)

11.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6分) (1)一般来说不大可能,弄不好就会被人嘲笑为“蚍蜉撼树”。(“蚍蜉撼树”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2)不一定是珠穆朗玛,不一定高耸入云……(“珠穆朗玛”在文中指什么?) ....

12.第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6分)

13.第⑤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

1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最能证明文中哪一段的观点(

)(3分) 屠呦呦从二十多岁起,就坚持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实验室里潜心研究,历经十余年、190次的失败后,终于发现了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青蒿素;又经过了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发明了疗效更为出色的双氢青蒿素。2015年10月,耄耋之年的屠呦呦凭借她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台。

A.第③段

B.第④段

C.第⑤段

D.第⑥段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3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子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有删改) 15.文章题为“漓江情韵”,文中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8分)

16.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17.文中写道:“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4 18.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5

第三篇:八下第五单元《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

第五单元《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复习导学提要

【复习目标】

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2.认识从众心理对社会和个人的不同影响,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克服盲目从众心理;

3.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复习重难点】

1.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P

42、集体团结的重要性。P6-8

3、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是怎样的? P9

4、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需要我们怎么办? P11-1

25、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原因有哪些?P1

46、中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P16

7、中学生怎样参与社会生活?P17-19

8、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P20-2

39、青少年怎样为社会作贡献?P24-2

5(二)点拨重点、强化记忆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看看我掌握的基础知识牢不牢)

1.无论是汶川、玉树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在最需要的时候,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善心帮助他人,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的行为说明了()

A.要集体利益,不要个人利益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C.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是我们的责任

D.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2.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这说明()

①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②集体是每个人生活的惟一条件③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④个人与集体不可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有人把班集体比喻为一个大火炉,班里的同学则像一块块煤炭。大家都想大火炉温暖,就必须把自己点燃放进去。煤炭越多烧得越旺,班集体就越温暖。这段话说明()

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②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③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④个人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没有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个人的智慧就难以发挥作用。下列选项中表明这个道理的有 ()

A.“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D.“有志者事竟成”

二、请你分析 (温馨提示:第一步,仔细阅读,弄清题意。第二步,联系教材,确定知识范围。第三步,找准切入点,组织答案。)

1、在卡通片《海底总动员》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小丑鱼玛林和儿子尼莫一直在澳大利亚外海大堡礁中过着安定而幸福的平静生活。一天,一艘渔船放下网,把蓝色帝王鱼多莉以及其他成千上万条鱼网在其中。为了救出它们,小丑鱼尼莫也钻进网内号召大家一起向下游。小丑鱼父子喊着口号,所有的鱼都同心协力,使劲往下游。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奇迹发生了,鱼儿们拽着渔网挣断了桅杆落入海中,大家终于都平安地逃生了。

(1)你认为鱼儿能够平安逃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你谈谈该主要原因在这场“逃生战”中所起到的作用。

2、2010年,在玉树,在舟曲,在世博,在亚运,在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都活跃着无数志愿者的身影。其中“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成为众多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突出亮点。2011年2月14日,中国志愿者群体被授予“感动中国2010人物特别奖”。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从亲社会行为的角度,谈谈对中国志愿者群体先进事迹的感想。

(2)学习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的精神,你将如何更好地孝敬父母?

第四篇: 第五单元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

这组课文有四篇课文: 课文有:

17、《古诗两首》,

18、《雷雨》

19、《最大的书》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语文园地五 【教学要求】

1、能掌握课文出现的成语,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习本组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引导学生按偏旁给熟字分类,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

3、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书写的习惯。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范写和范读。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5、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6、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7、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

8、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进一步寻找辨别方向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3、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 【教学课时划分】 共10课时

17、《古诗两首》 2课时

18、《雷雨》 2课时

19、《最大的书》 2课时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2课时 语文园地五 2课时

17、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方法】:采用“从放到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出示片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u 紫zi 川chua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生)动

(挂)静 观察细致

(下) 联想丰富

(落)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 行 泊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七、板书设计

声音:鸣、上。

绝句 颜色:黄、翠、白、青。

动作:鸣、上、含、泊。

18、雷雨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听音乐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雷雨》。(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3、小组读课文,推荐一位组员展示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要推荐他来读。

4、被推荐到的学生逐段读课文,正音。

5、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6、找出相关的段落,初步介绍“段”的知识,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3段。

三、书写生字。

1、写字指导。(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2、指导:“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3、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四、作业:

1、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上堂课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这堂课我们要去看看具体的景象。

(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二、朗读感悟课文。

“雷雨前”

1、默读课文,划出雷雨前又哪些景色,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样?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人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什么?不下雨时风是怎样吹的?为什么要加一个“忽然”?

3、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叶子动也不动,”加“忽然”表现了天气的变化。

4、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读一读。

5、有感情地朗读。

“雷雨中”

1、默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大家?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互动,教师相机点拨。

如: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女生读——指名读

“雷雨后”

1、小组合作读一读,画一画文中的景色。

2、展示自己的画。

3、美读这一段。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积累运用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了,( )也( )了。

六、课后延伸

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篇观察日记。

七、板书设计

雷雨前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

雷雨 雷雨中 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美景

雷雨后 一切看得清楚

19、最大的书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方法】:采用“从放到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的最大的书都有哪些?但是大自然中还有比它更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读故事〈最大的书〉

二、初读识字。

1、初读预习。

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2、互相交流。

(1)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如:“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我还知道有部小说叫《红岩》。

(2)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样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如,地质勘探队员--我喜欢书中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因为他懂的东西多。

(3)向同桌请教不懂的字词。如,宝藏、矿物。

(4)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3、同桌汇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朗读擂台赛”。一人读一句,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三、写字指导。

(1)写正确。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2)写美观。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册”字的两撇。建议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指导应以示范为主,不妨多示范几次,让学生反复观察由“竖”到“撇”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感悟由“竖”到“撇”的自然过渡。

四、练习写字。

1、写生字。

2、读课文。

第二课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一看这世界上最大的书。板书课题。上节课中,小朋友们解决了一个问题“书”,为什么加引号呢?还记得吗?谁能再说说理由。小朋友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样的?可以做什么?我们这节课呀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朗读感悟

1、读中学。

(1)自由读。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的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和叔叔的对话。

(2)伙伴对读。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了什么?

(3)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演一演。

(1)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自编动作。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合作演一演。

(2)大家评一评。哪个角色演得好?为什么?

4猜、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词语开花。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学生自主填好后,可以开展组词游戏。如:宝石--石头

化石--石英高山--山岭

大山--山川大地--地球

土地--地图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自已找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2、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 百科全书》。

五、作业练习

1、做训练计划。

六、板书设计

波浪

矿物

最大的书 岩石 树叶 找宝藏

貝壳

小魚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学习目标】:

1. 认识“针、忠、盏、稠”四个生字,会写“忠、导”等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进一步寻找辨别方向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别方向的方法,激发寻找辨别方向方法的兴趣。 【教学方法】:采用“从放到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 故事导入。(故事主要内容是去野外游玩,不知怎么与同学们走散,迷了路。)

2、 设疑:这时你怎么办?(请学生想各种可能。)

3、揭示课题,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识字。

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特殊的分节方式,再指名分节读,在读中正音。

忠(后鼻音) 盏(翘舌音) 碰(后鼻音) 稠(翘舌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里介绍了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用笔做上记号。

4、讨论交流。(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进行读。(四人小组学习)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

2、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忠实、向导、稠稀、分辨”等词语。并用课件演示文中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同时,了解为什么能辨别方向的原因。

3、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指导书写

1、齐读课文。

2、巩固生字。(从生字卡片中找字的游戏)

(1)我有一颗中国心。(忠)

(2)左右结构的字。(积、稠、稀、针、碰、慌)

(3)找找偏旁一样的字。(积、稠、稀)

(4)一( )灯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盏、稀、碰、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组与组之间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再次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2、指名说说书中介绍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同时指出这些方法所应用的特殊环境。(有些白天适用,有些黑夜适用„„)

3、教师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二、理解课文

1、师生配合表演。

迷路的小孩(哭):怎么都是树呀,怎么没有路了,我回不了家了。

太阳:孩子别哭别哭,我来帮助你。现在是中午,你看我照着大树,大树的影子指的就是北方。

北极星:别哭别哭,到了晚上,如果天晴,你只要找到我,就知道北方在哪里了。

大树:我也能来帮助你,你看我的树叶,一面阳光充足,枝叶茂盛,一面很少见到阳光,树叶稀少。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就是北方。

积雪:如果是冬天,你只要看看我就行了,南方太阳光强,我就化得快,而北方同样光弱,我自然化得慢了。

迷路的小孩(擦干眼泪):哦!我明白了,谢谢你们,再见!

2、小组合作表演。

3、选择小组汇报。

三、拓展练习

1、齐背全文。

2、说说你在课外找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进行交流,并说明理由。

3、仿照2——5节的写法,说说你找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4、总结:大自然不光有很多的天然指南针,他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

四、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五、板书设计

太阳

北极星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天然指南针 大树 观察想像

语文园地

(五)

【学习目标】:

1.认识各种标点符号,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读读认认"是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字。

3. 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使其尝到独立识字取得成功的快乐。可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多读几遍,边读边新旧对比,体会构字规律,认识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各种标点符号,了解它们的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独立识字,使其尝到独立识字取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方法】:采用“从放到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让三个同学扮演句号、感叹号、问号,介绍三种标点符号的形状特点,再各说一句话,表示自己扮演的标点应表达的语气。

感叹号:同学们,我是感叹号。(手指头饰)这就是我的形状,小棒槌下加个点儿。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

问号:(一副沉思状)我的形状像只小耳朵,大家叫我小问号。当你写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我马上跟在句子的尾巴上。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句号:我是小圆圈--句号。当你写完一句话,就得把我放在句子末尾的右下角。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了我,话就是说个没完没了。

2、自读句子,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3、组内读句子,比比谁读得好。

4、说出发现。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5、游戏强化。每组派两个人参加比赛,俩人背对背,师指句子,一人读,另一个人写出标点,大家用掌声鼓励获胜小组。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是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字。要求认识的十个生字" 财、栏、抖、喉、咙、拌、搅、榜、馒、租",除"咙、搅"外,都和已学过的汉字有相同的声旁,其中六组字音完全相同。它们作为形声字。

2、形旁有表义作用,声旁有表音作用。所以对于已有一定独立识字能力、

3、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使其尝到独立识字取得成功的快乐。可引导学生一组一组地多读几遍,边读边新旧对比,体会构字规律,认识生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自己是怎么认记这些生字的。这样可以使学生都有展示交流的机会,提高识字效果。最后可设计游戏巩固认字,增加趣味性,检查认字效果。比如,"找朋友"(用偏旁和部件拼字)、"送信"(给部件加偏旁成新字)。

4、"我会连"是词语搭配的练习。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连一连。再指名读,纠正错误。之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可安排以下练习。

(1)、展示本单元学习中搜集积累的这两种类型的短语。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积累运用。

(2)、扩展练习。打开(

) 茂密的(

) (

)的乌云辨别(

) 满天的(

) (

)的空气寻找(

) 清新的(

) (

)的枝叶

4、"读读背背"中给出一首《节气歌》,四行诗歌包含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节气对于学生来讲很生疏,教学应重在激发学生了解节气等自然知识的兴趣,通过读使学生对节气的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不要强求记住具体有哪些节气、各在什么时间等。可先熟读《节气歌》,说说自己已经知道的节气,再读读后面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让学生对比起来探究,看看每一行中都讲了哪些节气。还可在课外翻看挂历,具体了解二十四节气分别在哪一月的哪一天。

三、作业练习

1、读背练习。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情境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1、教师引用书中的第一段话导入。

2、播放"动物世界"的光碟,让学生随录像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奥秘。

3、交流看后的体会。

二、师生交际。

1、交流互动我们身边有哪些动物?(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2、你了解哪种动物的习性?和哪些动物之间发生过有趣的事?讲给小朋友听好吗?

三、组内交际。

1、生生互动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动物,在小组内谈谈动物的生活习性。

2、同学讲时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四、全班交流。

大家补充组内推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和补充。

五、由说到写,实现迁移。

小朋友都想来讲讲,可是时间有限,把要说的内容写下来,大家互相传阅。既可以写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也可以写你与这个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如果这几方面你都想写,更好。

五、写后再说,互相促进

传阅写话内容,相互交流,听同学的意见,再修改。

六、展示台

引导学生展示学习、了解到的自然知识。在本组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搜集、准备展示的内容。为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展示,要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各组再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还可以把展示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分类贴于"展示台"专栏上,供小朋友在课上、课下互相学习、交流、这个活动可定期组织开展,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展示过程中锻炼交际能力;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有利于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了解自然的习惯。

七、宽带网

通过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到动植物的多样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教学中除引导阅读外,开展评选"小博士"活动,让学生在组内讲讲其他的有趣的动植物。号召学生都来争做"小博士",在读书或看电视进留心观察了解动植物。

八、作业练习

1、复习本单元课文。

第五篇:语文第五单元整合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走近鲁迅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以“走近鲁迅”为主题安排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文章和一次口语交际和习作。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不搞“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让“读和思”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的学习走向长篇作品阅读,在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迅的《故乡》《朝花夕拾》等文学名著。 总体构想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与理解内容

模块二:领悟表达

模块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第二部分: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部分:整本书阅读

单元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生字与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事例中深刻解读人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读懂课文,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总结各种描写方法,感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

单元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 教材学习

预习与理解内容

一、解读单元导语

自读单元导语,想一想,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习要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2.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二、自主合作学习按预习提示要求预习课文

(一)预习提示:

1.遇到生字、新词要记忆并用各种方法理解。

2.读文时要思考每段讲了什么,全文讲了什么故事。

3.读文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

4.读完板本单元四篇课文,想一想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学生自主学文

不再出示目标,以提示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再来自主学习。

1.教师辅导学生学习一个片段。

(1)朗读《少年闰土》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闭目倾听,然后给自己眼前的画面命名,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并想想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2)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

(3)分组学习。

《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那些画面?

2.各小组学生交流后分别排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三、自由学习《一面》《有的人》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说说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有的人》。

(1)激情导入。

(2)诵读全诗,自由表达。

四、拓展阅读《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相关主题的文章

1.过渡导入: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在儿子眼中,他是慈父;在学生眼中,他是严师;在朋友眼中,他是楷模;在陌生人眼中,他是榜样„„让我们走近鲁迅,去认识这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先生吧!

2.提出阅读要求。 3.学生自由阅读。 4.交流读书收获。

五、预习与理解检测

1.字词检查,由组长考核。

2.课文大意:写在练习本上,各组交流,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3.质疑与解疑。

各组将不能解决的疑问提出来,全班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统一讨论。

4.人物初印象

说说鲁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五、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结合学习过程,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品味语言 领悟表达

一、回顾人物特点。

闰土: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二、归纳描写人物的方法。

1.出示《少年闰土》中的第一自然段,引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自由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找出描写人物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他的面孔黄里透白,瘦得教人担心, 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儿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虽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4.进一步梳理描写人物的方法。

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闰土给“我”讲的趣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使少年闰土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三、以《一面》为例,深入探究。

1.跳读课文,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收获什么。

2.学生读书,仔细体会。

3.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了什么?

四、随文练笔,进行仿说。

1.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特点)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五、积累语言。

1.讨论:如果把这一单元描写人物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应该怎样分类。

2.按照讨论的分类方法,把词语分别积累到“读书笔记”上。

3.交流读书笔记,进行点评。

六、朗读设计

1.在体会到描写的好处后,进一步认识人物的内涵,用自己的声音读出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2.读四篇文章中的精彩语段。

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将事情讲清楚,讲具体,提高表达时的自信心。

2.写身边的人物,能写清楚人物的特点。

3.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

4.能够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打动人心。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话题切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与很多人打过交道,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深处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象。

板书:留在心里的印象。

二、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生活中谁给你的第一印象很深?你们初见面时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在后来的相处中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对他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要求:叙述清楚明白,听的同学要专心,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讲述人提出来。选出讲的好的同学,全班展示。

4.集体评议。

习作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一课,课文通过几件事来刻画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在你身边的小伙伴也一定与你发生过很多事,你想写一写什么?

2.谁来简单讲一讲你伙伴的事?

3.指名讲。 4.同学们你们最想听哪件事的详细经过?

二、拟题写作

1.出示习作要求。

2.选择角度,并写习作。

3.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同学。

三、习作讲评

1.内容是否叙述具体

2.详略是否得当。

3.语言流畅。

4.书写是否规范。

5.有创意。

先小组内互评,然后推荐同学的作品参加班级交流。

走近鲁迅

一、搜集资料

利用各种方式,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通过鲁迅的成长过程、斗争历程,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的革命思想。

二、阅读

阅读《故乡》等较浅显的鲁迅作品。

三、影视鉴赏

观看影片《阿Q正传》《孔乙己》

四、写观后感

结合这单元的课文、所读的拓展材料和观看影片的感受,写出自己的理解。

《朝花夕拾》读书交流

一、内容简介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也就是鲁迅的往事。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地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所以被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二、阅读要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又愚昧迷信的一面,但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平等待人、关心弱国学生的学业。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父亲:曾让童年的鲁迅困惑过,但是鲁迅从未指责过自己的父亲。

2.体会鲁迅先生作品的特点。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对现实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多用讽刺手法。

三、阅读问题提示

1.阅读完《后记》后,你有什么感受?

2.书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有那些人物?

3.读了《朝花夕拾》,你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4.如果你生活在鲁迅的时代,你想对他说什么?

5.看了《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你想对哪些人物说点什么?

四、活动设计

1.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顾经典,竞猜人物形象。

2.评价人物。

3.总结活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险公司人事工作总结下一篇:保险专业毕业生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