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在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2022-09-12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研究素质教育, 都离不开体育, 它对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作用。提高民族素质, 仅仅依靠语、数、外等“热门”学科是不够的, 是不全面的, 体育教学同样也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体育教学改革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大潮, 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并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和难点, 使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此, 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 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教育。教师应注意在体育教学目标的提出、内容的选择、考核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 并利用课外活动的开展尽一切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 通过体育教学认真贯彻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的原则, 使具有不同体育基础的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学有所成。

运用成功体育的思想引导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前进, 也是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有共性的要求, 又要掌握区别对待的原则, 同一个内容的教材, 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大其难度;对运动能力差、体质较弱的学生应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 适当的降低难度;对于病残的学生, 应该关心他们的健康, 予以照顾, 从而不断地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使每一位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并能在此基础上使其运动能力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可以说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体育课上有细心听讲和不注意听讲的学生, 有积极参加与消极对待的学生, 有对体育感兴趣与不感兴趣的学生, 为了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健康等情况, 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的形式, 更深一层地了解学生生活和体验情况, 也可利用与家长、班主任联系等手段, 尽力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这样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许多有益帮助, 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仔细观察, 获得很好的补充材料。教学中有的学生训练水平较低成绩表现较差, 有的学生训练水平较高, 因而可以获得好成绩, 而训练水平差的学生常常又表现出爱面子, 不愿意在全体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 不愿意做动作或根本就不做动作,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耐心地鼓励学生, 或用降低做动作标准的方法, 使学生感到有希望和信心, 并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做一些课上和课外体育作业来检验工作的效果, 对于这些学生, 教师在课上个别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而不应人为的制造任何特殊的气氛, 以免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这些学生身上。身体训练水平高的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时须用高标准要求他们, 教师还可以安排他们进行动作示范或保护帮助, 以便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 在任何情况下, 教师都不要把这些学生单独分出来练习。

结合耐久跑教学的任务, 近几年我校每年冬季都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全校冬季长跑比赛, 在比赛规程的拟定中, 要求身体健康的学生全部参加各单位部门的选拔, 然后规定人数参加全校的总决赛, 并录取计算其本部门的团体总分。在每年的校田径运动会报名方法中也有规定:每人限报二项, 每项限报三人, 参赛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85%以上。由此逐步形成了课外活动及学校竞赛活动的方向也要面向全体学生, 并做到集健身、竞技、思想性于一体, 促使学生都能参加, 这样既符合“全民健身”的精神, 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全体性的特点, 同样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热情积极性, 并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和为班集体争光的集体主义观念, 从而达到结合实际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2 体育教学应抵制“应试教育”现象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身心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此,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技术、知识、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成绩考核应将对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检查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结合起来。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要注意不同内容的教材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差异的互补关系, 做到合理选配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多种潜在功能, 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协调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并不排除考什么教什么, 测什么练什么, 为考试而考试的情况, 个别学校为提高体育“中考”成绩, 提高“达标”率, 就形成考什么项目练什么项目的现象, 这种为考试而考试, 为达标而达标的做法, 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教学大纲进度的落实, 甚至考试前搞突击训练, 把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 把体育教学变成了运动训练, 把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简单地归结为提高运动成绩上, 长此下去, 势必会造成一切为了考试而练习, 违背体育教学目的恶性循环后果。因此, 体育教学应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以育人作为宗旨, 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提高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还应重视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为此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科学态度, 使全体学生懂得体育的价值, 形成意识, 激发其兴趣, 培养其能力, 让学生在掌握“三基”过程中, 朝着快乐体育、生活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

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取消考试, 关键在于要解决如何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从以往单一的评价转为多方面和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 从而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 强化普及教育, 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 为体育教学的育人服务。当然在考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 应注意对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既要考评显性的体育学习锻炼结果, 同样也要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道德、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培养, 促使学生的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发展, 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 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的程度, 尽可能通过考核评价的多种作用, 来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良性反馈调节, 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3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它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 身体锻炼的作用, 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提出的要求, 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使之做到身体锻炼必须坚持、经常、持之以恒, 才能产生持续的锻炼效果。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的内涵: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 学习与参加锻炼活动, 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 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 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 为人在不同时期, 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所以体育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活动, 而是把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体育的意识, 由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 使它成为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成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自然的追求乐趣的过程。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通过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成功地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逐步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增强意识, 提高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从而达到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现代教学论认为:个性化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而实现的教育。实施个性化发展, 使学生形成自己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体育教学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主要途径。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会学生健体, 养成运动习惯,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学生毕业时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 掌握至少一种以上体育锻炼的方法和体育运动项目, 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能力,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这样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阶段既锻炼了身体, 又能在全面理解体育运动意义的基础上, 愉快而自觉地在自己一生中从事体育锻炼, 使其在今后漫长的一生中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 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健康状况、生活环境、客观条件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 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自身锻炼的能力, 这样也就可以说是基本实现了体育教学的长期效益。

进入21世纪的素质教育为体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 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以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机的需要, 使体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成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要: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在素质教育中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首要目标, 使每一个学生都要学有所获, 学有所成。要抵制“应试教育”对体育教学的冲击, 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 采取积极有效的体育教学手段来发展学生体育素质, 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学,全体学生,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 马治强.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教学, 1998, 1.

[2] 周登嵩.试析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 1998, 3.

[3] 黄鸿生.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 2004, 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减少护患纠纷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探索——以湖北省麻城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