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

2022-05-0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推进不但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本文研究将深入研究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意义,并分析学校在校企合作机制、培育专业特色、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的經验,并规划出今后加强艺术设计与企业联动是国内艺术设计的必然选择。

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 篇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互补结构的办学思路

[摘要]艺术设计是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在操作实际市场项目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扎实的基本技能并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具备这些专业素养也是学生更好就业的前提。因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逐渐形成双师型互补结构的教学体系,从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并提升设计专业自身实力。

[关键词]双师互补结构 工作室制 校企联合

[作者简介]何奕廷(1981-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河南 郑州 450000)

艺术设计是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在中国目前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艺术设计产业在市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操作实际市场项目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扎实的基本技能并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这些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是学生毕业时从学校进入企业公司的敲门砖。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各个高校都在争先创办,发展规模及速度在短短数年内不可估量,势必带来办学的情况参差不齐。专业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应逐渐形成双师型互补结构的教学体系,从实际项目中锻炼学生,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将专业做强做大。

一、高校艺术设计实践环节的现状

(一)传统型教学对接市场时所体现的不适应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依然采用传统型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形成一言堂,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学生则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将逐渐失去教与学的兴趣及耐性。而设计专业市场情况更迭迅速,教材的选取经常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速度,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及知识更新往往也非常滞后,特别是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一个从业背景,甚至从未参与过实际项目,这样就给实践型人才培养带来了相当大的制约性。教学手段的单一化也是常常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大量时间都待在教室里,而缺少其他环节的辅助。

(二)单师教学实践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兴起较晚,大多不如老专业师资力量发展雄厚,所以很多数院校开设课程都是单师型教学为主,部分实力较强院校率先实行了“单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单师型教学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教学方式单一,教授过程基本上在课堂上完成,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情况不可把控,有时作业大量占用学生时间,辅导往往无法跟上。实行导师工作室制之后,情况较以前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即使有些学院实行了工作室制也基本属于一个或一组导师负责管理的单师教学实践模式。其次,单师工作室容易形成学术权威,整个运行往往只有导师一人把控,很多工作室虽然挂牌运行,导师却带领学生进行自己的科研工作,并不一定都用在项目实践教学,加之内部各种机制容易出现不健全,学生实践效果根据工作室情况各有优劣。最后,单师工作室制在进行项目教学时,项目选择往往成为关键前提,并非所有工作室项目运转都很正常,项目类型、复杂难易程度也不可预期,所以学生得到的实践机会是不一样的,受益程度也不尽相同,从工作室进入企业并不见得学生都能够很好地胜任岗位需要。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于实践的制约性

根据调查,全国很多高校开办艺术设计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四年中设置了一整套课程体系,每个学期都分布着不同的课程。但其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利于实践学习的地方。问题较大的方面之一就是每门专业设计课程理论学时及实践学时比值大致在1︰4或1︰5上下,考核大多为作业形式,这样导致实践学时基本都是在为完成作业而设置,大量的实践学时并没有细化分配到应有的环节,没有真正达到学习实践经验的目的。其次,专业实践类课程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地点往往设置在旅游区,此类课名为考察课,实际操作起来常沦为“旅游课”。再者,就是毕业实习设置相对集中且时间较短,按正常程序学生刚进入公司没多久就要回校进行毕业设计。

目前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大多不能满足直接与职场岗位的对接,进入公司后仍需要一个夹生的再学习过程,这对学生择业及从业都是一种非常不利的情形。

二、雙师型教学互补结构实现的前提及优势

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即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师资力量紧密结合、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内部师资建设主要是专职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室制,外部则是引入企业或公司,将成熟的技术及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引入校园,使其与内部力量共同发挥作用,达到双管齐下的作用。

(一)参与各方实现共赢是实现双师型教学结构的前提

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三个参与主体是教师、企业、学生,三方关系相互依存,只有在使三方都获益的情况下,这种结构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企业与学校联合,最主要看中的是学校新生力量的培养、前沿学术和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因素。人员培养方面,学校应积极引入企业实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能与企业良好对接的培训,当好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前沿学术和场地设备方面则可依靠校内工作室或实验室提供,以此来吸引企业的参与。由于企业的进入,校内导师工作室制会迎来机遇和挑战。市场机遇会随之增加,合作交流机会也会增多。同时,教师会面临来自外部的竞争环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参与企业一些实训活动,补充完善自身专业本领。当然,学生仍然是本位,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实践能力,选择项目的机会增多,同时,也为更好地就业提供了机会。

(二)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优势

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优势有很多,总结起来大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更多引入项目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大量引入实际项目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路,这样做可避免照本宣科、死套教材的情况出现。项目的前期调研、信息收集、洽谈沟通、设计流程、实施过程及方案评价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让企业导师参与其中,起到更好的引导及把控效果。

2.专业人才的储备。校企联合对在校生进行中长期培训,使其逐渐掌握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本领,时机一旦成熟,可与企业商议,将学校转化成企业的设计分部,企业拿出一部分项目,在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管理监控的情况下,由培训后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制作,更好地运用实际项目教学模式锻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积累一两年实际项目经验后的学生,毕业可直接为企业所用,加速了企业的人才流动和内部环境竞争机制,学校更好地为企业进行了人才培养及储备。

3.学生就业更好地与公司对接。经过双师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整体素养较高,就业情况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通过对三百个不同学校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就业质量呈金字塔分布。经过双师培养的学生就业职位的水准相对处于塔尖,单师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处于中段,传统单师教育的学生处于底端。

4.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与企业联合后,教师应积极寻找机会,参与企业进行的培训、实践活动或直接进入企业供职,将自身所学融入市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受益。

5.互补模式降低风险,协调发展。简单依靠单师型无论是校内工作室还是企业导师从事教学实践活动,都会出现局限性和一定的风险。特别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不如老专业发展时间长,实力不够强的时候,学校选择企业,实力强的企业不一定愿意和学校进行合作。如果引入的是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的小企业,一旦企业出现问题,校内的教学实践过程势必受到影响,这时校内培育的工作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上来,化解风险。同时,还应注意在校内培育多个工作室并引入多个企业,从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的出现,使教学实践活动协调发展。

三、实行双师型互补结构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双师型教学体系

双师型结构教学模式可以分布于多个课程部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专业课程部分,牵扯实践内容较多的课程可适量外聘企业导师进入课堂授课,形成校内教师为主体,企业导师为辅的教学团队。也可在同一门课程中,讲授部分由校内教师完成,辅导部分由校内和企业老师共同分担。教学大纲中设计课程应安排评讲作业环节,可同时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评图。实践课程部分可与企业联合设置企业实习实训课程,实习效果由企业出具证明,校内可承认学分。毕业实习学生可出现双重选择,或进入校内导师工作室或进入企业。另外,有长期实习意愿的学生,校内工作室和企业应在学生学习之余或寒暑假提供实习机会。毕业设计环节校内和企业导师可联合指导,切实让学生的设计既充满创造性又贴合实战。同时作为辅助教学,学校应根据需要让企业进入学校开办工作室或培训机构,多开展论坛、讲座进行交流。

(二)联合企业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首先应把好关,选择实力较强、有共同目标、拥有较好资源项目、愿意积极投身实践教学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积极引入校园。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为企业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场地、实验设备。合理利用好课堂之外时间,为学生开办培训、讲座,时机成熟时可开办校内设计研究机构,将企业项目引入校园进行制作,使学校也能从中得到收益。

(三)引入并完善各种机制

由于参与人员群体及数量增多、责任和利益划分变得趋于复杂,因此应引入并完善各种机制,从而使教学事务正常健康可持续发展,达到利益—效能最大化。这其中包括管理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首先应完善的是管理机制,应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把控和监督。应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应明确校企双方所应履行的职责并受到法規保护,以保证教学实践活动正常进行。很多事情双方应齐抓共管,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竞争机制的引入是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学生真正具有上进心和紧迫感,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强迫学习到自觉学习的局面。通过竞争进入工作室,竞争拿到设计项目机会,竞争就业上岗,竞争选择优秀导师等方法措施在校园营造竞争环境。同时,还应引入一定的激励机制使学生的学习实践充满动力,包括设立奖项和专项基金用以奖励实践成绩突出的学生,成绩优秀者优先进入企业,帮助导师和企业完成项目设计时给予一定的报酬等。

四、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实用性决定了专业想做强做大必须加紧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的建设。校内工作室和校企联合两项工作互为补充,要采取两手抓措施抓紧建设,在学校及学院政策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艺术设计专业也应多向国内外具有较多相关经验的老学科专业和同行进行交流学习,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新路。只有抓紧建设双师型教学互补结构,才能使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专业。

[参考文献]

[1]文斌,李岚,刘秀娟.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35).

[2]周利群.工学结合与艺术设计教育: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赵明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J].经济师,2012(7).

作者:何奕廷

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 篇2:

探析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推进不但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本文研究将深入研究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产生的意义,并分析学校在校企合作机制、培育专业特色、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的經验,并规划出今后加强艺术设计与企业联动是国内艺术设计的必然选择。

1.选题背景

(1)稳中有进的校企艺术合作

1903年校企合作模式从英国流传出,“Sandwich Program”即“三明治”模式是指、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要求学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工厂企业里参加实际的工作,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接受教育。这种类似于夹心面包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好处在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艺术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产生了现代设计艺术。德国“包豪斯”学校是世界现代设计的发源地,一直被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有争议的艺术院校,它创建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卓越成就。而这所学校的办学就以“校企合作”为宗旨。可以说,现代设计艺术是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的产物,分开了就无法产生现代设计艺术的效果。近百年来,现代设计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实行校企合作是国际一流设计艺术类院校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把学校设计艺术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艺术设计系就实行了“院、企合作教学,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企业所给的相关项目来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英国伍尔弗汉普大学艺术系有独立的对外开放日,教学设施和实践场地都非常完善,学院和企业联合教学,在专业发展上利用周边企业项目结合课程实施教学,同样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的艺术设计学院多实行开放式教学,各学院几乎每学期都安排有“项目设计”实践课,“项目设计”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且教学可以走出校门结合企业进行,学生通过“项目设计”的实践,提高和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了解了社会需求,为学生今后参与艺术设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视野。韩国东亚大学纤维造型设计学系从2年级至5年级基本都是理论同设计相互转换、创作相互穿插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制作的工作程序,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期间还与企业进行项目教学,其中包括涉及纺织品流行发展的调查研究和产品开发,这些合作既巩固了学校与产业界的关系,也为学生将来的事业发展提供了资源。

综上,国外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成功对世界各国的艺术院校的办学模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或间接性的校企合作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有利的影响,同时亦能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市场的需求。

(2)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发展势头强劲

当今时代下,校企合作已是必然趋势,这种合作模式推动了当代各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超常规扩张的背景下,推进基于设计艺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将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我国现今已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艺术。这些良好的艺术品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和引导着中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上前进,也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深厚良好的文化基础。

最大特点实践性强。因此国家针对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超常规扩张的背景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在国家大力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培训,是改变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实现艺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最直接举措。通过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资源,两个场所,实现校企双方联动互利共同育人的目标。

2.总结

艺术的真实与客观真实并不等同固然可以反映现实中美的事物之原貌,但不必追求百分之百的“真实”, 包括各种比例关系。仿佛当你欣赏水墨山水的时候,心中流淌的是和谐的旋律。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与产业界的合作,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由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企业岗位,因此加强与企业联动是必然的!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宋忠春,男,山东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作者:宋忠春

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 篇3:

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质量及保障体系构建

摘 要:文章从分析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现状入手,指出连年扩招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办学质量的影响以及产生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 艺术教育 办学质量 保障体系 构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美术学院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学生程丛林,创作了一幅能唤起一代人(或许是几代人)历史记忆的题为《1978年·夏夜》的油画作品。画面上,初夏夜晚的教室里挤满了各色青年,他们如当下狂热的追星族一样,眼睛里充满无限的期待和渴求,只不过他们期盼的不是明星和偶像,而是在那个年代显得特别神圣的称作“知识”或“文化”的“圣物”。画幅中年龄殊异的“朝圣”者们,狂热而庄重,如饥似渴地祈求获得那通向获取“圣物”之路的门票。…回首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受益于社会变革所提供的条件,造就了大批精英人才,这些人才作为变革的成果又成为了推动变革的中坚力量。艺术教育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发展,无论是在招生人数、办学类型、专业设置,还是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甚至治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实用型艺术逐渐替代纯艺术成为学科主流,设计类专业成为了中国高校发展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一、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的现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从早期的工艺美术教育逐步发展,艺术设计到1998年才首次出现在教育部核准的学科名称中,至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总共不过二十几年,其存在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惊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日渐频繁,极大地推动了建造业、制造业、娱乐业及传播行业的发展,相关方面的艺术设计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国家为适应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从1999年起,在全国高校实行扩招,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艺术教育更是以自主招考的招生模式,成为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由于艺术教育的投资弹性大,教学标准较其他学科松动,招考报名费和学费收入又非常可观。于是在市场、政策、效益的三方推动下,在全国掀起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热潮,原有的美术院校、师范院校连年扩招,从来没有开设过艺术专业的各类型院校也都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

根据2007年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招收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院校共1125所,占全国1909所各种类型高校总数的58.93%,有些省份的比例达到80%,也就是说,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粗略估计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不下60万人,占全国在校大学生的2.2%,这说明我国已是世界上艺术设计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然而,大规模不等于高质量。尚未成熟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庞大规模的重负下能否保障输出人才的质量,成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办学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扩张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办学中存在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

1.基础条件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开办艺术设计学院(系)的高等院校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美术院校、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各种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这些院校的办学基础条件参差不齐,都各自存在相应的问题。老牌的美术院校扩招后,原有的资源配置已无法满足学生数量增长的规模需要,教学空间严重不足;师范院校艺术教育的公益性逐渐丧失,受商业利益驱使新增了许多热门专业,但教育模式一味参照美术院校,丧失了高师艺术教育的专业特色;理工类院校艺术教育办学历史不长,强调依赖学校的理工科背景,过分注重应用而忽略了艺术素质的培养;综合类院校艺术教育则教育理念模糊,常把艺术设计专业与一般文科同等对待,过份要求外语和计算机等认证反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足。还有一些不具备培养艺术人才基础的院校,出于利益的驱使,不顾自身条件设置艺术院系,且没有经过很好调研及论证便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其教学经费、硬件设施、师资数量等等条件都尚不具备,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又缺乏相近学科的支撑,结果直接导致毕业生素质低下就业困难。

2.师资结构存在缺陷

国内各类型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中,除少数美术院校及师范院校经过多年传承积聚了一支以传统美术教育为主、工艺美术教育为辅的核心的教师队伍外,而对扩招之后新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理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各种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来说,师资的不足及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问题尤为突出。不论是那种类型的院校,原有的较为资深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接受传统美术教育出身的,他们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科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理解都存在偏差。仍以传统美术的教育模式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并没有遵循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规律从事教学。而为了缓解扩招带来的师资紧缺,不少院校突击从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大量增补的毕业研究生,他们虽具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知识技能,却缺乏针对教育科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和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往往造成传授上的困难,无法顺利地将知识技能授予学生。

3.专业评价与监控体系仍在探索中

当前的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建设尚不完备,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的专业评价与监控体系。基础理论及各门专业课程的配套教材未有规范,专业教学的程序性和规范性不足,培养内容和目标没有明确标准,全凭各类型院校自由发挥,缺乏办学特色。教育思维与模式仍大部分套用工艺美术的静态目标培养方式和强调表面技艺的评价标准,忽视学生创造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没有考虑艺术设计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没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4.学生素质下降

自扩招以来,为取得一纸文凭而报考设计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考生中部分人对于艺术根本毫无兴趣,有些甚至是外界压力使然,被动应试。他们只通过突击型的应试训练便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甚至学习态度都有待加强。同时,历年美术高考的模式僵化,套路单一,从内容到形式都只为应试服务,忽视考生的基本素质甄别,是导致这类学生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种种,是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办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艺术设计教育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办学质量保

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人才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应该定位于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服务质量和学校综合素质,以保证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的、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构建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各类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

“所谓办学目标定位,就是学院根据学校现有办学基础和条件、历史积淀,以社会需求和大众期望为导向,结合未来一定时期内高教主管部门的发展规划、社会各界预期支持力度及校内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为学院自身确定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

显然,高校作为艺术教育办学质量的保障主体,应结合自身的客观条件找准自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类型高校办学的总体思想指导下,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位。一是根据所在地域的特点,本校的办学模式特征以及对社会需求、培养目标的理解来确立办学理念;二是依据艺术设计教育的规律,综合本校的学科优势,逐渐建立起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组织新的教学课程,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具有个性化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2.制定符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按照培养目标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它体现了完整的教学周期,覆盖了教学内容、时间进度、课程设置、培养规格与所达目标。”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方案的制定。

事实上,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由社会需求、岗位(或岗位群)标准、个体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确定的。其中社会需求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是培养方案制定的先决条件。岗位标准就是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会随产业发展而变化,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参考标准。而个体需求,是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根据上述情况,我国各类型开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着眼全局,客观地界定自己的强势专业,所处的区域特点,依托的学科背景,把握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规律,制定出一套“和而不同”的各类型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构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条件。

3.加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应该加大改革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对有利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发展,有利于办学质量提升的,无论是大师级的,还是普通教师,都要大力支持、扶持和鼓励。

其次,为了保证艺术设计教育办学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采用外“引”内“援”,走“内涵”发展的措施,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外“引”,即是通过向外招聘,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及生产第一线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以缓冲由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扩招带来的师资压力,降低师生比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校的师资结构;内“援,即是利用各类型高校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优势,一些相近、相似课程,由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教师援助,实现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内涵”发展,即是对现有教师在任职期间内,要求通过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及研究,在教学改革及专业理论上有所突破,通过横向科研项目的开展及实践,在专业技能及设计实践上有所突破。最后,对新任教师进行定期轮训,配备有经验的教师,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过程和各教学环节,掌握教学要点、难点和重点,训练教学技能,以提高应用教学的能力。

4.建立科学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评估体系

办学质量的评估是考核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评估的目的不仅是对于办学质量保障主体进行监督,其更重要的意义是,让办学质量保障的主体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其自我提升。

从形式上,评估包括监督和评价两个方面,是一个以“外”促“内”的机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需要具有专业资质的监督机构和切合艺术设计教育实际的管理办法来进行外部监督。同时各类型开办艺术设计教育的高校需要不断地自我评估、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来控制一切影响办学质量的因素。因为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如果办学院校只是出于应付外部监督,则无法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从内容上,评估还包括了教与学的过程评估和产出评估。其一,教与学的过程评估是对学生教育过程的评估。办学院校需要全程跟踪教学过程,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记录,结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评价。教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反应,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评估学生设计作品的展示效果;其二,教与学的产出评估是对毕业生质量进行的评估。人才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部分。客观指标是指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与其学历相称的客观标准,以专业知识技能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而主观指标则是以满意度为中心构建的,包括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以及该行业内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客观指标可通过专家组进行现场评估,是国内已普遍使用的教育质量评估方式。主观指标则比较复杂,可通过网络问卷,行业调研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评估。

5.完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

在现代教育中,每一套科学完备的学科教育体系,都需要一个信息反馈机制对教学计划的实行状态,教育方针、政策的实现程度、课堂教学效果等进行监控。通过评价体系检验教学效果,是提高和保障办学质量的关键。其监控内容应包括: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合格的师资队伍、规范的教材、完善的教育设施、生源的质量管理、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实践课程的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教学环节。其质量监控制度应遵循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属性,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过程,以创新能力高低、设计作品展示效果及设计成果转化为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并应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及时更新评价标准,调整监控手段,与时俱进。

总之,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是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但我们必须注意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发展的统一。因为“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而是也包括质量的提高,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一定要考虑数量和质量这两个指标。”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理清思路,正视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办学中质量保障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各自办学的特点,认真探索与实践,构建起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使教育产生长期、终身性的作用。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宗贤,艺术教育:三十年变革之路[N],中国文化 报,2008—09—14

[2]童慧明,膨胀与退化一中国设计教育的交代危机[OL/EB],E2008—01—28],http:∥viaionunlon,con/artiele,jsp?code=200801240028.

[3]黄华明,王娟,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办学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一15

[4]凌士义,对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9(9):125—127

[5]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7

作者:黄华明 杨 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成本控制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UG软件工程制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