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023-03-12

第一篇: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永丰村产业发展规划

(2015)

为促进我村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2020年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依托我村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永丰村位于大河湾镇西部,距镇政府12.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33059亩,耕地面积19357亩、草牧场面积 298亩、林地面积 3657亩;全村共有 4 个村民小组,共 326 户、人口 1341。该村属典型的农业村,这里有广袤的农田,肥沃的土地,以及优异的天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为主,其中玉米1.35万亩,杂粮0.5857万亩;畜牧生产以牛、羊、猪养殖为主,现有2015年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永丰村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形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永丰村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批示,紧紧围绕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以农产品附属产物再利用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原则

1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农民增收翻番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本村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针对性。

3、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和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规划 (一)、总体目标

3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发展思路,2015年规划起步实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8%,2016-2017年全面推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左右,2018-2020年完善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7.1%左右,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2、畜牧产业

现畜禽存栏情况为: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未来5年,在肉牛养殖上,充分利用永丰村的优势,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依托临近肉牛繁殖基地,发展肉牛1100头,实现规模翻番;笨鸡养殖上,依托养殖合作社,规划建设永丰村四组笨鸡养殖基地,力争笨鸡存栏量保持在10万只左右;在羊养殖上,根据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广圈养方式的同时逐步限制羊养殖规模。

3、小杂粮产业

现小杂粮种植面积0.5857万亩。未来5年,计划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依托现掌握的科技政策,在品种选择、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推广小杂粮、玉米隔年轮茬种植,大力发展药用大黑豆、小豆、绿豆等品种,实现小杂粮种植的规模稳定和良性循环,以品质提升促进收入增长。

(三)、规划布局

依托现有玉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之广,可以就地取材,以增加农民收益为目标,策划建立年产万吨生物质颗粒转化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帮助玉米、小杂粮、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的经营农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确保优质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二是着力加强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带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风险能力。同时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式,确保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积极争取土地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全村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努力实现有增无减;三是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好河南流域治理工程。

3、积极引进外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为我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6、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发展队伍。

5 针对村民普遍发展意识不强,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并着力培养专业的市场经济人,加强与市场的对接。

第二篇:三水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8会计1班 林惠菲

前言:“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佛山市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明确提出了“产业强市”、“历史名市”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定位,以及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三化”发展战略。在这个总体发展战略思路指导下,农业就必须走现代化、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信息化、市场化、多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佛山市三水区具有较为优越的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是“广佛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相比,三水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了全面推动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三水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三水区政府已明确提出了“工业强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并制定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即提出了重点建设“四大工业基地”、“三大旅游文化基地”、“两大物流基地”以及“西南中心城区商贸基地”的发展思路。三水区社会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水区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三水农业如何定位,如何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怎样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现阶段,特别是在“十五”向“十一五”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强全区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规划,以及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背景分析

(一)优越的经济区位

1. 扼三江之交通枢纽

佛山市三水区位于东经112º46′-113º02′,北纬22º58′-23º34′,地处广东省中部,境内河涌交错,蜿蜒浩荡的西江、北江、绥江在此汇流,故名三水。其中西江被誉为广东省的黄金水道,西江干支流也成为三水区的主要水上运输通道。三江在此汇流后又以此为起点滔滔东去,连同下游冲积成广阔、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

2. 珠江三角洲腹地

三水区隶属佛山市管辖,东连广州市花都区,东南与南海区毗邻,西北与四会市交界,北接清远市,西南与高要市、高明区隔江相望。全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开发区的腹地,居珠三角通往粤西、粤西北的要冲,区政府驻地西南街道距佛山市24公里,广州市35公里,香港230公 3. 优越的水、陆、空交通

三水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端,是珠三角通往粤西、粤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321国道、广

三、以及在建中的广肇、广贺、珠二环、广明高速公路横贯三水,三水大道一级公路纵贯南北,将全区各镇联为一体;“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使全区的村级水泥路面达340多公里,将公路运输延伸到每一个自然村,形成了网络密布、运输便利的公路体系。此外,三水区还分别是广三铁路、三茂铁路的终点和起点。

三水区在水上运输方面拥有良好的优势,西江、北江和绥江在此汇流,西江干支流成为三水区的主要水上运输通道。全区共规划了12条长约15公里的港口岸线以及三个旅游码头,拥有三水海关、外口岸集装箱码头等大小码头20多个,主要分布在西江和北江上,其中2000年建成投产的三水港是区内最具规模、装卸能力最大的公共码头,可泊靠3000吨级船舶。此外,全区还有进口货物保税仓、港澳货运车辆检查场和大型铁路货场。而新白云机场落户广州花都,极大地缩短了与三水区的距离。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以及西江,北江为骨架的水路相互衔接的立体运输网络体系。

4. “1小时”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区

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使三水区成为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图1-2)。三水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一方面可以在不需要中间环节的情况下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种子、农产品市场,把优良品种向欠发达地区辐射;另一方面也为全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适宜的气候环境

三水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区气候温和,季节交替不甚分明,年平均气温21.9ºC,极端最高气温39.1ºC, 极端最低气温-0.7ºC,昼夜长短差异不大,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21.7小时,无霜期354天,极适宜作物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82.8毫米,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以上;气候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80%。常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其中九月至次年三月盛行偏北风,四月至八月多为偏南风,平均风速2.4米/秒。影响三水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寒潮、低温阴雨、雷雨大风、热带风暴、暴雨洪涝及干旱等。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水区适宜的气候环境和良好的地理条件为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 1. 土地资源 三水区土地资源使用具有多样性,是广东省粮食、水产、蔬菜、畜牧等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全区土地总面积874.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23万亩、园地面积3.64万亩、林地面积18.26万亩、居民点及工矿地面积18.96万亩、交通用地面积1.17万亩、水域面积24.85万亩、未利用地面积7.23万亩见,三水区土地存量较大,目前全区尚有未利用土地7.23万亩,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其未来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并成为三水区对外招商引资的比较优势之一。

2. 水资源

三水区拥有西江、北江、漫水河、芦苞涌、西南涌、大塘涌、刘寨涌、乐平涌、左岸涌、樵北涌等大小河涌10余条,每平方公里主要河涌长度0.204公里。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达7.63亿立方米,主要依靠降水产生,属雨水补给型;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为0.681亿立方米;同时还有来自西江和北江的过境水,总量约2763.18亿立方米。其中西江发源于云南省的马雄山,三水境内全长28.5公里,最大流量5万余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7517立方米/秒;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三水境内全长48.4公里,最大流量162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246立方米/秒,是三水区的两条主要河涌,水资源较为丰富。

全区水资源的总体特点表现为:本地径流不多,但过境水丰富,可利用的水资源较低,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水质性缺水;时空分配不均。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多,枯水期(10-3月)少,径流量年际变化也较大,丰水年与枯水年之比为2.67。由于径流时空分配不均,故常有冬春旱、夏秋涝等自然灾害。

3. 生物资源

充足的阳光和丰裕的降水,使三水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区野生动物有各种兽类、禽类、鱼类,有远近闻名的禾花雀,有珍贵海鲜嘉鱼、鲈鱼、鳜鱼等;野生植物除竹、木外,还有种类繁多的中药材。

4. 旅游资源

三水区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其自然景观包括国家4A级风景区三水森林公园、以及大南山等山地森林;宝鸭洲、中间洲等沙洲河潴;世界上规模最大、有300多个荷花品种的三水荷花世界;广东省青少年教育基地侨鑫生态园、独特的三江汇流景观和云东海旅游经济区、以及水库等内陆水面。人文景观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村清代民居建筑群落大旗头古村;有4000多年历史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坭新石器时代银洲贝丘遗址、芦苞胥江祖庙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分布于西南、芦苞、乐平、白坭和大塘等镇的2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基础

三水区位于西江之滨,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得天独厚。从资源条件来看,本区江河、平原以及丘陵错落分布,形成了“三丘二水五分田”的土地分布格局,土地景观资源独特;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使其水热充沛,光照充足,生长季长,为全区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拥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而西江、北江、绥江在此交汇,形成独特的“江城水乡”景致,境内的大小河涌使其水资源(尤其是过境水)较为丰富,为全区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并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三水白鸭、乌鬃鹅、韭菜花、瘦肉型猪、黑皮冬瓜、“四季获”椰菜、桂花鱼等独占熬头的农业生物资源的存在为其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迳口华侨经济区多年的“三高”农业发展模式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三水森林公园、荷花世界等著名旅游景区的存在则能有效推动其观光农业的发展。从环境条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区污染型工业项目发展较少,工厂密度低,农业普遍采用禽畜鱼菜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对环境污染少,使得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相对较好,目前基本上无大的生态环境破坏。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还为国内外投资者投资三水,发展外延农业创造了优良的软环境。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强大的压力

1. 产业之间的压力

由于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这种“老天爷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先天弱质性。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农业市场的不稳定、以及长期存在的工农剪刀差致使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乃至政府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够。这是当前三水区,也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 产业内部的压力

农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产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当前,三水区农业龙头企业少,仅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即温氏集团三水分公司和联科畜禽良种繁育场,且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强,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导致全区绝大部分农民只能根据传统的种养习惯和市场信息去组织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而全区拥有的品牌农产品也仅限于“黑皮冬瓜”、“三水白鸭”等少数几个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土地的压力

当前,随着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如深圳、广州、东莞、中山、佛山顺德与南海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发了人口分布集中、人力成本高、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这些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打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则是对高度依赖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实行产业转移。三水区因其自身的区位、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势,必将成为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全区沿江各镇和上游地区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目前已在西南街道、乐平镇、大塘镇建立了3个大型工业园区,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致使农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在不断接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势必使其土地压力增大,用地日趋紧张。

4. 农业资源环境压力

由于农村工业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工业污染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特别是一些陶瓷厂、皮革厂、电镀厂、水泥厂等企业的生产,大量污染物超标排放,使得水体污染呈直线上升趋势。境内八条内河涌的污染类型均以氨氮和有机污染为主,漫水河的水质未能达到国家地表水水质Ⅲ类标准;大塘涌、芦苞涌、乐平涌、左岸涌、西南涌和樵北涌的水质未能达到国家地表水水质Ⅳ类标准,使得渔业养殖环境恶化,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各项建设不断侵占林地的现象严重,林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森林所独有的生态功能正逐渐被削弱。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愈来愈大。

5. 后发压力 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以及“生态优势”,决定了三水区农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后发优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三水区农业发展还存在科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后发劣势”,且这些“后发劣势”往往制约着“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导致全区在发展农业方面处于或上或下的进退两难境地。

(二)产业自身素质低下

1.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

2. 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 3.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4. 农业科技水平低下 5. 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考虑,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2.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3.加快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集约发展。 4.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5.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6.大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促进农业的发展

后记: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对生活了20年的这个生我育我的小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三水的经济在佛山大市中比较落后,虽然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但是农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但我坚信,凭借着善良淳朴的一代代三水人的努力,以及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三水的经济也一定会腾飞,三水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而我作为一个地道的三水人,无论走到哪里,不管三水的经济发展如何,我都会以三水为傲,以作为一个三水人而自豪!同时,我立志学习更多文化知识,为发展三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农业发展规划

2014年农业发展规划

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结构、发展特色、争创品牌、强化服务”为重点,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果品、金银花、苗木、设施蔬菜、生态旅游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招商力度,进一步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打造精品农业示范园,促进全镇农业结构调整。2014年计划全镇农业示范园建设达到30个,其中大王樱桃、大王核桃、孙楼大棚樱桃、祥泰苹果、金鲁蒙金银花、金地生态农业、名典北美海棠、兴润园林、大通农业、盛泉农业等10个农业示范园作为精品农业示范园精心打造并向全市推介。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载体,新发展大樱桃500亩,核桃800亩,金银花5000亩,苗木2000亩,设施蔬菜300亩。

2、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加快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我镇农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适合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但品牌意识淡薄。因此,要适应新的形势,改变观念,开发绿色和无公害食品,变各村自主开发品牌为全镇统一打造“潮泉”牌农产品,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出一批“潮泉”牌名、特、优农产品。

第四篇:农业发展规划

哈达铺镇2011年农业特色产业

发展规划

县政府:

为了充分发挥哈达铺镇的土地、气候资源优势,把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做优,特色做特,推动全镇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使特色产业变成真正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哈达铺镇党委政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经二零一一年元月八日经镇政府会议研究通过,制定了2011年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三农”工作统揽全局,以“十二五规划”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中药材、马铃薯、蔬菜三大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全镇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最终以靠特色产业发家致富。

二、规划建设四个高标准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一>计划在新寨川建立1200亩的马铃薯一级种扩繁基地。镇负责领导:王福全;技术指导:鲁熙俊;面积落实:驻村干部童飞。

1、建立50亩的马铃薯良种试验对比田。具体是:

 搭建防蛛网棚40个,占地20亩。品种对比试验:计划从张掖、青海、内蒙引进12个新品种,加上原有的陇

3、陇

7、LK9

9、34—126等八个品种,共计20个品种。扩繁马铃薯原种20亩,需10万粒原原种。所需资金:40个网棚,每个8000元,需32万元;原原种10万粒,每粒0.5元,需5万元。共需37万元。由镇农技站会同哈达铺马铃薯良种繁育合作社实施,合作社筹集8万元,其余资金由县上解决。

2、计划在新寨川建立1200亩一级种扩繁基地。预算需原种6万斤,每斤2元,需资金12万元,镇哈达铺马铃薯良种繁育合作社自筹30万斤马铃薯原种,共36万斤原种进行扩繁1200亩一级种薯。

<二>计划在力藏川建2000亩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种植基地该基地包括力藏、召藏、业仁、金木等四村,苗子由群众自筹,政府宣传引导,镇农技站负责技术指导,驻村干部负责落实地块。建立12亩的中药材种植效益对比试验田,具体由王家村阳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并在力藏村租地12亩搞中药材不同品种对比试验田,进行中药材的多模式,即露地与保护地种植模式对比试验。参加试验的品种有黄芪、当归、大黄、党参、柴胡、黄芩、羌活七个品种,每个品种进行地膜与露地的对比试验种植。租地12亩,需资金1.2万元;苗子、肥料、种、管、收、耕地等需资金5万元。试验田共需资金6.2万元。通过力藏川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聂仁、金木、赫藏、叶纳4村500户群众发展中药材无公害种植4800亩,主要是黄芪,使420户群众致富,增加群众收入360万元。 <三>在聂仁川建立100亩的无公害甘蓝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要求集中连片,采用高产优质的甘蓝新品种。由驻村干部赵晓兰负责落实地块,农技站负责技术指导。 <四>在上罗村建立100座塑料大棚,高原夏菜种植基地,每个大棚农户自筹1000元,县上补助5000元,共6000元。由驻村干部付玉忠负责落实种植农户地块、协调落实资金,技术指导由镇农技站会同县科技局和县蔬菜中心。

三、保证措施

1、镇主要领导在各基地亲自挂帅,保证人员、资金、技术到位、

2、加强力量,每个基地点抽调得力人员2名,配合驻村干部、技术人员利用两月时间搞好基地建设。

3、争取县政府落实基地建设的短缺资金。

4、争取县农牧局落实特色产业扶持资金。

哈达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三日

第五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 色 农 业 产 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 2

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菊苣1000亩。

4、高产粮。种植高产小麦、玉米55000亩。

5、养殖业。建设连片经营养殖小区1-3处。

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苑庄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瞄准现实和潜- 4

七、总体布局

根据庙安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镇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107杨树种植3000亩,主要分布在毕村、演马、尹村、田村等村。

2、规划发展花卉、苗木种植1000亩,在大秦村、白西、小秦村、前苑村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以庙安乡前小秦2000亩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以辣椒、黄瓜、西红柿、脱毒马铃薯、红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镇规划辣椒种植2000亩,在小秦村、官庄村实施。

2、规划黄瓜种植2000亩,分布在前小秦村、官庄、王庄村。

3、规划西红柿种植3000亩,2012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分布在前小秦、后小秦、王庄村。

4、规划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在王庄村、中演马实施。

5、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2000亩,2012-2015年实施,主要分- 6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黄瓜、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无公害蔬菜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七)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扩大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动作用,通过 “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协会+基地”模式,积极扶持宣汉县新丰苑蔬菜有限公司、宣汉县圣苑蔬菜种植合作社、苑丰蔬菜种植合作社,发展庙安乡中药材种植加工协会,在规模生产中提高科学种殖水平,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全套服务体系,建设产品产—加—销产业化服- 8910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男人想离婚多久会行动下一篇:农商银行周年庆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