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范文

2023-08-22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去年以来,我受组织的安排对**乡**村贫困群众开展农业技术对口扶贫工作。通过近一年时间深入农村、群众调查走访和研究工作,我充分认识到对**村的农业技术扶贫工作首先应通过农业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是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管是从长远还是短期来看,其意义都非常重大。

一、**村农业产业扶贫的现状

**村隶属**县**乡,地处**交界地带,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距离**县县城**余公里,是个典型的偏远贫困山区农业村。该村有**个村民小组,共**户**人(其中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该村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当地群众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花生、豆类、蔬菜等农产品和养殖鸡、鸭、猪、牛、羊等家禽(畜)为主要经济来源。2015全村人均收入**元。目前,该村农业发展处于农户零散种植(养殖)阶段,基本上没有形成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多数群众存在小农意识。长时间的独家经营和封闭式生产,造成很多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改革和创新意识。二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该村仅通水泥路**公里,土路**公里(其中有**公里断头路);经费紧张,投入较少,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修,发挥不了应有作用;辖区内山地、林地、坡地和耕地相互交错,没有规模成片;外出青壮年人员较多,在家群众基本上属于老、弱、病、小人员。这些情况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缺乏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很多群众还是迷恋于传统农业的老一套,搞点小打小闹的种植(养殖)业很有一套,但一旦经营上了规模,在技术上就脱节掉链,缺乏规模种植(养殖)的经验和技术。

二、**村农业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去年来,我按照“十三五脱贫规划”的要求,坚持把扶贫、脱贫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农村,逐社逐户走访调查、技术指导,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一年来的艰苦攻坚,花石村群众纯收入增加**余元,贫困户已经降至**户,降低了个**百分点,贫困人口降至**人,降低了个**百分点,具体表现为: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努力,**村逐步形成了核桃,水稻、玉米、油菜、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群众的栽种、养殖热情空前高涨,优质水稻、油菜等呈片区规模化发展趋势。今年来,该村共栽种杂交水稻**亩,良种油菜**亩,均获得了好的收成。

二是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在狠抓主导产业的同时,该村也非常注重农产品特别是经济作物的多样性发展。对柑桔、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也加大力气培育发展。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我们也加大力了对开发农产品的企业的重点培育。一年来,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个人集投资、集体融资等方式斥资**多万元,栽种核桃**亩,建立了**核桃产业园区;斥资**多万元,建立发展了**生猪养殖基地,目前均丰收在望。

三、**村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一年的扶持发展,**村的水稻、油菜、核桃和生猪养殖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该村贫困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乡没有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目前仅有**名“半路出家”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水稻、油菜、核桃和生猪养殖等产业方面的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本身业务知识不很娴熟,加之联系的贫困农户和贫困人员基数较大,人少事多,分身乏术,疲于应付,无法对农户进行系统全面的技术培训指导。

三是缺资金。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脱贫,其关键就是要增收。搞业务培训也好,搞技术指导也罢,一切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对农村的经济投入,一切都是空谈。而目前的**村农业产业建设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的投入,说直白点就是缺钱。没有钱,何谈产业发展,更谈不上技术支持和指导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这个道理。

四、做好**村产业扶贫的对策

目前制约**村农业产业建设主要是人力、资金、技术三个方面的因素,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个人认为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人力的方面

1、领导要转变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次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不是一项短期内的面子工程或形象工程,而是一项长时间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它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在党委领导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群众参与,全民动员,群策群力,共同攻坚,才能完成。

2、群众要积极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建设,其最终落脚点在农村,农民是最终的受益者。农民是否走出认识误区、农民传统农业观念是否改变以及农民是否真正参与其中,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败。扶贫先要扶志!我个人认为这项工作首先要消除部分群众“等”、“要”、“靠”等思想上的顽瘤,让广大群众摈弃“拿来主义”,积极参与进来,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见打赢这次扶贫攻坚战的希望。

3、技术力量要进一步增强。**村农业产业化技术支撑方面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是我个人单独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不是我推卸责任)。我一个人联系了该村三百余户四百余人的贫困家庭,按照上面“户户走访、人人见面”的要求,我每天不吃不喝,天天下村到社地工作,一个循环下来也要花费一个多月时间,这当中还不包括走访时群众不在家等情况。

二、资金的方面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水利设施、道路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用资金杠杆正确引导农民生产。二是群众要积极增加农业投入。要采取集一点、筹一点的办法,鼓励农民、特别是外地务工农民将闲散资金积极投资于农业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规模种植开发建设。三是要积极引导社会投入。政府要积极出台惠农措施,用活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吸引和引导农业组织到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建设,适当探索旅游农业新路子。

三、技术的方面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农业产业扶贫是陕西扶贫攻坚“八个一批”中首当其冲的第一场攻坚战,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当前,抓好产业扶贫要以一产为载体、技术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抓手,实施集约化农业战略、走“

一、

二、三”产融合、特色农产品品牌引路、农村互联网拓展营销,进一步把“生产服务、产品加工、市场消费”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县、镇、村情,扬长避短、瞄准优势,切实走一条促进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农村生态美丽富饶、农民依托产业增收的小康之路。因此,农业产业扶贫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三个问题。本文就以陕西略阳县乐素河镇小湾村为例,对其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做了详细调查与分析,旨在摸索产业扶贫的根本途径。

略阳县地处陕西省西南端,秦岭南麓,汉中市西缘,嘉陵江上游,南朝四川广元,西接甘肃陇南康县,地理位置属于陕甘川三省交汇地带,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片区县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县辖15个镇2个街道办145个行政村20个社区,全县总面积2831k?O,总人口20.1万,总农户34779户,农村人口13.97万,贫困村95个,贫困人口13255户,42997人,分别占总农户与农民的38.1%、30.8%,贫困户和贫困农民超过两个1/3。全县农业产业扶持8452户,30634人,分别占全县总农户和农民的24.3%和21.9%,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占总农户的1/4,贫困人口超过1/5。

乐素河镇小湾村是略阳县95个贫困村之一,辖小湾、大湾、蔡家山、冯家坪、杨家坎5个村民小组,共计162户612人;其中,贫困户102户367人,发展产业的87户339人,分别占全村总农户和农民人数的53.7%、55.4%。全村65岁以上老人116人,占19.0%;劳动力323人,占52.8%;劳务输出215人,占35.1%,全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全村耕地面积89.7h?O,人均0.15h?O;林地面积1125.3h?O,退耕还林106.0h?O。

贫困户及产业现状

种植业:全村常年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等作物面积23.3h?O。2017年102户贫困户种植天麻1940窝,猪苓33035窝,种植柴胡7.5h?O,银杏0.37h?O,白芨、梭罗果、黄精等0.33h?O。

养殖业:贫困户养猪28头,牛19头,羊12只,蜜蜂179箱,乌鸡200只。(非贫困户,养蜜蜂15箱)

新型农业主体:全村有博兴中药材合作社、建辉猪苓合作社、云林中药材合作社、云天外农业开发公司等4家新型农业主体,主要发展中药材和略阳乌鸡。累计带动周边20户贫困户发展猪苓栽培15000窝,供应群众略阳乌鸡苗4500只。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短、平、快与长效项目结构不合理

项目范围小,技术不规范。例如:短期项目魔芋,略阳县农业局投资9.75万元,免费发放7.5t种芋,全村102户贫困户中仅有46户种植,面积2.67h?O,据调查魔芋栽培技术粗放、栽前种芋消毒的有15户,仅占1/3,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潜在流行的风险较大。

随意性种植、市场观念不强。在长效项目猪苓宅配上,102户仅有61户栽植,共栽猪苓15990窝。“猪苓”这种“懒药材”,种植后一般3年可见效,每一窝栽种0.5kg,可收获2.5-3.0kg,虽然市场价格近年有所波动;据调查千品也达70元/kg,鲜品30元/kg,是省事、省力的地方特色药材,致富潜力较大。柴胡种植上,农户几乎是放任管理。

思想守旧、特色种植极少。例如:黄精、白芨、银杏等中药材,仅有6户贫困户栽植,面积0.25h?O。油用牡丹,仅云天外农业开发公司种植5.3h?O。

没有凸显地方支柱产业,忽视了传统养殖

对“略阳乌鸡”支柱产业的认识不到位。略阳乌鸡是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县农业局对小湾村出台优惠政策:对于10元/只的乌鸡苗,补贴8元/只,贫困户只掏2元/只;百味网以不低于30元/kg的价格回收成品鸡。全村乌鸡饲养总量4500只,贫困户养殖200只,不到2只/户。

对“菜篮子”不重视,不能保障日常所需。例如养猪:102户贫困户仅有28户养猪28头,肉食供应,不能自给;牛、羊?B殖更是少之又少,多数农户吃菜靠购买。

养蜂技术落后、产量小效益低。据调查102户贫困户中,有7户养蜂179箱;年产蜂蜜1.5-5.0kg/箱,平均2.5kg/箱,产量小、产值低、效益差。

新型农业主体少而单

一、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

专业单一,技术不规范。目前全村运行的只有3个专业合作社(建辉猪苓合作社,于2016年4月注销),带动5户/社,主打品种都是猪苓。据笔者4月中旬至5月初入户调查,猪苓种植技术无标准、无规范,有大行种植的,也有挖窝种植的,对于椴木和蜜环菌每窝用量是多少,农户众说纷纭。

龙头企业起步晚,示范带动作用小。全村仅有云天外农业开发公司一家企业,目前为村民孵化略阳乌鸡苗4500只,公司后续设施正在完善之中,期望进一步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养殖,形成“公司+农户”模式。

无专业化协会组织。镇域土专家和本村能人的技术与经验不能切磋、交流、总结和推广,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技术支撑不够,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不足

养殖业的疫病恐惧问题。以养鸡为例:据入户走访,农户反映过去养鸡成活率不到80%,因此对于略阳乌鸡养殖项目是瞻前顾后、心存顾忌。

种植业的技术不懂不精。以魔芋种植为例:生产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种芋消毒”,虽然县农业局派精兵强将搞技术培训,但是2/3的群众培训后并没有在地里实施这项技术。

特色栽培上犹如盲人摸象。群众对于油用牡丹、白芨、黄精等名贵油料、药材的种植技术是一筹莫展。

技术储备、更新跟不上需要。各级技术部门对于专业细分的产业发展新形势估计不足,许多新领域、新技术干部也是“不懂、不会、不清楚”难以解决当前农业产业扶贫的问题。

产业链条断缺,农产品加工增值无望

村上没有形成“

一、

二、三”产融合的格局,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企业俱无,“互联网+”农业更是无从谈起,农产品缺乏深度开发,产值无法进一步提升。

农业产业扶贫对策的探讨

科学产业布局,发展特色种植。一是分户施策。因户谋划一年与多年发展项目;二是后续服务。集中技术力量指导管护,对46户贫困户种植的2.67h?O魔芋及早联络产品销路;三是横向合作。借助中药材部门对43户种植的7.5h?O柴胡实施技术指导,以管促收;四是实施“精细化”指导,排除群众在黄精、白芨、银杏、油用牡丹种植中的技术难题。“以干部下乡入户分类指导为基础,以各项管理技术措施落实为手段,以促进全面丰产增收促发展,以增加群众货币收入为目的”,切实从“产业布局、跟踪服务、产品销路”上下功夫,做好农业产业发展“一条龙”服务,确保产业扶贫见成效。

巩固供给基础,狠抓支柱品牌。一是狠抓品牌建设。倡导贫困户养鸡,力促地方名片“略阳乌鸡”这个支柱产业,适度控制户养规模,确保养多少、成多少;二是巩固菜篮子工程。倡导每个贫困户至少养殖1头猪,保证肉食供给;三是狠抓山地养蜂。利用山地蜜源植物种类繁多的优势,倡导每个贫困户至少养5箱蜜蜂,村上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统一指导。通过“保供给、重支柱、巧发展”加快小湾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示范引领群众脱贫。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对云天外科技公司?o予政策优惠扶持,尽快完善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为贫困户养殖略阳乌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携手走“公司+农户+市场”的发展之路;二是倡导专业细分。培育特色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模式,提供市场信息、促进产业扶贫向“名、优、特”方向发展,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号召。三是成立专业协会。在村上现有3个猪苓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猪苓种植协会,协同攻关技术、产品和市场的问题,探索猪苓丰产栽培模式,带动长效项目的实施。

提供技术支撑,确保产业入户。一是实施病虫防控。干部下乡切实指导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解除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的后顾之忧;二是实施跨学科指导。干部要与时俱进,开展特色种养殖技术指导,解决魔芋、油用牡丹、柴胡、黄精、乌鸡等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三是实施技术培训。切实注重县级师资、镇村干部及贫困户的“三方”技术培训工作,解决技术断链的问题,全程跟进服务贫困户。

挖掘乡土人才,兴办龙头企业。大力发掘农村人才资源、发掘农村能人,带头兴办龙头企业,切实做到企业“规模适度、技术精湛、效益明显”;利用现有龙头企业,把

一、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1 贫困、精准脱贫与农业产业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扶贫开发事业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长期开展, 也取得了独一无二的辉煌成果, 尤其是我国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使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1.7亿人 (表1) , 农村绝大多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对于“贫困”一词, 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世界银行将贫困定义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1]。从社会角度来说, “穷人”指的是那些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生活在大多数人认为能够接受的最低水平之下的人们。从心理的角度, “穷人”指的是自己认为是社会组成部分, 但又感到被剥夺了参与社会其他成员所能享有事务的权力[2]的人们。通俗的理解, 贫困应是指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我国政府将贫困线从2009年的农村人均纯收入1196元/a提高到了目前的2300元/a (按2010年不变价计) , 据此, 我国有7000多万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5年中国经济发展“成绩单”: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 目前7000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发展中大国不协调的画面,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梗阻。

精准脱贫, 贵在精准, 重在摆脱贫困。2015年11月,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3]同时, 满怀信心地认为, 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到2020年, 通过产业扶贫, 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 通过转移就业, 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 通过异地搬迁, 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 总计5000万人。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 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 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4]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 (2015年9月湖北省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 中的惠民政策为5个方面:产业发展、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村公共事业服务及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从产业发展位列首位不难看出, 发展农业产业, 实现全国3000万人口脱贫是扶贫攻坚的题中应有之义、重中之重。此外, 如若不发展农业产业, 传统农业作为生存农业, 因其生产率水平低下, 生产规模狭小, 加之收入水平低下造成农民具有返贫困风险, 将造成“贫困的永久化”[5]。

农业产业化自1993年在山东省率先提出后, 经过20多年, 在全国各地, 尤其是东部平原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市场化的产物, 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比较利益的有效途径和新型方式[6]。简言之, 农业产业化, 一方面, 以土地为基础, 发展规模经济, 为贫困人口提供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提高农业产量;另一方面, 实现规模经营, 将农业与市场紧密结合, 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联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产业体系, 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从而促使农民增收。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 才能真正有效解决脱贫到户到人这个“最后一公里”问题。

2 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现实困境

发展农业产业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 是精准脱贫的主要方式。农业产业化通过20多年的发展, 已融入各地的农业发展实际, 其经营模式形式多样, 大体上可以分为企业带动型 (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 (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合作社+农户) 、市场带动型 (专业市场+农户) 三种基本类型。通过对湖北省ZJ市DS镇的实地调研发现, 该镇主要实行以合作社为纽带, 以发展基地为基础的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在以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的实际运行中, 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显示, 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总量持续增加, 但在整个财政支出占比却呈现下降趋势 (表2) [7]。

具体到地方上, 从ZJ市DS镇来看,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DS镇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仍比较滞后。如在农村道路建设上, 虽然实行了“村村通客车”工程, 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 所谓村村通客车, 通的是行政村, 而非自然村, 全镇仍存在49.4 km未硬化村组道路, 从财政支出上看, 乡镇财政在农村道路上投入较少 (表3) 。

从表3中可以看出, 乡镇政府对于道路设施建设投入金额少, 比例低。即使部分村组道路通过“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土地整理项目资金进行建设, 但在DS镇仍有4个贫困村, 基本上远离交通要道, 地处偏远, 集体经济难以发展。贫困户辛苦耕作的农产品和畜养的家禽, 因道路不通无法外运销售, 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入。再如, 在电力设施方面, DS镇从2014年开始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截至2015年11月, 24个行政村62个台区完成了41个台区的安装工作, 解决低电压用户1114户, 变压器卡口用户622户, 但仍有21个台区的农村居民用电缺乏保障。

2.2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基地建设进程较慢

ZJ市地处江汉平原以西, 交通便利, 以平原为主, 多丘陵、岗地。DS镇处于ZJ市区以西, 辖24个村2个社区, 2015年财政收入突破亿元, 农业总产值19.86亿元, 主要种植粮棉油等经济作物, 蔬菜, 柑橘、草莓、白瓜等特色水果, 属于中部地区经济发达乡镇、工业强镇, 拥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06家, 但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没有规范运作的松散型团体, 目前只培育和发展了谷雨春、金盘山果蔬等几个特色农业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对基地建设和农户起到的辐射带动作用小。截至2015年底, DS镇只有3家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农业企业, 没有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农业企业。大部分农户仍是小农意识, 以家庭种植为主, 未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基地受行政村地界的限制, 发展相对滞后, 加之农村土地改革中土地流转难度较大, 优质水稻基地、蔬菜示范基地等规模经营推进较慢。

2.3 市场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 现代化的农业市场信息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贫困户不具备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供需和动态。例如, 2015年柑橘的价格受市场供需的影响达到近几年最高价格, 但贫困户获取信息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在柑橘上市时担心难以卖出, 采取大批量低价方式售出, 当得知市场实际价格时, 却没有库存的柑橘可以销售。另一方面, 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使得优质农产品没有畅通的销售渠道, 例如, DS镇的特色草莓, 由于缺乏销售门路和营销手段, 将消费人群简单地定位为沿途经过的车主, 农户通过沿路摆摊贩卖。

2.4 专技人才短缺, 农业技术难以推广

通过调研, DS镇4个贫困村, 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人员超过劳动力的50%以上, 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 普遍存在劳动人口少、劳动能力差、文化水平低的问题, 且基本上形成了农忙时耕作、农闲时外出打临工的生产状态, 虽然可以短期内增加家庭收入, 但错失了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时间和机会, 只固守于落后的生产方式, 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阻碍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

2.5 特色农业品牌少, 认知度低

多年来DS镇利用岗地、平原的地理条件, 规划并初步形成了优质水稻4667 hm2、优质棉花667 hm2, 建设精养鱼池1000 hm2、双低油菜基地2667 hm2、柑橘基地2667 hm2、白瓜基地800 hm2和蔬菜基地667 hm2。但目前只有“比绿”“八亿”少数几个商标, 没有建立具有全省或地区性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且大部分农产品处于初加工甚至未加工环节, 产业链条极短, 没有充分挖掘产品的附加值, 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农户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无法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

3 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路径选择

3.1 多方加大投入, 夯实农业产业基础

多方投入资金, 一方面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1) 提高乡镇政府财政支出比重。乡镇政府不仅要重视大型农业设施的修建、交通主干道建设和示范带建设, 更应逐步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如村组道路硬化、村庄沟渠排水、垃圾清运设施等纳入财政列支项目, 加大财政支出。建议可结合当地财政实力, 实施时间倒逼机制, 在3~5 a内实现自然村道路全硬化和科学的沟渠排水系统, 建设全覆盖的农村运输服务体系, 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问题的同时, 彻底破解农产品因交通不畅难以转化为经济收入的困境。

(2) 积极向上级争取涉农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绝大部分是通过向上争取项目, 由上级财政直接支付或转移支付来实现的。例如,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近年来将新农村建设、农业、林业、水利、财政、发改、交通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 共整合涉农资金2.5亿多元, 形成了扶贫攻坚强大合力, 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的标准, 投入农业项目建设, 进行迁村腾地、修渠开路、平整土地, 高标准建设高产农田3533 hm2, 实现机械化作业率95%以上, 带动农业产业扶贫[8]。

(3) 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脱贫提供助力。发展农业产业, 资金是必要条件。贫困农户本身收入低, 基本生活难以维持, 筹集发展资金尤为困难。对此, 建议可由政府列出帮扶项目清单, 地方农村金融机构相应推出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的政策, 即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政府扶贫担保基金的一定比例来确定贷款标准和额度, 重点向贫困户发放用于发展种养业的免担保、免抵押贷款, 切实解决部分符合条件贫困户的发展资金问题。

3.2 连片开发基地, 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进行基地建设应该按照“高效、优质、高产”的要求, 客观分析自然资源优势, 确定主导产业, 打破行政村、乡镇的地界限制, 转变农户的守土意识,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 实施区域性布局、专业性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开发, 逐步形成“多村一品”或“一镇一品”或“多镇一品”的专业生产基地。以上文分析的DS镇为例来说, 建议围绕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和柑橘、草莓、白瓜等特色水果, 由ZJ市牵头, 对DS镇及发展相关产业的临近乡镇进行集体整合, 连片开发, 建设大型水稻、柑橘、草莓基地, 推进大规模经营, 逐步改变“小基地、低产出”的产业现状, 促使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3.3 培育市场体系,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 健全农业市场体系, 利用贫困户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 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 有效解决农村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1) 为贫困户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例如,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采取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的方式, 山元养羊合作社给贫困户免费提供5只母羊, 或者帮助争取扶贫资金和贷款、或者为母羊赠送保险, 同时负责技术指导, 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每只母羊年均至少可繁殖4只羊仔, 贫困户仅靠养殖母羊, 年均可增收2万多元。

(2) 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 积极构建“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使农牧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连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产业体系。从前面的分析中可看出, 无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是贫困户无法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构建一体化经营, 不仅能有效解决产品销售难题, 同时可拉长产业链, 提升附加值, 极大地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3) 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 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各类信息的闭塞, 使农户很难掌握市场供需变化, 增收尤为困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种养加、产供销”各环节的纽带, 是经济形势、农用科技、土地政策、市场价格、市场供需等各类综合信息的汇集点, 需以此为点, 结合村级网格服务平台, 探索建立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 为农户及时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9]。

3.4 培养专技人才,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农业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创新是根本, 农业产业脱贫, 人才是关键。

(1) 实施“引进来”战略。无论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还是专业生产基地的开发, 人才匮乏已然成为最大瓶颈之一, 贫困村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贫困户没有掌握农业技术, 技术集成度和成果转化率较低。据统计, 在我国农村的发展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到50%, 而发达国家高达70%。结合贫困村产业发展, 可采取由政府引进技术、财务、管理等各类人才, 对接贫困村开展技术和业务指导。

(2) 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 举办各类种植技术、农业政策等基础知识培训班, 普遍提高农民“科技兴农、科技增收”的意识和农业基础技能。同时, 积极探索“科技入户”的精准培训方式, 针对种养大户, 开展送科技入户活动, 充分发挥种养大户科学种养的示范带动作用。例如,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通过培训种植大户, 科学种植芦笋, 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 解决农民就业400多人次, 增加农民收入50余万元, 真正实现贫困户顺利脱贫致富。再如, 陕西省延安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扶贫培训体系, 采取上门宣传、集中培训、现身说法等培训形式, 力求实现贫困户人人参训, 户户受益, 年累计培训达到6.5万人次[10]。

(3) 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农业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 有组织地将农村实用人才送进学校, 系统学习最新的实用性农业科学知识。同时, 分批组织外出参观交流学习, 启迪思维、开拓视野, 实地考察农业产业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实用技术。如DS镇在2015年分批组织各村负责人及种田能手、合作社经营者, 先后赴十堰市竹山县、竹溪县等地, 考察学习农业产业化。

3.5 树立品牌意识,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品牌

做强农业品牌是发展农业产业, 实现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的必由之路。

(1) 转变农户思想。农村贫困户大多采取的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分散低效的经营方式, 产量低、农产品价格更低。要实现农户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首先要转变思想意识, 在土地有序流转的基础上, 引导贫困户的劳动力就近加入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 从事农业生产。在实行规模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 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和生产者都要充分认识到品牌是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及打造良好品牌的重要性, 根据产品特色, 明确市场定位, 创建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2) 提升农产品质量。农户家产的农产品质量与市场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树立质量是品牌生命线的理念, 农产品质量上不去, 品牌就闯不出去, 继而沦为空壳。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 加大科技投入, 增加农产品的技术含量, 提高集约化、组织化、机械化程度, 确保农产品的优质高效。例如广东省在评选农业品牌过程中有成熟的一套标准, 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度, 十大农产品品牌系列评选都将可追溯作为重要指标, 从种植环节开始, 到进入消费者餐桌, 确保百分之百质量安全。

(3) 加大营销宣传。销售环节是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关键。以合作社品牌为依托, 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营销定位, 逐步建立农产品消费家庭的识别系统, 使优质高效的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真正实现农户增收。

摘要: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阻碍因素。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精准脱贫为中心论点, 以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为例, 重点分析了当前农业产业脱贫存在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专技人才短缺、特色农业品牌少等现实困境, 并从多方加大投入、连片开发基地、培育市场体系、培养专技型人才、树立品牌意识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精准脱贫,农业产业化扶贫,现实困境,路径选择,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问题.社会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0.

[2] [美]吉利斯, 波金斯, 罗默, 等.发展经济学[M] (第四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 2015-12-02.

[4]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 2015-11-04.

[5] 黄承伟, 覃志敏.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的契机——基于重庆市涪陵区产业扶贫实践分析[J].农村经济, 2013 (2) :67-71.

[6] 雷俊忠, 饶开宇.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7] 冯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体系重构[J].农村经济, 2007 (1) :74-77.

[8] 胡志红.襄州区产业培育促民富精准扶贫拔“穷根”[N].襄阳襄州网, http://www.zgxy.gov.cn/html/201510/30/306654210.html, 2015-10-30.

[9] 陈龙.东海县高效农业基地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0.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吉林省东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关键环节

吉林省东部地区城市, 在发展特色农业以前是一个相对落后贫穷的地方。近些年来在党中央和地方领导的领导下开始转变思路, 根据自身的地区优势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探索和整理出符合自身发展现状的精准扶贫的道路。众所周知, 吉林省一直都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和能源基地, 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吉林省特别是东部地区逐渐表现出了发展动力不足,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东部地区的农村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贫穷落后的地区。自古以来吉林省东部地区就是以农业经济为主,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 该地区开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集中开展特色农业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吉林省东部地区已经初步发展成了涉及到农业的育苗、肥料、农药、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 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共生互利的良好局面[1]。

二、精准扶贫如何实现市场效益与惠农效果的双赢

一直以来如何实现特色农业市场效益都是困扰吉林省乃至全国各地特色农业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通过对比较典型的东北特色农业市场--东省寿光市, 的调研可以发现做大和做强销售市场是发展特色农业市场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另外对于鲜活农产品如蔬菜、春茶、竹笋等得销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因此发现便捷快速的运输和检查通道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因素。另外要想把特色农业市场做大做强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带领作用, 即通过鼓励和扶持大户、经纪人、企业等做大做强使其能够承担起地区的龙头作用, 实现全方位的精准扶贫。需要指出的是做大规模, 努力拓展产业链条, 发展农业的上下游产业集群, 是发展强大的特色农业的基本方向。

其次如何进行特色农业惠农利贫, 实现精准扶贫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市场发展精准扶贫实现惠农利贫的基础。但是单纯的做大市场也无法实现惠农利农, 这该需要通过涓滴效应等多种科学的有效机制来实现惠农利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就是为了可以将以往分散的, 孤立的个体农户通过产业化发展链条捆绑在一起使其聚集发展, 只有当聚集程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 就会相应的带来许多创业、就业机会, 惠农利贫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2]。

三、特色农业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来实现精准扶贫, 首先需要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进行整理, 只有对其相互的关系弄清楚之后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目前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特色农业大多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因此这对发展惠农利贫而言, 具有十分天然性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吉林省东部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来实现精准扶贫具有十分巨大的优势和成功概率, 因此对本地区而言要想实现精准扶贫就继续加大对发展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吉林省东部地区现有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说明, 当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化之后, 不仅仅可以极大程度上发挥特色农业的集群效应, 同时也可以大大的降低农民的生产资料、科技服务的成本, 提高利润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为广大贫困农户提供一条崭新的增收致富的通道。

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认清自我在市场当中的定位,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是发展特色农业市场的销售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东部地区的贫困地区发展期符合自身情况的特色农业, 政府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 在基于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之上, 沟通联系当地具有实力的有活力的大户、企业, 来帮助和鼓励其发挥市场的带头作用, 给与其一定的政策指导和邦之来帮助其开创市场、拓展市场。于此同时, 政府部门好需要积极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 打通制约市场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来促进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3]。

最后根据调研发现实现精准扶贫还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 探索精准扶贫的道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应的措施。通过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特色农业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的调查而言, 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情况, 即在一个区域内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发展你的初具规模了拥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之后, 虽然这种市场也给广大农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家致富额机会, 但是对于那些较为贫困的农户而言却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和约束无法有效利用市场提供的这种机会。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根据贫困农户的具体实际情况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措施, 实现精准扶贫。这些基本措施详细如下[4]:

(1) 解决资金缺乏问题。很多贫困农户由于其贫穷的家庭实际情况, 在面对良好的发展机会时往往会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而错失良机。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为贫困的农户提供低利率的小额信贷金融服务, 来帮助贫困农户能够借助特色农业长夜来实现脱贫致富。

(2) 能力建设和科技服务。在目前的特色产业发展实践过程当中, 也经常会发生贫困户技能不足被边缘化的情况发生。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需要极大力度对边少落后的区域的平困农民的公共服务力度, 通过制定出如巡回讲座等形式为广大的贫困农民提供必要的知识讲座和科普宣传, 并且有针对性的提供建设服务和农业科技服务。

(3) 改善生产条件。目前不仅仅在吉林省东部地区甚至在全国, 绝大部分的贫困农民的贫穷落后的原因除了自身家庭环境之外, 基本都是因为生产条件落后甚至非常恶劣在成的, 这主要变现为其所处村庄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非常的不完善, 缺乏基本的生产劳作的条件。者也是成为制约广大贫困区域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实现脱贫之道的关键因素,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和前提。

(4) 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自古以来农业都具有非常低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在面对自然环境改变的时候显得格外的脆弱性, 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如今农业在市场化变革的时候也往往是没人任何的抵抗能力。在自然和市场两方面的风险共同影响下, 也会造成特色农业及时拥有足够的资金也无法发展壮大。

因此, 为广大农户制定出科学完善的防范自然和市场风险的措施, 构建起健全的防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商业保险制度来为农业发展提供兜底保障。除此之外, 我们还需要积极的探索和发展农产品价格保险, 来降低市场风险。最后政府还需要积极的开展各种农业补贴来降低农民的成产成本, 提高其自身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以及实现集群化发展, 通过报团取暖的方式来降低风险损失。

四、结束语

吉林省东都地区通过积极响应党中央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开展精准富平的号召, 积极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开展特色农业产业,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步。本文通过对其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其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 并指出了一些改善和提高的建议和措施。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是要集中力量进行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吉林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东部地区的农村近年来在农业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为我国的进准扶贫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案例和范本。本文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农业特色产业的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指出了以市场化为基准导向不仅能够实现构建起特色农业产业, 同时也能够促进和帮助当地的农民实现脱贫制度实现惠农利贫效益双赢。本文以吉林东部地区的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例, 旨在为我国其他地区农村实现特色产业发展, 实现精准扶贫提供一些保障性和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化,精准扶贫,政府作用,东部地区

参考文献

[1] 陆汉文.东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及其对精准扶贫的启示——产业链与利益相关者的交叉视角[J].当代农村财经, 2016 (7) :9-14.

[2] 夏自成.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保障措施[J].山西农经, 2016 (15) :21-21.

[3] 高杰, 廖望科, 冯宇彤.大理州“互联网+”特色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现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7 (18) :39-40.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河北省的扶贫工作越来越完善, 此次调研中发现扶贫模式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最后形成“综合性扶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十三五”以来, 河北省加快扶贫工作计划, 全省选派2.2万余名驻村干部奔赴贫困乡村助困扶贫, 知识分子、技术人员亲临指导、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乡村旅游、淘宝村等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中金融、科教、电商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省加快扶贫攻坚工作步伐, 精准扶贫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河北省的扶贫模式。吴小花研究“互联网+”时代农村新型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1], 李立行研究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科技精准扶贫——无为县泉塘镇科技扶贫新模式初探[2], 从中了解到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给人民脱贫带来了新的道路。毛峰研究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3], 邓小海研究旅游精准扶贫研究[4], 论述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结合河北省太行山地区等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还有很大的空间, 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业是未来几年的重要发展趋势;黄仲研究了养殖业精准扶贫主导产业作用[5], 全承相等研究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6], 刘静在《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7]中从产业、政策、金融等方面对扶贫做出研究, 但没有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根据河北省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发展金融、电子商务等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驻村干部的亲临指导等扶贫模式, 促使河北省实现脱贫, 奔向小康社会。

2 河北省的扶贫历程

2.1 河北省贫困地区的分布

河北省根据地理特征可分为黑龙港流域、燕山片区、坝上地区, 根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 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村资源条件特点, 按照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已形成了“两带两片”的区域产业布局[8]。太行山生态绿色扶贫产业带, 以苹果、梨、桃、大枣、核桃、小杂粮、蔬菜和忽然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燕山立体经济扶贫产业带, 以板栗、葡萄、樱桃、苹果、仁用杏、山楂、药材、食用菌和小杂粮等为主导产业;坝上多业互补扶贫产业片, 以食用菌、错季蔬菜、甘薯马铃薯、小杂粮、生态养殖等为主导产业;黑龙港精品粮菜扶贫产业片, 以设施蔬菜和规模化养殖为主导产业。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贫困区逐步构建起脱贫产业体系和就业支撑体系, 产业扶贫大格局已经形成。

产业化过程的形成, 果、菜、粮万亩, 畜已经达到超百万头, 其中蔬菜、食用菌、小杂粮、大枣、核桃在万亩以上, 苹果、中药材将达百万亩[9]。肉牛、奶牛、羊、禽饲养规模大, 发展迅速, 但大多是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相对较少。

2.2 河北省的主要扶贫工作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 目前河北省的扶贫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补贴, 河北省扶贫事业经历了十几年, 减免农业税, 补贴给农户;低保户、五保户的基本生活补贴。二是基础设施, 驻村干部为农村道路硬化亮化, 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方面作出贡献[9];进行危房改造;自来水、便利的生活家中或就近洗澡、安全用电;为农民提高生产、收割机器, 减少农忙时间等。三是教育问题,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建档立卡的学生可免除学费、住宿费、课本费用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 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也减轻家中负担。四是医疗卫生, 农村新农合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五是产业化发展, 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的发展, 经济合作社的建立带动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部直接推行;农户广泛参与和合作推行。如张家口沽源闪电河现代农业园区, 康保光伏发电及养殖复合基地项目等[10]。六是旅游扶贫, 馆陶县寿东村粮画小镇、武强周窝村音乐小镇、衡水武强周窝音乐小镇等, 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七是技术指导方面, 电子商务“淘宝村”的发展, 如邢台平乡县电商扶贫;不定期对当地需要的人进行技术培训, 找到好工作等方面的支持。

3 综合性发展农业产业化

3.1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主导产业、产品为核心, 优化生产要素, 实行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进行企业化管理形成种植、养殖、金融、电商、科教和娱乐等一体化经营体系, 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通过采取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强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 确保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同时提高农户的积极性[11]。

3.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近年来, 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 但目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 产业化主要体现在龙头企业的带领, 当地农民主要是在里面打工, 作为经营主体入股参与的很少, 龙头企业大多提供资金支持, 在统一化管理科技创新方面仍有欠缺。

农业产业化将来发展的方向, 在国家政策支持的范围内, 根据当地的土地气候水资源条件进行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 解决了小农户生产中的市场问题;对现有的家庭型的加工制造业进行公司股份制管理, 在进行统一规划的过程形成各地独特的风景文化, 建设休闲娱乐场所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 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相关部门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等,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如图1所示。

资金方面的支持, 近年国家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村的发展, 金融信贷方便;在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工程中, 注重产业园的构建, 得力于专家的亲临指导, 如李宝国指导的“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形成自己的品牌销量遥遥领先, 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互联网在农村发展良好, 为农产品的发展注入了行的活力, 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不仅增加收入, 而且形成自己的品牌,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化扩大市场规模, 增加就业机会, 减少了农民工外出务工, 避免了背井离乡, 缓解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 有助于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仅人们的收入增加, 而且提高了生活质量。产业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有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 符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是农民实现顺利脱贫, 也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 我国农村将会展现新的气象。

4 结语

本文通过参考文献及实地调查,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福音, 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 实现顺利脱贫;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特色产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不仅实现顺利脱贫, 而且使农村农民呈现新面貌, 本文介绍了综合产业化的模式突出特色选产业、明确市场、融合产业综合发展, 注重因地制宜、规划衔接、全产业链、长远规划等给农村带来的新气象, 解决河北省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顺利实现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给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摘要:基于河北省扶贫工作, 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对河北省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进行创新, 大力发展金融扶贫、科教扶贫、电商扶贫、发展农业企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产品品牌等精准扶贫模式。通过文献综述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了解精准扶贫, 更好地做到精准扶贫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同时也为河北省的扶贫模式的持续发展提出尝试性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河北省

参考文献

[1] 吴小花.“互联网+”时代农村新型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06) :117-120.

[2] 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10) :212-217.

[3] 李立行.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科技精准扶贫——无为县泉塘镇科技扶贫新模式初探[J].安徽科技, 2016 (10) :19-21.

[4] 黄仲.切实发挥养殖业精准扶贫主导产业作用[J].湖南畜牧兽医, 2016 (5) :1-2.

[5] 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5.

[6] 全承相, 贺丽君, 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5 (1) :118-123.

[7] 刘静.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4.

[8] 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1-4, 20.

[9] 张亚明, 严玲玉, 石笑贤, 等.河北省贫困地区“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 :21-26.

[10] 梁本凡.基于“精准”的脱贫攻坚宏观策略研究——以河北省古北岳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J].河北学刊, 2016 (5) :114-119.

上一篇:单位网络扶贫工作计划下一篇:疫情期间扶贫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