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银行范文

2023-09-14

农业发展银行范文第1篇

一、招聘岗位

电子银行中心(石家庄)95588服务代表,主要负责通过电话为客户提供人工服务,含账单查询、业务咨询、投诉受理、在线营销等服务。

二、招聘条件

1、年龄30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经济、金融、管理、外语、法律、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同等条件下,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者优先。

2、爱岗敬业、品行端正、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单位规章制度,无不良行为记录。

3、口齿清楚,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流利,获普通话证书着优先。

4、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正确的客户服务理念,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5、身体健康,能够适应7*24小时运行的工作需要,能够适应轮班及夜班工作。

6、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汉字录入速度60字/分钟以上。

三、工作地点

河北省石家庄市

四、薪资待遇

1、带薪培训:培训时间10天左右,每天40元的补助。

2、试用期工资为正常工资的80%(1920元),试用时间为三个月。

3、薪资:基本工资2400元/月+绩效+夜班补助300元/月,平均工资3000元以上。

五、合同签订

农业发展银行范文第2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农业发展银行范文第3篇

(1)打开IE浏览器,选择“工具”菜单-->“Internet选项”-->“高级”标签-->点击“还原默认设置”,点击“确定”后关闭所有IE浏览器窗口;

(2)打开IE浏览器,选择“工具”菜单-->“Internet选项”-->“常规”标签-->Internet临时文件设置中的“检查所存网页的较新版本”选择“每次访问此页时检查”。并在Internet临时文件设置中点击“删除文件”,在“删除所有脱机内容”前打勾后点击确定关闭对话框,关闭所有IE窗口;

(3)卸载所有IE浏览器的插件栏(如yahoo.google.baidu.soso等)

(4)打开IE浏览器,选择“工具”菜单-->“Internet选项”-->“安全”标签,在“请为不同区域的Web内容制定安全设置(z)”窗口内选择“Internet”,然后选择“自定义级别”,将“Activex控件和插件”中“下载已签名的Activex控件”、“运行Activex控件”等设置为“启用”或“提示”,点击确定后,请重新启动电脑;当再次打开网上银行,在地址栏下有提示控件.右击下载安装.

(5)直接下载Activex控件

(6)“开始” --> “运行”,输入:rundll32.exe setupapi,InstallHinfSection DefaultInstall 132 %windir%infie.inf(可以右键粘贴),回车后即可快速重装 IE 。

农业发展银行范文第4篇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新时期, 我们更加注重农业生态效益, 然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广, 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循环型农业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区域大循环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二是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一个运行模式是否适合企业、能否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是能否有经济效率, 因为这是经济主体 (涉农企业和农户) 更关心的问题, 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 尽量增大利润空间。由于循环型农业遵循3R原则, 这实际上就是遵循了经济效率延长了产业链, 实现了产业链增值。一个典例就是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废水回用, 不仅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减少了水污染, 同时降低了成本, 实现了经济效益。

循环型农业的原则:发展循环农业, 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中, 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再利用的原则,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在这方面, 各地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作为国家的循环经济试点市, 我们河南省安阳市结合自身实际, 把着力点放在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产品的加工上, 大力培育优质口粮的农业产品品牌, 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牧业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业, 推动规模化养殖场建立有机肥加工基地、采用生物治理技术, 不及有效控制了畜牧养殖污染, 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 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农药和水生产要素,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首先, 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 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化和产品的无害化。各地区根据实际构建农业产业链, 如“粮食种植—畜牧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 (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 —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其次, 选好循环农业项目。项目是实现农业循环的载体, 培育和完善农业循环产业链需要项目来带动。选择循环农业项目, 应从全局和长远着眼, 不能急功近利。近年来, 鹤壁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建设了一批示范项目, 有力推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再次, 加大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目前, 许多农民对循环农业这一理念还不了解, 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还不到位, 参与并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还有待增强。

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的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 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污染者治理, 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我国居民, 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 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 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循环型农业纳入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 加强对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宣传和引导。同时, 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 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 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 它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点。政府应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 涉及方方面面, 政府应在其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农业、环保、畜牧、科技、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质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考核、激励、监督等制度, 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进清洁生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引导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农业的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 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 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 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效益,产业链,保障体系,政府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 1998 (9) .

农业发展银行范文第5篇

摘 要: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可持续利用为主的生态农业大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农业生产综述和农业环境综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基于环境保护原则,在农业生产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等从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关系;生产;农业;自然;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气、水和土壤对农业生产来说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农业生产就发展;生态环境条件恶劣,耕地环境质量就不断下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遭受著各种因素的损坏,足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它具有较大的范围性和扩张性,在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就其影响程度而言,它具有非常深刻的严重性,而且时间跨度较大,具有弹性伸展;环境问题涉及到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对人类有潜在的威胁,这里包括:大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的溃乏和污染、森林草原植被遭受破坏、野生的和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减少,.土壤沙化,.耕地面积减少、废弃物和噪声污染、核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看似单方面的问题,其实却是纵横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产品的种类,也能够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依附性。在目前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利的方面体现在三点: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耕种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地施用农家肥等可以改良土壤土质,顺应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二是人们通过种植农作物等促进物种的改良,使得物种得以优化,促进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三是通过人为灌溉系统的修建,能够改变河流的流向,一方面使得河流不再泛滥,另一个方面起到了均衡自然生态环境可利用资源的作用。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人类,因而农业生产不是自然界中无意识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掺合一些人为的因素在内,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具体表现在:一是为了获取农业生产耕地,采用极端的方法进行土地的开发和耕作,如滥砍滥伐森林扩大耕地面积;二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可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植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对动物存在捕杀的行为,这对自然的生态平衡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在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为了提高产品的产出使用了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非自然界的化学合成物,会对植物环境、水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现在都在觉醒;“拯救环境、拯救家园”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在全球化经济推动的同时,人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措施进行着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国际会议上,多次探讨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各个国家都达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区域之间的合作极度广泛;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化的统一协调和治理,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地域或者地区采取有效的措施远远不够,只有协调起来,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之下,携手并进才有可能使得绿色家园得到有效的保护。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国家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主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提出“农业现代化”这个口号,历经30多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国家农业基础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赢得了广泛关注。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将农业构筑成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科学化的坚强堡垒,需要我们思考众多的问题,这里面关键就是如何在维护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证生态系统不遭受破坏。农业资源、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想营造“双赢”的局面,就必须加大农业基础建设与生态系统环境协调性的研究工作,从政策上、技术上予以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工作支持,从而减少在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活动对于环境有力的改善作用,从而使得人类生存的环境与生活的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1992年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着重强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关系,制定了了我国新世纪环境与发展的策略,由此对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予了外部条件的充分保障。

基于环境保护原则我国在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的农业整体运作水平并不高,这首先体现在农业科技水平技术含量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产生的结果就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与当前国内改革开放时期其他各个行业快速发展显然还有滞后的情况;这是由于我国农业长期走的是低技术组合基础上依靠高物质投入来支撑的格局,这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矛盾不仅对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结果产生影响,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伤害,造成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同时,日益被破坏的环境因素如: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等农业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不可再生资源的流失等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对策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我国农业的发展任务极其艰巨,与之相联系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一要促进粮食增产,确保中国十几亿人口的食物生产量和储量;二要保证粮食食品的安全,维护人民身体的健康;三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得在有限的生态资源环境下,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以及农业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四要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不断的调整,找出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利益为前提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那种只顾眼前没有持续发展前瞻性的思路和想法,都会给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性带来不确定因素。我们要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有效的措施,具体可在国内人口的规模与数量的控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思想教育、基本的农业产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的关系上清醒的认识,同时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的监测,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管理机制;并且协同农业有关技术部门,在生态农业研究、开发、建设的项目上达成有效的共识,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将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搭建起来,并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使得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效降低非自然物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五是淘汰旧的农业产品结构,对现有污染环境的项目和活动进行约束和整治;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有效控制农业自身污染源。

21世纪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世纪,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也要紧紧围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实时的评价和认真的研究。只有对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深刻有效的认识,才能有助于我们整体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地发展。

上一篇:人文经济发展下一篇:经济发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