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构建范文

2023-09-16

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构建范文第1篇

今年江西省结合畜牧业发展特点和产业优势,加快建立加工流通、生产组织、畜牧业支撑“三大体系”建设,组织实施猪、禽、牛“三大产业”推进计划,促进畜牧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推动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今后几年努力,构建起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实现畜牧业总量的扩张和质量效益的提高,真正使畜牧业发展成为强势产业。

2007年,江西省将大力实施猪、禽、牛“三大产业”推进计划,以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四个提升”,即提升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畜牧业管理水平、执法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规范和提高畜牧兽医工作,积极推行畜禽健康养殖,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实现肉类总产量298万吨,蛋产量62万吨,奶产量16.8万吨,生猪出栏2750万头,畜牧业产值430亿元,饲料兽药产值110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产值120亿元,农民来自畜牧业收入人均增加50元。

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业加工流通体系

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优先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和引进,推动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冷鲜肉、奶制品加工和禽蛋加工,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重点建设15条畜产品加工线,畜禽屠宰加工能力:生猪达到1000万头、家禽1亿羽、肉牛50万头,禽蛋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

发展畜产品专业市场。把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为拉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促进畜产品流通。对现有的畜产品专业市场,要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畜禽商品集散地。在优势产区建设10个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围绕中心市场建立50个畜禽产地市场,与销区市场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建设现代畜牧业物流体系。大力推进各种产加销、贸工牧一体化的物流形式,加快以冷链为核心的仓储建设,建立健全物流信息网络,培育物流经营主体,完善物流规则,发展畜产品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环节有机联结,快速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组织体系

加快建立畜牧业优势产业带。生猪产业围绕“一片两线”,即赣中片和浙赣、京九两线,建设20个重点县(市、区),形成1000万头优质商品猪外销和出口加工基地。家禽产业以地方肉鸡和水禽为重点,以原产地为中心并向周边推进,建设10个重点县(市、区),形成5000万

羽家禽和10万吨禽蛋外销和出口加工基地。加快草食动物的发展,培育肉牛产业,重点推进宜春、吉安两大肉牛优势产区建设,形成100万头优质肉牛外销和出口加工基地;奶牛重点建设赣中、赣西、赣南三县一区15万吨优质奶源生产和加工基地。与此同时,积极扶持羊、鹅、兔等草食动物生产。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加快传统分散养殖转向规模化养殖、小规模养殖转向集约化养殖进程。加强生态畜牧小区建设,按照“发展、规范、创新”的原则,突出抓好畜牧小区畜禽良种、饲料供给、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发展一批品种优良、养殖科学、管理规范、产品安全的标准化畜牧小区,鼓励畜牧小区管理制度创新,支持畜牧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大力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养殖,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建立环境友好型农牧业生产模式。

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为契机,与“一村一品”和畜牧小区建设结合起来,采取资金帮助、政策引导、法律保护等手段,指导建立有关章程和制度,以及完善必要服务设施设备,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制度健全、动作规范、管理民主、利益共享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促进畜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业支撑体系

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现代畜牧业生产相适应的育种、扩繁、推广一体化生产供应体系。加大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力度,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的畜禽新品种、新品系。通过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扶持15个大型畜禽良种企业集团,推进畜禽良种产业化。组织和推进省内良种企业开展联合育种,提高畜禽良种选育水平。加强畜禽良种扩繁能力建设,在优势产区建设33个猪牛人工授精中心站和建立500个畜禽改良网点,加快畜禽良种的推广应用。

建立优质安全饲料生产体系。发展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饲料工业,培植5个大型饲料企业集团和10个饲料品牌,提高饲料竞争力。加快新型饲料添加剂、饲料预混料的研究与开发。加大饲料资源开发力度,提高秸秆、饼粕等资源的利用率,积极探索南方草山草坡开发途径,建立适合本省特点的利用模式,开辟畜牧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人工牧草,推进种植业向“三元结构”转变,建设20个优质饲料生产基地,提高饲料自给率。

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构建范文第2篇

一、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1.市场化的道路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即以经济的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节省交易费用,其实质就是农业的市场化。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决定了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即通过市场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及为谁生产的问题。商品生产者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获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就会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降低劳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会自觉地去搜集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自己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这样就使企业真正地起到了国民经济细胞的作用。如果全社会的商品生产者都努力这样做,促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构建范文第3篇

中储粮总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00年在原国家粮食储备局部分职能机构和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的大型中央企业。中储粮总公司由中央管理,属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并对中央储备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责。中储粮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目前已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设立了20多个分公司,上收了200多个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中央储备粮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防范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重要战略物资。做好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调得动、用得上,事关国家粮食、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责任重大。

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粮食局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粮食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助下,中储粮总公司充分认识到粮食仓储科技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科技储粮,着力构建绿色储运体系,实现了中央储备粮“两个确保”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1 充分认识粮食仓储科技和构建绿色储运体系的重要意义

本世纪初,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目前,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优化人类生存质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如此形势之下,对于中储粮这样一个以储粮为主旨的中央企业来说,开展绿色储运具有重要意义。1.1 构建绿色储运体系是增进人们健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近年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粮食在种植期间的农药残留、储运期间的药剂污染、微生物繁殖等均会给食用和粮食精深加工带来安全隐患。构建绿色储运体系,逐步减少储运期间的化学储粮药剂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增进人们健康十分重要。可以说,构建绿色储运体系是加强食品安全、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必然选择。

在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今天,传统储粮方法对生态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致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对环境造成污染。要想改变传统的储粮方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减少对环境

的污染,我们必须搞绿色储运,构建绿色储运体系。因此,发展绿色储运技术,构建绿色储运体系,也是保护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1.2 构建绿色储粮体系,是做好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两个确保”的实现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是我公司的生存之根。不发展绿色储粮技术,就无法使粮食在储存流通环节保持其品质新鲜;就无法有效控制和减缓粮食品质劣变;也无法不用或少用化学熏蒸药剂,也就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新鲜、无公害、安全可靠的绿色放心粮食,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品质良好”。

而且,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粮食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粮食的食用品质的优劣已成为粮食交易的主要衡量指标。不发展绿色储粮技术,不能提供高品质的粮食,就无法长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也无法实现粮食轮换时有个好的价位,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因此,构建绿色粮食储运体系是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的需要,也是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

2 大力发展粮食仓储科技,着力构建绿色储运体系

为实现两个确保、切实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储粮总公司制定了 “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现代化储粮目标,树立粮食绿色、保鲜的新理念,开发环保型无公害的粮食保鲜储藏技术,构建粮食绿色储运体系。经过六年的扎实工作、艰苦奋斗,中央储备粮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共取得科技成果300多项,获得专利20多项,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储粮技术。在首届(2005年)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评比中,我公司系统自主立项开展的三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科技进步三等奖,我公司参与并承担主要研究任务的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始终居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部分已基本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储粮系统绿色储粮比率已超过30%。

2.1 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并举, 构建绿色储运技术体系

1、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推广低温储粮

低温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为安全、可靠、合理、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储粮保鲜技术,是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技术措施。中储粮总公司成立后,在全系统内大力推广充分利用自然低温、辅以人工制冷的的低温储粮技术,有效提高了粮食的储藏安全性、延缓了粮食品质变化速度,保持粮食的色、香、味,保鲜效果显著,粮食宜存率逐年提高。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央储备粮质量检测结果显示,宜存率仅为70%,2003年达到了80%多,而今年两次库存检查的宜存率均达到90%以上。

而且,为配合低温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公司还先后立项开展了“中央储备粮

— 1 —

安全储藏技术示范”、“稻谷控温储藏工艺研究与集成示范”等项目,取得了包括“均衡粮温技术”、“隔热保冷技术”、“缓释通风技术”、和“智能通风技术”等技术成果。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使我公司的低温储粮技术不管是经济性还是实用性,都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目前,可以说我公司的低温储粮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保证了在轮换周期以内的粮食质量良好,而且,超出轮换周期一年以上的储备粮绝大部分都为宜存粮,且保持高品质,可以说在世界上没有先例。

2、开发无污染、可再生新冷源

虽然储粮是一个平均单位耗能较低的行业,但由于我公司库点多、储粮多、储粮时间长,积累起来,耗能总数也非常巨大。目前,我国粮库的低温储粮主要是利用谷冷机及冬季通风降温等,前者动力消耗较大,费用较高,操作难度较大。后者受到季节限制。

太阳能是目前最引人注意,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由于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就地开发利用,不存在运输问题,不会造成污染和公害等优点,而成为一个极为诱人的研究领域。太阳能制冷是近期国内外开发的最新技术,太阳能冰箱、制冰机、空调样机已试制成功。而利用太阳能制冷技术保粮,国内外还没有报道。我公司江苏分公司大胆创新、积极开拓,与上海交大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发了太阳能固体吸附制冷技术。目前,该项目已经研制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低温储粮的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机组;编制了《SWAC-10型吸附式制冷机组企业生产标准》及《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机低温储粮系统操作规程》。

太阳能低温储粮可避免粮食与环境的污染,减缓粮食的陈化,而且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要求。实验数据显示,太阳能低温储粮单位电耗仅为谷冷机的十分之一。仅节约能耗一项,与谷冷机相比,如把300亿斤粮食降温10度即可节约5400万元。太阳能低温储粮技术的成功研制给我国粮食行业低温保管粮食增加了一种新的能源,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3、开展低污染、无污染害虫综合防治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库还主要采用化学熏蒸剂和防护剂进行杀虫、防虫处理,产生的化学药剂残留对粮食及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为降低污染、提高粮食质量,中储粮总公司从技术革新和开发新药剂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推广膜下环流熏蒸、粮情局部处理等技术,有效减少了剧毒化学熏蒸药剂的使用量。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地区积极摸索储粮害虫发生规律,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以使用低毒防护剂防虫为主,减少粮食熏蒸次数,如福建分公司就实现了30%的粮食免熏蒸。

同时,我公司积极开发新型无污染、非化学性防护剂。“硅藻土杀虫剂防治储粮

— 2 —

害虫应用技术设备研究开发与示范”和“0.5%苦皮藤素微乳剂的应用开发”等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低污染、无污染害虫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降低了储粮害虫防治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及药剂残留,有利于解决害虫抗性、药剂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

4、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开发“无形粮田”

由于受储粮技术、设施设备的限制,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巨大。包括水分减量、颗粒破碎等。我公司一直将粮食储藏期间减损、减碎作为科技研发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公司立项研究编制的“储粮机械通风技术操作规程”,有效地解决了储粮通风降温过程中粮食水分减量问题。如果以储存期间减少水分损失0.5个百分点计,1亿斤粮食就可减少损失50万斤,减少损失十分可观。另外,“粮库玉米储运减碎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示范”等研究项目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目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粮食单产增长潜力有限的形势下,粮食产后减损、减碎技术的研发无异于开发“无形粮田”,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发展 “节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技术,服务于绿色储运体系

我国传统的粮食储运方式采用袋装方式,流通成本高、流通速度慢、工人作业劳动强度大。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粮食市场的加剧,粮食流通必须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流通,才能与国际粮食市场接轨。粮食“四散”流通技术(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存)是经过国际多年实践得出的实现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可以解决我国粮食物流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几年来,我公司积极发展“四散”流通技术,研发了“散粮专用汽车”、“散粮装卸装置”、“移动式平房仓装仓机”、“多功能出仓机”等,完成了2项技术规程与规范的编写。通过发展四散流通技术,降低了运输费用,提高了流通效率。采用散运后减少了粮食在运输途中的抛洒损失,每吨节约5元左右,此外粮食包装费、麻绳费和人工费每吨粮可节省10元,而且,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工人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另外“四散”流通技术的发展,还有利于延长粮食经营链,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订单农业的发展不仅保证了储备粮的粮源,也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订单农业具有时间和粮源集中,收购量大的特点。散粮运输更有利于农民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农民的双赢。 2.2 以信息化推动绿色储运技术体系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加速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在激烈竞争中共同做出的战略抉择。世界500强企业不约而同地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取得一些实际效果。

我国粮食行业属于传统行业,长期以来业务处理和数据统计上报一直沿用手工方

— 3 —

式,信息技术应用十分落后,加之资金和技术人员缺乏,信息化基础差,底子薄,与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差距很大。对此,中储粮总公司在成立不久就着手规划信息化建设,在中央储备粮管理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实现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1、计算机粮情测控系统的推广应用

中央储备粮储存点多面广、品种多,而且在粮食储藏过程中,温度、湿度、水分、虫霉等因素和情况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储粮的数量、质量和卫生安全。及时准确地掌握粮食储藏过程中的粮情变化情况,对确保中央储备粮安全至关重要,也是开展绿色储运、构建绿色储运体系的必要前提。目前,中储粮总公司研发并推广的“无线测温”等粮情测控系统利用现代传感器和电子技术,对粮情变化进行实时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对异常粮情提出处理决策建议,并通过应用软件对硬件储粮设备实施控制,处理异常粮情,为科学、经济和安全储粮提供技术保证和科学决策依据。目前,粮情测控系统已经成为中央储备粮安全储藏和科学管理的有力工具,为我们绿色储运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前期信息保障。

2、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启动可以说是我公司信息化建设进入实质阶段的显著标志。该项工作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稳步、顺利推进,涉及计划管理、轮换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统计管理、出入库管理6方面的内容。该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中央储备粮的信息,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融为一体,做到“三流合一”,提高信息采集的自动化程度、信息处理能力和传递速度,增强远程控制能力,规范和固化中储粮管理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

3 总结经验,迎接新的挑战

我公司在积极推广应用粮食仓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同时,还针对粮库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立项研究,开发相应的设备、仪器和技术、规程,服务于生产,杜绝了坏粮事故,减少了储藏损失,提高了库存粮食质量,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思想、组织、制度、资金 “四到位”

一是思想到位。我公司自成立以来,多手段、多渠道提高绿色储运意识,营造绿色储运氛围,大力宣传绿色储运的意义和重要性。六年来,中储粮总公司通过创办《粮油仓储管理与科技信息》、《粮食储藏》杂志,以及总公司内网、简报等为载体,并通过编写《储粮知识问答》、《中央储备粮油储藏技术与管理》、《粮食干燥系统实用技术》等读本书刊,以总公司内网、简报为载体,普及绿色储运知识,灌输绿色储运理

— 4 —

念,及时宣传交流绿色储运信息。

二是组织到位。为加强总公司系统的绿色储运工作,2003年,总公司成立了科技处,全面负责全系统科技工作的管理,研发、推广绿色储运新技术。不少分公司、承储企业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保粮小组等机构,为绿色储粮工作提供了组织和人员保障。

三是制度到位。总公司制定了《2005~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绿色储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今后几年内科技的目标和重点;制定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规范了立项审批、资金筹措及项目管理等行为。许多分公司、承储企业根据辖区和单位实际还制定了实施细则。

四是资金到位。总公司系统每年都在财务预算中安排部分科研经费,保证了绿色储运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的顺利进行。几年来,总公司系统共安排1亿多元用于绿色储运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 3.2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总公司有良好的仓储设施,训练有素的管理队伍,但学术带头人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资源相对缺乏。为此,总公司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道路,使合作各方的资源优势相互补充,并得到了充分发挥。几年来,总公司与河南工大、南京财大、中谷科技公司、成都粮科所、郑州粮科院、辽宁粮科所等粮食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了技术合作,各分公司、承储企业也纷纷与一些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样,通过引进先进的外部技术资源,节省了系统内的开发费用,也有效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而科研院所将承储企业作为其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找到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实现了共赢。

此外,总公司不断探讨合作模式,由初期的“承包”型逐渐过渡到技术生产“联合体”,通过合作和信息、技术交流,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人才队伍,自身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3 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

“绿色储运”的全面实现,离不开大量的科技人才。几年来,中储粮总公司系统十分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造就了一支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一是千方百计引进科技人才。通过录用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招聘科技人才,较好解决了分公司、直属库科技人才紧缺的问题。二是十分重视内部人才培养。总公司、分公司通过多次聘请国内大专院校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以及组团到国外进行学习交流等形式,对分公司、承储企业仓储业务骨干进行统一培训;许多分公司和直属库也自主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仓储科技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涌现出一批科研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如河南分公司商丘直属库副主任程兰萍,因科技创新成绩突出被国资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三是初步建

— 5 —

立了科技工作的激励机制。总公司于2005年11月召开了科技工作大会,表彰了6个科技管理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24项科技含量较高、推广应用价值较大、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秀科技成果。许多分公司、承储企业为科技人员提供了较好的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还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科技创新的奖励,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潜能创造了条件。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科技骨干的培养,为我公司科技工作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

经过六年的辛勤和努力,中储粮绿色储运体系已显雏形,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原始创新能力薄弱、技术推广手段单一等。这都是我们中储粮人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将“粮食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列为重要研究内容。 “科技创新”成了我国“十一五”的关键词,举国上下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认识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为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两个确保”,以“三个代表”为指针,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提升中央储备粮管理水平,为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构建范文第4篇

摘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以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在构建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产业发展的一般性和农业产业的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国情与符合国际经验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和形式多样原则、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基本要求,逐渐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吸收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模式。

关键词: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原则;模式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涉及农业各个产业以及相关支持产业的互动协调问题,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制定一套比较系统的框架作为指导,包括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原则、目标、基本要求、模式等内容,这对于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原则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原则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发展的一般性和农业产业的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实际上是要用现代产业理论来重塑农业产业。从而形成既符合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又符合农业发展特点的农业产业体系。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工业与农业的特殊性问题。要考虑哪些产业发展理论可以指导农业产业的发展。而哪些产业理论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有以下特殊属性:一是农产品的生产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导致所生产的农产品在外观上存在不一致性,难以满足挑剔的顾客的需求,为此,可以采取分层次销售的办法对外观不一的农产品进行筛选归类,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交易效率。二是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生产需要更加广阔的地域空间,农业产业布局没有工业分布那么集中,从而给农业产业的集聚带来困难,同时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来说,也会带来交易效率的损失。三是农业各产业间的互动融合程度相对较低。农业产业的相关农产品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性不强。四是农业产业不存在工业领域的模块化发展趋势,使得农产品的产业链与工业品的产业链在发展水平和链条长度上都无法媲美。上述工业与农业的种种差别说明,我们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产业发展的一般性和农业产业的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2.尊重国情与符合国际经验结合的原则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人地关系、体制基础、经济技术条件、资源要素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决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发达国家的做法。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之路。首先。我国人口规模庞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粮食产业的重视,在构建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殊国情,紧紧抓住粮食产业不放松,搞好粮食产业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谨防粮食产业被外资控制。即使发展粮食产业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也不能动摇其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其次,农业机械化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而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土地零碎化现象严重,在当前情况下除了垦区之外,在其他地区实行大规模机械化还存在很多困难。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再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开放的体系、国际性的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应符合国际经济的一般规律,要逐步提高我国农业各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与其他国家建立农业合作伙伴关系,适时进口所需的比较优势较低的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较高的农产品。同时通过引进外部投资者,逐步改变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格局,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因此,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中国国情与世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律的具体结合。

3.因地制宜和形式多样原则

在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时候必须要首先考虑本地区最有潜力的资源和产业,在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各种产业资源的有效集中和配套,建立起符合该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丹麦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资源的特殊性,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体的丹麦农业产业体系,是融动物饲料种植、牲畜养殖、畜产品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食物系统。”对于我国来说,不同地区的区位特点比较明显,东中西之间的资源特点差距明显,建立在地区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将形式多样。如黑龙江农业垦区作为国家粮食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将以粮食产业为主导,其他农业产业为补充;而对于内蒙古等畜牧业大省来说,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将体现出与黑龙江农业垦区不同的特点,着重于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对于耕地资源比较匮乏、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部部分地区来说,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又与前两者不同,体现出侧重土地节约型的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的产业体系特点。而对于耕地资源比较紧张的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以出口创汇的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特点。因此,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都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论证和可行性设计,绝不可搞一刀切套用一个模式,要坚决反对各种脱离实际的盲目追求农业产业高端化的现象。

4.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农业产业体系,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进行运作,引导农业产业体系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销售活动。在各利益相关者的具体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中,政府要做一个旁观者和“守夜人”的角色。坚持政府不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承认市场机制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进行调节,从而加速和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早日建成。如许多优势地区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有利于加速本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

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目标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目标对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具有导向性作用,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依据,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十七届三种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明确指出了我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农业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对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农业抗风险能力、对于国外竞争的国际竞争能力、对于长远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能很好地适应国内国际环境,能及时应对各种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突发事件的发生,它是一个具有自我调整能力的体系,体现出了很好的自组织性特征。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框架下,匹配了比较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降低了农业的各种自然和社会风险,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当代国际市场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主体间的竞争。而是一种产业体系的竞争。是一个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产业体系的完整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体系内部各主体的国际竞争力。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各个涉农主体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改进产品的性能与质量,通过与其他主体的有效协作共同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的成长成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高度专业化,而且也实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专业化,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体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同时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现代化,通过整个农业产业体系内在的互动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倾向、体系内部利益分配的合理化以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目标的协调。首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生态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它通过利用各种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降低了农产品的污染以及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污染,同时又确保了农产品产量的稳定,从而很好地协调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其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以妥善解决好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产业化经营、交换、分配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建立与完善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同时能够很好地协调不同的产业资源在农林牧渔等不同产业部门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能力。再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关注眼前的农业经济利益,更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 农业发展目标着眼于长远利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其中优质是前提,高产是手段,高效是目的,生态和安全是保障。

优质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要求农林牧渔产品品质必须优良,包括营养、感官感觉、纯度、净度、安全、保健、加工性能等方面的优良。优质是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前提,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国际竞争中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来自价格,但是这种价格优势却是建立优质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我国来说,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一直存在重量不重质的倾向,虽然我国有些农产品数量很大,价格也很低,但是由于农产品品质低下,难以与发达国家的优质农产品媲美。由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农产品质量将是必然选择。农产品品质是由种质决定的,但也受收、储、加工等环节的影响。没有优质良种,就没有优质的农业,即使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如果收、储、加工等环节出了问题,优质最终还是不能实现。为此,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必须要把优质、高产、高抗良种的超前选育和及时引进、推广作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重点,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产后诸环节的发展,为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创造条件。

高产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土地的产出率。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首要的是增加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特别是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只有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才能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力推进转基因农产品种植,原因之一就在于能够实现农产品的增产。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多地少,而且人增地减态势短期内不可逆转,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根本之策还在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存在种种制约“高产”的因素。如自然灾害严重、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利用率低等,为此,必须要把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基本目标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同时继续坚持以治水改土为重点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禁止乱占耕地和滥用土地的行为,尤其是避免征用稳产高产农田。高产的实现离不开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大力推进基本农产品的技术创新,特别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技术,对于实现高产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高效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标是为了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发达国家的实践充分证明,传统农业产业体系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转变实质上就是要逐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的增值增效,高效目标的实现大体上要满足四个要素:一是高产优质、保供增收;二是结构优化、产销一体;三是高新技术、管理科学;四是集约经营、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因此,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高效化,必须做到:一是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此要逐步优化农林牧渔业之间的结构比重,大力推进高效经济作物、高效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其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二是加大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逐步增加农业投入。美国、荷兰等国实现高效农业根本原因在于农业产业的资本投入上。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农业产业已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农业投入体系还很不健全,为此要健全国家、集体、农民结合和财政、信贷、外资及劳动积累结合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增加农业的投入比重。这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的高效化具有重要意

义。此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高效化要求逐步提高农业技术的贡献率,为此要逐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变农业的低效面貌。

生态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遵循自然规律,其实质就是要建立以维护生态、提高地力为基础的综合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它强调资源保护与利用,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倡洁净生产,以满足人类对农业产品及环境的量与质的需求。生态性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之一,发达国家的石油农业告诉我们,对于化肥、农药等工业产品的大量投入导致了农产品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径。我国在由传统农业产业体系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转变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将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结合起来。坚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模式。

安全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或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安全农产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特定的生产环境中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达到一定卫生标准,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相应产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一般认为,安全农产品应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安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之一。没有安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无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竞争力之所以如此之强,重要原因在于农产品安全性高。质量水平有保障。而我们长期以来对农产品安全的意识不强,导致农产品供给能力很强但是安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较弱,随着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这种供给的缺口会越来越大。为了保障安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禁止剧毒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的宣教与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安全生产意识: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四、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模式选择

1.世界主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模式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萌生于传统农业产业体系,传统农业产业体系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市场演化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另一种是政府推进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市场演化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指市场是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第一动力和主导者,农业产业体系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随着市场不断成熟逐渐解决的,是一种竞争力和效率极强的农业产业体系模式,多见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在美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市场是真正的龙头。首先,农业产业体系无论是其构成,还是其运营,究竟采取什么形式,都由所处的市场结构来决定。其次,农业产业体系面临的加工与销售、专业化与一体化、全球化与区域化、劳动密集与高科技等重大关系问题的具体处理。也要根据产业体系所处的市场情况来具体决定。第三,美国农业产业体系中的农户也是企业,在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中,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作用,很难说谁是龙头。第四,众多的企业都是以市场营销为龙头,产业体系中专门的流通企业更是企业链条的首端。所以,他们把市场看作是真正的龙头。美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根本特点在于农户的企业化,不仅是企业化生产,更是企业化销售和流通,正是由于农户真正成为了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从而使得政府的作用可以退居二线,专心做好相关服务即可,其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是政府的首要职责,进入20世纪后,美国在农业方面的立法又有很大的进步,相继在种植、畜牧、水产、林业等方面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到目前为止。美国国会已先后制订出几百个不同的农业法律,对农业税收、土地使用及所有权合同、农业信贷、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运输、加工企业、环保等都进行了立法,有明确的规定,这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其次提供高效、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特别是美国的农业教育事业相当发达和完善,政府对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进行大量的投入,从而形成了高效的教、研、推“三位一体化”。

政府推进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指政府直接干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过程。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从而降低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风险和束缚,增强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动力激励和理性预期。这种模式多见于市场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者有政府主导经济传统的国家,典型代表是日本。日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户具有弱市场地位的特性。将农户抛向市场只会导致压榨和蚕食,因此加强政府的支持保护力度则显得顺理成章,为此大力扶持农业协同组织(农协)成为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日本农协是政府扶持的农业合作组织,组织结构与政府的行政体系相对,在市村一级由农户入股建立基层农协,包括为当地全部农产品提供综合服务的综合农协和为特定农产品生产者提供专业性服务的专门农协。在都道府县一级由基层农协入股建立各类县一级农协联合会,全国共有600多个。在中央一级,由基层农协和县级农协联合会人股,建立全国性农协机构,包括主要负责行政管理的全国农协中央和主要从事专门经济业务的各种经济联合会,共有40多个。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协组织网络。把全部农户都纳入了合作经济体系。生产方面,采取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和采取补贴基础设施投资的办法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90%左右是无偿投入。在加工方面,加工企业的建设投资国家无偿投入50%左右;在销售方面,农畜产品销售店、销售市场的建设,国家的无偿投入一般都在50%左右。日本政府采取的这些补贴、扶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加、销等方面的强劲发展,大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2.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中国应该选择政府推进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模式。原因有三:一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与日本的国情相类似,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国家,作为关乎国民生存安全的农业,必须要巩固和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建立起政府推进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模式。二是由当前中国转型期的经济体制所决定。中国虽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完善,尚缺乏演化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模式运行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三是由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路径和经验所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倡导的政府推进型的改革路径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充分证明该改革路径的正确性。目前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政府推进型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为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选择政府推进型能提供有力的支撑。

中国实行政府推进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协调。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不断优化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农林牧渔业结构、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和农产品物流业结构,实现各种要素合理聚合,生产、加工、销售联结紧密,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之间的主次和轻重关系适宜,农业产业体系各产业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逐步从低水准向高水准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技术支持。要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和农产品流通技术进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体系各个环节的技术支持水平和技术贡献率,实现由资源驱动向资源和技术双轮驱动转型,从而形成由技术主导的现代农产品生产体系、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三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创新。要把分布在产业各环节上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有机组织起来。按照互利共赢原则,以产业链为基础、价值链为核心、组织链为保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机制。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目标是构建起完善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从而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交易效率。

四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合理布局。要不断推动优势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地区的集聚,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农业产业集聚机制从而推动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为前提,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集聚为核心,以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为支撑,以区域品牌的形成为营销策略,进行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合理布局。

责任编辑 刘凤刚

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构建范文第5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之后不久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对其作出了强调。这是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指明了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我们在推进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这一重大决策,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经过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格局。但是,离构建“四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还有很大差距。一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趋势,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快培养职业农民。二是承包农户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户兼业化倾向明显,迫切需要解决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问题,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三是农户家庭经营大多属于分散经营,仍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问题,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伴随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转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问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当前,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

一是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制定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从所从事的农业行业领域、农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认定,并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拓宽培养渠道,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和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广泛开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合作社带头人等培训。吸引和支持高素质人才务农创业。

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构建范文第6篇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企业发展情况】

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红军四渡赤水河畔川南名镇二郎镇,与国酒茅台,中国名酒郎酒共享得天独厚的酿酒地理资源。公司成立于1980年,2007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组建为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建设成为一个集酱香、浓香、五粮兼香型白酒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非公有制企业,是古蔺县继郎酒、仙潭之后的第三大酱酒生产酒类企业。

公司(二郎)占地面积48000平方米,拥有资产1.96亿元,年产白酒4000余吨,其中酱香型白酒2000余吨,浓香型及五粮型白酒2000余吨;(永乐酱酒园区)为积极响应四川省“打造中国名酒金三角”的战略部署,助推中国美酒之乡古蔺县的开发进程,扩大红军杯酒业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目前良好的发展平台,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与2010年投资在永乐镇酱酒工业园区征地200余亩,分两期就本企业的产能、安全、技术、设备、环保等方面的需要分两期进行扩能改造,争取公司年产量达到10000余吨生产能力。

【原料生产基地情况】

为助推泸州酒业发展,加大力度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我公司已申报成功由县政府农业部门组织建立的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

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认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本企业原材料生产基地,拥有小麦生产基地6万亩,高粱生产基地3万亩,确保了我们企业的原材料质量,从而保证了我们的产品质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情况】

我们企业实行“企业+基地(专合社)+农户”的产业发展运作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良性互动能力,引导农民调优粮食结构,种植市场适销的高粱产品,极大地提高了高粱的商品率,集中连片订单种植,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和带动农户就业增收情况】

我公司通过合约确定农户为原料生产户,速度建立生产基地,保障了加工原料供给,推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服务的五统方式。对加工原料实行定价收购,通过定价保障农民利益,我们对加工原料实行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低迷时保护农民利益,从而实现加工原料的稳定供给,确保企业稳定发展。我们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保障了生产加工原料的稳定供给。当订单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按订单价格收购,当订单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企业就按市场价格收购,使农民即有了最低保障又得到即得利益,大大

提高了粮食订单的履约率。我公司发展的9万亩原材料生产基地带动了农户约7万户,使得农户增收300多万元,大大提高了农户就业率。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我公司一直坚持“强化管理、狠抓质量、打造品牌、服务客户”的方针,生产上紧紧围绕质量为中心工作。

建立考核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公司加大了对安全方面的考核力度;加大了对违规违章的治理力度,严格执行现场开取“违规罚款单”制度;把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落实到班组,做到了领导强化,任务细化,措施硬化,工作深化,促进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我们把安全工作切实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每个车间设臵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安全奖惩与安全责任人的考核结果直接挂勾,凡是安全工作不到位的,一律不得参加年终个人评先,安全责任的落实保障了本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生产上我们坚持进行了每月三至四次的安全检查,对安全生产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事故应急预案的建立、消防安全、安全保卫等方面进行监督指导,提出改进意见,督促整改,提高了各部门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效的预防风险,消除隐患,确保了安全形势稳定。

公司始终坚持清洁化生产、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体系,注重管理团队的优化培育,管理能力的训练。科学的管理体系,优秀的经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为红军杯酒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业态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经营管理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公司的整个制度体系得到进一

步健全完善,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制约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8月获得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通过制度的强力推行,员工按制度、按程序办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对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护环境情况】

为保护环境,我公司永乐酱酒基地投资400万元建立了储存量1200立方米,处理量500吨/日的污水处理站,投资2000万元建设完成了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并且具有清洁燃煤技术的25吨循环流化床锅炉。

【社会公益】

红军杯酒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报社会,为了回报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厚爱,多年来先后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600余人就业,永乐建成以后将解决剩余劳动力1500余人,供应酒糟和曲草给当地养牛场,扶助了农民致富,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在帮扶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等各类弱势群体,支持贫困学生上学,捐助栋梁工程,救济冰雪、地震灾区等公益事业中共计捐款80余万元。

【存在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一、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我们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

二、产业的链条不长,两头发展不够,特别是连接农户的机制上,

还没有解决好利益分配机制。

三、龙头企业资金,仍然紧张,对龙头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编低,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为此我公司建议:

一、加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基地建设

加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紧密型,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要在继续落实对重点龙头企业扶持资金、贴息等政策的同时,尽快研究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增加对基地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检测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二、探讨支持龙头企业的有效形式

目前,金融部门都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专门政策,并安排了专门的扶持资金,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企业还没有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要积极探讨支持龙头企业的有效形式运作机制,形成支持产业化经营的合力。

三、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是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要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开展合作,创新研发的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龙头企业

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给予加大。

四、搭建形式的综合服务平台

龙头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金融通、基地建设等方面各有优势,要组织开展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接活动,促进龙头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深入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贯机制

现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在规范定单形式,稳定合同形式,鼓励合作与服从形式的同时,对那些同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真正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同农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

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难忘的广播操比赛作文范文下一篇:女性职场礼仪形象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