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

2023-03-07

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4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共同具有的需求,作为最为基础的产业,农业更是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充分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降低消耗与浪费,提高生态的复原能力,在改善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了严峻的挑战,生态被破坏的面积与日俱增。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已经超过了总面积的30%,而全国范围内每年也有超过150万平方米的土地趋向沙漠化,这些变化也导致了各种灾害频发[1]。在农业方面,出现了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情况,尽管我国农业的化肥与农药使用总量已经达到甚至反超了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在氮素的利用方面却很低,而应用的很多农药与化肥都流失,对地表地下水质构成威胁,同时大量使用化肥还使得土壤有机质减少,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另外,我国乡镇的各种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高速期,但同时加剧了外源污染,“三废”污染严重,造成的年损失量巨大。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容简述

21基本原则——4R原则

4R原则中首先是减量化原则,就是为了确保生产或消费的目的在农业的生产周期中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及废弃物产生量。其次是再使用原则,指代资源或是产品以原样经过超过1次的利用,比如农家各种养殖冲洗水还可以用以灌溉农田,多次利用,减少污水的排放污染,又提高其利用价值。再者是再循环原则,主要指生产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无公害、生态化的废弃物,在循环生产和利用以后保证其功能并成为可利用的资源。最后是再回收原则,主要回收对象是人们生产生活出现的废弃物,遵循的是尽可能减少废物的产生原则。

22农业循环的层次

首先要保证清洁生产,这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应用模式,也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整合下的精华。清洁生产要确保对农业生产基本目的的满足,同时又要合理利用环保生产技术,具体包括如清洁能源、原料的投入、不危害人体与生态的清洁农产品的产出以及整个过程的无毒无公害。其次是产业内部层次,也就是物能互换的过程,实现互惠互利,并尽可能最少程度地排放废弃物。比如在种植业中很多农作物都采用轮作的模式,养殖业中水体立体养殖、圈养等模式。再者是产业间层次,即对废弃物资进行净化,确保其资源化利用,这个层次遵循的是生态经济学原理,要求在一个区域中配置动植物的生产结构,使其形成一种依存的关系,最终达到共同增产,同时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2]。比如稻田养鱼,在鱼、杂草、害虫等之间形成小的生态系统,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最后是农产品的消费层次,农产品在消费时与消费后都呈现出循环的模式,其中废弃物在生产时可得到再次利用,最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3构建生态产业链

在农业的生态产业链中,主要覆盖了种植业、渔业、林业、牧业以及这些领域所延伸的如生产加工业、农贸业等,这些产业之间形成废物的交换利用,结合为一个网状的且内部相互依存、共同协作的生态产业链。比如在蔗田的种植业中,包含延伸了制糖加工产业、酒精酿造产业、热电联产系统等,经过各产业之间的互相盘活、优化以及延伸与扩张,逐渐建立相互协作的生态链,形成产业网络系统,使得所有的资源都实现最佳的配置形式,同时也有效利用了废弃物,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循环经济发展中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首先,要建立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前提,不断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为主的循环性经济发展的模式。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正是结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传统农业的实情,并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学的优势,坚持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发展原则,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综合治理各个农业地区,尤其发挥高产地区的强势功能,推动产业的高效、优质及发展,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双促进,最终整合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效益,发展符合当下环境建设的现代化农业[3]。其次,要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前提,生产有机食品,并优化产业运用手段,实现跨越式的经济发展。当下有机农业主要包括了林业、种植业、渔业以及畜牧业,有机产业则整合了有机农业、农产品贸易、生产加工、生态产业等。其在遵循生态原理与经济的规律下,坚持不施化肥、不发展基因工程的原则,积极研发生态农业技术,推动农业良性生态系统的恢复。在有机农业中,提倡的是各种微生物、农作物以及家禽与人之间的和谐,要求积极采用种植秸秆还田、生物防治虫害等手段;有机农产品则严格根据国际标准进行生态的生产加工,加工的同时开发有机农业,保护环境,节约稀缺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优化升级,确保当地及区域内的发展形成环保型资源型的经济优势,打破国际绿色壁垒[4]。总之,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推动这一模式应用的基础之上。

4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对策

41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事项

进入发展的新时期以后,当下的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变革的活动,必须有准确的导向和行为规范准则来推动这一场活动的展开。循环经济无论是经济理论还是实行中的经济模式,都需要加以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约束,才能确保在执行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但对我国当前的发展趋势而言,在国民的道德水准及知识水平方面均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尤其是广大农村农民的思想与观念相对保守,这也就要求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排除种种障碍,以经济立法和普及教育等形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2发挥循环经济中经济手段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循环经济是其客观的要求,必须遵循供求关系与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并通过生产方式的优化与改进来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从人们的需求角度而言,环境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中不乏稀缺性质,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发展的基础,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并实现优化配置的目的,减少废弃物排放,增加产品使用种类,并不断拓展循环链中的产品,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

43强化公民的绿色生产与消费教育

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宣传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取代,也是能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渠道,积极鼓励社会上各大集团与社会大众加入到绿色消费的活动当中,团结社会广大力量,推行循环经济,并保证这一观念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深入人心,以开发的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建立生态示范园,起到带动和影响的作用,最终实现少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发展型农业模式。

5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农业所呈现出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给现代的人们一个沉重的打击,也使得人们了解到,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保证发展勢头的长期性、稳定性与持久性。

参考文献:

[1]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5(1):22-24

[2]王建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9(1):13-14

[3]李培哲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3(15):147-149

[4]韩苗苗,张荣现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立法规则[J].农业经济,2012,5(15):21-22

[5]杨建华,张淑琴,李雪芬,等川东农业循环经济中农民工个体参与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市场,2015(9)

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家加大了对生态农业的重视。在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中,做好植物保护,可促进环境的整体发展。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加强植物保护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

在人们从事各项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能源主要来自植物的供给,植物保护对农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农业发展又对植物保护具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可以说二者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1]。

1   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植物保护是一项综合性較强的学科,是保护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危害的侵蚀,提高生产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植物保护也能够在保证人们物质效益的同时,降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确保生态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终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需求。

由此可知,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较多的雷同性,加上植物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物质来源,做好植物保护则显得尤为重要。

2   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1   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现象也日益严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必要对现有的资源和能源进行整合与合理分配,以减少损耗的产生,为后期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水平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过结合目前情况可以看出,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遭受的损害不断加大,农作物的产量普遍偏低。基于此,为了维护农业生产安全,加大植物保护措施的落实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我国也加大了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推广力度,力求降低农作物在种植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既能保证环境质量,维护食品安全,又能全面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植物保护具有推动作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引入了较多新型生产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药等化学药品的应用,在保护农作物的同时,降低了其对周围植物以及土壤等自然资源的破坏,达到了植物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另外,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也实现了对植物的安全保护,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加强植物保护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合理应用化学药剂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作为依托方能实现,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于农业生产以及农作物产量将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完善生产水平,避免相关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要对农作物种植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实行合理控制,以减少化学药剂用量或避免使用化学药剂,以此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减少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在农业生产中,还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和物理技术的应用,对存在的病虫害实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加大植物保护力度,进而减少农业的生产成本,保证其最终的经济效益。

3.2   加大科技投入,不断进行科技的创新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国应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并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优化和创新,从而研发出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型技术,改进农作物质量,加大植物保护力度,维持生态发展的均衡性。再者,国家和政府部门还需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保证农药、化肥使用的合理性,以减少化学药剂乱用现象的产生,改进土壤、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的质量,保证农产品的生产环境,进而制造出更多绿色无污染的食品,确保食品安全。

3.3   加大宣传力度,深化群众的环保意识

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不能单纯地依靠个体或事业单位,需要借助群众的力量强化植物保护的效果。相关部门需加大宣传力度,深化群众的植物保护意识,且高效落实植物保护的相关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还要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不断的变革和优化,以此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确保集约化生产模式的实现。

此外,将植物保护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提高农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传播能力也在逐渐加强,相关部门应合理利用网络媒介进行植物保护理念的宣传,扩大植物保护理念的受众群体,深化植物保护意识。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创新生产方式,合理优化植物保护措施,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4   结语

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紧密的关系,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植物保护创造条件。所以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植物保护,将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相结合,共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 1 ] 卓嘎.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乡村科技,2018(12).

(收稿日期:2019-05-15)

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有机农业与参与式植物育种的概念与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参与式育种对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发展有机农业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农业生物多样性;有机农业;参与式植物育种

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资源的短缺和时代发展趋势要求,在保证产量和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如何减少资源损耗、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下急需考虑的问题。分析了当前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资源短缺意识的增强,发展绿色农业是我国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当下农村因为受到思维局限、经济制约、信息不便、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乡村建设。如何才能从当下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改变现状,加快速度实现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   当前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

农民的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是我国绿色农业迟迟得不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基石和保障,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当下很多地方都在倡导绿色农业,但是因为农民思想意识较为保守、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资源基础较为薄弱,造成农民绿色农业意识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大多数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认知仅仅局限于经济效益,认为经济效益高、能够为自己创收的农业就值得种植生产;经济效益不明显、不能为自己带来高收入的农业就不值得种植生产。对于农民而言,经济收入是首要的,绿色生态和环境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很关心。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当下农村落后贫穷有着紧密关系,在还不能完全脱离温饱线的情况下,农民自然会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此外,农民文化素养较低、创新能力较弱,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领会和应用能力较差,也是导致农民绿色农业意识薄弱的原因。

1.2   农业科技含量较低

现代化科学技術的使用,可以降低对土地等稀缺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重提高。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含量要求较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越是有科技含量的农业方式,绿色生态效应越明显;越是采用纯手工的农业方式,离绿色生态之路就越远。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农业科技含量较低,投入大量劳动力来换取产量是当下农业的主要方式。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相距较远。无论是农业人才还是生产设备,都存在很大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1.3   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农业建设机制不够完善,是当前我国不能很好地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其一,农民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对绿色生态效益不够重视,对绿色生态农业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主动性,不愿意投入资金、人力向绿色生态农业转型。其二,对土地资源的规划不够合理,除了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限制外,很多农村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土地存在无人开垦、无人种植的状况。其三,农村农业资源的浪费和污染较为严重。其四,没有完整的产销产业链,很多农产品没有完善的产销一体化产业链,农产品种植出来不能很好地销售,导致农业发展基础薄弱[1]。

2   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增强农民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意识

增强农民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意识,是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农民的思想意识决定了行为。为此,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宣传绿色生态农业,让农民看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给自己带来的效益变化。政府可以通过村委会等机构,将政府鼓励发展绿色农业的政策信息传递给农民,保证每个农户能够及时了解到政府对绿色农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其次,政府可以组织农民参观和考察先进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绿色农业销售网点等,让农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给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使用等各方面带来的好处。最后,政府还可以聘请农业发展的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实际操作演示,指导农民进行绿色生态农业的转型升级。从多个方面促进农民对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信心,培养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意识。

2.2   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科技含量是实现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重视科技型农民的培养,通过再教育、再学习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科学技术素养,让农民具有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设备的能力。此外,政府还应该设立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基金,通过资金扶持的方式,对绿色农业重点发展区域,政府应该出资购买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让农民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现代化生产设备,让使用过先进设备的农民能够自觉自愿地传播先进设备的优势,从而带动周边广大农民使用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最终为实现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帮助[2]。

2.3   完善农业产业生态链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农业产业生态链。在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大背景下,应该完善农业产业链,将农业生产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打通,通过产业链来带动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重视相关销售环节产业的搭建[3]。做好了销售终端的打造,农产品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销售终端销售到各个城市,促进绿色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刺激和鼓励更多的农民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3   结束语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发展农村的重要着力点。虽然目前我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并始终坚持这一发展道路,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 1 ] 严立冬,屈志光,邓远建. 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12-17.

[ 2 ] 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15-21.

[ 3 ] 王农,李无双,潘淑君,等.发展绿色农业的探讨与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8,24(5):30-32,43.

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可持续利用为主的生态农业大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农业生产综述和农业环境综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基于环境保护原则,在农业生产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等从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关系;生产;农业;自然;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气、水和土壤对农业生产来说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农业生产就发展;生态环境条件恶劣,耕地环境质量就不断下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遭受著各种因素的损坏,足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它具有较大的范围性和扩张性,在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就其影响程度而言,它具有非常深刻的严重性,而且时间跨度较大,具有弹性伸展;环境问题涉及到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对人类有潜在的威胁,这里包括:大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的溃乏和污染、森林草原植被遭受破坏、野生的和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减少,.土壤沙化,.耕地面积减少、废弃物和噪声污染、核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看似单方面的问题,其实却是纵横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产品的种类,也能够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依附性。在目前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利的方面体现在三点: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耕种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地施用农家肥等可以改良土壤土质,顺应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二是人们通过种植农作物等促进物种的改良,使得物种得以优化,促进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三是通过人为灌溉系统的修建,能够改变河流的流向,一方面使得河流不再泛滥,另一个方面起到了均衡自然生态环境可利用资源的作用。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人类,因而农业生产不是自然界中无意识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掺合一些人为的因素在内,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具体表现在:一是为了获取农业生产耕地,采用极端的方法进行土地的开发和耕作,如滥砍滥伐森林扩大耕地面积;二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可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植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对动物存在捕杀的行为,这对自然的生态平衡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在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为了提高产品的产出使用了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非自然界的化学合成物,会对植物环境、水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现在都在觉醒;“拯救环境、拯救家园”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在全球化经济推动的同时,人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措施进行着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国际会议上,多次探讨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各个国家都达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区域之间的合作极度广泛;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化的统一协调和治理,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地域或者地区采取有效的措施远远不够,只有协调起来,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之下,携手并进才有可能使得绿色家园得到有效的保护。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国家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主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提出“农业现代化”这个口号,历经30多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国家农业基础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赢得了广泛关注。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将农业构筑成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科学化的坚强堡垒,需要我们思考众多的问题,这里面关键就是如何在维护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证生态系统不遭受破坏。农业资源、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想营造“双赢”的局面,就必须加大农业基础建设与生态系统环境协调性的研究工作,从政策上、技术上予以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工作支持,从而减少在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活动对于环境有力的改善作用,从而使得人类生存的环境与生活的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1992年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着重强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关系,制定了了我国新世纪环境与发展的策略,由此对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予了外部条件的充分保障。

基于环境保护原则我国在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的农业整体运作水平并不高,这首先体现在农业科技水平技术含量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产生的结果就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与当前国内改革开放时期其他各个行业快速发展显然还有滞后的情况;这是由于我国农业长期走的是低技术组合基础上依靠高物质投入来支撑的格局,这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矛盾不仅对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结果产生影响,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伤害,造成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同时,日益被破坏的环境因素如: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等农业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不可再生资源的流失等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对策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我国农业的发展任务极其艰巨,与之相联系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一要促进粮食增产,确保中国十几亿人口的食物生产量和储量;二要保证粮食食品的安全,维护人民身体的健康;三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得在有限的生态资源环境下,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以及农业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四要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不断的调整,找出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利益为前提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那种只顾眼前没有持续发展前瞻性的思路和想法,都会给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性带来不确定因素。我们要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有效的措施,具体可在国内人口的规模与数量的控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思想教育、基本的农业产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的关系上清醒的认识,同时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的监测,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管理机制;并且协同农业有关技术部门,在生态农业研究、开发、建设的项目上达成有效的共识,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将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搭建起来,并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使得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效降低非自然物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五是淘汰旧的农业产品结构,对现有污染环境的项目和活动进行约束和整治;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有效控制农业自身污染源。

21世纪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世纪,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也要紧紧围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实时的评价和认真的研究。只有对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深刻有效的认识,才能有助于我们整体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地发展。

上一篇:形式与政策农业论文下一篇:农业经济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