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农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1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有的实践教学理念和与农业生产脱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新世纪以来, 随着学生生源的不断扩张, 现有的教学条件使得教学实习环节得不到基本性保障, 根本谈不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本学科的热爱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1], 从根本上背离了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结合多年来在实践教学指导中, 以及参加校外生产基地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此进行总结和剖析:

1.1 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弱化

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设施果、菜和木本油料植物的规模化种植, 栽培模式多样化, 生产中影响植物生长的生物及非生物因素越来越复杂, 有害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病虫害种类多且危害严重, 如果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 就无法全面指导学生实习。目前高校引进人才大多是科研型直读博士, 以发表高水平的外文文章为评价标准;由于高校的扩招, 师资问题更加凸显, 学校出现了师资青黄不接的现象, 教学线上“以老带新”的传统无法传承, 年轻的博士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 刚毕业就必须承担主要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 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相抵, 每次教学实习时只能采取临时外聘教师, 或者一名教师同时带领多个班学生进行实习的局面, 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甚至无法完成正常的实践教学任务。

1.2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质量与其保障和监控体系不够完备,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以发表论文的层次及数量为主要标准, 教学课时数和学生评价等可以量化的几个方面为参考, 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采集和制作病虫标本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提前很长时间准备, 工作量是一天6个学时数, 在职称晋升中所占比重很少。因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所以年轻的博士教师深入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弱, 把精力大多用在科研、编书及论文写作方面, 这样实践教学环节就形成了不良循环。

1.3 实践教学方法陈旧

学生在实习中仍以被动学习为主, 1~2名教师带领一大帮学生沿着老路子在实习地点做简单讲解完后, 学生采集病虫标本, 回校整理, 但生产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不能发现或没有解决方案, 实习结束时, 交出几十种病虫害, 写写实习报告, 然后就算完成实习任务, 整个过程看似完整, 既有老师的讲解, 又有学生动手采集和制作标本, 其实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马上会遗忘所学的内容, 实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模式固化, 学校要求必须按照已定实习方案和计划进行, 这样就束缚了教师的实践创新, 不能根据生产季节实际存在的问题灵活安排, 学生也很难掌握新的病虫害的发生动向与为害规律。

1.4 没有固定理想的实习基地

目前通常是教师通过关系找几个实习地点, 临时聘请当地技术员讲解一下病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内容的真实性及实用性不强, 实习过程走马观花, 学生印象不深, 换了地方对同样的病虫害又不认识了, 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进行药效防治的话, 因缺乏固定的自主实习基地, 对百姓农田无法承担日趋昂贵的实习补偿费用, 面对目前这一现状, 传统的基地实习模式已难于解决实践教学面临的这一现实性困难, 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好的效果, 可以说植保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2,3]。

1.5 实践内容滞后形式单一

近年来,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但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实践创新能力, 单一重复的实习内容, 简单陈旧的实习用具, 认识几种病虫害, 制作几十种标本, 已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掌握不到先进的农业技术、测试方法及先进设备的科学使用, 实践教学体现不到应用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更应有与时俱进的理念, 有与生产绿色环保健康食品相匹配的基本研究方法。但因实习经费投入少, 或投入不当, 而导致实习内容与农业生产存在的现状脱节, 达不到实践创新的实践效果。

2 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应针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契机, 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尤其以学校评价体系的改革为先, 通过创新方法和丰富实习内容, 制定灵活的考核标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力争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2.1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植物保护是应用型很强的农业学科, 服务对象广, 包括:大田作物、果蔬、油、茶、烟草等, 而且事关生态环境维护及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所以开展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实习与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密切结合。近些年农业院校教师包括中年以上教师实践能力严重下降, 是综合因素共同影响和长期积累造成的, 应用型农业院校的教师, 根据学校的定位, 把教师也相应地分为科研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三种类型, 学校应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断改革, 提高教师深入生产实践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4], 对他们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 使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实践教学中, 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是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应把理论和实践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建立精品实践课程, 争取单独的经费支持, 比如争取2~3年内把生产实践课程做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课程,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教学效果。

2.2 改进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一是, 规定必须完成的实习任务, 分组采集不同类型的植物病虫害标本种类和数量;二是根据个人兴趣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创新拍摄专题片、设计防治方案、制作绿色植保宣传项目、标本制作方法改进、撰写实践创新论文等多种形式。尽可能避免学生制作标本时互通有无, 抄袭报告等问题, 真正地反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真实情况和实际效果, 为此, 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以考勤 (10%) 、现场考核 (20%) 、标本考核 (20%) 、个人作品 (50%) 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使学生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认知能力以及控制有害生物的综合实践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这样的考核办法效果显著。

2.3 加强年轻教师实践锻炼

每位年轻教师由老教师帮带深入基层实践锻炼, 了解生产一线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尤其是病、虫、杂草的发生与危害、流行与防治措施等问题, 把科研成果更好的转化应用到生产中, 同时, 每年有3名以上的老教师参与学生的农业生产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传授经验。每年选派年轻教师在国内外进修学习, 他们在科学研究的同时, 还了解和学习国内外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情况和好的做法, 运用到自己的实践教学中。

2.4 加强实践基地和标本室建设

实习基地的合理选择和建立是关系到实习内容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 改变传统的粗放管理和操作模式, 实习基地尽量多元化, 校内校外基地相结合, 短期和长期相结合, 当地和外地相补充, 安排学生到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高标准蔬菜大棚、果蔬育苗和生产基地等场所进行阶段性实习, 还可与地方科研院所、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相关科研和生产机构共建基地, 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共同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长期, 定期进行病虫害的调查与防治, 不但能与栽培管理有机结合, 还能系统掌握植物生长与环境与病虫害之间的互作关系。把不同季节不同植物, 不同栽培环境中相同植物不同部位发生的病虫害种类, 进行标本制作和保存, 同时建设多媒体标本实验室, 结合高清图片, 建立病原、病状、病症, 害虫各个虫态及危害症状数字标本库[5], 力争3~5年内摸索出具有鲜明特色和切实可行的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2.5 更新实践教学观念和内容

在教学中, 适当地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知识, 注重实践反馈, 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解答, 要看准、讲清、讲深、讲透。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我们在教学计划上进行适当调整, 如考虑到当前设施果蔬、花卉及热带水果的“客土”栽培的经济效益高, 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但半封闭环境中病虫害种类多, 实际存在复杂多变的问题, 要进行现场分析和建议改进管理办法, 这就给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观学习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对特种经济植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及效益分析, 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进行现场讲解等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生态意识。

2.6 增加实践经费投入

“民以食为天”, 食品质量安全已是全民关注的问题, 农产品依然是餐桌上的主流, 应用型高等农业院校, 应以培养应用和创新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基础研究固然重要, 但也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 加强实践教学的长期性、迫切性、复杂性和严重性改革力度的宣传, 使学校相关领导逐步转变观念, 把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作为真正的头等大事来抓。同时要让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充分了解本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目前窘迫的经济状况, 加大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逐步改善实验、实习教学和科研条件, 为培养合格的“植物卫士”、“植物医生”创造条件, 科学防治植物病虫害, 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农产品的健康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最终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在科教兴农的大潮中做出应有贡献。

总之, 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生态农业, 科教兴农, 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作为应用型农业院校培养合格的新一代农业接班人任重道远, 从源头抓起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植保人才, 植物保护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不断优化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还可以更好的掌握必要的专业技术、测试方法、先进设备的使用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6], 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因此, 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摘要:植物保护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 应用性强, 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 植物病虫害诊断和防治不当, 轻则影响着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重则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及人们的健康, 所以就在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刨析, 提出了几点提高教学效率改革的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谢俊荣.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 5 (4) :158-159.

[2] 李保同, 熊忠华, 等.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 :107-109.

[3] 杜丰玉.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2) :80.

[4] 杨洪, 等.本科实践教学中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与管理.黑龙江教育, 2010 (11) :85-87.

[5] 吴利民, 等.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4) 76-79.

农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本科生;人才培养;本科毕业生;质量监控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生命科学学院在校本科生质量跟踪与毕业后质量跟踪分析”(33000-31911130)

[作者简介] 何素敏(1968—),女,广东平远人,硕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项 辉(1966—),男,湖南石门人,博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脑疾病的分子机制与药物开发研究;崔 隽(1982—),男,江苏南京人,博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

一、本科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科生缺乏系统性的数据化动态质量监控跟踪体系

实行大类招生,帮助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及之后的深造或就业,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体系,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学生产出与社会需求脱节是教育的一大弊病。为有效改进这种状况,教育部实行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高等学校质量监测认证专业体系认证管理。

为打破缺乏系统性的数据化操作管理平台的僵局,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了动态质量监控,探索并构建了与生物专业相关的监控评估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运行体系,按照学校—教育部门引导—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为一体的运行体系,以校内成绩、毕业生学生问卷与单位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跟踪调查制度,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有效评价体系。采集相关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二)对毕业生跟踪质量监控没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

一直以来,对毕业生跟踪是学校的一项弱项。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达到以评促教的作用。为此,建立一个常态的学生学习成效数据分析系统,除了内部评价外,还要进行外部评价,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校友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分析原因,进一步干預和改进教学相当关键。对生命科学学院在校本科生进行质量跟踪与毕业后质量跟踪分析,即对学生入学成绩及毕业成绩对比、学位率及深造率、去向及成就等做一些调查分析,也为日后的招生宣传作一些数据调查,打破针对一些“生物就业难”的传统谣言。

二、基于在校本科生质量跟踪与毕业后质量跟踪分析体系构建及其问卷具体内容和结果

对学生从入学—在校成绩—学位资格评定—深造率进行分析,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入手,对教学全过程动态监控、分析,同时评价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校满意。

(一)对在校本科生进行质量跟踪

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9中国大学评价》我国大学新生质量与毕业生质量对照排行榜,我校的入学质量等级是A++,而毕业质量是A+。我院的入学成绩在全校排名属中等。说明学生毕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1]。

1.对近几届的学生入学成绩进行分析,并与毕业时的成绩作对比,对差别比较大的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同时对一些没有获得学位的学生进行原因分析,加强管理。2012—2016级高考第一志愿率为62.5%,2016—2020级高考第一志愿率为64%。近几年,经过努力,2018—2019级平均第一志愿率为72%。我院学生广东省录取排位平均在3000~4000多之间,平均分数为623,在全校占平均水平。2015级4年成绩各专业必修课平均绩点为3.35(83.5分),成绩优良。2012—2015级(2016—2019届)学生共882人,其中毕业人数共857人,获学士学位856人,毕业当年未毕业学生共25人,占总人数的2.8%。这些没有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大学期间生病或沉迷网络,对自己要求太高造成抑郁或放松学习。但有的确实是基础比较差,如特殊地区学生或部分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

2.对一流专业建设点的评价体系学生毕业要求标准对比学习成效分析,把近几年的深造率和就业去向数据进行分析。生物技术专业境内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54%,境外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25%;生态学专业境内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50%,境外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17%;生物科学专业境内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52%,境外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25%;学生毕业第一年统计,各专业深造约占专业毕业生人数的七成。深造率与其他专业相对较高,说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以继续深造为主,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输送了生力军。

(二)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

分析学生的培养质量,还要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据201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TOP200中,理工类专业薪酬水平高,生物科学专业排第5。而我院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是国家级名牌专业,这些说明了我院的“全人培养、专业有成”的理念比较符合社会人才的需要。当然,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大学,跟清华、北大学生对比还是差别较大,因此,为找出差距,我们拟将重新设计问卷,对毕业学生进行大力调查分析,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掌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基本情况,同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工部和校友会合作,共同对近几届毕业生做跟踪调查,调查形式以问卷和座谈会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

(三)用人单位问卷

拟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业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等进行调查。我院共回收20个用人单位的问卷(因本科生就业的不多,有些学生就业单位相同)。用人单位对我院本科毕业学生整体质量水平较满意,对我院本科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等都相对满意。

(四)毕业生或校友问卷

拟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专业水平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师资队伍素质、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教学管理方面等进行调查。

1.问卷学生毕业年份,以2020年2016级毕业生为例。本科专业参与本次问卷填写的本科毕业生中,有效填写人次为167人,其中本科专业为生物技术的人最多,共计63人,占37.72%;生物科学41人,占24.55%;生态学26人,占15.57%;基地班29人,占17.37%;逸仙班、同时加入基地班和逸仙班的各4人。在167份有效问卷中,有128人选择继续深造,占76.65%,其余39人参加工作。

2.在参加工作的人群中,27人在北上广深工作,占69.23%;10人在国内除上述外其他地区工作,占25.64%,剩余2人在国外工作。

3.在参加工作的人群中,只有6人的任职岗位与所学专业高度相关,占15.38%;15人认为任职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般相關,占38.46%;18人认为自己的任职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关,占46.1%。说明本科毕业生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以“大类培养、全人教育、专业有成”为目标的人才计划是对的,培养学生厚基础、重通识教育的策略符合社会要求。学生能成功找到相关心仪的工作并得到单位的认可,说明学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4.在大学四年学校对提高、拓展个人素质能力培养方面,被调查人员对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感到较为满意,满意度均超过了50%,满意度最低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占52%,需着重改进。

5.在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超过50%的人认为生物化学Ⅰ、生物统计学对于其工作或深造过程中最为实用,认同率较高的依次还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但在这些选项中,应将必修课与选修课作出区分,由于选修课的选修对象不同,选课人数较少,可能导致存在一定误差。

在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中,50%的人认为生物学野外实习在其工作或深造过程中最为实用,认同率较高的依次还有细胞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Ⅰ、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等,均在40%~50%之间。

在填写的本科阶段印象最深的专业课程的问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细胞生物学,次之是生物化学。

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管理办法

1.学院将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营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校风学风。学院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生物安全”等与生命科学学科有关的论述,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完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形成教学理念,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2.建立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努力践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过程育人”理念。学院制定25个管理办法,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协调教学体系运作,进行动态改进;加强教学改革,学院获得野外实习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3.对学生培养质量和入学成绩对照发现学生入学成绩并不一定跟毕业成绩成正比。大学四年学习的过程跟学生的兴趣、接收能力和努力程度相关。学校方面影响培养学生质量的几大因素:学校管理、学科和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监控[2]。学院进一步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建设教研室和加强督导团队监控,提升质量监控管理,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注重日常管理,合理改革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目标和教学大纲,打造良好育人环境。尽管如此,生命科学学院的学习氛围还待加强,建议组织一些学习打卡活动和安排更多的与考研相关的教学活动。

4.用科学思维谋划,重新构建人才培养侧重点。对问卷信息进行跟踪和分析,重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既肯定成果,也直面问题,对教学问题进行调整和加强改革措施。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满意度最低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占52%,需着重改进。从社会需求角度层面,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3],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加了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意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学院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平台”加“模块”的方式建设课程,根据学科特色、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实践课程比例30%)、构建“广学精研、知行并重”的课程体系,综合“大类培养”和“专业特色脸谱化”的优势,夯实基础、凸显专业特色。学院“教学—实践—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得到了学校的认可。2020年度,学院共有23项本科生训练项目获得立项(国家级10项、省级3项、校级10项),共获得各类竞赛奖项9项,国际级2项,国家级6项,省级1项。其次,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学业并进一步深造,但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按时毕业。学院加强了教风、学风建设,建立学业预警制度,班主任制度和“一对一”导师制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采用校、院、教务、学工共同联合机制,定期督导学生,及时反馈信息。

5.畢业生质量跟踪的常态化、立体化。除了分析学生在校成绩外,对入口和产出的学生质量进行对比。对照学生毕业标准,对学生非认知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对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和自我效能进行分析,这些对学生专业成绩有一定的影响,对创新能力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调查结果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做到以评促建,以建促改。

设计调查问卷表,对教学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估。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学院拟进一步加强系和教研室课程管理,讨论课程设置、课程思政、教材、一流课程、教学成果、教改项目等方面的事宜,对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教师备课、师资及课程管理等问题进行调整和安排。

6.学院拟进一步完善跨学科综合性人才培养机制,拔尖班和强基班优先做试验。同时需加强心理健康通识教育,加强学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完善和加强心理状态评估和职业规划、生涯规划指导。目前学院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足,可多设置一些实习、就业的辅助渠道。

7.加强与毕业生和校友的联系,通过毕业生多渠道收集和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加强与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创造条件,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拓宽办学渠道,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院有更大的发展。

结语

本课题摸索构建了一套值得推广的高校本科专业学生质量跟踪体系,以及对学生全程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学生质量跟踪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校内外教学监管,重建教学创新机制,改革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为培养高质量学生不断努力。

拟进一步完善本科生质量监督评估的创新模式。强化质量意识,注重过程管理,健全动态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体系监控评价标准,以系统化建设为手段,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制度化建设为保障,采用数据收集和访谈方式进行各部门联合管理,形成校内外常态沟通联系机制,构建常态化、数据化、规模化和立体化的质量监督机制,以达到对本科教学质量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星臣,戴胜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596.

[2]黄和飞,王斌,段利华.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9(10):55-58.

[3]范国敏,魏颖,刘琛.基于国家标准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25-27.

Quality Tracking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Graduates

— Tak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E Su-min, XIANG Hui, CUI Ju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talent training; college graduates; quality monitoring

农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课堂提问是一个必要环节,具体如何提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析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提问的意义,以及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要点。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 要点

1 引言

问题产生思维,疑问是人进行深度思维的开始。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从提问中可以找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因而对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进行分析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2 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提问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几乎要求学生的答案一致甚至给出答案要学生进行背诵,问题越少的学生学习越好。然而新课程却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适当的问题,培养学生养成问题思维的习惯。某种程度上新课程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中心”,因而要求教师设置真实、合理,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提高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开口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可以与老师互动,甚至可以对老师进行提问,从而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

3 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的要点分析

3.1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教师要把握文章的重点。因为文章的重点不仅仅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往往也是学生需要训练的重点,教师要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对重点进行问题设置,巧妙地处理教材。例如,教师在讲授《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对文章的重点“倔强”一词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谈谈小红军的倔强体现在哪里?小红军倔强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谈谈平时生活中的同学倔强与小红军的倔强有哪些区别?

其次,把握好文章的过渡点。文章中的过渡点一般都是对文章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点,对于这些地方教师可以合理设置问题。例如《赵州桥》一文中有一句过渡句“赵州桥不仅坚固而且美丽”,可以让学生体会这一句话的作用,并且让学生试着应用过渡点来进行造句,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再次,把握文章的点睛点。文章的点睛点也是文章的重心,往往具有统帅全文的艺术作用,不仅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贯通,还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因此,教师在此处设置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程度。

3.2 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创新性

人类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从诸多问题中展开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要善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着应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只有当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和探究性,才会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出一定的创新能力。对此,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应该成为教育的开始,并且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对问题的把握和提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

3.3 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虽然课堂提问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但是问题的设计还应该把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要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时常特别简单,那么学生就会懒于回答老师的提问;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经常过于难那么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永远回答不上来,最后回答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根据教学重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问题进行设置,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4 课堂提问要体现一定的开放性

传统的课堂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关注答案的正确性和标准性,学生无论在课堂学习还是在课后学习中都会认为自己的答案如果与正确答案一样就是学习成功,这造成了学生的思维缺乏开放性。教师在课堂对于自己提问的问题可以不设置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同学的回答中哪些是比较合理的、哪些是可以删除或者合并的,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有利于学生问题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给永远比拿快乐中》,让学生自己总结给为什么比拿快乐?学习了这篇课文自己的感想时,以及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做?

4 结语

问题思维是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语文教学设置科学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该把握好重点难点、问题的创新性、问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到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

参考文献:

[1]靖晓玉.浅析小学语文提问意识的培养策略[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4).

[2]薛兰兰.小学语文提问技巧之我见[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7).

[3]王娟.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度”[J].小学时代:教师,2012,(4).

[4]黄月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行为改进策略探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4).

作者简介:刘雅丽(1976-),女,内蒙古包头人,中央电大本科毕业,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内蒙古包头市五十二中,内蒙古包头 014000

农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2013年3月1日,《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正式出台,明确将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划分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类。由此,产生出分类管理制度下如何对检察人员选拔制度进行具体设定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意见规定试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具体制度设计。

【关键词】检察人员;检察官;分类管理;选拔制度

2013年3月1日新出台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将检察机关人员类别明确划分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类,有利于按照各类人员的素质要求进行管理,具有很大进步意义。但是其对检察人员选拔的规定较为原则笼统,而且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本文将结合意见规定对分类管理制度下的检察人员选拔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试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具体制度设计。

一、科学分类并提高各类检察人员任职资格要求

我国现行制度对于担任检察官的学历标准规定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把“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毕业”作为检察官从业的资格要求,与我国现行的检察人员管理制度有关。由于未进行分类管理,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这两类检察人员中除司法警察和书记员外,也被统一称为“检察官”来进行管理,而适合从事行政、技术、后勤等专业人才大多数都为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毕业,因此招录时势必不能强调其法律专业毕业背景。

如今,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出台,规定将检察人员分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类进行管理,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对于检察官的选拔,可以明确规定其必须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学历;而对于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则可根据其工作性质确定专业条件。为确保检察系统队伍人员整体素质,建议将最低学历规定为国家承认的高等院校本科学历。如招录从事系统维护的检察技术人员可要求其具有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学历;招录从事政工党务的司法行政人员可要求其具有高等院校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业本科学历等,不必局限于法学专业。

二、规范检察人员选拔方式,分类设计准入考试

检察人员准入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出适合从事检察机关工作的人员,考试重点应放在报考者是否具备检察机关职位的任职要求,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察,分类进行设计。其中对于司法警察、除司法警察之外的检察辅助人员及司法行政人员,根据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相关规定,可以分别沿用之前招录模式。

针对检察官的选拔,笔者认为,应取消笔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考试,而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作为初任检察官入职笔试。因为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正是专门对应试者是否具备检察官任职能力要求的一门考试,它考察了应试者对法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法律条文的掌握,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认识、分析、解决具体案例及社会法律问题的能力。同时,A类资格证书本身就要求报考者学历为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对考生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完全可以满足检察机关对检察官的笔试招录要求。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了“初任检察官的任职人选,可以面向社会,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的人员中公开选拔。”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公务员法在检察官的选拔制度上规定的倾向也是“一职单考”模式,即检察官的选任不必通过统一公务员考试进行招录,而是从通过司法考试并达到某分数线要求的人员中直接选拔任用。

但是,仅进行笔试不能考察出应试者在人际交往中自身素质的体现程度,因此还要辅之以与检察官工作实际相关的面试,来考察应试者的心理素质、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三、建立人员合理流动机制,确保人员交流畅通

在我国现行制度下,由于人员交流机制不畅,造成职位范围宽泛与队伍臃肿,晋升职位及人员晋升机会相对较少,导致精英流失。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疏通人员交流机制,使人员进出通畅,让不同的检察人员与不同的岗位之间通过自然选择法则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做到人尽其才。

(一)建立检察机关内部不同检察人员间的人员交流机制

这一点在改革意见中有明确规定,具备拟任职位资格条件的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之间,可按照规定的程序在各自类别内交流,也可以跨类别交流。符合任命检察官条件的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可以采取竞争性选拔或组织调整等方式转任检察官。检察官可以转任司法行政人员、检察辅助人员。检察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之间可以相互转任。

(二)建立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机关之间的人员交流机制

分類管理制度改革意见规定,检察官实行单独的职务序列;司法警察参照公安机关执行单独警察职务序列;检察技术人员执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职务序列和职数;其他检察辅助人员及司法行政人员职务序列,按照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的有关规定执行。由于检察辅助人员及司法行政人员与各自相关行政机关公务员实行相同的职务序列和职数,因此应规定检察机关的检察辅助人员及司法行政人员与行政机关相应序列人员可以在编制、员额比例和职数限额内,通过一定的程序相互流动,从而建立起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机关之间畅通的人员交流机制。

四、建立优秀律师遴选机制,拓展检察官选拔方式

首先,检察官、法官、律师同属于一个法律职业共同体,具有一致的法律知识背景、职业训练方法、思维习惯以及职业利益,从我国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以来,担任检察官、法官、律师都必须通过司法考试;2009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将取得律师资格人员列入法官检察官遴选范围问题的意见》批复同意将2002年以前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取得律师资格的人员列入法官、检察官遴选范围,不必再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凸现了律师与检察官共同的职业个性及一致的准入标准。这是将优秀律师遴选为检察官具有可行性的前提条件。

其次,前述检察官准入考试设计中将法律专业作为一个资格条件,由此使得没有系统学过法律知识的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被排除在了检察官准入考试的大门外。但是现实中存在一些虽不是法律专业毕业,但是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扎实法律专业知识的以非法律专业毕业律师为典型代表的法律从业者,将这样的人才排除在检察官队伍外不能不说是一种制度设计的缺失,因此建立优秀律师遴选机制,将优秀律师遴选为检察官也是制度上的完善。

然而如何考量一位律师是否为优秀律师是这一机制面临的首要问题,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统一的“优秀”标准难以确定,如果不通过一定的考评制度,直接采用组织调整的方式将优秀律师选任为检察官,容易陷入行政命令决定选任人选的誤区。因此笔者认为,建立优秀律师遴选机制,可以沿用前文提到的检察官准入考试制度中的面试程序,对备选律师进行综合考量,以确定遴选人选。由于受面试规模所限,可提前对报名参加面试人员资格标准进行一些细致规定,符合标准的人员才可报名进入面试。

另一个问题是,对于优秀律师的遴选会将一些非法律专业毕业人士选入其中,前文提到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训练,会影响其法律素养与任职能力。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规定其担任律师的最低年限,由于担任检察官资格的最低标准为法律专业本科,因此可以将最低年限规定为四年,具体年限及其他资格标准可由省级检察院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五、检察官实行一年两考制,分类设计选人渠道

将优秀律师遴选为检察官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前文对检察人员选拔方式的制度设计中,对于检察官的准入考试设计中提到,以司法考试成绩作为笔试成绩对考生进行选拔;而作为优秀律师,其司法考试成绩是其从事律师执业之前取得的,不同年份的司法考试难易程度不同,如果以往年成绩与当年参加准入考试的考生成绩作比较,显失公平。因此,笔者认为,应将检察官准入考试与检察官遴选考试区别开来,实行一年两考制度,一次是检察官准入考试,针对法律专业毕业人员,需要进行司法考试及面试;另一次是检察官遴选考试,针对优秀律师,不要求必须是法律专业,也需要进行面试。

通过前文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我国分类管理制度下的检察人员选拔模式已经逐渐清晰,一年两考制度下,满足基本资格要求的人员要进入检察机关可以有以下几种渠道:

一是法律专业本科毕业人员,参加检察官准入考试,首先要通过司法考试,满足了一定分数要求后,报名参加检察官准入考试面试,面试通过后进入检察机关,本科学历人员经过至少2年,研究生学历人员经过至少1年的工作经历后,可以出任检察官。

二是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人员,在通过司法考试后,先来到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职业至少4年后,可报名参加检察官遴选考试,面试通过后进入检察机关,由于已有至少4年律师工作经历,因此可以直接出任检察官。

三是法律专业本科毕业人员,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可以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岗位。在满足一定任职条件下,可在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岗位之间,或与相应行政机关之间进行交流;如果工作期间通过了司法考试,则本科学历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研究生学历实际工作1年以上后,可以通过竞争性选拔或组织调整出任检察官。

四是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人员,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岗位,在满足一定任职条件下,可在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岗位之间,或与相应行政机关之间进行交流,但此类人员由于受专业所限,将不能出任检察官职务。

农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专题实习是培养药学专业人才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专题实习,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檢验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训练方面的能力;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专题实习分为课题选择、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四个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操作与观察、记录总结、数据的统计学处理、论文的书面表达,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论文答辩。根据《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安排,依据《药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专题实习规定》和药学院《药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的要求,药学院毕业专题实习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展。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理论和学术素养、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阶段。毕业论文(设计)既是对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检验,也是学生的实践成果,又是学生毕业及获得学位资格的必要条件。为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和目标管理,确保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和质量,2012年山东大学出台《山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对其提出了新要求。2013年推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要求自2014届开始,本科生毕业论文纳入教学系统进行管理。

一、指导教师毕业课题的申报

根据教学安排,学院下发应届本科毕业生专题实习课题申报的通知。院内各教研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根据要求提出课题申请。要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中级职称必须拥有博士学位且具有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的人员,申报课题最多为2项。

药学院目前拥有40个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内实习,也可以选择在校外实习。选择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的学生,实行合作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校外导师为第二导师。指导教师从本科论文系统中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申请表》。

二、学生毕业课题的申请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选择申请。指导教师与学生采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课题和人选。在校外实习基地或者个人联系的在其他单位实习的学生,需填写《外出实习申请表》,实习单位签字盖章认可。

三、开展实验

专题实习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要对整个毕业专题实习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包括指导学生做好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计划、调查研究、文献查阅、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答辩等各项工作。

在专题实习工作开始后的1~2周内,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开题报告,落实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和措施等,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计划》、《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根据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计划和任务书,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实习,开展实验。并按要求,完成论文。

四、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在本科生毕业专题实习进行过半期间,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展情况,检查、监督学生工作情况和工作质量,保证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本科生院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展中期教学检查工作。中期检查的方式是学院检查和专家检查相结合。

1.学院检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对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前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学生填写《山东大学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汇报表》。学院检查结束后,学院写出全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情况说明书,交督导专家小组。

2.督导专家检查。针对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的组织管理情况和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开展情况,督导专家对其毕业论文(设计)前期工作检查。各督导组写出各学院中期检查情况报告,交本科生院。

3.本科生院将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情况反馈至学院。学院及时将专家的意见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

五、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文献检测

根据教育部关于《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文件精神和规定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杜绝抄袭行为发生,山东大学自2013届开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文献检测。

1.检测方式及数量。检测的毕业论文(设计)由学校随机抽取,比例为毕业生的30%,由学院具体负责进行。检测分初检和复检。学院按照本科生院分配的篇数进行初检,初检不合格的论文(设计)修改后须复检。学院上报初检不合格论文(设计)数量,本科生院分配复检篇数。

2.检测时间及流程。本科生院开通网络检测系统后,根据本学院教学安排,按照要求进行论文(设计)检测。

3.检测标准及要求。检测论文(设计)的文字复制比例在30%以内(含30%)视为合格,超过30%的视为不合格。检测不合格的论文(设计),修改后学校再提供一次复检机会,复检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复检不合格者,不予答辩。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还将在学生毕业后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中进行,若查到有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设计),学校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撤销其学士学位。

六、毕业论文答辩

专题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完成《山东大学学生实习报表》,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1.答辩工作由院答辩委员会组织并主持。答辩委员会由原学位委员会成员及专家5~7人组成,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具体负责答辩工作。答辩小组负责向学生公布答辩小组教师名单、学生参加答辩的时间及地点。

2.参加答辩的学生,向答辩小组汇报专题实习工作情况,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答辩小组可从几个方面综合考核学生成绩。

3.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及答辩情况等进行评议并确定成绩。

4.毕业论文的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指导教师评定成绩(40%),答辩成绩(60%)。

5.根据毕业论文的总成绩,确定论文的等级。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将成绩上报学院,学生将打印好的两份论文上交院办公室,装订存档。《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和学生的成绩单作为学生在校的成绩凭证,一并存入山东大学档案馆。

七、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检查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是本科教学检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本科生院根据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本科生毕业后,还会组织学校督导专家对全校所有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质量检查。专家组按照有关评价指标对论文进行检查和评分,并对各学院抽查论文的质量做出总体评价。

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面临一些问题[1]。毕业论文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学期;学生实习地点分散;相对自由度较大。另外,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學生面临考研、毕业补考、就业等的压力,自身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以及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也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为提高和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具体的规章制度、建立系统的质量监督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成绩评定方法、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同时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强化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规范安全的实验习惯;指导学生选题科学、具体,着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规范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术作风[2]。

九、结语

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暑期学校开放实验的实践,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3,4],为毕业专题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和实验基础。药学院在本科生论文的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的有关规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自2010年以来,药学院共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学士论文21篇,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5篇。药学院将继续完善毕业教学环节的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加强毕业专题实习的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志勇,张胜涛,陈昌国,等.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5):98-101.

[2]何炜,路丽华,辛春燕,等.初探怎样抓好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52-54.

[3]张泰松,邵伟,郝国祥,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药学教育,2012,28(2):55-57.

[4]张泰松,邵伟,帅翔.暑期学校开放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药学教育,2010,26(4):59-61.

农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 质量提高方法 措施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设计期间又恰逢学生寻找工作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毕业设计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能处理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2)学生缺乏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缺乏资料查阅、整理、分析、归纳、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3)毕业设计过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学生仅仅依赖于教材、资料的理论知识拼凑论文,对于自己的设计没有通过实践验证,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最终创作的毕业论文很难有实际的应用价值。(4)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学生论文抄袭原始资料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最后答辩环节明显缺乏对所做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结合机电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1.时间上的调整。指导老师提前在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就与学生见面,布置题目,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类型和方向,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专业学习情况、个人发展方向,等等,从而能够合理地安排设计任务。另外,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对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路分析、单片机、电气控制与PLC、气压传动等毕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温习,并要求学生完成课题资料查询、研究方案的确立等工作,为第五学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第五学期第十一周起进入毕业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毕业设计和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十一周起有计划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毕业设计内容予以进一步完善,第五学期不进行答辩,待顶岗实习结束后,第六学期再回学校参加答辩。

2.指导教师充分准备,试做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教师除应认真准备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书外,还需对课题进行认真的试做。通过企业调研和分析,得到企业中机电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设计、软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通过试做课题,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地预测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分配设计任务。

3.毕业设计题目提前渗透至相关课程学习当中,为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课题渗透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大三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以智能运动小车作为教学内容载体,该教学载体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包括运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等等。通过这一载体将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由于智能运动小车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和研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思路。

当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保证课程合格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加强某门课程或者某几门课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于今后毕业设计的分组和选题工作能有实效地开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1.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课题。课题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机床数控技术应用、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课题方向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训练;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增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训练。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定向于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结合制造业发展现状,选择那些围绕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开发或把微电子技术用于设计、制造、测试和研究等方面的题目,例如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及应用设计,等等。

2.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的选定要结合目前专业的实际设备,立足实际,避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性的题目。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已经拥有较先进的PLC实训装置、气动实训装置、机电检测实训平台、单片机实训设备、自动生产线训练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等。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结合实际“真题实做”,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当然,在毕业设计期间已经开始顶岗实习的同学,可以结合生产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应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内容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但必须有企业专人指导并报学院批准。

3.通过各类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广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选题更具有可行性。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比如机器人大赛,结合单片机课程的学习,选择一个机器人项目,等等。我校目前已经成功举行了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模拟了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一个轮式或人形小型机器人,在比赛场地里移动,将不同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体分类搬运到不同的对应位置。比赛的记分根据机器人将物体放置的位置精度和完成时间来决定。又如“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以现场操作“***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的方式,完成自动生产线设备部分工作单元的机械安装和调整,气动回路的安装、连接和调整,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和布线,传感器安装与调整,PLC编程,人机界面组态,电机驱动(含变频器及对应电机、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参数设定,以及系统统调、运行等工作。我们通过大赛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了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毕业设计的题目可选择大赛的某个方向展开设计,并撰写论文。通过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而且能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是提高质量的保证。加强过程考核,量化毕业设计平时成绩的评定。表1为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考核成绩(40%)、作品(成果)鉴定成绩(20%)、论文评阅成绩(20%)、设计(论文)答辩成绩(20%)四大部分组成。指导老师考核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其余三项成绩由相应的评审组老师评定。

实施周检查制度,要求学生每周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本周所做的主要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等。汇报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记录,填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实时记载,学生汇报完毕后,指导教师综合各位学生的情况加以总结,并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与指导。周检查制度作为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随时写好《毕业设计日志》,内容与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相配套。这样,教师与学生交流紧密,双向监督,有利于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

毕业设计作品或成果可以是程序、实物、现象、方案等可以表现毕业课题成果的东西。让作品成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对学生数集中的个别单位,因岗位需要无法回校参加答辩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学院安排老师到企业答辩。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表1 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另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要为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把学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处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毕业生克服不利情绪的同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关心和指导可在每周进行检查时多与学生交流,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尝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改革方案

学生可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事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领域相关的毕业课题设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进行顶岗实习,不论是操作控制、质量检验还是装配、测试岗位,都能爱岗敬业,并随时记录,在生产实践中收集自己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这样最终必然将以较高的质量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则被企业接收,顺利就业。这样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职教模式。

当然,要想使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指导、共同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校内老师可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和阶段性的目标,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论文写作的规范,并协助解决理论问题,定期与学生沟通,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电话、QQ、Email,等等。企业指导老师负责从单位的实际出发,现场指导、规范操作、分析故障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已在机电专业08级毕业生中进行了实践,经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当然,如何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是牵涉多个因素的综合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姜亦祥.浅谈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措施[J].成才之路,2009,(21):79-80.

[2]徐冬梅,吴红,冷士良.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配套改革的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3]黄伟.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4):52-54.

上一篇:技术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财务内部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