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论文范文

2023-09-15

农业产业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夯实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中国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可以通过培养和输送农业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通过农业科技知识创新和科技攻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 策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

1.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人才支持。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传统农业、传统农村和传统农民的变革过程,它依靠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对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建设“富裕新村、能源新村、生态新村、数字新村、文明新村”,农村现在面对的能源匮乏、工业污染、医疗落后、产业规划、道路设计等全新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新型专业岗位,如农业生物技术、农村医疗人才、农业信息技术等人才来参与和解决。

2.促进农村教育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人才帮扶。教育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将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在政府给予农村大量宏观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在一些硬件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而“软件”设施——人才、管理制度方面依然薄弱,农村人才资源处于贫乏状态。我国目前农村教育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存在很大问题,农村人才还极其缺乏,农民素质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其中村一级最缺人才,高等人才几乎是空白。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我国是世界上农村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最大的现实就是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日益提高,农业现代化逐渐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被闲置,农村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浪费。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今后每年还将净增600万的剩余劳动力。拓宽就业门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稀少,人地矛盾相当突出,农业效益很低,依靠农业本身的发展来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富裕农民,就必须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化和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资源,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

(二)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1.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能要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经济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育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根本目的是在高中文化的基础上,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职业教育的职能要求。首先,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而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职能。其次,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支撑这工程的核心要素是科学技术。发展科学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再次,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应直接体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职业院校的职责与使命。

2.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天的高职教育更强调服务新农村建设,我们可以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国家推行的政策找到依据。一是从国家指导方针上看,职业教育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时代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是从国家政策来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需要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这需要大量的专门劳动者与人才。国家推行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目的是招募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贫困县的乡镇一级,开展为期1至2年的支教、支农、支医、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此计划指向西部,服务农村。职业院校由于其与农村的高度相关性,更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职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对策

(一)强化政府作用,建立保障体系

政府应该给予职业院校应有的地位,在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发展并重的情况下,政府应一视同仁的对待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要切实转变“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把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的态度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把优秀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吸引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发挥职业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拨出专项经费给予职业院校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课题研究,发挥职业院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在机制、思路及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与格局。国家应借助经济杠杆,对主动与职业院校进行深层合作的涉农企业给予政策性激励,保护企业在“订单”培养、为院校提供奖助学金、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赠送实验设备、选派兼职教师、共同研发产品、提供行业标准、聘用员工等方面,全方位地参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建设发展,既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又确保高职教育与行业、产业不脱节。

(二)完善职业院校招生、就业与培训政策

在新农村建设中,职业院校中的涉农专业将会发挥重大的作用,因此应该建立科学的农业行业的就业制度,通过增强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来促使更多的人来主动认识和在思想上接受涉农职业教育,从而实现逐步提高“三农”人才素质的目标。在招生上,应该给予职业院校更多的权利,进一步扩大这些学校对农村生源的招生数量,从而保障职业院校生源的数量与质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奠定基础。

从某种程度来说,农村即是为职业院校提供生源的关键所在地,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将来展示自己才能的大舞台。职业院校应该把自己培养的人才推向农村,让他们在农村大展拳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才能。这对职业院校来说,既是一种历史的使命与任务,也是一种挑战和机遇。

(三)职业院校定位与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职业院校应该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精神,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拓展办学的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优秀的人才。

职业院校办学活动要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服务“三农”培养、培训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设置上要做相应的适当的调整,把相关专业以及学科人才的培养与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有效衔接起来。

(四)职业院校要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的计划

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方案,要以素质教育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使他们能够可持续的发展。适用的培养方案,有效的培养途径,优良的培养条件,是保证育人质量的基础。因此必须坚持标准,严格教育、严格管理,设计合理的毕业制度,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保证学生的质量,提高办学的质量和信誉。应该坚持面向农业农村生产的第一线,通过职业教育为农村基层培养大量的具有理论知识、拥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五)以职业院校为主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秉承学校的传统,探索建立以职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内涵是依托学校的科技优势,整合校地农业科技资源,重组农业科技价值链,建立以农村示范基地为主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网络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科技推广平台,探索实践“大学+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推广通道,通过技术创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四轮驱动,促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三、结论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政府应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振堂.職业院校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J].科技与教育,2008,(5).

[2]方小斌,叶玲.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位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责任编辑 潘 瑀

农业产业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类型丰富、经营质量较高,但联合体内部仍存在管理理念守旧、管理方法模式化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结合调研分析联合体在规模、科技、品牌建设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利用数据包络模型分析联合体稳定高效的管理模式的动力来源,并从土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角度以及产业链接和利益共赢角度提出强化联合体内在凝聚效力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管理模式;河北省

当前小农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已经不适合产业链的竞争,难以克服农户低收入的问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是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形成的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1]。其龙头企业+合作社+传统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模式,区别于其他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关键就在于长效稳定的利益联盟关系,通过契约约定、章程约束、保本让利等方式,使联合体松散的外在组织内部形成了聚合效力极强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保证各经营主体高效分工的同时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盈利能力[2]。在政策和资金的合力推动下,联合体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经济效益[3-4],有效地实现了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有效衔接起来,推动了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了成员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总和的最大化。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河北省联合体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多视角了解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化联合体的管理模式,利用数据包络模型分析联合体稳定高效的管理模式的动力来源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强化联合体内在凝聚效力的有效因素,从而优化河北省联合体管理模式,促使小农户积极主动地融入现代农业领域。

1 河北省联合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联合体带动性不强

目前河北省152家联合体共涉及577.87万农户,带动河北省近四成的农户,其影响力初显成效,但各类产业联合体的带动规模差异性较大。其中小麦和玉米类联合体带动总户数达200余万户,占比近36%,带动性较强;而苹果和水产类联合体带动总户数仅有1.3万户左右,农户带动性较弱。首先,这可能是由于龙头企业、家庭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在联合体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其对话机制可能存在不平等,农户利益可能受到影响,使各主体间信任失衡,从而影响了联合体带动性的提高;其次,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足,联合体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资金和项目支持。目前,联合体的土地大多是由土地流转而来,其贷款融资相当困难,而政府又缺乏资金支持方面的政策措施,导致联合体难以运行,更难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产业进行投资,从而难以精准地扩大规模[5]。

1.2 产品品牌多而不强

河北省152家联合体共拥有47项中国驰名商标认证,211项省级品牌认证。其中,小麦、蔬菜、食用菌、畜牧类和干果类联合体获得“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驰名商标和省级品牌的认证较多,各类总认证数量都在70~120项;而苹果、水产、皮毛和葡萄酒类联合体获得的認证大多不足10项;此外河北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仅有38个,并且河北省大多数品牌知名度并不高。这体现了河北省产品加工档次低,价值链增值空间狭小,成规模、档次高的联合体不多的问题,而增收突破点却更多局限于生产流通环节的成本压缩和销售环节的差价收购,导致联合体增收空间有限,使得整个产业持续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态势,各类产品品牌打造受到阻碍。

1.3 科技和管理投入不足

在科技投入方面,据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152家联合体为科研及推广共投入资金21.72亿元、工作人员1万余人,其中,乳品类联合体共投入6.87亿资金和工作人员3 085人,位列各类型联合体科技投入榜首。但目前仍有很多农业生产的农业基础建设滞后,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并且由于企业具有理性防御,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企业大多不愿将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经验全部分享出来,导致联合体整体生产效率不高。同时,联合体内部的运作方式仍不规范,未形成有效的责任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并且缺少专业会计人员,导致各主体间相互信任度极差,利益关系不紧密,无法形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和金融环境[6]。

2 河北省各类型联合体投入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

结合调研数据,本文通过统计得到各类型联合体的投入产出数据。由于原来的科技因素比较多,为了方便分析,对其进行了因子分析的降维,设定投入指标为带动农户数、种植规模、品牌建设、科技投入,产出指标为产业化联合体的年产值,数据降维后通过DEA Solver分析(见表1)。

通过分析可知,综合效率系数和规模效率系数都为1的有乳品、皮毛、水产、葡萄酒、苹果,说明这几个产业类型的联合体在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营政策的落实上的资源配置有效。规模效率在[0.9,1)的是中药材,在[0.8,0.9)的是薯类、食用菌,在[0.7,0.8)的是杂粮、肉类,其余小麦、玉米、油料、蔬菜、干果及其他均在0.5以下,这些产业的管理模式急需改进[7]。

3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联合体通过紧密的利益联结,成功克服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中存在的信息获取不及时、不对称问题,农户无法享受农产品产业链延长带来的增值收益问题,农户与组织之间缺乏利益约束容易违约的问题以及农户承担较大社会风险、自然风险的问题。联合体的内在聚合力主要体现在要素流动、产业链接、利益共赢三方面,因此本文将对这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8-9]。

3.1 促进要素流动

3.1.1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联合体的内部组织如家庭经营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种植大户等应通过对转入的土地实行集中化管理、规模化管理以及机械化生产,降低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劳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二是为保证联合体能够稳定有效地利用土地,土地的经营规模要遵循适度原则,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避免因土地规模过小导致一次性投入机械成本过高所引起的资源浪费,以及因土地规模过大而产生机械折损、监督成本等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速度大于收益提高速度的现象。三是加强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完善土地流转纠纷相关制度,保证土地流转的稳定合法,促使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主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3.1.2 加大资金流动与共享

一是龙头企业要增强自身信用,发挥政策性银行信贷优势,提供专项抵押、金融信贷,加大联合体资金投入,保障联合体的资金需求;同时发展生产性贷款为社员提供保障和低价服务,减轻社员的资金压力。二是龙头企业应发挥自身资金优势,为社员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并引进优良品种,将各生产资料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家庭农场或农户。三是龙头企业可以为社员提供资金支持,如先垫付社员购买生产资料的资金,待收购时扣除,以保障农户或家庭农场获得优质低价农资。四是龙头企业可以发挥带动作用,将社员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或引导农民合作社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规模化种植和养殖提供协助,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农业产业[10]。五是合作社或农户可以向龙头企业缴纳一定的风险金,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则从风险保证金中扣除,从而使企业与社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3.1.3 主动培养与更新技术人才

联合体应注重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长远利益出发,主动进行技术更新和人才培养,使企业焕发活力。一是龙头企业应承担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责任,通过与高校等相关技术单位合作,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材生,如农业种植、生产管理技术、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政策宣讲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定期为社员提供技术和政策法律咨询与服务,并对农户进行统一全面的种植与养殖技术培训,使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11]。二是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的监督,定期对农民进行考核,给成绩良好的农民颁发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激发农民学习新技术、新政策的积极性,为产业化联合体提供人才支撑[12]。三是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食品工程技术中心建立技术合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水平,并通过合作研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形成自有核心技术,提升联合体综合竞争能力。

3.1.4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联合体要通过信息平台完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监督、销售。一是要积极推进联合体的信息平台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将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发布到网络,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出去,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农户生产的计划性[13]。信息平台建设可以显示出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向,便于龙头企业进行决策,并及时反馈给农户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走向与供求状况,使农户和企业有计划地生产种植和收购产品,从而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供求有效对接,降低农户盲目生产的风险,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来源,为发展订单农业提供条件。三是通过强大的信息平台,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在每个商品上编号,让消费者知晓所购买农产品的原种植养殖基地、培养过程、加工场以及运输销售商等基本情况,使消费者了解真实的产品,信任商品;并且龙头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情况,了解该商品的主要客户群体,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改良,以推动产业发展[14-16]。四是龍头企业可以根据强大的信息,在众多合作的合作社中,选择能力强、资金充裕的培育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实现资金互助,维护联合体的稳定运行。

3.2 加强产业链接

一是联合体要推进龙头企业与上下游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通过挂靠结合、分工协作、产销对接、工序对接,以“合耕力,取精华,利益众食”为核心理念,以大联合的农业管理方式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打造命运共同体。二是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或农户签订稳定的购销合同,规定种植的作物品种、技术、数量,约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并负责种植技术服务、肥料农药检测及产品收购和营销[17-18]。例如河北定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养殖企业将农场的剩余秸秆处理作为饲料,然后将动物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处理成有机肥交还给农场,养殖场与食品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并根据加工企业的需求进行规范养殖,促进肉禽类的深加工,并且食品加工场还与附近农户、家庭农场、蔬菜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协调统一的格局。三是龙头企业应与电商平台建立联系,并发展产品物流配送,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将经营利润在各主体之间合理分配,提高经营效率。四是加强重视创意农业的建设,以增加农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3 实现利益共赢

联合体通过契约、合同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确定各自的权责关系,可以显著降低农户的违约风险,通过主体合作、优势互补可以实现优势分工协作、节本增效。一是合作社或农户在承担农产品供应并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提高联合体规模的同时,应缴纳一定的风险金,降低龙头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企业与合作社或农户应签订稳定的购销合同,并约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降低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带动周边农户,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优势,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技术要素入股,持续加大科技服务投入,通过院企、校企合作,对农户进行统一全面的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种植标准化程度,实现农产品品质与生产速度双飞,提升联合体的综合竞争优势。四是由联合体进行机械作业,由职业农民负责田间管理,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通过整合耕地、人力、机械资源,统一管理集中劳作,降低耕种成本,释放农村劳动力,改善农民收入及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五是龙头企业应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标准化生产,为其提供现代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建立科学种田管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从而生产出产量稳定的、满足中高端需求的、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促进龙头企业专注于产业链联结、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以及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志刚,于滨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概念内涵、组织边界与增效机制:安徽案例举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9(2):60-80.

[2]孙正东.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范式研究:以安徽省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3]汤文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2020(5):60-62.

[4]周艳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培育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4):27-28.

[5]刘威.粮食主产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动因及路径研究:以河南省浚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调查案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12):106-110.

[6]陈定洋.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研究:产生机理、运行机制与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 (13):78-83.

[7]芦千文.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组织创新逻辑与融合机制设计[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7):38-44.

[8]周昊天.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发展研究:运营特征、发展困境和路径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 (17):32-35.

[9]李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江西乡村振兴对策思考[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3):11-16.

[10]汤吉军,戚振宇,李新光.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动态演化分析:兼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生的必然性[J].农村经济,2019 (1):52-59.

[11]周冲,黎红梅.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三产融合视角:来自GS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的案例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9 (1):17-22.

[12]窦祥铭,李红波.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33(2):31-38+50.

[13]孙立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9(7):5-7.

[14]楊孝伟,张秀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1):1-5.

[15]程隆祥,罗兴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及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4):154-159.

[16]孙正东.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运营效益分析:一个经验框架与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5):108-112.

[17]芦千文,张益.对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2):24-31.

[18]周国鲲.我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烟台:烟台大学,2019.

农业产业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SWOT分析是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为了探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笔者以山西省贫困地区为例,对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SWOT分析,认为就山西省贫困地区而言,进取性战略是其最佳选择。

关键词:SWOT分析;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

SWOT分析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指的是对企业面临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其理论基础是有效的战略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和环境机会,同时使企业弱势和外部威胁的作用降至最低。已有大量文献运用该方法对不同企业、不同行业进行分析,但很少有人用来分析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由于所处环境的资源、经济等条件与其他地区不同,因此,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发展对策也应有区域特点。笔者试图以山西省贫困地区对象,对其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山西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

2001年山西省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精神,重新确定了35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原有其他17个贫困县,省里将继续给予适当扶持,扶持的重点是这些县中的贫困村。因此,目前山西省国家级、省级两个层次的贫困县共有52个(赵俊超,2005),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移民为重点,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其中,产业化开发式扶贫,主要是围绕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推广“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促进贫困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山西省贫困地区现有近30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省扶贫办根据企业的发展潜力,筛选出120个企业作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因此,山西省的每个贫困县基本都有1~2个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其中14家经济效益较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企业,在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享受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这些企业主要涉及四大农业产业:一是以晋北高寒冷凉山区草食畜为主的畜产品业;二是东西两山的干果小杂粮产业;三是以沿黄丘陵地区红枣、晋南山区水果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四是中草药业。

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1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山西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首先是草地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草地类型多样,非常适合畜牧业的发展。而山西北部的贫困县基本都具备这种草地和放牧地的资源优势。其次,具有生产小杂粮的自然条件优势,山西南北跨度大,境内山地、丘陵、平川、盆地错落分布,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粮食品种多而杂,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小杂粮大多种植在山区,而这些地区基本都是贫困县所在地,因此是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第三,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省丘陵山地,目前已知的有1000多种,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约十多种。山西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土地贫瘠,不适合大宗粮食作物,贫困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应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当地特色农业。

2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突出。贫困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很落后,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非常有限,因此农村未就业劳动力特别丰富。据估计,山西省贫困县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约50万人。除了部分劳动力以外出打工形式实现就业外,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妇女劳动力,他们的就业机会成本很低,而农业产业化生产中存在季节性变化,这可以通过短期雇佣形式解决问题,因此,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很明显。

3 产品区位特色突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某一地区的产品要比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有更优的品质,形成当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品。山西许多贫困县域就具有生产特色产品的条件,很多产品在全国位居前列,比如沁州黄小米、山阴莜麦、晋西北大豆、柳林红枣等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有较高的声誉。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1 经济基础薄弱。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中型农业机械拥有量不高,因此,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生产规模小,直接造成了市场信息滞后、当地原料供给能力不强、产品输出成本较高等不利局面。另外,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低,当地市场需求规模也不大,这就从产前、产后两个环节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缺乏。人口素质低是贫困地区深层的贫困,在一个文盲率较高或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温饱可能是生活中最主要的考虑。大量低素质的人口,必然影响人们对现代生产技术的承受能力,而且商品意识差,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都比较淡薄。由于当地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外部人才又不愿意到贫困地区去,因此,企业发展面临人才资源约束,直接影响到农业企业的发展。

3 企业生产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发展历史较短,自身积累薄弱,加之资金、技术等制约,因此生产规模偏小,而且生产多数停留在粗放型、小作坊式的层次上,加工产品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市场影响力很小,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低下,市场覆盖范围较小,从而赢利能力也不强,持续发展的后劲比较欠缺。没有强大的企业做龙头的话,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的扩大、经营层次的提高就不易实现。发达农业省份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升与壮大,龙头企业是关键。

4 资金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如果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要担当帮助本地农民增加收入、减缓贫困的部分社会责任,那么,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能力是前提,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贫困地区政府基本都是吃饭财政,很难保证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资金投入。银行在外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贷款质量,而农业投资收益低、风险大,造成银行对农业的借贷。企业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对产品创新、市场开拓方面的投入势必更低,从而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中。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一目标下,中央一再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业支持力度政策,200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这些政策与战略的出台无不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态度正在向“多予少取”的方向发展。为了落实

这些政策,国家加大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空间。广大农民从这些政策中得到了比较多的经济和福利实惠,贫困农民从许多农村政策,特别是针对贫困问题的农村政策中获得好处,如退耕还林政策、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等。

2 国家扶贫政策的调整。我国从1986年开始大规模扶贫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和分散所带来的扶贫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在2001年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新的扶贫方式有三个重点:一是整村推进,努力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三是产业化扶贫,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产业化扶贫的内容包括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提供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探讨运行机制,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等。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包括信贷扶贫政策、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3 省级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视。山西省政府在实施“扶贫纲要”的过程中,用于产业扶贫的资金7000多万元,分别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加工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扶持了近400个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带动农户10多万农户。山西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加大对产业化扶贫的投入力度,提高贴息水平,试行建立担保基金,除贷款贴息外,再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支持。同时,山西省在此期间实施“两区”开发是本省扶贫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开发,制定了项目、资金、税收、信贷、土地、人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山西省“两区”开发领导组,2006)。

4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品质生活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城乡居民对膳食要求也趋于多样化,食物结构随之出现变化,保健食品、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为特色产品、绿色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

(四)外部挑战(Threats)分析

1 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山西贫困地区发展的几个特色农业产品市场,其竞争都比较激烈,特别是乳产品、畜产品、小杂粮等行业。比如,对于在山西北部有发展优势的乳业来说,有伊利、蒙牛、光明、三鹿等国内著名品牌对市场的强势占有,当地的著名品牌古城乳业就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另外,在区域市场内,同类企业产品众多,如国家级贫困县壶关就有两家乳制品企业;小杂粮产品中,仅小米产品就有“汾州香”、“沁州黄”、“檀山黄”、“汾州黄”等让人眼花的几个品牌。这说明了该类产品市场的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其原因是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新企业进入壁垒低,企业之间的营销方式雷同、市场定位相似,各企业无心或无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市场细分等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创新,竞争主要以低价为手段,不同企业产品的独特性不够突出,品牌价值较低,因此,形成企业众多,但规模偏小的低层次企业群的市场结构。

2 外部环境存在制约因素。贫困地区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因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很少能得到当地政府的直接帮助,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当地少有的税收大户时,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同部门干扰,如果企业处理不好与各部门的关系,那么其经营势必受影响;如果要处理好关系,则企业家既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也要支付必要的资金成本,这也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其次,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意识不强,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法律解决事务效率更低,这制约了市场主体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争端或冲突,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三、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

运用SWOT组合分析方法,针对山西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SO”战略(进取性战略)是最佳战略,所谓“SO”战略是指依托内部优势,不断发现外部机会,增强自身实力,创造优势品牌。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可以依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品牌,实现企业赢利、农户增收的双赢目标。

(一)从企业方面

1 加大引进、培养人才力度。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吸引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充实技术、管理、营销专业队伍。但由于贫困地区的吸引力较弱,很少有外部高素质人才愿意来,留住人才也很困难。因此,可行的办法是企业应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采取包括选送技术人员到相关院所学习进修、请专家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管理人员到现代化企业观摩学习等措施。

2 增强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的优势。贫困地区比较优势突出的是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因此应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战略。绿色战略是适应时代要求,反映全球消费趋向的战略。农业企业通过实施绿色战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还有利于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及其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技术引进与创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都直接取决于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但由于贫困地区技术落后,农业企业缺乏直接进行研究、创新的技术基础和资金实力,所以,应依托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或直接运用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或委托其进行品种改良。除了生产技术外,农业企业也应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规范生产管理,实现科学决策,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4 实施品牌战略。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农产品品牌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市场需求,农业企业应该着力培育有地域特色和差异性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加强品牌质量管理;并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范围。

(二)从政府方面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包括对基础实施的投资、扶持政策的贯彻执行、相关软环境的优化等。

1 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的封闭性与经济开发的相对滞后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薄弱,特别是交通、通讯比较落后。因此,企业产品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时间较长,对易腐农产品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应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网络、大型产品储藏设施等。

2 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如前文所述,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扶贫政策,山西省政府也有“两区”开发等扶贫工作重点政策,这些政策必须予以落实才会给农民,包括贫困地区的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增进。因此,各级政府的贯彻执行是关键,尤其是涉及到不同部门的政策,更需要高效、廉洁、务实地实施,不应该让企业、农民在享有政策优惠时,付出比所得到的优惠更大的成本,如果这样,就违背了决策者的良好初衷。

3 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原有规定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减少对市场的价格管制、实行食品安全标准、部分税率的降低、地方保护的减少等。其次,政府还可以实施培训项目,针对农民进行文化培训、技能培训,以增强农民参与产业化的能力;政府还应该承担农业技术的基础研究,由于这种研究投入高、风险高、社会效益高,所以更适合政府来做。第三,政府应在法律方面给予企业应有的援助,特别是当出现品牌侵权、假冒伪劣产品等侵害企业、消费者的事件时,需要法律高效率地解决。

农业产业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农业产业化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农业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产业化日益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有效途径。相对我国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农业产業发展也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组成部分。但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遇到政策体制瓶颈,应及时理顺政策体制,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瓶颈约束;解决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着眼于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许多地方有成功的经验,程度还很不够,产业化的规模还偏小。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 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经验发展的瓶颈

1.1 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备

我国的土地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实行联产承包经营,按照我国土地承包制度的本来含义,根据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实行数量差异化的承包,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集约化经营的导向。土地的集体所有,农民对承包土地只有使用权,这种制度安排本身,是把土地这种生产资料作为农民社会保障的一个工具提出来的,使得土地这种资产作为商品属性被人为地扼制了。现实的承包当中,是按照“人头”与“户头”平均分配土地的,严重影响了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承包经营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转给其他个人或组织用于农业经营的行为[1]。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阻碍

随着我国人均农用耕地的不断减少,现有农用土地使用制度、资金、技术的限制以及农产品市场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的劳动力。我国当前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巨大反差,劳动力过剩问题即隐形失业现象尤其突出。流通服务中介机构缺乏,农民放弃土地意味着放弃基本生存权利,由于土地因素阻碍了农业人口的自由流动,难以随着产业化链条转移[2]。

1.3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自古讲究“民以食为天”,现代社会人们更是追求食物的可口、方便、健康、营养和安全。时下流行的野生植物保健品等,其原料都源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的特点之一就是科技含量高,需要高科技作为推动剂,而科技的不发达却成了制约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产品不能满足市场和加工业对高品质、批量化产品的需要,特别是蔬菜及畜牧业,优质品少,规模小,有产品无品牌的情况较为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胆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能人不多,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牵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企业与农户还没有捆成利益共同体。

2 深化我国农业产业化经验的对策

提高我国经济的非农化水平实际上就是要围绕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做文章,降低三农的比重,使三农逐步向三村(村业、村民、村庄)转化,即农业的产业化问题。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

2.1 土地自愿有偿流转

土地流转是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要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把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作为农村政策的基石。为农民行使土地流转权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土地承包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严格遵循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土地流转不能强迫,尊重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允许农民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和出租,鼓励和促进许多用地者将其闲置和可挖潜的土地转让、出租出去,从而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流动,调剂了土地的余缺。鼓励土地向种田人的手里集中,发展农民的合作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抑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加大农村教育力度,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农村农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多种就业机会。应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农村龙头企业为依托,合同契约为纽带,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向当地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有序地输入劳动力。要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分散的小农户同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使用。

2.3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形势下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集中表现为质量和效益的竞争,竞争的成败最终取决于科技含量。鼓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积极投身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积极创办科工贸、产加销一体化实体,特别是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大力创办科技型龙头企业,要健全科技推广和应用体系,创造宽松的环境,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和服务工作。

总之,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以城乡结合和工农协调发展为重要前提的,但必须以实行产业化为基本途径。在优化产业机构、健全产业载体的过程中,政府和产业组织大有作为。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加强宣传和引导,引进龙头企业进入农村。要坚持以产业化促标准化生产,以产业化促农产品品牌化营销,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走出一条尽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路子。实现高效农业,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唐正荣,李晓辉.寿光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79-81.

[2] 韩惠,徐显国.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途径[J].民营科技,2009,(05):94.

农业产业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基于SWOT分析法对河北省涿州市农业产业所处环境和自身资源进行分析,明确涿州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中的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结合其内外部环境的整体状况,提出了塑造品牌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大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的一系列发展策略,旨在探索出更适合涿州市的高质量农业产业发展道路,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加快当地乡村振兴进程。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SWOT分析;现代农业;河北省涿州市

SWOT定性分析是在内部自身条件和外部竞争环境的基础下进行的专业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对象自身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劣势因素及所处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因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提出产业发展策略的一种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1 涿州市农业产业现状

1.1 优势

1.1.1 区位优势

1)涿州市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涿州市地处河北省中部、北京市西南部。位于京、津、保三角区中心地带,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与北京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处在北京大经济圈紧密层。

2)涿州市具有自然资源优势。涿州市内地势较为平坦且河流较多,水资源相对丰富。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自然资源优势,在涿州市的百尺竿地区也可以种植水稻,并形成了涿州市的特色农产品——涿州贡米。

3)涿州市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涿州市交通便利、路网发达,有京港澳高速、京昆高速、廊涿高速且107国道贯穿全境,在其他地区可能存在因交通不便而导致农产品无法运送到位的情况下,涿州市农产品可快速通往周边城市[1]。

1.1.2 产业基础优势

2020年,涿州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8万公顷以上,夏粮与秋粮收获产量近33万吨,小麦667 m2产平均达447.97 kg,玉米667 m2产高达516.2 kg,单产水平较去年均有所提高。肉类总产1.42万吨、禽蛋产量1.27万吨、奶产量1.14万吨、水产品产量106 t。大牲畜存栏0.97万头;猪存栏5.5万头;羊出栏14.9万只;禽类出栏677万只,各类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涿州市的基础农业具有穩产高产的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2]。

1.1.3 农业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农业技术的支撑,相对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也会推进农业技术的进步。涿州市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先后建立了中国农大教学实验场、中国农大科技园和中农涿园公司,有助于涿州市农业产业的推广、农业技术的开发等工作。

1.2 劣势

1.2.1 知名度小,宣传力度低

虽然涿州市的农产品产量大、质量高,但是却不像山东寿光蔬菜那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导致涿州市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少,销售数量低。不仅涿州市外的人,就连本地的居民也不知道涿州市具有多种特色蔬菜、食用菌的种植。而且相关部门和企业也没有对特色农产品开展宣传工作,只是通过大规模农产品批发进行销售,因此并没有全面打开大众市场[3]。

1.2.2 农民经营管理能力不足

我国农民的现状是整体素质偏低,尤其体现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大部分的家庭经营还是以家长制为主,家庭经营的水平与家长的经营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大部分的农民都没有接受过与之相关的教育,而农民作为农村农业发展的主体,其素质很难与农业产业化目标相匹配,这就导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相对较慢。

1.2.3 集约化程度低

集约经营可以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为解决土地面积有限性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集约化在农业产业化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涿州市的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无法实现农业收益上的突破。其中作为涿州八景之一的邵村花田曾经因为分散经营而失去了水稻种植的市场优势。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每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导致生产要素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种植、合理布局的产业化模式,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1.3 机会

1.3.1 政府支持发展

《中共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现代农业产业作为4大主导产业之一,要积极推进国家农高区创建,在已有103个入园项目基础上,加快实施国家分子育种中心、国家葡萄酒全产业链等项目建设,重点聚焦生物育种、生物材料、食品质量安全等,打造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农业硅谷”,推动全域农业产业上档升级[4]。涿州市农业农村局以保证粮食安全为主要任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加收入为目的,加快调整种植产业结构,鼓励规模化种植特色高效农作物。

1.3.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

近年来,涿州市坚持在保证粮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把调整种植产业结构作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态林和特色果品产业,打造多功能林业体系;以绿色农业为导向,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支持发展生态种养、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发展林果蔬结合的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优化涿州市农业资源的配置,从而达到农业产业生产效益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

1.3.3 雄安新区的建立

设立雄安新区是深入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涿州市距离雄安新区只有72 km,所以雄安新区的建立必然会辐射到涿州市。1)雄安新区的建立必定会扩大农产品市场,增大农产品需求。2)在京高等学校及其分校、分院、研究生院和国家级科研院所等将疏散至雄安新区,在农业上将会给予涿州市科学技术上的支持。

1.4 威胁

1.4.1 制约因素较多

1)受到政策上的制约。涿州市靠近北京,受制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发布的《河北省新增限制和淘汰类产业目录》,在养殖业方面,不允许扩建、新建养殖区域。受地下水压采任务的影响,涿州市调整了高耗水农作物的节水种植结构,并实施了“两个不减少”的政策要求[5]。

2)受到环境保护上的制约。受到白洋淀上游综合治理等环保因素的制约,涿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得到发展,因此不能实现农业品的增值,农民的收入无法上涨。

1.4.2 人才流失严重

虽然毗邻北京市、天津市一线城市,但是涿州市的经济发展却与之相差甚远,尤其是体现在工资水平及工作待遇方面,所以更多的高新人才选择去到北京市、天津市工作,更有不少人选择白天在北京市上班、晚上回到涿州市休息,每天花大量时间在涿州市和北京市之间的通勤上,导致涿州市的人才流失更加严重。

2 涿州市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2.1 塑造品牌,发展特色农业

着重发展涿州市食用菌、涿州贡米等已具备一定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政府可以选择加快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形成像山东省寿光蔬菜等特色品牌产品。同时特色农产品可以结合涿州市三国文化、督亢秋成和邵村花田为代表的涿州八景文化、影视文化打造属于当地的品牌,并且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开属于自己的市场。

2.2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强化市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发挥政府全面统筹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支持创建产业园区,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的高效对接,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发展。

2.3 加大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

不仅要实现政府财政建立专项扶持资金,以奖励、补助、贴现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改造升级。还要将资金投入到新兴职业农业的教育中,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对于先进科学技术设备的应用,通过这些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4 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长期存在严重过剩和素质不高的特点。拓展创新人才培养主流模式,不遗余力推动各类人才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模式,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与企业共同举办设立产业与教育研究院,加强各类型人才培养,建设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实训基地,构建适应整个市场和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服务体系,可以逐步提高人才素质。同时也要加大创新科研人才引进力度,以毗邻北京市最大的优势,建立具有增强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奖励激励等形式,加大力度引进技能型人才、创业人才,持续性引进高端研究人才。

参考文献:

[1] 伍丹华.基于SWOT的江苏东台市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5):4-5.

[2] 郭雪涛,梁欣.保定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對策建议[J].基层农技推广,2019,7(11):50-52.

[3] 张延龙,王明哲,钱静斐,等.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发展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21(8):135-144.

[4] 吴海萍,杨应文,申芸萍.青海海东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2018(17):65.

[5] 东风.让“京字号”现代农业高质量腾飞:北京市农业品牌建设观察[J].农产品市场,2021(11):60-62.

(责任编辑:刘宁宁)

收稿日期:2021-08-04

基金项目:基于SWOT分析的涿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马雨露(2001—),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农业产业化。E-mail:ulu0513@163.com。

上一篇:会计实务下一篇:财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