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之我见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崇尚科学之我见范文

科学精神之我见

居里夫人的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知有多少人是以居里夫人为榜样而进行着科学研究实验。这位女性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我们从她的身上能学到了什么呢,我想她的科学精神是其中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对于科学精神我们又有怎样的了解呢。

科学既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事物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探索世界奥秘和追求真理的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科学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求真。科学是一切的基础,是立世之基,是求实.科学的整体架构,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科学精神是本质和精髓,是始终贯穿存在于科学共同体之中,是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它蕴涵着深刻的内容,其中求真、质疑和创新是科学精神的内核轴心。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在导师的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过程,运用一种科学的精神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只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研究生培养的目的。

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求实精神,即追求真理。这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追求真理,强调为知识而知识,即“爱智”精神(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另一种是求得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以造福于人类。科学的对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承认对象的客观实在性,避免主观任意性,是科学认识的前提。正是由于具有苛求和崇尚真理这一特质,科学精神导致了科学的昌盛,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从愚昧野蛮走向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的漫漫征程,始终贯穿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要求辩证地思考一切。联系与发展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也必然具有辩证的性质。科学精神容不得片面性和思想僵化。

科学精神也是质疑精神,是一种理性的怀疑。批判精神首先源于质疑的勇气,因为世界乃至宇宙从来没有任何享有质疑豁免权的绝对权威。合理质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科学的质疑精神虽然也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都值得质疑。但它不是主观的相对主义,而是客观的相对主义。一部科学史就是科学通过它的质疑精神不断前进的历史。如果对什么事情都轻信盲从,如轻信盲从所谓的“世界末日”之类的荒诞不经之说,那就根本谈不上科学精神。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没有创新,科学将停滞不前。可以说,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延伸,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创新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正因为有了科学的创新精神,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社会历史长河才得以生生不息。

在人类社会,科学精神属于人文精神,或者说,科学精神本身也有深刻的人文意义。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精神,包含着人文价值观。在当代,科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流,它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领域之中。科学归根结底是和人类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息息相关的。

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而言,科学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 (一)培养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 要坚持科学精神,必须摒弃名利的诱惑,甘于淡泊,默默追求。现实生活中,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科学研究已不是一片净土。有的研究生为了名利,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编造实验和计算数据,弄虚作假。这样的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他们的学术是经不起科学的检验的。

(二)学会批判和适度质疑的精神

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是个体创新的生命和精髓,批判既包涵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底蕴,是个体知识、情感、意志、行为、风格等综合素质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个体的成长中更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创新主体进行创造活动,首先应该具有批判的意识,一个善于获取知识、积累知识但缺乏批判意识与批判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创新人才。个体要想使自身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新型人才,在获取和积累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中必须贯彻一种批判意识与批判精神,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对人类业已存在的成就进行反思、审视、考问与批判

(三)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发展,重专不重博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么多的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缺乏个人主见.如果一个研究生缺乏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那就难以拥有挺立潮头、影响时代、引导社会的精神气质,也难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开拓、发展、超越的历史使命。就此而言,树立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第二篇:科学识字之我见

源城区下角小学 叶丽珍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起点。小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识字过程是一个十分枯燥的教学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从而使学生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一、创设情境学习识字

教师可以运用插图、实物、图画卡片、表演和多媒体等形象化的手段创设一种具体的识字情境,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创设出生机勃勃、活泼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如教学《看菊花》时,将生字、新词的学习放在“菊花仙子和大家一起学”这样一个情境。上课开始,展示菊花的画面,美丽的菊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他们的喜爱之情。这种形象化的手段,使学生对菊花有了感性认识,既有利于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又为创设识字教学情境埋下伏笔。在生字教学中,每一个学习环节都让“菊花仙子”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如:“菊花仙子想听听你们读字读得怎么样。“菊花仙子想和识字认真的同学做朋友。”等等。通过这样的导语和环节,

1

识字教学转化为情景教学,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言语中,孩子们变被动的生字学习为积极地参与,从而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新字,增长能力。

另外在游戏中识字也是一个好的识字途径。在识字教学中,把一些汉字编成一首首儿歌、一个个小故事,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识字的学习。结合汉字的结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顺口溜的形式记忆汉字;针对汉字中合体字尤其是形声字多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偏旁部首,再联系旧字,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游戏识字方法认识新字。在游戏中识字,使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过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在饱满的热情中识记生字,识字效果大大增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二、针对实际合作识字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孩子了,由于家长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加强了,所以很多孩子在入学前已认识很多汉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整体入手、学生参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尝试。首先将本节课需要学生学会的生字出示,对于全班学会的生字不再具体学习,将学习重点放在词语的拓展上。只有个别学生不会的字,可以通过“生生”间的互动来完成任务。对于部分或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写的生字,作为重点进行学习,而此环节正是发挥基础好的学生积极性的时候。可以请认识这个字的学生做“小老师”,在小组内先备好课,然后给全班讲一讲这个字,其余的“小老师”做必要的补充。而教师

2

此时作为一名学习参与者,可以和孩子一起向“小老师”提问。对较难的字,教师还要在强化重点和难点上注重点拨。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小老师”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其他学生又在一种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学习了汉字,从而达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三、结合阅读自主识字

课内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将阅读训练和识字教学相结合,必然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低年级的孩子爱听故事、爱讲故事,认字后他们还愿意读一些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书。此时,一定要鼓励他们这种阅读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识字,并渗透给孩子一些常用、最简便的识字方法,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深深地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

如何在阅读中促进学生多识字呢?可以抓住低年级喜欢童话故事、爱表现的特点,举行故事会、朗读比赛等,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喜欢的童话故事读给同学听,但要求他们提前做好准备,把故事中不认识的字要提前想办法认识。如:请教别人、查字典,还可以用结合上下文猜字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要与师生间的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达到识字成果的共享。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多认字的愿望,使他们充分体会到识字的用处、识字快乐多,进而提高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总之,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向多元化展开,要善于动脑,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从而达到识字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体验到识字是有趣、有用、开放、智慧的,让儿童变得更聪明,真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地发展。我们这样做关注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体验识字的妙趣横生,让学生体验识字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体验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让学生体验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正是科学认读所追求的境界。

四、课外延伸自觉识字

解读新课标精神,学习要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所谓“课外学习”,就是强调学生要具备向生活学习的能力。学生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这一广袤而丰富的识字资源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到课外识字。因为学生周围的一切,只要是有汉字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其自主识字的资源。学生掌握了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途径和方法,就等于插上一对无所不能的羽翼,从而在生活的识字王国中自由飞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识字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如在学完《识字4》(S版)后,我布置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作业: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昆虫的资料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还要通过各种方法认识所找的昆虫名。学生不仅找来了各种各样的昆虫,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认识了多出教材十几倍的昆虫名,学会了许多新字,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了新知识。此外,我还组织学生交流

4

学习用品和玩具,发动学生积累街道两旁的广告标语、标牌和商店名等识字活动,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识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挖掘他们的识字潜力,使识字教学从单一的文本形式走向多元化。

5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源城区下角小学 叶丽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就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最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那么做为一名班主任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班主任应确立三种意识、树立三个观念、坚持三种做法,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确立三种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位置意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学生的呼声,体现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如果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任性、不成熟;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天真无邪、勇于叛逆,而这种性格深受学生喜爱,创新意识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萌发的。班主任确立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参与意识

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即以

6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3.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例如,每周在我们班有一个下午是竞赛时间。学生喜欢竞赛,即使是任何奖品都没有的竞赛,比起来也热火朝天。儿童、少年、青年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向上心理,这是一种心理优势,也正是教师可以调动发挥的有利因素。我先从一些小的项目开始,比如《春晓》一诗,只有四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给三分钟时间,大家比一比,看谁能背会。大多数学生三分钟内果然背会了,效率空前之高。是的,他们从中体验到了胜利、信心和喜悦。

二、树立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1.教育观念

7

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对男女生交往过度的种种危害,并把这一现象视为“早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对异性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真挚的友谊,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2.发展观念

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一代。如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墓活动,如果每次活动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3.持久观念

班主任必须树立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项班级活动

8

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创新的喜悦,感觉到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坚持三种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1.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实话实说为基点

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即习惯了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学生有所建树,有所创造。班主任在每次搞完活动后,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这样使班主任不仅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也能及时调整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些做法。同时,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2.班级的各项活动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如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街道等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视其为负担,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在市场经

9

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变有偿劳动,并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如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卖报纸、上门推销等有偿劳动,既可让学生感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体验了生活,受到了锻炼,感受了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的挑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3.班级的各项活动以推陈出新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总之,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我们只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第三篇:科学理政之我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表明党在深刻认识执政规律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创新,从党的十六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具体实际出发而作出的治国理政重要战略,既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和任务,又瞻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走向成熟,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也随之步入科学理政一个新的时期。

一、认识科学理政

胡锦涛同志指岀“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理政新认识和具体化。

关于科学理政,笔者翻阅了2009年最新版本的辞海,没有找到定义,通过百度百科搜索也没找到相关的解释。看来若不给“科学理政”下个定义,那么科学理政就无从谈起。所谓科学理政,说简单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但比政治体制改革意义更丰富、抓手更准确、推进更稳妥。经济体制改革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失败可以重来,而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失败就会社会**,就会亡党亡国。所谓科学理政,也就是问我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有没有执政的客观规律,如果执政没有客观规律那当然无从谈科学理政。所谓科学理政,从字面上分析, 政就是众人之事, 政府组织结构;而理的意思很丰富, 不仅有管理、治理、梳理、修正、调整、厘清、理顺、条理、机理、秩序等意思,更重要有结构与功能以及事物运行客观规律的涵义。综上所述,理政就是指厘清政府组织结构各种关系,使整个政府按照客观规则运行和发展。科学就是指对事物客观规律的反映。所以,我们认为科学理政从广泛的意义讲,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讲,就是科学地厘清社会生产关系,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狭义讲,就是科学梳理政府组织机构,使政府遵循设计客观规律运行。就是使政府组织机构各施其职、各尽所能,政府内每个公务员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每个公务员的权力与义务、工作程序、得利多少、职位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科学理政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要体现人民意愿,为人民执好政;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体制、科学的机制”配置和高效率运用权力;作为顶层执政者要有“全盘棋”的理念,通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来执政;要围绕“政党善政、多党参政、人民民主、依法施政”理念执政。科学理政更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把执政理念放在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来施政,通过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和程序来运用权力、治理国家。

为了进一步认识科学理政,笔者换一个思路,拿中国象棋作比如。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游戏规则科学、用具简单、趣味性强,已成为流行国内外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中国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子活动的场所,叫作“棋盘”。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相交组成,共有九十个交叉点。棋子就摆在所规定交叉点上。象棋棋子共有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各有十六个,由对弈的双方各执一组。十六个棋子按规定的秩序排列,每个棋子都有各自行走的规则。我们若把棋盘和棋子比如成政府组织机构,那么每个棋子行走的规则就是政府机构相应的职能。在这里,科学理政的目的就是要将政府组织机构厘清成像中国象棋那样,机构设置科学合理,政府职能界定清晰,政府的权力遵循设计规律运行。

二、为什么要科学理政

1978年的改革到如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对30多年来的改革作总体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判断:人民群众生活进入了总体小康,成绩巨大,举世瞩目。但政治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推进,换言之,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有部分职能已不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应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日益强烈,政府改革必然需要进一步满足和实现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全面发展,并以健全完善的法治环境和法制秩序保障之,最终要构建成科学、民主、文明、法治、效能、能持续发展的各级政府机构。然而,摆在我们面前而累积起来的问题逐渐增多,这从地方政府机构的实际情况来看特别明显。

1、地方政府机构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以地方上的市、县两级政权来看,其行政系统均有五套领导班子,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检,这五套领导班子还是改革前。可以说,在市、县两级的五套领导班子中,都存在党委带领政府在忙,其它机构应付了事,清闲度日,或者做一些虎头蛇尾不怎么发挥作用和本来没必要做的事情。

机构超编现象还仍然存在。按照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严禁上级业务部门以批项目、批资金、升级达标、考核一票否决等形式干预下级的地方政府部门,但事实上,这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上级业务部门在批项目、批资金时,往往要求下级地方政府设立对口的相关机构,至于设立的机构是否适宜当地不重要,给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和困难。

2、地方党政职能界定不清。由于地方政府有相当一部分党委书记兼人大主任,可以说决策权、监察权都集中在党委书记上,比较明智的党委书记在作决策时他充分发扬民主,但有的地方党委做的决定,基本上党委书记说了算,个人独断,人大政协和党委委员形同虚设。为何有的地方官员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在反腐机制上存在着相互矛盾,反腐本应当地检察院反贪局专属职能,而现实往往是当地纪委的“优先介入”,具体说来,一旦对某官员展开调查,也就是所谓的“双规”,必定是纪检部门先行介入,纪检是党委纪检部门,最终的决定权还是交由党委,尤其是党委书记手中,在这种权力绝对集中的体制下,反腐的成果也就大打折扣。

地方政府部门职能界定不明。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部门虽经过多次改革,但职能界定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部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还存在,如国土、农经、交通等下属事务机构或企业仍在部门统一管理下靠财政或者行政收费吃饭;二是各部门职能仍存在交叉重叠,如工商局与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交通局与农机局、运管、公安等部门存在职责交叉、重叠以及责任不够明确等问题,最突出就是食品安全监管,目前存在四个环节七八个部门都有职责监管的局面。

3、行政级别与政府职能发生冲突。省级政府和中央部委一般为平级单位,省级政府不配合工作,中央部委也无计可施,只能寻求中央国务院解决。譬如当环保总局、安监总局处于副部级序列时,其监督命令经常被省级政府搁置甚至不予理睬。而环保总局升格正部级、安监局升格为总局后,因被赋予“监督、检查、指导、协调”的权力,获得更多的行政资源和话语权, 环保部、安监总局现在到地方安检时可调动公、检以及地方主管领导联合执法,监督职能得以充分实施。然而,到了地方环保局、安监局要监管央企或大型企业时,因行政级别不够,也导致监管职能无计可施的局面。

权责不清导致政府职能效率不高。我国迄今仍缺乏规定政府职责的法律,《国务院组织法》也并未详细规定各中央部门的职能,《地方组织法》也没规定地方政府职能,这使得政府职能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所以政府部门就出现慢作为、不作为无责可究的尴尬情形。

4、权力缺乏有效制度制衡。一些地方官员尤其是一把手,权力不受制约、监督,有的人违法乱纪、为所欲为。由于公务繁忙,工资收入不高,而经他办事,手中的权力又能给私营企业家带来丰厚利润,因此,心里普遍失衡,贪污受贿极易发生。有的官员,罔顾法律规定,参与经商,投资入股;官商勾结,称霸一方。地方官员有的已无理想、无抱负,甚至无道德底线,形成侵害老百姓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还有一些地方的主要领导,经常到不该去地方搞商务兴典,比如大大小小的商务活动,按市场经济规律,应由市场决定,但现实中好像没有一定级别的主要领导参加就不圆满。在一些政府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侈浪费等政风不正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五多”,即“文件多、会议多、讲话多、评比多,接待多”。由于官员过着日程化、程式性的行政生活,使他们完全陷入事务繁忙的泥沼,导致官员的理性思维和治国理政活力逐渐萎缩,甚至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个性,最终成为一个空壳子、一种摆设、一种道具、一种为程式所操控的作秀式公共表现。

5、决策、执行、监督体制存在弊端。首先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不少主管领导仍然是集政策制定权、资源分配权、行政管理权、行业监管权于一身,搞“长官意志”、“独断专行”。其次是决策受部门利益影响较为严重。近年来,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有强化发展的趋势,没有整体思想,更没有“全盘棋” 理念。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部门利益倾向,同公共管理和社会利益的要求不符。这些政府部门的决策论证常带有某种指向性,看似公正公开,实际上隐含着“部门利益优先”的原则,倾向于强化各自的利益。决策尚欠缺专家客观公正的咨询论证,一些地方或部门决策过程中的专家咨询论证,只是为了符合制度规定和程序要求,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领导先下结论、然后专家论证”的情况。决策的民主化公开性还存在不少漏洞。以听证制度为例,这一制度的实行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听证制度的内容与程序还不够规范,二是听证代表择选机制不健全,三是听证信息不对称。决策的信息情报收集还很不系统成熟。决策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尚未完全到位。一方面表现为决策、执行与监督既相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另一方面表现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后评价机制还是一个空白。决策者的权责不对等,导致其责任心不强。对于决策失误的责任人,更多的把决策失误当作工作上的缺点,难于依法追究决策者的法律责任。

三、怎样科学理政

科学理政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明、工作效率高、行政执行能力强,行政权力规范,政府职能定位准确、部门配置科学合理、关系顺畅、权责有机统一的效能政府,这才抓住了治国理政之本。这既是政府改革的主题,又是政府改革的总体目标。要通过科学理政,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坚决分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管到位。如国防、治安、环保、教育、卫生等等。科学理政就是要界定政府及各个部门“该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做的结果,由人民群众或人民代表对政府实行效能评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满意的政府。科学理政就是要切实解决缺位、错位、越位和权责脱节、职能交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理政其实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治国理政基本方略,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同时也要有创新发展理念。怎样科学理政,我们认为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我国党情、国情、民情实际出发,即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及时跟踪时代的变化,把握社会前进的规律,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进理论的新发展,开拓事业的新局面,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理论品格。我们党提出科学理政,主要是从实践意义上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属性,即要求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立足现实中各种矛盾问题,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好政府改革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实践特质。

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科学理政总的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它既是指导我们唯一准确的世界观,又为我们提供最基本的方法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梳理好政府组织结构各种关系,才能准确地界定政府职能。

2. 科学理政必须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着立点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效能政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也再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表明了中央对政府改革的态度和决心。我国现行政府职能的只是某些部分束缚了经济民生的发展,科学理政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政府职能中不适应或者不完全适应发展需要的那一部分实行理政,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 科学理政必须要有整体理念。所谓整体就像中国象棋那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政府是由各个职能部门组成起来统一整体,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职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改革过程中相互影响。科学理政就是要统领政府内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这“四个职能”一起抓,才能全面发展。只有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更加鼓舞人心,行动步骤就会更加扎实稳妥。第一,政府是一个有机整体,政府由若干个部门所组成的。各个部门都有各自不同的职能,这些不同的职能又都是整个政府运行体制组成部分,决定了政府整体统一性。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保特相互联系,以维持政府在体制运行中协调平衡。第二,政府与社会的统一性,政府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社会的发展变化又直接影响政府,所以政府职能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决定于科学理政是否到位。

4. 科学理政是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使政府职能始终与经济民生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极大地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效能,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经验成就,中国的政府改革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关键在于治国理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推进。

作者姓名:单双祥

联系手机:13545404956 邮政编码:436000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滨湖西路126号 工作单位:鄂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电子信箱:shan_ssx@163.com

第四篇:领导干部科学发展之我见

一、当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三个文明建设,较好地反映和体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总的看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做得是好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够全面。少数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基本特征和客观要求没有深入学习与掌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出现了新的思维瓶颈,认为要科学发展,速度就会降下来,不可能保持快速发展;宏观调控,压缩建设规模,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会放慢;严格控制土地,企业无法落地,财税增长已没有太大空间;国家政策趋紧,部门权力上收缩水,部门的工作比较难以开展,对基层的服务和支持难有大的作为。 二是对正确政绩观的认识不够完整。广大干部干大事、出政绩、做贡献的愿望比较强烈,但少数同志由于对政绩观的理解有片面性,在推进工作中出现一些错位现象:往往注意经济指标的完成,而对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完成重视不够;往往注意硬件设施的建设,城镇面貌的改善,而对长效管理重视不够;往往注意当前、阶段性的发展,而对发展的可持续性重视不够;往往注意做大盘子、增长经济总量,而对政府的实得利益、群众在发展中应得的实惠重视不够。

三是对科学发展的思考不够深入。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基层一直是跟着上面的指挥棒转的,按照上面的要求谋求发展的,工作是尽心尽力的,地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提出发展中还存在的诸多隐忧和突出问题,是对全国宏观上提出的,不是针对一个乡镇(街道)或部门的微观区域的,他们感到有些不理解,一时还醒不过神来,缓不过劲来。比如对待资源和环境问题普遍认为这是中央、市级考虑的事,基层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想法、没办法,想去管、管不着”。在运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积极面对困难,主动破解难题,探索发展新招上,结合实际不够,深入思考不够。

四是群众观念不够牢固。富民利民的办法不够多。少数乡镇、街道在如何真正富民上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富民的举措还不够具体,工作还处于让群众自发创业、自主致富的层面,往往认为做群众工作就是简单地为民办几件实事,就是资金技术上的扶贫帮困,缺乏从输血到造血的造福于民的治本之策,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建设要求出发,全面提升群众素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等方面工作还不是很到位。与民联系不够深入。体察民情、倾听民意的工作还不够经常化、制度化,准确把握民情、迅速上达民意的渠道不够畅通。个别干部工作中不太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对群众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引导和发动群众支持当地建设、解决发展中问题方面理性思考不多,认真研究不足,剖解分析不太到位。有时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也不能主动向群众宣传,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并没有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二、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

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所在。全区广大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察实情、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求认识统一之真,务观念更新之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认识的大提高,就不会有事业的大进步。在“解放思想、解决问题、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中,广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自觉从影响科学发展的思维瓶颈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更新观念,为推进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要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要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促进领导干部深刻理解发展观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特征,充分认识到,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否定发展的重要性,不是否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而是要在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的问题。一是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并不否定加快发展。与已完成原始积累、打好基础,正在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增加值上下功夫的先进地区相比,我区经济总量小、开放迟、底子薄。

第五篇:中国科学与技术之我见

摘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可能觉得科学与技术是等价的,因为我们经常见到这两个词合起来被引用。其实科学与技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不同,科学与技术需要齐头并进,均衡发展,任何一方偏颇,都不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键字:科学,技术,均衡发展

1 引言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无一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事业的发展,惠及整个人类;技术的发展,直接方便了人民的生活,(这些地方你加些例子)可谓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科学与技术是不能分开的,技术引用科学的理论基础,反过来技术也可以促进科学发现。但是一种新的局面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你也可以举例),重技术、轻科学的现象随处可见(也可举例)。

打破了这种均衡,其中一方停滞发展或是缓慢发展,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影响。所以必须一手抓科学,一手抓技术,两手都要硬。

2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这一大段你可以删减一些)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在现代,一方面表现为密不可分,几乎被看作是同一范畴;另一方面二者的任务、目的和实现过程不同,在其相互联系中又相对独立地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 “为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目的在于改造自然。 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叫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对科学的评价主要视其创造性、真理性,对技术的评价则首先看是否可行,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与技术在功能和作用上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目的和任务不同、研究内容不同、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同、发展进程不同、生产力属性不同。

其一: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活动,它所解决的主要是认识世界的问题,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技术则是发明和创造操作的办法、技巧以及相应的物质手段,回答的是“做什么”和“怎样做”。

其二:科学是进行发现,探索未知的活动,带有自由研究的性质;技术则是从事发明,综合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创造和实践的活动。

其三:科学创造的主要是知识;技术则不同,除了以知识形态出现外,还同时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

其四:科学对经济的作用是隐含的,不太确定,有时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出来;技术对经济的作用则比较确定,关系更直接。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常常需要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

3 中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状态

我们不能否认在当代中国,中国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水平在一步一步提高,在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先进能源、海洋、资源环境、现代农业、现代交通、地球观测与导航等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为技术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技术上的确是进步了,但是我们的科学呢?众所周知,我们的技术总是被评价为缺乏创新,究极原因,个人认为是我们的科学发展滞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没有了创造的知识,哪里来的技术上的创新。

造成这种重技术、轻科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点便是当代社会把金钱物质看的太重,因为技术可以直接为人们带来收益。例如宣扬迷信的人,他们自己往往知道迷信不真实、不正确、不可信,但是因为迷信对自己有用——多半是物质上的创收,这些人就不去计较迷信的真面目,大肆地宣扬神佛鬼怪,宣扬天堂地狱;又例如信迷信的人,他们未尝不知道迷信不真实、不正确、不可信,但是因为迷信对自己有用——通常是精神上的慰藉,他们也不去计较迷信的真面目,一味地相信神佛鬼怪,相信天堂地狱。这种“因为对自己有用,就不去计较真面目”的想法,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想法,也可以称之为“纯技术”精神:“纯技术”,是指它抛弃了科学的基础和指导,只追求“技术”上的行之有效,行之有用。

远的不说,就拿我们自己举例,我们这些研究生,真的都是抱着创造知识的目的来读研的吗?我相信大多数人读这个研究生,是为了毕业可以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也不是说这样就错了,只是这样我们的科学该怎么办?由那些博士去完成吗?可是又有多少博士是真正投入到科学创造中呢?再者说,我们投身进去的实验室,大多数也都奔着挣钱去了吧。

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很重视科学的研究,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在美国,为什么苹果的创始人也在美国等等,包括我所了解的图论这门科学,也是起源于国外,并且产生了很多科学家。这里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意识到这些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追求客观真实地认识世界的精神,就是科学的精神。很多人,自觉不自觉的,不以科学精神为然。受“纯技术”精神影响的事物必然不能长久,当科学向它发出挑战书或者邀请函的时候,它必将发生改头换面的变化。我们且看看国内的一些发展迅速的高校,几乎都是在基础理科(科学)层面有了较大投入。但是仍然有大部分高校,只重视工科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理科的投入。

科学与技术不能孤立的存在,二者必须要均衡发展才好。

4 浅析科学与技术的均衡发展

重技术、轻科学的现象必须改正,只有当二者均衡发展时,人类才会有更大进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而只有人类实践活动所涉及的世界才能够成为人类认识的对象。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人类实践的能力,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踏入新的领域、新的层次,从而为科学的发展打开第一扇门。例如,望远镜的发明使人类能够更深远、更清晰地了望太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也要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指导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科学的理论的指导,而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一种工具,也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支持。如果离开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以及空气动力学的相关理论的支持,火箭和人造卫星就不可能上天,空间探测技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水平。科学与技术的这种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关系源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科学是认识的行为及其成果,技术则是实践的中介、工具,故而二者也存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关系与过程。

科学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因为对于世界的规律和事务规律的把握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探究。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技术发明需要科学理论支撑,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科学提出发展的可能,技术变“可能”为“现实”;技术发明推动科学进步,科学的成就推动技术进步。现代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其内在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大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实际上“大科学”概念已经包括了技术的概念。

只有科学先进,才能技术进步,经济发达。

当然,技术和生产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好的手段和条件,特别是科学研究的技术手段和资金条件。于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形成了均衡发展的局面,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成良斌, 宋子良. 自然辩证法讲义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升高物理衔接范文下一篇:初入大学的感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