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疏密相见

2022-08-08

第一篇:西泠印社疏密相见

疏密的线条教学设计

篇一:《画中的线条》教学设计

《画中的线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篇二:我们身边的线条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线条》教学设计

新华区中心路小学徐耀杰

一、设计思想

1、 根据儿童画的发展规律及特点进行美术教学活动;

2、 美术教学活动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活动;

3、 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

二、 教材分析:

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情的要素。

《我们身边的线条》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条,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线条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教材中选择了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春如线》这幅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线条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线条粗细、浓淡、不同颜色的恰当组织,能给人带来美感。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美术知识的不足,以及感受生活经验的限制,虽然在生活中,学习中经常见到线条,大多数的学生对线条并不 认识,没有感受过线条的美。

四、 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七、课前准备: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认识线条的种类

师:大家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⑵做找线游戏并揭题

2、听音乐舞动彩带感受线条的美感

师:线条不仅能看到,还能听到。听《雪之梦》、《江南seyle》,师生根据节奏舞动手中的彩带,感受线条的美。

3、看课件欣赏大自然中的线条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美

4、学习线的表现方法

考:这些线为什么好看?

(引导学生发现很多的物品或动物都是可以运用线条来装饰的)

5、欣赏学生作品

讨论:这些学生作品哪些线有变化?哪些线守秩序?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可以添加一些花纹和小图形吗? 你准备用线条装饰什么物品呢?请几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电子白板上画出来。

6、学生创作

7、展示评价

把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6、课外拓展

篇三:第2课《粗细和细线》教学设计1 课题:粗线和细线

课时:1课时

课型:绘画课

年级:三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三年级第二学期

------ 教材分析:

学生之前的学习,只会画线,但是对线条的多样变化和趣味性并没有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思路:

由自然界的图片引出各种粗细不同的线条,再请学生用自己的画笔来尝试画出线条的粗细变化并谈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原来我们手边的画笔能帮助我们画出这么多粗细不同的线。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线条

(一)出示自然中的照片(ppt) 1. 师:自然界藏着很多不同粗细的线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小组尝试,感受线条

(三)揭题《粗线和细线》

二、认识线条

活动一:

(一)观察、比较、表现线条的粗细变化

1. 学生观察、讨论、比较两张图片上的线条有何区别,分别给人什么感受?( 2. 教师小结:粗线条:强壮、结实、粗犷。

粗线条

细线条

线条有粗细变化

有了粗细变化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

(三)观察、比较粗细线条对比产生的层次变化

用粗线画轮廓细线画花纹,能凸显美术作品中的主体,使画面层次更丰富,

活动二:比较、表现线条的疏密变化

(一)出示照片(ppt):引导学生欣赏观察线的疏密区别 1. 学生观察并回答

2. 教师小结:有疏有密,画面产生节奏,富有变化

三、欣赏与评价

2. 互评:美在哪里?

四、拓展小结

ppt)

第二篇:西泠印社之陈中浙

陈中浙

陈中浙,别名陈南璋,男,汉族,1969年12月5日生于浙江永嘉。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目 录

1人物履历 2学术成果 3书画艺术 4昆曲古琴 5个人荣誉 6动态

1人物履历

学习与工作

1988年-1990年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书法专业

1996年-1999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哲学硕士) 1999年-2002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哲学博士) 2002年6月至今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任教

其中 2000年4月-2001年4月 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 2007年4月-2008年4月 挂任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2学术成果

专著

1、专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

2、专著《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中华书局,2008年10月。

3、专著《陈中浙书法篆刻作品选》,西泠印社,2000年3月。

4、专著《中国书法家年鉴·篆刻卷·陈中浙卷》,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

5、专著《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精品书系·陈中浙卷》,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

6、专著《当代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陈中浙卷》,澳门出版社,2010年7月。 论文

1、《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文史哲》2001年9月24日)

2、《儒家“六天”说辨析》(《孔子研究》2002年第三期)

3、《日本城市寺院世俗化分析》(卡乐B日本研究基金《2001-2002研究课题成果汇编》,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2002年)

4、《关于奉献的境界与层次》(《人民日报》2003年6月2日)

5、《求其放心》(《国展书家谈创作》,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0月)

6、《苏轼绘画“形神”观及其与佛教的关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7、《论苏轼“寓意而不留意”书画观的禅门精神》(《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8、《苏轼的“无法之法”及其禅门精神》(《书法》2004年第10期)

9、《论苏轼的书画“悦人思想”》(《中国书法》2004年10期)

10、《苏轼与佛僧交往考》(《哲学宗教与人文》,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

11、《对“六天”说的辨析》(上)(《学园》第六期1998年)

12、《对“六天”说的辨析》(下)(《学园》第六期1998年)

13、《<诗>与郭店楚简<缁衣>篇》(原文日语,作者薮敏裕,《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二期)

14、《老庄哲学中的“人与自然”》(《浙江日报》2005年3月7日)

15、《刘宋天师道的“六天”说》(《中国道教》(2005年第3期)

16、《论苏轼“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趣味》(汝信、张道一主编《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四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

17、《董其昌“自成体势”书法观的禅门精神 》(《书法报》2005年11月28日(总第1091期))

18、《董其昌“参活句”的书法体悟论》(《书法报》2005年12月12日)

19、《董其昌的佛禅因缘》(《中国书法》2006年第1期) 20、《何为“群居和一”》(《浙江日报》2006年4月3日)

21、《读出大境界——我的一点人生感悟》(《温州日报》2006年4月28日)

22、《“一超直入如来地”——论“文人画”与禅宗》(《清华美术》2006年4月,总第2期)

23、《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自然之美》(《学习时报·党校教育专刊》2006年5月8日,第152期)

24、《铁肩妙手映丹青——李大钊书法》(《中国书法》2006年第7期)

25、《和谐社会的儒家哲学基础——以荀子“群居和一”的理想政治为中心》(《哲学研究》2007年第五期)

26、《从董狐的“书法不隐”看史官的命运》(《学习时报》2007年第174期)

27、《古长安文化之旅——兵马俑之思》(《学习时报》)2007年第177期)

28、《古长安文化之旅——雁塔碑林》(《学习时报》)2007年第180期)

29、《古长安文化之旅——丝路古瓦》(《学习时报》)2007年第178期) 30、《董其昌“引禅入书画”的政治意义》(《中国书法》2008年第十期)

31、《荀子的成才论》(《群言》2008年第九期)

32、《论荀子的“养人之欲”观》(《哲学研究》2008年第十期)

33、《论荀子的“上下俱富”思想》(《孔子研究》2008年第六期)

34、《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人民日报》2008年11月4日)

35、《荀子的“明分”之道》(《光明日报》2008年11月3日)

36、《兵法与书法》(《解放军报》2008年10月27日)

37、《荀子“开源节流”思想的现代意义》(《学习时报》2008年11月3日)

39、CCTV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华文明》第四集《理性光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撰稿人。中国中央电视台第

1、

4、9套播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DVD),2008年。

40、《论苏轼的文学创作与禅宗之关系》(王晓纯、吴晚云主编《大学生GE阅读》第三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41、《先秦儒家政治理想建构的文化基础》(《哲学动态》2009年第十期)

42、《孔子的理想与无奈》(《光明日报》2009年3月16日)

43、《传统书画的社会作用与政治意义》(李四龙主编《佛学与国学》,九州岛出版社2009年)

44、《庄子哲学的“实事求是”精神》(贾高建主编《哲学与社会》,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

45、《董其昌“顿悟成佛”式的习古精神》(《中国书法》2010年第三期)

46、《禅宗在今天》(王杰主编《领导干部国学课二十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

47、《禅宗与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30日)

48、《“以艺入仕,匡世正名”:董其昌书画艺术的政治影响分析》(《书法导报》2011年7月)

49、《笔挟风涛屈万夫:论毛泽东的书法》(《中华书画家》2011年7月总第21期) 课题

1、主持20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董其昌书画美学与禅宗思想》批准号:06CZX023。已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

2、主持2001-2002卡乐B日本研究基金项目:《日本城市寺院世俗化分析》

3、主持2004中央党校哲学部研究基金项目:《苏轼“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趣味》

4、主持2005中央党校三项基金项目研究生精品课程:《解放以来出土儒家文献系统研究》

5、主持2009中央党校哲学部研究基金项目:《先秦儒家政治理想研究》

6、主持第二届中央党校人才强校基金优秀教研人才项目:《中国当代社会与儒家思想》。 开设课程

在中央党校为研究生讲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坛经》、《老庄哲学》、《孙子兵法》以及《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为干部班开设《禅宗与中国文化》、《孟子》导读、《中国书画艺术赏析》课。近年来,还多次受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的邀请举办专题讲座。

3书画艺术

1、1989年书法作品入选《日本“雪心会”书法展》(主办:日本爱知县“雪心”会 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地点:日本东京都美术馆)

2、1989年书法作品在《书法艺术报》发表(总第46期)

3、1993年7月,书法作品《李白·登高眺望远》获《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优秀奖(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地点: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4、1993年书法作品在《书与画杂志》发表(第3期)

5、1993年11月,书法作品获《第二届国际破体书法展》二等奖(主办: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日本东洋书道艺术学会、地点:江苏镇江市文化宫)

6、1994年《中国书法》杂志专题介绍-“痴心书艺话中浙”(第4期)

7、1994年书法作品入选《历届全国书展、中青年书展获奖作者作品邀请展》(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地点:浙江绍兴“94”兰亭笔会展厅)

8、1994年书法作品在《书法报》发表(第14期)

9、1994年书法作品入选《第三届中日友好书法作品展》(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 日本书道协会、地点:日本武生市美术馆)

10、1995年12月,书法作品《第六才子书》入选《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地点: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1、1995年12月,书法作品入选《全国名家书法精品邀请展》(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杂志》、地点: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2、1996年10月,温州电视台专题片-“青年书法家陈中浙”

13、1997年12月,书法作品《菩萨品》入选《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 地点:中国美术馆)

14、1997年书法作品《王维·渭水自萦秦塞曲》入选《第一届浙江省书法篆刻名家作品展》(主办: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地点:浙江省展览馆)

15、1998年书法作品入选《温州市书法篆刻名家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16、1998年12月5日,“心手相会融自然”——读陈中浙书法《人民日报·市场报》第 三版

17、1999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历届国展·中青展获奖作品集》(西苑出版社)

18、《北京周报》日文版专题介绍“内外相应-青年艺术家陈中浙”(2000年第10号)

19、2000年5月,书法作品《秦观·浣溪沙》入选《日本第十二届俊惠书画展》(主办:日本俊惠书画研究会 地点:日本千叶县文化馆)

20、2002年5月25日-5月30日,篆刻“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日本《2002年书法四季会书展》中展出,东京银座松阪屋别馆五F,日中文化交流第3回

21、2003年5月31日-6月5日,书法作品《杜子美·江畔独步寻花二首》入选日本《2003年书法四季会书展》,东京银座松阪屋别馆五F,日中文化交流第4回

22、2003年10月,书法作品《苏轼·轻云微月》入选张卫东主编:《国展获奖书家谈创作》,上海书画出版社

23、2004年2月26日-3月2日,书法作品《欧阳修·黄栗留鸣》入选日本《2004 书法四季会书展》,东京银座松阪屋别馆五F,日中文化交流第5回

24、2004年9月12日,中央党校电视直播《中国书画艺术赏析》

25、2005年02月07日,“禅思与艺事”——读陈中浙《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朱天曙《书法报》

26、2005年“一以贯之”——读陈中浙《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李虎群《中国书法》杂志2005年第4期)

27、2005年11月24日晚,首届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文化月第一场学术论坛主讲《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哲学意蕴》

28、2005年11月26日晚,北京大学博士开讲(第62讲)《中国书法艺术赏析》

29、2005年12月14-17日,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京西宾馆 30、2005年2月24日-3月1日,书法作品《许用晦·秋日赴阕题潼关驿楼》入选日本《2005年书法四季会书展》,东京银座松阪屋别馆五F,日中文化交流第6回

31、2006年2月24日-3月1日,书法作品《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入选日本《2006年书法四季会书展》,东京银座松阪屋别馆五F,日中文化交流第7回。

32、2006年4月28日,山水画《山居春望图》(35cm×108cm,纸本墨笔)、《武陵春图》(39cm×74cm,纸本墨笔)、《梅花书屋图》(31cm×69cm,纸本墨笔)以及书法作品《丙戌三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3.5cm×96cm,泥金笺)参加由浙商理事会、浙商杂志、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钱江都市频道共同主办的健康公益拍卖活动。

33、2006年9月22日,受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主讲《书法与中国哲学》。

34、2006年11月专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

35、2009年4月22日至29日,在太原景峰美术馆举办“陈中浙 元植书画联展”

36、2009年10月专著《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

37、2010年1月30日,在澳门街总会举办“迎新春,庆回归——陈中浙书法展”

38、2010年7月18月至28日,在珠海古元美术馆举行“一超直入如来地——陈中浙书法篆刻展”

39、2010年11月13日至20日,在南宁黄庭坚书画艺术研究院举办“陈南璋 元植书画联展”

40、2010年12月17—29日,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被推选为理事。 4昆曲古琴

1、2003年12月27日晚上,参加“七弦和鸣·幽兰吐芳”北京大学古琴昆曲音乐会,演唱昆曲《长生殿·惊变》之【粉蝶儿】,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北京大学古琴社。

2、2004年12月5日晚上,参加中国政法大学古琴昆曲音乐会,演唱昆曲《长生殿·惊变》之【粉蝶儿】,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3、2005年6月12日晚上,参加在北京市海淀剧院举办的古琴昆曲音乐会,演唱昆曲《长生殿·惊变》之【粉蝶儿】以及《玉簪记·琴挑》之【朝元歌】。

4、2005年12月30日下午,在中央党校大礼堂元旦晚会上独奏古琴名曲《阳关三迭》

5、2006年5月13日下午,参加“琴曲情趣-古琴昆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暨欣赏会”,演唱昆曲《长生殿·惊变》之【粉蝶儿】,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国艺苑·北京读书人VIP俱乐部,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

5个人荣誉

1、1993年书法作品《李白·登高眺望远》获《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比赛》优秀奖(最高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2、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研究》,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工作奖。

3、2005年11月专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中国书法最高奖项,中宣部协办,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

4、2003中央党校哲学部考核优秀

5、2005年、2006年两次获哲学部学位研究生教学数量奖(第一名)

6、2008中央党校哲学部考核优秀

7、2009年10月专著《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

8、中央党校第二届“人才强校”奖获得者(每三年一次,一次4到6人。这个奖项是中央党校给予教师的最高荣誉)

6动态 学而时习之——陈南璋书法篆刻展在澳门开幕[1]

由澳门基金会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澳门书画研究院协办的“学而时习之——陈南璋书法篆刻艺术展”,于2013年3月27日在澳门林则徐展览馆开幕,活动展出中国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陈南璋先生作品约80幅,同场首发作品集。

第三篇:杭州西湖——西泠印社(1)

西泠印社位于杭州西湖孤山的南麓,东接楼外楼,西邻俞楼,为中国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是世界第一印社。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印社位于西泠桥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

当时清朝杭州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印社青石月亮门上横匾“西泠印社”四字行书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

印社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西泠印社保存着历代碑刻、贴石、墓志、画像石等250余件。有柏堂、仰贤亭、印泉、汉三老石室、华严经塔、缶亭等景点30多处。这里有1万2千件西泠印社社藏文物,107件国家级一级文物。这两个数字与省级和国家级博物馆相比,似乎并不起眼,然而对于一个社团,而且它最初还只是个私人社团来说,这是足以令人惊叹的数字。?

西泠印社的景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你是个书画及金石篆刻爱好者,现场各景点走一遍,即使是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地走一遍,没有半天时间也是来不及的。让我们到各景点走走看吧! 【1】柏堂

进入西泠印社月洞门,正面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柏堂。是西泠印社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由僧志佺创建于宋(960-1279),柏堂因树得名,源于陈朝广化寺的两颗柏树。原迹已圮,清光绪二年重建。

柏堂大门门楣上挂的是首任社长吴昌硕所题隶书匾额“西泠印社”。

门旁有对联“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籍征鸿雪,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对联由沙孟海原撰,后由社员胡宗成所撰,沙孟海书。胡宗成(清),字梦庄,号止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工文辞及金石之学,收藏汉、魏、六朝碑版墓志极精。旧拓甚富。善弈棋,能书八分,刻印以秦、汉为宗。??

室内陈设按江南厅堂布置,家具多为仿明式,配以木刻对联、各式绘画。

厅堂坎窗间嵌有大型人物画屏风,画中人物为印社四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为背景,人称“西泠先贤图”,为印社社员吴永良所画。吴永良(1937—)浙江鄞县人, 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和指头画,为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家,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率先独创之学术成就。

屏风上方悬有“柏堂”匾额,为清代文学家俞越手书。逾越(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擅长古文字学,著述颇丰,为一代朴学大师。??

屏风旁边有一许奏云撰琴斋书对联“大好河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许奏云即许炳璈,清末民初岭南诗人、书法家,浙江巡抚许应鑅子,许广平叔叔,钦加五品衔,曾任江苏知县。琴斋即简经纶(1888~1950),字琴斋,号琴石,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书法篆刻家。?

大厅中间的柱子上悬有对联,为方介堪题:“访三老碑亭东汉文留遗迹在,问八家金石西泠社近断桥边”。方介堪(1901-1987),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浙江温州人。工书,能画,尤长於篆刻。历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中国艺校教授,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

柏堂现为社史厅,在四周墙上悬挂有印社四位创始人和前后六任社长的人物喷墨画,同时还配有文字介绍。

创社四英: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

丁辅之(1879-1949),又名仁,原名仁友,字子修,号鹤庐等。浙江杭州人,后居上海。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出生书香世家,杭郡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之孙。自幼受家庭熏陶,博学多能。治印宗浙派,萧淡简静,秀雅纯正,用刀劲健,布局安详。书法以甲骨文著称,并集成联语刊行。绘画偶作蔬果,亦艳雅动人。家藏西泠八家印章甚多,嗜之成癖,摹赏无虚日。

王福庵

(1878-1960),初名寿祺,又名禔,字维季,号屈瓠,别署罗刹江民,70岁后自号持默老人。室名麋砚斋、春住楼。浙江杭州人,后居上海。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其父王同曾任杭州紫阳书院山长,娴熟杭郡历史掌故,家藏汉魏六朝金石文字拓片甚多,为著名学者。王福庵自幼受家庭影响,喜收集印章,自称“印佣”。工书,凡钟鼎籀隶无所不能,以篆隶名世,继浙派薪传,去芜存精,追溯秦汉,博采清代以来诸家之长,风格典雅蕴藉,秀丽飘逸,淳古厚重。边款文辞清丽,用刀爽挺,精整透雅。史评为近世工稳印风代表大家,与吴昌硕比肩印坛。曾任民国政府中央印铸局技正、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

丁辅之、王福庵?

叶为铭(1867-1948),又名铭,字品

三、盘新,号叶舟。徽州新安人,寄籍新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擅金石书画,素有朕虔三绝之誉。精金石考据之学,善篆隶,能镌碑,治印宗法秦汉,融会浙派,风格平实安详,朴茂厚重。家藏金石和考古方面书籍甚多,曾将藏品付印行世,风靡全国。

吴隐(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别署遁庵。浙江绍兴人,寓居上海。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幼家贫,客杭习镌碑版。年轻时常结伴叶为铭从私塾戴用柏习古文、书法,刻苦研习书画篆刻与文字学。篆刻风格多样,浑朴苍粹,摹汉宗浙,恪守规范。工书法,善山水花鸟画。后移居沪上,经营书画篆刻用品,精心研制“潜泉印泥”,整理出版印谱印论。?

叶为铭、吴隐?

历任社长: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现任社长:饶宗颐

吴昌硕

(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一作昌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书法初师颜真卿,后法钟繇、王羲之,得力于石鼓文,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篆刻钝刀直入,苍劲雄浑。他将书法、篆刻的行笔、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独特画风,对后人产生极大影响。

吴昌硕?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凡将斋,浙江鄞县人,寓居北京。1947年被推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现代著名金石书画家,篆刻家,印学家,鉴赏家,考古专家。早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1924年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故宫物品,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任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起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张宗祥(1882-1965),原名思曾,字阆声,号冷僧,别号假山,又署铁如意馆主。浙江海宁人。1963年被选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著名书法家、版本学家,亦善绘画,擅长古籍校勘。曾先后担任浙江高等学堂及两浙师范学堂教员,北京大理院推事兼清华学堂教员,浙江军政府教育司中等教育课课长,教育部视学,京师图书馆主任,浙江教育厅厅长,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主任。建国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省人大代表、民革浙江省委会常委,浙江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马衡、张宗祥?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村、兰沙、僧郛、孟公。浙江鄞县人,居杭。1979年起被选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著名学者,文学泰斗。书法学、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篆刻学、金石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问渊博,研究精到,造诣精深。其书法篆隶真行草诸体皆精,沉雄茂密,俊朗多姿,以气势磅礴见称,世有定评。题榜大字更为人激赏,江南及各地胜景多有题迹。篆刻不多作,然博纵古今,朴拙而富韵致,公推大家。30岁前后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中文系教授,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学秘书,1932年调教育部秘书等职。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名誉教授,浙江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浙江省政协委员等职。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居北京。1983年起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1993年起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曾任华东军政委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人事部副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沙孟海、赵朴初?

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居北京。2002年10月起担任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早年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历代散文、历史诗选和唐宋词的教学和研究,对红学、佛学等亦有精深研究,学识渊博,涉猎宽广。他的书法、绘画、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还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鉴赏家和鉴定专家,对古代诗画、碑帖的鉴定尤为专精,独具慧眼,识见非凡。生前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

饶宗颐(1917-

),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广东潮州人。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是杰出的翻译家、学术大师、教育家。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名誉教授。2011年12月13日,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启功、饶宗颐?

【2】竹阁

柏堂的右前方是竹阁,相传最初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筑,其曾作《宿竹阁诗》:“晚住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劳别修道,只此是玄关。”阁后废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太守陈一贯创建,祀白公。清光绪二年(1876)又重建。

竹阁的建筑不甚规则,是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时宜深三间的清式建筑。正门额枋上“竹阁”二字匾额,是浙江著名书画家诸乐三先生篆书。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

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溪村人,著名国画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政协常委、西泠印社副社长。?

两旁楹联“以文会友,与古为徒”由丁上左撰写,是已故副社长王个簃先生的行书。王个簃(1897-1988),原名王能贤,后省去“能”字,易名王贤,字启之。个簃是他的号,后以号行,江苏省海门市人,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

【3】印人印廊

印人印廊位于竹阁西侧,与竹阁相连,印廊北又和数峰阁相连,是一面阔五间的单坡廊道。

廊内展示了明清至现代名家篆刻作品47方,包括有文彭、何震、高凤翰、汪士慎、丁敬、蒋仁、黄易、邓石如、巴慰祖、陈鸿寿、赵之琛、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乔大壮、李叔同、沙孟海、傅抱石、方介堪、来楚生等40余人的篆刻作品。

为方便游客参观,现刻石上覆盖有拓片,并用黑、朱两色区分印面和边款。同时在刻石上罩了玻璃镜框,保护拓片和刻石。

印廊最北侧的“印人印廊”为刘江书。刘江,1926年生,重庆万州人,号知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西冷印社执行社长。首印为“琴罢倚松玩鹤”,传为文彭所作。文彭(1498-1573),

中国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对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末印为来楚生所作“酉鸡”肖形印(上图的左侧第一幅)。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号然犀,浙江萧山人,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

印廊南墙有一块《重浚西湖并复柏堂竹阁记》的石碑,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抚浙使者长白三宝撰并书。【4】印人书廊

印人书廊位于柏堂的东侧,是一双凹字形的六开间建筑,廊间有美人靠可供游人休息之用。廊前有细流流向莲池,廊的入口端有太湖石小桥与入园小道相通。

书廊南入口有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印人书廊”四字,其后有钱君匋所撰书之《印人书廊记》,首碑为丁敬所写行书七言诗轴。钱君匋(1907-1998),浙江桐乡屠甸人,著名篆刻书画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

廊内的主要展示书法刻石,计有丁敬、蒋仁、奚冈、黄易、邓石如、陈豫钟、陈鸿寿、吴让之、赵之琛、钱松、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马衡、张宗祥、沙孟海等著名印人的书法作品17件。

书廊北端有沙孟海先生撰并书的《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以及日本籍社员河井仙郎1906年撰、古村熹斋书《西泠印社记》碑。【5】西泠红梅碑

西泠红梅碑位于印社西南角,刻于1881年,所刻梅花图原为清末彭玉麟所绘。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湖南衡阳人,曾为湘军将领,擅画红梅、墨梅,作品堪称一绝。【6】莲池

在柏堂门前,竹阁的东侧,有一方形水池,名为“莲池”,原名“小莲池”或小方壶,池中种植睡莲并放养红鲤鱼。红鲤鱼还在,睡莲只有稀稀的几株了。

在池左侧立假山,假山上刻有印社社员李伏雨篆书 “莲泉”二字。李伏雨(1924—1995)湖南长沙望城人。曾用名康球、胡雨。1950年浙江美院西画本科毕业。曾任西泠印社美工、编辑,为西泠印社出版社创办人之一。

池前矗立着辟邪钮巨大印章,四面刻满印社社员签名,即《西泠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纪念社员题名》碑。

莲池东面的墙面上,是丁茂鲁绘、陆抑飞题的大型砖刻《西泠印社图》。丁茂鲁(1936-

),近代书画家。浙江黄岩人,擅长书法、篆刻、国画写意人物。“西泠五老”

(钱大礼、陈仲芳、郁重今、林乾良、丁茂鲁)中最年轻的一位,集山、水、人物于一体的中国画家。陆抑飞(1908-1997),江苏常熟人,中国著名国画家和艺术教育家,曾任中国美院教授、西泠画院副院长。???【7】前山石坊

柏堂后进入印社山坡的石径口,有一高乐3米宽约2米的石坊,为印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有“藉导游人登山之兴”之功能。石坊额坊上的隶书“西泠印社”为张祖翼手书。张祖翼(1849~1917),字逖先,号磊盫,又号磊龛、濠庐。因寓居无锡,又号梁溪坐观老人,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两旁石柱上刻丁仁撰句、叶铭书写的篆字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

石坊是1923年印社成立二十周年时所立。石坊旁山坡有两刻石石章,为纪念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而立,一为仿龟钮刻石石章,为青石石刻,上书刻“金石寿,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纪念,

一九八八年十月五”字样,其上无名,实为刘江所书;一为仿桥钮刻石石章,为花岗岩,上书刻“戊辰秋日,印人雅集,同庆建社八十五周年”。?

石坊右下方崖壁上有一楷书摩崖石刻“渐入佳境”。【8】石交亭

穿过前山石坊,前方竹林中的毛杉木六角亭就是石交亭。亭内正中放置一张石圆桌和四条石鼓凳,供游客休憩之用。石交亭1912年由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铭倡议构建,为印社初创时期建筑之一。石交亭取名寓意“结交金石”之意。

亭额为印社社员赖少其所题“石交亭”三字魏碑。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市人,斋号,木石斋。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西泠印社社员。他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成为新徽派板画的主要创始人。

石交亭右上岩壁刻有篆书“静观”二字,横列,1983年由社员李伏雨所书,款字几乎剥落至尽。【9】山川雨露图书室

山川雨露图书室建于1912年,是印社初创时期建筑之一。“此屋阅沧桑,幸比邻竹阁柏堂,劫火犹留一净土;同人寿金石,愿追溯秦符周钵,瓣香岂仅八先生。”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先生对此作有诠解。这里原为印社诸子集印、论印处。

山川雨露图书室匾额系清代文人翁方纲手书。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粱同书、王文治齐名。?

山川雨露图书室的楹联为清末著名外交家、书法家陶在宽手书:“湖胜潇湘,楼若烟雨,把酒高吟集游客;峰有南北,月无故今,登山远览属骚人。”此联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的对联名作之一,被选入各种对联选本。联语遣词典雅、清疏,景中寓情,涵蕴情味,耐人品玩。

陶在宽(1851-1919),字栗园,号七彪,小名泰升,斋名自嬉堂。浙江会稽陶堰(今绍兴县陶堰镇)人,系东晋诗人陶渊明第45代孙,清末著名外交家、书法家。陶在宽酷爱金石文字,善书法,尤长隶书,被张之洞等推为清朝第一。樊增祥、梁鼎芬、张荣泽、蔡元培等亦极推崇。长江三峡“柏弯”、“夔门”、“滟滪堆”等摩崖石刻,即出其手,字大如桌面,苍劲有力。陶在宽还是建造绍兴东湖名胜的积极参与者。

山川雨露图书室内有各时期社员的书画作品。 (未完待续)

第四篇:西泠印社部分书法篆刻名家

邵裴子(1884—1968),原名闻泰,又名长光。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社员,理事。幼丧父,依靠母亲刺绣度日,16岁进学,19岁中举人。后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课班学习英文三年,又以官费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攻经济。1909年学成回国,历任浙江省高等学堂英文教习、教务长、校长。1913年去北京,在财政部任职,兼政治大学英文教授及教务长。北伐前夕返回杭州,应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之聘,任浙大教授,继任文理学院院长,1928年接任浙大校长。1935年离开浙大,赋闲杭州,专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和校对书籍。抗战期间,

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副会长。

解放后,邵裴子先后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民革后,任民革浙江省副主委、中央委员。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对于古代美术品之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多所贡献。善书法,最擅行楷,清劲挺秀,饶唐人韵味。精鉴赏,尤深于识别陶瓷。编有《宋诗三百首》,撰有《唐诗绝句选》、《林和靖附林和靖事》等。

陈锡均(1879—1963)字伯衡,江苏淮阴人,住杭州,室名“石墨楼”。西泠印社社员。曾任浙江寿昌县知事、绍兴酒捐局局长等职。喜藏碑帖与金石书籍,罗致碑帖声名籍甚,为研究碑版专家,识者及同好咸奉若祭酒,由是博得“黑老虎”魁首之雅谑。此喻虽欠雅训,亦实至名归之定评。其所藏碑帖每种均亲自考证或题识,不下数千种。诸如《司马温公家人卦》、吴越钱鏐《凤凰山排衙石刻诗》、吴越王钱弘俶《金涂塔铭文》、《杭州石物洞造像拓本》五十八种、《桐庐县令独孤勉等题名》、《葛洪处州南明山题字》等珍品均有收藏。伯衡先生解放前任浙江通志馆编纂。195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任常务委员,从事碑碣及拓本之鉴别整理。1953年转职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曾著有《碑版金石录》、《历代篆书石刻目录》(不分卷)以志心得,迄未付梓,甚为可惜。又著有《金石述阐》、《枫树山房帖目主编》等。

伯衡先生去世后,所藏碑帖二十六大箱,于1963年经王松泉介绍全部捐给浙江图书馆,获奖金3千元。剩余之金石善本书及古代现代名人书画册页、砚台、图章、玉器瓷器尚很多,惜在“文革”时被抄达六次之多,所有文物均被抄殆尽。至1985年落实政策,所抄之物可以认领收回。唯伯衡先生大世兄,系外科医生,不识家中所有文物,且人又老实,去认领二次,均认领不到一物归来。其时本人又

奉命出国为外国人治病,需时二年。其母言:只要家中大小平安,被抄之物都是身外之物,能领到收回一点当然好,如认领不到也只好作罢,不必耿耿于怀。就此放弃认领。叹几代收藏,从此家中一无旧物宜!

潘天寿(1898—1971),原名天授,字颐,号阿寿、寿者,别署三门湾人、大颐寿者、颐者、懒道人,室名无谓斋、止无室、止止堂、听天阁。浙江海宁人。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画家、印学家、学者。27岁时被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聘为中国画室教授,曾著《中国绘画史》,以后曾担任上海美专等高级美术学院的教授、主任和校长。擅画写意花鸟和山水,一扫清后一百年间陈陈相印的媚俗画风。破常规,创新格,布局敢于造险、破险,笔墨浓重豪放,有金石味,色彩单纯,气势雄阔。其指墨画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前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画领域中屈指可数的大师之一。编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

1 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三)

论随笔》、《中国书法讲义》、《治印纵谈》、《顾恺之研究》等。

齐 璜(1863—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篆刻齐派创始人。解放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早年曾为木工,二十七岁起习书画篆刻,刻苦自励,中年后五次出游南北交友访艺,1919年起定居北京。篆刻初学浙派,后取法汉凿印,采用“天发神谶碑”等方折字发入印,布局齐肆朴茂,单刀侧锋直下,痛快劲辣,自创一家,称誉印坛。有《齐白石印存》、《齐白石诗文篆刻集》等著述多种。

张鲁庵(1901—1962)1901年生,字炎夫,号幼蕉。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社员。精篆刻又以善制印泥名驰遐迩。其时北京有徐正庵者,亦善印泥著闻,两岐并峙,曾有“南张北徐”之雅誉。鲁庵先生癖嗜历代名家印谱,广收博集,积有四百余家,可谓集印谱之大成,颇少可与之抗衡者。其藏书中尤足珍者,有传世不多之明版善本,韫椟而藏鲜肯出示。另从事历代印章实物之收藏,日积月累得四千余方,其中有少见之何雪渔先辈印章二十方,鲁庵先生特拓为专集;所藏“放情诗酒”一印,系杭州著名金石收藏大家魏稼孙旧物。鲁庵先生治印在民国20年(1931年),始学赵次闲及西泠诸家,后乃以邓完白氏为依归,尝以重金购得邓氏燕翼堂五面印,所以宠之备至。鲁庵刻印行世者,有《仿邓完白山人印谱》两卷(民国21年影印)、《鲁庵印选》、《鲁庵印谱》。另辑有《寄黟山人印存》、《横云山氏印聚》、《金罍印摭》、《钟矞中印存》、《完白山人印谱》等。鲁庵先生与余杭褚德彝(字礼堂)哲嗣保衡曾辑礼堂遗印百方,冠名曰《松窗遗印》两册,以精工精拓而付剞劂,仅拓引四十部,得之者珍如瑰宝。 鲁庵先生乐于助人,人若相识告贷,凡丧葬者有求必应;而如若婚事呼将,辄拒不置理,此为其处世之哲理。鲁庵先生作古后,家属悉将所藏印章印谱,捐献给西泠印社。 秦康祥(1914——1968),字彦冲,原名仲祥。浙江宁波人,居上海。西泠印社社员。擅诗文书画,亦精鼓琴,工金石篆刻,以收藏名竹刻、印章等驰名海内。嗜印之深,功力之勤,堪张鲁庵相匹,广事收藏古玺印、名家印三千余方,并编拓成谱,有《睿识阁古铜印谱》十卷,《唐石斋花押印》四卷,自用印辑成《濮尊朱佛斋印印》,另有《竹刻集拓》、《竹人三録》、《藏竹小记》,与王福庵、孙智敏合编《西泠印社志稿》,后编《西泠印社小志》并出资发行。

孙智敏(1881——1961)字廑才,浙江杭州人,清光绪癸卯科翰林,任翰林院编修。宣统元年(1909年)任浙江图书馆会办。辛亥(1911年)后任建德、龙游两县知县,又任杭州高等学校监督、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之江大学文理学院教授、青岛市政府秘书。喜藏书。三十年代后,从事教育工作或以卖字、卖文为生。长骈文,善作诗。著有《知足居文存》《知足居诗存》《知足居联语录存》

等。擅书法,所书均清代通行之馆阁体,方整清秀,字如其人。如亲友向其求墨宝者,无不应命。孙智敏故世后,藏书由家人陆续售完。其早时曾和钱塘丁辅之、仁和叶为铭、王寿祺三人同辑《西泠印社志》,并由孙作序,惜散失。其著述尚多,惜均未付印而遭散失。

韩登安(1905——1976),名竞,一字铮,号耿斋、印农。浙江萧山人,居杭州。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五十年代前后任西泠印社总干事,东皋雅集总干事,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杭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精篆隶,尤以玉筋篆著名。善刻 印,所刻细朱文,人称绝艺。酷嗜浙派,间仿皖派,与王福厂交善,画亦清秀淡逸。编著有《登安印存》118册,《登安集拓金石图》、《明清印篆选录》、《西泠印社胜迹

2 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三)

留痕》、《增补作篆通假》、《毛泽东诗词刻石》、《岁华集印谱》等。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

三、希斋,别号南屿山人,浙江孝丰县人。闻韵弟吴缶入室弟子。善书画,工篆刻,尤长花卉,精于篆书,对石鼓钻研尤深。作风均似其师。初为上海美专、新华艺专及国立艺专教授,后任中国美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

余任天(1903—1984),号天庐,浙江诸暨县人,居杭州。善画山水,先从西画入手,后致力传统笔墨,天分高,魄力大,吸收性强,故能于写生山水中以古法行之,构成现实性的巨幅创作。精篆刻,潘天寿部分用印皆出其手。山水花卉人物皆精到,在现代风格上颇有成就。

唐源邺(1886—1969)字李候、蒲佣,号醉农、醉龙,又号韭园,别号醉石、醉石山农,晚年称醉翁。湖南长沙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七岁丧父,十三岁随外祖父李黼耀宦游杭州。喜金石碑拓印谱,研习鉴赏,博古多识。善汉隶,气息高古沉雄,名重一时。治印尤宗秦汉,继浙派印艺真谛,尽去浮习,凝重宽博,苍秀浑厚,为振兴浙派印坛主将之一。韩登安称之为清代以后第一人。曾应马衡之邀赴京任故宫博物院顾问,审定文物。后任中央印铸局技正。解放后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湖北东湖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著有《唐醉石印存》、《醉石山农印稿》、《唐醉石专集》、《醉翁印最》、《急就篇印谱》、《唐醉石自用印印存 》等。

唐醉石篆刻作品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文涛,又名广侯、广平、一琴,号漱筒,又号瘦桐,字秋宾;丧母后改名哀,字哀公,又字惜霜;留学日本改名岸,号叔同、息霜,又字微阳,号黄昏老人;出家后法名演音,又署演银和尚,简署音,号弘一。浙江平湖人。著名画家、诗人、音乐家、美术家和教育家。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为我国近代高僧。 钱君匋(1907—1998),原名玉堂,曾用名玉棠、豫堂、敬堂、涵、冰壶生。浙江桐乡人,居上海。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其书法涉猎广泛,兼取博收,擅多种书体,尤长汉简帛书自具风貌,篆刻功底深厚,治印以万计,风格多样,力能扛鼎,善刻巨印长跋,鹤立印坛,名烁中外。亦擅国画,以花卉见长。此外,散文、评论、新旧体诗、作曲、教育、收藏鉴赏、翻译、出版、书籍装帧,广泛涉猎并见成果,同辈中比肩者无多。曾任上海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美术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美术教育研究会顾问,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君匋艺术院院长。编著有《摘花》、《中国民歌选》、《小学校音乐集》、《水晶座》、《君匋诗集》、《蝴蝶鞋》、《战地行脚》、《钱君匋篆刻选》、《钱君匋印存》二册、《君匋印选》、《长征印谱》、《鲁迅笔名印谱》、《茅盾印谱》、《钱君匋长跋巨印选》等。

陈从周(1918—1998),浙江杭州人,原名郁文,室名随月楼。著名古建筑家、园艺家,又工于书画,为张大千早年入室弟子,梅兰竹菊等皆专,1952年任同济、之江大学教授,曾为博士生导师。有多种刊物出版。

3 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三)

方去疾(1922—2001),又名超,原名文俊,字正孚、季君,别署四角亭长。浙江温州人,居上海。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法家、印学家、篆刻家、鉴赏家,印宗秦汉,每多独到。于篆刻、印学,笃学深思,继古创新,以秦篆为体,欹侧求险,别开生面,得前人之未传(韩天衡语)。搜集整理,鉴别数十种印谱孤本以出版。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常委等职。著有《去疾印存》等。

阮性山(生卒不详),号木石,杭州人。诗、书、画皆精,擅花卉,尤长梅竹,格调高古,墨彩雅致。均有清韵逸致。中年因病致聋,只专心绘事,忘世绝俗,与人作笔谈,颇趣,盖心慧者也。惜耳病不易世人交往,反埋声名矣。

吴幼潜(1904—1971),原名熊生,又名熊、德光,字蟠蜚,号持华。浙江绍兴人,居上海。西泠印社社员。吴隐次子,能刻印擅镌碑,出版过数十种印谱。

吴振平(1907—1979),原名锦生,又名珑,字儋山,号龢庵。浙江绍兴人,居上海。西泠印社社员。吴隐三子,工画山水,能篆刻,善鼓琴,精制印泥,编有《小鉥印存》等。1982年其家属将160余册印谱珍品捐献西泠印社收藏。

丁立中(1866—1920)字和甫,杭州人,清“八千卷楼”主丁丙(松生)先生哲嗣。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举人。能世其家学,富藏书。编有《丁氏八千卷书目》二十卷十册(铅字排印,民国21年出版);并有《禾庐诗》(全集排印六册)及《松生府君年谱》等著述;又辑《宜堂类录要》计二十二册,《禾庐新百咏》三卷。光绪丁未(1907)因经商失败,亏欠公帑,尽鬻家产抵偿,所藏八千卷善本书,以七万元代价全部出售给江南图书馆。乡邦文献,遗惠石头城,洵非始料未及。然归国家收藏,胜于吴兴皕宋楼陆氏之贩诸东瀛实多矣!

汪曼峰(生卒不详),一作虿锋,名嵚,杭州人。民国成立后第一任杭县知事。对于杭州市政最初的基本建设,多所规划。兴办学校,启迪后进。博学嗜古,善诗文书法,擅写行书,笔致劲挺,姿势开张,著名于时。提倡职业性的工艺美术,造就许多精刻精拓碑版的技术人才,以资继承传统的技巧于不坠,颇有功绩。西泠印社其时景观建筑多尽力赞助。民国10余年卒,年约五十许。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鼎堂,常用的笔名有麦克昂等。四川乐山沙湾镇人,是中国的文化巨人,他一生向往光明,追求革命,一生激昂跌宕,充满传奇色彩。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文联主席。著作等身。他在生前,足迹遍及全世界、全中国。临终前,留下遗言,将骨灰撒在大寨。

孙慕唐(生卒不详),字天水,浙江吴兴人。昔从事外交界及交通界,现为浙江文史研

4 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三)

究馆馆员。善书画,尤工山水,亦能古琴。

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1915年至1921年就读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今杭高),1927年秋,应邀在浙江图书馆整理《四库全书》。曹聚仁是20世纪在众多方面都有重大影响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既是一位名教授、名记者、名编辑、名作家,也是 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学。他一生著作等身,创下了诸多中国新闻采访、编辑出版方面的第一,留下了四千余万文字,代表作《国学概念》、《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文坛五十年》、《鲁迅评传》、《听涛室人物谈》、《上海春秋》、《万里行记》、《我与我的世界》等。作为记者,他出入抗日前线,发表过不少激励人心的消息和通讯。作为教育工作者,他20多岁就当上教授,讲授国学、史学和新闻学。培养了好几代文学和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为祖国的统一做了大量的秘密工作,被周总理尊为“爱国人士”,受到毛泽东、陈毅等中央领导的 接见和赞许,被罗青长称赞为“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的人。

阮毅成(1905—1989)学名冠华,字思宁,晚年自号适庐老人。江苏兴化人。诗人,律师。其伯父阮性存为我国早期法学名家,民国初期任杭县律师会长,北伐时任浙江省司法厅长。阮毅成幼年随伯父在杭州读书,中学毕业后,任杭县地方法院帮办推事,经陈叔通资助游学法国,回国后任教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兼主任,金华行政督察专员,抗战时期任浙江省民政厅长。1949年迁居台北。故后,

其子遵嘱,奉请牌位,入寄杭州灵隐寺。一生热心文化教育事业,奖掖后学,公余笔耕不辍,著有《三句不离本“杭”》、《毅成诗稿》等。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号谢邻,晚号瞿髯。浙江温州人。杭州大学教授,词学家、诗词作家、教育家。被学术界誉为“一代词宗”。一生著述宏富,发表有《白石歌曲谱辨》、《天风阁学词日记》共计26部。

郭仲选(1919— ),山东临沂人,居杭州,1992年起任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著名书法家。行书流畅,雅俗共赏,柔美见胜,矫健苍秀。极富韵致,人称“郭体”,江南各地胜景,多有题迹。早年从政,曾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浙江分会副主席,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受浙江省表彰的德艺双馨老文艺家。主编《今古谈》杂志,著有《夕阳轩书画集》。

叶一苇(1918— )字航元,号纵如,浙江武义人,居杭州。西泠印社理事。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印学家、诗人。 从事教育工作,现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武义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受浙江省表彰的德艺双馨老文艺家,著有《一苇印踪》、《一苇诗词选》、《中国篆刻史》、《篆刻丛谈》、《篆刻丛谈续集》、《中国的篆刻艺术与技巧》、《一苇印话》、《诗经三首篆刻》、《一苇印论集》等。

高式熊(1921— ),名廷肃,浙江鄞县人。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印学家。真草隶篆四体皆擅,篆书尤精,其篆刻出入秦汉宋元,朴厚静穆,清俊婉丽,功力深厚。现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编有《张鲁庵所藏印谱目录》一册四卷,《 篆

5 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三)

刻存景》、《西泠印社同人印传》、《式熊印稿》等。

6 於潜镇老年大学书法讲座

(三)

第五篇:吴昌硕 西泠印社记 赏析 01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

已打印

一、吴昌硕简介

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 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 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因此,吴昌硕言“学篆好临《石鼓》”所指的“篆”,既是大篆的一种,又明显带有小篆的特征。应该说,吴昌硕也刻苦学习过秦刻石等规整的秦小篆,比他早的邓石如等人的篆书对其也有重大影响。他早期的小篆作品,和他早期临写的石鼓文相映成趣,也带有中规中矩的明显特征。中晚年后,吴昌硕临写《石鼓》渐渐“离”形而传神,参以隶书、楷书以致草书笔法的倾向愈加明显。而其书写的小篆,也大有“任情恣性”(蔡邕语)之感。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美学特征。

二、对《西泠印社记》的书法艺术的赏识 ㈠笔画

笔画是书法的最基本元素。

《西泠印社记》的书写用笔,是完全的中锋,表现了文人“守中”的正气,在圆转曲折中透出一种力度,柔韧而不失于软弱,流畅灵动而没有丝毫的张狂。 《西泠印社记》的笔画,具有强烈的“墨气”。一般小篆书法线条粗细比较均匀,而《西泠印社记》在线条粗细方面有很大的落差,这种落差的原因首先是墨的干湿。作者在书写时蘸墨饱满,下笔酣畅,因此在起笔处出现较粗的“头”。在某些笔画紧邻处,还出现了因墨渗融而笔画粘连模糊的现象。

线条粗细方面的变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笔的轻重和运笔的缓急。例如横画的中间段运笔较快,相对于首段和末段较细。下垂的笔画有的如草书一泻千里,有的如屋漏痕欲注还留,有的如悬针,有的如螳螂肚,不一而足,总的来说,是灵动多姿。

除了笔墨的粗细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吴昌硕在书写小篆时,渗入了不少隶书、楷书甚至行草书的书法元素。例如横画的起首往往带有隶书“蚕头”的意味,横划中央往往略为上弯; 1 横转竖的折合处出现隶楷的转折形态;横画以水平为主,但也有象楷书一样向右上方倾斜取势的。吴昌硕晚年书法对用笔的操控,无疑到了心-手-笔-墨贯穿一体的境界。可贵在于挥洒中恪守文人气质,既无甜熟之弊,又无张狂之气,在笔画这一基本元素中已经充分表现出苍劲与雄浑。《西泠印社记》的笔画表现出明显的书写性,我们将在下一节结合《西泠印社记》中用字结体加以分析。

㈡结体

字的结体,即笔画如何组合成字,是单个字体如何表现出美的关键所在。秦小篆一般在字的结体上表现出的规律是:⑴字的长宽比例基本一致,长略大于宽。如果字的四角可以撑出,则填满整个长宽范围;如果不能撑出,则尽可能将笔画舒张至宽或长的距离。⑵如果字的左右部分笔画对称则呈现完全的轴对称,局部例如“田”、“木”也呈完全的轴对称。 ⑶横划平,竖划直,不但笔画如此,整字形状也呈现上下左右四方规整的状态。转折处多为方中带圆,下垂的斜画多呈圆弧形。⑷一个字中,紧邻两划的间距,能相等的尽可能相等,或视觉上相似,也就是所谓“计白当黑”,这是篆书中比较需要注意的。⑸重心略为上提,中间紧束,四周可以比较舒张飘逸。

《西泠印社记》为打格写成。格子长宽比例约为4比3,但字并不顶格,而是四周留空一定的距离作为行距字距。如果撤去格子、除去行距字距后定为每字的“基本长宽”,每字的实际长宽却与“基本长宽”并非一致。以第二行中的字为例:“山”、“淑”、“艺”较宽,“水”、“多”较窄。有些字本来在秦篆中可以张开占满四角,例如第三行的“书”、第五行的“叶”的左右下角本来可以将两画下垂舒展,现在却呈现上宽下窄的形状。还有一些字在某些局部突破“基本长宽”,或在秦篆中可以与其他部位看齐但在此作品中破格突出。例如首行“印”字的左下角,五行“言”字上部的横画„„等等。这就是所谓“上下左右参差取势”,这是大篆(金文、石鼓文)的特征之一,特别突出的是:相当多的字在结体上左低右高,例如首行的“泠”、“印”、“社”,二行的“泠”、“清”,四行的“赵”、“余”等等,左偏旁低于“基本长宽”,而右偏旁接近或高于“基本长宽”。再加上某些横画并不水平,因此《西泠印社记》字的结体并不呈严格的平整方正的形态。

“计白当黑”作为篆书审美的一个要素,在《西泠印社记》中也是注意到的。但是在结体处理上,出现一些变化。首先是由于某些笔画的粗细不一或墨的洇渗,一些笔画间的空白变小甚至被墨填满,我们可以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线条中心的距离依然是符合“计白当黑”的;其次是吴昌硕在书写时出现了一些大的张合,例如“西”字上下部分都遵循“计白当黑”,但上下部分之间则有较大空间,再如“泠”字的右上角、“淑”字的右下角„„都有别于字中其他部分的“计白当黑”而留出较大空间;再其次是吴昌硕在书写时确实出现了微小的“笔误”,例如第二行的“水”,如果与倒数第四行的“水”相比较,则后一个字显然比前一个字处理得较好。

我们在赏析《西泠印社记》时,首先是体会到强烈的书写感。篆书的笔意,或者说书写性,可以说是从邓石如开始,而到吴昌硕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早期的秦篆,如果以泰山刻石为例,除了推断为李斯写的泰山刻石残存五十三字及琅邪台刻石仍模糊可见婀娜笔意外,其余后人翻刻者多只保存了字的结构,笔意除了表现铁线篆的端庄、柔韧、圆转之外,笔墨的轻重缓急则乏善可陈。唐代自诩为“臣斯之后”的李阳冰留下的大量碑刻在笔法上更显板滞。除了当时书法家的美学追求与现代不同之外,大概还源于书法的承载工具——纸的不同,以及传承方式的不同:靠碑刻再拓纸成帖。刻碑时难免参杂了工匠的再加工,某些工艺性的元素被强加到书法当中。

感谢纸的发明,特别是有一定渗墨特性的宣纸被广泛运用到书法当中。还必须特别感谢现代照相印刷术将书法家的墨迹逼真地还原,供我们学习观赏,也给多年的“碑”“帖”优劣之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正因如此,《西泠印社记》能以酣畅的笔墨展现在我们面前。 吴昌硕书写《西泠印社记》已是71岁高龄,因此《西泠印社记》是吴昌硕书法艺术成熟期 2 的一篇作品,充分表现了这一位艺坛巨匠的艺术风格。

清人符铸说:“缶庐(吴昌硕的别号)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上下左右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劲,气息深厚。”这是对吴昌硕篆书的高度概括。

“以《石鼓》得名”是说吴昌硕写石鼓文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吴昌硕写小篆何尝不是如此。《西泠印社记》可以说是一篇小篆作品,难得的是书法上离形得神,和秦刻石等规整的小篆比较,差别就在其不“规整”,“上下左右参差取势”,吸纳了从金文、石鼓文到隶书、楷书各种意态。例如“以”字吸纳了金文,“辶”旁(辵)的字参考了石鼓文,“记”字右上角的转折近似隶、楷书,“言”字上两横明显上短下长极类楷书的点横结构„„等等。再加上墨色淋漓酣畅,通篇文字挥洒自如,奔放灵动。

《西泠印社记》的篆书,得益于吴昌硕对书法的长期磨练。晚年的吴昌硕对书法篆刻可谓得心应手。“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宋.朱长文语),在巨匠心中,也并非存在着“这个字要模仿金文、那个字要模仿石鼓文„„”等等,可以说已经没有了约束,而只有“任情姿性”,驱毫挥洒表现心臆。

但是我们必须理解,没有约束并不等于没有法度,而是法度已经融会在无意识当中,这是书法家长期磨练的结果。“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所以正如苏东坡所说:“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吴昌硕自己就曾说:“奔放处离不开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魄。”例如“计白当黑”是篆书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只是吴昌硕处理“计白当黑”时,“笔意”遵循这一规则,而“墨意”则任其渗出,凸显出笔、墨、纸之间的灵动交融,令整篇文字显现出一种苍劲雄浑的节奏感。

“法”,就是规矩;“度”,可以理解为规矩容许范围内,所掌握的弹性的、“严”与“活”的平衡点,过严则拘谨,过活则容易越出规矩的范围。一方面,艺术大匠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冲破旧的规矩而有所创新,有所创意;另一方面,冲破旧的规矩也必须在整体审美意识这个“大规矩”内,而这个整体审美意识必须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这也是“度”的平衡点。吴昌硕无疑是既不墨守成规,又探寻新的美学规律的艺术大师。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融会了书、画、印以及文学方面的修养,其艺术风格无疑经过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登上了新的艺术高峰。这也是一个“人书俱老”的过程。

㈢章法

从局部到整体分析一件书法作品,还有一点是整篇章法。《西泠印社记》是比较正规的纪事文字,行列编排上相对正规,整篇打有竖排共48行每行10字的方格,共计478字(其中重叠3字)。方格约为高4宽3的竖长方形,虽然在格中每字大小形态略有不同,但整篇用字风格一致,排列整齐,通篇显得气度连贯,一气呵成。

㈣临习《西泠印社记》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作为后人,我们看到的是吴昌硕晚年已经登上艺术高峰的作品,艺术大师以其多年耕耘的硕果供我们学习临摹,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理解艺术大师早年学习文学艺术的深厚底蕴,不理解其熟习篆、隶、揩、行、草书写技法而打下的坚实基础,不理解“活”中蕴藏的传统的规矩和大师突破前人成规时所作的探索,以及大师所创立的新的艺术规律,而单纯地追求“变”、“活”,就会舍本求末,走向偏门。

临习《西泠印社记》时,我们不能不感受到吴昌硕对笔墨掌控的娴熟,所有笔墨、结体神韵都是通过“手与神运”表现出来的。初学者由于对笔的掌控欠佳,除了最初的把握不定而颤抖之外,还有的就是“描”,出现内力的不足,这是需要注意克服的,当然这需要假以时日,但应该是追求的方向。

符铸在赞赏“缶庐自出新意,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的同时说:“然效之辄病,亦如学清道人书,彼徒见其手颤,此则见其肩耸耳。”此语可谓一针见血。符铸说的“见其耸肩”, 3 是指吴昌硕“参差取势”,包括我们前面在字的结体多有左低右高的意态。为什么既是优点又是“病”呢?关键在于“徒见”,即“只见到”。如果没有认真全面学习吴昌硕篆法中的笔画、结体,只是单纯模仿“参差取势”,势必走进误区。

毋庸讳言,《西泠印社记》个别文字在结体上有可斟酌之处。例如前面提过的“水”字,此类的瑕疵为什么书写者又会允许其存在呢?我看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我们将整篇作品放怀而书,所谓“任情恣性”,一气呵成,完全没有瑕疵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反复修饰、刻意雕琢,但如此一来,书写的“气”与“势”也就荡然无存了。就整篇章法而言,有些字在格子中心稍有出现偏移,也应作如是观。吴昌硕的篆书以气势取胜,个别瑕疵也就“瑕不掩瑜”。也许这也是一种“缺陷美”,但到底是一种缺陷,并非作者的故意,更不是高超之处。明白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在宽容瑕疵的同时,过分将瑕疵吹捧为优美。更不应在书法创作中故意扭捏出某些偏斜而“东施效颦”。

不管怎么说,“用笔遒劲,气息深厚。”“苍劲雄浑,恣肆烂漫。”这些前人对吴昌硕书法艺术的评价,无疑在《西泠印社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艺术大师的这一作品,值得我们倾情赏识、深入学习和探讨。

三、关于西泠印社与《西泠印社记》

《西泠印社记》记述了西泠印社筹建的背景和建立经过,和我们现在搞此类文章不同,我们现在要经过集体讨论,然后选一人或数人执笔起稿,再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再领导审批定稿。而《西泠印社记》显然是吴昌硕自己的语气(不排除也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见),是吴昌硕自己撰文自己书写。

西泠印社,中国创建最早、享誉最高的篆刻学术研究团体。因社址设在杭州西湖孤山,地处西泠,故名。1904年由吴隐(字石潜)、丁仁(字辅之)、王禔(字维季,号福庵)、叶铭(又名为铭,字品三)倡议发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创立西泠印社。 明清时期,致力于篆刻艺术的印人多汇聚于江浙一带。清乾隆时,浙江人丁敬(号钝丁,1695~1765)创立了浙派篆刻艺术,丁敬和其后的蒋仁、黄易、奚刚、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人,多活动在杭州附近,被称为“西泠八家”,也被称为“浙八家”,是浙派艺术的前期代表人物。早期的浙派篆刻风格,以汉印方正的缪篆结字构图为主,刀法多取碎切而模仿古印残蚀意态。而后书画篆刻家赵之谦(号悲庵,1829~1884)也是浙江人,最初也是从浙派入手习印,后博取诸碑版文字入印,一改浙派碎切之风,敦和流畅,朱文更是圆转秀丽。浙派自之谦振起,面貌为之一新。

杭州为浙江首府,西湖——西泠为杭州地貌的代表,因此,即使在西泠印社成立之前,“西泠印派”作为浙派印人的代名词,就不足为怪。所以,吴昌硕在《西泠印社记》中说:“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艺,书画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钝丁至赵悲庵者数十余人。„„言印学者至今西泠尤盛。”丁、王、吴、叶招揽同志创办了西泠印社,顺理成章。

但是,西泠印社创办,吴昌硕并非首倡者之一,这可能是因为吴昌硕并不认为自己是浙派印人。我们前面说过,吴昌硕的篆刻风格融汇皖浙两派,参考各种古文字,更渗入其书、画雄浑苍劲的个人风格,将豪迈的书写味与强烈的刀石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豪强厚朴为主,苍茫斑斓而骨肉俱显,而与传统的浙派(不论是丁敬八家或赵之谦一脉)有很大的差距。吴昌硕在上海、苏州(乃至全国)也有不少门人学生,形成了自己一派风格。但是,因为吴昌硕在艺术界已经拥有极大的声誉,西泠印社创立时,丁、王等人邀请他从上海到杭州,成为嘉宾。这也是吴昌硕在《西泠印社记》中大谈浙派如何如何,同时谦称自己是“备员”,不敢为社长的意思。

应该说,西泠印社为浙派印人首倡成立,但首倡者并不以浙派“自域”(《西泠印社记》文中语)。从首创之日,即《记》中提及的甲辰(1904)年开始,到癸丑(1913)年社址正式建成广招同志者入社,一直虚社长一职,终于盛情请得吴昌硕成为社长,并于甲寅九月 4 (1914年)正式开社。但吴昌硕仍在《西泠印社记》中道:“予备员,曷敢长诸君子。惟与诸君子商略于山水间,得以进德修业,不仅以印人终焉。”一方面,表示自谦,另一方面,表明了自己从事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作一个“印人”(包括画家、书法家等等),而是“进德修业”,追求达到人格与技艺的完善。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疑为沈石友代作

吴昌硕(1844-1927)的《西泠印社记》可谓有名,略微了解西泠印社的人,或者是知道一点吴昌硕艺术的人,甚至是一般游过西泠印社、爬过孤山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篇大文的。本人亦曾于25年前登孤山时,在吴昌硕的《西泠印社记》碑刻前照相留念,更不止一次临摹过这个碑拓。可以说,吴昌硕与《西泠印社记》是个复合体,吴昌硕因《西泠印社记》而增添文采,《西泠印社记》亦因出自吴昌硕之手而闻名世界。各类单行本,中日朝以及港澳台地区出版难以计数!

在读到吴昌硕致沈石友的信札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这篇名作会是代作!又有谁能思得到?去年,日本的一位著名书法家托我的好友高木圣雨先生转来一叠计188页吴昌硕致沈石友的信札,令我作释文。在翻读信札时,发现其中有两通提及求作西泠印社记事宜,兹录于下:

“石友先生鉴:得示知老嫂喜拙画,特写一纸奉上,乞转交(若云送润断断不受,弟将何以谢兄耶!)仅录心经,以无佳诗可写。兴到时乞代吟之,或跋语亦可。昨书中求代西泠印社记,收到否?拙诗二首请削定。即颂道安。缶弟顿首”

“石友先生鉴:昨接手书收到。拙诗草稿二纸未肯痛改,故存之。兹有恳者,西泠印社索缶作序,缶未能从事。然缶为社长又不能不作,只有恳大手笔为之。附去鲁澄伯序及社中条例,乞鉴之。缶弟顿首”

各位读者读完这两通信札后,一定会和我一样感到震惊吧!信中提到的“鲁澄伯”即鲁坚,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于1912年冬(壬子)撰写有一篇《西泠印社记》。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但正式开社是1912年的9月,次年(1913年)召开成立大会,确定了社名,通过了社约即条例,推吴昌硕为社长。因西泠印社索吴昌硕撰写印社记,为履行社长之职,乃委托好友沈石友代撰。吴昌硕的这篇《西泠印社记》成于甲寅(1904年)5月,从时间上看,与信札内容也完全吻合。由此基本可以确定,这篇著名的文章,应出于沈石友之手。

经查,《西泠印社记》先后共八篇,最早是1906年日本篆刻家、吴昌硕的东瀛弟子河井荃庐所撰,之后是鲁坚、胡宗成(1913年癸丑九秋撰)、吴昌硕、张景星(1914年甲寅立夏撰),此五篇是早年的社记。1958年徐映璞、1983年林乾良、1988年沙孟海又撰有社记。这其中吴昌硕的《西泠印社记》为最著名,也是公认的最具文采的一篇。现在我相信,吴昌硕背后的这位沈石友是位才气出众的高人!

沈石友,即沈如瑾(1857-1917),字公周,号石友、梦衡,别署钝居士。江苏常熟诸生。工诗词,富藏砚,有《石友砚谱》行世。善书画,蒲华、吴昌硕时与合作,常为吴昌硕代作诗文。著有《鸣坚白斋诗集》、《石友诗集》等。去世后,其哲嗣将其一生所集历代名砚158方编辑出版,名为《沈氏砚林》。

吴昌硕与沈石友的往来信件,大多传往日本,除此188开信札外,还有青山杉雨先生旧藏后捐赠给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五卷信札,另有青山先生藏的明信片30封,以及他人所藏的明信片若干。 (摘自《书法报》2008年10月29日 邹涛/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写月亮的现代诗歌下一篇:行业薪酬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