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023-05-12

第一篇: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在新的世纪大潮流涌动下,经济全球化也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在国际范围内飞速蓬勃发展。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既能强国,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关键因素。而在我国,除了继承与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一重要任务,还必须得用心学习国际文化知识。则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就成了我们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

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英语课程标准就像语文数学的课程标准就成为一必不可少的存在,甚至更重要的存在。它不仅是对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指导,也是一种规范;它也是师范生在校学习时对自我要求成长的依据。作为一个将成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在校大学生,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就是一个必须而艰巨的任务了,但我想也是一个我们自己将获益匪浅的的任务。

那么什么是英语教学大纲?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内容是什么?且又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而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也得从这两性质出发,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基础之上,一步一步来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它各个阶段的特点。时代的发展既伴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也要求着教育领域里的各个方面各个问题不断被进步和不断被改革。虽然进步,但总有问题会随着进步而出现,然后再促进其进步,那么现今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

一、我国基础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

教学大纲(Syllabus)

狭义的“课程标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及规定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体现实施内容和目标的次序和进程。

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规定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理念、方式方法、教材、测试等。近年来,它更多的是指对某一课程在某个/些阶段中的教学内容清单及选材和排序的原则等。

英语教学大纲发展的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1977-1990)

1998—1980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6 《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1990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第二阶段(1988-2000)

1988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 1993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第三阶段(1999-至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Curriculum)

在国外,它是指反映教育管理部门或具体教育单位的所有教育功能的整体课程设置模式以及体现这些功能的教学活动和内容。

在我国,是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派的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考察和研究了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现状并广泛听取了各地专家学者和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近三年的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制定出来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第一、外语成为我国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 第

二、已经注意到外语教育的差异性; 第

三、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

第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第

五、建议“根据中学不同的需要,编写出几套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

第二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第

一、科学

二、规范 第

三、开放 第

四、完整

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进步:

第一、教学目标:

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明确提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大纲则增加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

2000年义务教育初中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目的部分,不仅提出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把非智力因素(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放在首位。

总的来说,英语课程教育目标在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转变。

第二、教学要求:

在1986-1993年的五个大纲都提出了培养“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并反复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中学开设英语课的双重目的——升学与就业。

从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开始规定分级要求,即初中分成一级和二级要求,初

一、初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初三选修。

1996以后的普高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了一级和二级目标要求,高中

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高三英语选修。一级或二级要求为基本要求,“上不封顶”,意思是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

也就是说,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必然由单

一、封闭型向灵活、开放型转化。

第三、教学观念和方法:

(1) 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 提出了四项技能综合训练,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3) 强调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 (4) 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 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英语环境。

第四、语言和文化:

(1)语言技能的听说读写熟练掌握、语言知识的语音词汇词法的牢记及话题的应用表达; (2)情感态度的能动作用; (3)学习策略的反作用;

(4)文化意识在新国际视野里德步步升华。

第五、教师定位:

1.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2.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3.学校课程的开发者

4.综合知识的掌握者

5.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6.教学教授的学习者

第六、教学手段特点:

实效性;

趣味性; 教育性; 创新性; 针对性。

第七、教材:

变化之一是现代化,主要反映在:

1.英语教材的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的生

活和现代社会生活,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即大纲提到的“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或“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观”),渗透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

2.教材多采用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方法。

3. 教材的编写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特别是年龄的特征,重视从教材内容、编排体系到呈现形式等方面提高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力求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注意调节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分量。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编制多媒体教材。 变化之二是多样化,主要表现在: 1.鼓励“一纲多本”;

2.引进多种外国教材,补充发达地区和外国语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 3.编写不同起点的教材,特别是小学起点的英语教材。

第八、测试改革:

1988《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 200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二、课程标准内容概述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是什么关系?

1.“课程目标”主要是用简炼的文字从总体上来概述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中横向展开的几个方面和纵向发展的几个阶段(级别)。

“内容标准”部分实际上是对“课程目标”部分陈述的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即详细描述五个方面的目标(含对五个方面的再分类)以及这些目标在各个级别的具体要求。

2.值得注意的几点:

(1)“课程目标”部分用一个饼圆图来示意课程目标五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五个方面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五个方面之间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问题。

(2)“课程目标”部分对一至五级的目标做了总体概括。总体目标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描述。

(3)“内容标准”部分列出的内容并不等同于以往教学大纲所说的教学内容。

(二)英语课程目标包括哪些方面?

(1)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也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3)情感态度指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4)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学习行为的各种理念和认识。 (5)文化指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课程目标?

(1)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关系。

(2)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如何理解情感态度目标?

(1)有些情感态度,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不仅与英语学习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是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2)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情感态度,如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可以转化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之中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

(3)有些情感态度,如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在表面上与英语学习没有直接联系,但应该渗透到英语学习之中。 (五)为什么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目标?

(1)学生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2)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六)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有什么区别?

(1)学习策略包括学习者对学习的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具体做法、步骤等行为。根据这个定义,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方法,但不是所有的学习策略都是方法。

(2)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区别类似于足球中“技术”和“战术”的区别。

(3)策略的概念比方法的概念更全面,涵盖的内容更丰富。

(七)为什么说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既都是课程目标,也都是课程内容?

(1)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是同步发展的。

(2)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不可分割的。

(3)《标准》并不要求学生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

(八)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什么?

(1)横向联系指同一级别中各种技能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纵向发展指语言技能从低级别向高级别逐步发展的过程。

(2)为了使技能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一至五级的技能目标逐级描述,每一级目标又按听、说、读、写分别描述。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这些技能是可以割裂的。相反,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横向是紧密联系的,在纵向是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关系。

(九)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什么?

(1)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中外文化知识。

(2)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

(3)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cultural awareness)。

(4)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根据文化环境,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十)如何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1)学习外语要了解外国文化,更要了解和熟悉本国文化。 (2)了解本国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化,提高对外国文化的鉴别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文化对比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存在的问题:

如何充分利用与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在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5.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学英语的最佳年龄是多大?

有人认为孩子越早接触英语越好,因为英语和语文一样都是语言类的学习。对于语言类的学习越早越好,他们那时候的语言接受能力最强,对语言异常敏感。从生理系统上说,他们的语言接收系统呈开放状态。

还有人认为12岁以后学英语最佳,那时的他们已掌握语言学习的一般技巧,他们会知道怎么对学好一门语言是比较好的,他们接受老师所教学的能力也在增强。

文献综述:自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逐渐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动了教育观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 课程标准的逐步改革,使得想要成为一个有着独特思想的老师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要面向全体学生。2.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要创设以人为本的情境教学。4.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5.有灵活有效的任务型教学。6.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

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学生,课程标准都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课程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指标。已学到和未开始的都是现在的我们要掌握的,已学到的是前辈们的不懈努力给予的,他们告诉我们课程标准的发展就像一部历史,里面的可挖掘宝藏有很多。我们在英语教育事业的领域里带着课程标准一路成长。未开始的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任务了,未来教育事业的路还很长很长,问题和考验也会接踵而来,英语课程标准就会成为我们的武器,实践会验证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努力也随时在促进着课程标准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1)四川教育院外语系

(2)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程晓堂

(3)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 时代呼唤教育改革

二 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

三 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

《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 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 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 更新了教学内 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表现在 :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 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四 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

(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 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 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

(三)总目标的基本任务

1.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2.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3.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4. 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三 关于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贯彻和实施。阶段目标有以下特点 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

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一) 识字与写字 在识字、写字目标中应注意三点:

1. 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是第一学段的重点。2. 识字要遵循“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3. 汉语拼音教学时要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阅读

在阅读目标中

1. 阅读目标体现了有个性的学习、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的新理念。 2. 第一次提出了猜读(推想)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

(三)写作(写话、习作) 1. 在情感态度方面:

(1) 注重培养兴趣和自信。(2) 注重写作中合作与交流。(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4) 强调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2. 在过程方法方面:

(1) 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2) 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3. 在知识能力方面

(1) 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2) 淡化文体要求,以写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作文;

(3) 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 “能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

(四) 口语交际

1. 突出情感与态度的优化训练。2. 重实践、重过程。 3. 重在参与。

(五)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具有4个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

综合性学习的4个要素

1.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2. 强调观察及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3. 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4. 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 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材编写做到“新、实、活、宽”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1. 自然性资源开发 2. 社会性资源开发

3. 文性资源开发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1. 学校资源的利用 2. 社区资源的利用:联系生活学语文;服务社区用语文。

3. 家庭资源的利用

三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可分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即第1 — 4个问题,这是教学思想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1.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2. 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使他们创造性地教。

(二)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重视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

1. 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陶感染、潜移默化是最基本的方式。

(四)处理好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1. 培育创造人格2. 营造创造氛围

3. 提供创造

第二部分:即第5个问题,这是对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1. 识字教学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2. 写字教学要求:重视写字姿势的指导;对学生的写字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写字指导,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

3. 汉语拼音教学 (1)强调趣味性。(2)建议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3)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关于阅读

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2.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

● 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到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3. 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 4. 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眼 卫生。

(三)关于作文教学

提法:小学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初中叫写作

1. 在小学阶段培养习作的兴趣、自信心是重点。2. 要抓好:指导观察、引导阅读、指导学生“想心思”、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并重。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 .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3 . 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4 .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绝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5. 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1. 突出自主性

2. 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3.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四 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三个维度:

1. 知识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评价目标:一评知识文化的“量”; 二评知识文化的“质”;三评语文能力的“用”;

四评语文能力的“创”; 评价要素:语文知识评价;文章知识评价;文学知识评价;一般能力评价;发展能力评价。 2 . 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评价目标:一评文献检索的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三评语文学习操作;四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评价要素:课堂参与,阅读习惯;表达习惯;学习方法 3 . 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评价目标:一评语文学习的兴趣;二评语文学习的习惯;三评语文学习的方法;

四评语文学习的交往。

评价要素:热爱语文;关心文化;参与实践;学会合作;化智为德。 五个领域

1 . 识字与写字(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评价目标:一评识字数量;二评识字质量; 三评识字能力;

四评写字能力。 2. 阅读

评价目标:一评阅读能力;二评阅读习惯; 三评阅读方法。 3. 写作

评价目标:一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评良好的作文习惯。4. 口语交际(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

评价目标:一评听说普通话能力;二评听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评听说的态度和习惯。

5. 综合性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成果评价重视学习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作品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

(四)评价方法 1. 定量评价方法

2. 定性评价方法 第十部分 附录

附录部分,共包括三项内

1. 关于优秀诗文背颂推荐篇目的建议。2.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3. 从五个方面列出了所涉及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第三篇: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府谷县第四小学

高 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课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2.创造性发展价值 3.社会交往价值 4.文化传承价值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 5.重视音乐实践 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 8.弘扬民族音乐 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本《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

四、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

3、知识与技能

五、理解课标

《音乐课标》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学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小学音乐教学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从培养兴趣入手,发展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1、学会“听”音乐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做为音 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2、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由于经济形社会环境的现在文化传播媒介的广泛,流行、商业化的艺术音乐等,都成为现在学生盲目追宠的所谓新风尚。音乐课堂上学生都在以他们的审美要求去审美着歌曲。是不是够流行,够不够酷……等这些因素。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树立,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

六、评价建议

(一)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二)评价内容

1、学生

2、教师

3、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

(三)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自评的方式,可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师生和家长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音乐课程的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评价活动不宜过多,尽量简化评价过程,防止流于形式。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五)从“自然大纲”到“科学标准”的变迁。

科学课程标准语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定位上——倡导了科学素养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研制核心组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标准所倡导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行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最核心部分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中间部分是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最外围部分是科学行为与习惯。这是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定位问题。我们仔细地回顾一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次把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实质性的飞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感受到其中的变化:首先,“从自然到科学”,可以理解为从自然教学大纲发展为课程标准,这是一种进步。过去的大纲很抽象、很简略,《标准》与之相比则具体多了,而且操作性强,这一点看到《标准》的人都有共识;其次,“从自然到科学”,还可以这样理解:自然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其更多的是注重知识本身,但科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它还包含了我们人类的一种求知活动。科学这个概念比自然内涵更丰富,它涵盖了科学素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种发展;第三,“从自然到科学”,较好地诠释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教育),代表了当今世界理科教育的发展方向:趋向综合、强调融合、重视高新技术、注重能力,这是一种突破。

伴随着《标准》出台的一系列新的《科学》教材也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课程定位。它们都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整套教材的整体性,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视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使教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在教学行为上——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是学和做的,而不是教的。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学生应该是科学学习的主角,教师仅仅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和学生有着互补的责任。教师负责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标准》中强调的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因此,在教学行为上,教师应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这样,或许会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冷和热》(苏教版《科学》教材)的教学片断:冷和热是物体的特征之一,通常学生能用感官直接感知和判断。这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科学。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经历、体验由热到冷的过程,首先设计情境讨论: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充分感知由热变冷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使用温度计,自觉地做些记录来形象地描述热变冷的过程。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这不仅因为人人经历了“冷和热”的探究活动,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因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冷和热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将让学生体验到些许成功(在成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并最终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

3、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一句话,看重的是过程。这同时也意味着把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对知识的复现率以及相当多的时间当作代价去付出,因为探究式学习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还一无所获。这岂不是效率低下?是的,大工业生产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共性就是讲效率,但要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效率。一册小学自然课本,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大概不用三个小时,记忆力强的学生就能将书中所有结论性的知识记住,然而,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能体验到什么呢?事实上,我们选择这些内容教学生掌握的真正意图,不在于这些知识本身,而在于凭藉这些知识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得以体会科学家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解”、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借以渐渐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品质。这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此,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

的氛围。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关注、耐心和鼓励尤为重要。

例如关于早已灭绝的史前爬行动物--恐龙,学生的研究兴趣就特别浓。有关的资料、媒体介绍也比较多,一些学生或多或少也有所了解。如果教学中以此为契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搜集恐龙的资料,带领他们去图书馆查阅,上互联网搜索,去音像室查看,最后再来开个恐龙研究科学发布会,那学生所认识的恐龙世界一定是奇妙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搜集信息资料的主人,又是愉快的合作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去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相信孩子的研究能力,只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那么他们的收获定会是无穷的。这样的教学师生两方面可能都兴趣盎然,而这些也许正是自主、合作、探究的魅力所在呀!

4、在价值取向上——关注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考察一下现代科学与人文发展的状况,我们知道,最初科学是从人文中分化出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又成为人文的基础。科学与人文整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与人文整合是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与人文整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充实人、发展人,完善人。科学的发展史也表明,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充满人性的光辉,反映人的求真、求善和求美的精神品格。

我们的科学教育要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例如,苏教版《科学》教材在《金色的秋天》一课就安排了这样一首小诗:“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我知道,秋天来了。”接下来是这样写的:“凉爽的风儿钻入衣领,我知道,秋天来了。”然后让孩子们继续往下说他们眼里的秋天的样子,为什么这•

样做?也许这就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吧。怎样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呢?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环境,使他们置身于一个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体中,不仅让学生去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等,还让学生感受科学作为生活过程的意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科学人文环境,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最终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

5、在评价方式上——追求主体多元与过程多面的统一。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种评价不同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评价做法,必将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将其有机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又将成为科学课的基本原则。

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都将成为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是裁判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科学教学的调控者。由于教学内容要含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所以评价要注意教学时机的全程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从而方法灵活、实施及时、效果适当的给与鼓励和指导性的评价。

第五篇: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前的美术课程比较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临摹,老师在上面画什么,学生在下面就画什么,几十个孩子都画得一样,大家也总是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像就好,不像就差。其实这只是进行了造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美术课程与以前的课程比较,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学习、发展美术素养。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美术教材选择了更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结合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现在的美术课程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现在的课程,每一册的内容都非常的丰富。除了绘画,还有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手工制作。如,彩色纸、挂历纸等的粘贴;废旧材料的利用;橡皮泥、泥巴的、纸等的雕塑„„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创作,比如《圆的世界》这一课,就可以用画、粘贴、捏橡皮泥等形式来表现圆形的物体。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大多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来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也不局限于教室;孩子们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教材中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比如《多彩的拉花》这一课,就是让学生创作出作品装饰自己、装饰教室。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教材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现在的美术课程,改变了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有“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话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设计•应用”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

“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述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而不是单一的绘画活动。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

大家都知道,评价很重要,有时候有孩子可能会因为教师或家长、同学的某一次评价改变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从而影响其一生。所以,在现在的美术教学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不同个性和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鼓励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比如“你的色彩用的很精彩”“你能把这条鱼画得大一点就更好了” „„

小学美术教材教法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任务

小学美术教学目的包含双层次结构,即美术教学的一般目的与美术教学的具体目的。

美术教学的一般目的包括:智育目的;德育目的;美育目的。

美术教学的具体目的是指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的美术“双基”水平、美术心理素质、美术鉴赏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的任务:审美教育

小学美术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独特并重要的作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教育的概念,就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审美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创造性原则(或眼脑手协调并用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

1、遵循素质教育精神,重在提高审美素质;

2、感性入手、理性渗透的启发式、循序渐进教学;

3、传授美术“双基”和开发创造相结合;

4、面向全体精讲善练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相结合;

5、主导与主体的师生关系和课内外教学相配合。

三、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说明,向学生传授美术技能知识的方法。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与学生以口头语言相互交流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各种实物和直观教具,当堂示范绘制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是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比较法。

3、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绘画、手工、泥塑等等。

4、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欣赏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有两种类型,一是欣赏作品的审美特质;二是欣赏作品因不同的美术种类而各具的特殊美。情境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辅助性的手段对美术教学环境进行精心布置,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积极投入美术活动的教学方法。如:播放音乐。朗诵诗文、布置室内环境、登台表演等。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发现法。

四、小学美术教学的形式

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欣赏式、练习式),活动教学(群众性的美术活动教学;小组美术活动教学;个人美术活动教学)。

五、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

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客观认定教师的教学效果;诊断教学疑难,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一般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他人评价。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标准要讲究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时效性。

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

1、思想品德:热爱美术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关系和热爱、尊重学生,有责任感;为人师表。

智能结构:知识构成(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育能力(独立备课能力,驾驭课堂能力,课外教学与教学活动能力);富有艺术创造力,这是美术教师智能结构的最核心、最高层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英语德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