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丧葬礼仪范文

2022-06-22

第一篇:鲁西南丧葬礼仪范文

丧葬祭祀礼仪

老人去世了,遗体处理----用温水擦拭身体----用高度酒再擦拭一遍-----穿装老衣服----入殓(沈阳有纸棺)-----护送遗体到殡仪馆暂存------回家摆放灵堂-----烧香守两夜三天-----火化前遗体告别仪式---火化---收骨灰入骨灰盒-----存放骨灰-----白事宴席-----6天上旺烧纸----头七烧纸------三七烧纸-----五七上坟烧纸------七七烧纸-------百日上坟烧纸---清明节上坟烧纸---下葬择日子(百日内下葬不选日子、下葬日在头一年、三年后单数年份)---烧周年 ---清明节祭祀。 每次祭祀用品:

上旺头七祭祀用品:望乡台,纸梯子,万贯钱,金山,银山,香一捆,关钱,(九小打)每七,金莲花,往生钱,消灾的,化解的。

程序:请照片,摆香炉,上香,摆贡品(必有馒头),卧室窗开一道缝,放清水一杯。儿女包饺子,数量按死者的年龄(包括天地各一岁),入78+2=80

,包80个饺子,和生前爱吃的菜(单数)。做好后,给老人摆好座位,碗筷,碗中放一个饺子夹两半,夹些菜,饭后半夜11点左右,照片,香炉收回放到家中最高处(确认香已经烧完)。

找一个路口,带上碗中的食物再多加两个饺子(天地各一个)供品各取一个,两打万贯钱,九打关钱,莲花,往生钱,消灾钱,化解钱,望乡台,纸梯子,送给老人。 半夜12点后,再送金山,银山,万贯钱两打,回来倒水关窗。

三七祭品:金斗,银斗,纸钱,香 。晚上天黑,在路口烧。

五七祭品:莲花 ,聚宝盆,摇钱树,纸钱,香,衣物,供品白酒(5样馒头,橘子香蕉苹果糕点)。

程序:带祭品,香炉,香,衣物,到坟上烧,没下葬的请出骨灰盒,摆到供桌上,上香烧纸,最后烧衣物,收回骨灰盒,香炉(确认香烧尽) 七七祭品:船,桥,纸,香,在路口夜晚烧。

百日祭品(烧百日有说几个儿子提前几天的,有的说提前一天的,我赞成百天烧纸):衣柜,楼房,粮仓,家电,纸钱,香两捆上坟烧(骨灰未下葬请出骨灰盒)摆供桌,糕点(蛋糕馒头),水果(苹果香蕉橘子)白酒,烧完香等收回骨灰盒,带回香炉。

第二篇:丧葬礼仪

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

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未成年人夭折,不移。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

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

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

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其他人以房份、亲戚的远近,在孝帽的形状、孝衣、扎孝腿的布条颜色上区别。玄孙可戴红帽,穿红衣。

5、送盘缠

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全族的人员到亡人家中,晚辈戴着孝帽,儿子、女儿、、侄女、侄子、孙女孙子穿着孝衣和白鞋,选一人端着馍盘,馍盘中放置一碗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的小扁食;做一个面灯放油点着(前两样用面必须伸手一下取出,不多不少),及一些纸箔;另一个拿着用白纸糊成的盛有折叠纸元宝的钱褡子。孝子哭着在前,家族人员随后,前行至村外十字路口。用三角架叉开,挂上箔,放上褡子,三角架下放着面灯、扁食,点火焚烧,选一人呼死者已死去晚辈的名字,“×××给××(称呼)扛褡子”,连喊三声,孝子等人不从原路回家。即为“送盘缠”。

6、报丧

老人断气后,若亡人是妇女,必须向娘家报丧;亡人是男的,向其外祖母家报丧。由长子戴孝帽、系孝绳,手持哀悼棍前去报丧。到了目的地,不能进门,有人来接,无论长幼,孝子都要给叩首,叫“跪门”。一般亲友,派族中人去即可。至亲要立即带上箔到丧家烧“倒头纸”,痛哭一场就回去,孝家不招待酒饭(现在随后火化)。

7、哭丧 老人过世,亲戚得悉,要拿纸及时赶来哭丧,称为烧倒头纸。不在家的子女接到死讯,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尔后立即回家奔丧,临到家时要痛哭。出嫁的女儿要一路哭来。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至有人多次劝慰才停止。

8、盛殓

病故三天后,将棺木放在主房明间的寿凳上。棺木内提前用黑漆灌底,用松香液或沥青液泼棺内,叫“泼香” (穷人从俭)。棺底铺褥子,褥子上摆九枚青铜钱,名曰“垫背钱”。摆法是:头下一枚,两膀下各一枚,腰下一枚,两胯下各一枚,背部下一枚,两脚根下各一枚,使九枚钱成梅花形。

棺内放三个大灰包,小灰包若干,(根据死者年龄定数,一岁一个小灰包)入殓前要给死者洗脸。(舀一碗清水,用一点棉花,沾水在死者脸上空绕一下,不准把水滴滴在死者脸上)。尸首入棺前,把袖里放的“打狗饼”扔到屋脊背上。棺内可放些老人生前喜欢的东西。盖上棺盖后要刹扣,死者是妇女由娘家长房侄儿刹扣;男的外祖母的长子孙刹扣,刹扣人俗称“三斧头”。也有在出殡时刹扣的。

9、出殡

亡人入殓后,事主请风水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出殡,不入祖林的要重新选择林地(新挖坑的四角插四个护林旗,上写“青龙”、“白虎”、“玄武”、“朱雀”)。派专人到亲朋家告知殡期,孝子到刹扣方的家族跪告出殡日期,称为报信。

10、殉葬品

死者女儿为老人扎纸童男、童女、牛、马、轿、摇钱树等,扎多扎少由女儿的经济情况决定(让死者在阴间享用)。在出殡的头天晚上,要给有殡葬品“开光”(且针刺破红公鸡鸡冠,用此血点在上述殡葬品的眼上,同时要交代他们听话,好好服侍老人)。

11、灵堂

祭奠之前,在灵堂门外搭灵棚,灵棚内设祭桌、供品、香烛。正中挂个竹帘,中间写上铭旌。上方有大匾、小匾,两旁有挽联。殉葬品放在灵棚两侧。棺前摆放引魂灯(即长明灯)。白幡、纸箔、阴瓶(内放米饭,用一个小圆厚饼,孝子依次咬去边盖上,并插一双大红筷子)及放置隐身草等物。祭桌前铺席,供亲友吊唁跪拜用。

12、辞灵与家祭 安葬的头天晚上,孝家在灵堂内向死者行大礼。先男后女,尔后是近房族人,行礼一般是“三揖九叩”,也有的行“二十四拜”大礼的,谓之“辞灵”。葬日早晨,上述人再行礼一次,谓之“家祭”。

13、吊唁

出殡的当天上午,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女的死后,其娘家人抬着吊唁盒子,盒子内盛供菜、果品,不办盒子的可以临时“转供”(即花钱让厨房做供菜)花钱“叫响”(请鼓乐)。祭奠仪式非常隆重,有送花圈的、送挽幛的。对吊唁的亲朋好友,都赠白布,叫“破孝”,并设宴酬谢。

14、氵戽 汤(或称为点汤)

葬日中午,孝子、家属、族人、亲友到村外土帝庙祭神(多数在岔路口进行)。乐队奏乐,一路哭泣。族人抬着一桶稀面水在前面引导,边走边舀面水沿路泼洒。围土地庙转三圈,然后孝子在庙前叩头,俗称“氵戽 汤”,亦叫“扬丧”。

15、发引(出棺)

棺离开灵堂前,孝家就地大哭一阵后,然后起棺,吹鼓手在前吹打开门唢呐曲调作为引路,其它陪葬物品先行。灵棚拆后,要在原灵棚四角浇引角水(发酵面水),取以后发家意。

16、路祭

将灵柩抬至门外路上。孝子、家属、族人、亲戚依次行礼,向死者告别。祭毕,孝子摔破老盆。长子孙挑白幡在前,孝子弯身曲背,手持哀棍在棺前一步步哭向坟地。遇到桥,孝子要喊:“XX过桥!”当灵柩到坟地地头时,抬棺的人要一遛小跑进坟地,叫“百步抢吉地”。所有亲友陪送到坟地,其他女眷在地头等着。

17、安葬

灵柩抬到坟地,孝子在墓前跪送。棺下葬后,哀棍放在棺后,棺上放一撕开四角的席,席上放着铭旌、弓箭和写着“生安亡稳”和敕令的小瓦。由破土者掩上三锨土,送葬的壮汉接过掀上土。孝子绕坟穴转三周,边走边向棺木撒土(有的也撒五谷杂粮),抬扛人筑坟,并焚烧殉葬品,烧四邻纸。孝子揣上几个馍头,换鞋,撕开孝帽、孝衣,后兜一把土回家,放在粮折里头,其他穿孝的人也要撕开帽子、孝衣。

18、圆坟

安葬时,坟墓筑得小而不规格。第三天的早晨,男孝子和近房的族人携带工具到坟茔。将新坟筑得大而圆。早饭后女孝子、女儿去烧纸。三年内不得添土。(现如今改为当天圆坟)

19、谢金子(俗称“谢吊”)

老人埋葬后的第三天,孝子拿着礼簿对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登门叩头,表示谢意,叫“谢金子”,不准漏掉一家,俗话说:“宁漏一村,不漏一家。” 20、烧纸

“五期”(七天为一期)、“百天”、周年,儿女三次上坟烧纸。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十月初

一、春节都要坟前烧纸(每次要提前几天,俗话说烧缺不烧多)。有的地方有儿子的,就不叫女儿来烧。

孝子百日不理发,三年内不贴红色春联(第一年不贴春联,第二年贴蓝色春联,第三年贴黄色春联)。 叩拜礼仪

叩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留至今的一种隆重的礼仪方式。现在,这种礼仪还在行使。不过,行使这种礼仪只有在祭祀、拜奠、拜寿、拜年等场合使用,其他场合是不随便使用的。 这种礼仪,主要是两个动作:磕头和作辑。磕头:行礼人双腿弯曲,双膝着地(称为跪),腰挺直,目平视,双手自然下垂;磕头时,双手手指伸开相向执地,腰弯曲,头磕向地面。每磕一头,腰直起如开始状,如此反复多次。一般是“人三鬼四”,即是对活人磕三个头,对死人或神灵磕四个头。

揖礼:称为作揖。行礼人站立,脚呈八字形,两臂自然下垂,目平视。行礼时,腰弯曲向前,双手手指微屈,二食指节靠拢,从膝下前提起,腰慢慢直立,双手随之慢举与双眉平。稍停,再慢慢下落至脐部,再双手分开呈自然状。如此反复,可行多次。一般揖礼随拜式不同而次数不同。

叩拜礼仪,叩,即是磕头;拜,即是作揖。根据磕头和作揖的次数,分为三揖五叩、三揖九叩、九揖九叩、九揖十八叩、二十四拜大礼等。现介绍如下:

一、两揖四叩

行礼人就位,揖、叩、叩、叩、叩、揖;移灵前,哀(一般客人行礼即可,不要哀)。

二、三揖五叩(俗称“抢奠”)

行礼人就位,拜,拱手,跪于灵案前凳上(上奠)。由执事甲把供品传递给执事乙,叩。退回原位,拜,叩,叩,叩,叩,拜。如果同祭者中有比上奠者辈长位尊者,上奠者上奠前要回头拜,以示尊敬。

三、三揖九叩

行礼者人就位。拜,叩,叩,叩,叩,兴,平身,移盥洗处。盥洗后移香案前,跪。由执事甲把供品一一递给行礼者,称为上香。行礼者接过,双手平端由下——与胸口平——往上与双眉平,稍停,往下放至与胸口平,后往左递给执事乙。每次都是如此。叩,平身,称步复就位。拜,叩,叩,叩,叩,兴,拜,移灵前,哀(不哀者可斜退一步,等待孝家回礼)。

四、二十四拜

行礼者人就位。拜,叩,平身,移盥洗处。盥洗后移香案前,跪。上香;献爵;献面食,留箸;献羹汤,去箸;献铭宝。叩,平身。移原复就位处,拜,叩,平身;退步,拜,叩,平身;再退步,拜,叩,平身。再右跨一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移步东阶,拜,叩,平身;再向前跨步,拜,叩,平身,移步至灵前,拜,叩,平身。移步至西阶,拜,叩,平身;退步拜,叩,平身;再退步拜,叩,平身;再退步拜,叩,平身。右跨一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移步拜,叩,平身。再复就位,拜,叩,平身,拜。至灵前,哀。

五、二十四拜(又一种)

行礼者就位,拜,拜,拜;前进到香案前,叩,叩,叩,叩,平身,移盥洗处。盥洗后移香案前,跪。破贡(由传递人甲将香案上的供品递给行礼者。行礼人接供品后,双手平端由下——与胸口平——往上到与双眉平,稍停后,往下放至胸口后,往左递给传递人乙。每次都是如此)。起立,往右后方退一步,拜,拜,拜;前进一步,拜,拜,拜,再前进一步,拜,拜,拜;往左跨一步至灵前,跪,叩,平身,再往左跨一步,拜,拜,拜;往后退一步,拜,拜,拜;再后退一步,拜,拜,拜;往右跨一步,至就位处,拜,拜,拜;进一步至香案前,跪,叩,叩,叩,叩,拜。至灵前,哀。

第三篇:山东丧葬礼仪习俗

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旧社会,民间农家生活困难,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备全,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力,而是陆续办置。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

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

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

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旧社会卫生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有药房而无医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

沐浴更衣

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移床

荣成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临时搭就的灵床上。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灵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头的位置,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按地脉走向,可头高脚低。移到灵床后,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谓之“送终”,对病人则谓“挺丧”。病人临咽气时,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要含悲大声呼喊:“爹(妈)别走哇,别扔下我们不管!”直到咽气,谓之“叫魂”。

病人断气后,使其仰卧,颏下塞以棉絮,并将用红纸包好的铜钱塞进死者嘴里,俗称“擎口”,以示含银而去,后人旺发。再将儿子或重孙的头发剪下,和在面里团成球,上插一棒,塞在死者手里,此谓“打狗饼”、“打狗棒”。据说人有三魂六魄,人死后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驻守尸身,二魂转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西天路途遥远,又多恶犬拦阻,必须用棒子驱赶,或用饼塞狗嘴。因饼子有头发,会塞住狗的嗓子,使它无法施威。灵床底下,要放一盏点亮的豆油灯,俗称“照尸灯”,防狗猫进入灵堂。一盆半生不熟的米饭,上撒掰碎的碎饽饽,俗称“倒头饭”,并用秤砣压住死者胸口,以免诈尸。

告丧

尸体暂时安排停当后,首先要在大门上贴张白纸,通知村邻,家有丧事。然后制作丧幡,或称“招魂幡”,荣成俗称“挂挑信”。丧幡,过去用“毛太”纸,一裁两截,每截为一张,按死者的年龄,每岁一张,外加“天”一张,“地”一张,一并用半圆形纸凿凿为三节。第

一、二节分两列,一列宽二寸许,一列宽寸,长等于纸宽,皆凿制钱印痕;第三节,成长方形,下方中间凿一方孔,用青麻搓成绳联结起来,用长竿挑起,按男左女右悬于门旁。其作用既用于招魂,亦用于告丧,以示周知。

对道

又称报丧。人死后,丧主必须立即差人会知亲友。报丧人多为子侄等晚辈,腋下夹着丧服去外村亲属报丧。如死者为女性,必须立即向其娘家报丧。见面后跪倒磕头,声言“某某于某时病亡”。娘家人得凶信后,立即赶去查看,看看是否属于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殓方能入殓,否则是不能入殓的。过去,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多用讣文或讣告,平常人家则以口传。报丧人每到一家,必须吃点饭或点心,不得空口而归,否则对双方,尤其对被通知人不利,日子会因此而败落。讣文的格式如下:

显考某府君(女则写显妣某大君)享年某某岁,于本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女写内寝),泣于某月某日成服,即于是日治丧候唁,过时掩柩,忝在至戚,谨此讣闻

款落到缌服以内:,

从初丧事宜完毕到出殡为止,属于灵奠阶段,俗称停灵。大户人家于这一阶段开灵,停灵三日、五闩、七日甚至百日,平常百姓只停灵三日、这个阶段包括入殓、成服、破孝、吊唁、报庙、写主等部分。

入殓

死者遗体入棺称之为入殓。入殓的时间各地不一,荣成都在死后当天进行。灵堂即设于灵床处。入殓前,先在棺材底部撒层石灰或草木灰,铺一层谷秸,再铺上一层黄豆渣,忌用黑豆。这—切铺好后,将死者的遗体连褥子托起,放入棺内,并将被褥衣帽整理周全,周围塞以谷草,大户人家用灯草。塞实之后,将棺材盖虚掩,架在灵床处,撤下门板。灵柩前面悬挂幔帐,白布或白纸制作均可。帐前设香案、纸盆,祀奉死者灵牌(灵牌格式见后文)。死方如系少亡,又无子嗣,灵牌中间上端得注“亡男”、“亡女”、“亡媳”字样。灵牌供在香案正中,前设祭器如香炉、蜡台及祭馔等。供桌两旁分列手捧盆、巾、栉和酒、茶具等的纸扎童男童女。点燃的信香,横卧香炉之卜,等外甥吊唁时将其竖插于香炉之中,谓之“扶香”。如逢重丧口,需扎一小棺材置于死者棺下,以免灾祸。

成服

其实就是俗话说的“戴孝”,即穿着孝衣。戴孝的类别与期限,以家族的亲属远近有所差异。中国古代的孝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至亲者所服称之为斩缞,是儿子、未嫁女为父,承重孙为祖父,妻为夫所服。所以称斩,是取其悲痛至甚之意。这种孝服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的,毛边,服三年。第二种是齐缞,次于斩缞,服期一年、五个月和三个月,即夫为妻、孙为祖服一年,重孙为曾祖服五月,玄孙为高祖服三月。大功又次之,期九个月。凡堂兄弟、已嫁的姑及已嫁的女为伯叔父等服之,又称为功服。小功,凡本宗为曾祖、伯叔祖、外祖及舅姨等服之,期五个月,鳃麻,为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服期三个月,本宗为高祖、伯叔曾祖、族伯叔以及岳父母。尽管占礼规定了各服制的用布,但境内孝服均用白布制作。斩缞下边撕开,不剪、不缭、不缲,俗称毛边孝服,不钉纽扣,用毛带白布条系结,圆口无领。儿、儿媳、女儿、承重孙全着这种孝服,头上扎孝带,披发以青麻束之。儿子所戴的孝帽用白布缝一圆筒状,高约一尺,上口均匀地折拢许多小褶,缝死后再翻过来,下口向上绾边二寸,毛边,俗称抽顶孝帽。女用盖头布,即用长方形白布,从长边中对折,四角两组相对重合,折缝成轴,从对轴任意一端开始,沿长边缝一尺,即成尖顶盖头布,戴时尖角恰对“百合”。侄辈、孙辈、女婿、外甥等着孝服、束孝带,戴道冠式孝帽。不过,戴道冠式孝帽,根据亲疏关系,有光头戴与不光头戴之分。光头戴较近,孝帽直接戴到头上;不光头戴较疏,即将孝帽套在别的帽子上,再戴到头上;曾孙则戴两角孝帽,两角各缀一条红布条;玄孙所戴的两角孝帽不用白布,改用黄布缝制。男女着孝者均需用白布将鞋帮遮盖,俗称:“瞒鞋脸”。子女如祖父母、父母皆去世可整瞒外,否则不得整瞒。瞒的长度随老人去世而增加。女人的鞋后跟嵌一块红布,然后瞒至红布处。其他戴孝者瞒鞋的长度随孝服的远近而递减。

成服,得请礼宾司仪,孝子穿戴孝服孝帽,随礼客赞礼,行俯匐叩礼(俯,折腰跪;匐,以首及地),加梁冠(用纸糊带梁的帽子,梁上画白杠,孝子五道;侄、孙辈一道),束首(以青麻或稻草搓绳,绳卜拴罗底一块,长约四寸宽约寸许,遮盖眼睛,使其“目不斜视”,两边各缀棉球两个,以塞耳朵,使其“耳不旁听”),披麻衣(通常用长约三尺、宽约尺半的麻袋布将前半中间剪开,分别搭在左右前胸,后半披于后背,裹额(将扎头孝带由中间从前额围于脑后系结,剩余双股拖于背后),束腰(即用麻绳或草绳扎腰),执杖(俗称孝棒或哭丧棒,用高梁秸糊剪穗的白纸为之),撒履(将鞋后跟踏倒趿着),至此礼成。

破孝

是对主要参加丧礼的人,即五服以里的人,均需按亲疏远近分送相应的孝服,当地俗称“撕孝帽子”。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或大户人家,按全额分给,如服齐缞的,必须按齐缞用布分给所有服齐缞的人,但农村平民百姓没有这种能力,只给至亲如闺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分孝服,其他人只给一顶“孝帽”,这就是“撕孝帽”的由来。其他服丧者全由自己操办筹借,好在齐缞以下均穿沿边衣服,借身白褂子即可,所以,农村破孝比较简单。

奔丧

俗称“哭道”。凡死者临终时,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者比较亲近的女晚辈得到凶信后,即来奔丧。奔丧临近村子时需且哭且行,以避不孝之嫌,俗称哭道。也有说是为死者招魂引路的。据说人死后,魂飞无依,在附近飘荡,甚至会迷失方向。此时有人啼哭,能唤醒飞魂,随从哭声直扑灵堂,归守尸身。因此,家中女眷平辈或晚辈听到哭声后,哭叫着急奔村外迎接。双方相逢时,相互单腿跪拜两次。然后,来者在前,迎者在后一同哭入灵堂。

报庙

人死之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手捧香纸盘子,率领众子众孙一行到土地庙“报庙”。去时默不作声,同时—路举哀。实际上,去时是同死者的灵魂一起去的;回时,土地爷将死者的灵魂给留下了,因此举哀。据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他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先在土地庙羁押三天,报庙就是把死者的鬼魂送到土地庙里。因此,报庙之后,紧接着要给死者的鬼魂送汤水,以免鬼魂饿着。送汤水与报庙不同,报庙女眷不参加;送汤水男女眷属均需参加。首先要请一位同辈的长者为前导,一手提盛浆水的瓦罐,一手执木勺舀浆水沿途泼洒,飨野鬼游魂,所有眷属男前女后,一行尾随。行到半路,女眷停下,分跪于路旁哭祭,男眷随长者到土地庙前烧纸焚香,拜神致祭,谓之送汤水,也叫送纸,每天早中晚三次,连续三天。祭完后,男眷返回时,女眷站起与其同归。至家门,儿与儿媳按男左女右跪于门两侧,让其他孝眷进灵堂后,再起立进屋。“送纸”结束后,要烧倒头马或轿。过去,分三次进行,后来人们把报庙、送浆水、烧倒头马并在一起进行,即送完浆水接着就要烧倒头马。烧倒头马要头向城隍庙。过去,荣成属文登县地,城隍庙位于西北方向。西北属乾、属阳,但因城隍所在,也只得向西北.烧前,要在地卜画„圆圈,西北处断开留门。孝子哭喊:“爸爸呀,上马吧,一条西北是人道哇!”女性死者则坐轿.倒头马是用秫秆和纸扎的。

此前,要写好路引和马引。路引揣在死者怀内,马引贴于马胸。路引格式为:

灵宝大法司

为发给路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新亡人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寿终正寝,今为阴府,身秉白马一匹,上搭钱褡一个,内装金银钱物,路过关津隘,不得拦阻,如有违者,仰阴曹官按律治罪,重责不贷。实藏怀内。

某年某月某日

也有另一种写法:

荣成县正堂某某(知县的姓)

为发给路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某某之父(或母),于某年某月某日寿终正寝(女用内寝,不是六十者寿终改疾丧),身骑白马一匹,财宝一楮,过关渡津,放行无阻。

右谕周知,实揣怀内。

灵宝大法司

某年某月某日

马引:

灵宝大法司

为发给马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新亡人某某,今为阴府,身秉白马一匹,上有钱褡一个,内装金银财宝,马夫一名,不准远离,过关渡口,不得拦阻,如有违者,严惩不贷,

特示勿违。实贴马胸。

某年某月某日

若死者为女性则坐轿,路引与男性大致相同,惟将“身秉白马一匹”改为“身乘彩轿一秉”,“马夫一名”改为“轿夫四名”,外加“厂环两名”。

迎旌

旌,亦称铭旌,用宽尺半至二尺,长丈许的红绸或红布做成。上书死者的官衔或功名、姓名字号、年龄等,皆竖行书写,先写死者所处的时代,其格式如下:

皇清(或中华)邑生(或官衔)某公讳某,字某、号某、享寿某十有某,行几之铭旌。

预先将旌陈于村外旌架上,设供桌,置香炉、蜡台和千枚制钱。迎旌前要请宾客,以备拜旌。迎旌时,进香燃烛,孝子行一拜叩礼,于前引导,安于旌棚,若无旌棚,可安放在显著部位或悬于堂棚正中。然后请宾客拜旌,行三拜九叩礼,孝子跪陪于旁。拜毕,孝子行俯匐大礼为宾客送行,谓之酬宾,一般行一拜二叩。而宾客在其二叩时辞谢,不受全礼,以示谦逊。宾客受礼时于左旁揖还。多数宾客约请拜旌时,可不应不酬,或只酬不迎。

题主

就是写神主碑。神主包括套、龛、碑三部分。套也称椟,罩在龛外,前面左右上方各刻一圆圈,左圈刻三(乾)代表男;右圈内刻三三(坤)代表女,称乾坤门。龛以细质木料制作,以能容下神主碑为度。龛内用木条隔成格儿,以亡者合葬人数而定,每格一碑。碑用栗子木制作,取其立子之意。高约七寸,厚不足一寸,分粉面、陷中、底座三部。

粉面与陷中原为一整体,顶端呈半圆,在半圆向下寸许锯斜茬,然后竖着剖开,后扇与顶端相联,称为陷中,厚度约占三分之二。锯下的那扇顶部恰能镶陷中上部的斜槽,称之为粉面。底座高十许,宽二寸,长三寸,上部推成坡状,上凿深约二分恰与粉面、陷中之合的隼,将粉面、陷中插进。题主时,孝子将神主套、碑用木盘托着送到礼宾棚,行一拜四叩迎宾礼,将神主举过头顶,膝行至少三步,知客接过,递在礼宾案上。礼宾将陷中、粉面分开,先题粉面。

此时,孝子退跪于阶下,谓之跪题。粉面正中写“显考府君某公讳某行某之神王”,女性则写“显妣太君讳某氏之神王”,左侧下端落奉祀人的名字。如果长子先去世,其他儿子不能具名,要由承重孙奉祀,而写祖考(妣)。如孝子数人,只具长子名,名后可加等字,但承重孙名后不得加等字。陷中中央一行写死者姓名、年龄、行次等,并冠以时代,如“皇清”、“中华”等,右侧写死者生辰,左侧写死亡时间,左右两行均比中间低二至三字。字数要双不要单,要求同写灵牌一样。至于为什么要写神王,是因为死者为大,一般没有功名的人不敢加上面一点。这“点”一点就贬王为主了,怕死者的鬼魂不饶,所以,只能写成神王。请礼宾先生是要具帖的,帖的称呼同婚帖相仿,惟内容和落款有差。如“孤子(丧父)泣叩或泣血叩”;母丧则写“哀子”,父母俱丧要写“孤哀子”了。如请题主的礼宾,其帖为:

谨占某月某日,洁治豆觞,奉迓文旌

籍重

鸿题

荣光宗佑,曷胜铭感。

右启

大德望某某公某先生大人阁下

孤哀子某某泣血稽颡

豆是古代的高脚盘,觞是酒具,意思是准备好干净的酒菜,专等先生到来。写完后,孝子膝行捧主退归灵次,并一拜四叩酬宾,宾客一般只受半礼。凡请宾仪、点主、执事、僧道等均具帖,帖式与请宾题主之帖大同小异。

吊祭

亦称吊唁,俗称吊孝,是悼念死者的重要形式。荣成平常人家的丧期,从入殓到出殡,在家停棺的时间为三天。在这段时间里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日夜守侍灵前,以尽孝道。一天三时,焚香烧纸,酹酒哭祭,即所谓“晨烧鸡鸣纸,晚焚夜辰香”。这三天,也就成为吊祭日,亲朋故旧,亲族邻里,携带香纸前来吊祭。荣成讲究死者为大,平辈吊祭也要磕头,大都一拜一叩,晚辈则一拜三叩。一般的吊祭者只送香纸,至亲或大户人家办丧,吊祭者不仅备香纸,而且要送挽联、挽幛的。挽幛多用黑、白、蓝色布制作,宽等于幅宽,长七至八尺,上贴与底色相反的纸条,上写:

某某翁某老先生大人千古。

帖心可视男女、职业、威望等自由选择。如“望重乡党”、“神归紫府”、“天阁修文”等。

落款写某某敬挽。

吊祭时,死者亲属要一旁陪叩。吊祭完毕,死者亲属趋前屈右膝跪拜亲友,谓之谢孝。至于大户人家无论发纸或吊祭,均由礼宾赞礼。其礼大体为:“孝子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跪”等反复,孝子根据赞礼者的指挥,或跪,或叩,或起。民初以前,起字用兴字代替,说兴就是起立。

合棺

亦称大殓。过去,考虑到病者可能假死复苏,入殓后均不合棺,将棺材天的隼和棺材帮的槽错开;虚掩着,棺材天与帮之间能有二寸的孔隙。第三天,死者复苏无望,即行合棺。合棺前,移开棺盖,先由孝子焚香烧纸、酹酒叩拜之后,死者亲属依辈分、长幼为序,绕棺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如果不是本宗的年长者来瞻仰遗容,即使辈分很低,也要让在最前面,并由孝子搀扶瞻仰遗容,并揖送至门外。然后,将棺盖合隼,并用七根长钉(俗称子孙钉)将盖与帮铆紧。铆时,亲属高叫“某某,躲钉”,再将棺缝铆严,合棺礼毕。

送盘川

合棺以后,死者的鬼魂即将由土地庙起程,西行上路了。这时死者的亲属就得给死者送盘川,以供在路上花费。送盘川一般在第二天中午或傍晚进行因为要烧很多扎材,通常在旷地上或村头进行。过去送盘川,一般的人家至少也得给死者扎三间房和几个仆人、丫环。房屋门前金宝银锞、黄表纸钱,都必须用包袱包好,写好封批,以免其它鬼魂冒领。至于大户人家,送盘川的气魄很大,楼台亭阁,应有尽有,即使房间也要扎三进、五进的。门前堆满金山银窖、聚宝盆、摇钱树,摆满牛猪、车轿、仆从、丫环,背后注有各自的名字。送盘先要祀庙,意思是给土地爷行贿,即在土地庙前给土地爷烧香上供,酹酒跪拜,祈求土地爷不要为难羁留鬼魂,好让他及早顺利地起程。做好土地爷的工作后,再烧盘川,祭送鬼魂起程西行。孝子及死者亲眷要三步一叩,向西送出二十几步后才能返回,意思是把鬼魂送走了。

第四篇:甘谷丧葬礼仪考

摘要:

丧葬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也是最隆重繁琐的一项,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人对此多有探论,或显其民俗事象,或掘其礼俗源流,或释其文化内涵,其中不乏力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的丧葬乡俗为个案,展示其民俗内涵,尝试揭示其地方特色,古礼遗痕,信仰底蕴。探讨这些对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明乡风的养成规律必然有所裨益。

甘谷地处天水西部,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讫今已有2695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县的地方之一,境内的磐安镇,古称永宁镇建镇史有千余年,距县城25公里,辖52个行政村,渭河穿镇而过,境内有毛坪遗址等古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这里的人安土重迁,因而也特别重视丧葬礼仪,当地民谚说“不看少年坐轿,但看老来风光”笔者利用假期40余天,专门就此在其境内展开调查,基本涵盖了磐安的各方位。兹将主要丧葬习俗和相关予以介绍分析:

一,执事

在磐安各自然村都有打理丧事的,俗称“案盘”,而且这项工作能顽强地传承下去。老一辈抬重的人过世了,青壮年自然而然地扮演这一角色。在办丧事的日子里,他们。他们干活一般都很热情,同时嘻嘻哈哈的取笑,确有一副办喜事的样子。在丧事过程中,还有引人注目的就是吹喇叭的,一般为两个老农。他们是这方面的“专业户”,经验丰富。所吹的曲目大多有表示悲伤的情绪,如有名的《孔明吊孝》,《秦雪莲哭墓》,〈〈卷席筒〉〉等传统的秦腔曲目有时也应村民的要求吹起流行歌曲。很有点庄子鼓盆而歌的意味。而敲锣打鼓的则多是亲友邻居的小孩组成的“杂牌军”。在办丧事时,鞭炮声,锣鼓声,尤其是喇叭声响彻几个自然村,隔壁村闻喇叭声则知有丧事。寂寞平凡的小村一般有两桩事时显得格外热闹,即婚丧时,又曰红白喜。时有风光热闹的场景打破小村的沉寂乏味,构成与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代代循环无已的农耕经济相适应的乡风乡俗。在中国古代社会,至迟在殷代就有了专门为人料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便是早期的儒,也可称为术士。他们精通所在地区多年形成的丧葬礼仪,因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毕竟低微,收入菲薄,既无固定的财产与收入,还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故而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便是儒的原初本意;也是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术士。不难看出,今天从事丧葬的“神职”人员已有了质的变化,不但有了一定的优厚待遇,并因其特殊的地位而持久的享有人们特殊的尊崇,比如执事中的一类——点祖官,必须要由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而且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否则就会被人做为持久的笑料

二、祠堂

该镇原有不少自然村保留有祠堂。不过现存大多破旧不堪,有的墙体裂缝,有的屋顶“开窗”。(如红庄圩里何村)在正里靠墙砌有台阶式台子,最高层往往竖一木牌,上有一竖行红字:某氏家族列祖牌位。人死进祠堂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祠堂是祭祀的神圣空间,进材祭奠等主要丧葬仪式都在此进行。当然有凶死等非正常死亡者按习俗不准进入。现在由于多的祠堂被毁就以一般的民居的正房临时代替,完成一系列的丧礼。在高坪村就曾有一老人不堪下人虐待而服毒自尽欲进祠堂,丧家与村民产生争吵的事儿。所以在丧家看来,老人死后进祠堂下人才能安心,才能受到祖宗的庇佑。而在村民看来,非正常死亡者入祠会给大家带来晦气。《仪礼.既夕礼》曰:既死,迁于祖。这里祖即祖庙祠堂。在祖庙里举行一系列活动,一般认为是因死者生前出门前要向父母打招呼。死者在祠堂里告别列祖,正是顺从了死者的一片孝心。而某家有初生婴儿,在出世的第三天,必须要去上坟,以告诉列祖列宗,此俗叫上三朝坟。死,必告之于祖;生,必告之于祖。各自然村几乎每年都有生有死,都有相适应的一套礼仪,小村就这样进行着新陈代谢。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他们的生活也在生婚丧等活动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循环。

三、停尸洗尸

《礼记.问丧》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矣;三日不生则不生矣。《礼记.丧大记》曰:疾病,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始死,迁尸于床,用敛裘,去死衣,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裘,御者二人浴。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抗裘而浴。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磐安的乡俗实际上是将停尸和洗尸合而为一,并加以简化而已。一般是由嫡长子或其媳妇象征性的从池塘里取点水,在死者的前胸后背抹一下而已。由嫡长子来主持祭奠,至今在该地各自然村都常见到。如高家庙村每逢清明节,七月半和除夕,都由各弟兄家将纸钱一叠叠的送至兄长家,再由兄长家置办酒鱼肉饭等祭品,然后全家族一齐去上坟。但嫡长子与其他各子往往为人员的**,祭品的分配产生矛盾,这种制度可谓“摇摇欲坠”了。这与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等宗法制度有关。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嫡长子(大宗)在财产继承和祭祀方面有优先权。此制度由贵族到庶人推广开来,影响深远。 四. 殓棺盖棺

殓棺就是把死者装入棺材,一般而言死者都是盛装入殓的,着就包括了有“三夹三棉”的说法,“三夹”就是三套单衣,“三棉”就是三套棉衣,都是传统的服饰,并且讲究必须是棉制的或是丝绸的,不能用化学制品,入殓的时候先是将棺材放在一边由阴阳先生做法完毕,再在棺材的底部铺上一层草木灰,放三尺麻,草木灰的讲究是以前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落在其上,因而有回归的意思,着也从某种程度反映了人民对待生死旷达的态度。

死者下敛后,就轮到盖棺了。一般只有三个棺钉,抬重的举起斧头,逐一敲钉下去,每钉只能敲三下。这里有数字上的忌讳,应该是取丧事不能成双的意思。盖棺即意味着亲人与死者的最后诀别,因此这时人们往往伏棺,拍棺,哭声骤起。人们在哭声中抒发自己的哀思。古人云:盖棺定论。明朝吕坤曾言:“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于子孙之乞言耳。”⑦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在进材出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村民尤其妇孺们聚在一起的窃窃议论。其内容无非是老人生前如何如何,下人们对其如何如何。这对死者可谓是盖棺定论,对生者而言,是要接受一次舆论的严格评议。对生者和死者,这种议论都无法逃脱,显得意味深长。在此就有一例,某村村长,包工头出身,富甲一村。可其父病痛兼缺乏照料,服毒自尽。舆论哗然,致使村长多年抬不起头。 五.告牌

在磐安一带文风甚浓,死者殓棺之后的第二天就开始吊孝,所以此日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由孝子按亲疏关系穿不同的孝衣出告牌,简言之就是类似与现代的讣告,上面写有四者的生平简历,孝子的基本情况以及每个小子应该穿的孝衣种类(从儿子的“披麻泣血”一直到出五服的亲戚的“免孝戴纱”和应该服的礼仪(从“泣血顿首”到“鞠躬示哀”,都是按固有的程序遵守,并且明确的注出。《礼记》:“礼者,理也”,这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讣告的内容就是表明“礼”和“序”。 六.送“挽歌”

挽歌又称寿被,古礼人死有咏唱挽歌的习俗,流传至此只保留了这一名称,而内容主要一寿礼为主了。寿被即古礼中所称的"襚"。有时是一块布料,即古礼中所称的玄,纁。有时是毛毯,晴纶等高级床上用品。这要视赠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而定。《仪礼士丧礼》曰:乃赴于君。君使人吊,彻帷,主人迎于寝门外。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君使人襚睢,彻帷,主人如初。《礼记杂记上》也曰:鲁人之赠也,三玄二纁,广尺,长终幅。在丧葬过程中,由几个少年举起两三个竹篙子,其上所悬全是布料毛毯等。在每件寿被上用别针别上挽联,白纸黑字两边写上赠送人的姓名和称谓中间则书一对死者的评价或是表示悼念之词,一般为四字。其中最为重要的寿礼要算署有“乡谊”落款的一份,可看作是全村人对死者的“盖棺定论”了尤其在送葬的路上,高高举起的寿被五颜六色,浩浩荡荡的,非常引人注目。这无疑增加了丧礼的风光。同时,在人们看来,这反映了丧家的人气是否旺盛,是否荣耀。因此,这点也可看作是丧家兴衰荣辱的向世人公开展示的说明书。在祠堂内,在整个繁琐的礼仪过程中,所使用的器具几乎都与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有关。如祭奠用的鱼肉,拔了毛的公鸡,酒,米。粉丝,鞋,碗中的水就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仿佛死者并未死去,而是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着。在民间看来,丧葬活动是帮助死者“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由“阳间”到“阴间”。在整个丧葬礼仪过程中,丧家的亲戚好友甚至平日不大来往的也要参加,并且邻居们都热情帮忙。有的自然村里,全村每户都要“包钱”,一般每户三十元左右。但丧家必须邀请每户两人吃酒。如大人在外,则以小孩代替。那时间,村内非常热闹。大家互相吆喝,拉拉扯扯,大多谦让有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丧礼也起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润滑剂的作用。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确认和巩固。|

七、出殡

在灵柩抬出祠堂开始上路时,大人们纷纷告诫小孩们,千万不能站在棺材前面,否则会被死鬼所冲撞,甚至能把人当场撞死。在灵柩抬到村头空旷地带时,抬重的暂停行走,沉下肩膀,转换方向,以棺材中心为圆心,以棺长为直径转动起来,叫做转棺。据村民解释,是要给死鬼转昏,使其无法回村,以免给村民们带来不祥。在灵柩经过村民住宅时,家家纷纷紧闭大门,并在上面悬挂起竹筛子。可能是取筛眼细密难漏鬼魂无法入侵之意(阴阳先生捉鬼所用的法器之一“天罗地网”即是筛子)。另外筛子家家都有挂起来也非常方便。如果灵柩经过街道,各店铺皆燃放鞭炮。因为店门不可随便关闭,另外取发财之意。村民们的丧葬乡俗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们对生与死的理解和信仰。如既有对死者的尊敬怀念,又有对鬼神的畏惧远避。死其实是生命运动过程中的质变,是对生否定。但人们潜意识里却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于是就有了丧葬中繁琐的种种仪式,似乎可以缓解矛盾,冲淡悲伤。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开始认识着死亡现象。正是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显示生的可贵和意义。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生老病死的原始苦闷,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探索。丧葬礼仪,作为人类独有的处理死亡问题的一种方式,它的文明与成熟程度,可谓是人类走向进步与理性的一个标尺。同时,死也可以作为向生过渡的一种形式,在村民们看来,死者可以投胎转世。因此,保持尸体的完整很重要。有一村民的腿被拖拉机轧断,其父就收藏好他的断骨,说是待他儿子百年后再安上去。就丧葬习俗起源来说,源于原始人的灵魂观念,鬼魂崇拜及随之而来的祖先崇拜,与原始宗教有关。就其功能来说,可谓剥离和整合兼具。 结语:

古人说“生死亦大事也”丧礼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死者与活人要相隔离,死者的物理空间由地上移入地下,死者从人们的生活中剥离出去,其社会影响也要逐渐消失,这种剥离打乱了人人们长期的习惯了的生活秩序,从而引起人们的不适感,丧葬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慢慢适应这种剥离;另一方面,通过葬礼,丧家的亲戚朋友和村人都聚在了一起。即使多年不往来的甚至有嫌隙仇怨的都在“死是大事”的民间信念下聚合了。这就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而且在大家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下,开拓了新的人际脉络,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生与死,显然生更重要。但在这里,生薄养,死厚葬的风气比较明显。这几年,虐待老人的恶性事件时有所闻。如有儿子一家住大楼房老母却栖身危房,而且一天只给一碗饭吃,致使老人挨饿难熬,愤而上吊的;有儿子勒死病中的父亲的(如至于咒骂不敬乃家常便饭。但老人死后,外为社会风俗所迫,内为个人虚荣心所驱,又往往大操大办,极尽风光。方志载:民淳气和„土著之民惮远行,不事贸迁,耻贱役,甘心贫„以故,六邑利权,半归寄客,百家末艺,尽出游民。⑩就是说,民风淳朴,但怕远行,怕经商,安于贫困,利润往往为外来人所赚。而观今日之贵池,尤其在农村,民风还是较淳朴的,这当然与其尊礼崇礼的传统习俗有关。但也能发现,无论巨商大贾,还是小商小贩,大多来自外地。与方志记载几无二致,从中可看出其风俗的落后保守的一面,以及其顽固的继承性,的引人深思。当然,这里丧葬过程中的迷信色彩也是需要正视和剔除的。农村还期待进一步的科学的办理老人的丧礼。

第五篇:丧葬礼仪服务契约

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提供附件一所列丧葬礼仪之服务以及丧葬时所需之各项商品;

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欲委托甲方提供丧葬礼仪服务以及向甲方采购附带之商品,双方遂签订本契约以资遵守:第一条 契约之标的

一、本契约之标的以乙方在附件一所指定的项目为范围。

二、乙方就其所指定之项目,必要时亦可增减,甲方不得拒绝。甲方对于乙方所指定丧葬服务之请求,应积极配合并按其专业为乙方完成丧葬礼仪服务。

三、如因法院命令或法令规定,无法依乙方选择之火葬或土葬方式处理时,乙方得更改之。

第二条 契约之对价

双方同意本契约之服务或商品之价格,如有增减应按附件所列价目表所定之价格计算之。如另行议价,甲方不得任意哄抬,亦不得巧立名目索取任何额外费用。

第三条 服务质量之担保

甲方应担保履行本契约劳务之人应具有专业之技能、伦理与敬业精神。必不得提供妨害善良风气之商品。

第四条 契约之终止或解除

一、乙方得随时终止或解除本契约全部或部分,但应给付甲方已完成服务之报酬,或已发生之必要、合理之交通费用。

二、终止时甲方未提供之劳务,甲方不得索取报酬。但因该项劳务所需之鲜花、时果或其它易腐败之商品,如已购买且放置于灵堂或乙方处所者,乙方应依附件一之价目表支付价款。

三、前二项之费用,均不得逾越本契约约定之总价额。

第五条 乙方协助事项

乙方于甲方履行遗体接运服务时,应协助甲方完成,如因非可归责于甲方之事由,致使甲方无法履行遗体接运的服务时,乙方应自行完成。如因非可归责于乙方时,乙方得终止或解除本契约,但应给付甲方因遗体接运所发生之交通与人事费用,该交通与人事费用,不得超过约定价格。

第六条 日程或程序

双方得于签订合约后,共同订定仪式之具体日程或程序等,以利甲方履行本契约。订定后乙方不得无故变更,如须变更而其变更增加额外费用时,乙方应自行负担外,甲方不得要求任何其它费用。

第七条 疑义之处理

本契约各条款如有疑义时,应依消费者保护法第十一条第二项规定,为有利于乙方之解释。

第八条 仲裁或合意管辖法院

一、关于本契约或因本契约发生之一切纠纷,如双方合意于争讼前以仲裁方式解决者,得由__________仲裁。由双方各选一仲裁人,再由两选出之仲裁人,共推另一仲裁人,如不能共推时,双方得申请法院为之选定。

二、双方未以前项方式解决纠纷者,因本契约发生之诉讼,合意以乙方所在地之地方法院为第一审管辖法院。

第九条 未尽事宜之处理

本契约如有未尽事宜,依相关法令、习惯及平等互惠与诚实信用原则公平解决之。

立契约书人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一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分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礼仪队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鲁迅故乡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