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2023-06-17

第一篇:种族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试论空想社会主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人类文明结出了无数硕果。19世纪初,以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三位思想家为主要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优秀成果之一。恩格斯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尽管这种空想社会主义是从社会改革出发而空想出来的不成熟的理论,可操作性、实践性较差,但它不仅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相当程度的借鉴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为使我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专家、学者以及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致力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新型的建设、全面的建设。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格局。下面我将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影响。

从经济方面看,英国的欧文设想了共产主义劳动公社并付诸实践。尽管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他在这种制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想法,即实行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想法不仅被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论证补充,而且被无数社会主义国家所证明。一直到今天,我国还是采取的这一基本制度。可谓影响深远。

法国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这一主张。他认为,在社会生产方面应实行计划经济。在上个世纪苏联和我国都采用了这样的经济体制,尽管后来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但是其中所强调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思想仍然被我们所采用,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他还十分尊崇劳动。认为每个人都应参加劳动,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在劳动产品分配方面,圣西门提出了每个人的作用和收入都应当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这一原则实质上就包含有按劳分配的思想萌芽。由此可见,我国在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相关思想。

政治方面,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者们提出了集体领导,人民领袖由选举产生等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产生了相当意义上的影响。我们现在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最后,我要说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和谐制度”。他认为,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未来的理想社会是和谐制度。不谋而合,我国在新世纪也认识到了社会安定、和谐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四位一体”格局的国家,首次把社会建设提到了如此地位。随后,由通过中央文件、党政报刊、主流媒体等途径系统地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地位、含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基本上从政策的引导到具体的措施都一一做了解释和落实。可以说,我们当前集全社会之力进行的社会建设,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为这些伟大的空想主义者所提出。

综上所述,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者之一,空想社会主义给予了我们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但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它的借鉴意义十分重要,但我们绝不能忽视它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科学社会主义这样强大的理论武器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引导方向,从而发动群众万众一心,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第二篇:郭美美炫富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影响

郭美美炫富事件对加强社会思想道德的看法

2011年6月21日,在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进行了一次炫富活动。同时一场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炫富的相互争论开始了。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经济发展更是如日中天。伴随的社会的发展就出现了一大批的“拜金主义”“炫富主义”。这些事情的出现表明:虽然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民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还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一些丑陋的现象。这些现象因为存在的时间长,所以逐渐被人们认为是潜规则。伴随着郭美美事件的出现,又一次都这些事情推到了风头浪尖,同时这次事件的另一个角色是“红十字会”。虽然“红十字”发话,说郭美美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还是发现了“红十字”的不少问题。一个女孩的炫富活动,却迁出了一个国家的重要机构的一系列问题。也进一步证明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不只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缺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单薄,还有国家机构责任的模糊,执法的不透明。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思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了保证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同步发展。避免社会中类似的事情再一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有所改变,为此我们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下面几点做起:

1、要确定一个社会普遍的,能够被大众认可的社会价值方向,坚决抵制社会中那些低俗文化的出现。让公民找到目标。在古代,我们国家提倡尽忠、尽孝。现在西方说出人权、民主的口号,其实就是在树立方向。

2、应该确立一个积极的,能够凝聚全社会力量的,具有明确是非的道德判断标准,帮助群众分辨是非对错。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用法律这条强有力的武器来维护社会。我们现在社会上道德建设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很多道德标准被破坏了,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

4、任何道德思想的建设都不可忽视那些最能影响道德建设的社会部分。这些最有影响的社会部分,是在一个社会阶段,大众都仰慕和追求的那些人。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大力的进行经济建设,群众最渴望成为的就是富人等。那么现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我国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做好这些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有益与道德思想的推广,又利于成果的保持。通过这些人,可以很快的宣传思想,同时,如果这些偶像做出有损道德建设的事,也会给道德建设造成很大的伤害。

6、充分与我国的历史和当前国际环境中的道德思想相结合,避免脱钩。我国许多传统的道德思想具有广博的内涵和长久的经历了长时间的检验。西方思想则具有宣传优势。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因西方经济的发达,让许多人误以为正确,但是这些还都需要社会和时间的检验。

7、我们的道德建设要以团结、和睦、合作、长远、包容、大度、富强、开放、推广、自省做基调,同时不能忽视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许多威胁和挑战,也就是说在建立的思想道德规范里要有危机意识、独立意识和防范意识。

8、要管好各种文化宣传通道,对网络、书籍、电视、电影及各种可以进行宣传的工具和途径的管理,杜绝危害我们社会的思想的传播,帮助社会辨别是非。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确保社会主义国家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迫切需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缺乏经验,某些制度、管理、法制、教育跟不上,加上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入,一些丑恶现象沉渣泛起,难免会出现道德失范。要克服这些突出问题,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加快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着眼于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必然面临着多种选择。同时,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激荡的趋势,我们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迎接挑战,实现全国家“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推动全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抓好广大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督导检查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努力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要有效地组织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形势任务政策教育,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帮助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正确引导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规范。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规范。要大力提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要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场经济的思想道德,引导人们树立把国家与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通过开展“文明从我做起,提升国家形象”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展示中国的新形象,形成促进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国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认真搞好普法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通过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监督约束机制,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同时,要用德治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国民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城国家的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三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浅析

论文摘要 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的法律体系是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构成。至2011年2月份,包括现行宪法在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9件,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超过690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超过8600件,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的法律体系。

论文关键词 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 法律部门

根据马恩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理体系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决定的,并对经济实践有反作用。本文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七个法律部门的建设浅析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改善的过程,并指出目前法律体系及其他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市场经济制度之基本要素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平等主体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前提,只有地位平等,才能实现信息的相对完整和有效,在谈判双方之间实现平等的交易。私人财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基础,只有当财产是自己的时,才会对财产的效率有最大的关心。而竞争是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只有当开放、公平和充分竞争存在时,才会有不断提高效率的动力。

(一)法律部门之宪法

作为法律体系统帅的宪法以根本法的方式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以竞争为主的市场经济制度。

对于私有财产的态度,也经过了不断的调整,直到今天,非公经济的发展已经有更强大的法律保护。作为根本法的宪法通过修正案的调整充分说明了这一过程。

宪法在1982年颁布时,只在第11条中承认“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8年宪法修正案在第11条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并称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1条又被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宪法在确认和保护私有财产权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产权问题上本质的模糊性。虽然从立法技术上对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产权进行了规定,但是既是自己的,同时又是别人的产权归属很难高效地调动所有者的积极性,进而阻碍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

(二)法律部门之民商法

民商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我国的民商法的基本理念是平等、私有、私法自治和责任自负;而这些理念也是支撑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石。而民商法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行为规范和为人权提供基本保障。

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初步确认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保障了公民和法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适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保障和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是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民事基本法,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财产的丰富,每个公民都有了自己的财产,在此基础上,2007年颁布了物权法,这是对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的贯彻和深化;为保护个人财产和人身权利,2009年侵权责任法颁布,既标志着中国民法典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又具有有效地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和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现实意义。

然而,法律制度上的平等、私有在实践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影响,要贯彻国民的平等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法律部门之行政法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要守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的要义。权力必须要服从法律。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的行政法律体系,铸造一道抵御公权力、保护私权力的牢靠屏障。

1989年至今,是行政法快速发展和模式转型时期。包括在行政管理领域确立依法行政原则,最典型的是1996年的《行政处罚法》和2003年的《行政许可法》,两部法律规定的各项行政程序制度:如告知和说明理由制度,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和听证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1994年《国家赔偿法》的出台意义重大,这要归功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政府和国家行为对公民权益可能的威胁,并相应地建立起国家侵害公民权利的赔偿机制。

目前,行政法体系已经建立起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行政法制监督、救济、责任法三大块为主的体系,初步建立起了限制公权力的范围和体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公权力对公民私生活的干扰和对市场正常秩序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依法行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民告官”的勇气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还比较严重,普法工作任重道远。

(四)法律部门之经济法

相对于其他法律而言,经济法是最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部门,因为中国经济法产生于经济变革时期,在中国独特的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法律环境下建立起来,并直接作用和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营和管理。

认识经济法的部门构成,可以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个直观的了解。(1)竞争法,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拍卖法》、《招投标法》三个法律组成,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竞争”这一基本要素最直接、最本质的规范;(2)消费者法,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构成,是对市场经济中针对弱势群体和产品质量进行的规范;(3)银行业法,由《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市场中银行这一主体进行行业规范;(4)证券法,是对证券交易行为的规范;(5)财税法,由《税法》、《会计法》、《审计法》构成,是国家对税收进行管理的规范;(6)劳动法,是对市场中最重要的劳资关系的规范;(7)土地法和房地产法,由《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构成,是国家对土地使用和房地产市场的规范;(8)环境保护法,是规范市场行为与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济法部门的建立为市场秩序的运行的规范,使其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在其规范下,中国的市场经济在过去三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到目前阶段,其确立的市场秩序的严重缺陷逐渐显露,如竞争信号的失灵、政府过多的干预、国企的权力优势等,对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干扰。而产生和成长于市场环境中的经济法似乎尚未找到应付这些弊端的有效路径。

(五)法律部门之社会法

相对于其他法律部门而言,社会法是相对较新的法律,也是最薄弱的一个法律部门。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2010年10月28日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是这一部门法形成的重要标志。

社会法是国家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力的法律制度,是国家在再分配领域有所作为的重要体现,与民生息息相关。市场经济制度在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目前贫富分化现象的严重和由此滋生的社会问题日益加剧,政府在如何才能有效做好公平问题上任务还很艰巨。

(六)法律部门之刑法

刑法是法律部门中法律件数最少的部门,但是其他法律部门的底线,以其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对经济制度的变革保驾护航。1979年刑法规定的经济犯罪只有二十来条,且罪种过少,罪状模糊,法定刑偏低。从1999年宪法通过了八个修正案,针对经济活动新出现的犯罪活动和犯罪种类进行制约,维护了我国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经济利益。

然而,刑法在维护市场秩序与保障经济自由之间面临两难选择。刑法对经济犯罪的打击与控制实质上是国家通过行使刑罚权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特殊形式。作为一种禁止性法律规范,这种干预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通过刑罚制裁经济犯罪的方式来恢复被破坏的经济秩序,但由于刑罚的强制性、严厉性和最后手段性,刑法规范体现出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最后容忍度,会成为个体的自由行为划定最后界限。因此,刑法对经济犯罪的设立也就意味着社会经济活动最后边界的划定。刑法在维护经济秩序的同时始终存在着限制经济活动自由的趋势,这是刑法在发挥经济规范作用时天生的缺陷。

(七)法律部门之程序法

程序法是规定以保证权利和职权得以实现或行使,义务和责任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立法法等。1979年7月1日通过、1996年3月17日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主要的法律渊源;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行政诉讼法(试行)》第一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法律规定的行政案件;1989年,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独立的《行政诉讼法》,正式确定“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版本正式规定了平等主体间纠纷的解决程序,对于规范民事诉讼秩序、妥善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益、维护交易安全、促进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发展等,无疑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这些诉讼与非诉讼类的程序类法律部门,保证了前面这些实体法的实施。然而,现存的诉讼法提下对法治原则和法律的权威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如审判方式的改革需要健全、完善的民事诉讼立法予以规范和引导,以消除改革过程中的违法、混乱和失控状态。

二、法律体系后的隐忧

历经三十年,中国的法制体系已经初步建成,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说到法律,就不可能摆脱哲学、历史和习惯三股力量的影响。如前文所述,中国特色社会法律体系,存在着各种先天或后天的窘境,而如果跳出来看,形成这些窘境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立法者哲学、历史和习惯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系的形成,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的过程,表明了政党作为法律体系缔造者的身份。法律要服从党的权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建立在政党领导下的法律体系,能给市场经济多大的自由空间,取决于政党会让渡出多少权力。中国的市场经济的未来走向和走势,最终还是取决于所需的民主基础、自由空间、竞争平台、效率最大化等问题上政党所赋予的尺度。

第四篇:论列宁主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影响

【摘 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受列宁主义的影响,充分把握我国国情、分析革命实质和特点,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它引导了革命的胜利,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将其中国化。

【关键词】列宁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烽火飘摇的年代里,为中国革命和发展将何去何从指明出路。毛主席之所以提出这个科学理论来指导大革命的胜利,得益于他对列宁主义的学习、吸收和超越,并将其与我国当时实际巧妙结合。

一、产生影响的历史背景

列宁主义之所以能得到毛主席及我党共产党人的重视,并将其视作解放的武器,不外乎以下几个背景条件:第一,20世纪初的俄国与近代中国的国情惊人的相似:两国面临多重残酷的压迫、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集合点。第二,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共产党人意识到历史潮流的变化,看到真理的曙光。第三,在帝国主义阶段,列宁继续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不断革命理论深刻影响着毛主席。

二、毛泽东对列宁主义的运用

毛泽东把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中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革命领导权

1905年,在关于俄国民主革命领导权的议题上,列宁反对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因为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具有依赖性,并且他们之间关系密切,假使资产阶级掌权,也不会革除旧制度,反而改走改良的路线,这无益于无产阶级的发展。而无产阶级因其一无所有,而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因而列宁主张无产阶级不仅要参加民主革命,与广大农民结盟,还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进行阶级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列宁的这一论断,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在分析阶级性质时深刻意识到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依附性、妥协性和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性,而资产阶级的二重性也决定着他们时刻有可能变为革命的对象。“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 [1],虽然资产阶级和农民也是革命力量,但只有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担负得起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重任。

(二)革命发展阶段及性质

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性质不同,前者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而后者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列宁在审视俄国现实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的理论,创造性提出俄国革命两步走理念,让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完全胜利积蓄力量。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毛主席正是从这个事实出发,明确中国当前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及随时可变为敌人的大资产阶级,进而明确我国的主要矛盾。毛主席很明确,如果不打到列强,实现民族独立,推翻封建压迫只是一句空话,因而这个革命既不完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又非传统的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出发点是挽救民族危亡,但最终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显然,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列宁主义关于革命阶段认识的理论。

(三)工农联盟

早在列宁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提出系统的工农联盟理论,列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的进行,在革命进程中,发展和实践工农联盟理论。那个时代的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而是附庸于富农大地主,是没有土地的长工,尽管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尽管俄国卷入资本主义的浪潮,农民阶级只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他们极其贫困,成为社会最最底层的人士,而这个最底层占到了俄国十之八九的人口。列宁在分析农民问题时,深刻认识到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严酷性,反抗性和革命斗争性,“只有农民群众加入无产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战士。” [2],列宁对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予以肯定,十月革命前夕,他坚决主张工人与农民结合,只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革命才能进行到底取得胜利。而十月革命的胜利正是对农民地位和工农联盟作用的肯定。

19世纪90年代的俄国,产业工人以达到一千万,却仍采取与农民阶级紧密结合以争取革命胜利。而我国,在同时代仅有三百万产业工人,对于革命队伍来说,力量还很小,展开革命会面临诸多困难。这些产业工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民,他们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亲密性。此外,农民阶级达到人口总数的80%有余,他们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其中还有80%的人无法养活自己。农民的一无所有和被剥削、压迫,决定着农民阶级革命的彻底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天然同盟军,如果将其发展成革命队伍,其力量非常可观。毛主席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在国内传播及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深刻认识到团结农民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民是我国革命的主要承担者,是我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毛主席本身也出自?r民家庭,深知农民最想要的是什么,带领农民打倒地主,分土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而工农联盟也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

(四)武装斗争

暴力是“助产婆”,能催生出新社会,武装斗争是彻底粉碎旧社会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应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和政权。在“流血星期日”事件后,列宁开始反复、大量研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革命的作品。在“三大”召开后,列宁提出要把武装起义放到革命任务的首位上。他认为,武装斗争是革命的最高形式,是夺取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手段,是争取政治自由的唯一方式。正是通过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对该理论的成功实践,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的准认识,用武装斗争来改写中国的命运。

我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和运用的道路是坎坷的,大革命初期,党的领导人因不重视武装革命,放弃对它的领导权而致使大革命惨败,损失严重。直到南昌起义,我党才揭开武装斗争的序幕,在随后大大大小小的起义、战争中,逐渐摸索进步,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毛主席认为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是革命的最高形式和核心任务,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3]尽管如此,我党也接受其他斗争方式,因为我国的国情特殊,我国首先是个半殖民地国家,没有完整的主权;其次,内忧外患: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压迫;另外,我国绝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他们与工人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斗争要与各种群体相结合,形成第二条战线,推进解放战争的胜利。斗争方式的多样性,成为我国革命的特征和长处。

三、评价

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把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为我党和广大知识分子、有志青年欢迎、理解并信仰,更是被当作理论准则来指导我国革命的进行。列宁主义为毛主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理论来源、为革命实践提供指导方针、为我国民族独立探索提供指导。当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在对列宁主义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毛主席从我国最大的国情出发,将列宁主义与我国现实结合,提出的战略退却理论、生产合作社、建党学说、无产阶级文艺方针、实践论、矛盾论等以及革命进程中逐步形成战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更加系统的学习,深化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国情的结合,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将我党建设成为最先进的政党!

【参考文献】

[1]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3-674,191.

[2]列宁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6.

第五篇:提升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影响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社会转型期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影响力,是意识形态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紧扣时代主题,提升马克思主义说服力。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要紧扣时代主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对时代主题的揭示中、对时代精神的提炼中解答时代课题,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爱国主义过时了吗”成为青年学生的困惑;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何在这一新形势下坚守理想信念,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和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复杂局面,后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思潮使一些青年学生受到蛊惑,作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或“无用论”的错误判断。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就要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的新期待、新需求;紧紧围绕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自身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真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

回应利益关切,提升马克思主义号召力。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要重视意识形态建构背后的利益逻辑。只有深入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效解决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问题,马克思主义才能深入人心。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毛泽东同志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利益是思想理论的基础,追求利益是社会活动的动因。我们要从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学代会、政务公开、校领导接待等方式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并从学生需求着眼协调利益,为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夯实基础;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方式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与困难,在解决学生的切身利益问题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力。

改善话语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感染力。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外化形式,是价值取向的符号化表达。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要进一步改善话语体系。一是推进话语感性化。话语感性化表达是我们党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优良传统,如毛泽东同志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邓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习近平同志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铁还需自身硬”等,成为妇孺皆知的形象表达。二是推进话语亲民化。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中,要营造师生平等互动的氛围,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增强人文关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亲民化。三是推进话语日常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通过网络、情景渗透等方式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