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2022-09-12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水平为典型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 容易发生多种严重的并发症, 如常见的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足等。 该文为了分析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对该中心2014 年2 月—2015 年2月收治的30 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为该中心2014 年2 月—2015 年2月收治的30 例糖尿病患者, 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9:11。最小年龄26 岁, 最大年龄50 岁, 平均年龄 (36.80±5.30) 岁; 最短病程6 个月, 最长病程5 年, 平均病程 (3.23±1.05) 年。 入选标准:120 例患者均符合《中医内科学》中关于糖尿病的中医诊断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阳虚水泛型等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早期DN患者尿蛋白排泄率维持在 (20~199) μg/min。 排除标准:心、肝疾病引起的蛋白尿的患者;患有其他微血管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

1.2 方法

30 例糖尿病患者均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 然后根据中医辩证原理实施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 基础组方:熟地20 g、丹参20 g、何首乌20 g、茯苓20g, 太子参15 g、山药15 g、山芋15 g、元参15 g, 泽泻12g、红花12 g, 麦冬10 g、生地黄10 g、五味子10 g、鸡内金10 g、知母10 g、黄精10 g, 然后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病症、个体差异实施辩证加减用药。 肝肾阴虚者, 六味地黄汤加石斛15 g、枸杞子10 g, 杜仲10 g;气阴两虚者, 生脉散加西洋参5 g , 杜仲12 g, ;阴阳两虚者, 加淡附子6 g、煨益智仁6 g, 肉桂3 g、熟地黄10 g、丹皮10g;阳虚水泛者, 加生黄芪30 g、制附子6 g、桂枝6 g、苍白术10 g、仙灵脾10 g、红参10 g。 上述诸药加水煎服, 每日一剂, 分早晚两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30 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 统计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 即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 20.0 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 例糖尿病患者经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后, 血糖水平显著降低, 见表1。

注:* 与治疗前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在中医中属于消渴范畴, 被称为消渴病, 凡是出现多饮却易口渴, 多食却易饥饿, 体重显著减轻, 尿频量多等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3]。 中医认为肺、胃、肾是消渴病主要病变脏腑, 其本在肾。

消渴病的中医临床分型主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 上消的典型临床症状为口渴喜饮, 主要由燥热伤肺引起;中消典型临床症状为喜食易饥, 主要由胃热伤津引起;下消典型临床症状为多尿, 一饮则尿, 主要是由肾虚阴阳不足引起。 中医理论认为[4], 消渴病的发病机制为阴津耗损、燥热过盛、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气短阴虚、气虚瘀滞, 而心主血脉及神明, 为“生命之本”及“五腑六脏之大主”;肾主藏精, 为 “先天之本” 及 “ 生命之根”。 因此, 中医治疗消渴病, 其精髓在于首抓肺、肾两脏腑。 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基础组方中的丹参、红花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5], 知母、元参则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 鸡内金可以化瘀积, 黄精、何首乌可以养阴补肾、补益精髓, 柏子仁则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

《内外伤辩惑论 》中记载生脉散的常用组方为人参10 g、麦门冬15 g、五味子6 g, 其中人参具有生津养血、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等功效, 有利于解除消渴病病理机制中的阴虚火旺、气虚瘀滞;麦门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 有利于解除消渴病病理机制中的阴津耗损、燥热过盛;五味子具有滋肾、生津、涩精的功效, 与人参、麦门冬共同发挥补气生津、敛阴止汗的功效。 消渴病与五腑六脏均存在密切关系, 并以肺脏、脾脏、肾脏为主, 尤其是肾脏。 六味地黄汤即指将熟地黄、山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加水煎后去渣所得的汤汁, 六味地黄汤是补肾名方, 以滋补肾阴为主。 但从组方中可以看出, 六味地黄汤除了滋补肾阴外, 还可以补肝阴、补脾阴。 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 山茱萸肉则可同补肝肾, 以补肝达到间接补肾的目的, 山药则可健脾益肾, 以健脾来补后天。 熟地黄、山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配伍用药, 共同发挥滋阴补肾的功效。 生脉散具有补气生津、敛阴止汗的功效, 而六味地黄汤则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两者联合使用共同达到益心补肾、兼保“生命之本”和“生命之根”,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消渴病, 奉行“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的原则[6]。 消渴病在中医中辩证分型主要有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阳虚水泛型等几种, 其中肝肾阴虚型患者可见尿频量多、尿液泡沫多、有甜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多梦、口渴喜饮、舌红少苔, 脉细数, 中医采取“补肝肾、益阴精”治疗, 故组方中增加杜仲, 利用其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的功效治疗肾虚的腰膝酸软; 以山茱萸肉的补益肝肾及涩精固托之功效治疗腰膝酸软, 内热消渴等症状。 气阴两虚型患者可见尿液泡沫多、有甜味、腰膝酸软、口渴喜饮、晨起面浮、傍晚跗肿、舌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采取“补气滋阴、固肾涩精”治疗, 以西洋参进行补气养血、滋阴补肾、健脾养胃、生津止渴;益母草具有活血、利尿消肿的功效, 同时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阴阳两虚型患者可见尿频、夜尿增多、面浮肢肿、口干舌燥、舌暗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中医采取“滋阴扶阳、固肾涩精”治疗, 故以炒山茱萸肉、煨益智仁补肝肾防衰、暖肾、摄精气、固虚脱;以熟地黄补血滋阴、生精补髓;淡附子可以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肉桂性大热, 味辛甘, 主要治疗肾阳亏虚, 命门火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 尿频, 短气喘促, 面红肢冷, 头晕耳鸣, 脾肾虚寒, 脘腹冷痛, 肾虚腰痛, 寒湿痹痛。 丹皮性凉, 味辛苦, 具有活血化瘀及清热凉血的功效。 阳虚水泛患者可见全身浮肿, 尤腰为甚, 且按之凹陷不起, 心悸气促, 尿量减少, 时而肠鸣便溏, 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 脉沉细, 中医采取“健脾温肾、化气行水”治疗, 生黄芪具有补气养血、利水消肿、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表虚自汗、气虚水肿、血虚痿黄, 内热消渴等症状;加红参以大补元气、益气摄血、生津止渴、复脉固脱, 可用于治疗体虚欲脱, 肢体微冷, 气不摄血等症状;制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功效;桂枝具有通阳化气、散寒解表、温经通络的功效, 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气滞血瘀;仙灵脾具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肾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以及风湿痹痛。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 中医学者强调:①及早诊断, 及早治疗具有重要性;②采取中医辨证施治, 注意分清虚证、实证的主次关系, 以中医理论为依据, 合理遣方和用药。 如果虚证为主实证为次, 则应当以补虚为主, 其次兼顾实证;如果实证为主而虚证为次, 则以祛邪为先, 扶正为次[3]。 ③ 在用药方面, 中医主张养阴而不滋腻, 扶阳而不温燥, 祛湿不忘运脾, 降浊当须通达肠腑;如果由于络脉瘀阻, 且贯穿始终, 则重点在于活血化瘀、祛瘀通络[7]。 对于肝肾阴虚者, 以滋补肝肾之阴、易阴精为主;气阴两虚者, 则以补气滋阴、固肾涩精为主;阴阳两虚者, 则以滋阴扶阳、固肾涩精为主, 兼顾阴阳;阳虚水泛者, 则以健脾温肾、化气行水为主。 临床实践表明, 针对不同证型辨证施药, 临床疗效显著。

该研究中, 与治疗前相比, 30 例糖尿病患者经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后, 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显著较低 (P<0.05) 。 由此可以说明, 采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其临床效果确切。

摘要:目的 分析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该次研究对象为该中心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 均予以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 观察其疗效。结果 30例糖尿病患者经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后, 其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结论 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生脉散,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 Deschamps, K., Matricali, G.A., Roosen, P, et al.Comparison of foot segmental mobility and coupling during gait betwee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with and without neuropathy and adults without diabetes[J].Clinical biomechanics, 2013, 28 (7) :813-819.

[2] Liu, L., Li, Y., Guan, C, et al.Free fatty acid metabolic profile and biomarkers of isolated post-challenge diabetes and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based on GC-M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Analytical technologies in the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2010, 878 (28) :2817-2825.

[3] 马青东.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6下旬刊) :3438-3439.

[4] 石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的临床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3 (13) :102-103.

[5] 朱燊芳.糖尿病文献研究及新加坡患者中医证治规律探讨[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6] 臧东静.基于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数据的老年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规律探讨[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

[7] 尹永红, 陈光玉.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46例[J].当代医学, 2012, 18 (14) :152-15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交通信息管理发展思考下一篇:试析新时代网络编辑能力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