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对大学生青少年时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大学生青少年时期电视收视习惯及性别角色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

2022-10-05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之外的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它们潜移默化地使青少年在获得个性、学习社会或群体习惯的社会化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符号互动理论强调, 性别由社会创造并通过传播得以维持;传播鼓励我们定义自己的性别并采纳社会为我们规定的角色。”[1]这里说的传播就包括了电视媒介传播, 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 为观看电视的仍处于基本社会化过程中的学龄前儿童、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社会角色模型”[2]。

一、方法

本文依据在全国范围内;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发放问卷, 回收实际达324份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将从两个方面:“电视节目类型对大学生群体青少年时期的影响”、“电视对大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来分析电视对人哪一社会化阶段作用程度更深, 并对其形成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

实际获得的大学生样本中, 男生占32.2%, 女生占67.8%;大学生主要分布地区中, 南方地区占46.6%, 北方地区占43.9%。样本结构较合理。

二、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 我们将他们成长时期大致划分为3-12岁 (学龄前—小学时期) 、12-18岁 (初高中时期) 、18岁至今 (大学时期) 三个阶段。首先, 根据调查对象在三个阶段分别对电视节目类型的选择、对电视节目模仿的程度与原因、从电视中接收到的男女形象, 分析不同电视节目类型对大学生群体青少年时期的影响。并且通过他们在这三个阶段形成的性别角色认知以及三个阶段时期之中的变化来分析电视对大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

1、不同的电视节目类型对大学生群体青少年时期的影响

1) 大学生群体处于不同年龄段对电视节目类型选择的变化

从调查数据看, 科教节目、戏曲节目在三个年龄阶段中比重变换不大;新闻节目、综艺节目、电视节目、体育节目、纪录片皆有一定比例的增长;而动画片则由原来的绝对主体比重大幅度下降。由此可得, 3-12岁阶段, 调查对象主要受动画片影响较大;12-18岁与18岁至今两个阶段主要是综艺节目与电视剧的影响。

2) 大学生群体处于不同年龄段对电视节目模仿程度及其原因

三个年龄阶段中, 3-12岁阶段最易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模仿, 偶尔x模仿频率占接近半数比重, 其次是时常模仿, 模仿原因以出于游戏心态为主;12-18岁与18岁至今两个阶段, 模仿习惯逐渐稳定, 过半数人基本无有意识地模仿行为, 模仿原因中出于个人兴趣的比重逐渐超过处于游戏心态, 但相差不大。

3) 大学生群体处于不同年龄段从电视中接收到的男女形象不同 (原因)

三个年龄阶段呈现出的趋势为:接受的男女形象由男强女弱与较为平等平分秋色, 到较为平等成为调查群体从电视节目内容接收到的主要男女形象, 这与1997年学者刘伯红对我国十大城市的电视广告进行内容分析的研究而结果 (超过半数的女性是家庭主妇, 而男性的主要角色是科教文卫工作者或领导及管理者, 没有一个“家庭主夫”) 。不同, 也间接反应了这个时间段电视节目内容所塑造男女形象的趋势。

2、电视对大学生群体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

1) 大学生群体当下性别角色认知

据调查反馈, 大学生群体对女性的形象与以往的“贤妻良母”不同, 他们对女性的角色形象以能够兼顾家庭与事业为主, 其次是经济上独立自主, 家庭妇女仅占18.4%。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女性应该外出工作。对男性形象的认知上, 认为男性应与女性共同承担家务, 兼顾家庭与事业的比重略微高于主外打拼事业的比重, 男性二者同时为大学生群体对男性的主要形象认知。

2) 大学生群体对男女形象错位看法

在对男女形象错位 (“女汉子”、“伪娘”现象) 的调查中, 55.52%的调查对象认为“女汉子”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然而对“伪娘”现象, 过半数持否定态度, 24.23%的调查对象甚至认为是反常现象。

3) 电视对大学生群体性别角色认知上造成的刻板印象

我们通过调查大学生群体对“男保姆”、“男护士”以及“女电工”的看法, 来分析他们是否在性别角色认知上存在一种普遍性的刻板印象。结果发现, 调查对象对男性从事多数为女性的职业与女性从事多数为男性的职业以赞同态度为多数, 有34%—38%的调查对象不赞成。说明对男女形象仍有一定比重对象存在刻板印象。

三、总结

90年代以前, 电视媒介经常把女性描述为家庭中的“贤妻良母”或是在工作中辅助男性、忍耐和顺从的角色, 在可辨别的地点中, 女性多出现在两种场所:一是家庭, 占50.87%, 二是大型高档娱乐场所, 占30.2%, 只有14.5%的女性出现在工作场所工作。相反, 电视媒介特别喜欢把男性描述为“成功者”, 男性主要活跃于政坛或重要的经济活动中, 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随着近十几年经济的发展, 女性本身重心由承担家务、抚育子女到分担家庭经济负担, 在这一背景下, 影响到大众媒体的制作内容的选择, 然后又作用到电视的观众, 逐渐加深了这一社会现象, 使得人们对男女形象的认知以及角色定位发生变化。正如威尔伯·施拉姆所说的:“虽然我们可能无法说出任何特定时间的特定节目所有的特殊效果, 但其长期的效果将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所有时日之中。”而现今的大学生群体“90后”正是伴随电视成长起来的一代,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对电视节目的选择以及对其中信息的接受、模仿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男女形象的认知。

据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 大学生群体三个年龄阶段中, 主要从动画片、电视剧与综艺节目获取到男女形象认知。他们不带有父辈对男女形象的固化认识, 以男女平等的认知为主, 认为男女应共同承担家庭经济压力与家务。但仍存在一定刻板印象, 具体表现在对男性较高的角色期待上。

从调查结果中, 我们可以探索到如何利用大众媒介模糊或隐去性别的社会角色差异, 建立平衡的、多元化的性别形象。比如, 对3—12岁阶段青少年的信息主要来源——动画片做好把关, 建立媒介内容审议制度, 既不推崇“男权”, 也不传递“灰太狼”式的男性形象, 真正尊重两性平等, 尊重性别差异, 大力鼓励媒体传播性别角色多元化内容。

摘要:本文从电视这一媒介入手, 以调查所获数据为基础, 分析这一主流媒体对受其伴随成长起来的90后的性别角色定位的作用和影响情况。探讨电视对人哪一社会化阶段作用程度更深, 并对其形成性别角色认知有何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青少年时期,性别,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 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M].徐俊等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 论电视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林冬鸿周燕.

[3] 刘伯红, 卜卫.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 (1) :45-58.

[4] 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集中供热换热站设计优化下一篇:我国农产品流通主要模式分析及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