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2022-11-25

第一篇: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

按融资方式和特点的不同, 资本市场可分为股票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轨迹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85 年“拨改贷”以前, 资本市场并不具有真实意义, 因为它是以财政拨付为主的; 1985 年“拨改贷”以后, 银行信贷开始替代财政拨款,并正式涉足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中长期信贷由此构成我国资本市场上最主要的融资方式; 1990 年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 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开始萌动并在短期内获得飞速发展。目前, 以沪深两个交易所为核心, 二级市场发展迅猛。交易品种从单一的股票逐渐发展为以股票交易为主, 包括债券、投资基金、可转换债券以及股权证等多种金融工具。

第一, 资本市场的地位得到了官方的正式确认。1996 年初, 全国人大通过的我国新世纪宏伟蓝图《纲要》, 提出要“适当扩大直接融资”、“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以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这些原则性的政策主张无疑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第二, 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市场工具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1981 年至1996 年10 月,中国累计发行各种证券10932 亿元, 其中国债6900 亿元, 金融债券近1400 亿元, 企业债券1940 亿元, 企业股票2042 亿元, 其它债券314 亿元。全国拥有180 多家产权交易中心, 上千种产权可以进行挂牌交易。第三, 资本市场的管理逐步规范化。。随着我国《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出台, 证券市场的管理将进一步趋于法制化。第四, 资本市场的运行尤其是证券交易在技术操作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目前, 我国是世界上实现电脑自动对盘的8 家证券交易所之一; 是全世界实现股票无纸化的3 家之一。

但从总体讲,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落后,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差距还很大, 特别是企业通过股市所筹措到的资金比例还较低, 与庞大的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相比尚微不足道。因此,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 其功能发挥的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发展。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 积极而稳妥地发展中国资本市场,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 澄清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雾, 积极推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的发展。目前的关键问题是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的发展, 并借此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增加市场供给, 平抑股票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格局, 弱化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同时应当注意的是, 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不能一哄而上, 任意改造, 也不能期望“一股就灵”,必须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区域政策, 有重点稳妥地进行, 充分体现和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应该以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前提, 在股份资产构成上, 国家股、法人股比例的确认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 加强改革的配套工作, 营造和完善资本市场的社会经济环境。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立的步伐, 缔造真正的市场主体。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和股份制的基本原理,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 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要切实转变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从而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 自我发展”的独立利益主体。然后要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对经济金融领域的干预应建立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之上。还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实现金融调控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 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并在可能的条件下, 放松银行证券投资的管理制。

第三, 转变资本市场的调控方式, 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应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在今后发展中, 首先应逐渐放开债券发行与上市的限制, 变“规模管理”为“质量管理”,注重企业实绩。其次要改变调控主体多头格局, 确立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权威性,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通过严格执法和超然领导确立其权威性。最后要走出重规范轻发展的误区, 确立辩证的发展与规范观。

第四, 培育机构投资者, 促进投资主体机构化规模化。机构投资者是指具有法人资格并以其所能利用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证券投资的机构。机构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一是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实力雄厚, 为资本市场扩容提供充足资金; 二是机构投资者是由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专家进行管理, 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以长期投资为目的, 不以谋取短期投机利润为目的, 这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缓冲机制。

第五, 建立和完善市场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增进市场效率。依靠强制性信息披露,以完善市场本身机制的运转, 增强市场投资者、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市场的理解和信心, 这既是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作法,也是提高市场效率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经济的意义

摘 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在规模、功能、结构、规则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而高效的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的作用,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表明,我国迫切需要培育和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经济发展

1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不足

2007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跨越之年,特别是股市在经历了2005年的政策破冰和2006年的牛市运转之后,2007年上证综合指数全年上涨96.66%,深圳成指上涨166.29%。截止到2007年底,沪深两市的总市值超过了32万亿元,流通市值超过了9万亿元,投资者账户总数已经达到了1.39亿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中国的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金融资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长和发展膨胀时期,市值由过去的3万亿元发展到今天的30多万亿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但是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形成的是高度集中的以沪、深交易所并存发展的模式,银行长期抵押放款市场仅服务于安全性高、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和大型集体企业,造成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风险大的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不能通过银行借款获得资金。且从证券市场的发行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为获得证券发行资格,虚报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部分持股大户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操纵资本市场,造成严重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发生。我国资本市场有其不足之处:

(1)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但资本市场的现状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各种类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第一,债券市场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一直是“跛足”,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割裂,尤其是公司债券,相对于国债和金融债,更是发展缓慢,直到2006年,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才达到1008亿元,为历年发行总规模的近一半。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6年贷款融资占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比重依然高达82%,间接融资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57455亿元(不包括央行票据),与GDP的比例为27.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63.11%的水平,远低于我国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42.70%;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分别占50.56%、44.19%、5.0%。企业债余额仅为2831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1.35%,远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国家30%的水平。 第三,股票市场也存在着不平衡发展问题。一是虽然2007年沪深总市值已经超过我国内地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比例相当,但因流通市值无论绝对量还是占比都相对较小,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约9万亿元,仅占两市总市值的30%左右,股市结构亟待完善;二是股市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发展不平衡,削弱了证券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我国单一层次的证券市场规定了严格的上市条件,阻碍了中小企业通过证券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进入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须受到严格的上市条件限制(包括公司规模、盈利性等),大多数企业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沪、深市场的大一统、高门槛,致使高成长性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风险太大和公司的盈利性等原因得不到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一切造成中小企业和科技创业型企业在我国融资困难,阻碍了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事业的发

展。

(3)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关于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存在着不足之处,我国只有单一层次的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尚未建立,沪、深主板市场门槛太高,企业往往由于一时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就有可能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根据《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 ①公司的股本总额、股权分布发生变化,不具备上市条件; ②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 ③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④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有暂停情形第(1)项、第(4)项所列情形之一,经查实后果严重的,终止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一旦被终止上市,容易造成资本市场动荡,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4)过多的行政干预不能体现证券市场的高度市场化的特征。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10年主要是用行政手段管理,公司上市需要由自上而下的指标下达与自下而上的推荐相结合。这种管理方法与证券市场高度市场化的特点非常不适应,因此,今后公司的上市制度应该有所改革,凡符合条件的,可由企业自己申请上市,能否成功由市场决定,这样能通过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2 资本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性功能。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功能。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4)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功能。

从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还起到的两个作用是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非充分有效的资本市场常常会变成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本市场的信息积累作用有助于避免“有限制理性”而引起的投资决策上的偏差,从而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还有来自国外厂商的威胁。为了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我国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然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资金。而且伴随着复杂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程度更高、范围更广。因此,投资者对这种项目往往采取非常保守的态度。为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和共担” 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其投资风险。(5)高效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可以加强储蓄动员能力,优化配置资本要素,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经济发展是伴随经济结构变化的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资本的形成与扩张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历史学家恩格思·麦迪逊教授在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一书中,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在这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0%。因此说,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资本来源于投资,投资取决于储蓄的规模及转化效率。扩大储蓄的源泉,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储蓄,有效地消除或减轻投资的储蓄约束,加快资本形成与扩张的速度与步伐,并正确处理好国内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使之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对经济发展是必须的。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完善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3 完善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由于资本市场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国资本市场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资本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顺利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推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规范法律框架,完善交易规则,整合现有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促进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市场良性互动;不断扩大股市和债市的市场规模,丰富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必须积极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实现股市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背离,这并非否定了股市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反映的“晴雨表”这一命题。出现这种背离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市场本身存在着诸多的制度不健全和功能不完善之处,使我国资本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潜在着很多深层次和结构性的矛盾,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症结在于股权分置问题。 

(3)要重视直接融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推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必须依托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提高市场深度的基础还在于全方位开展中国资本市场以效率为导向的创新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行上市以及股指期货等具有不同功能的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推出,继续提高市场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不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进一步加强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等。总之,创新是增强市场

活力的源泉。

(4)顺应国际化趋势,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对于一国资本市场的价值形成、流动性的提高、制度的完善等多个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要努力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深化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融资方式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增进投资者信心;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巍,甘茂智.东亚资本市场在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6,(5).

[2]赵晓雷.发展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N].文汇报,2004-2-16. [3]张留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互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谢林涛,徐恒峰.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5][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寻求平衡[J].社会观察,2004,(9)

第三篇: 资本市场发展契机----证券经纪业务战略转型及营销管理

2001年以来股市持续低迷,证券业经受了市场结构性调整的考验,到2004年初前后,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充分暴露,风险集中爆发,全行业生存与发展遭遇严峻的挑战和空前的困难。从2004年8月开始,国家对证券行业实施综合治理。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基本化解了历史遗留风险,初步形成了防范风险、促进证券公司规范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了阶段性目标。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政策的全面展开,国家又从制度上初步解决了困扰资本市场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宏观经济全面向好、GDP快速增长、人民币不断升值、奥运会的临近,2006年我们迎来了一波崭新的大牛市,截至06年底,92% 的证券公司营业部实现风险监控指标全部达标,扭转了全行业连续四年亏损的局面。

随着全行业总体趋势向利好方向发展.券商营业部又开始”大跃进” ,积极扩大市场份额,加强营销活动.同质化严重使得经纪业务竞争激烈。国内中等规模的券商大都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行情好,券商的日子就好过;行情不好,券商就亏损累累。券商的竞争战略和业务结构大都仍维持多年以前品种单

一、结构雷同的特点。为了在狭窄的经纪业务范围中分得有限的几杯羹,各券商大打价格战、佣金战,进一步收缩了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各券商普遍将争抢市场份额作为首要目标,不惜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占领市场。结果使得券商始终无法摆脱低水平恶性竞争的泥潭,2006年全行业经纪业务平均佣金收取率为1.52‟(同期标准佣金收取率为3‟)。另一方面,券商竞争手段创新不足、缺乏特色,在竞争手段上只是延续着降价、返佣、赠送电脑和免费开户等传统方式。这样使得大多数券商的竞争手段趋同、差别化程度降低。而国外成熟市场的券商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对利率、汇率、期权期货、互换等金融工具进行分解组合,形成各种复杂程度不

一、特点各异的金融衍生产品,并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完整的个性化金融创新服务。业务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以及金融创新的深入,增加了国外券商的利润来源,分散了券商的经营风险,并创造了巨大效益。相比之下,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型转型的市场由于体制和政策的限制,券商可利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还相当有限。再加上普遍缺乏创新能力,我国券商在金融创新方面乏善可陈,结果造成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投资者综合化、个性化的投资需求。伴随大牛市到来的是,各证券公司业务竞争日趋激烈,证券公司的经营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家都在积极探索发展之路,努力探讨新的赢利模式,纷纷在服务、营销和业务创新上下工夫,试图击败竞争对手,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证券公司如何在经纪业务的细分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自佣金浮动制出台以来,证券经纪业务转型成为券商的热点话题,很多券商也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非现场交易的蓬勃发展和证券经纪人制度的初步形成,都是最为突出的例证。我个人认为,经纪业务转型不仅仅是现场变成非现场、交易管理员变成客户经理乃至证券经纪人等表象层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即证券经纪业务必须要完成由以营业部为基础的通道型管理体制向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基础的经纪人型管理体制的转变。这是证券市场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顺应市场主导功能所产生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首先,从四个方面简述对证券经纪业务转型的理解

一、转型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短短十几年,市场规模和投资群体都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在市场规律越发起到主导作用的同时,证券经纪业务却仍然固守传统的通道管理模式,利用垄断的通道资源坐享暴利,同质低效不计成本的行业竞争不断重新瓜分着市场的奶酪。当券商分支机构林立加之市场行情低迷使全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当加入WTO使我们必须面对国际重量级同业竞争对手的挑战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传统的业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转型已势在必然。

我所理解的转型应该是在放宽眼界、放长眼光的观念革新的基础上,重建管理体制、再造业务流程,充分利用网络科技,高效率低成本的整合券商资源和客户资源。

佣金浮动制只是市场机制的一个信号,也是行业整合的开端。单纯的价格战只能把全行业推向危险的边缘,彩电业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年多的佣金大战也证实了这一点。行业整合也并不意味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么简单,“大鱼”身躯庞大,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入不敷出自然难逃亏损命运。相反有很多的“小鱼”和“虾米”恰恰是充分利用了网上交易等低成本扩张的手段迅速的发展壮大,甚至在利润排行上与大券商平起平坐。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中小券商固然有船小掉头快的优势,但市场先机的把握才是根本原因,大券商的资源优势包括政策信息和研发、资本等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然在资本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大券商依然是行业的中流砥柱,也是行业发展的希望。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系统和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当前的转型只是第一步,伴随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转型或称之为业务创新必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的转型意味着生存,而不断的创新就意味着强大。

二、探索经纪业务模式

国外同行的成熟业务模式,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按美国现今的三大模式,可以归纳出美林模式、嘉信模式和E*Trade模式。美林模式是一种贵族模式。美林收取的佣金很高,它能为客户提供生涯资产运营计划、税务咨询和资产投资组合建议,美林主打业务是面对面服务和全方位服务。 嘉信主要通过电话、传真、电脑等通讯工具而不是营业部,为客户提供廉价的交易服务。嘉信有针对性的提供咨询服务,因为它没有像美林那样强大的咨询研发部门,所以它的客户基本上锁定在需要一定服务但付不起高额费用的中产阶级。E*Trade模式的特点,是与多家信息服务公司合作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和资产管理工具,客户按所提供的信息自行交易。这种模式的收费最低廉。

从上述的三种模式可以看出,美国同行基于对客户群体的细分确立主打业务,进而确立品牌地位。他们将客户依次分为三类:大额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中高收入者;较低收入的平民。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相应的投资服务。换言之,用差异化的投资服务满足不同的客户理财需求。这正是基于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才能实现的。

我们没有必要简单模仿美国的三种模式,而应看重其业务模式中关键的三个环节,一是客户关系管理;二是证券经纪人队伍建设;三是走品牌经营的道路。

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新型经纪业务模式必将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基础的经纪人型管理体制的建立为出发点。重新审视我们拥有的客户资源和潜在的客户资源,确立目标客户群体,培养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进行品牌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券商经纪业务努力和竞争的方向。

非现场交易业务仅仅是交易方式的变化。网上交易业务的发展也只是顺应了网络科技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券商低成本扩张所带来的低佣金的价格需求。它依然是传统交易通道管理模式的网络化变形,同样具有可简单复制的操作性。而网上经纪业务就不仅仅是交易通道的概念,它可以依靠网络科技,更高效的整合券商的全部资源(信息、研发、投资产品、虚拟经纪人等),充分利用网络的无限扩展性和互动性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以有限的资源投入拓展无限的市场空间。

三、网络技术的支持

科技就是生产力。网络时代的证券经纪业务就要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的动力。网上交易平台、网上经纪人金融营销服务平台、集中交易平台、银证合作平台、CRM、客户呼叫中心等等,无不将证券经纪业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空间。作为有实力的券商,如果在上述硬件平台的建设方面落后于人,将失去发展的先机。

以网上经纪人金融营销服务平台为例,它是网上经纪业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网上经纪业务的客户由于地域的广泛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加了服务的难度。而这一部分客户同样是需要专项的差异化服务的。证券公司通过提供经纪人金融营销服务平台,可以将与证券经纪人有关的各种业务系统中各种流程事务融合进来,如经纪人可与客户实时互动交流、进行一对一的客户投资咨询、推销投资组合和其他金融产品、接受客户投诉和反馈、搜集整理第一手的客户资料等等。同时所有证券经纪人可利用此系统与其他经纪人进行业务沟通,了解相关经纪人的业务发展状况,获得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关管理信息,甚至经纪人的培训和级别薪资管理等都可以通过该统一的平台实现。这已不是纸上谈兵,有人早已付诸行动。

四、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收益,客户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客户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同时风险最小化。

如何针对特定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信息咨询服务将成为证券经纪业务客户开发和良性运作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券商充分调动各种信息采集和咨询产品研发的力量,为一线的证券经纪人提供及时快捷、优质高效的信息咨询发布平台,作为其客户服务的强有力的后台支持。经纪人管理体系还应协调和制定严密的产品营销计划,统一部署、协调作战,把适宜的咨询产品提供给需求度最高的客户群体。从而避免经纪人因个人素质不同而导致的服务质量的随意性。

优质信息咨询服务的显著特征是差异化、时效化、专业化、产品化。

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基础确定分类的目标客户群体,再依据客户群体的共性特征和偏好确定服务的核心内涵。只有有的放矢的服务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回报,这就是差异化。 市场机会稍纵即逝,时效化不言而喻。但如何确保后台支持环节到经纪人或直接面对客户群体的互动渠道的畅通,却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网上经纪人金融营销服务平台的建设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大券商在投资市场的专业化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系统的宏观经济发展研究、无障碍的上市公司调研渠道、高级专业人才、以及他们多年的市场实战经验练就的市场敏感度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然而,如此宝贵的资源优势,以往更多的是被用来做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的幕后支持,未能形成经纪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面向经纪业务的经纪人和客户群体,重新整合上述资源,调整研发方向,全面提高客户服务的专业化水准是当务之急。

所谓产品化是指在专业的投资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金融投资品种,形成具有不同的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关系的金融投资组合。应该看到金融投资组合产品是动态的产品,或称之为动态的投资赢利模式。对于大多数的客户群体而言,是不具备此种投资能力的。经纪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产品”推销给适宜的客户,并且根据其动态变化指导客户调整投资组合。该环节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可以产生附加服务价值的,也就是经纪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

其次,简述对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管理的设想

基于上述对证券经纪业务转型的理解,我认为我们应坚定不移执行证券经纪品牌经营战略。证券经纪品牌经营的方案实施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品牌营销战略制定。第二阶段为基础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第三阶段为品牌宣传阶段。第四阶段为完善证券经纪人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的关键是品牌定位。这是营销管理策略的基石,也是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具体工作比较繁杂,重点是营销现状调研和分析,主要包括:现有营业部布局、客户群体细分、门户网站调研、现有品牌推广效果分析以及竞争对手分析等。通过上述工作可以准确的认知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准确的理解市场的发展态势和客户群体的需求,从而扬长避短,有的放矢,确立长远的品牌营销战略。

第二阶段的目的是以技术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为全局的营销战略提供硬件保障。没有先进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就无法摆脱传统的经纪业务服务模式。如前文提及的诸多业务平台的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新业务模式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可以使客户资产实现真正的自由流动,可以使销售给客户的金融投资组合产品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在网上经纪人队伍的建立和管理等方面,不依托网上经纪人金融营销服务平台就根本无法实施。

第三阶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广告效应实施战略策划。精心策划系列的主题活动,积极参与民心所向公共事业,尤其是加大力气将公司门户网站建成行业内最专业、最优秀的信息咨询发布平台和网上经纪业务营销平台。另一层含义是通过高效优质的差异化客户服务建立投资赢利模式。客户盈利是硬道理,客户的口碑是最好的宣传。这是确立目标客户群体忠诚度和深度挖掘潜在客户的最佳手段,更是证券经纪业务努力的方向。

第四阶段是证券经纪品牌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因为证券经纪人是处在商务关系最前沿的人,是品牌经营战略实施的最后一环。如果在此环节出现问题,则将功亏一篑。以往证券公司经纪人队伍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集中具体表现在:

1、证券经纪人单枪匹马应对客户需求,缺乏证券公司整体的支持,服务工具落后,服务质量低下,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2、证券经纪人编制成为券商营业部转型过程中原客户管理员的过渡岗位,未能建立公开的优胜劣汰的竞聘上岗制度。

3、受到有形营业部投资压力的影响,难以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同时证券经纪人职业定位模糊,不能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空间。进而导致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是一方面整合公司各种优质资源,打造强力的经纪人业务支持平台;另一方面建立一系列的证券经纪人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经纪人招聘和培训、经纪人奖励制度、经纪人业务流程设计、经纪人考核制度等。明确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和战略意义。让每一个证券经纪人团队都能充分理解公司的品牌经营理念,强化其职业荣誉感,同时在公司人事制度设计上为优秀的经纪人提供向上的发展空间,强化其归属感和忠诚度。券商应高度重视经纪人队伍的业务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训,使经纪人能够伴随市场创新业务的发展同步成长。

总之,为适应证券市场发展变化和证券行业整合而进行的证券经纪业务转型,已延伸为证券公司在经营观念和管理体制方面的深刻变革。

第四篇:手机支付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手机支付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

作者:牛丽萍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受到电子商务的感染,开始尝试采用这种新型商务模式。并且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对交易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电子商务活动中及时性、无地域限制性以及快速性等各种要求,一种崭新的支付模式——手机支付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手机支付市场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手机支付市场 现状 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行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依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中,采用手机、电话等移动方式进行支付活动的比例仅占2%,所占市场份额较少。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一种新兴行业,越来越多的通信企业开始和金融企业加强合作,开拓这一市场,很多企业意识到这项业务的巨大发展前景,也愿意参与其中,但是目前的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情形。

一、目前我国手机支付市场发展现状

(一)手机支付是否安全、可靠

安全是支付活动的首要任务,在手机支付过程中批量的信息传送主要依靠通信网络来实现,这就关涉到信息输送过程中的安全性[1]。众所周知,当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存在着被窃取、纂改或者丢失的风险。并且支付信息通常包含了客户的许多机密信息,如:银行卡账号、金钱数额等,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盗取,就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故手机支付是否安全非常重要。为了确保安全,用户通常会采用加强软件、硬件建设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但加大建设意味着提高投入,而对于目前单单用于小额支付的手机支付而言,成本太高显然不是明智的举措。因此,在安全性问题方面,手机支付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

(二)支付行业壁垒重重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金融管制是比较严格的,我国也不例外,针对非金融行业涉足金融领域的各种业务,常常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手机支付的最初发起行业是移动通信企业,支付业务属于金融业务的范畴,所以单纯依靠移动通信企业承担手机支付业务不具有可行性。随后,市场上一部分通信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始联合发展该项业务,但面对着这样巨大的利益诱惑,合作参与的每一位人员都想占据核心地位,进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利润空间。但这样的话,合作就会发展成为双方的制约,自然不可能合作的太深入、默契。

(三)手机支付业务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

现阶段,已经开展的手机支付业务大多是发起企业自行设计、推广的,并且各种不同规格的手机支付设备,硬件、软件设施很不规范,不统一,未设计出统一的标准接口,这使得手机支付产品相互之间不能通用。照此推理,当客户拿着某一家公司设计的手机支付设备进行支付活动时,可能会遇到无法和其它公司设计出的产品相融合的困难,后果就是即便是市场上形式各样的手机支付产品在流通,但是由于各种产品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融合,势必导致这些产品不可能被大多数用户接受[3]。所以,受到规范、统一的行业标准的限制,手机支付业务发展举步维艰。

二、加强手机支付市场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安全保障,统一规范行业标准

安全保障不单单指的是技术层面的保障,还包括安全管理层面的保障。这就要求用户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安全技术,同时还要提高各个管理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实现技术和管理双管齐下的目标,进而彻底解决手机支付安全问题。其次,还要尽可能完善统一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的行业标准,因为行业标准一确定,市场上各种不同支付设备、支付产品就可以进行很好的融合,有助于整个市场的规范、流通。现阶段,国际上已经出现一些组织开始建立一套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行业标准,但是仍旧缺乏统

一、完善,所以,建立健全统一的行业标准是首要任务。

(二)加强立法监督工作,合理引导消费者

由于手机移动支付行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现阶段用来规范这种行为的法律法规较少,所以,国家的立法部门应该着手建立一套完善的移动支付法律系统,解决手机支付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也为正常的手机支付活动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其次,加强对消费者市场的系统化引导,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市场推广初期,把推广目标锁定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上,特别是针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中高端消费者,要大力宣导。同时,加大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消费者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逐渐接受这种新型交易支付方式。

(三)不断发展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

从刚开始的GPRS直至CDMA、3G,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手机已经从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转变成一个功能完备的应用实体。目前,运用手机不仅仅可以接打电话、收发信息,同时还能够上网聊天、下载音乐,预定酒店、接收多媒体彩信、订购车票,购买小额商品等等。现阶段的手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并且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的功能会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齐全。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安全问题也不再成为制约手机支付行业发展的瓶颈。所以,需要不断发展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为手机支付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实际上,手机用户中的庞大客户群体与金融行业中的客户群体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叠,这就说明手机用户中的大额消费人员同时也是金融领域中的大额消费人员,所以,只要牢牢抓住这些手机大客户,就等于抓住了一大部分金融大客户,这为手机支付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利润源泉。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采用手机支付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当前遇到了一些难题,但是这并不能阻碍手机成为未来移动支付行业的领跑者,随着移动通信行业与金融行业深入加强合作,支付行业标准的统一,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这种新兴的支付方式,手机支付业务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孙卫.我国的移动支付问题浅析[J].特区经济,2008.

[2]李学博.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将迎来拐点[J].通信世界,2008.

[3]崔媛媛.移动支付业务现状与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2007.

[4]郭红斌.发展手机支付业务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金融电脑,2004.

[5]陈潞.我国手机支付应用现状及问题探讨[J].中国信用卡,2007.

第五篇:论OTC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号:1048姓名:赵宏程

我国的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建立中,相关法规正在完善,在公布药品分类管理办法和第一批国家非处方药目录后,又陆续发布了有关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其中包括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非处方药专有标识、第一批非处方药产品审核登记、非处方药药品使用说明书、药品连锁经营、零售药店设置、药品经营企业从业药师资格认定、药品广告审查管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等,这一系列的规定使我国的药品市场、特别是正在形成的非处方药市场得以规范,也为其发展创造较好的法规环境。

发展前景

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与社会和经济的多方面因素相关,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可从以下六方面分析:

1、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将有利于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将使民众特别是近3亿城镇职工建立现代的医药卫生消费观念,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医疗保险范围扩大一倍,使药品消费总量扩大,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非处方药的消费。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将使非处方药品种越来越多,流通领域特别是零售药店的改革使人们更方便得到非处方药产品的获得用药指导和服务;相应的价格和广告管理政策也有利于非处方药市场发展。

2、非处方药物的市场特点将鼓励医药业开发非处方药产品和市场。第一,非处方药开发费用较低,据国外经济约为产品销售额的3%,而新化学实体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10%以上;第二,非处方药审批周期较短,而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较低,这是由于一般的非处方药审批手续均较简单,但上市后由于有品牌作用,可在较长时期内在较大市场范围内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如德国拜尔的阿司匹林。

3、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刺激药品消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九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4283元增加到2000年的6280元,年增长率为5.7%,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95年的3538元增加到2000年的4998元,年增加率为5%;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步入新的转型期,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住房的消费比重增加,特别是医疗保健支出持续高速增长。究其原因,一是保健意识增强;二是医疗制度改革使医疗费中个人负担比重加大。

4、城市居民对自我药疗认知程度提高,消费者直接从药店购药的趋向说明非处方药有良好发展前景。2000年3月和5月分别进行的上海与深圳消费者对药品分类管理和用药知识调查表明:1/3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或知道药品分类管理;上海的的消费者(2991份有效问卷)61.6%的人表示“有小病首选去药店买药”,这些“小病”主要是感冒和咳嗽、消化肠胃道不适、肌肉关节疼痛和皮肤疾病。

5、药品零售业保持发展势头,连锁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将推动非处方药市场发展。医药零售市场近几年连续畅旺,是医药市场一大亮点。随着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国家对零售业有更明确要求;零售业自身也更重视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跨地区连锁经营的发展使零售网络扩大、服务水平提高,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零售规模。因此随着药品零售业发展,非处方药市场也会随之发展壮大。

6、农村市场有巨大潜力,亟待开发。由于农村生活水平、医疗设施和教育程度所限,农民对医药的消费意识较为薄弱,农村的医药费用一直很低。据我国卫生部门统计,1997年我国人均药品消费为城市175元,农村25元,两者之比为7:1,估计近年来的改变不会太大,这意味着我国的1/3的城镇居民消费近90%的药品,而近2/3的农村人口仅消费10%的药品,这说明农村药品市场特别是非处方药市场潜力巨大,有待开发。

基本结论

药品分类管理要求全部到位,这一制度的确立以及有关法规的完善,在加强处方药管理的同时将极大地发展非处方药市场,城乡居民将获得更多的健康服务。我国目前的非处方药市场尚处于初始期,发展潜力巨大;药品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也使我国的药品零售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驻村工作队帮扶计划下一篇:珍藏版修改秘籍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