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下学期高数小论文

2022-05-1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一下学期高数小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三学期制的施行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该课程在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三学期制背景下“原理”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等五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第一篇:大一下学期高数小论文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一、 (21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攻讦 奸细 旗杆 不刊之论

B. 愧怍 槐树 崔嵬 魅力四射

C. 脑髓 隧道 遂心 钻燧取火

D. 憔悴 淬火 荟萃 心力交瘁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 坐落 苍穹 自栩 勃然大怒

B. 烧灼 骐骥 诅咒 礼上往来

C. 蹂躏 齑粉 耸立 抗辞慷慨

D. 时髦 褶皱 苗裔 重蹈复辙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B. 盲目向西方学习,结果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别人的东西没有学好,自己的传统反而被遗忘了。

C. 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我们将成为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会产生妄自菲薄自己的结果。

D. 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切忌刮垢磨光。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当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时,体会到最细微的感情,捕捉到耐人寻味的思想,想像到优美的图景,感触到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到言外不尽的神韵。

B.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

C. 两岸山峰奇绝,连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它们得到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给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

D.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5. 根据句意和句式特点,填写下列空缺。(5分)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有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有一泻千里的黄河,__________,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________________,有西北诸省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祖国的大地山河哟!哪一个地方不经过劳动者双手的经营,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

6. 请简述《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30字以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35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

B.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C. 亡去不义 亡:逃跑

D.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 不如因善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长于臣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 良乃入,具告沛公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 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D.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B. 本段交代了鸿门宴的缘起,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刘邦占有绝对的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上。

C.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强烈的悲剧特质在于他本不具备超人的领袖气质和领导才能,却走上了时代的领军者之位。

D. 《鸿门宴》语言精炼生动,绘声绘色;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人物的突出个性。

11.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 这一首写春日风光的小诗取景以细小见长,试举例具体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三、四两句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名句填写(6分)

①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

② 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______。

③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

④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__________________!

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_。

⑥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 (共34分)

(一)

肖邦故园(节选)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肖邦是在这儿出生的。虽然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但肖邦对这出生之地怀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经常跟他心爱的妹妹卢德维卡一起探望故里。青春年少的肖邦总爱坐在这小河边,坐在小桥旁的这棵大树下。他从华沙来此,总要走这条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当年的柳条亦如今日一样柔媚。甚至在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今天,我们目睹此情此景,思想深处也会闪现出整个马佐夫舍地区的风貌,肖邦也目睹过这一切,他热爱这茅舍、小桥、流水。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怀着无限依恋、惜别的心情,告别了这一切,途经巴黎,浪迹天涯。不料这一别竟成永诀,成了为寻找虚幻的金羊毛而一去不返的远征。

1848年,当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因此,可以说,此时的肖邦,不仅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而且,耳边又回荡起了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绚丽的大都会风光,频繁的旅行,丰富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灵感。但是,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又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们就有理由想像,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而今,我们也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这些大树,这些灌木丛和这一片清凌凌的水。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马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我们在他降生的那间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源泉,它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

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清流涌来,为取得一瓢饮,为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当人们在秋季或者夏季的周末,来到这小屋的周围,静静地倾听室内的钢琴演奏的时候,再也没有比它更动人的景象了。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在这间房子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引为莫大的荣幸。

那时,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新来的听众,他们是第一次来此领略肖邦的天才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也有常来的老听众,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忆:回顾自己一生中的幸福时光,回顾这伟大的音乐激起的每一次无限深刻的内心感受。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人那些房间。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

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不尽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那时,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进了民族的最深层。

到了肖邦之家,你会亲眼见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14.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从哪个角度对四季的景物进行描写?这些描写给人在审美上有怎样的感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作者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何等的持久、深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的含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谈谈你认为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有什么影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节选)

庞朴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发。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民族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能够如何巩固。

18. 什么是传统文化?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文化传统” 是怎样形成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如何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70分)

21. 请从你身边选择一位普通劳动者,叙写他们的生活以及透过他们的生活所洋溢出的人格美,如善良纯朴的天性,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追求人生价值,实现尊严和崇高,等等。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70分)

提示:写作之前请认真构思,最好先列个提纲,想好了再动笔,匆忙下笔往往会损失更多的时间。请注意自己的书写,清爽整洁的卷面对自己以及阅卷者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40分)

22.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孟子·滕文公上》)

(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斜线(/)断句。(6分)

昼 尔 于 茅 宵 尔 索 绹 亟 其 乘 屋 其 始 播 百 穀 民 之 为 道 也 有 恒 产者 有 恒 心 无 恒 产 者 无 恒 心

(2) 概括这段文字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要阐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名著名篇阅读题。(15分)

(1) 下列对名著名篇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收录了《狂人日记》、《药》、《祝福》和《孔乙己》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B.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C. 巴金的《家》中,觉新是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悲剧性典型。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但又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惨重代价。最终,他终于觉醒,毅然投奔了光明。

D. 《欧也妮·葛朗台》创作的时代,贵族阶级日趋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全都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飞扬跋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无所不在的金钱势力。小说正是通达对葛朗台及其侄儿查理充满血腥罪恶的发家史的描写,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

E. 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

(2) 《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人?在你看来,他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郭沫若的《女神》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非常鲜明,请举例简述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题。(15分)

“语言生态”拉响红色警报

每年的2月21日是世界母语日。在2007年的这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最新版本的《濒临消失的世界语言》地图册。这份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300年里,地球上语言消失的速度一直在加快,而目前全世界近7 000种语言中,起码有一半濒临消失或受到严重威胁。

尽管人类有史以来,已有许多语言在诞生后就渐渐消亡,但语言以如此快的速度消亡那是前所未有的。1万年前,世界人口只有100万,说15 000种语言。现在,人口增加了5 000倍,语言却少了一半。

语言灭绝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各种形式的文化同化和种族灭绝等。1998年7月17日,巴不亚新几内亚东桑道思省海域一场7.1级的地震使锡萨诺、瓦拉普、阿罗普和马洛尔等村庄被摧毁,阿罗普和瓦拉普两村庄约有80%的村民在地震中丧生。这4个村庄讲4种不同的语言,少数幸存者在背井离乡的困境中,他们的语言消亡了。

某个民族也许能够生存下来,但当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更具优势的文化所影响时,这种文化就开始失掉原有的个性,原有文化的语言也渐渐被优势文化的语言所取代。

在语言灭绝的过程中,部分专家认为,全球化浪潮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从前与世隔绝的小村庄,现在都能与现代文明发生联系。随着交往增加,年轻一代会发现,学习自己的土语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于是他们放弃母语,开始学习主流语言。

(1) 从短文看,“语言生态”具体指什么?“红色警报”又指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目前,语言濒危现象严重,从文中来看,导致语言灭绝的因素有哪些?(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袁健)

参考答案

1. D

2. C(A. 自诩B. 礼尚往来D. 重蹈覆辙)

3. C(“妄自菲薄”后面不能跟“自己”。)

4. A(缺少主语且搭配不当)

5. 示例: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诸省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祖国的大地山河哟!哪一个地方不经过劳动者双手的经营,哪一个地方没有流过劳动者的汗,淌过战士们的血!

6. 林黛玉:知书达理,行事十分小心,“不敢多走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7. A. 善: 与……交好。

8. D

9. B

10. B

11. (1)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所以”1分,“非常”1分,整句通顺1分)

(2)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缺乏物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东道主”、“行李”各1分,整句通顺1分)

(3) 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被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徒见欺”被动句1分,“患”1分,整句通顺1分)

12. (1) 这首诗把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玻璃瓦,浮光闪闪;芍药花,灿然盛开,蔷薇花,娇卧枝头。(2分)既写出了春日美好的风光,又突出了诗人的春愁。(2分)

(2) 第三、四句用了拟人对偶手法。(2分)芍药、蔷薇经雨后,一个“含春泪”,一个“卧晓枝”,仿佛暗含愁绪,既写出雨后之花的娇弱之态,又包含了诗人的惜花之情。(2分)

13. ① 载舟覆舟

② 恐美人之迟暮

③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④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 虽令不从

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4. 突出的点是“色彩”(2分),给人在审美上的感受是“朴素”“淡雅”(2分)。

15. 为了说明肖邦的音乐和肖邦故园风光的联系(2分)。家乡的风光给肖邦的创作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2分)。

16. 肖邦出生于此,这里朴素淡雅的景物在他的童年和青春时代甚至一生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这儿的一切对他的音乐创作有着不同一般的渊源关系(2分),他在流亡生活中抒发对祖国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寄托于这故园之上的(2分)。因此说,这小小的庄子对肖邦而言就是整个祖国的象征(2分)。

17.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2分)。

肖邦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2分)。

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只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2分)。

18.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3分)。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3分)。

19. 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2分),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2分)。

20. 一方面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2分)。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分)。

21. 作文阅卷请按照当地高考阅卷作文评分细则中的具体要求执行。

22. (1) 昼尔于茅 / 宵尔索绹 / 亟其乘屋 / 其始播百穀 / 民之为道也 / 有恒产者有恒心 / 无恒产者无恒心。

(2) 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1分)。孟子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1分),所以对待人民的事情要积极(1分),要施行仁政(1分)。

参考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

孟子说:“老百姓不能让他们懈怠懒惰。《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到时播种五谷。’人民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坐朝,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认真办事、节省费用、有礼貌地对待部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阳虎(即阳货,鲁季氏家臣)曾经说过:‘一心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了,要仁爱,便不能聚敛钱财。’”

23. (1) AC(A项,《祝福》选自《彷徨》。C项,觉新并没有“终于觉醒,毅然投奔了光明”。)(答对一个得2分)

(2) 桑地亚哥是位坚毅刚强的老人(2分)。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他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我看来,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是一个无论在怎么艰苦的环境都凭毅力和智慧进行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人的灵魂的尊严”的人,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成功者(3分)。

(3) 《女神》充分体现的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一种充沛的爱国主义的激情(2分,答出“爱国”或“反帝反封建”即可得2分;举出具体实例,得3分)。

24. (1) 指不同语言的正常生存和发展(3分);指人类很多语言濒临灭绝或消亡(3分)。

(2) 包括自然灾害(3分)、各种形式的文化同化(3分)和种族灭绝等(3分)。

第二篇:三学期制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三学期制的施行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该课程在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三学期制背景下“原理”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等五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育理念;专题教学;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特别是“985”高校,近十多年来陆续推行和实施三学期制。据统计,我国的39所“985”高校中已经有28所采用了三学期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在2019年秋季学期试行三学期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三学期制将成为我国高校的通行学制。三学期制的施行势必引发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原理”课在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三学期制背景下“原理”课教学模式改革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三学期制下“原理”课教育理念的更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对三学期制教育理念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就不会有开展“原理”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正确行动。三学期制改革不仅是学制或学时的重大调整,而且是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学期制的产生、推广与两次世界大战密不可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设置了第三学期,目的是配合战争环境的需要,使服兵役的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为了帮助参战学生完成学业和安置退伍士兵,美国的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等高校纷纷对学期进行调整而增设第三学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最大限度地吸纳学生入学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美国的匹兹堡大学、佛罗里达公立大学等高校加快推进学期制改革和推广三学期制[1]。

从三学期制的产生和发展来看,这项改革最重要的动力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国内的三学期制改革肇始于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的前身)。1985年,时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的钱伟长以积极的改革创新精神把傳统的两学期改为三学期。钱伟长先生一贯的教育理念认为:“现代大学要培养的是那种无师自通的人,即能够面对未知领域工作能成功胜任的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无限增长对人类学习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大学作为培养知识人才的摇篮,必须对这一社会环境的变革做出及时反应。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自学能力必须得到充分的发展”[1]。这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把学生看作学习过程的主体和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转换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学过程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将教学目标聚焦于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长期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激情。“以学生为中心”要辩证地认识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的某种转变,而是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并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恰当的学习内容传递给恰当的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三学期制背景下“原理”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也要转变到跟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上来。

二、三学期制下“原理”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原理”课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即课时的有限性和教学内容相对无限性的矛盾,三学期制下教学时间的调整又加剧了这一矛盾。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学期制改革方案,每节课的教学时间从原先的50分钟调整为40分钟,这意味着“原理”课的教学时间少了整整400分钟,相当于原先总课时的五分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建立符合三学期制学时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对教学内容重新梳理并大胆取舍

一般来说,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但完全依据教材来安排教学内容肯定是不够的。现行的“原理”课是由原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三门课程整合而来,合并后的新课程教学内容有很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学时反而有所减少,教学内容和学时的矛盾必然长期存在。缓解此矛盾的一个基本思路是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的四次集体理论学习中系统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当代最新理论成果已经被吸纳到通行版教材之中。现行的2018版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统一,并把基本观点概括为“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等十七个方面,这就是明确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首先要把这十七个基本观点给学生讲清楚,这是“原理”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为了保持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那些非基本的原理(包括一些比较容易的知识点和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可在课中课后提问,并由老师集中解答。

(二)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和编排结构,以三学时为单位设计教学内容

三学期制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三节课连上为特征。上述十七条基本观点涉及的内容依然很多,要以三学时为单元对其进行整合。例如可以把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特别是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教材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合并为一个专题并命名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把资本主义五百多年的历史凝练在一个专题中讲授,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意识和坚定信念。只要“原理”课教师在尊重教材逻辑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定性,这种类型的合并和整合工作还能做很多。

(三)教学内容要体现大学教学的特点

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相比,大学思政课教学具有专业性、研究性、实践性、社会性、阶段性等多重特点并且要求更高,合理构建大學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更重要也更复杂。因此,包括“原理”课在内的大学思政课教学要遵循大学教学的特点,不断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在坚持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要向专业化和系统化看齐,要坚持不懈地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现“原理”课的研究性和学术性;“原理”课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引用社会现实问题使理论教学更加具体化和通俗化,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抽象化、概念化、公式化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三、三学期制下“原理”课教学方式的改革

“原理”课教学内容的调整势必引发教学方式的改革,原先按照章节顺序依次演进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为继。近年来,“原理”课和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改革层出不穷,有些高校出现上一门思政课就换一种教学方式的现象,甚至上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老师使用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和疲于应付。教育学中所谓的“教无定法”只是表面形式上的问题,各种教学方式在基本的逻辑上是确定的。这并不是说“原理”课和思政课必须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而是要谋划和确定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并贯彻始终,并不排斥具体应用层面上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专题教学法近年来在“原理”课和思政课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和高度认可。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按照课程内在逻辑关系形成若干个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专题进行深入讲授,这是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载体,也是缓解“原理”课教学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原理”课采用专题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合理设定专题教学的目标

专题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专题教学活动时希望达到的结果,是对专题教学意图作出的概括性说明。在专题教学中,每个专题都必须要有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仅取决于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个人对课程的理解而定。专题教学目标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改进后续教学的一把尺子。因此,设定科学、合理的专题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二)科学设置专题包含的问题

专题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归根结底是对问题的研究,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以问题更替为中心的发展历史,离开了问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教师在进行“原理”课专题教学设计时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始终饱含强烈的问题意识。要选择那些契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容易产生共鸣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行为规范的认同。如果问题意识不突出,导向作用不明确,“原理”课的教育效果就会降低。

(三)处理好专题教学和系统讲授的关系

专题教学是“少而精”的教学,面面俱到是大忌。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原理”课教学又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因此处理好专题教学和系统讲授的关系至关重要。“原理”课教师在设计专题时要按照课程的理论逻辑最大可能地吸收教材和教学大纲包含的知识点,使每个专题都成为自成体系和相对完整的独立表达,每个专题就是一篇相对独立的教材;专题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接纳其他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启发式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都可以在专题教学时被引用并发挥作用;教师在进行专题教学时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满堂灌”,而是要留出一定时间安排学生提问、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等环节,这样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打造师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

四、三学期制下“原理”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实现教学目标、检验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改革效果的指示器。“原理”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改革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学水平是否得到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是否得到有效改进,都需要通过考核的导向性和反馈性功能体现出来。“原理”课和思政课的考核往往是以期末的书面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辅之以平时考核或者平时作业成绩为必要补充。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单一机械,往往导致学生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而落入应试教育的陷阱,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原理”课性质的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一)考核机制要紧紧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构建

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关键,价值观目标是最终导向。知识考核应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和回忆,此考核相对容易也好操作,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就能够实现,不过要注意考试题型的多样化并且搭配好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能力考核侧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当代国内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价值观考核侧重考察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后两项考核特别是价值观考核比较困难和复杂,很难通过书面考试进行精确的量化并通过分数测量出来,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创设情景反复练习以及教师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从而塑造世界观、培养人生观和传播价值观。

(二)要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

注重教学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固然是一种评价教学质量的可行方式,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持续推进和教育思想的改革创新,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原理”课和思政课的考核方式中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积极引入并运用过程性评价来弥补和克服终结性评价的缺陷和不足。过程性评价要明确三个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的评价主体,并且通过评价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研判和调整;二是多样性原则。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设计上要呈现多样性,不要使用单一指标或者权重太大的指标。三是激励性原则。要对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和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和疑惑适时加以引导和解答。

(三)要把过程性考核做细做实,保障教育公平

过程性评价包含的要素较多,这些要素对学生的最终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较强,因此要尽可能的体现公平。比如在评价主体上要丰富多样,把学生个体、班级集体和课程教师都纳入其中,做好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小组点评和老师测评等,并保证各部分均占有合理的比例。若条件允许还应征求和接受家长、辅导员或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或管理者、社会合作方等的意见并纳入评价体系;再如,在评价方式上要进一步改进,除了常规性评价方式如学情分析、平时作业、学习测试、期末考试之外,还要在课堂内外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总之,只有采取相对公正的、让学生可接受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才能顺利地开展并得到持续的改善。

五、三学期制下“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从早期的“78方案”到后来的“85方案”“98方案”以及新世纪的“05方案”都持续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最新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成为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三学制的施行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原理”课开展实践教学改革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不能陷入“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长可短”的认识误区。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原理”课和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必修内容,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要途径。它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物或派生物,而是与理论教学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辩证关系。实践教学如果搞不好,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也一定会大打折扣。

三学期制下短学期的开设为“原理”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课时不足是导致实践教学无法开展或者“走过场”的关键原因,三学期制中,暑假短学期的设置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制度化的时间安排。高校在短学期(一般在暑假)的教学安排往往会以课程实习、实践教学、工程训练、科研创新活动等为主,这些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实践教学的范畴。只要统筹好“原理”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各类实践教学的开展和互动,设计和实施符合“原理”课性质的实践教学方案,保持“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独立性并且凸显其优势和特点,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实践教学的课程化是提高“原理”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有些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比较随意,或者安排学生读经典著作,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者安排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写一份观后感想;或者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等。这些活动不是制度化的安排,缺乏計划性和规范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的做法是: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设置的、覆盖所有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原理”课实践教学作为其中一门分课程也被纳入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进入教务部门发布的课表体系。和理论课程一样,实践教学也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方式等(不排除具体实施策略上的差异性),等到条件具备时也要择机编写统一的教材。实践教学与其他各门课程一样,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要按照正常的教学程序和环节,认真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 柯星星. 高校三学期制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4.

[2] 赵玉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三大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2019(10):82-86.

[3] 齐艳霞,曲洪波,赵冰梅.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理论研讨与实践路径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6):155-156.

[4] 曹明. 过程性评价的应用困境及对策[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3):81-84.

[5] 张晓刚. “三学期制”视阀下高校《概论》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维度探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51-155.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殷旭辉

第三篇:浅谈高职院校应如何上好高数课

摘要高等数学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因其在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和科学合理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科目难以取而代之的。高职院校应当把高等数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把传授知识和开阔学生眼界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因其在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和科学合理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科目难以取而代之的。高数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跟大学中的其他课程要掌握的内容相比较的话,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学生的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的几十年如一日,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化,不像其他科目的内容在不断创新。

高等数学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他们本身就有一种恐惧心理。目前高等数学采取的是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可见,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信息不能及时的进行交流和反馈,甚至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这一环节都取消了。目前实施的教学实际上是盲目的,因为教师基本上不了解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认知能力,不能够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在哪里。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活动,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主动性,学生完全受制于教。而高等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就是学生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但是高等数学描述枯燥,缺乏生动的事实例子来说明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吃力。目前的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低,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出身是文科。因此,学习高等数学就更加困难。在高职院校里,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分配到的时间比较少,内容比较少,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这门学科没有足够的重视,要求只要不挂科即可,那么课外时间学生对它的学习态度就可想而知。这样就为数学课堂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没有显著的成效。那么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高数课呢?

1 应当充分重视高等数学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通识课程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情况不尽相同。有些高职院校开设的课时很少,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根本没开高等数学课。有的是认为,高等数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来说,意义不大;有的是感到,现有的教学总课时已经过多,不好再增加一门课;也有的是教师人手不足;还有的则是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其实,究其原因是对开设高等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够。众所周知,数学的发展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经营服务一线的,中、高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更应当把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必修的通识课程。

2 应当将传授数学知识和揭示数学文化本质有机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为大学生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什么?教师应该介绍哪些内容给学生?对此的看法各不相同。现在还没有比较认同的看法,也没有通用的数学教学大纲,实用的教材也较少。根据目前的高等数学教材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一下三类:一类比较侧重系统知识体系的,其内容比较专业,初学高等数学的学生很难看懂,更难理解;另一类是比较侧重数学的实际应用中的,其应用涉及到许多领域的理论知识,应用面太宽,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掌握比较难;还有一类是侧重于介绍数学文化的,虽然有精彩的教学内容,但是知识凌乱,没有完整的体系。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不能达到系统掌握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也很难真正理解所学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面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公共课程,既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点,又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概念,有粗略的认识,并且着力揭示数学中的科学实质和逻辑思维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揭示数学中的科学实质和思维的方法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因此,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应该注重介绍最基础和运用最普遍的高等数学知识点。首先应当介绍研究确定性现象的一元微积分和研究随机现象的概率统计初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在介绍一点比较简要、系统的数学发展史。介绍一些经典数学问题、传统数学分支和当代数学科学的发展,通过史实与例证来揭示数学的科学实质、思想方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等。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了解到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科学实质;既受到形式逻辑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又受到辩证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得学生在今后的一生中,即使忘掉了具体的数学定理和公式,但他们在数学中获得的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下转第17页)(上接第13页)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仍然能帮助他,指导他工作、学习和生活。

3 对高职大学生讲授数学更要注意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明确清楚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然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出适当的,事倍功半的教学方法。同时更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往往有大部分教师习惯于进行严谨、严密的论证,而忽视直观、直觉;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证明不够严谨就不能算是数学课。这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高职院校的数学课,应当针对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地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而侧重于讲解已经有的数学知识点,让他们可以运用到实际中去,把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但是,要说明的是:所谓“尽可能地降低”,并不是“取消”,而是:一要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二是对一些特别重要、并不显然、而又不难证明的命题,应当给出严格的证明,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三是有些内容只需要学生知道是这么回事,并不要求他们完全掌握并能运用。

教师应该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制定自己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尽可能的是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另外,在举例讲授时,应该要注意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适当的穿插一些其他学科方面的例子,还可以适时适当的穿插一些数学家的趣闻趣事,穿插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实例。这样,即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了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学好数学。另外,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向学生揭示高等数学中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部分与整体、确定与随机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转化的条件和途径。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是一个复杂并且重要的课题,是一个需要更多关注的课题。只有充分重视,才能把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广泛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黄秦安,邹慧超.数学的人文精神及其数学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06(4).

[2][加]弗拉第米尔·塔西奇.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朱中华.关于新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问题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6):12-14.

作者:谭宝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福师大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挂牌督学督导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