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类动物的特征

2022-07-25

第一篇:爬行类动物的特征

爬行类动物

爬行类动物--壁虎用气管呼吸吃苍蝇蚊蛾可爬行奔跑攀缘

分布广泛,体形小巧,眼睛大而突出且无法闭和,身体扁平,四肢短小,脚趾上有鳞片用于攀缘天敌有猫和蛇,用蛋繁殖后代

田螺 是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栖息于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集于有微流水之处。田螺届杂食性,摄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茎叶等。田螺喜夜间活动,夜间摄食旺盛。

海豚的生活习性,海豚是在水面换气的海洋动物,每一次换气可在水下维持二三十分钟,当人们在海上看到海豚从水面上跃出时,这是海豚在换气。同时,海豚的栖息地多为浅海,很少游出深海。它们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活动,休息或游玩时,会聚集在靠近沙滩的海湾,捕食时则出现在浅水及多岩石的地方。

蚓 是喜温、喜湿、喜安静、怕光、怕盐、怕单宁味的夜行性环节动物。白天栖息在潮湿、 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栖息深度一般为10~20厘米, 夜晚出来活动觅食。它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 作物秸秆、禽畜粪、瓜果皮,造纸厂、 酿酒厂或面粉厂的废渣以及居民点的生活垃圾为食。特别喜欢吃甜食, 比如腐烂的水果,亦爱吃酸料,但不爱吃苦料和有单宁味的料, 盐料对它有毒害作用。蚯蚓是好气性的低等动物。 对周围环境反应十分敏感,适于生活在15度~25度,湿度在60%~70%,酸碱度PH值为6.5~7.5的疏松土壤中,条件不适时,就会爬出逃走。

松鼠 为典型树栖鼠种,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以树枝、苔薛和羽毛等为构巢物,在树枝间筑巢, 松鼠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取食昆虫及其幼虫、蚁卵、鸟卵及其他动物,但主要食物为落叶松等针叶林的种籽,夏季多取食各种浆果和蘑菇;在食物缺少的情况下,亦吃树的幼芽。日间活动,清晨最活泼,不冬眼,但冬季活动减少,严冬寒冷之际,很少出窝活动,松鼠有贮藏食物的习惯。

第二篇: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小数乘法三)

教材分析

在“包装”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小数的乘法。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二是其中一个乘数是整十数。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如何确定积中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是什么吗?(南美赤道地带的三趾蛞蝓,它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板课题: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它在地面上每分大约爬行2.1米,在树上爬行的速度是地面上的2.15倍。(板书相关的信息)

二、 探索新知

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师对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肯定)

2、出示问题:三趾蛞蝓在树上每分大约爬行多少米? (1)、理解题意,列出式子。

三趾蛞蝓在树上爬行的速度是地面上的2.15倍,即是2.1米的2.15倍,根据小数乘法的意义。求它在树上的爬行速度用乘法计算(2.1×2.15)。

(2)估算。(2.1和2.15都比2多点,所以它们的乘积估计一定比4多一些。) (3)学生独立试算后小组交流“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4)小组汇报并归纳总结。

计算小数乘法时,先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出示问题:三趾蛞蝓在地面上1时大约爬行多少米?

(1)理解题意,尝试列式。(2.1×60)1时=60分,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用乘法计算。 (2)估算。(估计每时大约爬行120米。) (3)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如何处理“0”) (4)小组汇报并归纳总结。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本51页练一练第1题

1、2竖行。

2、在○里填上“>”、“<”、“=”。

0.9×1.1○0.9 0.9×1○0.9 0.9×0.8○0.9 讨论:积与乘数有什么关系?(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小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大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等于1时,积等于另一个乘数。)

3、课本51页练一练第2题。

4、课本51页练一练第3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设计

1、竖式计算。

2.52×1.6

0.36×24

1.8×3.21

60×4.12

3.5×270

1.25×1.6

2、在○里填上“>”、“<”、“=”。

1.5×0.86○1.5

0.87×1.08○0.87 2.34×1○2.34

2.4×0.12○2.4

3、一只梅花鹿高1.46米,一只长颈鹿的高度是它的3.5倍,长颈鹿高多少米?

4、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0.34千米,1分钟能传播多少千米?

*

5、甲乙两数相差189,如果将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与乙数相等。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 附板书设计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小数乘法三)

三趾蛞蝓在地面上每分大约爬行2.1米,在树上爬行的速度是地面上的2.15倍。

(1)三趾蛞蝓在树上每分大约爬行多少米?

(2)三趾蛞蝓在地面上1时大约爬行多少米?

2.1×2.15=4.515(米)

2.1×60=126(米)

第三篇: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教学反思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我在<<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的教学过程中,将情境与体验结合起来,特别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自尝试,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小数乘法的意义、估算及计算方法。

教学一开始,复习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法的内容,为本节课奠定基础,然后创设情境——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三趾蛞蝓,接着学生从情境中发现信息,发现信息比较简单,所以我没有让学生讨论而自己去发现。由此信息学生自然地提出了相关问题。由于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要求学生先列式估算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列竖式做一做,然后同桌两个人相互讨论算法,这时候,学生由情感为起点积极投入了小数乘法的估算及计算的尝试。

第二个问题相对第一个问题较难,我会做为一个难点,重点解决小数乘整十数0的问题。由学生板演到多媒体演示,使整个计算过程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让学生在已经初步掌握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探索小数乘法。引导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获得了大丰收。并有充足的时间去巩固练习、

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题太笼统,没有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在重难点的处理上难点处理不到位。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在备课的过程中没有吃透教材。还有,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课件,没有讲难点在板书在呈现出来。当然,以上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实验中努力改进,我相信有同志的帮助,和领导的支持,我的教学会更加出色。

第四篇:《两栖类与爬行类》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栖类、爬行类的关系。

2、理解两栖类、爬行类适应各自生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2、根据课件知道两栖类、爬行类的身体结构。

3、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两栖类、爬行类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两栖类、爬行类和人类的关系。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两栖类、爬行类适应各自生活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案、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你知道两栖类与爬行类吗?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青蛙生活特点。

1、生活环境: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2、体色:保护色

3、皮肤:裸露;能够分泌粘液

4、运动器官:具有强壮的四肢

5、呼吸: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二、活动二: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1、皮肤表面覆盖有角质鳞片或骨质的甲。

2、用肺呼吸。

3、四肢短小或无四肢爬行。

4、卵生。

5、变温动物。

第五篇: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 蝌蚪用鳃呼吸,青蛙属于两栖动物;稻田、池塘、溪流边的陆地上或水中发现青蛙

2、 青蛙的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青

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指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3、 青蛙用肺呼吸,肺结构简单,不发达。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湿润的皮肤里密

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肺呼吸。

4、 蟾蜍、大鲵又叫娃娃鱼、蝾螈与青蛙一样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

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科辅助呼吸。

5、 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蜥蜴是十分常见的爬行动物

6、 蜥蜴一直都生活在陆地上。蜥蜴的头部后面有颈,它的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在陆地

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7、 蜥蜴只靠肺呼吸

8、 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

9、 龟、鳖、蛇、鳄等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

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0、 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P2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聘用合同解除证明下一篇:培训中心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