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规划全文

2022-10-27

第一篇:田园综合体规划全文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运营条件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布局需要综合全面的考虑。从地域性、生态性出发,满足农业、文旅、地产三个产业的功能需求,从细化的功能片区着手,全面综合地对田园综合体进行规划布局。本文将深度解析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布局要点。

『 田园综合体的多元产业融合 』

田园综合体包括农业、文旅、地产三个产业。

它强调要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并从中受益;在产业内容上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三个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在这三个大的产业基础上进行功能和业态上的细分,可以分为四个产业:核心产业、支撑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

核心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和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休闲活动;

支撑产业:直接支持休闲农产品的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的企业群及金融、媒体等企业; 配套产业: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产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田园地产等; 衍生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产业群。

『 田园综合体的选址要点 』

田园综合体是多元产业的融合,也就决定了其多元的特点,对于其选址,也需要综合考虑,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良好的自然条件:

开发地的自然生态条件要优良,有山、有水、有田,或者兼具其中之二,简言之,自然环境要极致。有山、有水是要求好的环境氛围,便于旅游活动的展开;有田是提供农业生产及农业休闲活动的场所。

2、优越的基础设施:

开发地要有便捷的交通,较好的通达性,完备的环卫、电力等基础设施,满足消费者的度假需求以及休闲农产的生产、研发、销售。

3、较好的经济条件:

开发地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利于休闲农业企业的引进,同时使得当地居民更好更多的参与旅游开发过程,最大化的实现农旅带动效应。

4、其他应考虑因素:

如好的交通区位、巨大的田园乡村旅游消费市场;开发地居民优良的素养、精神风貌及服务意识等等,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业休闲、农业创意、田园休闲度假等项目业态的加载。

『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布局 』

规划布局要点 1

创新性

首先,田园综合体包含多元产业,规划要创新性的满足各个产业的功能要求,让各个产业在规划布局中合理展开;

其次,要从田园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出发,创新合理的布局各个功能片区,以满足日益更新的市场需求。

2、 主题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对于田园综合体亦然,其规划要考虑布局的文化性、主题性;可以从生态、地域文化、风俗民情、地方特色节庆中找寻文化的主题。在文化引领下的规划布局,更能迎合市场及时代的需求。

3、 生态性

任何的旅游开发都离不开生态的基底,生态为先的规划理念也是田园综合体规划要着重考虑的要点之一。

4、 特色性

田园综合体落地在某一个地方,必须要与当地的特色相结合,地方特色性是区别于其他同类型项目业态的最大竞争力。

规划布局手法

1、

产业构成上的规划布局

由于产业的多元性,对于其规划布局的也要针对不同的产业性质及功能需求进行各产业片区的规划布局: 农业产业片区:

农业产业片区是大的田园景观背景区,也是展开农业耕作、农业休闲的承载区。规划布局要做到三件事:

   一是要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的功能要求; 二是要预留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活动空间;

三是要配备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菜园(菜田)空间。

文旅产业片区:

文旅产业片区要考虑功能配搭、规模配搭、空间配搭,以多样的业态规划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加载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打造符合自然生态型的旅游产品以及度假产品的组合。

地产及村舍片区:

尊重原有的村落风貌,打造村落肌理,近似于还原一个“本来”的村子,同时需要布局管理和服务区块,构建完整的村舍服务功能。

2、

功能片区上的规划布局

基于田园综合体多产业融合,可将其在布局上分为不同功能片区,每个片区的规划布局手法会根据不同功能进行区分。

核心景观片区——吸引人气、提升财气的核心田园空间

核心景观片区的规划布局要突出的景观主题,规划主体性景观及特殊的游览方式(线路、节点),给游客带来深刻的印象。

依托观赏型农田、名优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山水风光区等自然景观区,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体会田园乡村休闲农业的魅力。

度假/居住片区——城镇化得以实现的核心承载片区

度假/居住片区,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员聚集,形成人口相对集中片区,以此建设居住组团,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服务配套片区——城镇化的主要功能支撑

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统称为产业配套。与此结合,服务于居住需求的居民,同样需要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公共服务,由此,形成了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

第二篇:田园综合体如何申报及规划要点

今年一号文件里面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加上年中18个省份的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申报的刺激,成为地产界、旅游界、农业界争相宣传追捧的一个概念。

诚然,三农发展,亟需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问题,田园综合体就是比较好的创新模式之一;但是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内涵及其意义还需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才是其试点创新的初心。

一、政策文件:

财政部:《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 财政部:《关于做好2017年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的意见》(财办农〔2017〕71号)

二、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部署与要求,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标,财政部决定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

什么是田园综合体?

为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1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逐步建成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提出有其必然的原因和背景,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承担更多的功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经济增长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步开展,对第

一、二产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质”的方面要求,农业在此大环境下既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又承担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功能。

2、传统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固化,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带动能力及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过程中条件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业园区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变面临较多的困难,瓶颈明显出现。

3、农业供给侧改革,社会资本高度关注农业,综合发展的期望较强

经过十余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各级政策的引导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市场个性化需求分化、市场空间得到拓展,生产供给端各环节的改革需求也日趋紧迫,社会工商资本也开始关注并进入到农业农村领域,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工商资本进入该领域,也期望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 2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二产加工业、三产服务业等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4、“史上最严土地政策”影响下,土地管理的强度越来越大,寻求综合方式解决发展问题

随着经济新常态,国家实施了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的“双控”,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先后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对土地开发的用途管制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的发布,更是将该要求进一步明确,使得发展休闲农业在新增用地指标上面临着较多的条规限制。

四、建设内容

在建设内容上,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将重点抓好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夯实基础,完善生产体系发展条件。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

二是突出特色,打造涉农产业体系发展平台。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是创业创新,培育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动能。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业效益。

四是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生态体系屏障。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保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农业生产残余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五是完善功能,补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短板。通过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六是形成合力,健全优化运行体系建设。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关系,确定合理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五、立项条件

试点立项应功能定位准确,基础条件较优,生态环境友好,政策措施有力,投融资机制明确,带动作用显著,运行管理顺畅。其中,在功能定位上,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在政策措施方面,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举措,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

六、投融资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在投融资机制方面通知明确指出投融资机制要明确。积极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考虑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积极统筹各渠道支农资金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新增债务负担。

七、不予受理的情况

政策也明确提出了不予受理的情况:①未突出以农为本,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与农业未能有机融合,以非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②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④违反国家土地管理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违规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私人庄园会所建设;⑤乡、村举债搞建设;⑥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等情况。

八、、扶持政策 4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18个试点省份

按照三年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2017年,财政部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每个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1—2个。如建设成效较好,符合政策要求,今后可逐步纳入国家级试点范围。

九、资金支持

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在不违反农村综合改革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试点项目资金和项目管理具体政策由地方自行研究确定。同时,各试点省份、县级财政部门要统筹使用好现有各项涉农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采取资金整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开展试点项目建设。经财政部年度考核评价合格后,试点项目可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对试点效果不理想的项目将不再安排资金支持。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第三篇:特色田园乡村:乡村复兴的江苏思考(附行动计划全文)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2017年6月20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计划在"十三五"时期,省级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100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的总体目标及实施步骤。明确提出了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创建程序和运作模式,以及特色田园乡村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6月28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随后印发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公布了首批试点地区和试点村庄候选名单。

据悉,江苏省城镇化率已达67.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三分之二,即将进入城镇化稳定发展期。在这一关键节点,江苏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将乡村复兴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提出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规律、契合实际的乡村发展与复兴的新路子,使“繁华都市”与“田园乡村”交相辉映。

绿维通过对江苏省关于特色田园乡村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重新梳理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并创新性提出了特色田园乡村的五大建设要点。

一、解读特色田园乡村

(一)阐述特色田园乡村

特色田园乡村由特色、田园、乡村三部分组成,其目标是是打造“三农”发展新载体,培育职业农民,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增效,最终实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

1、“特色”即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体现的是竞争力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特色资源,走多元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其中特色产业是基础、特色生态是重点、特色文化是内核。历史经验表明,农村的衰落、农民的外流很大程度上源于产业不振、经济不兴,所以必须把产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同时,“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必须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塑造与城市不同的特色农村生态景观;而乡村蕴含着社会经济变迁中的一切基因,是文化传承最大的载体,必须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重构承载乡愁记忆、充满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

2、“田园”即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呈现的是意境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世人描述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被传诵至今,就是因为写出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乡村最美的、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其田园意境。乡村和城市要

各美其美,就要遵循发展规律,尊重农村习俗,坚持走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子,着力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

通过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保护山水基底、历史肌理、空间形态,协调乡村建筑、田园景观、自然风光,重塑和谐共融的人地关系,在江苏大地上留住世外桃源式的乡村,延续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

3、“乡村”即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凸显的是可持续

乡村不但要美丽,而且要宜居,更要有活力,只有这三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乡村建设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现在,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乡村被小城镇掏空,小城镇又被中小城市边缘化,中小城市则在大城市面前失去了聚集优势资源的能力。乡村出现“空心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镇和乡村之间未能实现均衡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差距比较大,乡村失去吸引力,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

特色田园乡村不同于一般乡村旅游之处在于:以农业为基础特色产业,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尊重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传统建筑和肌理,乡土建筑材料新建建筑与乡村环境相适应;以职业农民扎根为主要目标,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提高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重点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切实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集聚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挖掘乡村和村民的潜力,形成资金合力和机制合力,增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形成增长动力机制。

(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1、科学规划设计:突出规划引领,抓好整体设计,坚持“多规合一”,确保规划和方案充分体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核心理念,确保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2、培育发展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完善涉农产业体系,利用“生态+”、“互联网+”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

3、保护生态环境:尊重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传统建筑,注重乡村的提升和复兴,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

4、彰显文化特色: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乡村传统肌理、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传承乡土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

5、改善公共服务:改善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每个乡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识标牌,提升特色田园乡村品牌形象。

6、增强乡村活力:立足生态人文资源优势,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富农为主线,以职业农民扎根为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焕发乡村经济发展新活力。

二、特色田园乡村五大建设要点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特色资源,走多元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其中特色产业是基础、特色生态是重点、特色文化是内核。历史经验表明,农村的衰落、农民的外流很大程度上源于产业不振、经济不兴,所以必须把产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同时,“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必须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塑造与城市不同的特色农村生态景观;而乡村蕴含着社会经济变迁中的一切基因,是文化传承最大的载体,必须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重构承载乡愁记忆、充满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

1.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和增强乡村吸引力、竞争力。

2.尊重乡村特色田园景观与文化:尊重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传统建筑,特别是要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3.突出以农为本:打造“三农”发展的新载体,培育职业农民,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增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4.以产权为核心进行新土改:深入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新土改”,“唤醒”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农村资产资源,把“休眠”的资产变成财富的“源泉”。 5.多规合一引领建设:空间、生态、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都将同步考虑、相互衔接、有机融合、能够落地,并充分体现乡村特色。

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城乡建设和“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夯实“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两聚一高”新实践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提出如下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

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集地,还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和功能。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乡村建设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公共服务得到加强,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全方位拓宽,农村社会治理取得良好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乡村仍然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乡村面临着资源外流、活力不足、公共服务短缺、人口老化和空心化、乡土特色受到冲击破坏等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遵循发展规律,坚持走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子,努力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加快实现乡村的发展与复兴,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互促共进。各地各部门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充分认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两聚一高”新实践在“三农”工作上的有效抓手,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作为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的新载体,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扎实推进。

二、总体思路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江苏乡村实际,对现有农村建设发展相关项目进行整合升级,并与国家实施的有关重点工作相衔接,进一步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统筹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展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现实模样。

三、基本原则

(一)规划引领,协调联动。坚持“多规合一”,高起点做好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特色产业规划,严格规划管控,分期分批推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引导,统筹涉农政策、项目和资金,协同各方力量,重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形成工作合力和内生动力。

(二)把准方向,科学推进。注重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传统肌理的尊重和保护、老庄台的提升和复兴,避免全新重建、大拆大建。注重以农为本,推动职业农民扎根、特色农业发展,保障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避免仅仅成为观光休闲的景点。注重集聚现有资源要素,挖掘乡村和村民潜力,同时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避免简单地成为商业开发项目。

(三)整合聚焦,重点支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聚焦特色田园乡村聚合使用。适用农村改革发展的试验项目和能够推广的试验成果,聚焦特色田园乡村先行先试。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聚焦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引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特色田园乡村先行一步。

(四)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采取上下结合、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主体积极性高、工作基础好、规划有亮点、方案切实可行的地区,开展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多样化的成果。通过试点工作的摸索和总结,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案,以点带面、串点组团、连线成片、有序推进。

四、目标步骤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省级规划建设和重点培育100个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并以此带动全省各地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具体目标是:

1﹒生态优。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和改善,田园景观得到有效挖掘和充分彰显,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环境。

2﹒村庄美。村落与环境有机相融,保持传统肌理和格局,村庄尺度适宜,建筑风貌协调,地域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3﹒产业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农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经营体系不断健全,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大幅提高。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升级版,形成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

4﹒农民富。产业富民、创业富民效应进一步凸显,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农民在挖掘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实现增收。

5﹒集体强。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活力充分激发,收入来源持续稳定,乡村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

6﹒乡风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民自治、干群融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

(二)实施步骤

1﹒试点示范阶段(2017-2018年)。在苏南、苏中、苏北各选择1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开展不少于5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侧重于县域的工作推进和机制创新;在全省选择5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开展相对集聚的3个左右特色田园乡

村建设试点,侧重于试点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在全省选择10个左右村庄,通过田园、产业、文化、环境等的联动塑造,培育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范例村庄”,形成“3县、5团、10个点”即“351”的格局,首批试点村庄总数40个左右。省对试点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2﹒试点深化和面上推动阶段(2018-2020年)。在试点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完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关标准,组织各地按照标准指引、有序引导、政策聚焦、循序渐进的要求,深入推进试点,开展面上创建,形成一批体现江苏特色、代表江苏水平的特色田园乡村。

五、重点任务

(一)科学规划设计。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实现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做好重要节点空间、公共空间、建筑和景观的详细设计,发挥乡村建设技能型人才作用,用好乡土建设材料,彰显田园乡村特色风貌。梳理提炼传统民居元素,借鉴传统乡村营建智慧,确保新建农房和建筑与村庄环境相适应,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二)培育发展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有优势、有潜力、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竞争力的农业地理标志品牌。完善涉农产业体系,利用“生态+”“互联网+”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职业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生产服务中心,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

(三)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保护、修复、提升乡村自然环境,促进“山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管控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农业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施农村河道疏浚、驳岸整治,加强村庄垃圾、污水等生活污染治理,着力营造优美和谐的田园景观。

(四)彰显文化特色。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延续乡村和自然有机融合的空间关系,保护农业开敞空间、乡村传统肌理、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传承乡土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培养乡村技能人才。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文化生活,繁荣乡村文化。

(五)改善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要求,推动义务教育、健康养老、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布局合理、质量相近、方便可达性大致相同。坚持问题导向,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适当增加旅游、休闲、停车等服务设施,同时建立科学管理、持续运营的新机制,努力满足乡村发展需要。

(六)增强乡村活力。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将财政项目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增强和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真正让农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成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载体建设,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村

组干部、合作组织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自主创业,吸引高校毕业生、城镇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下乡返乡创业。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促进乡村社会全面进步。

六、创建程序和运作模式

(一)创建程序

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采取地方自愿申报基础上的“创建制”。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程序:

1﹒自愿申报。各地可选择本区域内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村庄,申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各设区市政府会同县(市、区)向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创建材料,并组织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和规划设计方案。

2﹒分批审核。坚持统分结合、分批审核,先分别由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进行初审,再由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组织联审,报联席会议确定创建名单。

3﹒考核验收。对达到相关创建标准要求的,由省级组织验收。

4﹒命名奖励。对通过验收的予以命名并给予资金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二)运作模式

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参与”的原则,采取“综合营建”的模式联动推进。政府负责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强引导和服务,在政策支持、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特色产业培育、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在尊重村民意见和选择的基础上,引导村民主动投身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项目实施、维护和长效管理中来,并实现收益分配、就近就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在取得村民和村委会支持并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参与整体策划、详细设计、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机制。省政府建立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试点示范和面上创建的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及时研究解决重要问题。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委研究室、省委农工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委、水利厅、文化厅、金融办、旅游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各相关部门按照“渠道不变、统一安排、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定期交流情况,加强会商研究,统筹协调推进。各市、县(市、区)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细化职责分工,加大统筹推进力度。

(二)着力深化改革。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根据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抓紧研究提出相应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案,通过改革激发乡村建设发展的动力活力。对方向明确、实践有基础、认识比较一致的改革,要在特色田园乡村加快推进、率先突破;对目标明确、取得共识但具体办法还需要完善的改革,要在特色田园乡村安排试点、积累经验;对认识上仍有争议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可在特色田园乡村一定范围内先行先试、趟出路子。国家下达我省的改革试点项目,要优先安排到特色田园乡村;兄弟省市率先开展的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要鼓励特色田园乡村充分借鉴、及时跟进。

(三)加大投入力度。调整优化省现有相关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构,在符合项目资金用途和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倾斜支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对村庄环境改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资金进行整合,集中用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改厕、村级一事一议奖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库区移民、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农村公路等专项,切块用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管护、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配套、农桥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等专项,优先用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各地要拓宽乡村集体增收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严禁新增村级债务。

(四)加强用地保障。各地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要符合镇村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挖掘潜力用好存量土地,在县域内城乡、乡镇之间以及同一乡镇范围内统筹利用,做到集约节约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兴办符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产业规划的企业,鼓励盘活利用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和空闲农房。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先行办理供地手续,优先安排供地。

(五)完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金融信贷支持进行系统化设计,优先配置信贷资源,放宽乡村建设项目准入条件,通过产业链融资、特色抵质押贷款、信贷工厂等方式,在特色田园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微企业发展、农业现代产业化项目等方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依法依规利用PPP、众筹、“互联网+”、专项建设资金、发行债券等新型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在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登记、流转制度和交易市场基础上,探索设立镇村国有资本、集体资产主导的资产管理公司,建立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评估、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开展乡村集体用房、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特色经营农户、农村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发展。完善镇村两级银行机构物理网点和保险机构服务网络,优化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功能,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六)强化技术支撑。制定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编制技术导则。省建立专家咨询和技术指导制度,组织熟悉乡村情况、热心乡村建设的大院大所和专家学者、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志愿者等,参与各地特色田园乡村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试点示范阶段,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实行定人定点全过程跟踪,同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总结推广典型范例和经验做法。

(七)营造良好氛围。积极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宣传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切实把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

部门、社会各界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把各方资源和力量凝聚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来。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研究,亲自部署推动,把握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内涵、方向和路径,始终保持历史的耐心、发展的定力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严格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科学考核评价,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不断取得实效。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2017年6月20日印发

第四篇:田园综合体项目情况

坡头镇田园综合体项目基本情况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财政部分别出台政策措施,在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推行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工作。

坡头镇位于济源市南部,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项目所在地,处于洛阳、济源交接地带,是郑汴洛、豫晋陕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节点。镇区位于全镇东部黄河河谷,北接丘陵山地,南临碧波万顷的西霞湖,是黄河中下游为数不多的滨河城镇,整个城镇呈现“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水城风情。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拥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管网等基础设施,二广、连霍、济阳、济运高速分列四周,交通便捷。

全镇总面积137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济源市城市副中心”、小浪底北岸新区省级旅游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是济源市“十三五”规划和“全域旅游”规划的重点区域。围绕“全域旅游”、建设“文化旅游名镇、生态宜居新镇”目标,坡头镇规划了“一轴一带三河三区 ”农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即:济坡路两侧现代休闲农业发展轴,小浪底专用线黄河北岸黄金旅游带,横贯东西;天女河生态文化游、大沟河观光农业游、大柴河文化湿地游,中心旅游综合服务区、小浪底风景名胜区、连地旅游度假区,构建大旅游大开发格局。

坡头镇田园综合体项目选址在:济坡路两侧现代休闲农业发展轴北端,涵盖狄沟、郝山、栗树沟三村。该区域距离济源市区8公里,是有名的蔬菜制种基地,山水沟壑,条件优越,是建设踏青赏花、休闲采摘、静心垂钓、水上娱乐、文化娱乐、农家餐饮、乡村农活体验等田园综合体项目的良好区域。

狄沟村位于坡头镇最北端,小浪底专用线从北向南进入坡头镇的第一村,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共有6个居民组,125户535人,耕地800余亩。

郝山村位于狄沟村西侧,全村面积3. 8平方公里,共有4个居民组。正在施工建设的“郝山印象” 现代观光农业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对寺河水库及周边区域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内容涵盖仿古街风景区、花海区、爱国主义教育景区、历史人文风景区、郝山庄风景区、玉带湖风景区、梯田风景区、生态农业风景区等8大风景名胜景区,着力打造自然风光与休闲旅游相融合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区。截止目前,完成道路绿化硬化8公里,栽植苗木2.3万余株,发展制种产业300余亩,观赏及油用牡丹200亩,护坡护岸及停车场建设完成,芍药牡丹园、全面健身步道建成投用,并成功举办“济源市全民健身郝山健步走”等大型休闲娱乐活动,民俗村改造与窑洞宾馆建设正在推进。

栗树沟位于坡头镇北部浅山区,全村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10个居民组,180户688人,全村蔬菜制种600余亩。栗树沟仰韶文化遗址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投资2.6亿元实施的大型农文旅项目栗香农庄项目,立足“仰韶文化”挖掘与白狄古城开发,围绕生态农业、特色养殖、有机采摘、水上旅游四大主题,主要发展孔雀观赏、户外拓展、水上游乐、果蔬采摘、特色餐饮和仰韶文化体验等,旨在建设人文底蕴与现代气息并重的复合型产业园。目前已建成有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孔雀园,有孔雀3000多只,火鸡与珍珠鸡各上百只;有全省落差最大的滑草滑道4条滑道;水上娱乐区有游船10条;卡丁车赛场有赛车10余辆;休闲观光园、垂钓水库、户外拓展基地、果蔬采摘园、特色餐饮、真人CS基地、儿童游乐场、窑洞宾馆、民俗村改造等项目正在建设。

可享受的政策:

1、田园综合体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后,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指出,要按照“3+1+X”的品牌培育体系,在面上继续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在点上继续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线上重点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介。要继续加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工作,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等品牌创建。

2、为支持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财政部、农业部、农发行联合下发了《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政策性金融支持通知》。

3、坡头镇是国家重点镇和济源市“一区一轴二核二带”战略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域,也是河南省旅游局首个批复的旅游度假区--小浪底北岸新区的核心区域,在项目融资、基础设施申报等具有优势,坡头镇将优先为田园综合体项目进行设施配套

4、济源市正在开展“全域旅游”城市创建,制定出来了一系列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田园综合体项目必将成为奖励扶持的重点项目。

第五篇: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基本内涵及建设意义,《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报告(2017)》

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基本内涵及建设意义,《田园综合体

发展研究报告(2017)》

在现阶段经济新常态下,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诉求,传统的农业、农村条块发展思维已经无法奏效;单纯的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统筹开发等要求。

今年一号文件里面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加上年中18个省份的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申报的刺激,成为地产界、旅游界、农业界争相宣传追捧的一个概念,尤其是培训机构,就像抓住了一根万能的药方,包治百病……

诚然,三农发展,亟需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问题,田园综合体就是比较好的创新模式之一;但是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内涵及其意义还需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才是其试点创新的初心。 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

注:本文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中国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报告2017》的一部分,该报告已发布,敬请关注CAUAP微信公众号。

刍议田园综合体发展背景、内涵及意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建设,即“三区、三园和一体”。“三区、三园和一体”建设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并集聚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中“一体”即田园综合体,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提出有其必然的原因和背景,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以下几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承担更多的功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经济增长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步开展,对第

一、二产业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质”的方面要求,农业在此大环境下既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又承担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功能。传统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固化,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科技带动能力及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过程中条件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业园区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变面临较多的困难,瓶颈明显出现。 农业供给侧改革,社会资本高度关注农业,综合发展的期望较强

经过十余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各级政策的引导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市场个性化需求分化、市场空间得到拓展,生产供给端各环节的改革需求也日趋紧迫,社会工商资本也开始关注并进入到农业农村领域,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工商资本进入该领域,也期望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从事农业生产之外的二产加工业、三产服务业等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

“史上最严土地政策”影响下,土地管理的强度越来越大,寻求综合方式解决发展问题

随着经济新常态,国家实施了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的“双控”,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先后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对土地开发的用途管制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的发布,更是将该要求进一步明确,使得发展休闲农业在新增用地指标上面临着较多的条规限制。综上所述,现阶段,传统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思路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统筹开发等要求,亟需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问题,田园综合体就是比较好的创新模式之一。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内涵继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后,多方都对此进行了解读。

从其内涵和外延上来看,田园综合体并不是一个新词,它是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从业态上来看,是“农业+文创+新农村”的综合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驱动,以原住民、新住民和游客等几类人群为主形成的新型社区群落。而纵观农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就不难看出,田园综合体并非凭空产生,是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等发展历程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重客观需求而提出的,有其现实背景。纵观农业园区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就不难看出,田园综合体与农业综合体、农旅综合体等概念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并非“横空出世”的全新概念,至于叫农业综合体还是田园综合体还是农业经济综合体,只是角度不同,本质内涵是一样的。农业综合体农业综合体最早是由陈剑平院士在2012年11月3日农民日报上发表的《农业综合体: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首次提出的。它是在借鉴城市综合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载体形式,通过农村

一、

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并逐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农业综合体的基本内涵是以农业为主导,以科技支撑和文化创意为两翼,融合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科普会展、教育培训、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多个相关产业,构建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它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对长期以来农业园区实践的不断总结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概念,既脱胎于农业园区,又高于农业园区,可以说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与农业综合体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田园综合体更多的是从地域空间开发和农村发展角度提出的对乡村资源的合理性开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地域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是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建设主体,以农业和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三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地域经济综合体。

因此,从农业规划和科技推广工作者视角看,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集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农业科技体系的支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化、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的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复合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六次产业”创新理念的一种新体现。区别与联系从与农业综合体的区别及联系上看,田园综合体是基于乡村地域空间的概念,农业综合体是基于产业思维的概念,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体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多产业、多功能、多业态并存,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随着产业融合深入发展,关系层面加强,经济交融,跟区域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动性;这是经济综合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旅游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是一个概念。从三农角度来说,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农业综合体还是田园综合体,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视角不同,分量和侧重点有所差异而已,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综合体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近两年比较受关注的农业特色小镇、农业公园等,就是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美丽村镇建设而发展起来的田园综合体的新模式、新探索。

田园综合体的出现,是伴随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休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创+新农村”开发的新模式,具有功能复合性、开发园区化和主体多元化三个特征。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大势所趋,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发展到较为发达新阶段的产物,是中国农业新跨越的创新载体,其重要意义可归结为3个方面。具体内容,请关注【中农富通】微信公众号,小编将在明天的文章中为大家介绍。田园综合体的特征功能复合性

产业经济结构多元化,由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从单一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升级,从传统住宅到田园体验度假、养老养生等为一体的休闲综合地产的土地开发模式升级。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将现代农业生产空间、居民生活空间、游客游憩空间、生态涵养发展空间等功能版块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田园综合体。而现代农业无疑是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 开发园区化

田园综合体作为原住民、新移民、游客的共同活动空间,在充分考虑原住民的收入持续增收的同时,还要保证外来客群源源不断的输入,既要有相对完善的内外部交通条件,又要有充裕的开发空间和有吸引力的田园景观和文化等。田园综合体做成的方式、选址方式、产业之间关联度、项目内容如何共存、要有并行;运营模式、物质循环、产品关联度、品牌形象都需要考虑。 主体多元化

田园综合体的出发点是主张以一种可以让企业参与、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创新城乡发展,促进产业加速变革、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重塑中国乡村的美丽田园、美丽小镇。一方面强调跟原住民的合作,坚持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农民合作社利用其与农民天然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不仅参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还能享受现代农业产业效益、资产收益的增长等。另一方面强调城乡互动,秉持开放、共建思维,着力解决“原来的人”、“新来的人”、“偶尔会来的人”等几类人群的需求。近年来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热情正盛,而田园综合体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游升级的高端发展模式,更多体现的是农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是将农业链条做深、做透,未来还会将发展进一步拓宽至科技、健康、物流等更多维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农业+园区”的田园综合体模式将会大放异彩。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意义田园综合体的出现,是伴随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休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创+新农村”开发的新模式,是一种大势所趋,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发展到较为发达新阶段的产物,是中国农业新跨越的创新载体,其重要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田园综合体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器”

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整合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土地开发模式田园综合体保障增量、激活存量,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用地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 创新融资模式

田园综合体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和社区建设中的钱从哪儿来和怎么来的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都要有经济目标,工商资本需要盈利、农民需要增收、财政需要税收、GDP需要提高,多主体利益诉求决定了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同时又需要考虑各路资金的介入方式与占比,比如政府做撬动资金,企业做投资主体,银行给贷款融资,第三方融资担保,农民土地产权入股等等,这样就形成田园综合体开发的“资本复合体”。田园综合体需要整合社会资本,激活市场活力,但要坚持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地位,防止外来资本对农村资产的侵占。 增强科技支撑

科技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同时还是品质田园生活、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全面渗透、支撑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方方面面。为降低资源和环境压力,秉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技手段增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撑,构建农居循环社区,在确保产业发展、农业增收的条件下,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居住和观光游憩环境。

在田园综合体里面,科技要素的关键作用已经由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力提升的促进剂,转变为产业融合的粘合剂,这是科技地位本质性改变的地方。传统的科技是促进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现代的科技是能够促进业态效率提升和业态融合,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更能促进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的出发点和要素作用已经发生了改变。 促进区域经济主体的利益联结

通过田园综合体模式,解决几大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政企银社研等不同主体。以往的农业园区只能解决其中2~3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现在通过复合体的利益共享模式结构,将关系完全捆绑融合到一起。 田园综合体是产业价值的“放大器”

田园综合体模式强调其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的综合价值,包括农业生产交易、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田园娱乐体验、田园生态享乐居住等复合功能。田园综合体和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农业生产是发展的基础,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旅游产业需要与农业相融合,才能建设具有田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园区;休闲体验、旅游度假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从而形成以田园风貌为基底并融合了现代都市时尚元素的田园社区。

田园综合体做的是现代农业、加工体验、休闲旅游、宜居度假,并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动力,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连带产业、人居环境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得到完美的统一。

田园综合体还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交响曲”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关键地位会不断变化;采用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生产要素及其余产业的关系更加重要,所以问题必须从生产力要素的问题转向生产关系的问题。自十六大以来逐步确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然而这种城市带动乡村、乡村城市化等模式,背后隐含着的主导思路依旧是城市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乡村的本体地位、能动作用往往处于次要位置。

田园综合体,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让城市与乡村各自都能发挥其独特禀赋,实现和谐发展。它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的空间实体,其核心价值是满足人回归乡土的需求,让城市人流、信息流、物质流真正做到反哺乡村,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出发,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分隔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而田园综合体正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乡村振兴新格局的重要载体。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白春明,尹衍雨,王柟。

2017年11月10日-11日,由河北省南和县人民政府、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局、北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同期召开国际现代农业展览会,并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报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育艺术节活动方案下一篇:体育实践课教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