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023-03-14

第一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2)权威阶段 (6~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3)可逆阶段(8~10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篇:第二章 第三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皮亚杰认为理解和解释游戏应当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2皮亚杰认为:游戏的认知本质是什么? 3皮亚杰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在于什么?

4在皮亚杰看来,什么是“同化”?什么是“顺应”?幼儿如何通过这两种活动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幼儿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这种不平衡有哪两种情况? 5用皮亚杰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关系的原理,解释他关于游戏的特征的理论。 6皮亚杰是如何在游戏的动机中找到游戏的功能的? 7皮亚杰的“机能练习”理论。 8皮亚杰的儿童游戏发展阶段。 9皮亚杰的关于儿童游戏的类型说。 10练习性游戏包括什么?有哪些特点?

11什么是象征性游戏?与练习性游戏有哪些不同?

12象征性游戏的表征结构里,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3象征性游戏在幼儿什么时候出现,原因是什么?对幼儿有哪些作用? 14什么是规则游戏?

15分析皮亚杰用儿童认知发展作为说明游戏发生发展的原因。 16皮亚杰“感知运动时”游戏的发生发展是什么样的?

17皮亚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游戏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分为几个阶段?原因是什么?皮亚杰以自我为中心的表征活动的第二阶段时,象征性游戏进入“下降期”,何谓“下降”,有哪些特点?117—118p 18皮亚杰认为以嬉戏性为特征的象征性游戏随年龄下降的原因有哪三个?118p 19皮亚杰游戏理论有哪些贡献,试做评价。118—119p

第三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2009-10-01 19:55:36 转载标签 发展心理学皮亚杰认知发展教育 分类 学习资料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

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

6、7岁

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

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第四篇:皮亚杰认知理论

1、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⑴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出相同的重复反应;⑵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⑶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邵瑞珍,1990年)。

2.顺化(accommodation)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

显然,从整体而言,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就谈不上发展。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的连续性和把新的要素整合到这些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化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换言之,不存在纯粹的同化。当然,如果没有与顺化相对应的同化,也就没有顺化可言。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化过程来说明认识,旨在表明这样的观点: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化。认识既是认知图式顺化于外物,又是外物同化于认知图式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李丹,1987年)。 他认为,心理运演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运演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内化的动作是相对于使用实物的外显动作而言的。例如,达到运演水平的儿童不用做把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这一实际动作,也能在头脑里想象出这一动作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第二,运演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例如,儿童能够设想:向西走10步,再回头向东走10步,自己的位置不变。

第三,运演具有守恒性。运演是以某种守恒性或不变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事实上,运演的可逆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儿童能够想象到在转换过程中并非一切都变了,即知道自己会回到原地。所以,运演的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某种内容的守恒,可逆性就失却了依附。同时,守恒性是通过可逆性而获得的。正是由于运演的可逆性,才使人们对运演过程中某些不变的因素有清晰的认识。

第四,运演不是孤立存在的。可逆性与守恒性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这一点。皮亚杰认为,任何单独的内化动作都不是运演,各种内化动作必然是相互蕴含,并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一种整体结构(李丹,1990年)。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亚杰,1981年)。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2.前运演阶段

儿童从2-7岁左右,处于前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正是由于这种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但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例如,唯有当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朝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所以,在这个时期,儿童还没有运演的可逆性,因而也没有守恒性。

3.具体运演阶段

儿童约在7-12岁时,处于具体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7-8岁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演性质。换言之,他们已具有运演的知识(operative knowledge),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一些排球中间。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推理,这是同一只足球,物体不会因为改变地点而变化大小,因此这只足球不会比在篮球中时更大些。就一般而言,运演的知识是考虑事物如何从它们原来的样子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而图型的知识只考虑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中物体的静止状态。在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演阶段

儿童在12 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演。形式运演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而且,儿童在这时已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它东西。

皮亚杰在概括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时强调,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虽因各人智慧程度或社会环境不同可能会有差异,但各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会变。而且,各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它们之间不能彼此互换(皮亚杰,1980年)。

施教。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个体认知方式而非年龄为标准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速率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并不是同样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就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材

所谓运算是一种心理动作,儿童在心理进行可逆或补偿的动作,并不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皮亚杰认为守恒并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儿童自然而然掌握的,当儿童对事物的不同方面开始注意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时,是将达到守恒的关键期。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

是相同的。

 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但这与自私自利无关。例如两个男孩要给妈妈选生日礼物,三岁半的小男孩选了一辆玩具车送给妈妈,这并不表明他自私,只是说明他还不明白妈妈的兴趣可能与他不一样。而七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首饰,说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能站在

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第五篇: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观 教案(共)

一、授课题目 第二章 学生心理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要求理解和掌握,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学会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和四个阶段的阶段特征 难点:认知发展的机制的相关概念:图式、同化、顺应;

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过程(共两个课时) 导课:

由“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是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学生在大一时已学过)这一问题来导入本章(并对本章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做个简单的介绍)。 思考: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有哪些?(我们一般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性两方面来论述。)

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伴随着大脑生长和成熟的智慧的成长过程,涉及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变化。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很多丰富的理论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1、皮亚杰简介

瑞士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开创了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

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认知的来源)

3、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循环往复,逐渐发展的过程。

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难点,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使用举例法)

图式: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即“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举例:行为模式、思维模式) 先天性的图式有(例:吸吮)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适应机能主要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就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举例)

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举例) 平衡作用:既有图式能同化新讯息时,心理感到平衡,否则则会产生失衡,驱使个体改变原有的图式(即顺应)。顺应历程的发生乃是心理失衡的结果,顺应历程发生后,个体心理状态又恢复平衡。

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从不平衡状态到平衡状态,涉及到同化作用和顺应的一连串历程。

4、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重要特征(重点,通过例子理解各种特征)

(1)感知运动阶段:通过动作主要是手和嘴来认知世界;

客体永恒性;(举例)

有意识、有目的的反应出现;

(2)前运算阶段:儿童不再依赖感知或动作进行思考,而是拥有了符号功能,开始用语言或表象来表征事件与物体,思维更加符号化与象征化,但还不具有运算思维的能力。皮亚杰对前运算儿童思维特点的描述也主要集中在其思维的局限与不足上。 符号功能,泛灵论,自我中心主,思维的不可逆性、集中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符号功能是这一阶段认知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可以运用内部的心理运算解决问题,即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但必须依赖实物或直观形象的支持才能进行逻辑推理,不能进行纯符号运算,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分类(类包含),排序,集群,思维的可逆性、去集中化,获得物体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可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

假设性思维,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

英海尔德和皮亚杰(1958)做了一个钟摆实验以检验青少年的科学推理能力。研究者给出不同长度的绳子、不同重量的砝码,任务是找出影响钟摆摆动速度的因素。

5、四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顺序性、连续性、个体差异性

6、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生理基础,提供了可能性

练习和经验(物理环境):物理经验;逻辑-数理经验(皮亚杰: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

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教育、学习、语言);起加速和延缓作用。

平衡化: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

作业:思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板书:

课后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聘用艺术指导合同范本下一篇:平语近人人才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