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学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教学生学范文

教学生学

让教学生成不期而遇

教学不可能是滴水不漏的,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事前难以预料的事情,但如果能及时地捕捉这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地抓取,并巧妙引导,往往会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下面是我在高二教学《苯酚性质》一课时发生的课堂情景。

教学案例片段回放:苯酚性质教学中的生成

苯酚性质预设的教学程序是:先进行苯酚的溶解性实验,说明苯酚在冷水中溶解度不大,在65°以上可以与水任意比互溶,但常温下易溶于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中。因此如果不慎将有毒的苯酚沾在皮肤上,必须立即用酒精擦拭。通过实验方法进行苯酚的酸性学习,理解苯酚钠与碳酸反应的产物。

上课时,我在进行溶解性实验演示时由于当时没注意胶头滴管的胶头已被腐蚀,少量苯酚滴在了手上,心里有一丝惊慌,心想不好,苯酚有毒,得马上处理,随即我将棉花团溅上酒精擦拭。这时一位学生冷不丁的问了句:老师你在干吗?被学生这么一提醒,我马上反应过来,心中把原先预设的教学程序进行了修改,随即我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用酒精擦拭而不用水? 【学生】苯酚易溶于酒精中,而不易溶解在水中。 (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苯酚的溶解性大小了,看来教师已没有必要再通过实验说明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中用实验验证苯酚的溶解度已经被这个意外给一笔带过了)

【教师】在盛有少量的苯酚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得到苯酚的浊夜。 【教师】能使苯酚的浊夜变澄清吗?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请根据下面要求进行讨论。

不加任何试剂;物理法;化学法 (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课堂气氛瞬间变得活跃起来) 【学生甲】加热法,书上说苯酚在65°以上与水任意比互溶 【学生乙】继续加水可使之变澄清 【学生丙】向浊夜中加酒精„„

【实验验证】这些同学提出的方法一一用实验得到了验证。 【教师】上述所用的方法均是物理方法,有没有通过化学方法使浊夜变澄清的? (学生阅书寻找,讨论思考) 【学生丁】书上说苯酚有弱酸性,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的苯酚钠是钠盐是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水,从而溶液变澄清。 【教师】答得非常好。还有吗?

【学生戊】可不可以加钠?(浊夜中有水,被同学否定了,但苯酚与钠能反应) 【学生己】加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可以吗?

【实验验证】加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可以使浊夜变澄清,但加碳酸氢钠溶液则不行。

(我本来担心如何向学生解释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却比碳酸氢根强?现在却轻而易举地用实验现象解决了,事实胜于任何雄辩。“意外”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一种发自内心,主动的、积极地互动教学,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

一堂40分钟的课很快过去,因为课堂中我的一个小意外,改变了我整堂课教学流程,从原先按照教材的知识体系的知识讲授加实验验证的模式变成首先呈现某个化学现象,然后让学生解释这个现象,并改变这个现象,在我问题的层层铺设中,不断用实验去解决问题,取得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面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使之变成有利于课堂的教学生成,要能捕捉住这些动态生成,我简陋的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动态生成之源

课堂首先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热爱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的自由和安全感,这样易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提出问题的勇气。形成经常提问的习惯,还要创造情景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根据动机理论,学生学习首先要有需要,为了满足需要才会有内驱力以至于行动。而学生的需要是靠诱因激发的,教师创设冲突或矛盾的情境是诱因,能激发学生想舒缓矛盾的需要,这样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并且产生想解决矛盾的内驱力。此外,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经常预习和多种形式的自我反思的习惯,既能不断提高问问题的水平和价值,又能激发出更多的问题产生,使知识主动构建,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批判性与发散性也可得到有效提升。

2、教师角色的合理定位是动态生成之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作为组织者,将不同学生的思维和各节点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穿针引线,“编织”达成教学目标,促进课堂动态生成。教师作为引导者,是知识构建的引路人,而不是培养思维能力的牵引者,要适时、适度和适法。教师作为合作者,要淡化权威,有效地组织教学,同学生一起成长,平等参与学生的活动,做“平等中的首席”,师生是知识构建的“共同体”,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成为教学资源的共同实施者和开发者。

3、对生成资源的有效把握是动态生成之基

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不能因为生成的不确定性而信马由缰地开展教学活动待其生成。教师要对生活中的素材、教学实验的缺陷或意外、学生的质疑或错误等资源有很强的判断能力,需深入挖掘、甄别,符合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促其生成。要避免全盘拿来,把知识讲的太深、延伸太广,学生听的如云似梦、百思不得其解,这样会适得其反,认为化学抽象难懂,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习效果低效。

4、给动态生成以时间和空间是动态生成之实

由于课堂是真实的、具体的、灵动的,教学进程是复杂多变的。有的生成性资源学生很快会“顿悟”,但不是所有的课堂都是这样的。如果硬“赶”着把优秀学生的学习感悟强加给全体学生;或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过多亦步亦趋、循循善诱地启发;或教师越俎代庖,硬“赶”着把自己的教学感悟传递给学生,代替学生自己的感悟,让学生快速得出结论,其实质都是让“赶”误在不自觉中替代了感悟。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子。”教学中像中国画一样,要善于留白,需要让学生静静思考,细细咀嚼,慢慢揣摩,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彩的画卷,或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之感。

第二篇:幼儿卫生学教学总结

为全面深入了解本学期开学以来教学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风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运作,及时把握教学动态,使教学工作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特将本学期上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幼儿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落实了大纲要求,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全面惯彻教育方针。教材内容涉及了、幼儿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幼儿生长发育等等。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幼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保持原有编写框架和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在一些重点内容增加了拓展性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拓展她们的视野。

本学期学生全部是女生,她们对《幼儿卫生学》这门学科的概念较模糊,以前也没有学习过这门课程,但是她们天真活泼、聪明好学、勤于思考、勇于发现、敢于创新的十五六岁的姑娘,就这次期中考试而方言,虽然只有一章的内容,但题形灵活、多样――有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她们大部分能完成教学任务。做得较好的是填空题和判断题,失分比较多的是论述题,有些同学只答了四个要点,没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于阐述。分析试卷后让学订正了错题并把错题做在练习本上。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对矛盾。这次期中教学检查,就是通过学生考试,老师评学来改进教学和学习,调整和优化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我个人而言,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好课,总是希望学生认真听课,勤奋学习,全神贯注听自己讲课。一个学风优良的班级,老师乐意去上课,乐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学生,让他们学到真才实学,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些要求往往难以如愿以偿,很多知识点学生掌握不牢,原因何在?值得深入思考和分析。有的学生不好好听课,原因复杂,主要有:一是老师讲得不理想,教学水平不高,平铺直叙,味同嚼蜡,讲的内容教科书上都能找到,学生提不起兴趣,认为不如回去看看书;二是老师不负责任,备课不充分,马马虎虎,上课放放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了事,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深入的领会,知识面窄,信息量小,对学生帮助甚少,启发甚少,学生意见较大;三是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讲课讲得过深或过快,学生听课有困难,这就要和学生沟通,放慢速度,介绍课程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自己,过多的埋怨是无济于事的。一般说来,讲课讲得好的老师,总是能严格要求学生的。

就学生而言,总是希望讲课有趣、精彩、生动,老师的讲课能适应自己,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是反映“讲课不详细”,对老师有意见,要求沿用高中阶段的教学方法,老师上课讲得慢、讲得细、讲得透,实际上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是不同的,一堂课不少内容听不懂很正常,因而课后要复习,通过自修去思考、理解和消化!二是希望降低要求,这也是对大学教学的一种误读,没有一定的定量分析,没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是学不到高深的知识,打不好牢固的基础的;三是眼光短浅,视野狭隘,忽视基础理论,希望尽快上专业课,学习上急功近利,有着实用主义倾向,君不知:理论基础打不好,怎么有发展后劲?四是既不愿下苦功夫,又希望顺利过关,只想拿个60分,混个文凭,学习态度存在诸多问题。以上种种,形成了教与学的矛盾,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方面要主动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反映,抓好备课环节,改进课堂教学,认真讲好每一课。教务办要抓好期中教学检查的总结,转达评教、评学意见,同时配合班主任,想方设法抓好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设备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计划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和欢迎,但如果运用不当,反而大大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到迷惘和困惑。有些内容,如《神经细胞模式解剖》、《人体的内部器官》、《肺泡上的毛细血管》、等等,没有多媒体设备,很难进行理解,很难得到感性认识。由于教师备课很不充分,多媒体课件又运用不当,反而引起同学的不满。主要的意见有,一是老师把事先做好的U盘,插到电脑上,放映中切换太快,学生根本来不及浏览,就转到下面一页,更不用说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了;二是内容基本上是教材上大小标题和一些定义定理的下载和罗列,缺乏深意,缺乏新意,没有新材料、新内容的补充,没有带来更多的信息量,书上都能找到,学生自然没有兴趣;三是照本宣科,没有全面的理解和发挥,没有深刻的领悟和阐述,不举例子,更谈不上对那些定义、定理、法则、原理和定律等的运用了;四是违背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屏幕上放映出整个一幅电气原理图、线路图,怎么分解、怎么细讲、怎么综合?B05电气本科班芮新花老师讲«自动装置及二次回路»,在黑板上先画“手分回路”,后画“手合回路”,再画“自分回路”,最后画“自合回路”,最后连结成一个复杂的、完整的“自动重合闸”的线路图,不用多媒体课件,一步一步在黑板上画,边画边讲,由简到繁,由部分到整体,但学生搞懂了,掌握了,不是比在屏幕上直接放一个完整复杂的图来讲,效果好得多吗?当然,如果你搞成一个由简到繁的动画片,那又另当别论了。这样做的前提是一要备课相当充分,二要对内容相当熟悉才行。我们有的老师离开了多媒体,就上不了课,有一次停电,大部分老师就跟着停课,除个别确实离不开多媒体的课程外,可能原因就在备课上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代替讲课,更不能代替备课。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只有能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手段,才是有效的、值得推崇的教学`手段。而备课不足,用课件来应付,就需要从教学态度上寻找根源了。

第三篇:《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ygiene)

一、 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56(40/16)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3 学分:3分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教 学 内 容 与 学 时 安 排 表

章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绪论 人和环境 生活环境与健康 食物与健康 生产环境与健康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预防保健策略 社区卫生服务 医学统计基本内容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秩和检验 直线相关与回归 医学科研设计

内 容

总课时 2 3 3 9 11 0(自学) 0(自学) 0(自学) 2 12 7 0.5 3 4

理论课时

2 3 3 6 8

2 7.5 4 0.5 2 2

实践课时

0 0 0 3 3

0 4 3 0 1 2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医学生获得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牢固地树立“预防为主”和“人群健康”的观点,深刻认识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了解和掌握主要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和卫生评价的方法,通过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来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同时,通过卫生学中医学统计方法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分析和处理科研资料的能力。

1 教学基本要求

① 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三级预防的策略,掌握预防疾病的技能,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临床服务中,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② 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掌握医学科研中统计设计的原则,及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并能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科研工作中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问题。熟悉统计软件SPSS的使用,熟悉如何建立数据文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及其对结果的正确解释。 ③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使用计算器及电脑操作相结合。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 本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诊断学。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卫生学》人卫第七版,仲来福主编 参考书:

《卫生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配套第七版教材) 仲来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临床预防医学》主编 傅华 叶葶葶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5版)金泰廙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5版)吴坤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环境卫生学》(第5版)杨克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卫生统计学》主编 杨树勤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医学统计学》主编 孙振球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医学统计学》主编 倪宗赞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SPSS 11统计分析教程》主编 张文彤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1)课程成绩 = 80~90%期末成绩+10~20%平时成绩。

(2)课程结束后,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理论考试,实行考教分离。命题范围:在每份试卷中85%以上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大纲中要求熟悉或了解的内容不超过15%。考试内容并不局限于理论课内容。

2 (3)考试题型:

一、客观题(填答题卡。每题1分,共90分)

1、判断题:20分

2、最佳选择题:60分 [注:仁济班:70分]

3、多项选择题:10分 [注:仁济班:0分]

二、应用分析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4)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实验课的作业成绩。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序号 1 2 3 4 5 内容

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相关与回归、实验设计 营养评价 职业中毒案例分析

课时 4 3 3 3 3

二、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卫生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意义,健康概念,三级预防策略,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特点、工作内容及实施。

(二)了解: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卫生学的内容组成,学习卫生学的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卫生学的概念和战略地位,卫生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意义,健康概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三级预防策略。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述及实施,卫生学内容组成,学习卫生学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 人和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分类,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环境的自净作用;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环境污染对机体健康 3 的损害;公害病的概念;影响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二)了解:环境的概念,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类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生态平衡的概念,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自净;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影响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的防治。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空气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对健康的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二) 了解:空气的卫生学特征;空气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空气离子,气象因素和微小气候)及其卫生学意义;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大气卫生标准。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空气的卫生学特征;空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第二节 水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水的生物性污染与介水传染病,水体汞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水的净化和消毒的意义;饮水氯化消毒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了解:水的卫生学意义;各种天然水源的卫生学特征;水体铬、氰化物、酚、多氯联苯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水源的选择和卫生防护原则;水的净化的原理和影响因素;饮水的其它消毒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汞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饮水的氯化消毒法。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水的卫生学意义;水源的种类和卫生学特征;饮水的净化及其它消毒法。

第三节

地质环境和土壤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化学性地方病的概念;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地方性氟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镉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二)了解:地质环境和疾病的关系;我国常见的化学性地方病;土壤污染的来源;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地质环境与疾病的关系;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病;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重金属镉污染)。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地方性砷中毒和克山病;土壤污染的来源;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

第一节

营养素和热能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营养与营养素的概念,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内容及意义;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常用指标及意义;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人体的能量消耗;各类矿物质(钙、铁、锌)和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

1、维生素B

2、烟酸、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缺乏或过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食物来源。

(二)了解: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生理功能、主要食物来源、供给量;热能供给量、来源及适宜比例;各类维生素的理化性质、机体维生素营养状况评价;各种矿物质

5 和维生素供给量。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氨基酸模式,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人体的能量消耗;各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或过多症、食物来源及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脂肪及必需脂肪酸的消化;碳水化合物生理功能、分类及营养价值;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量。

第二节

合理营养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合理营养的概念及其基本要求。膳食调查及其评价。

(二)了解:几类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膳食调查及其评价。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几类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膳食调查及其评价,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目前我国人群膳食结构状况及改善措施。

第四节

营养与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膳食防治原则。肥胖病、糖尿病的病因、膳食防治原则。

(二)了解:心血管疾病、肿瘤的病因及膳食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膳食防治,肥胖症的病因、肥胖的判断标准、健康危害和膳食防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的发病危险因素、膳食防治原则。

第六节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食物中毒的的定义、特征与分类;常见的食物中毒的诊断及预防。

(二)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概念,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食物中毒的定义、特征、分类;常见的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好发食品、临床特点、处理原则与预防;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特征及救治原则。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食源性疾病的概念与基本特征,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原则。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职业病的定义、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工作有关疾病定义及特点;职业病预防与控制原则;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内容及常见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二)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和分类;职业性损害类型。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职业病的定义、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工作有关疾病定义及特点;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区别。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着重职业健康检查的常见类型和目的。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和分类,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条件,职业性损害类型。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常见的职业性毒物(铅、汞、苯、苯的氨基和硝基类化合物,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主要的接触作业、具有卫生学意义的理化特性、毒理、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救与治疗措施。

(二)了解:生产性毒物存在形态及与接触吸收途径关系。职业接触限值概念及具体指标(MAC,PC-TWA,PC-STEL)。常见农药种类(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理化特性、毒理、临床特点及急救措施;农药中毒的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生产性毒物存在形态及与接触吸收途径关系。铅、汞、苯、苯的氨基和

7 硝基类化合物、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CO、H2S、HCN)的主要接触作业、具有卫生学意义的理化特性、毒理、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救与治疗措施。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职业接触限值概念及具体指标(MAC,PC-TWA,PC-STEL)。苯的同系物(甲苯、二甲苯)的毒理特点。常见农药种类(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理化特性、毒理、临床特点及急救措施;农药中毒的预防措施。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生产性粉尘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粉尘危害的防制措施;矽尘作业及影响矽肺发病因素、矽肺病理及主要的发病机制学说、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与处理;硅酸盐肺(主要是石棉肺)的特点。

(二)了解:生产性粉尘来源及分类;职业性肺部疾患发病情况;煤工尘肺特点;有机粉尘所致肺部疾患。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其卫生学意义,粉尘在呼吸道的阻留和清除,粉尘对人体的致病作用,尘肺的定义及分类,综合防尘措施。矽肺发病情况,矽尘作业及影响矽肺发病因素,矽肺病理及主要的发病机制学说,主要临床表现(着重X线胸片表现、并发症),尘肺病诊断依据及标准,抗矽治疗及处理原则。硅酸盐肺(主要是石棉肺)的特点。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煤工尘肺特点;有机粉尘所致肺部疾患。

第四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中暑的类型及防暑降温措施;噪声与震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影响因素。

(二)了解:常见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

自学:高温作业气象条件、特点及类型,高温作业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热适应及中暑,防暑降温措施。噪声与震动基本概念、对人体的危害及影响因素,减震防噪措施。常见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第八章 医学统计基本内容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资料的类型,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统计表与统计图制作的基本要求,常用统计图(条图、百分条图、圆图、线图、半对数线图、散点图、直方图)意义、适用的资料及绘制要点。

(二)了解:医学统计的意义; 学习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同质和变异、总体与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抽样误差、概率;统计资料的类型。

(二)一般介绍: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统计表与统计图;学习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常用的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指标的意义、适用条件及计算;正态分布的特征及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参考值范围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概念,标准误的意义与计算;t分布的特征和图形;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t检验的用途、应用条件,单样本资料、配对资料和成组资料的t检验;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方差分析的用途、应用条件、基本思想,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二)了解:频数分布表及其编制,制定参考值的基本步骤;u检验的用途、应用条件及检验统计量的计算;两因素方差分析,多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的描述;正态分布及其应用。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t分布与总体均数的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与一般步骤,t检验,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二)一般介绍:频数分布表及其编制,制定参考值的基本步骤;u检验,两因素方差分析,多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方差齐性检验。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第十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常用相对数(率、构成比、相对比)的意义与计算,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总体率的估计,率的u检验,X检验。

2 9

(二)了解:率的标准化法的意义与基本思想。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常用相对数,应用相对数时的注意事项;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总体率的区间估计,率u检验。X检验的用途,四格表资料、配对四格表资料、行×列表资料的X检验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及公式的应用条件。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率的标准化法的意义与基本思想。率的抽样分布及正态近似的条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X检验。

2

22第十一章 秩和检验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秩和检验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二)了解: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两样本比较及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非参数统计法的概念,秩和检验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两样本比较及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的步骤和方法,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十二章 直线相关与回归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的用途、应用条件,相关系数的意义、计算,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直线回归方程的一般表达式,回归系数的意义、计算,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的联系与区别。

(二)了解:等级相关分析适用的资料类型,等级相关系数的意义与计算。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直线相关、直线回归的意义、用途、应用条件。直线相关分析的基本步骤,相关系数的意义、计算,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直线回归图示法(回归线)。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等级相关分析应用条件,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应用注意事项,回归和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

第十三章 医学科研设计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医学科研设计的类型、特点、基本原则,常见的对照形式及其特点,确定样本含量时应具备的条件,实验设计三个基本要素的确立,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

(二)了解:实验设计的意义;常用的样本含量估计方法;常用的其他实验设计方法(配伍组设计、交叉设计、盲法设计)。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均衡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实验设计的特点、分类,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和实验效应。常用的几种对照形式(空白对照,安慰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确定样本含量的意义,确定样本含量的条件;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实验设计的意义;常用的样本含量估计方法;常用的其他实验设计方法(配伍组设计、交叉设计、盲法设计)。

第四篇:在学校教学生学古诗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育教学的方向是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教学的方法是“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语文课程标准》。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为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标准》),为了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

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目标不变、自主探究、立足现实、勇于创新的教学思路,具体做法是:

一、目标不变,积累材料,夯实基础。

一、二年级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为后期古诗的学习积累材料,夯实基础。

从三年级开始,在古诗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这样七个教学目标:

1、知道作者;

2、知道朝代;

3、会说词义;

4、会说诗句的意思;

5、知道写的景(事);

6、知道抒发的情感;

7、会背、会写。其中

1、

2、7为自达目标;

3、4为合作导达目标;

5、6为助达目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时,告诉学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声、悄悄过来,告诉他去路(“招”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是“摆”的意思)。《梅花》中“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实际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江雪》“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教师教学用书》。我在教学中对于景、情理解,体会,不拘泥、不苛求,能说出“寒梅遨雪图”、“寒江独钓图”,能体会到“渔翁不是真正在钓鱼”、“梅花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就可以了。

二、自主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开始的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倡导合作,力求自主,主动探究。采用自学-----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的教学流程。

自学一般安排在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互相说知道的、不知道的,知道的小组内互相评价、判断,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不知道的由记录员记录下来;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各抒已见;最后保留同学们共同赞同的几种意见,求同存异、注重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立足现实提能力

立足现实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认知的前提能力,关于作者,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的作者、而且能说出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关于朝代,既要让学生知道这首的朝代,又要知道这个朝代的作者还有哪些、他们写的诗还有哪些;关于词义、句子的意思,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可以了,不搬《教参》,不抠字、词典,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景和情,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一味的把研究者的思想强加于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认识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会一步步的深入。

四、勇于创新、学会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创新就是要学生会用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体会古诗的含义,学会搜集、整理古诗;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学会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初步感知诗人的创作与一定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有关古人的创作故事,从而感受诗人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源泉,学会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学会用自己眼睛、耳朵等感受周围的世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描绘美。

第五篇:《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环境卫生学(独立设课)

课程编码:100252702

3课程类别:专业课

所属学科:预防医学

实验总学时:40

二、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02年制定的《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卫生学》课程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实验教学着重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掌握环境卫生学常规实验项目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以及重要环节。

四、本课程实验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掌握理论教学涉及到的常规指标的检验过程。

2、掌握实验项目的原理、检验方法。

3、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

4、掌握各种实验项目分析的灵敏度及结果的数据处理。

5、通过实验可加深理论课的学习。

五、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实验为40学时,占总学时的44%。 教学文件:《环境卫生学实习指导》(陈学敏主编),实验报告学生自拟。 教学形式:本课程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辅之以综合性实验。学生实验前 预习实习指导,指导教师概述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及仪器使用等,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和检测数据处理以及课堂作业和讨论由学生自行完成。

六、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10%,对缺实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七、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

教学大纲编写者:隋春生叶 琳 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项目

1.课程名称:环境卫生学(独立设课)2.课程编码:1002527023 3.开课学期:春季4.开课单位:环境卫生学实验室 5.实验依据:专业自编教学大纲6.成绩考核:考试 7.实验项目的内容及要求:

编写者:隋春生叶琳

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警徽闪光范文下一篇:军事学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