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2023-03-03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 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在大学生群体里进行礼仪教育, 既能弘扬民族文化, 也是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当前, 大学生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 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也是与文明和谐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并且, 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象不是个例, 而是群体缺失, 这些确实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和生活细节等多个方面。如个人修养方面, 在公共场合吐痰、抽烟、乱丢乱弃现象, 闯红灯、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严重;在人际交往中, 冷漠、自私、莽撞, 缺乏外界的沟通, 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普遍;在生活细节上, 标新立异、追求个性, 不顾别人, 无视校规校纪, 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等行为, 这些现象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 对大学生的成长极其不利, 所以, 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礼仪缺乏原因

(一) 社会因素

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阶段, 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上了大学以后, 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对自由, 缺乏了像高中一样的约束, 许多同学会频繁出入游戏厅、KTV、酒吧等娱乐场所, 这些地方一些人素质不高, 大学生分辨能力不强, 很容易受到这些人的影响, 染上一些恶习。同时, 网络信息大量的涌入大学生的生活, 各种自媒体缺乏监督和管理, 让大学生很容易陷入其中, 并且习以为常。各种各样的暴力游戏, 如枪战、杀人, 也使得大学生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中, 并且很容易模仿别人说话、思路, 这就滋养了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社会环境, 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共同作用, 让分辨力不强的大学生迷失方向, 导致了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象。

(二) 学校因素

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礼仪教育的养成需要连贯性, 从学前阶段、小学、中学、大学都需要进行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每个年龄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因时而已的教育对学生的礼仪养成十分必要。但是, 我国多数地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是成绩的好坏, 对礼仪及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 应试教育的缺点就彰显出来, 忽略了礼仪的养成。无论是城乡学校, 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把学生成绩作为判断教学质量的标准, 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 尤其是礼仪教育, 许多地方自主的把这门课取消, 或者由其他课一带而过, 忽视礼仪教育, 造成学生礼仪教育淡薄, 同时, 从事礼仪教育的师资缺乏, 这方面教师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 其中的许多教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 质量不高, 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 对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更是力不从心。

(三) 家庭因素

多数家庭忽视了孩子的礼仪教育, 往往过多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 再者, 我国前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导致许多家庭就一个孩子, 娇生惯养现象普遍存在, 许多学生出错, 家长无限制的包容, 一些不文明、失礼仪的现象被家长视为小毛病, 导致了许多学生习以为常, 并不觉得是一种错误行为。农村隔代抚养的现象也较多, 很多家长因为生活所迫, 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外面去打拼, 留下老人和小孩在老家, 老人大多教育不了小孩, 或溺爱小孩, 或放任自流, 小孩由于长期没有得到父母关爱, 性格扭曲, 叛逆严重。以至于导致道德、礼貌、学习等各个环节的良好习惯的缺失。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提高的主要方法

(一) 充分开展礼仪认知教育

文明礼仪知识是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有条件的大学应当开设文明礼仪课, 通过课堂教育, 使得大学生提升辨别能力;可以联系相关社团, 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把文明礼仪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 要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礼仪教育的知识, 可以开设相关的主题班会、辩论会, 通过礼仪教育和一些重点的中华民族优秀节日结合起来, 如母亲节、重阳节等, 让大学生知礼、明礼、用礼, 真正把礼仪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中, 这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 提出礼仪要求, 指导学生去实践

要善于利用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 开展感恩教育和礼仪教育。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提出要求, 如开展给母亲的知心话等活动, 从孝敬父母开始, 把文明礼仪渗透到礼仪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重视实践对大学生的作用。与此同时, 可以对大学生灌输社交礼仪、西方礼仪等课程内容, 大学生即将走入社会, 一些必须的职场礼仪、西方的基本礼仪等, 也可以教会学生, 以免毕业后走弯路, 可以开展模拟面试活动, 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给学生探讨, 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领会精髓。

(三) 强化教师示范作用

学生的从众性强, 一名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文明礼仪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实中一边对学生进行说教, 一边进行辱骂学生的情况时有发生, 学生可能会表面上认可, 其实内心充满抵触情绪, 这种对学生缺乏尊重的说教, 其危害甚至大于不管不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 不能真正起到说教的作用, 也会适得其反。同时, 个人形象直接体现了教师的修养, 这就也要对教师提出要求, 无论是着装、还是举止方面, 都要符合行为规范, 不得不承认, 个别教师年轻化、标新立异的举止, 会吸引人眼球, 但要教会学生辨别, 让学生认知什么是美, 教师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四) 学校教育和家庭指导相结合

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节课, 所以说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目的一致, 形成合力, 才能获得整体效应。良好的家庭礼仪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与礼仪的形成无疑有着重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对其子女的品德行为发展有明显影响, 同时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程度也是影响子女品德和良好礼仪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教育培养同时学校通过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文明礼仪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层的理解文化礼仪。孩子上了大学后, 孩子往往会缺乏监管, 缺少了父母的叮嘱, 一些文明礼仪要求就会放松, 甚至形成双面人, 即在家一个样、在外一个样, 父母要勤于观察, 不断地修正错误倾向, 在家里父母也要做个好榜样。学校要及时和家庭沟通, 共同形成合力, 共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贡献力量。

(五) 营造文化校园环境

四年的大学生活,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学习环境。环境对人有着直接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一个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 要注重文化校园环境的塑造, 要发挥广播站、宣传栏的作用, 把文明礼仪作为日常规范来抓, 辅导员老师也要经常引导, 把文明礼仪作为日常考核的一部分, 利用好学校的新媒体,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来宣传文明礼仪, 还可以拍小视频等形式, 来宣传文明、倡导文明、践行文明。要组织多样的活动, 通过大学生的实践, 让大学生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只有营造好良好地文化环境, 大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 才能起到良好地效果。

三、小结

所以, 在大学生缺乏文明礼仪行为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我们应当认真分析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从点滴细节入手, 持之以恒地不断训练, 同时也要与他们的父母积极沟通, 共同做好礼仪教育,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生才会享受到良好礼仪习惯带给他们的幸福人生。

摘要:文明礼仪是个人素质、教养的表现, 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 其文明礼仪情况不容乐观, 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 文明礼仪的缺失会对其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礼仪缺乏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和途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希望引起有关人员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缺乏,对策

参考文献

[1] 蔡践.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 2015 (03) .

[2] 李莉.小学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教育时刊, 2013 (12) .

[3] 姜小晴.德育要从小抓起[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2) .

[4] 冯军.小学阶段要重视礼仪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方式论文下一篇:浅析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