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设立背景下保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2022-09-11

一、京津冀发展概况

(一) 京津冀经济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近几年来, 因为京津冀发展策略的推进, 河北省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变好, 河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高。但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增长速度方面与京津两地仍有较大的差异。天津市2018年地区经济总量已达18809.64亿元, 同比增长3.6%, 人均GDP达12.1万元;河北省经济总量领先, 但人均生产总值占有量偏低, 发展速度逐步减缓。就北京、天津、河北近十年的GDP、人均GDP进行比较, 从国内生产总值 (GDP) 来看, 北京、天津在总体数值上是低于河北省的, 天津是低于北京的, 2018年河北省的GDP约是北京的I.2倍、天津的1.9倍, 在经济总量上位居第一。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 2010年后天津人均GDP高速增长, 紧随北京占据第二位, 河北省位居第三位, 但河北省的人均占有量明显低于北京、天津的水平。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过程中, 河北省虽然与北京天津的合作趋于密切, 但是由于河北省自身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在整体上的比较中则反映出了河北省与京津的实力悬殊之大。

(二) 京津冀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从近十年京津冀产业结构的比例变化来看, 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三、二、一”布局, 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步降低, 产业布局日益趋于高度化和合理化;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中, 由于天津市近几年发展沿海经济取得成效, 因此第一产业占比越来越低,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渐相当;而河北的产业构成为“二、三、一”布局, 第一产业的比例过高, 第二产业相对稳定, 近几年都没有大幅度的改变, 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但第三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差别仍然很大, 可见河北省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依靠工业。

二、保定区域经济结构概况及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可能性

(一) 保定区域经济结构概况

根据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知:保定地区2017年生产总值为3132.4亿元, 位居第六位, 增速为6%。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 大量的工业转移至河北省, 这一政策使得河北省产业结构极具不合理, 加剧了产业环境污染, 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受到压制,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总体来看, 保定的产业布局是“二三一”的构成。其中, 第二产业是核心地位,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第一产业高20个百分点。近几年, “二三一”的产业构成在良化, 各个产业的内部构成进行了调整, 保定地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第一产业占比在逐年缩减, 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加。

(二) 保定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 保定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 抓住了与京津互帮互助的机会, 创办平台旨在接收转移项目, 力图最大化的接收首都产业, 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最有效承接地。

在一体化进程中, 探索出了多种有效可操作的承接模式。期间, 保定中关村丰台园满城分园, 已正式开启运营模式;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为首个创新中心, 已有多家企业成功入驻;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区 (一期) 顺利开业, 旨在疏散北京的农批市场商户, 分担北京的拥挤流量。截至2016年底, 全市共与京津合作项目已达516项。满城航天乐凯新材料工业园、中关村 (涿州) 新动力产业园、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都在积极的扩展中。

保定位于要冲的交通运输位置, 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系统, 京港澳高速, 保津高速, 保沧高速连通相接, 构成高速外环, 搭建了自身固有的完善的商品流通体系, 拥有全国知名的安国药材市场、荣城服装市场、白沟箱包市场、蠡县皮毛市场。北京在疏散本身积压商户时, 这些市场都成了首要之选, 都为保定发展流通产业并逐渐形成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应的高强度轻工产业群制造了机会。保定自然资源丰富, 拥有2219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 拥有5个煤矿, 20个铁矿, 7个铜矿, 12个锌矿等。

2017年4月1日, 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告,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区, 事关国家发展规划。雄安新区的设立就是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新对策, 北京, 天津, 雄安新区成一个掎角之势, 这对于保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雄安新区的设立可以助推京津冀协同的发展。北京, 天津大城市周边的城市与其差距如此之大是不合理的, 这不利于三地的共同进步。而设立雄安新区, 可一举多得:不但可以处理河北自身存在的发展障碍, 扫除阻碍, 而且能够有效的疏散北京、天津的过度膨胀问题, 做到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

三、保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 产业过度移植的影响

保定在接收京津转出的产业时, 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北京、天津将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产业, 还有一些劳动汇集型的产业转出到别的地区来疏散京津过度密集产业, 但也有一批产业是由于不符合京津制定政策的规定而被转出的, 对于这些产业, 保定如果不把好关, 不采取高标准就随意引进, 很容易引发高污染企业泛滥成灾的现象。在引进的初期或许可以暂时的带来效益, 提高就业量, 但是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是更大的, 这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问题, 反而还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是得不偿失的。

(二) 协调管理的挑战

拥有健全的区域协调管理机制才能使得保定高效地接收京津产业转移项目, 但是到目前为止, 京津冀地区尚未形成完备的地区协调规划机制。

在一体化的进程中, 保定已经与京津共同合作多个项目, 但是却没有建立较高水准的合作平台, 缺乏合作的切入点, 不能确保项目合作的有效进行;另外, 没有建立协调的公共资源管理机制, 对区域的整体利益缺乏全面的认知, 这样很容易造成管理不当, 资源分配失调, 使得保定原有的资源和现有资源不相融合, 这对保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存在很大挑战。

四、保定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策略建议

(一) 要立足自身产业发展情况, 优化产业布局

分析目前保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弊端, 做到“知己”;其次对转移产业也要认知发展详情, 了解相关产业的长处与短板, 做到“知彼”, 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 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目标与京津共同发展, 形成互助模式。

然后, 在转移产业的选择接收时, 不可大包大揽、兼容并蓄, 这样不仅会发生京津产业发展同质化的问题, 限制区域间的共同协作发展, 资源也将不能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 因此要选择性的接收, 避免与京津产生竞争模式。

(二) 功能创新合理、服务完善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快速高效的承接京津产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因此, 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应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 市场企业要配合政府的引导, 从集体金融合作的角度出发, 强化顶层设计, 建立地区间金融交流合作机制, 共同规划有效的、可行的、具体的金融发展战略, 从而进一步的深化金融改革。拓宽融资渠道, 从不同的途径共同吸收资本, 要鼓励中小企业资本进入金融体系。

(三) 积极改善生态环境, 携手生态环境治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为减轻雾霾、防治污染, 京津冀应加大协商, 共同研究治理对策, 主动探索新的环境治理、景观改善等投融资政策, 制定更加全面系统的环境目标, 三地可采用协调统一的政策、法规标准, 搭建高效治理平台。避免经济与生态环境步调不一致的情况发生, 此外, 还要积极抓住雄安新区建设带来的机遇, 携手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三地可积极协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协同治理大清河流域环境污染, 改善该流域下游生态环境等。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是促进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举措。产业转移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产业转出和产业承接。雄安新区的设立将是继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后的第三大经济特区, 这对河北省来说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会。而河北省作为产业承接地要抓紧这个契机, 通过承接转移的产业来带动自身的经济发展, 力求实现产业转移移出地和承接地的双赢。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

参考文献

[1] 张桂芬.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8.

[2] 张淑莲.基于合作博弈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 :30-34.

[3] 金沛沛.文化认同与保定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成立的大背景[J].现代农村科技, 2017 (8) :9-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下一篇:国外体育资源利用经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