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都圈建设经验对京津冀城市协同发展的启示

2022-09-12

京津冀三地土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 常住人口约1.2亿, 2016年三地GDP产值规模达7.5万亿, 约占全国GDP的10.02%, 京津两市人均GDP规模达1.8万美元, 工业基础相当雄厚, 系环渤海经济圈内经济实力最强的一个地区。2004年京津冀规划正式进入启动阶段, 2011年京津冀一体化被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 时至今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走向深入, 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整产业结构的大幕正在拉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而且是参与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的必然选择。

1 京津冀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中央重视及地方的拼搏努力下,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 产值规模进一步扩大, 由2014年的6.6万亿到2016年的7.5万亿。第二, 三次产业分布日趋合理, 第一产业占比下降, 第二产业稳中向好,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北京市第三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约占76%, 第二产业约占24%, 而第一产业仅占0.8%;天津市第二、三产业规模相当, 都约占49%, 而第一产业仅为1.3%;河北省第二产业占50%多, 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而第一产业约占12%。第三, 京津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 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比如, 2016年, 北京市人口规模达到2 100多万, 天津市1 700多万, 河北省7 400多万。第四, 工业基础越来越雄厚,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海陆空交通体系发达, 运送能力及承载力充足。

但是, 京津冀城市发展水平不平衡, 京津集聚程度高, 城市发育比较成熟, 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如2016年北京市GDP总值2.48万亿, 天津市GDP是1.79万亿, 河北省是3.18万亿, 但是从三地人均GDP来看, 京津两市均超1.7万美元/人, 但是河北省人均却不足7 000美元。此外, 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城镇化率差距悬殊。比如, 北京市文化、服务、科技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 城镇化率达86.4%;天津市第二产业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率稍逊于北京市;河北省农业比较重高, 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 城镇化率却不到50%。还有, 城市规模虽然进一步扩大, 但是等级结构不尽合理。比如, 京津冀三地超大型城市仅有京津两市, 对周边城市的吸附能力极强, 而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衡, 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最后, 京津两市近些年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严重超过了城市环境及资源的承载能力,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严重及公共资源的匮乏, 极大的阻碍了京津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日本首都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经验

2.1 日本首都圈的基本简介

日本首都圈以东京为中心, 包括神奈川、千叶、琦玉、群马、枥木、茨城、山梨等7县, 圈域面积约3.7km2, 仅占日本国土总面积的9.8%, 圈内常住人口达4 300多万,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4%,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35%, 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高新技术、咨询、教育等服务业高达发达, 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到76%, 第二产业约占23%, 第一产业仅占1%。日本首都圈城市圈建设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日本首都圈城市规划。日本首都圈城市规划先后于1958、1965、1976、1986、1999年历经5次调整, 成功实现了由一极集中到多核多圈域网络型空间结构的转变。日本首都圈城市职能分工十分明确, 东京主要承担高层次产业, 其他各城承担着工商、科教及港口等职能, 合理的城市布局及职能分工极大地分散了东京都的压力, 缩小了其与周边各城的经济发展差距, 从整体上提升了日本首都圈的国际竞争力。

2.2 日本首都圈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首先, 政府的统筹规划及有力推动。日本政府为了有效解决各独立区域问题, 成立了都市圈整备局及特别委员会等专门机构。此外, 日本政府为了推动首都圈建设, 先后5次不断调整首都圈城市规划。每次规划调整都充分发挥了东京的辐射扩散能力, 有序的把东京的工业生产、科教、住宅等功能分离出去, 有意推动东京城市人口向外围不断迁移, 从而加速日本首都圈城市群的建设步伐。

其次, 建设副中心城市及新城, 促进中心城市功能的疏解。日本东京曾一度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阻碍城市群建设的发展难题, 日本政府先后建设了副中心城市及新城, 借助发达的交通体系促进人口、产业向外转移。比如, 1960年~1970年, 外部人口不再向东京集聚, 而是多集中于周边城市。

最后, 合理的产业职能分工, 解决“一极集中”难题。从1988年, 日本政府作出部分国家机关搬迁出东京都的决定始, 到2002年日本已有46个国家机关和11个部队集体搬迁至埼玉县。此外, 日本政府为防止东京环境污染, 禁止把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设置在市区, 大力鼓励这些污染企业搬迁至外围, 并对外迁的污染企业免收3年的资产税, 东京借助此手段逐步把生产工业转移, 而自己则重点发展业务管理、科研开发、教育、居住等服务业。

3 京津冀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借鉴

日本首都圈城市群建设经验为京津冀城市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结合京津冀城市的发展实际制定明确的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向, 进一步增强京津冀地区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及控制能力。

首先, 打破“一极集中”的发展状态, 构建网络型空间发展模式。北京市集工业生产、科技研发、教育、住宅等功能于一身, 人口稠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 考虑京津冀城市的地理位置及发展实际, 学习与借鉴日本首都圈城市建设经验, 提出打造“一核、双城、三轴、四带、多节点”的网络型空间发展模式, 借助副都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依托现有条件和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经济。

其次, 构建副都和副中心城市, 发展区域次中心城市。为了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缓解北京市的压力, 促进周边地区的繁荣及人口、产业外迁, 要尽快构建副都和副中心城市, 把首都一部分行政职能转移出去。同时, 要加快发展区域次中心城市, 提升各城市的规模及等级结构, 加快把大城市发展成特大城市, 把中小城市发展成大城市, 构建环京津的自立城市圈, 实现京津冀城市的均衡有序发展。

再次, 合理划分城市职能分工, 打造城市跨区经济带。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的核心城市应主要发展第三产业, 天津主要承担先进制造业研发及港口功能, 河北省的保定和廊坊作为副都城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其他城市要依托京津、石家庄、唐山等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比如, 京津冀滨海经济带发展新能源基地和科技创新产业区, 张北唐承重点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区, 冀中南产业区要注重的特色经济的开发。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参与国际分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意义十分重大。为此, 本次着重分析了京津冀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 学习与借鉴了日本首都圈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 并结合京津冀区域发展实际提出了参考对策, 以为该区域城市群的打造及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日本首都圈

参考文献

[1] 王莉娟, 崔文静.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7 (3) :455-45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地产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分析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的阿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