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第十五代千宗室;中日茶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

本文拟题“从《〈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看茶文化在东瀛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出于对当代茶文化发展的关心与认真思考。(1)笔者希望通过阐释当代日本最大茶道流派里千家第十五代千宗室(以下简称千宗室)的著作《〈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探讨其在中日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交流中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及其具有的学习与借鉴价值。

一、中国茶文化的东渡与日本茶道三千家的诞生

茶文化源于中国,自神农氏尝百草遇茶,陆羽撰写《茶经》称圣,历代茶人将儒、释、道三家融入其中,既有对经典的传承,更有与时俱进的流变;有对茶文化的坚守,更有跨越国界的交流与互哺。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赋予了茶文化浓厚的东方色彩,就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最大收益者而言,毋须质疑,当属东瀛日本,遣隋使与遣唐使随佛教东传将茶文化一并带入了日本,经历上千年本土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当今的日本化茶道体系。这种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交融,被学者称为“复合形态的变异”。②日本茶道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茶人当属千利休(1522—1591),他用高超的茶艺以及“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等茶道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茶人兼商人,千利休悲壮的切腹之死也令其名留史册。千利休的切腹原因至今未能完全解开,被称为了战国时代之谜,研究学者多认为是因为其“和”的思想有悖于丰臣秀吉的黩武之路而被勒令切腹,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当代日本三大茶道派别的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正是千利休的后人。在千利休死后,丰臣秀吉再次召见其子,允许恢复千家。当由崇尚“茶禅一体”的千利休的次子将千家茶道传至千宗旦的时候,千家茶道被发展得更为出色。千宗旦一生拒绝仕途,在全心发展茶道艺术的同时培养其子精于茶道,其子修建的“今日庵”“不審庵”“官休庵”正是当今日本茶道三大流派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的发源地。

二、千宗室及《〈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中关于中日茶文化的阐释

在日本茶道三千家中,里千家逐渐成为了最大的茶道流派,其第十五代千宗室(现改称千玄室)所倡导的“一碗茶中出和平”的茶文化理念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千宗室1923年出生于京都,在就读于同志社大学法学院期间曾作为海军参加过战争,战场的经历使其深切地感受到了和平的重要,此后一直致力于通过茶道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推广宣传和平思想。千宗室的茶文化理念既是对先人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中的“和”的继承,也是自身茶道思想“道学实”的体现。千宗室著有《茶的精神》《茶中精神》《里千家茶道》等书,其中由南开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是千宗室在南开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的中文译本。书中引用确切的史料论证了日本茶道的由来与演变,勾勒出了日本茶道精神的理想世界。

千宗室在《〈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中就陆羽《茶经》对日本茶道的作用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分析出形成日本茶道本质,并使其成为日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在书中序言部分,千宗室对何为茶道进行了表述,认为茶之境界在于它的娱乐性,能实现于现实社会中的高层次精神性娱乐的正是茶道。对于茶究竟是否生于中国,千宗室的判断是因为《本草纲目》中有神农尝百草,其中百分之七十有毒,以茶解毒的记载,或者曾有野生茶树在中国。千宗室确定随着佛教的东移,茶树也随之传入中国。通过相关史料的查找,千宗室感到详细描述陆羽以前的茶的相关论述中含糊者居多,茶书中被奉为最高最古的经典著作的应该就是《茶经》。通过对陆羽生平和相关著书的分析,千宗室得出陆羽著作可能有后人补笔,而对于陆羽其人,通过参照对比相关传说和相传为陆羽亲笔撰写的《陆羽自传》中的共同点,归纳出陆羽是家系不明的孤儿,虽其貌不扬且有口吃,却善辩且善思,嫌弃杂事而一心向书,所交之友皆为文雅居士,逝去时间与地点皆不详。千宗室在赞扬陆羽高雅人格与独具天赋的茶的世界观之后,提及在陆羽的精神基调中,包含着要从一碗茶中去感受通向其自然之根源的意志。而陆羽敢于取经纬中的“经”字于自己的《茶经》,是一种具有强烈自信与极大抱负的做法。通过对茶文化传至日本的史料分析,千宗室认为茶文化之所以自平安时代起兴起于日本,是使节、留学生和僧侣们为移植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而这些中国使节们所继承的正是由陆羽首次集大成的茶的高超哲学和思想。千宗室从中做出了即使日本自古便有茶树,而真正将其作为饮料发现其价值性以及发现茶是人类追求向往自由王国不可缺少的喜悦感的却不是日本人,而都是以陆羽为首的中国诗人与文人们,正是他们告诉了日本人茶文化思想的哲学性。千宗室在通过研究分析荣西东渡与《吃茶养生记》后得出当时的茶文化已渐渐渗入到日本的武士和贵族阶层,而室町时代村田珠光等学者的出现则正式宣布了日本茶道的形成。至于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千宗室肯定了《南方录》象征着日本茶道“一期一会”思想的确立,评价正是基于传统的创造性才能经常地为其注入新鲜的感觉,成为明日之茶道的最为必要的真谛。千宗室在《〈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中通过引用确切的史料,在论证了茶文化思想诞生于中国的同时,也提出了日本茶文化是在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革新与创造。对于《〈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专家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评价其为一部系统研究日本茶道源流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以茶为主题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专著。确认了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的《茶经》是最早和最高的经典之作。指出日本茶道虽然源自中国,但绝非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翻版,将茶文化概括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视实物性能的养生型和升华为宗教审美意境的理想型。

三、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当它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就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茶文化也不例外,这门诞生于华夏大地的综合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具有了浓厚的东方色彩,即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茶文化仍然广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这种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茶文化中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和文化形态的巨大影响力。正如千宗室在里千家网站中所表述的:“茶道は芸術性、宗教性、哲学性、社交性といったすべてのものを包み込む、まれに見る総合的な文化であります。私は、この60有余年「一碗からピースフルネスを」という言葉を掲げて、この茶道のこころを国内外を問わず世界中の人々に伝えるために努めてまいりました。このインターネット·ホームページを通じて、茶道の伝える「和敬清寂」の理念が本当の意味での世界人類共通の願いである平和と幸せのために少しでも役立つことが出来ればと念じております。”(1)千宗室提到的茶道是一门包含艺术性、宗教性、哲学性、社交性的全部因素的稀有的综合文化。六十余年中千宗室为了向海内外传播茶道之心而不懈努力,用毕生心血去为实现“一碗茶中出和平”茶文化理念而努力不懈,为茶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力量。其《〈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是我们了解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宝贵参考资料之一。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日本;现代设计;传统文化

在日本的文化发展历史上,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吸收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上的,他们把这些精华加以消化,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融会贯通,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日本的设计,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

日本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此时的日本设计家试图将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观念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却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随着现代设计走向成熟,他们发现融合了日本民族艺术传统的作品反而能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现代的设计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品大都带有鲜明的日本身份。在现代高科技工业冲击中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现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是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制胜法宝。

一、日本现代设计中的传统精神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朴素,讲究美学精神含义,构成了日本设计中的精神支柱。

永井一正把日本设计家分为四代人:其中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为龟仑雄策、早川良雄、伊藤光治等人;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为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五十岚威畅等;第三、四代的代表人物有石岗瑛子、浅叶克己、伊藤晃一和上条乔支等。

第一、二代的设计家尽管各自风格相差很远,但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永井一正用几何框架勾画出一种特定的画面空间气氛,又着重具象的装饰性图形的研究和应用;早川良雄则用水彩、色粉等材料以透明且柔和的手法绘制招贴形象。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梦幻般的韵味,各种隐喻的图像间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郁和诗意;田中一光对平面设计语言的运用有着独到之处,他对日本的字体和符号有着很深的研究,试图通过现代的方式将他们在招贴上重新加以诠释和表现,他强调设计的平面型和空间型,作品具有高度的秩序感和工整性,在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平面符号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典型的国际风格;中村诚则主要以摄影的手法进行设计,在为资生堂化妆品公司设计的系列招贴中,他以日本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揭示日本女性的美,选取最具日本风格的细节,以点带面,戏剧性地夸张处理,对肌肤、睫毛等细节的细枝表现,对画面朦胧气氛和色调的把握,使招贴画面充满着一种东方的审美意蕴。

在第一、二代设计家中,最为突出的是龟仑雄策和福田繁雄。

龟仑雄策是日本被称为国际设计大师的第一人。他的画面具有强烈而又稳重的色调对比,对每一细节一丝不苟地精细刻画,表现出日本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典雅而细腻的审美情趣。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使以龟仑雄策有机会在全世界展示才华。事实上也正是以此为契机,日本设计家开始确定他们的国际地位。

福田繁雄可能是最为其他国家所熟知的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被欧美设计家誉为“经济简洁又复杂多变”。他的设计风格幽默生动,设计思维既继承了日本传统中追求典雅的风格又反映了追求间接新奇的日本现代设计新潮流。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力图以各种图形矛盾性的复合,引导观众产生设定的联想,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福田繁雄既深谙传统,又掌握现代感之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同时又极其简洁,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

第三、四代设计家则从摄影、电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表现上的自由,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渗透着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元素。

佐藤晃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色彩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分离感和张力,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的印象派的光表现与色渐变手法融为一体。他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风格,还将这种风格更进一步推向完美和充实。提炼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的思想为精神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清愁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

设计评论家厄尔(J.V.Earle)认为日本设计可以总结为两大类,即:

1、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性的;

2、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俭朴的。

这在表面上指出了日本设计的形式风格特征,也不无巧合地印证了日本人审美的两重性。

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绪和美学观念,自始至终渗透着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

美国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对日本民族精神作过较恰切的表述:“菊花与刀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这同样体现在日本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创造中:日本的审美观念中充满优雅和谐的情趣又不乏阴郁和深沉的审美趣味;热衷于事物优雅的姿态和幽玄的意境又崇尚激越和狂热的情绪;敬仰崇高对象和悲剧精神,同时又爱好滑稽和幽默。日本的艺术可能简朴自然也可能繁复华丽,既平常又怪诞,既有抽象的浪漫精神又有现实主义精神。

从地理环境上看,这种文化精神的两重性与日本人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邱紫华在《东方美学史》中提到:“日本地理环境中有三个基本因素对于形成日本文化模式有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森林、海洋和农耕。”日本多森林,植被覆盖面广,森林在日本人的生活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森林文明使日本人崇尚生命之美。森林在不同季节变换的缤纷色彩和自然物千姿百态不仅有助于日本人对寂静、闲适之美的感受,而且还促进了对事物色彩和姿态的审美敏感和对瞬间状态的留恋,日本美学中关于优美、和谐的审美观念,同森林环境密不可分。日本列岛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日本人对大海的冒险和征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人勇猛好斗的征服性格和追求壮美的崇高精神。森林与海洋共存于日本人的生活中,日本人自然把森林文化的优雅精神与海洋文化的狂暴精神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主体内容。此外,日本还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农耕生产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古代日本人对季节时令变化的敏感,也促成他们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

日本人的传统神道信仰使日本的传统艺术在崇尚自然外还带有特别干净、整洁的特点;而日本人对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俭朴、单纯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精神上则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

日本17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高度商业化的江户时期,商业文化高度发展,形成日本人重视和喜爱奢华平面装饰的特性、喜欢商业修饰和大众化的文化特征。

二、传统带动现代设计

日本设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跻身世界设计大国。“日本制造”甚至作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非西方国家,它的民族传统、设计风格、文化根源与西方大相径庭。日本的传统精神,无论在深层民族特性层面还是在表面的技术层面都决定着日本设计的命运。

1.民族特性层面

日本的历史是吸收外国文化精华,使之成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日本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也是最能够把作别国的经验和本土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文化体系的国家。日本美术也不外如此:“但凡触及外来文化时,日本美术总是以柔和的立场受其影响。……这种随遇而安、广泛吸收的情况,显示了日本美术的广泛适应性,或称反预见性”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方法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优良而非国货的时候,中国禁用,日本仿造,这是两国截然不同的地方。”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但这种学习和模仿只是在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及其所急迫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日本人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无原则性,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抛弃不实用的东西,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融会。“将原产于外国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从而大力发展并超出原有水平,这就是日本人的专擅和特性。”

日本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无原则地彻底吸收而又有选择地为己所用的方式下经历了模仿、折衷转化进而发展为成熟的“日本制造”。

另外,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的传统文化的单一种族基础,使得他们非常重视集团和团体,因此文化可兼具活跃和稳定两重因素。日本社会重视集体和团体,轻视个人,因此无论是在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问题上,还是像每个具体设计这样的小问题上,都能兼有大而稳定的方向,小而活跃的因素这双重特征。

2.技术层面

日本传统中有几个因素是它的设计与现代迅速接轨的重要原因。

第一,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受禅宗的影响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并且因为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视材料的本身特色,喜好不经掩饰的裸露的材料,装饰性地使用结构部件,完全暴露并体现结构,这种特性与现代设计的要求不谋而合。

第二,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从建筑到用品,日本人形成了长期对基本单元为设计中心的习惯,这使他们很快接受了从德国引进的模数概念。这也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的要素。

第三,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多功能化的产品,重视细节并喜爱装饰功能部件。而现代的国际市场趋势恰恰是倾向袖珍化、微型化、便携式、多功能化。这些传统的观念非常顺利地融入现代设计中,成为别国所难以具备的特点。

另外,日本现代设计强调集团式工作方式,完全不追逐个人出名,以集体的成就而骄傲。企业内部力量比较容易得以集中。这也使得日本的设计可以飞速地发展。

3.体制层面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

日本战后的设计发展与其战后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历程是分不开的。日本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立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国内市场,从而促进日本设计的成熟。政府对设计的大力扶持,企业对于设计的高度重视,是促成日本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1918年创建的松下电器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1951年访问美国后便积极推动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率先在公司成立工业设计部。之后各产业界均在自己公司内部相继设置设计部门,积极改善产品设计,使产品打开世界市场。

日本在50年代建立一系列的机构以帮助设计进步。这种特别为促进设计而成立的机构和机制,使日本设计能够稳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例如1951年日本成立的隶属日本通产省的日本出口贸易研究组织和1928年成立的日本工业艺术院。日本政府的这种完全利用国家力量来促进私人企业产品竞争的行为,在西方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日本政府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好的设计和好的质量是使日本产品赢得国际商业竞争的唯一途径,这已不在局限于文化这一层面上,而是商业、经济甚至日本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设计是日本民族的发展生命线,是政府的发展重点之一。

但是,日本的这一系列政府保护产品设计的手段,基本上都是单向的,即保护日本的出口产品设计专利。而对于外国产品,日本则几乎是肆无忌惮地仿造和学习。甚至一度出现大量抄袭和剽窃欧美设计的现象,但这只是设计发展道路上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日本走传统文化与高技术向结合的道路。日本政府再三强调“和魂洋材”,坚决拒绝这种物质层面的模仿发展到精神领域。

另外,重视教育事业也是日本设计界成功的重要因素。日本在明治时期就设立了美术及工艺学校,为二战后的日本工业的崛起打消了坚实的基础。50年代日本的设计教育开始大规模发展。设计学院纷纷成立,这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和传承起了积极的作用。日本的设计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与企业复杂结构中的一个难以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启示与反思

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有赖于设计的物化,从而使之成为方便实用的产品或商品。在现代社会,随着先进设计理念及高科技设计手段的应用,使得设计与科技结合更趋紧密,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之一,设计自身的“先进生产力”性质也日益明显。因此,设计行业受到空前重视势所必然。同时,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与更新。因此,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外国文化和现代理念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

中国的设计起步比较晚,就设计理论上来讲还相对薄弱,设计作品也还停留在对外国设计在物质层面的模仿上。我们应该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质和精神。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只有潜心研究、挖掘、融合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脱颖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其意象特征和抽象性广为现代艺术及设计所利用。把华人文化作为一个积极的设计因子进行利用、推广和发展,对于保护民族艺术、保留华人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文化深层上实际上是大异小同,但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日本政府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重视设计的传承和教育,日本的设计师对待传统文化,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日语复合型人才;日本文化;文化导入;人才培养

引言

社会主义新时期,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能够与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对日语复合型人才而言,仅掌握词汇和语法还远远不够,例如部分学生在交流过程对日本文化还不能完全理解,这是因为学生对日本文化中某些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和运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日本文化的关注。本研究将通过分析目前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以日本文化导入方法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解决当下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策略,更好地提升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日语人才培养中日本文化的作用

中国的日语教学主要基于五种能力:听、说、读、写、翻译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牢牢掌握日语的基本知识,但是随着日语知识的增加,如何正确使用大量单词和语法知识成为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和日本人交流时,即使没有语法错误,也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文化差异的结果。根据文化的定义,今天常用的文化意义是广泛而狭窄的广义上的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由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属于文化的范畴。严格地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以及社会和组织机构。在教授日本文化时,例如在日本概况介绍课程中,将花费大量时间介绍日本的地理、历史、气候和音乐,而牺牲对沟通进程具有深刻意义的语言,即解释不同文化间沟通知识的重要性不同文化交流的时候,不可能按照自己文化的标准来判断外国文化,把自己国家的习惯和价值观强加给日本人。因此,即使能流利地说日语,也可能会发生冲突,对两国国民的交流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中国人见面时握手,日本人一般鞠躬,鞠躬的形式不同,是根据双方的社会地位、地位和人际关系决定的。但是,日本学生在任何时候都采取同样的复习形式,给对方造成了混乱。此外,邀请客人吃饭,在日本,被邀请方要先把所有的食物都吃了才礼貌,在中国一般需要少量的剩菜。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节约和非节约的问题,而且应该在一种深厚的文化中寻求。烤面包也是原因之一。中国人喝酒喝酒,一定要喝酒,日本也允许少量的饮料。语言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和文化记录的象征。并且文化也是语言内容和发展的动力因此,培养文化洞察力是当今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授日语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学习日本文化。

二、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入日本文化的实际意义

通过与一些日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交谈,可以总结出当前日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即使学生对有关日语知识及日语逻辑有所掌握,但是在日语写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书写逻辑不通、语法错误等。第二,基础知识运用的不足。一些学生即使掌握日语基础知识,但是在运用的时候还是沟通不顺畅,且有时候还会出现错误用语。经过咨询专业日本教师得知,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日本文化不是很了解。语言系统的形成来自不同的生长空间。在日语语言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日本文化在学习日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日本的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精神文明和体育文化,学习者只有不断吸收并对日本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一步阐明日语的逻辑规律和意义。系统地学习日语的语言体系后,学生可以从新的角度重新理解他们所学的东西,提高他们灵活使用日语的能力。

三、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日本文化导入的方法与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僵化的教学方法。日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不能只凭着自己的经验教学,教学经验并不代表先进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进步,某些经验教学模式已经落后。对此,高校教师应当不断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来充实自己,以适应现代的教育发展。与此同时,教学模式也应当不断改革创新,在新的理念下整合自身的经验,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的优势。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开发和设置。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课程,培养市场认可、企业欢迎的各类人才。根据近年来企业招聘的具体情况,“工作经验”已成为日语专业人才进入企业市场的瓶颈。企业的职能大致可以分为生产、营销、财务和人事四类。公司所谓的“工作经验”就是这四个方面的经验。企业招聘人员也较重视说话和工作技能。

(二)校内聘请日本外教,建立专业教学环境

即使学校教师具有专业教学经验和对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很难构建一个完全专业的日本文化导入环境。原因是教师使用中文作为母语,教师通过学习知识——了解知识——等过程来传授日本文化知识,重新组织和传授知识,在这些过程中不断传播信息,从而导致信息消费。事实上,学生们不能通过老师的话给日本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目的,教育机构可以聘请外国专业教师填补信息空白。日本外教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有着日本文化的亲身经历学校可以为学校的教师和外籍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日本教师负责基础教学和词汇及语法知识的传授外国教师负责文化传播,并向学生提供日本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和自然知识。同时,日本教师还可以与外国教师密切沟通,获取日本专业文化知识,并将知识融入课堂进口环节,以便从各个角度输出日本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创造。

(三)创造日语的学习环境

学习日语和学习其他外语一样,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对提高课外学习的效率非常有用需要考虑更多的方法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一是定期举行日本角聚集日本业馀爱好者,把他们分成小组,围绕一个话题自由讨论。没有必要具体说明个人和团体的数目,甚至没有必要设立主持人和专题,主要是为了用日语自由交流。如果有条件的话,邀请日本老师或学生参加比较有效行使说话能力也加深了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但是,應当指出的是,口角活动必须避免两三人或一个核心人物的讲座。虽然参加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日语的表达水平很高,但让所有参加者用日语交流是日本之角的精髓。第二,我们每天都要坚持阅读训练首先,《手册》的文字、文字和实例保证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并努力保持这种时间。与此同时,尽可能多地退回反映日本文化的各种优秀文章,以利于理解。三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广播中播放日本新闻等节目,营造文化交流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日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面很广,包括“日语教材改革”和“教师专业素质”等多方面。日语文化导入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将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融入日语教学中,是日语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课题。本文以日本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方向,研究分析了如何以日本文化导入为有效途径来培养日语复合型人才。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将日语文化层层引入,转变教师观念,聘请外籍教师,才能够将日语文化引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宋刚杰.宁夏地区日语人才需求现状下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宁夏理工学院为例[J].法制博览,2019(36):259-260.

[2]李凤忱,吕文华.应用型经贸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J].教师,2021(24):43-44.

[3]杨慧.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商务日语专业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6):156+145.

[4]刘芳婷.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融合统一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94-96.

[5]田沙.跨文化交际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1):126.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现代设计;传统文化

在日本的文化发展历史上,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吸收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上的,他们把这些精华加以消化,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融会贯通,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日本的设计,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

日本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此时的日本设计家试图将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观念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却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随着现代设计走向成熟,他们发现融合了日本民族艺术传统的作品反而能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现代的设计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品大都带有鲜明的日本身份。在现代高科技工业冲击中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现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是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制胜法宝。

一、日本现代设计中的传统精神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朴素,讲究美学精神含义,构成了日本设计中的精神支柱。

永井一正把日本设计家分为四代人:其中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为龟仑雄策、早川良雄、伊藤光治等人;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为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五十岚威畅等;第三、四代的代表人物有石岗瑛子、浅叶克己、伊藤晃一和上条乔支等。

第一、二代的设计家尽管各自风格相差很远,但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永井一正用几何框架勾画出一种特定的画面空间气氛,又着重具象的装饰性图形的研究和应用;早川良雄则用水彩、色粉等材料以透明且柔和的手法绘制招贴形象。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梦幻般的韵味,各种隐喻的图像间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郁和诗意;田中一光对平面设计语言的运用有着独到之处,他对日本的字体和符号有着很深的研究,试图通过现代的方式将他们在招贴上重新加以诠释和表现,他强调设计的平面型和空间型,作品具有高度的秩序感和工整性,在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平面符号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典型的国际风格;中村诚则主要以摄影的手法进行设计,在为资生堂化妆品公司设计的系列招贴中,他以日本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揭示日本女性的美,选取最具日本风格的细节,以点带面,戏剧性地夸张处理,对肌肤、睫毛等细节的细枝表现,对画面朦胧气氛和色调的把握,使招贴画面充满着一种东方的审美意蕴。

在第一、二代设计家中,最为突出的是龟仑雄策和福田繁雄。

龟仑雄策是日本被称为国际设计大师的第一人。他的画面具有强烈而又稳重的色调对比,对每一细节一丝不苟地精细刻画,表现出日本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典雅而细腻的审美情趣。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使以龟仑雄策有机会在全世界展示才华。事实上也正是以此为契机,日本设计家开始确定他们的国际地位。

福田繁雄可能是最为其他国家所熟知的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被欧美设计家誉为“经济简洁又复杂多变”。他的设计风格幽默生动,设计思维既继承了日本传统中追求典雅的风格又反映了追求间接新奇的日本现代设计新潮流。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力图以各种图形矛盾性的复合,引导观众产生设定的联想,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福田繁雄既深谙传统,又掌握现代感之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同时又极其简洁,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

第三、四代设计家则从摄影、电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表现上的自由,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渗透着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元素。

佐藤晃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色彩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分离感和张力,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的印象派的光表现与色渐变手法融为一体。他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风格,还将这种风格更进一步推向完美和充实。提炼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的思想为精神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清愁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

设计评论家厄尔(J.V.Earle)认为日本设计可以总结为两大类,即:

1、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性的;

2、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俭朴的。

这在表面上指出了日本设计的形式风格特征,也不无巧合地印证了日本人审美的两重性。

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绪和美学观念,自始至终渗透着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

美国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对日本民族精神作过较恰切的表述:“菊花与刀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这同样体现在日本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创造中:日本的审美观念中充满优雅和谐的情趣又不乏阴郁和深沉的审美趣味;热衷于事物优雅的姿态和幽玄的意境又崇尚激越和狂热的情绪;敬仰崇高对象和悲剧精神,同时又爱好滑稽和幽默。日本的艺术可能简朴自然也可能繁复华丽,既平常又怪诞,既有抽象的浪漫精神又有现实主义精神。

从地理环境上看,这种文化精神的两重性与日本人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邱紫华在《东方美学史》中提到:“日本地理环境中有三个基本因素对于形成日本文化模式有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森林、海洋和农耕。”日本多森林,植被覆盖面广,森林在日本人的生活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森林文明使日本人崇尚生命之美。森林在不同季节变换的缤纷色彩和自然物千姿百态不仅有助于日本人对寂静、闲适之美的感受,而且还促进了对事物色彩和姿态的审美敏感和对瞬间状态的留恋,日本美学中关于优美、和谐的审美观念,同森林环境密不可分。日本列岛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日本人对大海的冒险和征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人勇猛好斗的征服性格和追求壮美的崇高精神。森林与海洋共存于日本人的生活中,日本人自然把森林文化的优雅精神与海洋文化的狂暴精神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主体内容。此外,日本还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农耕生产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古代日本人对季节时令变化的敏感,也促成他们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

日本人的传统神道信仰使日本的传统艺术在崇尚自然外还带有特别干净、整洁的特点;而日本人对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俭朴、单纯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精神上则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

日本17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高度商业化的江户时期,商业文化高度发展,形成日本人重视和喜爱奢华平面装饰的特性、喜欢商业修饰和大众化的文化特征。

二、传统带动现代设计

日本设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跻身世界设计大国。“日本制造”甚至作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非西方国家,它的民族传统、设计风格、文化根源与西方大相径庭。日本的传统精神,无论在深层民族特性层面还是在表面的技术层面都决定着日本设计的命运。

1.民族特性层面

日本的历史是吸收外国文化精华,使之成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日本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也是最能够把作别国的经验和本土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文化体系的国家。日本美术也不外如此:“但凡触及外来文化时,日本美术总是以柔和的立场受其影响。……这种随遇而安、广泛吸收的情况,显示了日本美术的广泛适应性,或称反预见性”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方法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优良而非国货的时候,中国禁用,日本仿造,这是两国截然不同的地方。”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但这种学习和模仿只是在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及其所急迫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日本人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无原则性,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抛弃不实用的东西,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融会。“将原产于外国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从而大力发展并超出原有水平,这就是日本人的专擅和特性。”

日本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无原则地彻底吸收而又有选择地为己所用的方式下经历了模仿、折衷转化进而发展为成熟的“日本制造”。

另外,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的传统文化的单一种族基础,使得他们非常重视集团和团体,因此文化可兼具活跃和稳定两重因素。日本社会重视集体和团体,轻视个人,因此无论是在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问题上,还是像每个具体设计这样的小问题上,都能兼有大而稳定的方向,小而活跃的因素这双重特征。

2.技术层面

日本传统中有几个因素是它的设计与现代迅速接轨的重要原因。

第一,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受禅宗的影响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并且因为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视材料的本身特色,喜好不经掩饰的裸露的材料,装饰性地使用结构部件,完全暴露并体现结构,这种特性与现代设计的要求不谋而合。

第二,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从建筑到用品,日本人形成了长期对基本单元为设计中心的习惯,这使他们很快接受了从德国引进的模数概念。这也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的要素。

第三,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多功能化的产品,重视细节并喜爱装饰功能部件。而现代的国际市场趋势恰恰是倾向袖珍化、微型化、便携式、多功能化。这些传统的观念非常顺利地融入现代设计中,成为别国所难以具备的特点。

另外,日本现代设计强调集团式工作方式,完全不追逐个人出名,以集体的成就而骄傲。企业内部力量比较容易得以集中。这也使得日本的设计可以飞速地发展。

3.体制层面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

日本战后的设计发展与其战后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历程是分不开的。日本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立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国内市场,从而促进日本设计的成熟。政府对设计的大力扶持,企业对于设计的高度重视,是促成日本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1918年创建的松下电器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1951年访问美国后便积极推动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率先在公司成立工业设计部。之后各产业界均在自己公司内部相继设置设计部门,积极改善产品设计,使产品打开世界市场。

日本在50年代建立一系列的机构以帮助设计进步。这种特别为促进设计而成立的机构和机制,使日本设计能够稳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例如1951年日本成立的隶属日本通产省的日本出口贸易研究组织和1928年成立的日本工业艺术院。日本政府的这种完全利用国家力量来促进私人企业产品竞争的行为,在西方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日本政府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好的设计和好的质量是使日本产品赢得国际商业竞争的唯一途径,这已不在局限于文化这一层面上,而是商业、经济甚至日本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设计是日本民族的发展生命线,是政府的发展重点之一。

但是,日本的这一系列政府保护产品设计的手段,基本上都是单向的,即保护日本的出口产品设计专利。而对于外国产品,日本则几乎是肆无忌惮地仿造和学习。甚至一度出现大量抄袭和剽窃欧美设计的现象,但这只是设计发展道路上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日本走传统文化与高技术向结合的道路。日本政府再三强调“和魂洋材”,坚决拒绝这种物质层面的模仿发展到精神领域。

另外,重视教育事业也是日本设计界成功的重要因素。日本在明治时期就设立了美术及工艺学校,为二战后的日本工业的崛起打消了坚实的基础。50年代日本的设计教育开始大规模发展。设计学院纷纷成立,这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和传承起了积极的作用。日本的设计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与企业复杂结构中的一个难以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启示与反思

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有赖于设计的物化,从而使之成为方便实用的产品或商品。在现代社会,随着先进设计理念及高科技设计手段的应用,使得设计与科技结合更趋紧密,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之一,设计自身的“先进生产力”性质也日益明显。因此,设计行业受到空前重视势所必然。同时,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与更新。因此,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外国文化和现代理念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

中国的设计起步比较晚,就设计理论上来讲还相对薄弱,设计作品也还停留在对外国设计在物质层面的模仿上。我们应该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质和精神。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只有潜心研究、挖掘、融合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脱颖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其意象特征和抽象性广为现代艺术及设计所利用。把华人文化作为一个积极的设计因子进行利用、推广和发展,对于保护民族艺术、保留华人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文化深层上实际上是大异小同,但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日本政府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重视设计的传承和教育,日本的设计师对待传统文化,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江西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余玉荣(1979—),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会计理论;郝慧芬(1993—),女,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企业文化。(江西南昌 330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YG2014077)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信仰、宗教、风俗、习惯、传统、所创造的财富等的总和。文化是内在的,文化的力量深厚持久,对企业来说,是企业的内力和内功,有文化才能使企业蓬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也称为组织文化或公司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被全体员工认同与接受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等。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体现企业业务范围、经营特色、营销实践,被员工接受并成为共同的价值观。文化企业的制度或是生产方式方面的特殊性,体现着文化建设在文化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江西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背景和现状

文化企业是从业务的概念来讲的,是指生产、经营和销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是以文化、创意和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源为投入要素,提供文化产品和准精神产品,并以此实现利益的组织。文化企业由于和自身经营的业务相关,一般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一)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较为特殊,企业本身就是经营文化产品,传递着文化价值。作为文化企业更有文化的双重性:一方面企业本身是做文化的企业,做的是内容文化,是文化的内容产业,生存根本依赖于独特而优质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企业要形成自己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与其他企业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

1.时代性强,受当下社会文化影响大。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植根于社会文化中。文化企业由于以文化为产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体现着文化的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也是经济与文化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经济与文化的社会同构体。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代表一种文化氛围、文化标识,反映着文化发展的现实状态。

2.期望值高,公众的要求会更高。文化也是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的积淀,反映了人类的需要、理想和愿景,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文化建设是文化企业的应有之义,文化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突出特点是生产或经营文化产品,因此,企业文化在文化企业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公众的期望值会更高,把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实力一体对待,以此为衡量企业的实力。

3.融合度高,与企业业务的内在逻辑强。文化企业经营的是文化产品,以各种形态体现文化,文化性的产品自然就是文化企业的标志。产品与文化紧密结合,生产经营与文化紧密结合,如何经营文化就成为文化企业的生存之本。文化产品是物质产品,同时又是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的物化形态一旦进入市场到消费者手中,就转换成精神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可以说,一种文化产品的内涵,凝聚的和传播的是这个文化企业的灵魂。所以,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融合度高,与企业的经营业务的文化性内在逻辑性就强。

(二)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由文化企业形成的文化产业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流产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一产业从物质和精神双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在新时代的今日更是备受关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进行文化建设的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企业优秀的文化产品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有着独特的精神标识,代表着当下社会的一种文化状态。所以,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对坚定文化自信有传播、宣教的作用,滋养着人民的精神世界。

(三)江西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江西大力推进文化企业“走出去”,“走出去”不仅仅是加强文化贸易,也要用企业文化让江西的文化企业“飘香”海内外。江西目前有文化企业法人单位近2万家,根据研究分析,文化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1.文化建设战略性不足,呈短期化特点。企业文化作为典型的精神产品,其来源于企业实践。反观江西文化企业,文化成为了“应景”,未体现战略性。

2.产品的精神属性认识不足。文化企业主要生产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一种同时具有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商品。因此,文化企业因其产品特殊性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特殊性决定了文化建设的特殊性,要侧重产品的精神属性。目前,江西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中,这方面未得到体现。

3.没有充分利用江西文化资源。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剧等文化产品在国际流通广泛,大受欢迎。任何文化产品都会留下本国文化的烙印,加深世界人民对本国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度。目前中国元素正在国际走红,不少美国大片出現了中国元素,花木兰、功夫熊猫动画电影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依托我国文化传统取得成功的外国文化作品给我们启示。同时,带有本省文化烙印的产品可以促进文化输出省的旅游业和企业的发展。江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江西的文化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江西文化资源。由此,也削弱了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二、江西出版集团的企业文化

近年来,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同时,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较快。截止目前,该集团连续十一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一)江西出版集团基本情况

据江西出版集团资料显示:该集团成立于1993年,与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合署办公;2005年,与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2006年,经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集团正式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9年,集团全面推行转企改制;2010年,集团控股的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2013年,组建集团全资的一级子公司——华章天地传媒投资有限公司;2014年,组建集团全资的一级子公司——华章文化置业有限公司。目前,集团所属的中文传媒、投资公司和置业公司拥有全资一级子分公司28家,控(参)股一级子公司7家,含各市县新华书店在内的各级子、分公司192家,在职员工(含参股、控股公司)9700余人,离退休员工4700余人。集团形成了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物资贸易等传统主业,与数字及新媒体出版、艺术品经营、影视剧生产、现代物流、文化金融、文化科技和文化地产等新兴业态相结合的经营格局。

近年来,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全面实施“一体两翼、互动发展,一业为主、多元支撑”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发展、优质发展、稳健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2018年,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七项指标位居全国100多家国有出版、报刊、广电传媒集团前列,其中净利润列第二,主业净利润列第一,新媒体新业态净利润贡献率达49.59%,文化产品出口额和净利润继续保持全国同行第一。集团共获得出版类国家级荣誉156项,同比增长59.2%。影视作品首次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剧飞天奖和中国电视金鹰奖。

(二)江西出版集团文化建设

根据江西出版集团公司官网企业文化板块了解到,该集团企业文化有以下内容:

1.集团使命:导读世界,领航人生。

2.发展目标:创新发展、优质发展、加快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文化产业集团。

3.战略定位:一体两翼、互动发展;一业为主、多元支撑。精品出版是旗帜、出版产业是主轴、全媒体发展是方向、多元发展是支撑、现代文化产业集团是目标。

4.企业精神:团结、优质、高效、创新;出版品牌兴业,文化产业报国;事业无涯,创新无限;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5.企业理念:企兴我荣,企衰我耻;企业发展我有责,企业壮大我幸福;集团是个大家庭,齐家兴业靠大家;人人为加快发展出主意,个个为实现目标做贡献。

6.核心价值:以人为本,和谐创业;诚信为基,开拓创新;凭竞争谋生存,靠创新求发展;导向为指针,利润最大化。

7.五大管理:股份公司以“市值管理”为核心;投资公司以“股权管理”为核心;出版企业以“内容管理”为核心;发行、印刷企业以“营销管理”为核心;全企业全系统以“制度管理”为核心。

8.“四型“集团”:大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节约型、和谐型”集团建设。学习、学习、再学习。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恒创新;节约经营久,图书继世长;和谐才能发展,和谐才有希望。

9.“三个定位”:集团是企业,通过正当合法的经营活动获取更大的利润,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出版集团重要的、根本的职责与目标;集团是文化企业,承担着积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职责,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集团是出版文化企业,主要是通过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等业务来实现“积累文化、获取利润”的双效目标。

10.“三不”:流汗不流泪、吃苦不吃亏、受累不受气。

11.“三台”: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奖台。

(三)江西出版集团文化特征

从以上可以看出,该集团发展目标明确、理念新、话语体系新,结合了江西省的省情,具有以下特征:

1.目标定位符合实际。该集团以“创新发展、优质发展、加快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文化产业集团”为发展目标,符合企业实际。企业地处江西南昌,文章节义之邦,所依托的地方文化使其在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文化产业集团有特殊的优势。集团“一体两翼、互动发展;一业为主、多元支撑。精品出版是旗帜、出版产业是主轴、全媒体发展是方向、多元发展是支撑、现代文化产业集团是目标”的战略定位,与江西省的发展战略相契合。集团针对不同类型公司有着不同核心的管理,“市值管理”“股权管理”“内容管理”“营销管理”“制度管理”,“五大管理”符合市场实际。

2.表述话语体系新颖。集团提出的流汗不流泪、吃苦不吃亏、受累不受气“三不”,想干事的人有舞臺、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奖台“三台”,接地气,新的话语体系让员工容易理解、接受,也能够振奋员工的精神。

3.社会文化特性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江西人民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有“家孔孟而人阳明”之誉。同时,江西是片红色的土地,传承着艰苦奋斗的精神。集团提出建“四型”集团,即大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节约型、和谐型”集团建设。学习、学习、再学习。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恒创新;节约经营久,图书继世长;和谐才能发展,和谐才有希望。

三、江西出版集团文化建设对江西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江西出版集团文化建设对江西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样板”,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地方文化烙进企业文化

文化企业无论是产品生产还是企业文化建设,传统文化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输出文化远比输出产品更能体现中国的实力。中国文化企业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江西地方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越文化、吴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发展成赣文化。江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地方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闻名中外。文化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只有地方文化特色,在保护地方文化中作贡献,对地方文化进一步发展和保护。同时,把地方文化特色提炼到企业文化中,增强辨识度,体现传承性,这样才更加有生命力、有创新力。

(二)制度规范融进企业文化

制度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前面提到过,企业的领导层或高管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大,在企业文化中要体现制度规划,要有制度规范,企业文化的发展要有制度的保障。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发挥江西优势,形成江西文化品牌,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社会责任写进企业文化

文化和商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多方面体现,也决定了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社会要求。文化企业承担着传播优秀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大众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参与社会慈善和公益活动,创造工作岗位,吸收社会人员就业等社会责任。在文化建设和实践过程中,要实现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的生产经营要实现高度融合,担当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意识深入到企业文化中,才能培养文化奉献精神,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赵敏.江西出版集团企业文化优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6.

[2]约翰与詹姆斯.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刘骞.出版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路径探索[J].出版广角,2013,(8).

[4]李东华.论传统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塑造[J].学术探索,2011,(8).

[5]南方嘉木.赵东亮:打造江西出版集团升级版[J].出版广角,2013,(8).

[6]莫曲波.企业文化与出版集团内部凝聚力的铸造[J].出版科学,2014,(5).

[7]王吉鹏,王明.企业文化诊断评估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8]余玉荣.优秀企业文化构建途径研究[J].商业时代,2011,(14).

[责任编辑:熊文瑾]

上一篇:酒吧文化论文下一篇:文化产业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