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的读书感悟

2022-12-18

第一篇:爱心与教育的读书感悟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在爱的付出中收获:读《爱心与教育》

师生之间如何相处?老师应扮演什么角色?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一位称职的班主任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名师范生,总是会有这样的疑问。阅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或许会有收获。

李镇西老师从1982年毕业之后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从1982年到1998年(《爱心与教育》出版),16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16年与学生的有爱互动,都在本书中体现出来。李老师无疑是中国的教育家,更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被问及为什么写《爱心与教育》一书时,李镇西老师的回答是:“因为我承受了太多来自学生的爱。”就是这样以一颗感恩爱、回报爱的爱心,他写下此书。固然,书中的浓浓师生情令人感动,但更引人关注和思考的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本书不是那种抽象说理的教育专著,而是通过教育故事来反映教育哲理,是“实例教育学”的典范。

《爱心与教育》出版后,广泛得到大家的喜爱,除了本书的写作形式和内容吸引人之外,亦是有时代原因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传统教育、应试教育占据主流,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目标功利,片面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倾听和回应,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教育亟待改革。而《爱心与教育》正是在这时候出现,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有理念有方法有关爱并让人有幸福感的老师。

本书内容由七篇手记构成,这七篇手记以爱贯之,展现了一位教师的童心、爱心,关怀、情怀。无数个教育实例,无数次师生交流,无数封真情流露的信件,从中我们看到了李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的童心,时刻关注学生的爱心以及处处透出的人本思想。读完《爱心与教育》,我认为民主、科学、个性是三个最能概括本书思想的词。素质教育若能真正做到民主、科学和个性,便不会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民主。民主首先体现在师生平等和互相尊重上。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老师置于高位,理所当然地认为老师就是比学生“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的权威当然应该被尊重,但是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才能真正让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信任你。我对书中李老师的做法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处是:在每封写给学生的信的末尾的落款都是“你的朋友 李镇西”;与学生谈话时选择的地点不是办公室,而是选择跟学生一起散步、一起旅游时进行适当的交流;与学生交谈的内容不是批评教育,而是谈论时事和国内外各种话题,并借此机会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得知自己错怪学生是及时道歉等等。一名教师,只有将自己真正当做是学生的朋友,才能收获学生的真诚以待。当然,民主还体现在权力下放,学生做主上。别开生面的“班长就职演说”和“记者招待会”让人印象深刻,其实,班级事务大家参与,激发大家的集体精神,不但能使班级井井有条,学生能力得到锻炼,班主任也能“清闲”下来,一举多得。总的来说,民主教育就是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后进生”还是“尖子生”;教师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求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

科学。科学首先体现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上。不能否认,一直到了21世纪,应试教育依旧占据主流,中国教育界的基础教育改革直到第八次也没有能够真正将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因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研究将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成绩,如此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支持。这不是功利,而是现实。虽然李老师的书中没有直接地写这一点,但这是任何一名教师都不能否认的。然而,仅仅关注学生成绩的老师必然不是一位好老师。一名科学的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德育发展,并且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与道德问题区分开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哪能没有困惑,当孩子的精神空虚和困惑无处求救,无人解答时,或者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当时,那这片阴影有可能一辈子都不能抹去。书中的《手记五:沉重的思考》中的宁小燕的悲剧以及《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中的心灵辅导通信,都显示出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但是直到现在,这些问题也不是得到了真正的充分的重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认识还十分狭隘,如对“性”和“爱情”避而不谈。依旧有不少教师习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牛头不对马嘴,反其道而行之,怎么会奏效?一颗懵懂的孤独的心需要温暖和理解,心理辅导是必要的,而且必须是适时的、及时的。此外,德育在素质教育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目标中占据首位。李镇西老师也在书中提到了不少关于德育的思考。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是德育问题的“冰山一角”,还存在不少其他的问题。如何推进学校德育,依旧是一重大课题。总而言之,科学的教育是严格遵守教育自身的规律,不生搬硬套其他政治经济方面的规律;同时更要符合学生心理的实际和他们的认识发展规律,把教育的过程还原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个性。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亦是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因材施教”。李镇西老师如何因材施教,从他送学生的生日礼物中就能看出来:刘令喜爱现代革命史,他得到的礼物是一本《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我希望程桦战胜自己,便赠给他一套《约翰.克里斯多夫》;潘芳奕爱好古典文学,我变送他一套《红楼梦》„„还有,对“后进学生”万同的持续关注和特殊教育,对“优秀学生”程桦和杨嵩的鼓励和提醒等等。一个善于发掘学生闪光点的老师,是学生的知音,是学生的伯乐,亦是学生敬重的人。个性教育,是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摈弃“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用升学与否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李镇西老师这样说:“在我的心目中,‘民主’是学生观,‘科学’是教育观,‘个性’是人才观。”

李老师无疑是优秀的教师,优秀的班主任,是教师这一行业中的楷模。作为他的学生该是幸福的,他也真正践行了“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他是素质教育的先行者,他的“未来班”中的学生是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受惠者。然而,时间又过去了20年,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是怎样的呢?

2006年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规定,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全社会必须遵守的准则。就我个人而言,我应该算是新世纪教育、义务教育、素质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但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竟不由感慨“要是我的中学时期也有这样一位班主任该多好啊”。其实我的班主任也很好,尽心尽职,“传道授业解惑”,但很少找我们谈心,且交谈的时候我都比较拘谨。我没有做过统计,但平时与同学的聊天中也能感受到她们的与我相似的中学生涯:背书、刷题、考试,如此循环往复。我并不是对中国的素质教育没有信心,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确实是需要时间的,更何况教育的背后还有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原因。

然而,作为一名师范生,未来的老师或是未来的班主任,我也希望能够在中国的素质教育实施中尽绵薄之力的。《爱心与教育》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期望,我也想成为像李老师那样与学生平等相处、受学生信赖和敬重的老师,坚持有益的教学理念,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最值得付出的是对学生的爱,最珍贵的收获的是学生的爱、信任、尊重与敬重。但愿未来我能有这样珍贵的收获,也希望中国的每一位教师有这样的收获。

第二篇:《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李静敏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第三篇:《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政治

刘媛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成名作、代表作。该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读完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我为中国有这样的教师而感到自豪。

书中提到,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之一,他深受苏霍姆林斯基影响,重视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不得不说,李老师的思想源于苏霍姆林斯基,又超越了苏霍姆林斯基,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撰写教育日记的做法深深地影响了我,纵使我有可能没有毅力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去撰写教育日记,但我觉得日常写写教学反思、教育总结,还是很有必要的,希望自己能一直坚持下去。

作为一名新教师,教育教学经验非常匮乏,如果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话,班级琐事的管理更是非常棘手。没有做过班主任的教师职业生涯是不完整的,班主任工作难做,但是要勇于挑战自我。读完李老师的书,在教育教学方面,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管理方面我学到了很多,这些将是我未来工作的财富。我懂得了在班级管理工作上要发挥“集体教育”的功能,注重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融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充实,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班级协调发展。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谈具体的做法感觉有些抽象,从李镇西老师身上我学到,做班主任一定要有“三心”——爱心、耐心、细心。

一个好的班主任一定要“细心”,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基本信息,适当地去关心情况特殊的学生。李老师的手记一:“爱心与童心”中“生日的故事”深深的感触了我。给学生送生日礼物,这种偶然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会有意识地注入教育的内容,学生与老师的爱或尊重是相互的,老师对学生好,学生能够体会得到,出于年少时单纯的情感意识,他们会加倍尊重老师,甚至有时还会为老师制造小惊喜,为生活增添色彩和趣味。

好的班主任要有“爱心”,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爱。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爱往往是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催化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会遇到“爱屋及乌”的现象,某些学生因为喜欢某门科目的老师而喜欢去学习这门课程,所以要尽可能建立一种爱的良性循环。同时,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永恒的、持久的。老师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最终做到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班主任在与顽童打交道时,爱心是前提,同时“耐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这一记中我就深刻体会到李老师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万同是个坏学生,他有不少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无人监督考试中作弊通报批评处分但他仍然再犯,李老师并未大发雷霆而是以这件事作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契机,让全班学生从个人言行与班级荣的关系上来思考万同的作弊,使包括万同在内的每一位学生得到一次深入心灵的教育。可见李老师对学生耐心十足,也让我懂得作为一个老师,要耐心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们会体会到你的宽容与忍让,不会让你的努力付之东流。

另外,读完李镇西老师的书,“素质教育”这个词总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素质教育探索手记”,里面论述了李老师采用各种途径有效地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一名教师,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那就是爱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教育。这里,我想就“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谈谈个人的想法。素质教育,并非“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既要培养优生,又要做好后进转化工作。

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到底该如何培养优生,读完李老师的书,我深有体会。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优生是“上线生”,如果他们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我们国家不过是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所以作为老师要引导优生树立志向,让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近年来,学生中有不少承受不了各种打击而自杀,其中大部分是我们教育者眼中中的优生,这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针对优生,我觉得要训练他们的受挫心理,长期处在金字塔顶尖的优生,很少品尝失败和冷落的滋味,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高一,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各个学校的佼佼者,汇聚到这所中学,以前都是班上的尖子生,现在大家水平都相似,老师自然也不会视如珍宝,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心理可能承受不来。因此,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生培养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除此之外,我觉得不断激励优生超越自我,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通读完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体会到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信念、鼓励与宽容。当我们走进后进学生的心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找他几次谈话都没有明显的效果,此时才深刻体会到李老师说的后进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通过一次谈心教育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想的太简单了,只有将李老师的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其进步,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书中关于万童的教育事例,是我看过最成功的一个后进生转化实例,给了我莫大的启示。

《爱心与教育》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让我懂得了如何跟学生相处,也让我知道了如何教育学生。读完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认真践行,也希望所有读过此书的老师共同携手,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递这份爱的薪火,走向真正的“素质教育”。

第四篇:《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酒泉育才学校马建东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题记

借助学校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之际,花了一些时间,捧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完了一部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

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

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

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

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 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第五篇:爱心与教育读书摘抄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袁敬耀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理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 „„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十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

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 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读完李老师的书,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我们这一代成长于一个物质、精神都比较平淡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也没有更多的诱惑。在传统家庭的“双目”和“书中既有黄金屋,书中又有颜如玉”世俗观念的监管下,使我“安心”地读了一些书。读书时句须一句句去理解,意要一段段去思索,思想也一步步地提高。没有精彩画面,也没有伴奏音乐,更没有旁白点拨,靠的是自己不断读、反复感、努力悟,终于成长为一名能引领他人走上阅读之路,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精神生活,使他们继续乃至终身阅读书籍而不断成长的“灵魂的工程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爱心主题班会心得体会下一篇:安置帮教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