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

2023-03-13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

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

按照单位要求,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乡镇、村主要领导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结合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农村基本情况

全县辖8镇10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共有农业人口19.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2%,其中,贫困人口4.9万人,移民23769口人;全县共有林地面积190万亩,造林面积1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6%,居全省第四位、全市第二位;县内水资源总量3.241亿立方米,人均1300立方米;预计到2013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29元,同比分别增长7%和13%。

二、2013年主要工作

(一)农业循环经济区初具规模。农业循环经济区以汤道河镇为中心,辐射、XX3个乡,截至目前,XX等项目均已投产,XX交易市场现已开工建设,XX专业市场已投入使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坚实步伐。2013年,全县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6个,完成投资13.5亿元。其中,能源利用、优质蜂蜜深加工、XX等项目均已投产营运;XX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基本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生产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6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三)农业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林果基地,严格落实1000万元经济林奖补政策,全县共栽植果树635万株,其中板栗350万株、山楂125万株、苹果93万株、核桃60万株、梨2万株、采摘园5万株,建设100亩以上家庭果场30个、10亩以上家庭果园200个,建设采摘园15个、605亩、14万株。设施菌菜基地,大力实施1000万元设施菌菜贷款贴息政策,全县新民展设施菌菜大棚4000多亩,规模发展到8000亩,位居全市第二位。基他特色基地,新增蜂群3000箱,全县达到了1.2万箱;生猪栏40万头、年产水产品2万吨、中药材2万亩。

(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城区水源建设及峪耳崖供水工程现已投入使用,XX项目现正在进行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XX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正在进行土地征占工作,总投资7500万元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和总投资1000万元的环省蔬菜项目正在做发展规划,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XX综合治理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均已完成,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全力推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累计投入3500多万元,新建4个垃圾压缩转运站、500多个垃圾池,14个示范村均已完成四清四化任务。

(五)农业农村保持整体稳定。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战略,70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认真落实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返迁移民劝返工作,保持移民整体稳定;全力抓好“三防”工作,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火灾、水灾和疫情事故,农业农村保持整体稳定。

虽然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大部分是以种养初级原材料为主,且以散户种植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XX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仅X家,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示范带动能力不大;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有形和无形市场体系,农产品品牌少,只有两个著名商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薄弱,市场价格极不稳定。二是改革开放力度不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度不深,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为4.5万亩,占全县农村耕地面积的23%;全县X大集团投资农业仅有3家,京企、央企等投资农业的还是空白,改革开放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水浇地面积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1.6%,林果产业基地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占全县经济林产业的25%,而且水电配套设施多数随着农业项目建设而建设,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四是农业融资十分困难。由于农业企业存在投资大、效益低、周期长、风险高等实际情况,多数企业家不愿投资农业,单靠农户自身的资本积累,很难筹建农业龙头企业,即使勉强投资建设,也只够前期建设,缺少流动资金,很难筹措资金保证正常运转,最终因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产业的民展。

二、下步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领,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发展高效、生态、富民产业为目标,优化特色种植业,规范规模养殖业,提升加工物流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一主三特”产业格局和“三次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措施

为确保到2020年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立足于全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大力实施“11335”工程(1个园区建设,1个主导产业、3个特色基地、3个重点工程、5个保障措施),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顺利开展。

1、做大循环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区作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也是全县转型创新、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打捆使用向循环经济区倾斜,强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区建设。一是做产业循环。大力发展一批型煤、木煤、有机肥和食用菌工厂化等产业项目,加大对农业农村秸杆、柴草、畜禽粪便及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缓解因发展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鼓励畜禽粪便和秸秆还田做肥,发展经济林和设施菌菜产业,建立畜禽养殖-沼气沼液-有机肥-林果和菌菜生产模式,建设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二是做基础设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捆使用各项支农资金重点向园区内倾斜,突出抓好以水电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同时对新上的规模较大的农业加工企业,给予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三是做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汤道河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打造成为全县最大的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积极组建农村经济人队伍,统一到县农牧局登记备案,按照销售量的大小给予奖励;鼓励发展网络市场,将农产品相关信息公布到网络上,通过网络强大的宣传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确保农民根本利益。

2、做强主导产业。全县共有板栗46.8万亩、3000万株,年产板栗2.6万吨,板栗产业是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继续加大对板栗产业的扶持力度,做强板栗产业,将板栗打造成为全国板栗标准化栽植示范园区。一是做规模。加大板栗的栽植力度,在适宜板栗生长的地方应载尽载,免费提供苗木,并对100亩以上的给予水利配套和技术指导,力争基地规模达到65万亩。二是做质量。加大对原有板栗树的管理,引进先进的栽植、剪枝、施肥等技术,聘请国内有经验的果树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来格按照专家的指导意见和板栗种植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不断改良板栗品质,提高板栗的单产产量和板栗质量。三是做品牌。立足本县板栗基地是全国唯一一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神栗食品有限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板栗的科技研发力度,生产板栗系列产品,将神栗品牌打造成为全国驰名商标,神栗食品有限公司进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事业行列。同时加快推进板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挖掘板栗栽培及贸易史,筹建板栗博物馆和板栗资源圃,筹办板栗文化节,提高板栗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做优三大基地。根据全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设施菌菜、特色林果和特色养殖三大基地建设。设施菌菜基地:适度发展食用菌产业,支持规模化生产和工厂化生产,提高对农村废弃秸秆、柴草的综合利用,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破坏;鼓励发展草菇菌、栗蘑及设施蔬菜产业,加大对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扶持,促进设施菌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林果基地:加大对苹果、山楂等林果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富士、国光等苹果基地规模,恢复发展红星苹果基地;依托XX有限公司,积极发展山楂基地,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鼓励规模发展桃、杏、李子、大枣等特色林果业,建设采摘园和观光园,增加果农收益。特色养殖业:规范发展生猪产业,严格控制规模养殖,并对原有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排污治污设施,确保环境达标;稳定发展水产品产业,规模控制在2万箱以内,严格控制饵料鱼生产,防止水环境破坏和水产品质量;适度发展绒山羊、肉牛、柴鸡等畜禽产业,严格实行舍饲圈养,防止破坏生态资源;鼓励发展养蜂产业,充公发挥御蜂园、蜂旺养蜂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种蜂培育,不断优化蜂蜜产量,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蜂产品深加工,生产蜂胶、蜂王浆等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4、做实三大工程。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断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力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生态治理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工程:根据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少,加工能力薄弱,带动能力不强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基地规模扩张,农民增收致富。一方面,支持鼓励新上农业龙头企业,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给予土地、税收、基础设施等最优惠政策,并在资金、贷款和贴息上给予扶持,尽快投产风效,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原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扩规模、提科技、做品牌等方面给予资金、贷款等扶持,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不断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生态环境工程: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一是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沙治沙等项目,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鼓励规模化栽植经济林,积极发展家庭果园、果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收益;加强对损毁山体的复绿工作和补植工作,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林木审批,坚决杜绝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现象;严击盗伐林木资源行为,全力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不受损害;加大宣传、支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公司保护性开发都山原始森林,打造华北最大原始森林旅游圣地。三是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双孢菇、杏鲍菇、褐菇等工厂化生产和生物有机肥、洁净能源等项目,实现秸秆、柴草综合利用和废弃农作物、废弃菌棒、畜禽粪便等的回收利用,打造闭合式产业链条。四是全力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整合各项支农资金,以14个示范村为重点,以点带面,大力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着重加强垃圾处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组建垃圾清理、转运队伍,实现日产日销,不断提高群众自主保护环境意识,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以水利和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加大基础设施项目跑办力度,尤其加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省级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县、防沙治沙等项目的跑办力度,不断提高水利设施服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规划,加大电力实施力度,提高农业发展电力保障能力。通过水利、电力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不能实施项目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业大户给予水电等基础设施扶持力度,确保企业和种养大户用水、用电需求,促进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5、强化五项保障措施。一是强化规划引导。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抓紧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板栗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充公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快速科学发展。二是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按照每年产业化资金不低于1500万元、经济林1000万元和农村面貌发行提升1000万元的标准,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以后,根据全县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逐步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支持神栗、康美、广盛居功能饮料等公司深入开展农企对接、农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加大对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发挥高等院校科技人才作用,对农民进行业务培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强化改革开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力度,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全面推进金融制度改革,放大资金效应。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扶持,力争引进一批外资、京企、央企项目落户县城,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五是强化督导检查。加强对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尤其是全县农业的重点项目,按照在建项目抓推进、新建项目抓开工、谋划项目抓跑办的原则,强化对乡镇和部门的考核力度,并给予奖惩,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个人能力的重要依据。

(三)几点建议

虽然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发展势头保持良好,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为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做大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今年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共注入本金2500万元,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担保贷款12500万元,解决了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资金难题,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放大了资金效应,为企业和种养大户提供了有力保障。按照省工信厅的规定,县级担保服务中心注册资金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二是制定农村土地流转奖励政策。鼓励规模化种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和企业、种养大户创业热情,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奖励政策,按照流转土地面积给予奖励。三是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奖励。鼓励各级各部门和个人跑办项目、争取资金,建议制定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奖励政策,年底兑现,激发跑办项目和争取资金的意识。

第二篇:农村农业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县(区)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十二五”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以党的十

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跨越,推动×××县(区)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县(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现状

×××县(区)现有涉农办事处×个,共×个村委×个村民小组,农户数×户,农业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占土地总面积××%,活立木总蓄积××立方米。辖区内有××座水库,蔬菜基地××个,超级稻高产示范基地××个,间套种示范基地××个,香蕉防风栽培技术示范基地××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近年来,×××县(区)上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坚持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广特色产业种植,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移民扶贫开发,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引导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形成了以×××、×××、×××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如×年粮食产量×××吨,种植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以×××、×××、×××等为主的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亩。其中×××村委现有常年蔬菜基地×个,主要种植叶菜类蔬菜,面积××多亩,年产量××多吨,年产值约××万元。××蔬菜种植以×××、×××、×××等瓜类为主,面积××亩,年产量××吨,年产值××万元;现有大棚×××亩,年产量××万斤,年产值××万元。××村辖区有独立成园的果园,园内种植××亩、××亩,计划种植××亩,果园特色明显。××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群众广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菜种植,种植面积××亩,年总产达××吨,年产值××多万元。

2、农业产业标准化体系日渐完善。以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场大户,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以××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直接解决了××多人的就业问题。××年引进水稻新品种“超级稻××、××”等优良品种在××村建立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积××亩。

3、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高起点定位,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农户参与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以整组推进为主要形式,以××试点乡村为突破,全面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道路铺筑,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县(区)”发展战略,扎实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狠抓措施落实,组织实施了林业特色产业、重点生态公益林、新农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全县(区)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我县(区)重点抓××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花卉培育,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产业成为全县(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县(区)名贵××种植面积已达××多亩,其中××近××亩,连片种植的××亩。

5、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凸显。抢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机遇,动员组织广大移民群众全力开展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呈现出统筹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上年上级下达给我县(区)第×批基础设施财政扶贫资金××万元,新建××村路硬化屯路×条××公里;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机动资金) ××万元,维修××村××路项目××公里,今年,申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万元,用于新建××村硬化屯路××公里。

6、农民科技培训扎实有效。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引进一批优良品种,示范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创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一批科技示范户,总结一批先进典型”的总体思路,抽调技术部门专业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一是狠抓农业技术培训。围绕三大特色产业,细化完善培训内容,广泛开展科技宣讲,全面普及立体种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及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设施精养等实用技术。二是突出移民管理教育。在提高移民素质、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狠下功夫,广泛开展政策法律宣传和农业技术培训,引导移民认识自身差距和不足,在抓好常规性耕作制度、种植方式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引导移民采取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

,改造耕地土壤属性,提高土地生产质量和产出效益。三是强化劳务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广大农民的务工创收能力。坚持就近就地与向外输转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县(区)农村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分之×,农业资源特别

是耕地资源十分匮乏,尽管近几年全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差距,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结构因素。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相对偏大;蔬菜、畜牧产业链条仍不够完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有的加工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2、市场因素。现有的县(区)内农产品销售渠道还不畅,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去,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滞后,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较为明显。

3、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4、资金因素。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5、客观因素。近两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表现在部分干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沿袭着传统的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乡村组织原有职能在逐渐弱化,对农民的约束力较差,组织难度较大。

三、建议和对策

1、突出产业规模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节水示范、特色高效的要求,围绕×××、×××、×××等×大特色产业,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领、利益驱动、政府扶持、项目支撑、部门服务、龙头带动等措施,大力扶持推广以×××、×××、×××等为主的,因地制宜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扩种高效经济作物和开发绿色农产品,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2、强化科技示范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从人、财、物方面逐步加大对西甜瓜、花卉、设施蔬菜基地的支持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高效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高效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信息流通渠道,逐步开展专家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资源共享、产品交易等工作,推动农业萌生新的亮点、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以×××、×××、×××为主的强势品牌。

3、抓好节水示范工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以水定产业、量水促发展的原则,在抓好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以高效设施农业为支撑,大力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全膜覆盖为主的农田节水技术,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有机结合,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特色优势作物、优质林果等节水设施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节水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持续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按照项目做支撑、政策做保障、产业做龙头、基础做铺垫的要求,采取适当集中、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模式,集中财力物力扶贫攻坚,把覆盖移民乡村、增加移民收入的产业开发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带动,推进移民乡村土地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5、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全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创新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统筹投入、集中建设的新农村模式,加大农业和农村资源整合配置力度,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的居民点改造精品亮点。实现农村人口向集镇、城镇的逐步转移。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扩大“订单农业”面积,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6、强化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进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战略,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强化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全面开展绿色证书、专业技术和乡土人才等培训和开发,着力培育科技种养业能手、产业带头人和大场大户。一是整合县(区)内技术力量和培训场所,系统开展村组干部、专业合作社、大场大户及种养能手培训,真正把村组干部培训成科技能人和“土专家”。二是狠抓移民管理、教育和培训,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促使移民牢固树立加快生产发展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移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树立劳务品牌意识,按照“短期务工促增收,常年务工促就业”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

7、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转型。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作为扫除障碍、激发活力、推动发展的有效手段,不断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田间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节水水平。二是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健全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文本,完善土地流转作价评估、流转补偿、合同签证等管理制度,积极动员农民采取转让、转包、租赁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进经营能力强、资金实力厚的种养大户根据当地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开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由大场大户、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三是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就近吸纳部分富余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

第三篇:农业农村工作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镇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xx”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跨越,推动我镇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现状

我镇现有涉农办事处x个,共x个行政村,农户数xxxx户,农业人口xxxx人,耕地面积xxxx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x个。近年来,我镇上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坚持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广特色产业种植,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移民扶贫开发,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为主题,引导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形成了以农家乐为主的特色产业。

2、农业产业标准化体系日渐完善。以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场大户,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以狮山茶场客家风情园为代表,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xx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直接解决了xxx多人的就业问题。xx年引进茶叶新品种黄金芽等优良品种在xx分场建立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积xxx亩。

3、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高起点定位,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农户参与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以整组推进为主要形式,以合水分场试点村为突破,全面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道路铺筑,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镇”发展战略,扎实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狠抓措施落实,组织实施了林业特色产业、重点生态公益林、新农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全镇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5、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凸显。抢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机遇,动员组织广大移民群众全力开展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呈现出统筹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40%,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匮乏,尽管近几年全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结构因素。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相对偏大;蔬菜、畜牧产业链条仍不够完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有的加工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2、市场因素。现有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还不畅,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去,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滞后,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较为明显。

3、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4、资金因素。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5、客观因素。近两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表现在部分干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沿袭着传统的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乡村组织原有职能在逐渐弱化,对农民的约束力较差,组织难度较大。

三、建议和对策

1、突出产业规模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节水示范、特色高效的要求,围绕农家乐特色产业,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领、利益驱动、政府扶持、项目支撑、部门服务、龙头带动等措施,大力扶持推广以农家乐、农家客栈为主导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镇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xx”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跨越,推动我镇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现状

我镇现有涉农办事处x个,共x个行政村,农户数xxxx户,农业人口xxxx人,耕地面积xxxx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x个。近年来,我镇上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坚持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广特色产业种植,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移民扶贫开发,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为主题,引导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形成了以农家乐为主的特色产业。

2、农业产业标准化体系日渐完善。以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场大户,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以狮山茶场客家风情园为代表,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xx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直接解决了xxx多人的就业问题。xx年引进茶叶新品种黄金芽等优良品种在xx分场建立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积xxx亩。

3、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高起点定位,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农户参与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以整组推进为主要形式,以合水分场试点村为突破,全面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道路铺筑,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镇”发展战略,扎实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狠抓措施落实,组织实施了林业特色产业、重点生态公益林、新农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全镇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5、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凸显。抢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机遇,动员组织广大移民群众全力开展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呈现出统筹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40%,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匮乏,尽管近几年全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结构因素。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相对偏大;蔬菜、畜牧产业链条仍不够完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有的加工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2、市场因素。现有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还不畅,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去,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滞后,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较为明显。

3、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4、资金因素。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5、客观因素。近两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表现在部分干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沿袭着传统的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乡村组织原有职能在逐渐弱化,对农民的约束力较差,组织难度较大。

三、建议和对策

1、突出产业规模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节水示范、特色高效的要求,围绕农家乐特色产业,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领、利益驱动、政府扶持、项目支撑、部门服务、龙头带动等措施,大力扶持推广以农家乐、农家客栈为主导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2 、强化科技示范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从人、财、物方面逐步加大对茶叶基地的支持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高效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高效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信息流通渠道,逐步开展专家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资源共享、产品交易等工作,推动农业萌生新的亮点、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强势品牌。

3、持续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按照项目做支撑、政策做保障、产业做龙头、基础做铺垫的要求,采取适当集中、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模式,集中财力物力扶贫攻坚,把覆盖移民乡村、增加移民收入的产业开发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带动,推进移民乡村土地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4、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全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创新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统筹投入、集中建设的新农村模式,加大农业和农村资源整合配置力度,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的居民点改造精品亮点。实现农村人口向集镇、城镇的逐步转移。

5、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转型。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作为扫除障碍、激发活力、推动发展的有效手段,不断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田间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节水水平。二是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健全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文本,完善土地流转作价评估、流转补偿、合同签证等管理制度,积极动员农民采取转让、转包、租赁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进经营能力强、资金实力厚的种养大户根据当地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开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由大场大户、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三是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就近吸纳部分富余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

第四篇: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20090611

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研究

为了全面配合做好《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专题调研组来平调研准备工作,县农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围绕“加快华亭农业发展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分析形势,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县情

华亭县位于陕甘宁交汇处,属高寒阴湿土石山区,平均海拔1300m,年平均气温7.9℃,降水量615毫米。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列工业园区,有101个行政村、24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7万人,耕地面积41.8万亩,其中山地面积36.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7%,人均耕地3.17亩。

华亭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县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农业发展基础脆弱的县份。近年来,以煤炭采掘为主导的地方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农业农村经济也有了突破性发展。但受立地条件、传统观念、发展基础等“瓶颈”制约,农业产业化开发起步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就业、住房、看电视、增收“八难”问题尤为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特别明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采矿塌陷问题日趋严重,城乡差异日趋拉大,农村小康多项指标落后于全市其它县(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夯

1 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二、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华亭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文件精神,坚持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二十字”方针,坚持以村为主、一村一策、整村推进、联合重组的原则,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的要求,发挥工业经济优势,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集中力量大打新农村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华亭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8.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省69个县(市)第5位,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总体小康。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32.4%、35.3%和35.6%,达到5.48亿元、3.45亿元和2810元,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财政支农增活力。在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以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9%列支支农资金(2008年提高到13%),累计投入县财政资金10752万元,

2 贴息818万元,激活信贷资金5186万元,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办、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财政支农,不仅夯实了农业基础,推动了农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减轻了农民负担,让他们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民致富增收的热情和活力。

2、产业富农促增收。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125”(10万亩饲草,10万头肉牛,20万亩核桃,5万亩药材)产业化工程,着力培育农民增收产业。建办65个科技示范园(点),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4个、养猪小区8个,组建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达到178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户,建成“全国核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县”和“全国绿色食品(核桃)原料标准化基地”,“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依法核准注册,基本实现了“五个一”目标(人均1亩药、1亩核桃、1亩特色产业、1头牛,牛均1亩草),农业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41%。

3、设施利农改环境。以实现通乡公路油筑、通村道路硬化、通社公路等级化和全县自来水化为目标,累计硬化通村道路35条160公里,完成通社道路等级化改造72条307公里,覆盖全县114个村(社区)的80%以上,开通了12条公交线路,开工建设乡村客运站点11个;投资3900万元实施“西水东调”工程,解决了8.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圈”、“带”、“点”新农村示范工程,先后在63个村实施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工程。扶持完成安口、东华、西华、砚峡等乡镇偏远山区和采矿塌陷区

3 移民1274户4841人。支持13个村近20000名村民整体实行“农转非”。东华镇东峡社区、西关社区、安口镇安丰社区、砚峡乡砚峡村等村(社区)近1000 户群众集中住上了“单元楼”,部分群众搬进了“小别墅”。10个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4、科教兴农强素质。坚持把农民群众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筹集100多万元,设立了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基金,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技能培训中心。整合扶贫项目、阳光工程、温暖工程、慈善活动等培训资源,采取“三点一退”的办法,广泛深入地开展种植、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和建筑、机电、电焊、装饰、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促进农民工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29个大中型城市设立劳务基地87个,大力发展订单劳务。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医疗费报销比例,农民参合率达到89.55%,受益面达到19%。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5、社会助农大扶贫。树立“大扶贫”理念,把扶贫事业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坚持走好整村、整乡、整流域扶贫开发路子的同时,广泛动员县直部门、省市驻华企事业单位、乡镇(民营)企业、经济强村、仁人志士,创造性地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部门帮建、企地

4 联建” ,全社会真诚关注、倾力支持“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9亿元,拉动社会投资5.8亿元,发动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2700多万元,实施省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17个、县列整村推进项目22个,实施“五改三建”、人畜饮水、产业扶贫、村学建设、科技培训、村社道路硬化、文化卫生培训等项目10类63个,全县重点贫困村由2000年的58个减少到2008年的43个,贫困人口由4.71万人减少到 2.04万人,贫困面从35.7%降低到了15.5%,返贫人口控制在1.3万人以内。

6、机制强农保发展。坚持把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作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加快推进小康建设进程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扶持政策》、《关于集中力量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围绕“农民富不起来怎么办”,建立完善了以工哺农、农民培训、扶贫开发、龙头企业培育、移民搬迁五大长效机制,出台了《促进农民收入五年翻番的实施意见》、《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意见》、《“手拉手”结对帮带活动实施意见》、《加快农业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等7个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存在问题

但客观分析,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新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生产经营粗放,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存在“有批量无品牌、有市场无批量”的问题,即“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名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小,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层次浅,具有辐射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少,加工增值链条短,尚处在出售原产品或初加工产品阶段,综合效益不高。

2、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大。全县还有1个村不通大电,有14个村没有村学和医疗站,有23所初级小学亟待维修完善,有1个村不通邮,有1个村接收不到电视节目,有16个自然村不通车,有3.8万人和1.75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群众要到5公里以外靠人挑畜驮解决吃水问题,尤其是沿关山地带群众生存条件极差,饮用地表水,造成地方病发病率高,居住茅草屋的状况在局部乡村依然存在,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3、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按照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摸底测算,全县有1.4万户6.1万人处在1196元温饱线以下,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46.3%。据调查统计,8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关山林缘地带的马峡、河西、山寨、神峪、西华(原麻庵)、安口、上关等乡镇的81个贫困村中。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地震危害、采矿塌陷、农民失地、冰雹霜冻等灾害日益频繁,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因灾返贫现象尤为突出,温饱巩固率低。

4、农民增收难。农民增收渠道窄,目前我县农民收入主要

6 依赖于劳务收入和第一产业(重点是种植业)两个方面,分别占60%和26%(以2008年为例),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或全球金融危机泼及影响,就很难摆脱减收的命运,2008年受四川汶川地震波及影响,加之干旱、冰雹、霜冻、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我县神峪、河西、山寨、马峡4乡镇大部分群众因灾返贫;受全球金融危机泼及影响,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甚至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用工企业滞销停产,未拿到劳动报酬。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从2005年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5.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6.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1拉大到4:1。

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1、自然立地条件差。华亭县九山一川,88%的耕地为山坡地,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绝大部分属“靠天吃饭”;加之大面积的煤炭开采造成地质塌陷3.3万亩,每年还在以1500亩——2000亩的速度推进,塌陷区群众失地面积逐年加大,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2、农业投入不足。虽然县上将财政支农资金比例提高到了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3%,但地方财力有限(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大口径财政收入的28.9%),对农业的投入仍然相对较少。国家、省、市给我县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资源项目开发以及农村公益项目相对较少,对农业及农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建设进程。

3、农民素质不高。我县农业人口比例大,占总人口的

7 73.17%。农业人口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农业新技术接授缓慢,先进科技成果难以普及;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开放开发程度还不高,农业生产方式普遍停留在土地承包经营初期的单个农户分散经营。关山林缘区的部分群众还未实现脱盲,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产生活水平极度落后,贫困——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劳动者素质低下——新的贫困,恶性循环的问题比较突出。

4、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一是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比重小,从2005年至2008年,全县GDP增长了107.8%,而农业总产值仅增长了32.4%;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5.48亿元,仅占全县GDP的17%。二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种植业结构中粮食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小,全县粮、油种植面积占全年总播种面积的78.3%,仍是“粮本型”农业,生产周期长,需求弹性小,投资大、风险高、周转慢、变现难、效益低。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在保证粮食高产高效的同时,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125”工程,引导农民变粗放经营为精耕细作,重点培育药材、核桃、草畜等支柱和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优化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稳步促进农民增收。

1、确保粮食安全。按照“依靠科技、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挖掘潜力”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通过改良品种,培肥土壤,强化管护,提高小麦单产;以推广全

8 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等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主推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示范,大力发展具有深层次开发潜力的粮饲兼用玉米、加工专用玉米,建设优质粮饲兼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生产基地;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稳步发展以荞麦、豆类、洋芋为主的优质杂粮生产。

2、培育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整村、整乡(镇)、整区域规模化产业开发进程,提高产业开发整体水平。努力在优势片带上实现突破,选择农民增收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村,加大扶持力度,率先把这些地方建成现代农业优势区。以建办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壮大草畜产业。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良种繁育和黄改力度,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走龙头企业+养殖小区的路子。以规范化种植、市场化营销为重点,壮大药材产业。积极推广“基地+龙头”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方向,扩大大黄、独活、川芎、木香、党参、半夏等主栽品种种植规模,在马峡、山寨、西华、上关、河西、策底、砚峡、东华等乡镇建立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标准化管理、增加挂果面积为重点,壮大核桃产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以安蔺路、平华路为主,宝平路、神水路、华上路为辅的“一主三辅”核桃经济林为纽带,以神峪、安口、上关、东华、西华、砚峡东南部6乡镇为重点,建设以粮果套种栽植为主的无公害核桃基地,培育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鲜果贮运保鲜技术水平,开发核桃系列产品。以推广拱棚种植、扩大基地面积为

9 重点,壮大蔬菜产业。按照“小产业、大发展、抢市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扶持发展城郊“小拱棚”蔬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主攻反季节栽培,以绿色、无公害生产为方向,稳步扩大东华、西华、安口、策底等城郊个蔬菜基地,新建神峪、上关等优势区域蔬菜基地。以扶持产业大户、延伸增值链条为重点,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面落实《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在信贷、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采取招商引资兴办、扶持大户创办、鼓励能人引办的办法,大力培育农业精深加工型企业和高标准养殖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按照“提高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延伸村一级、发展社一级”的思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全力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点建设,以点串线、以线连片,整村、整区域推进,形成带状、块状的产业聚集群。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农产品生产,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做好“华亭大黄”、“华亭独活”认证和品牌注册等工作,加快特色品牌认证进程,提高华亭农产品商品价值。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机研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集资金,促进基 10 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4、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和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协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企业、农户、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建设。推进供销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店、超市、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继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健全农业信息收集的发布制度,增强“12316”热线服务“三农”的功能。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二)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1、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南汭河、北汭河、策底河、羊圈河、神峪河、河西河、马峡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加快灌区及河堤建设,推进节水改造,抓好田间配套。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搞好坡地改造,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推广间作套

11 种、旱作节水技术和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努力培肥和提高地力。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尽早实现通村道路硬化、通社道路等级化和所有产业基地通产业路的目标。继续实施农网改造,使家家户户享受优质、安全的电力服务。以创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为主线,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求整县实现自来水化。

3、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为目标,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及生物循环的规律,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大农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继续开展“美在农家”创建活动,加快规模养殖场粪便净化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源污染。进一步抓好天然林保护和荒山造林,加强鼠虫害防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秸秆产业。

4、加强小城镇建设。严格按照村镇科学发展规划,继续加大城乡结合部和10个小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增强兼容能力。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吸纳农村人口、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对农民离土离乡从事非农生产的,可参照执行城市(镇)就业再就业人员在

12 税收、小额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市和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

5、改善人居环境。围绕“二十字”方针,突出“环村路、片带化、综合性”的特色,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不断优化农村环境。

(三)不断加强扶贫开发

1、加大项目扶贫力度。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以省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帮扶力度,努力改善贫困面貌,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2、加大易地搬迁力度。通过争取以工代赈等国家和省上移民项目、整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结合采矿塌陷治理工程、动员社会各界合力共建等途径,支持林缘山区散居贫困群众整村整社下山进城,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搬迁安臵采矿塌陷区群众。

(四)促进农民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1、培育新型农民。整合“阳光培训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两后双百”、“党员远程教育”等培训项目,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引智增智培训工程,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强农民群众的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

2、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围绕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建材生产、民用建筑、山野菜加工、工艺品制造等农村第二产业,积

13 极发展股份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围绕服务矿区、服务城乡,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销售、产品营销、技术协作、生活服务等农村第三产业。围绕城镇功能转型和旅游资源开发,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餐饮、文化、休闲、娱乐、信息、物流等产业,增加农民从业岗位。围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农民进行资本运作和不动产租赁。

3、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实现农民零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4、控制农业人口数量。以巩固“国优县”成果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努力控制农业人口数量。

5、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成活,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知荣辱、懂法规的良好风尚,创优新农村建设环境。

(五)加大以工促农力度

14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依靠工业经济优势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1、大力实施“以工哺农”战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投入。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县级财政支农资金要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增幅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

2、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对农业和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退耕还林还草、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级各类补贴资金不折不扣的兑现给农民群众。全面推行农业保险和灾害救助制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3、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要按照中央出台的“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和“三个大幅度”的惠农政策要求,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政策性支持,推动全县农业发展。

4、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按照“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努力建设“一城六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重点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

15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八大领域下功夫,促进城镇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民传播,逐步走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交融、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六)深化农村改革

围绕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制度。妥善处臵乡村债务,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认真开展农村乱收费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2、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发展业务。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范围,适当提高贷款额度,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建立信用联保机制,培育小额信贷组织。探索建立“村级互助发展资金”新模式,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规范民间借贷,活跃农村资本流通。

3、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农

16 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落实补偿标准,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

4、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

四、在政策和项目支持方面的建议请求

华亭县乃至平凉市、甘肃省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起步时期,尤其是华亭农业“短腿”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国家和省市给予更大支持。建议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推动我省我县农业发展,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一)请求将华亭列为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试点县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华亭县2005年人均GDP突破1050美元,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良好基础条件。但从华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和其他工业主导县一样,华亭县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业发

17 展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不适应、不同步、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拉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4:1,且有逐步拉大趋势,城郊居民与林缘山区贫困农民收入差距更为悬殊。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拉大。农村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村群众住房等人居环境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三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拉大。农村科教文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民群众享受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同时,区域之间的“剪刀差”也非常明显,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千差万别,特别是城郊村与偏远山区村的居民收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距比较悬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华亭县在深入调研和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一城六镇”为重点,先行试点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县城乡经济社会逐步向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的轨道迈进。

请求将华亭列为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试点县,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属山地型高原地貌。全省干旱缺雨,温差较大,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

18 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冬季雨雪少,寒冷时间长;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夏季气温高,降水较集中;秋季降温快,初霜来临早,是全国最干旱的省份之一,旱作农业区涉及10个市州69个县市区。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抗旱为科学抗旱、变单一抗旱技术推广为综合抗旱技术组装配套,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旱作农业较快发展是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华亭县地处六盘山青年皱褶山区及东部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高亢,群山逶迤,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系密布,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燥,温差大,降雨量分布不均,属温带季风气候。关山支脉三乡、双凤、黄甫、朝那四山呈手指形横贯全境,诸山夹峙之间形成了九条较大的河谷川地,总面积约5万亩(包括周围梯田、条田地),2008年全县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2.09万亩,亩均增产170公斤、增值255元,发展旱作农业增产增效潜力较大。

建议国家对甘肃省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支持;请求把华亭县的5万亩河谷川地及周围梯田、条田地纳入全省旱作农业示范项目区,倾斜安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项目,通过配套林、田、水、路网,推广全膜覆盖、地膜双垄沟播、膜侧沟播、渗水膜覆盖栽培、集流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耐旱、抗旱性品种,推动农业较大幅度的增产增效;配套农村饮水、道路、供电、沼气、信息等公

19 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扶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三)支持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

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农村贫困程度尤为突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32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低了1811元。尤其是陇南山区、六盘山及关山林缘区群众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部分地方已到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步。改善贫困地区散居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民生工程。但边远山区和林缘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低,因灾因病返贫严重,就地建设投资大、效益差,只有实施县内易地移民,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有效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逐步实现脱贫。华亭县近5年实施的易地移民搬迁、矿区塌陷移民搬迁、公路拆迁移民项目7个,涉及西华、马峡、安口、东华、河西5个乡镇12个村683户2892人,有效缓解了关山林缘区和采矿塌陷区贫困群众“八难”问题,收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庄浪韩店移民等都是县内移民的成功实例。

华亭县还有45村1732户6670人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关山林缘区,自然条件恶劣,低温冷冻、地震、冰雹、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日趋恶化;砚峡、安口、东华、

20 西华4乡镇9村1163户5004人居住在采矿塌陷区,8000多亩良田无法耕种,缺水、断路、断电现象严重,造成新的贫困;另有8个自然村622户2843人居住十分分散,道路、通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公共设施难以覆盖,群众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建议国家安排一定项目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并配套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促进城镇、中心村、公路沿线集中,引导扶持移民群众参与安臵区主导产业开发,从事

二、三产业增收,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据统计,我县共有62村3517户 14517人需要县内易地移民搬迁,概算投资38687.8万元,请求国家、省、市倾斜安排项目和资金支持我县移民搬迁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http:// 21

第五篇:XX镇农业农村工作自查报告

按照市委市府安排,依据《XX市2010年度全市经济工作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工作有关考核办法》和《XX市2010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指导计划》,我镇组织相关人员对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前段工作情况

1、标准化种植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村能源建设。新建种植业标准化基地2个,面积0.42万亩。新建水产无公害养殖基地2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2个,分别是“XX”牌海鲜鸡蛋和“XX”牌鸡蛋,水产品一个为“XXXX”梭子蟹。新建龙头企业3个,其中,XXXX有限责任公司为XX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投资100万元XX村新建沼气项目1个,主要解决XX村、XX村和XX村3个村1067人口,296户的生活用气。

2、农机工作建设情况。2010年度共完成玉米机收面积3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1.2万亩。农机“三率”达到计划数的100%,其中新挂牌120幅,年检车辆78台,办理各类证件120个。同事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对全镇大型机械机械操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人次达200余人次。建设完善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共新增农机服务网点11个,使全镇农机服务网点达到了30余处。在“三夏”、“三秋”期间,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全镇大型收获机械40余台进行跨区作业,大大提高了农机户的经济收入。

3、林业建设。成片造林3500亩,新建农田林网5000亩,完善农田林网5000亩。同时加强林业管护力度,成立林业防护队伍一支,人数41人,使树木成活率、保存率达到了95%以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完成了调查摸底和合同完善,勘测边界、林权证办理发放将根据市林改办要求完成。搞好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成立镇、村美国白蛾防控领导小组。镇村签订美国白蛾防控责任状。建立镇级专业防控队伍3支,人员30人,村级专业防控队伍35支,人员10—15人,同时投资10余万元,配套大型车载高压喷雾机1台,机动高压喷雾机械40余台套,烟雾机45台,高枝剪100余把,确保美国白蛾在我镇境内不成灾、不爆发,使村镇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3%以上。

4、农业基本建设。

(1)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投资20余万元建土壤墒情监测站一座。末端渠系改造项目位于六干两侧,耕地面积1.5万亩。该项目总投资919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渠道衬砌20.5km,其中支渠8km,斗渠12.5km。新建与维修建筑物187座,其中新建178座,维修9座。疏浚排水沟27km,新建支渠测水设施9座。该项目于2010年6月份开工,2010年12月30日前完工,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土地整理项目。位于镇南部,,整理面积550公顷,工程总投资988万元,目前已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将于2011年11月30日前完成。

(2)防汛抗旱工作。成立XX镇防汛抗旱领导小组。下发了XX镇防汛抗旱工作意见。落实防汛抢险队35支,人员2000人;防汛后备队35支,人员2000人。落实料物:麻袋包编织袋10000条、木桩5000根、铁丝5吨及其他料物,确保了全镇防汛工作万无一失。

(3)人工影响天气及气象灾害信息队伍建设。每村设灾害信息人员一名,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及时上报,积极协助采取措施,确保自然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4)农村饮水安全率达100%。

5、土地流转、一事一议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 完成新建土地流转服务大厅一个。落实2009年一事一议财政奖励试点村6个,全部按要求落实到位。新建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4个,新建农机合作社1个,新建渔业专业合作社1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个,实施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33个村,项目完成率100%。

6、村镇规划及建设。镇街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在建工程严格审批制度。村村通公路建设9.4公里,村村通道路普及率达到了100%

7、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人数63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84人。

8、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环卫保洁、垃圾清运托管率100%,上半年筹措托管经费260800元,并全额上交。

9、农村经济管理及惠农政策落实。全镇35个村全部实施了“双代管”和定期审计,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程序规范,没有发生新的农村债务。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10、畜牧业建设情况。新建畜禽标准化饲养场1个,生态养殖场1个。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无重大疫情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种植规模较小,“三品”认证少;农业龙头企业规模需扩大。

2、畜牧业建设相对较差。

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比例较低。

三、下一步打算

1、加大农业建设投资力度,改善农业基础生产环境。加快标准化农产品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扩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2、加强畜牧业建设。积极与市畜牧局对接,成立下营兽医站。加强村级防疫点、应急队伍建设,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储备工作。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利用新能源、新技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畜牧业。

3、加强村镇建设及农村新一轮规划工作。力争年底新一轮农村规划全部完成,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总之,XX镇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整改,力争XX镇农业农村工作走在我市的前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年中总结工作会议纪要下一篇:农业信息化和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