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论文范文

2023-09-17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农业上的生产力度逐渐增强,畜牧业发展的较为明显,在农务活动中会有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现有的农村污染治理方式不科学,出现的问题较多,环境保护制度及技术相对落后,这给政府监管体系带来较大挑战。本文针对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实行方案,为今后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现状;措施

Key words:China’s agriculture;Rural pollution;Governance and regulatory system;Current situation;Measures

“環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在2018年11颁布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中也明确说明要加快解决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由于中国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根基较差,短板较为明显,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一定要坚持下去,攻克难关。

1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现状分析

1.1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现状

1.1.1 现有的农村环境治理情况

从2007年至今,已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农村环境治理之中,单治理污水的装备就有将近40万套,采集生活垃圾的人员增加2倍,垃圾车、运转、处理设备等均较以往增长3~5倍,有85%以上修建有公用厕所,并且有专门处理粪便的机构。但是依然还有部分村庄环保设施不够完备,这给今后的治理和监管系统带来一定阻碍。

1.1.2 环境污染治理初步阶段

首先,农村农药使用负增长,种植的绿色食品覆盖面逐渐增大;其次,化肥的使用,开始测土配方,引进环保易吸收的农药,使得农业总氮、总磷源保持稳定;最后,原农村牲畜粪便随处堆积,产生空气污染和细菌污染。现阶段每户建设立体农业,牲畜粪便做成可供使用的肥料来源。

1.1.3 环境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

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民科学文化传播的力度,利用媒体和各种公众方式进行宣传。将环保科普知识以全新有趣的方式展现在农民眼前,村主任、村支书等带领农民实践行动。

1.2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监管体系现状

1.2.1 农村污染治理责任并不明确

工作协调机制不成型,各部门职责功能不清晰,相互配合不顺畅,对于上级下发的各种号令推迟实行。各部门职员及上级领导本身对于环保意识就较为模糊,不认真,基层管理部门并不具备管理和治理能力,监管人员积极性差。

1.2.2 对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缺少有效方式

污染治理主要是管理思路和管理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对污染问题进行规划并制定方案的具体措施。但是由于技术人员的缺失和专业人员的流动,使得整个治理过程运行的较为困难。当前中国污染治理还是探索阶段,不能成形,更谈不上宣传。

1.2.3 没有因地制宜制定环境监测机制

首先,农村污染治理分散不集中,排污治污能力低下,污染面较广;其次,农村污染物没有制定标准,治理措施更加难以制定;最后,农民角色特殊,居住环境较为分散,给污染治理带来一定条件上的制约。

1.2.4 相关政策标准体系并不完善

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分散不完整、不清晰,管理经营的概念较为淡薄;规划较多但是广而不细,理论基本上大于实践,综合来讲可操作性不强;对于环保的标准不多,现有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空白。

2 中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的举措

2.1 建立健全的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首先,建立农业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将其中有矛盾和冲突的条款进行修建,并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法律制定;其次,对农村污染管理范围标准化,利用有限的资源设备及技术对细节参数规范化,指导污染面源监控;最后,从规划、检测、管理等各个方面,以层次化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农业面源管理研究机制,要一地一策。

2.2 建立态度严谨认真的监管组织

一是要政府对辖区农村环境质量进行负责,保证对农村环境资源政策的合理化,特别是资金的引入,更是要透明化;二是要对行业主管在污染物减排治理上加大力度,要将管理部门的编制规划提上日程,进行组织实施;三是要提升在法律层面上的环保意识,加强农民的法律责任感,自觉地进行高效、绿色农业种植养殖方式。

2.3 加强农村科学知识教授力度

首先,要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配置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农业污染咨询处,开展技术扶贫;其次,建立村技术部,村中各个干部进行轮流宣传制度,从日常细节出发予村民以深刻教育;最后,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基地,可以借助互联网、微信等多种方式,形成智慧型环境污染教育体系。

2.4 建立因地制宜的环境监测机制

规划种植业和家禽养殖与工业污染管理并不相同,国家要适当地对农户进行补偿,要对农村污染物进行具体分化,不能含糊不清,要建立宜用、宜治、宜排的管理机制;根据村中村民的具体情况对村民教育,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制约农民在污染物排放时的不当行为;加强物流、公关、交通的共同协作能力,将科技技术手段带入到农村环境中,建立农村管理信息平臺,统一管理路径,建设污染物管理机制。

2.5 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便捷性

首先,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政府应派专员进行现场跟踪,并在档案中找到典型案例以辅助现场调查行动的实施;其次,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标准化,组织专业人员及相关专家进行操作手册编撰,予以推广;最后,政府要引进资金链,调动一切可实行的方案,进行深度推广。

3 结语

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只能依靠政府机关进行监管,但是政府监管部门的态度较为懈怠,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部分监管岗位出现空缺的情况。本文针对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实行方案,为今后农村污染治理与监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贾小梅,陈颖,赵源坤,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困境与机制模式创新—基于河北、浙江、广西等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调研[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3):66-68.

[2]彭娇梅.乡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污染治理探讨[J].南方农机,2018,49(17):107+114.

[3]本刊评论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加强资金监管[J].农村财务会计,2018(9):1.

[4]韩迎春,齐艳娟.环境公平视域下农民环境参与权实现路径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4):50-54.

收稿日期:2020-05-20

作者简介:史涛(1980-),男,汉族,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长沙市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中,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三农”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一、长沙市“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小康提前实现

举全市之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出台具有长沙特色的“2+14”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打出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14个专项扶贫“组合拳”。到2020年底,全市8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11.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由3.9%下降至0.27%,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面小康目标率先实现。经济发展类、民主法制类、文化建设类、人民生活类、资源环境类等大类实现程度均达9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等29项指标达到全省一类地区全面小康标准。

(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具有长沙特色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型、群众自主型、村企共建型、产业带动型、自然生态型、文化传承型等六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打造了岳麓区“田园都市”、长沙县“乐和大院”、望城区“和美村庄”、浏阳市“幸福屋场”、宁乡市“全域景区”等一批特色典型,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特色村70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3个,申报省级全域推进试点县2个、试点乡镇11个。

(三)乡村治理亮点纷呈

长沙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主要用于服务业的020商业模式引入党建服务,以“微信”为平台,实行群众“线上”点菜下单,党员干部“线下”接单服务,推动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大幅提升。望城区打造“三分五统”全员轮训基层党员模式,以区委为主体,分层落实责任、分片建点办班、分类集中培训,实行课程审核、师资选配、教学管理、经费负担、考核评估五个统一,增强了教育培训工作实效。

二、长沙市“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分析

长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扎实、优势明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农村仍然是长沙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短板。

一是农业竞争力处于劣势。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农产品加工水平相对落后,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牧业渔业发展迅猛,农业林业发展放缓,叫得响、竞争力强、有带动力的品牌不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够充分。

二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由于水利设施的不足和严重老化,目前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公路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电网仍未得到有效整治;由于对水资源的保护不足,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尚未健全,水资源配置的工程体系和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导致水污染严重。

三是生态环境亟待解决。工业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并存,合作医疗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一些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亟待破除;增长方式依然以粗放经济增长为主,全省农药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农业污染严重;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强化。

四是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相比其他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差距,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不明显;村集体经济与省会乡村的地位不相适应,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五是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口的88.6%,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外出打工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30%以上,从业人员都是依靠老经验,学习能力差,知识结构固化严重。

三、长沙市“十四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研究

一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品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高效益作物;调整养殖结构,支持发展生态规模和特色养殖;大力发展以观光、休闲、体验为特点的都市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控制化;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大农业企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创建几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几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规范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生产经营管理,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厉打击违规违法销售农资的行为;以耕地管控分区为基础,综合考虑产地环境因素,开展产地环境净化行动,确保食用农产品产地安全;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查力度;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强化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治,健全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

三是实施农业品牌建设。支持农业企业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鼓励农业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品牌标识;支持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产业整合,重点打造一批农业品牌企业;在中央、省、市主流新闻媒体开展农业品牌宣传活动,支持农业品牌“走出去”,依托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拓宽农产品外销渠道,扩大农业品牌国际知名度。

四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加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生态体验带、古镇群、农业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搭建农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壮大农村电商市场主体,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五是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型种养大户、示范型家庭农场、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综合运用农业补贴、项目扶持、用地支持、税费减免等措施,实现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六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重点加强绿心地区生态保护,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机制;重点做好“五减量”,严禁使用添加剂超标饲料;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模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利用水平;突出建管并重,强化存量绿地管护。

七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审批制度,强化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推进乡镇、集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覆盖;建立农村分类垃圾统一回收处理体系,实行行政村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推进垃圾无害化焚烧行动。

八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及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系统治理防洪抗旱除涝薄弱环节;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农村冷链仓储物流网络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直销网络建设管理水平,构建城乡物流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农村饮水提升工程,加快农村网络建设,推动农村宽带网络设施全覆盖。

九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持续推进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健全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制度,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县域内医疗共同体建设力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机制,将农村敬老院打造成区域性养老服務中心,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保障体系。

十是实施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报各类产业扶持项目,开展财政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股份,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健全集体经济,完善内部管理结构和收益分配机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

十一是实施农民增收政策红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性权益,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三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农民采取合作、联合、参股等方式发展一二三产业经营项目,帮助农民提升创业质量;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政策性惠农补贴,健全完善农村低保补助标准、社会救助标准等动态调整机制,让农民享受更多政策红利。

十二是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设立农业创业人才奖励基金,对新型职业农民优秀代表、农业发展带头人、返乡创业优秀人才、扎根农村优秀大学生等实行奖励;建立健全职业农民遴选、培养、认定、服务等机制,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

十三是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公共财政预算更大力度向乡村振兴倾斜,市级“三农”财政预算增长不低于上年全市GDP增幅,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加强村镇银行和金融服务站建设,努力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制定规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保障等政策。

作者简介:罗及红(1970-),男,湖南常德人,硕士,副教授,会计师,研究方向:应用统计学与财务管理。

(责任编辑 曹雯梅)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第3篇

2、农业保险低参保率的原因调查及对策建议

3、举目青山出 回首暮云远

4、在消费约束下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扶贫效果研究

5、农村金融次贷风险化解:分担及补偿机制研究

6、贵州省农业保险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7、中印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研究及启示

8、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深层矛盾、转型契机与改革取向

9、农用地确权流转背景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10、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11、种植户对农作物保险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

13、广西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14、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

15、主要国家和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16、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说爱还难”

17、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

18、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水平评估与实现路径

19、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20、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21、内蒙古自治区开展设施农业保险的探索与实践

22、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3、农业保险法立法内容研究综述

24、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农业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26、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27、双重二元经济结构下地方农业保险公司的构建

28、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保险新思路

29、对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30、吉林省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31、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同发展

32、海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33、许昌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34、政策性农业保险助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35、关于农业保险的价值研究

36、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37、创新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工作的若干问题

38、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39、对农险试点中的矛盾分析及对策思考

40、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研究现状浅析

41、农村金融走出困境的法律分析

42、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分析

43、对建立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的探索

44、农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研究与优化对策

45、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区域农业保险发展策略探析

46、农业保险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7、发展农业保险:困难与策略

48、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研究

49、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议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能够扩大需求、增加财富和促进发展,并形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和发展效应。通过这三种效应的传导及其作用的发挥,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发展效应

目前我们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用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经营形式、现代发展理念来发展农业,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它的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和发展效应等,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它将受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有效需求不足规律的约束,发展现代农业能够形成有效需求,从而有利于缓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并通过它的需求效应,进一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生产力和谐是劳动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质因素的协调配合、共同起作用的创造财富的总体能力的提升,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和谐,从而生产和积累财富,并通过它的效应,进一步地加快农村脱贫、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发展现代农业能够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和谐,从而促使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效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是,发展现代农业是如何形成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和发展效应的,即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和发展效应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三种效应是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它们的传导过程是什么。

一、需求效应:形成机制与传导过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路径选择为现代农业建设,不仅能够形成和扩大需求,而且也能产生需求效应。由于农村市场尽管是一个广阔的极有需求潜力的市场,但是它的发展受到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影响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因素较多,其中,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农村消费的客观条件较差是两个重要方面。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存在较大差别,所以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城镇居民更为严重,影响农村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据统计,“1990~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4.48%,比80年代增长速度几乎慢了一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15%,年均增长7%,比80年代增长快54%。这种情况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日趋萎缩,比重不断下降。1990年农村市场消费占全社会的份额是53.2%,1991年降为40%,2001年降为37.4%”。可见,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农村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扩大农村需求,发展农村市场,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即使收入水平的提高足以支持农民选择同城镇居民一样的消费方式,但是因为基础设施较差,消费愿望难以实现,因此也形成不了需求。农村没有自来水设施,农民就不可能用上卫生洁具,从而也就没有消费卫生洁具的需求;农村即便有电,农民也会因为电视接收设备不足或落后而缺乏对电视机的需求。所以,扩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固然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且也需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除了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和新型农用工业以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十一五”期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实现农村人口的安全用水,建设公共供水系统,解决农民的自来水入户的问题;二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力度,加快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的步伐;三是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实现户户通电目标;四是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继续发展小城镇,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如果能够顺利地完成上述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那么,农村居民就有条件使用卫生洁具、交通工具、电视机和计算机,等等,从而扩大对上述各项商品的需求。据湖南省政协的一项调查,“全省农村尚有1431万人饮水安全没有保障,34个村3.89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有3.2%的村、1.61万农村人口看不到电视,4.7%的村不通电话”。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不只是为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生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且也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提供良好的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所形成的需求,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固然可以通过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条件,形成和扩大需求,而且也能够通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购买力水平,形成和扩大需求。由=F需求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消费欲望和购买力。仅有消费欲望而没有购买力,不能形成现实的需求;仅有购买力而无消费欲望,也不能形成现实的需求。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形成和扩大需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能不能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负有农村脱贫的使命,要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发展路径,切实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如果加大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那么,投资的40%左右就可以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的收入。基础设施建设除了需要劳动力投入,也需要使用原材料,如水泥、砖头等,这些都是由农村工业提供的,所以,农村工业能够得到发展,既务农又务工的农民收入就能够提高。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利用科技进步可以突破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促进农业的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农民通过发展健康养殖业、特色农业和生物质能产业,生产出使用价值大、有需求、价格高,收人也高的农产品。现代农业建设要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农产品物畅其流,价值能够在流通中实现,农民的收入水平可望提高。发展现代农业还需要培养新型农民,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队伍,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素质及增收的能力。可见,发展现代农业,能够促进农村脱贫、农民致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同其消费欲望相结合,能够形成较大的市场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转变为以现代农业为主的新农村,需求扩大及效应的发挥是不可替代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得益于需求比较旺盛的市场

经济,又受制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经济。1998年至2003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市场疲软,物价持续走低,农产品市场尤其如此。现在,随着投资的持续升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虽然有所缓和,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还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形成和扩大需求,从而启动市场,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能够形成新的需求,进而带动农村生产的发展。这是一种因为需求扩大所形成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和扩大了需求,需求扩大反过来又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效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效应通过需求扩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需求进一步扩大、生产进一步发展、生活进一步宽裕的传导过程,发挥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二、财富效应:形成机制与传导过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只是能够产生需求效应,而且也能够形成财富效应。所谓财富效应,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产和积累起来的财富对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如果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联系起来,那就是对农村生产力和谐、农村生产关系和谐、农村经济基础和谐与农村上层建筑和谐等目标的实现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为说明财富的形成机制及其传导过程,有必要先对财富的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西尼尔认为:“任何一种事物要使它成为财富,也就是使之具有价值,应该包括三种特质:效用、供给有定限和可转移性。效用是用来表示防止痛苦、或者是间接产生愉快的一种手段的特质,是价值的一个必要成分,它指的是事物对人们痛苦与愉快的关系。可转移性是任何事物能够成为财富,使它具有价值所必备的第二个因素,它表明产生愉快和避免痛苦的能力,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全部或部分地被转移。供给有定限是构成财富的第三个特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指的是限制某种商品供给阻力的比较强度。”因为物品的效用具有边际递减的规律,“因此,物品的效用,也就是保有某一数量时所获得的愉快,将按比例地增加””。供给有定限指的就是这个“某一数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和积累的财富指的就是具有效用、供给有定限和可转移性三种特质的物品。如果生产和积累的物品不具有上述三种特质,就不能成为财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和积累财富的方式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也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就是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农用工业等。农田水利、耕地质量、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新型农用工业品等,都是具有效用、供给有定限和可转移性的物品,从而都是农村的财富,这个过程就是财富生产和积累的过程。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就是为了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的集约生产、清洁生产等。具有财富特质的农产品因为农业科技创新,不但产量大幅度增加,而且质量和品种也会大幅度地提高和增多。前者是农村财富数量的增长;后者是农产品效用的增大,实际上也是农村财富的增加。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就是通过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农业由产量低、质量低、品质低向产量高、质量高、品质高的农产品结构转变。显然,农业产业体系的提升将大大地促进农村财富的增长。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就是通过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促进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财富的效用特质是在流通中实现的,财富的效用对于交换的一方并不大,而对于交换的另一方可能很大。所以,通过流通,财富的社会福利在增大。现代的经营形式和发展理念,虽然不能直接生产和积累财富,但却能提高财富的福利水平,通过市场引领财富的生产和积累。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更能促进农村财富的增长,更能够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通过加强农村的教育培训,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经营素质增强,劳动生产率提高,财富生产和积累的能力增大,财富增长的速度加快。

更为重要的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能够提升农村生产力诸因素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资料在农村生产力物的因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传导自己的活动到劳动对象上去以影响和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对象是农村生产力的物质要素的一项内容,是人类劳动加于其上并形成适合人类需要的财富的物质条件。劳动对象的质量对于生产出来的财富数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能够提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也就具有增大财富生产数量和提高财富生产质量的能力。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能够提升农村生产力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劳动者的素质,即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因而能推动农村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劳动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质因素能够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生产物质资料的总体能力就能充分发挥,或者说,生产力水平就有可能实现最大化。从这种意义上说,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财富的增长。

农村财富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发展现代农业所形成的财富,很大一部分属于物质资本。农田水利、耕地、清洁能源、新型农用机械等就是农民进行劳动生产所必需的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只是它们本身就是财富,更重要的它们还是生产财富的财富。“物质财富是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积累的劳动愈来愈多,物质财富也不断增长,这就为继续发展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愈来愈雄厚的物质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所形成的财富,除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包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也是财富,它不同于物质资本。“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能是生产的前提,也是国民财富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财富的人力资本是首要的生产力,在财富的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有机结合,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地生产和积累财富,而且也因为财富作为物质条件具有发展生产的功能和作用,能够生产和积累更多的财富,从而形成财富效应。

新农村建设的财富效应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影响和作用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新农村建设财富效应的传导过程。财富之所以能够对农村生产发展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形成财富效应,是因为它本身可以作为生产要素。劳动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协调配合,共同起作用,形成财富的生产能力,即所谓的生产力。生产能力越大,农村生产的发展速度就越快,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也就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法律法规健全、市场完善而均衡,劳动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就能在等价交换的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和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实现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作为财富的劳动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形成的财富效应,是通过市场的传导机制实现的,两要素在市场上和生产中的运动过程和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生产财富的过程,就是财富效应的传导过程。

三、发展效应:形成机制与传导过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发展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而且也是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被称之为发展效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仅仅只有发展,没有发展效应,那么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一种缺乏内生动力的发展。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产生发展效应,因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一种具有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效应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传导的。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进农村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保障。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健康养殖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能够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和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市场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在于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经营形式和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就是农业发展的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现代发展理念能够引领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智力保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农民,就能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基本条件。尽管如此,如果只有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没有农村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也是不可能又好又快发展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一个内容需要研究,那就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制度因素可能比技术因素的作用更为重要。“诺斯和托马斯反复强调了制度变迁比技术变迁更为优先且更为根本的观点。他们将更为集约的耕作制度(比如二田制对三田制的替代)视为一种制度对相对要素价格变化而不是技术变迁的回应。进而,他们强调了一个市场经济的扩张即便在没有发生技术变迁时也能为人均收入的提高作出贡献。”所以,农村社会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只是需要技术创新,而且也需要制度创新,即创新农村社会的体制机制。农村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一是要完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基层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二是要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通过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加强农村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建设,强化农村的社会治安等,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三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健康有序发展。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为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所难以起到的支持作用。

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基础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应该是人与人关系协调基础上生产关系的提升。如果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人与人关系不和谐,即便生产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也不能认为农村社会经济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相反,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逐步实现和谐,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的矛盾逐步得以缓和,那么,不仅生产力的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就是生产关系的和谐程度也能够大大提高。生产关系和谐包括交换关系和谐和分配关系和谐。等价交换的交换关系就是和谐的交换关系,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者和消费者积极性的交换关系;劳动者和所有者能够获得各自认为满意的收入份额的分配关系就是和谐的分配关系,就是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分配关系。生产者与消费者、劳动者与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社会生产力就能得到大幅度地提高,从而能够促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效应。所以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择现代农业作为发展路径,不只是直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内生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发展效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效应是通过以下过程传导的。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和谐发展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农村生产力的和谐发展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农村生产关系和谐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农村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就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随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与人关系和谐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这是一种通过发展求发展、通过发展

促发展的过程。就是说,发展现代农业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为了谋求和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通过发展求发展,通过发展促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效应的传导过程。

四、结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和发展效应,推动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因为它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改善消费环境的作用和功能,因而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和实现他们的消费欲望。购买力的增加和消费欲望的实现,就是消费需求的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扩大农村居民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规律,既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制约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有效需求的扩大,能够启动农村市场。城市工业品通过农村市场流通,价值得以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城市生产的发展能够扩大就业,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因而具有扩大农产品需求,带动农村生产发展的作用。农村生产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扩大需求的同时,形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效应。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财富不断生产和积累的过程。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直接为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物品的基础设施,具有财富的三种特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财富。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财富生产和积累的速度。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是通过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扩大财富效用。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和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是运用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社会化的融资形式,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生产与效用实现的基本形式。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经营素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促进财富的生产和积累。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扩大财富的生产和积累。因为财富是继续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所以,它能够形成对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效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扩大农村财富的同时,形成和发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财富效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产业保障;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和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市场支持;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发展求发展,通过发展促发展。所谓通过发展求发展,指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谋求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谓通过发展促发展,指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用发展积累起来的财富基础及其财富效应,推动农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这种以发展求发展,以发展促发展的作用称谓发展效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只是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具有促使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发展效应。

[责任编辑:王篆]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第5篇

2007年12月11日,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出台,得到了民政部和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同时该文件在征求中组部的意见过程中,也得到了中组部的积极支持。在学习和贯彻《意见》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全面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档案工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忽视档案工作,一种是虽然认识到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农村地区各项基础条件都比较差,档案工作做起来比较难,不愿意做这项工作。对此《意见》专门指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相应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客观真实的记录,同时也是科学有序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在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扎实做好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和民政、农业等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争取将档案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工作计划与建设内容,使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二、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涉农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档案工作的合力

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量大面广,单靠档案部门一家是很难开展的。因此,《意见》不仅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应主动加强与民政、农业、组织、财政、国土、水利、林业、环境保护、小城镇建设、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档案工作协作机制,分工负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依法督查,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水平,同时,还特别对民政和农业两大主要的涉农部门提出了要求。指出民政部门在指导村民自治工作的过程中,要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村级组织建立档案工作制度和工作体系,规范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农业部门要将档案工作纳入促进农村发展各项工作中,加大对农业档案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把农业档案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农业档案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档案部门应根据《意见》的要求,主动加强与民政、农业等部门的联系,相互配合,来共同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三、加强农村村级基层组织档案工作基本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在广大的村级组织建立起基本的档案工作制度,建立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制度和档案保管利用制度,只有这些基本制度建立起来了,才能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基础,才能使开展档案工作有基本的保障。《意见》对农村村级基层组织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是各建制村应将档案工作列入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建立村级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制度,指定人员负责村级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工作,并按照简化适用的原则,规范村级档案的分类、整理。

二是农村党支部、共青团、妇联、民兵等基层组织产生的档案,列入村级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是村委会换届时应进行档案交接,并按要求履行移交手续。建制村在撤销、合并或转变为城市社区时,应按有关要求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散失。

四是村委会应当为村级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安全保管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鼓励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网络化。

五是具备安全保管条件的建制村,可以委托乡镇代为保管档案。

六是村级档案的管理和提供利用,要以维护村集体利益和村民个人利益为原则。

七是有条件的建制村,可以在保证档案安全的前提下,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建立集档案、已公开现行文件、图书、资料、科技信息为一体的新型农村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与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级信息服务站相结合,设立档案信息服务窗口,以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这些原则对于规范村级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作用。

四、加强对村级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各地区农村产生的文件材料不尽相同。《意见》附有一个村级文件材料参考性归档范围,便于各地参照执行,归档范围包括村级组织建设、村民自治、村级事务管理、村级资产债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基础设施建设、村办企业事业单位管理、村级文化建设、村级历史沿革、上级机关文件、村级工作中形成的照片、声像资料、实物等11个方面。这些文件材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保存和查考利用价值。各级档案部门要帮助、指导各建制村将这些文件進行收集和归档,帮助各建制村形成文件材料归档工作制度和习惯,形成文件材料归档的自觉行为。

五、加强对涉及农民利益和农民民生档案的管理

一是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档案的管理。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指导本地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基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优势和品牌农产品档案;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建立档案工作,加强对农产品流通合同、协议文件的管理;引导农资流通企业进行信用档案的建设,发挥档案在农产品市场准入、安全认证和流通监管工作中的凭证作用。

二是要加强农村经营承包、流转和社会保障档案的管理。档案部门要在农村土地承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征用、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中,指导相关部门做好耕地、草原、山林、池塘、滩涂、渔港码头等使用权承包、农民补偿等文件的收集建档工作,做到相关承包文件、合同、方案、台账、表册等资料齐全完整,整理规范,逐步实现经营承包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在承包使用权、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做好变更登记,保证档案记录与流转后的实际状况相符,维护承包人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地农民失水渔民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中,指导相关部门做好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在乡镇机构改革和撤乡并镇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农村经营承包、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档案资料的妥善保管和移交工作。

此外,《意见》还提出了对建立农户档案的引导意见。档案部门应加强对建立农户档案的引导和推广,对农户档案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农户档案信息在科学生产和规范管理中的作用。农户档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农户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宅基地使用、土地山林草场池塘水面承包、农业生产经营、协议契约、借贷信用记录、劳动力技能培训、婚姻生育、奖励与优抚、健康体检、医疗保险、养老保障、违规与处罚等文件材料。这部分档案资料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档案部门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

六、加强对村镇规划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建档工作

《意见》专门提出了各地档案部门要指导各村镇对村镇规划、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文件材料进行收集管理,做到地上地下建筑工程设施有档可查;引导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民间文化艺术建立档案记录;收集保存反映乡村历史文化变迁的家谱族谱、名人实物、口述文化、地方戏曲或曲艺、手工艺技能、民俗活动、宗教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记录,使档案成为传承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还没有意识到农村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历史保存价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往往一拆了之,忽视对历史文化的延续传承,造成农村传统历史文化的加速消失,给后人留下遗憾。在这方面,档案部门要发挥自身的特殊作用,加大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建档工作,使档案工作成为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

(作者单位:国家档案局经济科技业务指导司100032)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农业水利工程兴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水利承担农业灌溉、水源调度、农业防洪、农业改造等多项农业任务。农业水电站、灌溉调度站等都属于农业水利范畴。本文分析了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农业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关键词】农业水利;农村经济;关系分析;发展思考

现代化的农业水利是利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建立健全基础性的农业灌溉设施、防洪设施、发电设施、农田改造等工程。农业水利在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生产质量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农业生产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分支,不可否认,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略述

现代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改善原先落后的农业基础,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持续性农业,反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水利正好对准了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帮助农村经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有利条件,推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预防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对农村农业生产造成伤害,从而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也会对农村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首先,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改变甚至扭曲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伤害;其次,农业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因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必定会对周期内的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伤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不合格,在雨量充沛季节不但起不到防洪、引流与储水的作用,反而还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地质灾害,造成水源流失,人们投入到该工程中的经济资源、物力资源、能源资源也会就此毁于一旦。因此,建设农业水利工程要紧紧掌握住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巧妙的规避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缺陷,将二者之间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带动农村经济建设。

二、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目标

农村经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领导人最为关心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经济建设又有了新的目标。

(一)发展村庄特色,建设农村经济

村庄特色大都是建立在农村农业发展特色的基础之上。现代农村经济不仅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人口的稳步增收,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使之逐步与城市人口生活水平靠近。目前,我国多地的农村地区都围绕农业基础发展起来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项目。

(二)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目标

农业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基础。现代农村经济还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分支,开发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多样化的农村经济。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青壮劳动力回流。

(三)以经济建设带动和谐乡村发展,形成绿色经济模式

农村发展出现矛盾归根结底是利益弱化,且分配不协调。通过农村经济建设实现农民增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矛盾,带动和谐乡村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帮助经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给农村的子子孙孙留下一片蓝天。

总之,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时代的变迁同样会带动农业水利科技的变化,将农业水利科技推向另一个高度,使之更加符合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农村农业水利工程大都是有国家组织建设的公益性基础设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水利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意义也日渐凸显。

三、农村农业水利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的农业水利建设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国家对于这一块的资源投入、工程管理也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新建基础与修缮基础薄弱是我国农村农业水利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农业水利兴建之初工程设计不是很合理,当时的资金力量与技术力量都非常有限,设计的时候只考虑到了当下农业生产需求,没有顾及长远的发展目标。使用至今日,农业水利工程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破损,且当时设计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国家在对陈旧的农业水利进行改善时,忽略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片面的遵循大众化的农业生产要求进行建设,对当地的水文信息、地理信息、农业信息等都不了解,出现了水资源分配不均匀,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问题;修缮完成后,后期的养护力度比较薄弱,没有制定严格的养护计划,导致农业水利工程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对于我国农村农业水利来说,在理论与技术这两方面的发展形势还是相当的迅猛,但是,要将这些研究成果、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的行动,投入到农业水利建设中还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国家的资金投入严重匮乏,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资金外流情况时有发生。加之政策扶持力度薄弱,一些地方有兴修农业水利工程的意向被打压,群众拥护程度很低;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地方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农业水利修建指标,大肆占用农民的耕地,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没有提前给农民做好思想工作,存在严重的强占耕地现象。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本意是为了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在兴建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强行的推平土地、破坏植被,后期也没有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或弥补工作,打破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人们为了快速的推进农业经济,毫无顾忌的乱砍乱伐,为农业水利工程兴建积攒土地,乱排乱放,发展工业经济。

四、解决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建设矛盾关系的策略

要解决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建设矛盾关系首先要端正基层领导人员和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大力宣扬绿色经济。组织干部领导参加思想教育工作,学习其它经济发展优秀的农村的建设经验,让他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带着正确的思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农村农业水利;政府部门要对农村经济发展引起重视,加快新建和修缮农业水利,完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领导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广大农民村中参与农业水利修建义务劳动;国家相关部门要注意制定合理的农业水利发展策略,不要给农村的经济建设施加过分的压力,并且为农村农业水利的建设准备充足的建设资源,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注意采用多元化的發展方式,发挥其它非政府部门的建设力量,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与农业水利建设当中,把关农村招商引资,要做到三不要:经济效益低的不要、污染环境大的不要、破坏农民利益的不要,确保保护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环境。

结束语

农村农业水利建设需要国家、群众、社会共同参与,拓宽农村农业水利建设的资金渠道,加强资金管理与施工管理,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扭转机关干部与农村群众的落后思想,强化公众参与,大力发展农村农业水利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牛志华,肖勋.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224.

[2]武秀梅.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4(08):16.

[3]王秀英,董建军.浅析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06):289.

上一篇:传感器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外美术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