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2023-03-08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农业会计信息问题表现多种,造成的后果也是严重的。文章主要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解决;农业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企业这些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农业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视。但由于受到传统行为的影响和个体利益的驱动,当前一些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信息的失真与世贸组织对农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很不相称。农业会计信息失真对农业企业造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农业会计信息对农业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农业会计信息的真伪,农业会计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会计人员影响农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此,对农业会计人员造成农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农业会计人员因素造成农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办法。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正确的做法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其主要做法有以下五种:如,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财务账目管理混乱;会计报表虚假,等等。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集中有以下幾个方面:

1.1 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

会计人员非专业化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会计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或培训,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下,无法按新规定开展工作。一些业务水平较低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不可能真实可靠。

1.2 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所谓无知者无畏,由于不懂法,就谈不上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了。有些会计人员品质不好,缺乏职业道德,爱占小便宜,势必容易在经济上犯错误。尤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部分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

1.3 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

由于有些农业企业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单位仍以手工系统核算为主,造成会计工作量大,会计人员容易疲劳,以至于人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机率增大,也使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地反映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运行和管理状况,会计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大打折扣。在一定时段内,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掌握真实的会计信息。

1.4 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考核不严

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和会计信息的极端重要性,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廉洁自律的优良品质。而我国财政部门在通过会计资格考试之后,就会颁发会计证,没有对将要从业人员进行思想品德考核的程序,因此,一些品质低的人员也混入了会计队伍。有些地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同虚设,只顾收费,不顾教育质量,导致会计人员素质并未及时得到提高。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考核弱化,一些违纪的会计人员并没有得到及时、真正的处罚,致使一些会计人员更加胆大妄为,置法律而不顾,使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受到了挑战。

2 造成会计人员不正确操作的原因

造成会计人员不正确操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因素,也有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2.1 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法规

我国应完善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障和救济制度,建立统派统管制。统派统管制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实行直接管理,即会计人员的组织关系、人事关系等由财政部门负责,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安排。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防止企业领导对隶属的会计人员进行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解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敢于监督;另一方面还割断了会计人员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使会计人员个人利益不受企业承包经济状况的影响,从而能保持独立性,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进行记录和报告,并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会计人员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2 规范职业道德,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罚力度

《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促使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任何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即使实行统派统管制,也一样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有些低素质的会计人员认为自己不受企业的约束,上级部门又是“天高皇帝远,”就办事拖拉,不及时,造成会计信息滞后,也会给领导和管理者的决策造成影响甚至失误。更有下派会计人员对企业不负责任,为所欲为,有可能自身行为直接就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内容。

2.3 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

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

2.4 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

在坚持目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包括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

2.5 健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修养,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如果在学习中累计几次不及格就要吊销会计证,这样督促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只有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才能使整个会计行业有良好的工作风气,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地发展。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生态农业;发展

一、传统环境下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气候缺陷

农业种植与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黄陂区位处我国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临近黄陂南端,北部依偎着大别山南麓,水域和山脉构成黄陂区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的地势。黄陂区水资源并不缺乏,无愧于百库千渠万塘之雅称。

黄陂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这极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黄陂区多种植水稻,气候特征无疑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与水分。当然利弊相依,黄陂区虽多降水,但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也是个致命的缺陷,农作物生长不稳定。冬春季节寒潮天气使水患灾害频发,农作物收成极其不稳定。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不断向城镇流动,是我国现存的普遍现象,也是黄陂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与突破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了很多方面矛盾。

黄陂农村人口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不惜背井离乡,纷纷进入城镇打工谋生。在给家庭增进经济流入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白叟幼儿留守于农村,家中劳动主力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向愈加明显。

而往往留守于黄陂乡村的老人与小孩,并不具备足够的务农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诱发了一系列问题。农田因缺少人手垦植而被遗弃至荒芜,农业产量也因此直线下降。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许多问题,农村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缺少青壮年和较高文化水平的人群,向农村投入的建设性资金也因缺少劳动力而无处可施。

(三)农业技术落后

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提升对生产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传统环境下农业技术落后,大大制约了黄陂农业产量增长。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传统环境下的黄陂仍然处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模式,耕作辛劳,生产效率低,农业器具也是沿用的传统的人工器具,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还很落后。

二、生态农业信息化应运而生

当今世界正处于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转变,黄陂经济与需求的大飞跃使传统农业也向生态农业转变着,农业信息化也就应运而生。

社会信息化发展得如火如荼,农业信息化是其分支,农业信息化是黄陂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同时又促进着人类社会的上升与革新。农业信息化的来源是农业电气化,根本是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智能化的条件,是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内容和重点。

农业信息化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数据为王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黄陂农村社会需求和发展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因素的产生,人们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将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农业、工业、手工业等等,由此,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农业信息化趋势应运而生。

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信息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中,从根本上解决了黄陂在传统农业中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监测到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及时防治,减轻农作物受病虫害干扰,同时合理适度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环境,现如今黄陂区已形成良性循环的综合系统。黄陂同样也引入了遥感技术,实时检测自然灾害,成功统计农业资源。引入气象卫星预测多变的天气状况,让农民能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黄陂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农业信息化使生态农业得到保障。

三、生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农业正在由传统的保障粮食安全到提供安全食品转变,象征着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

生态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的娇子。黄陂区若想有序的过渡到现代农业,就必须增大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度。和黄陂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黄陂现代农业是一个拥有产前、产中及产后三大领域的综合产业,它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其次,黄陂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通过统一和规范的标准产品和知识型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实现了黄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发展。

对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黄陂地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卓有成就:

1. 该地依托其发达的网络系统,构建“农村移动通信网”,有效的消除了数字鸿沟,让农民能够使用最基本的网络协助农业发展。例如,在电商平台上出售农产品等方式。

2. 为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黄陂区通过引入移动网络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同时将农村市场负担得起的品牌手机引入黄陂农村供普通老百姓使用。

3. 通过一流的网络业务,创建“农信通网络平台”,进而来搞好信息工程,用信息来帮助该地农民走上小康之路,改善生活质量。

4. 通过各种渠道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民提供周到且实用的服务,为农民创造价值,让农民受益。

四、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对黄陂区的启示

(一)缺水少地也能做好生态——以色列

以色列属于夏季炎热的地中海气候,由于长时间高温少雨而严重缺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色列应用了滴灌和其他微灌技术,使该地农业在缺水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

黄陂区虽不缺水资源,但在冬春季节水旱现象也时有发生,若能采纳以色列滴灌和其他微灌技术,定能应对季节性水旱问题,农业作物也能得到稳定生产。

(二)严格的德国生态农业

德国在十九世纪就有了生态农业的观念,德国人严谨的习惯在农业上也有充分体现,他们对农业化肥有很高的要求,不使用有害农作物生长的的化学肥料和杀虫剂,代而取之的是机械化大规模操作,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附加原料全部来源于纯生态农业绿色生态产物。

黄陂区地处我国东部平原,土壤较为肥沃,但近期由于过度的耕种开发黄陂不少地区出现了土壤酸性化沙土化的现象,学习德国绿色耕种,绿色加工,合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黄陂生态农业模式化,构建标准体系,需搞清楚生态系统内部各模块的构成,尤其是模块间的联系以及由此引起的技术变化。

五、农业信息化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随着黄陂区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大户+小户”等多种新兴组织模式,为我国农业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调整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促进黄陂经济飞跃增长

需求决定供给,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市场方向,而市场方向需要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来预测,所以是否能够掌握黄陂周边地区、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农业市场信息就显的尤其重要。

由于黄陂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严重的道路交通问题,农产品市场信息很难及时掌握 ,导致农产品严重滞销。为了避免生产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形再次发生,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民更快、更好、更准确的知晓市场供求信息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二)有助于农产品市场经济服务系统得到完善

一个成功的生产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能够及时知晓、完全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并能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频繁的市场需求变化。他们往往通过市场信息就可以基本预测到近期农业市场的大致走向。农业信息化将帮助农民更好的做好农业安排,生产市场导向的生态农业产品。同时,也可以让农民们及时了解到农业生产中的不足,以便于做更好的调整。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生态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农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之一,解开了不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症结,生态农业的完善同时也少不了市场经济的持久推动。

在现代信息经济的推动下,市场资本和劳动力、耕地资源等传统农业经济因素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黄陂区大力施行的O2O模式,繁杂的生态农业资源也得到了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王 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3).

[2]王儒敬.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与应对策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3).

[3]杜清,王建武,李志贤. 生态农业 模式标准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农业通报,2011(08).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现代的农村农业发展的信息途径并不是很多,同时,真正能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使用的农民也是很少的。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不断发现商业运转中的各种发展机会,才能够抢占先机,进行不断投资和销售,使效益达到更好的水平。

一、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

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

进行信息技术的深化学习,就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学习,熟练掌握对电脑的操作。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

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

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最近,大葱价格上扬,一些葱农发现不了其主要原因,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发现是中间环节多引发的,这就能帮助葱农趋利避害,发现其中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再进行实际改革,使农业商机不断进行拓展,将中间环节缩小,不断进行商业变革,将着眼点放在真正能够进行促进销售的改进方法上来。

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二、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一)发现商机

以上粗略提到过在有效信息中发现商机,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就是要把信息中最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深加工,然后进行有效的对照分析,比如对区域性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结合当地地形、天气情况,是不是真正能够进行这样的种植,是不是应该将自身的种植技术传授出去。这样进行详细的判断,未雨绸缪,趋吉避害,才能使农民不至于白花钱,白浪费时间。

另外,在各种外部信息中发现哪里需要我们的产品,分析这个地方的人们需求和食用习惯,发现他们的市场价格与我们当地的冲突,进行有效选择,分析出价格最低,最适合我们进行销售的地方。还有发现其中的中间环节的复杂性,发现最少中间环节的经营市场,或者直接选取适宜农民直接销售的地点自行经营,把效益不断进行提升。

(二)创新技术实验

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渗透,把农业经济管理与其相结合,需要更加创新的技术来进行协调应用。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发现在经济事项中的各项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中,应该把农民的价格自我调整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发现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民自身不断进行经济管理改革,比如,加强对经济效益的统筹计划,提高商务活动中的经营技巧,使自己能更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新进的种植技术改革,不断进行创新信息研究,使信息技术能够为自己更好的利用,使经济效益在更加稳定的市场中,进行良好的运作,促进新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步步达到最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

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业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

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使农民不断增强对经营信息的掌握,多方面细化分析,在进行新一轮的战略部署中,能够打好漂亮的一仗。

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是多方位发展的,将信息技术进行渗透,把握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帮助农业在进行经营和投资过程中,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成本投资,又要使农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民能够抢占先机,不断在市场中渗透多样性的观察手段,将信息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将信息技术的力度不但增强壮大,使信息技术真正为农业经济管理做贡献。

三、总结

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互相促进,使农民能够真正在其中发现商机,不断进行整合分析,加强技术的创新力度,使信息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呈现出来,将农业经济管理中问题进行改革,使农业生产发展及經营运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彬.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

[2] 陈金香.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兴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9).

[3] 李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农业科技,2009(4).

作者简介:王哲毓(1971-),男,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刘影)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鉴于传统农业保险因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无法有效地管理各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作为管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工具便应运而生。文章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就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就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以利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保险优势;存在的问题;应用研究

一、引 言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是迄今为止对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最为有效的手段。鉴于农业在一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弱质性,许多国家除了对农业生产给予一定的补贴外,都对农业保险也给予一定程度的经济补贴。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其供给品种逐渐增多,农户的投保热情也逐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由于当前我国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采用传统农业保险,传统农业保险因难以有效解决其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关联风险、道德风险等诸多缺陷及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的理赔难度大、勘查定损难等许多难题,导致农户投保率较低,从而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表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对农业生产风险的管理上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更为有效。我国一些学者也依据国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理论就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试图采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对农业生产遭受的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管理。尽管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具有诸多优势,但它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因而本文就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劣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就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应用进行研究,试图为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风险的空间关联难题。由于传统农业保险的保险原理来源于财产性保险,财产性保险要求被保险的各个单元是独立的,这样就可以在空间上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然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在空间上是相关联的。当一个地区发生气象灾害风险时通常整个区域内都遭受气象灾害,并且在一些相邻地区也会遭受同样的气象灾害风险,如果气象灾害较为严重,农业生产遭受的气象灾害损失根本无法在空间上进行分散,这导致传统农业保险在管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时必然失灵。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恰恰是针对于农业生产中各种气象灾害风险的关联性设计的,它根据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关联性以及各种农作物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设计了在不同区域不同气象指数下各种农作物的损失程度并对其进行赔付,从时间尺度上对各种农作物遭受的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管理,解决了传统农业保险在管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时的系统性关联难题。

第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能够有效地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难题。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各种保险产品在地域上范围较大,一些承保公司诸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都在全国范围内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各个地区各种农作物遭受的气象灾害风险了解有限,而农户由于在当地生产,对各种农作物遭受的各种气象灾害风险相当熟悉,这必然导致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的信息不对称。农户愿意投保的肯定是一些遭受气象灾害频繁且灾损率较大的农作物,不愿意投保一些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且灾损率较小的农作物。由于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遭受各种气象灾害的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造成承包公司收取的投保费低于赔付给农户的保险金,使承包公司入不敷出,难以有效经营各种农作物保险。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赔付依据是国家权威气象部门公布的各种气象数据,这样气象数据和各个地区各种农作物的区域平均产量对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来说都是透明的,不存在信息不对成问题,因而也就可以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第三,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大大地管理成本和操作难度。这是因为在采用传统农业保险方式时,承保公司为了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必然要建立相应的农业生产风险监督和信息管理体系。鉴于传统农业保险是逐户进行赔付的,这需要对每户的投保农作物在田间地头进行勘查定损,或者设立相应的样板田以确定不同农作物在遭受各种气象灾害时遭受的实际损失以此来作为赔付依据,这必然导致承保公司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有85%以上的为小规模农户,小规模农户从事的小农经营不仅保单很小而且数量上极为庞大,这无疑会提高承包公司的管理成本和操作难度。当采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时,由于承包公司和投保农户信息透明,不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系统来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需根据当地权威气象机构提供各种气象数据,一旦各种气象数据低于或者高于约定气象指数就可以依据实际的气象数据进行赔付,无需住户勘查定损,大大地降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成本和操作难度。

第四,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合同设计透明合理,有利于对农业巨灾风险进行管理。鉴于巨灾保险的赔付额度较高,当前我国各个承保公司在设计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合约条款时,都有意或者无意地回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巨灾保险,以降低灾害发生时的赔付额。鉴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及各种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如果不对农户遭受的巨灾进行保险,无疑会降低农户投保的积极性,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也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所具有的经济社会功能大打折扣。由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根据客观的各种气象指数对保险合约进行设计的,合约条款透明、客观合理。其赔付依据既可以根据全国权威气象部门发布的各种气象数据资料,也可以依据高精度遥感卫星提供的监测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对于承包公司和农户来说都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使设计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合约在进行再保险时具有相当客观的再保险优势。比较容易与其他各种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工具衔接,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在遭受巨灾时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其风险进行管理。

三、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赔付的精准性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理论上需要根据各个地区各种农作物对气象指数的敏感性制定相应的赔付标准,这种精准性直接关系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投保费率和承包公司的运营收益率。鉴于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气象灾害风险,且在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不同的气象灾害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地貌地形的多样性,即使在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不同的小物候区域。要想针对我国许多地区的小物候区域制定精准的赔付标准及各种农作物在遭受双重或者多重灾害下的赔付标准,在我国现有的气象和农作物统计数据下还难以完成。

第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难以有效克服。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是根据保险合约条款中设定的各种气象指数与约定的赔付指数之间的偏离值进行赔付。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实际运营中,在气候类型相同的农业生产风险区域内,针对同一保险品种一般都按相同的投保费缴纳农业保险费。因此这一区域范围内只要达到约定的赔付指数,所有农户都以同一标准进行赔付。由于不同农户在管理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在相同的气象灾害下,不同投保农户遭受的灾损程度也不尽相同。当采用相同的赔付标准进行赔付时,管理水平较低的农户得到的赔付远低于实际的产量损失,势必影响这一部分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投保率。

第三,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适用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制。对于一些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且灾损率较高的区域,较高的赔付和投保费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都难以承受。对于这些区域采用农业救灾的方式相对对来说更为有效,因为这些地区的农户收入一般都比较低,较高的农业保险费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农业救灾一方面能够保障他们的灾后损失和基本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免除了他们缴纳农业保险费的经济负担。还有一些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对他们的农业生产损失较轻,诸如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没有气象灾害风险,还有一些地区尽管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比较严重,但由于他们的规避水平较高,没有必要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来进行管理,像一些灌溉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尽管干旱灾害较为严重,但他们不需要对其进行保险。

四、我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制度建设

第一,加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运行的环境建设。首先,大力加强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宣传力度,使政策性农业保险主管部门、承保公司和投保农户这些相关参与方充分地认识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势和实施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健全和完善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健全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明白发展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必要性。

第二,让政府部门制定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制度建设所需要的相关法制,并逐步规范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运行中的流程及保险产品设计。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有关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和操作运营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发展提供从产品研发到组织实施等各方面都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第三,要加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运行所需要的气象数据和各种农作物产量数据的数据网络建设。农业气象指数实施的关键是气象指数与产量指数的相关性,是根据各种农作物对不同气象灾害的敏感性而制定的赔付指数,只有建立健全的各种气象指数和农作物单产指数,才能够保障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有效运营。

第四,加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保险产品设计。鉴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产品设计在不同地区不同气象因素下其遭受灾害程度差异不同,因而应针对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气象指数下因地制宜因作物品种不同而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降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便于提高农户投保率。另外在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合约条款设计时,也应充分地考虑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配能力和农户收入水平,便于有效地对其保费进行补贴,使各级政府负担的保费补贴标准和农户个人投保费都在他们各自的经济负担之内,有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峰. 农业保险的发展、挑战与创新——全球天气指数保险的实践探索及政府角色[J]. 区域金融研究,2012(08):62-68.

[2] 魏华林,吴韧强. 天气指数保险与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J].财贸经济,2010(03):5-13.

[3] 陈小梅. 天气指数保险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 金融与经济,2011(09):90-92.

[4] 陈盛伟.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在我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2、互联网+大数据应用背景下智慧农业发展的数据挖掘与决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3、基于遥感技术创新的智慧农业保险

4、智慧农业使戈壁滩变“米粮川”

5、极飞科技为中国智慧农业输送人才

6、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主要应用

7、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挑战与实现路径

8、基于物联网的辽宁省智慧农业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9、基于智慧农业的生态旅游的应用研究

10、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探究

11、《智慧农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

12、智慧农业,农业现代化最佳形式

13、植保无人机助推粤北山区“智慧农业”发展

14、市场经济下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问题与解决对策探析

15、拼多多持续赋能智慧农业 2021年GMV同比增46%

16、智慧农业背景下辽宁省农业转型发展探究

17、基于区块链技术在智慧农业订植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18、基于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大数据的研究

19、极目机器人:为智慧农业精准赋能

20、ERP系统:开启智慧农业物联网新时代

21、智慧农业让农户省力增收

22、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23、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24、基于异构网络的智慧农业环境信息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25、智慧农业:推动产业扶贫升级 助力乡村振兴

26、基于STM32的智慧农业系统设计

27、智慧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对策

28、智慧农业温室环境下种植的番茄品质的研究

29、校企合作农村电商 共育智慧农业新“农人”

30、非常时期 智慧农业助力园区正常生产

31、基于短视频的智慧农业科普创新手段研究

32、发展智慧农业的重大意义

33、智慧农业:风吹雨打都不怕

34、渝北:吹响智慧农业集结号

35、山东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36、智慧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37、智慧农业在促进粮食安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分析

38、智慧农业服务平台——运动农场App

39、聚焦智慧农业 服务乡村振兴

40、苏州获批智慧农业国家试点

41、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智慧农业实现路径

42、智慧农业在浏阳生根发芽

43、面向智慧农业的物联网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44、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对策分析

45、浅析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战略目标

46、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大棚动态监测与决策系统

47、智慧农业驱动湖北农业现代化创新发展

48、智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9、数字化开启智慧农业新时代

上一篇:农业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材料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