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2023-03-13

第一篇:平面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

在学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是时候是绝对不可以怠慢的,一定要认真对待,就如同小学,中学是大学的基础,要跑步一定要先会走,虽然说法是土了一点,但是多看多做是累积经验的一种方法,经验是从其他万家的作品于一身的一个总结,如此一来自己所做的作品就会,多多少少受其他风格影响.

其实所谓构成,就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语言.其中含义就是将 点 线 面 色 等各种单元组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其中,立体构成是厚度造型,平面构成是以轮廓造型,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态按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图案。

平面构成元素,包括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和关系元素,是指造型之前,仅在意念中感觉到的点、线、面、体的概念,其作用是促使视觉元素的形成。视觉元素,是把概念元素见之于画面,是通过看得见的形状 大小 色彩 位置 方向 肌理等被称为基本形的具体形象加以体现的。关系元素,是指视觉元素(即基本形)的组合形式,是通过框架、骨骼以及空间 空心 虚实 有无等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骼,是可见的,其他如空间,则是以感觉去体现。上面是平面构成的简单概念和介绍但是平面设计中除了平面构成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知识,就是色彩构成,色彩构成也是平面设计的必须基本知识之一,其实配色方面也是很多人的问题,有人会认为色彩的话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了,我个人觉得舒服其实只是感觉中的一种,而色彩可以传达的不单单是让人舒服而已,简单来说色彩是一种语言 是一种信息 是一种可以通过眼睛传达到人脑中直接刺激人的大脑而对作品产生的一种对作品的共鸣。

色彩有冷暖 有远近 有大小 甚至是可以直接传达信号给观看者。

就象是埃及的图腾中红色就是太阳,生活中紫色的花朵看了就有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土黄色一看就很古典等等等~~

但同时在色彩构成中不同的行业对色彩运用也有不同的感受,还有就是不同的行业对色彩使用的要求也有不同想网页设计和书报设计是不同的,网页设计在网页上的色彩除了符合自己风格以外还有就是不用考虑印刷方面的问题。因为在书报设计中要考虑印刷方法,和印刷出来的效果。

色彩是很微妙的东西,它们本身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用来产生出一种刺激人们大脑中对某种形式存在的物体的共鸣,展现出其对待生活中的新的看法与态度,扩大了我们创作的想象空间,赋予了创作的新的不定性。

其实在一个具体的设计稿样上,形态的组织 色彩的构成等都是为了获得一种整体的视觉效果,在我们抛开其他形态组织不谈,先简单的分歧一下设计稿件上在色彩上如何是形成一个同意和谐的整体的。

第二篇:设计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大纲

《设计基础1》(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任务和作用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创造的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范围内的宽泛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其在面积、空间、肌理、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对不同的抽象元素进行组合与创造,力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通过学习与研究形态的基本形式法则、形式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在这个课程环节中能够了解法则、研究逻辑、学到规律,是艺术感受力、判断力与理性的逻辑、方法的学习愉快结合,为从事“艺术设计”打基础。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形式:教学形式采用讲授一堂基础设计美学形势法则的理论课起步,是对二维设计基础的综述。除了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展示给学生一些生动的二维的与形、色、质有关的素材:有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学生作业案例,也有与形、色、质相关的人文、自然的图片,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品位。

方法:希望在课程中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实用,立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寻找感觉、研究逻辑、掌握方法”,并且希望学生能够在一种“放松”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就像做游戏一样在“玩”中学到所需的知识。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教学年限:第一学年 学时:90学时 学分:5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第一部分 平面 18学时×2周

1、点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点”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点的大小、形状、 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2、线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线”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线点的粗细、线形、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3、面

纸的切割与重构练习。对黑、白色方形进行一次切割、两次切割、多次切割再重组的练习,寻找新的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4、图形与肌理

肌理是材料与质地在图形上的体现,是图形所具有的材质与痕迹特征。有时肌理在图形的体现中同时具有较明确的“造型形态特征”,也有时则仅仅是以“肌理”或“痕迹”的方式呈现出来。

5、构图

对画面的组织结构的一种决策。

6、骨骼

对设计中常用的如重复、渐变、特异、聚散等基本骨骼进行了解并进行实际的练习。

第二部分 色彩 18学时×2周

1、色面积

用准备好的色块进行分割与重组,寻找新的色彩搭配、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2、色彩调性

寻找色调、色谱、色彩氛围。

3、色相

色彩的相貌关系 [同类、临近、对比、互补]。

4、艳度

色彩的鲜艳程度 [高、中、低艳度,艳灰]。

5、明度

色彩的明暗关系 [高、中、低明,调性]。 第三部分 综合排版 18学时

利用形、色、质等要素的特质,进一步领会点、线、面的关系,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游戏。

五、考试与考察

此课程采用课题作业的形式进行,可以手绘也可用电脑制作,并使学生体会创作中的过程美。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学生为作业而做作业、无法将基础知识学以致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缺憾。

第三篇:平面与色彩构成教案

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

教 案

授课专业:平面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数:98 课程学分:

考核方式:知识点考试与课程作业相结合

授课教师:潘雪梅、余江、羊黎、何宇(兼职)、古大治等 课程背景与沿革

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种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初年级学生所开的“三大构成课”。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得失,我们没有必要(或权力)苛求前人,但对其在现代设计发展上的历史功绩,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格罗佩筚路蓝缕身体力行地开拓了设计教育这个领域;二是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训练课程体系的确立。而后者则应归于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和约瑟夫.阿伯斯Josef Albers三人的势力。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德国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因为包豪斯就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高潮和尾声);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固然,最引人注目的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其本质是技术层面的,但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而当时欧洲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课程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没有任何理论支持,也没有理论依据。但在包豪斯参加基础课程(Vorkurs)教学的,除了前面指出的三位以外,还有那个时代的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和克利等,他们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教学的支持力量,而且有非常明确和执着的目的性。作为包豪斯基础课教学体系开创者的伊顿,他一开始就将学生置入一个理性的视觉训练的教学环境之中,犹如一个洗脑的过程,把学生入校以前形成的非专业视觉习惯完全洗掉。代之以崭新的、理性的观察习惯和视觉规律,由此来启发学生的视觉潜能和想象力。他把色彩、平面与立体形式,材质肌理综合在一起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艺术家任意的、自由的个人表现。并明确强调他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目的。对他说来,基础课始终只是基础,不能当做目的。这就明确了构成课是通向设计的桥梁,它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只能如此,故这个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构成自身,构成只是开拓设计的一个造型观念。

我校设计类专业的构成基础这个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课程组的骨干教师五年多来作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综合了多种背景与经历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形成了现在这套教学大纲和执行这个大纲的基础教学方案。这套大纲和方案不仅有充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支持,而且课时主体的后两大部分是以比较详实的作业体系构成的,从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一部分的三章内容为全课的理论基础,支持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是本课程负责人编著的《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一书,该书已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业体系部分,每类作业都有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作教学参考,并对其理论支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程组

2006年5月11日

说 明:

1、本教案为课程教学大纲具体执行基本方案;

2、《构成基础:平面与色彩构成》一课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基础课,开课面大,班级多,由多位教师分担执行,各位教师在承担与执行本课教学任务时应参照课程教学大纲与这份共同性教案,并结合所教学班级的专业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3、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执行教学的方案,都是动态展的,本课的教学也将不断总结教学得失。加强教研活动,引进新思维与新内容,使之不断充实、提高,与时俱进。

《构成基础: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组

一、课程单元、章节

绪论:构成——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对学生讲时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问题皆出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四、教学进度:

学时不多,但一定要简明扼要地说清课程,确立概念。并引介必的事例与形象资料。

五、课时数:2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讲解与电子课件

七、参考书:

1、Howard Dearstyne, Inside The Bauhaus,Rizzoli,New York(1986).

2、王受之著《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学设计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腾守尧、聂振斌等著《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出版社(2006)

4、<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著《设计元素——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基本原理

第一章 造型与构成法则——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 1-1视觉要素与构成概念

1-2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体 1-3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 1-4形与造型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建立“构成”概念;

2、转换视觉习惯,养成新的理性观察方式;

3、使学生认识抽象造形的意义——从具体事物抽取形式这种能力的重要性;

4、要求学生牢固建立从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出发的分析思维模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大量通过动手做作业来教学,若缺乏理论支持便达不到转换学生视觉习惯和形象思维模式的目的,理论性强,需厘清的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与学术见解。

四、教学进度:

一开始宜慢一些,许多内容对于初年级的学生都会显得太专业化,尤其新概念与思维的导入都需要一个过程。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讲解,电子课件,绘图演示(黑板)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思考题:

1、什么是视觉要素?什么是设计要素?

2、谈谈你所理解的“构成概念”?

3、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与几何学上的点线面有何区别与联系?

4、构成意义上的视觉习惯是怎么一回事?

5、构成上的视觉形态动力学是何含义?

八、参考书:

1、<俄>瓦.康定斯基著《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2、<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3、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科学出版社(2000)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二章 色彩设计原理 2-1色彩与色彩视觉现象 2-2色彩有空间与色彩构成 2-3色彩心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转换视觉习惯就是要形成按视觉要素理性的分析精神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而色彩便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要素。本章从色彩学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色彩这个视觉要素。当一个搞纯艺术的画家,色彩学理论也许并不重要,但干现代设计这一行,严格的色彩学理论知识则必不可少。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色彩知识,并掌握做设计所必需的色彩学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色彩构成是很理性化的,它要求有序地认识色彩与有序地使用色彩。而这些要求在现阶段的沿龚展绘画的色彩课教学是很难达到的。最坏的时候还会被灌输一些错误的色彩概念。此外,色彩学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如何让学艺术的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也是难点之一。

四、教学进度: 内容精炼,稳步推进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讲授,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建立严格的色彩心理学维度——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觉经验;

2、加法(色光)与减法(色素物质)色彩混合的原色是什么?相互关系是什么?何为互补色?

3、心理学色空间与色度学色空间是怎样构成的?二者有无联系?

4、如何从色空间的秩序去分析和认识色彩构成的类型与规律?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Harald Kuppers, Farbe, Gallway Verlay Munchen.(1977)

3、Hideaki Chijiiwa, COLOR HARMONY,a Gnide to Creative Color Conbinations’, Rockport Publishers, Massachusetts(1987)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三章 图形知觉心理学 3-1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原理 3-2空间知觉 3-3质感与纹理模式 3-4视错觉与无理图形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由各种视觉要素集合而得的构成,终将在人的视知觉中被认知为一个图形,图形知觉的心理结构对于构成途径与效果的理解十分相关。图形知觉心理学是破解与开拓图形创意的知识宝库。本章讲授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与此相关的深度知觉,材质视觉和视错觉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包含丰富的知觉经验内涵。难度虽不是很深,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与构成作业的每个特殊方法和途径相联系,将其转化及图形创意的思路,从而尽可能使作业体系条理化、逻辑化。

四、教学进度:

稳定推进

五、课时数:6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教学讲授,黑板绘图演示与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理解从视觉要素——完整图形的完形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2、从完形心理学的图形知觉原理对平面构成有哪些方面的启示?

3、何谓“纹理梯度”?如何将其用于分析平面构成的深度感?

4、试述“无理图形”的知觉特征及其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英>E.H.贡布里希著《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3、R.D.沃尔克,H.L.小波克主编《知觉与经验》,科学出版社(1986)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二部分 媒介与技法

第四章 色彩材料、纸张与表面、绘图工具、制作工具与材料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的教学70%以上的课时是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各种类型的构成练习作业,媒介与技法的介绍必不可少,本章教学通过媒介实物(商品)及技法示范让学生对基础性设计媒介与使用技巧有所认识和了解,以便在后续的作业实践中去体验,发挥与创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接触与使用媒介,以不懈的努力去掌握媒介的使用技法与特性。

四、教学进度:

从讲解、引介、示范与尝试性使用,购买与准备,逐步向作业体系的实践性教学过渡。

五、课时数:

灵活掌握,但至少应有6学时势课堂教学与操作示范。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讲解、媒介实物介绍、技法示范,媒介与技法特性及效果的作品示例。

七、参考书:

1、Tom Porter and Sue Goodman, MANUAL OF GRAPHIC TECHNIQUES Vol-1-4, For Architects. Graphic Designers, Artists, Chales Scribuer’s Sons,New York(1983)(该书中相关内容可在本院古大治编校内印行的《设计专业英文读本》(2003年)一书中可见到)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三部分 课程作业体系

第五章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1—A6)6项作业 第六章 黑白平面构成作业(B1—B20)20项作业 第七章 综合平面构成作业(C1——C8)8项作业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见教学大纲对各项作业的说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每项作业解释清楚其构成原理及理论内涵。

四、教学进度:

后附每章作业课中某些特殊作业的进一步解释与说明。

五、课时数:68学时—78学时

第五章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

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的作业训练基本上借用绘画手段来完成,但基础绘画中的工具性知识常停留在经验与感性的水准之上;色彩学理论知识理性严谨,体系完备,又常与工具性实践脱节。本章作业体系训练的目便是通过有目的的使用色彩媒介与技法,通过在此阶段学生尚未能意识的构成手段,将物质层面的色彩——颜料,与视觉要素的色彩——色彩学知识结合起来,将手中的商品颜料物质的色彩特性与色彩学的心理学维度结合起来,达到在技法实践中有序认识色彩与有序使用色彩的目的。以为后续作业奠定技术基础。

A-1与A-2:

通过建立知觉经验,巩固两种色彩混合——例如CAD显示器或TV上的色光混合,与喷墨打印机和印刷工艺中色素物质的色彩混合——的三原色的正确、严谨的概念,弄明白两组三原色RGB和MCY之间的色相秩序与互补关系。作业本身也是一种色相推移的构成范例。

在做作业的操作层面上,电脑调色板的应用最为理想,尤其是色光混合与两组三原色的准确再现。用颜料的手绘操作,色光混合只能 用大红(R),正绿(G),偏紫的蓝(B)以空间混合(平均混合)的方式来替代。而减法混合的三原色则在MCY三个色的颜料选择上难于准确实现,例如大多数商品颜料都无品红(M)这个色彩。而青这个色各在通俗概念上难于在每个人的知觉经验上取得统一,青色(C)是偏绿的蓝,颜料中的湖兰较为接近。黄色当然没有问题,有色相准确的黄色颜料。

此外,给学生讲清楚色光混合何以称之为加法混合,色素物质(颜料)的混合何以称之为减法混合,便能说明R-C,G-M,B-Y何以形成补色关系的道理——即色相在频谱(波谱)关系上“互补”的道理。 这两个作业貌似简单,却包含了丰富的色彩学最基本的知识,而且是在现代色彩处理与还原技术中最具应用价值的知识。

A-3:商品颜料的色相排序

商品颜料——水彩画颜料,水粉画颜料,丙烯颜料或油画颜料等,都包括三大类色彩。

1、色相纯度高的颜料(如,玫瑰红、大红、朱红、橙黄、草绿、中绿、翠绿、湖蓝、群青、钴蓝、钴紫等);

2、色相纯度较低的颜料(如土黄、土红、棕、赭、褐等;

3、非彩色系颜料(如黑、白、培思灰)有序使用色彩建立在有序认识色彩的基础之上,这一作业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颜料的色彩在色空间的位置,弄清其在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心理学维度上的秩序。

A-4:Wohnfibel六角色盘原色混合与纯度演色作业(限定手工完成)

这是在前西德设计界采用的一种独创的混配色彩的方法。它通过纯色与非彩色系颜料的有序混配,能推演出一系列秩序井然、明度与纯度有规律变化的色块。作法大致步骤如下:

1、用圆规与直尺作一内部形成蜂巢状网格的正六边形,并在其网格节点上用圆规划上等半径的圆(中心点上不划);

2、在最内一圈六角形的六个圆内按色相关系填绘R-Y-G-C-B-M六个原色;

3、在第二圈六角形的12个圆内按内圈的六个原色作色相环推演,即 R Y G C B M R Y G C B R + Y + G + C + B + M Y G C B M (M+C)

4、依次向外层层混色推演,并在每层次推演时加入固定比例的黑、白或灰。MH 此形成的色盘则具有如下特点: (1)层层外推所产生的色块纯度依次递减,但在每层次的正六边形上的一圈色块在色相秩序上保持不变; (2)随着每层次的演色和无彩系黑、白、灰的加入,其明度与纯度是呈规律的变化;

(30能呈现出许许多多漂亮的,有一定色相倾向的灰色(低纯度)色样,而每个色块的混色过程都是可以追溯的。 (具体操作作备电子刘件或图片示例进行讲解)

A-5:彩色人像照片的马赛克图像手绘

本作业训练的目的是双重的。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看,各种商品颜料都是化学物品(或更认真地应算作化学药品),不同颜料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再加上不同颜料的配方与制作工艺,又赋予颜料以性态与胶体化学特征。从而使每种颜料都具有不同的技法特性与表现效果。对于艺术与工艺地使用颜料而言,颜料的以下几种技法特性是必须了解的:

1、颜料的色相与明度,以及不同颜料调色混合后的色相变化,明度变化和纯度变化,有何规律性;

2、颜料的着色能力(或污染能力)这会影响调色上各色在量与比例上的控制难度,例如普蓝、翠绿青莲与煤墨等就是着色力特别强的颜料,少许加入便有很大的影响力;

3、颜料的透明程度与覆盖力;

4、颜料的着色附着力(牢度)等。 这些性能的了解都影响到能否有效地,一步到位地准确调配出预期的色彩来,这是色彩技法的根基,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本作业则有助于这一目的实现。首先,一幅马赛克人像的色块数量巨大,一张作业就要求上千次色彩调配。因为严格意义上讲,一幅色彩效果上乘的人像照片,每一个小方格内的色彩都不相同,只有细心地观察比较,反复地调配色彩才能在作业上将一幅人像在色彩上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此外人像上的色彩都不是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色彩简单能调配出来的。故这一作业价值极大。

此外,“马赛克”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一种基本模式。一种平面像素概念,其中所包含的数学含义(或图像处理底层技术)是:随着定义域的离散化——分成一个一个细小的区域,原本在整个定义域(大范围)内的非线性(复杂变化关系)函数,在每个小范围内便可以用线性(简单变化关系)函数来替代——即每一个小方格内都是一个均匀的色块。故这一作业便是一张手绘的数值化图像。小格分得越细小,远距离上看去它就越平滑逼真。

可见,这一作业又是对作业赋予意义的一个例证,一张盲目的,任意表现性的马赛克作业是无以与之伦比的。

A-6利用色彩联觉与联想的抽象表现性色彩构成(手绘与CAD皆可)

这一作业与第一部分第二章第3节的课程内容相对应。相对于前5项作业的限制与严谨,这个作业是一种释放。这一类作业也是伊顿开创的,参见:<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第四篇:《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色彩是知觉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的视觉要素,是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之一,是视觉传达最基本的表现语言和审美因素。色彩设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在色彩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符合人们知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规律。

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物理性质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原理以及色立体的基本概念,掌握色彩的生理、心理基础,色彩创意设计的方式与方法。熟练地运用色彩表现主题。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构成方法和色彩艺术的创意思维。色彩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美学等科学原理。构成方法主要解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构成的基本方法及形式美法则。创意思维主要解决对色彩的心理联想和创造性运用色彩的方法及规律。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讲授要点: 第一单元:

1、色彩的物理性质:

2、色的分类与特性;

3、色的混合:

4、色立体介绍:

5、色彩对比理论;

6、色彩调和理论。 第二单元:

1、色彩的错觉与幻觉:

2、色彩的联想和象征意义;

3、色彩的心理感应;

4、色彩设计的创意与运用。

四、课程考核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课程考核成绩,并由系及各教研室专业教师组织教学检查,对成绩进行最终审核。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认识水彩》蒋智南著人民美术出版社《色彩构成》辛华泉

六、教学设备及教具要求

由任课教师拟订教具使用计划,并提前报教具室准备。教师应准备教学范画、参考画册、幻灯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相关资料

第五篇: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平面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是设计专业至关重要的基础课。它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创意造型活动,也是一种科学认识和创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视觉美的认知力,启迪设计灵感、提高创意思维。做为艺术类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与研究中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本文主要在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实践练习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实现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和实践应用性。

关键词:平面构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90-02

在当代,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设计是在传承文化,提炼生活。平面构成做为一门设计专业的基础学科,始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府,到80年代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程,其主要研究和探讨形式美在艺术设计中的构成原理、形式规律及构成法则。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们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有序的组织和编排,是三大构成的灵魂所在。提升表达平面美的教学教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平面构成教学是当下艺术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从基础绘画艺术到设计艺术二者之间的衔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和视点去观察生活,挖掘创作灵感,将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但时下一些兄弟院校的平面构成教学仍偏重于形式语言的创作与研究,忽略了创新型设计思维的培养与启发。我们不能把平面构成当做是一种普通专业基础课,以简单的造型手段和造型方法去学习和研究,而应该当做是实现造型目的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也是解决从简单模仿形式法则区域走向自主创新的一条最佳途径。

一、现行平面构成教学的弊端及解决方案

教材内容陈旧老套、过于注重基础练习。学习平面构成的目的是熟练掌握视觉形象的造型规律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当中,而现实教学过程中,平面构成课的教学还是流于形式,任课教师时常不注意本课程与其它专业学科的联系,学生学习后不会将平面构成知识运用到其它专业学科,没真正领悟到平面构成表现语言的规律,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让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的教学意义提出质疑,同时在许多高校平面构成的教材大多和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逐步多元化的设计需求,以致让学生充满疑惑,从而忽视平面构成课程的重要性。

(一)平面构成课程在我国艺术教育中已有三十来年的历史,很多教材在当时设计教育界备受推崇,为我国艺术设计学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多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教材的内容已变的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当代设计发展的速度和需求。课程建设应从教材的建设开始,不断探索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平面构成教材,内容经常重复出现,图例类似,缺乏新鲜和现代的内容,更不能反映当今设计的新元素,实践练习内容也都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内容为主,忽视基本形的组合方式和创新训练。构成形式的练习都以骨骼和基本型的排列规律为主,这些内容需要在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原理的前提下进行才有意义。在实践练习过程中没有过多的规则可遵守,导致很多学生感到基本形的造型表现和编排形式难以把握,完全以个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自由发挥。因此我们应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加大基础训练力度。把课本重点放在基本形态的创造和基本形的组织与重组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相关设计实践课做好准备。

(二)平面构成教学与设计专业课程脱节。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一般在低年级开设,之前的美术基础教学主要针对素描和色彩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对平面构成的知识了解甚少,从现有教材的理论和图例很难真正的理解其与设计相关课程的关联。很多院校在开设平面构成时没有选择性,不管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以同样的课时,同样的培养方案,同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授,使教学模式简单化,形式化。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掌握同一化,实践作业雷同化。使得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感到迷茫,专业方向不明确,思路不开阔。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就需要有意识的把专业设计融入到平面构成的理论教学当中。教学中更应加强与相关专业学科相互联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列举一些相应的优秀作品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解构,使学生更好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以后的设计实践中,避免与后期设计专业课脱节。比如可以以相关平面设计课程中的标志设计,ci设计、字体设计、广告设计等相关知识加以运用和插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设计学科课程的关联性和连续性,避免让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设计课程产生厌恶。丰富设计知识,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中晦涩的理论和意境。

(三)平面构成教学轻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手绘为主。传统的平面构成教学内容往往轻视理论传授环节。疏于从构成原理形成的初衷探寻其原委,使学生停留在表面经验层面,模仿前人已有的相关图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和创新意识。实践练习则是以手绘的方式完成,大部分学生仍在老师的要求下,实践练习仍停留在繁杂的点线面和几何图形,,以墨水和毛笔黑,白两色,一笔一笔地手工操作着,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枯燥乏味。构成方式和绘制技法一直在重复劳动,说明一个简单的构成规律,照抄临摹现成常见图例,最终验证的是一个早已被证实或者已被重复绘制过很多次的图形和创意,这种机械化、简单化、模式化使得学生的视觉感受陷于麻木。因此我们应该理解手绘只是一种思维运动和图形创意的过程,仅仅是工具和表现的手段而已。我们应该顺应发展潮流借助计算机进行设计、辅助制作,以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辅助完成创作内容,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和构思上。创作是一个实践过程,在设计过程中,构思和修改应当鼓励学生以手绘设计草稿的形式完成,这是一个大脑思维不断运动、创意不断涌现的过程,用手绘不必中断思维考虑如何来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工具和命令。完成稿是设计作品以最完美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如果使用传统的设计工具和制作方法就比较耗费时间,没有充足的精力进行创作和构思,就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意愿。

二、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以图形创意做为设计和构成之间的桥梁。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偏重具象、注重再现是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特色。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从素描造型练习,到三大构成基础再到艺术设计。学生一时难于接受,我们以介于意象和构成之间的图形创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优秀案例进行示范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设立一个有趣味的主题让学生去研究实现和完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搜集自然素才,在自然造型中发现美的形式和形态,进行抽象处理,使其成为图形创意的元素。再把这些元素与现代构成的构成形式相结合。运用抽象的点、线、面构成的形式法则,进行抽象基本形和骨骼的训练,强调形式美感。将图形创意和平面构成与现代抽象构成有机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平面构成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研究。

(二)强调创新观念,解放制作手段。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已迈入了数字化时代,世界文明也已经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就更要求我们的构成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制作手段的选择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创新是观念,电脑和手绘仅是手段。我们要勇于创新,不能仅靠板书,还要结合多媒体课件,表现手段不必局限于手绘上,也可以结合电脑辅助设计。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电脑较之笔具是更易于储存、快速便捷的操作工具,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去构思。在教学环节上重新调整学生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顺序,可在低年级便引入电脑教学,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的同时,结合电脑教学示范和优秀作品分析,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应用电脑手段的便捷。应该说明的是电脑和手绘都只是表达平面构成作业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将二者彻底对立,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需要,选择最佳的表现的手段和操作工具。

(三)提倡认识和使用新材料。平面构成实践练习作业一直都是以传统的毛笔、颜料、卡纸为工具,表现手法仅限于平涂、打点、勾线,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表现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而平面构成的目标除了形式感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表现手法就没有必要继续走传统的练习方式。应该鼓励学生发掘新的材料和工具,使用合适的材料和制作方法来表现设计意图。培养创新意识,挖掘材料本身的质感、肌理所呈现出的天然美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走出黑、白两色的传统构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排水工程安全应急预案下一篇: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