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层面看我国高校校园风气——基于校园拾金不昧问题的调查

2022-10-08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我们时时有所遗失。所谓“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百加注意还不免丢失, 更何况我们常常处于一种不太注意甚至无意中的状态呢?这种情况为我们的调查所证实:73%的同学表示在大学校园中丢失过东西, 考虑到校园界域的狭小和学生的流动性, 我们可以断定丢东西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避免。

由于大家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 同在校园中生活, 表现出较为相似的生活模式, 结果所遗失的东西也比较相似, 如餐卡、图书证、学生证、钥匙、书籍、钱包、文曲星、mp3、手机等等。一般来说, 相对较为不太贵重而又经常用到的东西最容易被遗失, 比如餐卡。调查显示:在73名遗失过东西的同学中, 有30名同学明确表示自己遗失过餐卡, 占41.1%;其中城资系一名大四女生表示自己遗失过6张餐卡。可见餐卡的使用频繁与遗失的概率存在很大关系。

一旦发现遗失, 由此产生的不便、麻烦、惊惶、乃至损失等也就接踵而至。问题稍大, 影响学习和生活也就不再是妄言。正如问卷所显示的, 金钱上的损失可能使个别极为贫困的同学陷入“生活危机”, 餐卡、证件等的补办过程麻烦又费时, 在急需使用的场合因其遗失而使你无可奈何甚至被管理者“百般刁难”, 手机、文曲星等贵重物品遗失更令人急躁不安、心绪不宁, 从而影响学习与生活。

从另一个方面看, 既然是遗失, 而且主要是发生在校园内, 就很有可能被其他同学捡到。问卷表明有43%的同学捡到过别的同学遗失的东西。考虑到同学们的以下几种理解, 我们相信捡到失物的人的比例会更高: (1) 认为是别人不要的; (2) 认为放在原处有利于失主寻找; (3) 认为找失主麻烦或找不到失主而不愿捡拾; (4) 认为自己较忙或不知如何处理等。

这样, 在校园内, 一方面是遗失现象的普遍性, 一方面是捡拾东西的大量性, 两者的沟通、互动共同决定了校园风气的优劣。

1 校园风气现状

校园拾金不昧风气的优劣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衡量: (1) 捡拾者的行为; (2) 遗失者的损失情况与其评价; (3) 校园总体评价。我们分别来看:

(1) 在调查中, 当问及捡到有确切联系方式的东西时, 69%的同学表示会立即与失主联系, 17%的同学表示在适当时联系, 12%的同学愿意通过上缴或启事解决;当问及捡到没有联系方式但有姓名等信息的东西时, 65%的同学表示愿意上缴解决, 28%的同学愿意张贴招领启事, 另有6%的打算等失主音讯;当所捡失物无任何提示信息时, 83%的同学表示愿意上缴解决, 11%的等失主音讯, 其他为8%。

从上述结果看, 无论何种情况, 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愿意做好事的。所选择方式的不同可能与个人的偏好有关, 但它对同学们拾金不昧的精神影响不是太大。因此, 从捡拾者的角度看, 校园的道德风尚还是令人欣慰的。

(2) 从遗失者的角度来看, 现状就不容乐观了。问卷表明, 在明确表示遗失过东西的73%的同学中, 有58.9%的同学表示没有失而复得的经历。在30名表示自己遗失过餐卡的同学中, 有10名同学明确表示餐卡被别人盗用, 占遗失餐卡人数的33.3%。当然, 我们不能据此简单数据贸然得出捡拾者不道德、校园道德风气很坏的结论, 但数据本身确实表明问题客观存在着。我们的任务正是找出原因, 提出解决建议。

(3) 从全体同学的角度来看, 当问及在校园内找回失物的可能性时, 只有2%的同学回答很大, 17%的同学回答比较大, 44%的同学认为一般, 34%的同学表示很小, 后两项合计78%, 可见大家对目前校园风气评价不高。这种评价也被同学们对校园拾金不昧风气的评价所印证:认为目前校园拾金不昧风气很好的只占1%, 比较好的为20%, 一般的为44%, 有点差的为22%, 很差的为11%, 后三项合计为77%。

总的来看, 目前校园拾金不昧的风气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绝大多数人都具有拾金不昧的意识, 都愿意做好事, 但行动上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得以实践, 从而造成校园拾金不昧风气欠佳的结果。至于更高的道德风气层次, 我们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

2 直接原因

既然拾金不昧的风气与捡拾者和遗失者的行为直接相关, 那么, 校园拾金不昧风气欠佳的直接原因也就应该在二者各自的、或者相互的行为中去寻找。从失物物归原主的整个过程来看, 或者表现为捡拾者和遗失者直接的沟通, 或者表现为二者通过其他机构、组织等第三者实现沟通。其实, 二者都是沟通渠道问题。选择何种沟通方式取决于捡拾者和遗失者各自具备的条件;物归原主实现的效率则取决于沟通渠道是否畅通从而更为直接、方便、迅捷等。

2.1 捡拾者的角度

从捡拾者的角度来看, 对于所捡到的东西, 一般有以下几种转交给遗失者的方式:直接联系、上缴、张贴招领启事和等待失主音讯等。如果失物具备直接联系的条件, 正如上文所说的, 立即联系与适当时候联系的合计86%, 这样, 校园的风气要好得多, 因为捡拾者与遗失者的沟通渠道是直接、方便、迅捷的。但问题是, 在校园中所捡拾的东西绝大多数是不具备直接联系条件的, 从而也使得同学们的归还方式主要表现为上缴和启事, 这在上文有数据证明。这样, 校园风气的欠佳也就直接跟上缴和启事的渠道畅通与否有关了。

从上文数据来看, 上缴是同学们的主要选择, 从而也是问题的关键了。我们认为上缴渠道通畅与否跟以下两者有关:一是有没有一个明确的、人所共知的上缴机构或组织;二是该机构或组织是否为上缴者提供了方便。这其实是一个制度问题, 是一个有没有一个有效的制度引导我们去做好事的问题。如果现有制度效率低下或者相关制度不存在, 我们就称这种情况为制度残缺。

为了证明上述判断, 我们以餐卡为代表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支持我们判断的:当我们问及“如果捡到餐卡, 知道缴到何处吗?”时, 有23%的同学明确表示不知道, 同时, 注明表示模糊的三位同学居然都是大四学生。虽然大多数同学声称知道 (是办卡中心) , 这种“知道”也不过是一种从众的、有点约定俗成的、不太确切的“应该知道”, 因为, 办卡中心从来就没有公开宣布、更不用说向大家宣传自己具有接受、转交遗失餐卡的义务或职能。当我们问道“如果你知道缴到何处, 将如何处置”时, 46%的同学说会立即上交, 52%的同学表示将在路过时顺便上交。对于回答顺便上缴的同学, 我们没有理由谴责他们道德低下, 因为, 确实是上缴机构或组织没有为他们提供方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宿舍区捡到图书证, 从宿舍到图书馆要走近10分钟的路, 现在的校园很大, 也真的很麻烦!

餐卡的情形应该说还是较好的, 因为相比之下, 很多失物比如钥匙、书籍等连一个哪怕你认为合适的上缴机构都没有。如果也不存在其他可行的方法, 那么捡拾者真的就只剩下迷茫了!

与上缴相比, 张贴招领启事未尝不是一种值得权衡的方法, 尤其是在不知道或不存在上缴机构以及上缴很麻烦的情况下。但是, 在我们所调查的校园中, 一个让很多同学埋怨不已的问题就是不允许同学到处张贴各种启事。即使你偷偷的张贴了, 也不会悬挂太久, 因为自有专职人员给你揭去。就这样, 学校的干涉阻断了捡拾者和遗失者的沟通渠道, 学校的漠视扼杀了同学们拾金不昧的精神。

2.2 遗失者的角度

调查中, 当问及“如果你丢失了餐卡或证件, 你一般会通过何种方式找寻”时, 4 9.2%的同学明确表示愿意通过启事来寻找, 只有16.9%的同学表示会去相应办理部门询问, 另有部分同学回答等待、回原地寻找等。这种结果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遗失者比捡拾者更倾向于启事的方法, 这是因为, 遗失者更着急, 启事的方法更直接、更迅速。这种情况也解释了为什么校园一直在禁止张贴, 启事还总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原因;二是遗失者对相应办理部门的轻视, 这种轻视来源于对该部门的不清楚或不熟悉乃至不认同, 而这种情况又跟该部门本身所具有的职能及其是否公开、宣传有关。

总的来看, 当大家普遍具有做好事的意识时, 校园拾金不昧风气的好坏与拾金不昧的实现相关, 而拾金不昧的实现取决于捡拾者与遗失者沟通渠道的通畅。但令人遗憾的是, 在我们的校园中, 最常用的两种沟通渠道是不畅通的:上缴机构不明确或其职责不明, 招领或寻物启事被禁止, 两者都导致了校园风气的下降。

3 深层原因

对于上文所提出的直接原因我们还须作更深的理解:为什么上缴机构不明确或其职责不明?为什么招领或寻物启事被禁止?为什么没有一个专职的机构来为同学处理遗失问题?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 我们才能提出较为恰当的建议。

3.1 校园机构利益不相干

我们知道, 没有任何人会比自己更关心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 在相互交往中, 人们会自发的结成各种组织、集体, 形成各种制度。这种组织或集体由于是个人为了自己利益而自发参与构成的, 因而与个体是利益直接相关的。但是在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组织是外生于我们的, 也就是说, 虽然它们可能与我们相关, 但却不是我们自发行为的产物, 从而是与我们利益不相干的。从组织与个体的关系来看, 个体自发组成的组织一般会更关心个体利益的实现, 而外生组织或者在执行其固有的职能, 或者在维护本组织成员的利益, 一般不会对其他组织的成员过于关注, 除非存在某种激励。

就我们调查的校园中的机构比如餐卡中心来说, 它本身的职能就是为同学们新办卡、挂失、补办、加钱的管理机构, 工作人员完成相应工作获得相应报酬。同学们饭卡的遗失及其遭遇的麻烦、损失等本来就与他们无关。为每一个遗失饭卡的同学都提供方便、投入精力等将是一件很繁杂的工作, 同时自己的收益也未有任何增长。因此, 餐卡管理中心本身是与同学们利益不相干的, 他们的袖手旁观也是天经地义的。

我们发现, 禁止同学们张贴启事的有两类人:一是校内卫生人员, 一是保安人员。这是可以理解的, 学生们到处张贴启事自然与卫生人员的工作相冲突, 保安人员在禁止校内外广告宣传的同时, 也在预防者同学们的过激行为, 结果, “倒洗澡水时也倒掉了孩子”。无论是卫生人员、保安人员还是他们所属的机构, 都不过是学校的下属部门或员工, 在执行着各自的职能或职责, 他们跟同学们的直接利益毫无关系。既然他们与同学们是利益不相干的, 我们自然也不能对他们求全责备了。

事实上, 就是从学校层次来看, 我们也难以找到那些校领导真正的、长时间的关心同学们的心理基础。确实, 在高校校园, 从某种意义上说, 同学们与校领导的关系就像穷乡僻壤的百姓与京城里的高官的关系一样, 相隔“千山万水”。当然, 我们承认他们的理性, 从而我们也理解了他们忙于各自前程、无视莘莘学子利益的原因。

3.2“搭便车”心理

既然我们不能指望校园那些“官方”机构为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去解决呢?比如捡到钥匙、眼镜、书籍等无任何提示信息的失物, 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自发组织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雷锋站”, 既为失主和拾主提供沟通的渠道, 又为他们提供方便呢?既然各种启事不让到处张贴, 为什么大家不共同努力去争取一块专门的启事板呢?

上述两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谁愿意出面来为大家提供方便、代表大家利益的问题, 或者说就是为什么没有自发形成一个代表同学们利益的组织的问题。原因是很简单的。

在我们校园中, 就以组织一个“雷锋站”为例, 一方面谁愿意出面就是个难题。我们知道, 出面组织“雷锋站”是很费时、很费事的, 期间的号召、宣传、被审批乃至以后复杂的管理和具体事务等等会接踵而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放弃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是我们本来要用于应付各种功课、各种考试、培训各种技能等, 也就是说, 组织“雷锋站”的机会成本很大。另一方面, 从调查来看, 同学们普遍对“雷锋站”这种机构存在需求, 表达了“其他同学能够出面组建就好了”的希望, 但自己却不愿主动倡导和组织。可见, 相关有助于同学们利益的机构如“雷锋站”等, 由于普遍存在的“搭便车”心理而没有自发出现。

4 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 我们认为以下建议是值得参考的:

(1) 对校园各级组织机构的考核要引入学生的普遍评价, 对餐卡中心等直接关联同学们学习生活的机构要明确、公开宣传其职责职能。这样可以适当解决利益不相干问题。

(2) 简化学生社团组建手续, 引导学生社团发展方向, 并给予适当物质资助。在我们的调查中, 有24%的同学表示想做好事但不知如何去做, 30%的同学表示自己比较忙, 好事只能顺便去做;28%的同学表示奖励重要, 25%的同学表示在上交失物时, 愿意接受一点小小的纪念品。因此, 学校要支持、引导“雷锋站”等有利校园风气建设的社团组建、完善, 并给予适当支持。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会降低学生做好事的机会成本, 从而会改善校园环境。从校园建设角度看, 这也是校领导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

(3) 提供一个专门的张贴板, 为那些捡拾与遗失者提供方便。同时, 也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专门寻物或招领的空间, 以有利于同学们的沟通。

实际上, 在我们的调查中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上缴、找寻组织的同学占总人数的37.5%, 建议提供一个专门张贴栏的同学占8.3%, 另有部分同学建议网上找寻、奖励、公开宣传等。可见同学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之深入, 而我们的认识、思考乃至建议正是得益于许多同学的支持。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虽然在校园所捡拾或遗失的东西一般并不贵重, 它所体现的拾金不昧的精神以及所折射的道德品质却很为重要。更进一层, 所谓“道德易于宣讲, 难于立根”, 从我们上文的分析, 我们很容易明白, 是制度的残缺导致了校园风气的欠优, 而不是其他原因。因此, 我们的精力要集中于制度建设而不是无谓的宣传。

摘要:校园道德风尚建设是一个时常被提到、甚至是被强调的问题, 但也是一个很少被人多角度、深层次分析的问题。“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校园道德建设理论创新不够, 从而缺乏科学的指导, 直接导致了目前校园道德风尚的不尽如人意。为了对校园道德风气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并为校园道德建设提供相关实践建议, 作者以校园拾金不昧风气现状为切入点进行了抽样调查。然后, 基于调查结果, 通过对校园拾金不昧精神相关问题的分析, 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关键词:校园风气,调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结合合淮阜环境保护监理工作实施情况探讨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保护下一篇:基于KNN算法的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