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

2023-06-01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主要以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为重点进行阐述,分析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基本概述,包含理论是抽象性的、图形相对复杂、研究方法过多,并且从信息化教学形式、引进启发学习方法与案例学习方法、课后习题训练与综合论文成绩、巧妙融合前沿课题与教学互动过程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微观经济学的有效学习方法,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    键   词]  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教学方法;相关思考

经济学课程作为教育单位明确的一门必修课程,归属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体系,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领域的重点科目,其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内容,还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然而部分院校中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中表现出不良情绪,因为学生觉得微观经济学课程比较抽象且难懂,学习起来有难度。为此,研究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价值。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基本概述

总体而言,经济学作为分析怎样分配稀缺信息资源的一门课程,微观经济学以分析资源分配的有效决策为基础设立,研究对象是单一的经济组成单位,即判断单一经济单位现有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两者的关系,换言之,微观经济学思考个体消费者以及生产厂家进行资源分配决策的重点途径,决定着微观经济学的对应特点。

(一)理论是抽象性的

微观经济学中价格理论涉及供求项目、消费者行为项目、生产项目、市场结构项目与市场项目等,然而相关理论的任何结论形成都立足于假设基础之上,那么学生在分析理论过程中总是不能把所学内容以及现实生活进行关联,再者概念相对多一些,让学生认为学习过程缺乏趣味[1]。比如在学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阶段,学生可轻松地感知,然而分析消费者实际行为过程,产生的结论为若边际效用以及价格两者相等,则消费者行为处于最优状态,学生认为相关知识是抽象的。此种现象不和自然科学相同存在实验室中,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足会表现出学习畏惧情绪,又如边际替代率以及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知识点学习,学生总是混淆两者的概念。

(二)图形相对复杂

经济学课程包括诸多图形,相关图形均是复杂的,无形中发展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最大阻碍因素。因为微观经济学把抽象以及处理之后的假设内容为基础加以定量研究,因此理论的结论生成可借助平面图形完成客观反映。然而最后的结论需求较多形式的图形进行推算,造成学生运用较多时间探索图形的本质。部分可安静学习的学生在课后复习阶段,可了解到经济学图形的推导过程是缜密的,收获较大[2]。然而大多数学生仅仅了解结果,不懂得缘由,不可沉下心细致研究教材图形的含义。因此,考试之前一些学生会生成担忧情绪,甚至问教师应重点复习哪些图形。

(三)研究方法过多

微观经济学包含诸多研究方法,即边际研究方法、均衡方法、对比静态方法、数学分析方法、静态方法等,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觉得力不从心。经济学学习中要对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之后形成数学模型,制作直观化图形,后续加以复杂的推导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对知识点运用的熟练程度是存在关系的。可是站在学生的视角下,知识点学习总是前学后忘,学生把不相同课程的知识充分融合,导致学习难度增加。

基于此,微观经济学课程分析内容促使理论经济学呈现显著特征,相关特征表明学生学习会感到吃力,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应在课程学习中挖掘优质的方法,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微观经济学,掌握经济学内在含义[3],梳理微观经济学思想与组成要素,全方位明确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技巧,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发展的问题

第一点是教学呈现重视理论、淡化实践的问题,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总会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能及时关联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微观经济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倾向存在密切关系,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以掌握市场变动倾向为前提,不然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枯燥性和乏味性。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洞察意识,巧妙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二点是讲课形式相对单一化,诸多教师进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便可以把教材的内容直接介绍给学生,可是呈现出较大的弊端,最为显著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仅仅是机械化地接受数学知识,不能充分调动学习思维。第三点是考核方式有待丰富化,一些院校进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教育,选取期末考试以及平时成绩结合的模式,期末卷面成绩占有较大比例,考试的内容以教材知识为主,答案也是比较标准化的,创新的题目少之又少。而平时成绩占据较小比例,重点是分析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课堂回答效果,如果教师可以更多地创新教学考核方式,比如分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可以丰富考核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微观经济学的有效学习方法

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内容相对丰富,与此同时体现出抽象性,尤其是通过数理知识判断与推导理论条件,学生很可能感到此门课程存在学习难度。要想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要围绕学生素质与专业成长规律,给学生渗透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化知识。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凸显互动化特征与实用化特征,前者需求师生之间沟通与讨论,依托任务研究与学习问答的形式组织学生深层次研究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4];后者要求课程教学应保障实用性体现,组织学生把微观经济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这样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发展为生活中实用的道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准确而言,在强化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有效性时,应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信息化教学形式

在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后续关联国内外的关键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依托信息化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依托信息化教学形式的显著因素便是微观经济学包含烦琐图标与推导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不只是实现学习时间的节约,还会保障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过程具体化,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

(二)引进启发学习方法与案例学习方法

针对启发性学习过程,把学生视作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幫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微观经济学内包含的需求价格弹性模块,可以此为基础启迪学生思维,带领学生思考怎样高效率地运用相关理论提高市场营销成效。适当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的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微观经济学理论相对抽象化,在实际的教授期间,要关联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学会引进生活案例充分讨论,对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进行解释,促使学生思维足够活跃化[5]。依托诸多和生活存在关联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真切了解经济学原理是体现实用性的,全部人均存在经济社会环境中,衣、食、住、行均和经济存在密切关系。全方位明确经济学原理不仅作为学问,还是人们认真生活的指南。此种启发学习形式与案例学习方法互相结合,最大化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内在的潜能进行挖掘,体现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另外,教师要结合经济学课程的知识点教学需求,针对性选择教学模式,树立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尤其是最近几年提倡的翻转课堂理念,可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关手段的运用和微观经济学教材内容互相匹配,不然会造成学生无所适从的感觉,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三)课后习题训练与综合论文成绩

不管是如何生动性的学习方法,若没有在课后巩固现有知识,则全新的名称出现后,学生势必会遗忘知识点。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把严格假设为前提实施数学缜密推导,结论的获得体现出客观性,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微观经济学习题包含客观计算题,因此每个章节内容教学结束时要带领学生对课后习题进行训练,挑选体现代表性的习题重点研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6]。除此之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论文成绩与日常成绩,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书写和某个理论相关的论文,完成学生学习成效检验。诚然论文题目的对应格式以及字数要求应被具体化,学生书写论文,不仅了解如何处理实践问题,还会树立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样把论文完成情况和日常的成绩互相结合,无形中推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多地在微观经济学学习中得到良好体验。

(四)巧妙融合前沿课题与教学互动过程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要善于分析前沿知识成果,同时在上课阶段围绕和学习内容相关的前沿主题创设教学情境。因为微观经济学每个学者的观点都是不同的,在教学期间要明确特殊化,组织学生阅读其他类型文献。依据学生阅读情况发表自己的思想,彼此之间互相交流与讨论,一方面活跃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推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进程。在此期间,围绕专业化教学需求,教师可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即便微观经济学知识比较抽象,若细致研究会领悟知识点的奥秘。比如在财经类院校课程教学中,对经济学课程的安排体现出不同,学分即三学分、四学分等,课时即48课时、64课时等,教学考核模式划分考试以及考查等。由此教师要围绕人才发展需求,给不相同专业的经济学课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尤其是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难易程度,还要配合特殊案例具体讲解,让学生全面分析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彰显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在课程考核过程中,不管是日常教学还是期末教学,都要凸显科学性。日常成绩考核具备灵活性,评定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挑选多种形式。由此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给学生明确成绩评估方案,在第一次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公布成绩评估流程,学生对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可进行更为针对性与个性化的学习。

综上所述,在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此门课程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习难度大的本质原因。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满足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尝试选取优质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内化知识点结构体系,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由此不断推动微观经济学教学活动的发展,真正落实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韩雪.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农场经济管理,2020,294(9):63-64.

[2]郭曦.微观经济学教学综述及教学改革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20(1):144-145.

[3]李娜.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问题与对策探讨:基于广东培正学院的教改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185-186.

[4]仇燕苹,王贵彬.留学生微观经济学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19,572(35):221-222.

[5]刘梦琴.基于课程特点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对策研究[J].科技风,2020,417(13):104-105.

[6]李英一.基于动态评价理论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评价模式的应用[J].科技风,2019(26):219-220.

◎编辑 栗国花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基于《金融经济学》的学科特色,首先分析该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根据现代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了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最后,以“均值—方差模型”教学为例,探讨了该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模式设计。不仅为改进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现行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指导,也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教学模式设计

金融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与金融学交叉性的学科,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金融风险的规避和金融资产的定价,即经济主体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结果[1]。现代金融经济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而且随着微观经济学在金融领域中的不断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近年来,金融经济学已发展成为金融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和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然而,金融经济学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开放性新兴学科,其学科边界和内涵都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2]。因此,如何使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了解金融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以掌握金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求教师有必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取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问题,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获取新的知识。

一、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和模式

究竟什么是研讨式教学?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大都认为它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3]。本文结合《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实践,认为研讨式教学就是将“研究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讨论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

研讨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和研究活动,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仅以导师身份进入课堂。学生作为研讨式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师要求,探讨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交流并总结研讨成果。而教师作为研讨式教学的导师,就是要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研讨兴趣,渲染研讨气氛,促进研讨开展,从而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说,研讨式教学体现了教学民主和公平,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体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4]。事实上,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建构,研讨式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既要求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要求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3]。所以,研讨式教学模式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和研究的学习方式,一般包括提出研讨主题、启发引申思考、调查资料探索、讨论分析研究、总结应用创新五个基本阶段[5]。

二、《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必要性

金融经济学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金融学由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金融决策定量化的结果。金融经济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尽管其结论性的原理很重要,但原理的形成思想和分析方法更加重要,因为金融经济学本身并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所以,总要求学生机械性记住一些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体现该课程的特色,更无法真正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遵循研讨式教学模式,设置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引导学生在问题研讨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而且还要求学生自觉寻找问题研究方法,探究研究思路,自己发现规律,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基于传统教学方法,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是必要的,具体可概括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金融经济学的传统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专家”作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金融经济学主要的研究问题是金融资产定价,而定价公式的推导往往需要较多的数学知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该课程学习的枯燥性。然而,现行的金融经济学课程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机械性地记住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这就必然阻碍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研讨式教学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所以,研讨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金融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其次,金融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注重结论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于金融经济学课程所涉及的金融资产定价公式大都需要烦琐的推导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把过程教学变成了简单的结论背诵,这将理论知识和学生认知的关系远远隔开了。学生仅仅依靠听课和记忆来学习该课程的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研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让学生自主研讨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以,金融经济学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也会使学生体验到对该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由此可见,有必要对金融经济学的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而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提出、研讨和解决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意愿,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模式的内涵和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特色,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可构建表1所示的研讨式教学模式。

1.问题发现与探索阶段。教师能否提出既令学生质疑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研讨式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当问题不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知识结构就可以解决时,学生就不会存在疑问和探索新知的愿望。所以说,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专家型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以促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金融经济学中枯燥的公式推导往往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问,就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公式的来源。譬如,在均值—方差模型中,可先向学生呈现一个例子来表明随机占优原则的成立依赖于个体的效用函数,从而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均值—方差模型。

2.新知识讲授与学习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学生对问题的疑问和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发现新的知识,从而向学生呈现新知识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在本阶段,教师阐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系统讲授新的知识,不仅可让学生深入理解新的理论和方法,还可提高他们新的认知水平。

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一般都较为系统和完整,教师的系统分析和讲解,既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现代金融体系的理论,也有助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开拓思路。比如,在“均值—方差模型”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利用泰勒公式将效用函数表示成均值和方差的函数时,可启发学生给出均值—方差模型的成立条件,从而可进一步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并利用均值—方差模型的相关知识对马科维兹组合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市场上各金融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服从正态分布”做出合理解释。

3.新知识应用与创新阶段。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既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也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如何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有所创新,一直都是金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难点。由于该课程较多偏向于基础理论,而很少涉及实际应用创新,所以传统的金融经济学课程大多沿用“概念—结论(定理)”的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际价值持有怀疑态度。所以,研讨式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较复杂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以使他们感到该课程的重要价值,例如项目的投融资决策、商品房抵押贷款定价、个体损失规避等都是金融经济学知识的创新性应用。

4.新的认知系统形成阶段。新的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而是与旧的知识相互联系,只有当学生弄清二者之间关系,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可形成自己的系统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然而,现行的金融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让学生机械性地记住一些公式,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这就使学生很难准确、灵活地运用该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挫伤了他们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所以,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及时地系统总结新知识要点以及新旧知识之间关系,帮助学生将新的认知结构和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完善新的认知系统,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金融经济学》研讨式教学实施

基于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特色,上述给出了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如何对该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不妨以“均值—方差模型”的教学案例来阐述其实施方案的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遇到新的学习内容与与其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时而急需解决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金融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相互统一。

在“均值—方差模型”的教学中,为了自然导入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回顾随机占优原则的同时呈现一个投资决策情境如下:

例:假设市场上存在两种投资证券p1和p2,它们的随机回报率分别(如表2、表3所示)。

表2 证券1随机回报率

表3 证券2随机回报率

通过简单计算可得:

E[■1]=E[■2],Var[■1]=■>■=Var[■2]

即这两种证券具有相同的均值,但前者方差要大于后者。

如果设个体初始财富为1,其效用函数取对数形式:u(W)=ln(W),则个体对这两种证券进行投资,所能达到的期望效用分别为:

E[ln(1+■1)]≈-0.1438

E[ln(1+■1)]≈-0.1744

因此,个体选择投资证券p1可以有更高的期望效用,尽管其方差比p2高。这与个体投资行为遵循随机占优原则(即给定期望收益率,方差较小的证券是占优的)发生冲突。对此,学生不可避免会产生疑问。

(二)组织讨论和研究

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疑问,组织讨论和研究。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不妨将个体的效用函数取为二次函数形式:u(W)=W-W2,从而有:

E[u(1+■1)]=-■,E[u(1+■2)]=-■

因此,个体投资p2可以获得更高期望效用,即认为p2是占优的。

由此,学生获得新的认知:随机占优原则的成立与否依赖于个体的效用函数形式。

此时,教师可引入新的知识:如果个体的期望效用函数能够表示成仅仅依赖于均值和方差的函数,即E[u(·)]=H(E[·],σ2[·])

则个体行为将遵循随机占优原则,从而称之为“均值—方差模型”。

接下来,教师就要反问为什么,从而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首先,从问题情境出发,要求学生探讨二次函数的期望能否表示成均值和方差的函数;其次,让学生研究一般的效用函数的期望如何表示成均值和方差的函数,也就是探讨“均值—方差模型”成立的条件。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和启发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对二次函数分析时,可让学生回顾方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方差也可看作均值的函数。于是,对于一般的效用函数分析,就可启发学生利用泰勒公式将效用函数u(·)在E[·]处进行展开,从而探讨期望效用函数E[u(·)]仅仅表示成均值和方差形式的条件。

(三)总结、应用和创新

对于上述研讨结果,教师要及时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完善学生的认知机构。为了加深学生对“均值—方差模型”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除了要阐述均值—方差模型和随机占优原则的联系,还要强调该模型的深刻含义及其成立条件。特别如果还要突出该模型的理论或应用价值,还可让学生预习后续学习内容,要求他们利用该模型的相关知识,分析并解释马科维兹投资组合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市场上各种风险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服从正态分布。由此,还可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完成一篇关于“均值—方差模型”的课程论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金融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进,结合现代教学模式的内涵,本文提出和构建了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讨论和研究来解决疑难问题,以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所以,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可遵循四阶段模式,即包括问题发现与探索阶段、新知识讲授与学习阶段、新知识应用与创新阶段、以及新的认知系统形成阶段。为了使研讨式教学模式更好地应用于该课程,本文还通过“均值—方差模型”教学案例,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设计方案,一般可按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讨论和研究,以及总结、应用和创新三个基本步骤进行。而且,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可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因此,本文内容不仅为改进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现行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如此,《金融经济学》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还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对于该课程中那些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的理论性问题,学生就会缺乏讨论热情,从而组织讨论和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去挖掘问题的深度、降低问题的难度,还须拥有巧妙的教学技术和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随着研讨式教学模式在金融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形成更加完善、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方召.本科教学中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内容侧重的探讨[J].金融教育研究,2012,(4):75-79.

[2] 汪昌云.金融经济学[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5-67.

[4]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田管凤,秦怀泉.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1):114-117.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分析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新尝试,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后续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理论的教授,使学生对市场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培养经济学直觉,运用基本的微观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内容庞杂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清晰、明确地掌握并做到学有所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对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对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的系统性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十分适合本科生学习。该教材共有11章。首先简单介绍西方经济学.然后介绍了消费者理论(包括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和效用论),生产者理论(包括生产论和成本论)。接下来讲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定价,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的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行使职能避免这一情况。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图形分析使用频繁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比较少

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 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堂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生动的案例能够生动的演示所学理论。从教学实践来看,引入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学生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程度更深入了。案例教学现在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今后,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也要注重对我国经济事件的研究,分析我国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例如,生产理论中谈及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就可适当引入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理论。

参考文献:

[1] 李鹏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教学研究,2008,(1).

[2] 戴魁早.关于本科阶段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向导,2011,(18).

[3] 李向民,程春梅,殷晓红.“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4).

Discussion about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Microeconomics

HAN Y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college,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Key words:microeconomic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s

[责任编辑 李 可]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第4篇

《微观经济学》是我院经济贸易学院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基础之一,由于其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我院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率低、课时严重不够等问题。据此,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合理选用教材、设置有效课程、丰富教学手段、深化理论教学、引入讨论式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式,以提高我院《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占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应落实《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院《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我院教学的实际情况,及课后走访发现我院《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

我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借助多媒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较少参与到课堂中;另一方面,受制于教学条件等的限制,以及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影响,使得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课堂案例讨论,学生参与度较低

我院结合学生特点提出了案例教学,由于《微观经济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案例一般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讨论,学生参与率较高,但往往效果一般,而如果让学生结合知识去分析案例,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错心理,往往不愿参与其中,这又使得案例教学形成虚设。

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由于我院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有限,导致课程进度较慢,而我院《微观经济学》周课时为3节,如果3节课全部讲课程内容,学生学习较为吃力,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安排案例、时事分析等内容,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却缩短了教学时间,无法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

结论与建议

针对我院《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验教学三个阶段。

第一,選择合适的教材,针对理论教学,适当增加课时,设置有效课程内容,借助“微课”提高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生特点,我院选用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作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对《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分类,例如可分为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内容、较多数理推导的内容和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理论教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和基本分析方法,建立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切不可一味追求趣味性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

第二,结合学生特点,融入时事分析,运用案例讨论式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经济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结合我院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等特点,开展案例讨论式教学,将社会经济热点事件、经济政策以及学科前沿等渗透到课堂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尽量采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强化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方面,向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入,对所需人才专业化程度的要求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为适应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化,侧重人才的综合性思维方法、知识结构、能力体系。

第四,教学语言通俗化,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使用专业用语,以易于理解、富有兴趣的语言介绍经济学,如果语言不足以表达,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

丰富教学手段,将经济学理论生活化,做到教学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结语

总之,在合理设置有效课时的基础上,借助“微课”“案例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期锻炼学生具备综合性的思维方法、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 《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J013)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SPOC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分析SPOC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SPOC的教学优势,并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阐述了基于SPOC模式的“微观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期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授课效果。

[关键词]SPOC模式;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2019年农经教指委的课题“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研究”和“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浙江农林大学的2019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和2020年“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教改专项“基于SPOC模式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与探索研究”

[作者简介]吴连翠(1980—),女,安徽宣城人,博士,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理论与教学研究;李兰英(1970—),女,浙江永康人,博士,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教学研究;王骏发(1995—),男,山东烟台人,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全新理念。基于SPOC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信息技术应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变革。

二、SPOC教学的内涵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由互联网技术支撐的全新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正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SPOC便是其中之一,它开启了“指尖上学习”的新时代[1]。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通过设置参与准入条件而形成的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由微视频、即时练习、互动讨论和学习测验等要素构成,是MOOC本土化的一种学习模式,克服了MOOC无法与现有课程的教学对象、课程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积累相匹配的问题。SPOC在教学过程中将授课、视频等要素相互交织融合,赋予学习者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升了自主学习效果。SPOC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有助于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SPOC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2],课前阶段,学生自己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堂要学习的知识点,结合网站的视频资源,在课前自己观看学习;课中阶段,老师讲解知识点,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自由探讨,针对个别学生,老师也会给出自己的指导;课后阶段,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并发布到网站上,对课堂内容进行反馈,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和指导。

SPOC是将MOOC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育理念和技术平台等进行了改进,与MOOC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提升了大学的对外品牌效应;提高了课程学习的完成率;对教师进行了重新定义,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目前,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大学纷纷尝试将SPOC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然而,SPOC新模式带来教学创新的同时,也存在诸如,学生学习无法全程监督、在线学习问题解决不及时、学习效果不尽人意等问题。学者们针对SPOC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如,贺斌等(2015)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SPOC的“时间—空间—学习形式”的关系结构,用来指导SPOC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3]。任苗苗等(2017)从SPOC和混合学习的特征出发,对SPOC的混合学习优势进行了理论分析。艾雨兵(2018)进一步研究了SPOC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4]。郭晓宇等(2019)通过对SPOC学习中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课堂互动对学生参与SPOC学习的作用机制。陈芳(2020)基于“SPOC—课堂”的实践,从教学方案的设计、“SPOC—课堂”教学实施到多维度的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三、“微观经济学”的SPOC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的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今后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然而,微观经济学理论性比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加上涉及的模型与数学公式比较多,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传统的教学效果不是很乐观,所以如何改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成了授课老师关注的重点内容。本文基于上述研究背景,选择《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OC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的变革,提高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按照内容体系共讲述九章内容,从市场供求理论到微观经济政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线上线下SPOC混合教学模式。一是,线上利用笔者教学团队的省精品课程“经济学原理”共享平台上的在线资源,其中微观经济学在线教学视频35个,拓展案例资料20个,题库资料531道,每次课乃至每一章结束都会布置给学生预习和复习的内容。二是,线下利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授课,并利用课堂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讨论,培养学生创新和思辨能力。三是,线下对布置的“微观经济学”作业进行实时评阅和讲解,通过习题的讲解加强学生对每一章知识点理解。

在“微观经济学”课堂上,进行动态课堂组织,包括知识点讨论、习题讨论、和全过程考核三大环节。首先,课堂以讲授和交流讨论为主,多表扬、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团队,鼓励团队成员互帮互助、锻炼团队合作能力。老师提前布置讨论的学习任务,课前同学们就知识点进行线上学习并在团队中讨论,课上对仍不清楚的问题,团队之间进行自由讨论,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主持、引导、协调、总结的角色,组织高效的翻转课堂。

另外,习题练习对“微观经济学”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易、中、难三个层次设计线上习题,学生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线上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和测验等任务要求,加强对每一章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最后,加强学习过程监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严格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有线上作业、线下作业以及小组交流讨论等多种模式,并设置完成截止日期,无形之中促使学生养成自我监督习惯。另外,借助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可以清楚查阅到每个学生的视频播放、笔记、签到、发帖数据,详细记录学生线上学习轨迹,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更加有针对性的组织课堂互动。

为了更好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监管,同时也为了保证“微观经济学”课程的SPOC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考核不仅有学业成绩考核,还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考评,采取的方式是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1)过程性考核(50%):线上教学考核—根据视频学习(25%)、在线作业(20%)、在线测试(20%)、在线考试(15%)、讨论发帖(10%)、笔记(10%)等项目完成情况由系统最终给出评分;线下教学考核—根据考勤(40%)、课堂表现(20%)、作业(20%)等完成情况评定。(2)期末考核(50%),根据期末笔试成绩确定。科学的考核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减少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比重,更加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SPOC教学模式来源于MOOC,又不同于MOOC,它是一种小规模针对性教学模式。SPOC翻转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学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理论课程,基于SPOC模式的《微观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57.

[2]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術,2016,26(9):18-24.

[3]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9.

[4]艾雨兵,张世波,汪明.SPOC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1):45-49.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icroeconomics\" Course Based on SPOC Model

WU Lian-cui, LI Lan-ying, WANG Jun-f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China)

Key words: SPOC model; Microeconomics; teaching practice

上一篇:民事诉讼法论文下一篇:细胞生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