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论文

2022-05-1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农村地区离婚率不断上升,农村单亲家庭的数量因此而变多。家庭的不完整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孩子身与心的健康发展不利。本文讨论了当前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内容以及成因,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促进农村单亲家庭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第一篇: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论文

农村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的研究

摘 要:教育对现代化建设所需各类人才培养并作用于“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国力增强”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家庭教育指导,不能不特别地关注单亲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儿童的出现,绝大多数是因父母婚姻破裂导致家庭解体造成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为此,我们提出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关键词:单亲儿童 农村教育 儿童心理

当今社会,婚姻不和、离异的家庭已越来越多。特别是农村,“单亲家庭”已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有的父母离婚或单方去世;有的父亲或母亲常年在外地打工或者经商等等原因造成近20%的农村孩子处于新单亲家庭状态,对这一特定群体加强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教育存在问题,引发社会人士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让更多的人来帮助单亲家庭子女,从生活和教育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

一、农村单亲家庭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单亲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农村单亲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单亲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农村单亲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4)心理障碍。数据显示农村单亲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5)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农村单亲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很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难以控制。

二、农村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的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农村单亲儿童教育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社会问题。

(1)政府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理好。

(2)学校。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农村单亲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3)社会。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农村单亲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农村单亲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还需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承担责任。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农村单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化建设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马晓燕. 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忽视问题及家庭政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8.

作者:郭兴春 王岩

第二篇: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研究

【摘 要】近年来,农村地区离婚率不断上升,农村单亲家庭的数量因此而变多。家庭的不完整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孩子身与心的健康发展不利。本文讨论了当前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内容以及成因,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促进农村单亲家庭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

作为比较特殊的边缘群体,农村单亲家庭数量在累计增加中,相对应的农村单亲孩子数量也上升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心理健康这一方面,不容乐观。由于未能得到及时的有效救助,农村物质条件匮乏已经不能满足精神需求,单亲家庭子女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多疑、内向、焦虑抑郁等,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有报复犯罪心理,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一、常见的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一)情感问题

1.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周遭环境单一以及闭塞,许多的单亲家庭子女很少会感受到城市的热闹与繁华,长期生活在比较枯燥压抑的环境中,家庭破碎引起的孤单失落感以及被抛弃的无力感并未有外界条件帮助孩子进行思想注意力的转移或者情绪的释放,相对于城市里的单亲家庭子女,他们的孤单失落和寂寞感会更重。此外,单亲家庭子女的敏感度比正常家庭要高,一方面父母一方的缺失让孩子们不能得到完整的关爱,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父母多选择外出打工,单亲家庭子女并未能时刻获得家人的关注和爱护,长此以往,父母爱的缺失累积,孩子会误以为父母并不关注他们的成长,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在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倾向于自闭。由于单亲家庭的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孩子的情绪会多变,并且在内心会与正常家庭的孩子进行比较,单亲家庭的子女容易自卑,可能会选择远离同学朋友,与同龄人或者长辈交流变少封闭内心导致自闭。由于农村落后的因素,有些单亲家庭的子女甚至会产生仇视、怨恨的不良心理,青少年的叛逆期会持续更长时间,这些都不利于农村孩子心理以及价值观的树立,对他们之后的人生有很大影响。

3.在正常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一般会感受到家庭团圆的幸福感,而在单亲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会缺失这一份特殊的感情,从而情绪消极,经常受不好的情绪影响,人际关系冷漠,可能会不信任人,认为自己孤立无援,对未来的人生会有恐懼和不安。

(二)行为以及性格的问题

不少农村孩子由于单亲家庭的影响在性格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父母离异家庭里,在父母亲尚未正式离婚的时候,家庭的争吵和冷战不断,孩子对此有恐惧心理,产生不安感,会开始怀疑父母的关爱,并且在长期争吵的环境下,孩子在遇事时会比正常的孩子胆小,社交往往会相对孤僻,孩子可能因为过多的争吵而感到烦躁,从而蛮横、放纵。除此之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是对自身角色定位的不断修正,对于角色的定位,很大部分是受到周边人物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在不健全的农村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由于环境的封闭,并未能接触到很多的人,因此更容易造成对自身角色定位的错误认识。

二、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长期地生活在农村单亲家庭里,农村孩子的生活以及教育都受到很大的影响。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比较特殊的家庭结构以及农村的封闭环境,孩子长期缺失父母一方甚至是双方的关注以及爱护,心理是较为消极的,情感的表达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都不能和正常家庭出生的孩子一样。第二,由于农村单亲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不好,单亲父母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照顾和关注孩子的生活,加上农村传统,多会采用粗暴的放养形式。此外家庭的拮据也困扰了尚未成年的孩子,容易有犯罪倾向。第三,单亲家庭的孩子长期以来只与父母其中一方一起生活,会不自觉地去模仿父母一方的行为和性格,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可能会缺乏一定的硬朗阳刚气质,无论对于将来成年后的生活还是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要适当地为农村单亲家庭子女解压

在一般正常的家庭里,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有用之才,但是并没有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而是采取鼓励式教育方法。而在农村单亲家庭里,不少父母由于从小自身条件不好,会将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更多地加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特别是在农村父母离婚以后,和孩子生活的一方会更多地将原本属于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投射在单亲孩子的身上,原本受单亲环境影响的孩子会承受更多的心理负担,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单亲家长应该尽量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尊重单亲子女的意愿,多聆听他们的心声,多关注单亲孩子的心理问题和与年纪不相匹配的心灵负担。应该适时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多和孩子相处,进行亲子游戏,外出旅游等活动,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二)关注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独立性培养

在农村地区的很多单亲家庭里,许多离异单亲父母亲觉得亏欠孩子,为了宽慰心灵,弥补自己的错误,往往会对自己的子女更加宠溺以及纵容,再加上不少单亲父母为了生计而转去外地工作,孩子长期会形成依赖爷爷奶奶的性格,因此,离异父母固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但同时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在平时生活里,不要一味地替孩子做决定或者为孩子打点一切生活琐事,而是应该在一旁指导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在孩子遇到麻烦和困难时,不要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给予孩子意见,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如何去解决好问题。

(三)关注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人格健康教育

每一个孩子的人格都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亲的角色应该是缺一不可的,并且是无可替代的,一般来说,缺少父亲教育的单亲孩子会形成偏向阴柔的性格,在生活中表现为懦弱怕事、多愁善感、心灵脆弱等。而缺失母亲教育和关爱的单亲孩子,就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偏向阳刚性格,单亲孩子偏向于冷漠孤僻,所以,农村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格外地关注自己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弥补情感缺失,消除由于一方关爱的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要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积极性质的引导,进行人格健康教育。例如,和男孩一起生活的母亲,要多放手让孩子面对困难,多独立承担责任,让孩子形成勇敢大胆果敢的小男子汉。父母应该消除单亲家庭带来的不良环境,给予单亲孩子阳光和快乐,让单亲孩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乐观开朗,有理想信念和抱负的大好青年。

四、结语

农村单亲家庭子女作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家庭的破碎给不少孩子留下心灵伤痕,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除了要保障孩子的生活之外,要多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父母要多从孩子角度出发,帮助孩子缓解心灵上的压力,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培养,要关注孩子性格的健全发展,最后需要社会各界都给予帮助。

注:本文为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ZX120)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广和,刘兴虎.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及辅导策略研究[J].情感读本,2019(11).

[2]董颖.浅谈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途径[J].新课程,2019(05).

[3]汪小岩.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及解決对策分析[J].科普童话,2019(03).

[4]周筱芬.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研究[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5]钢照日格, 段兴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其综合教育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责编 林 娟)

作者:仲燕

第三篇: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摘要:伴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逐步提高,现代越来越多的孩子处在单亲家庭。家庭结构的改变导致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使单亲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猜忌怀疑、胆小畏惧,不愿与人交往、嫉妒等成为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拦路虎”。调查表明要保证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作出努力。

关键词:单亲孩子;自卑心理;表征;形成原因

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传统的婚姻观念也经受着挑战。“离婚”似乎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及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已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子女的智力发展、情绪情感发展、心理健康、性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各方面的表现较差。离异家庭子女极易出现消极情绪、不良情感及心理健康问题。

笔者曾在岳阳市某小学六年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在自信心、与人交往方面要明显弱一些;而在猜忌心与嫉妒心方面的表现程度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严重得多。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的性格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差别。这说明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确实存在问题并且还比较严重。这种严重的性格缺陷就是自卑。那么,自卑具体有哪些表征?①缺乏主见,优柔寡断;②猜忌怀疑,畏惧胆怯;③不愿与人交往;④嫉妒。造成单亲儿童性格上的缺陷成因是什么呢?杜威说过:“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现代家庭教育的不健全、残缺性,大量的家庭无情地破碎在尚未成熟的孩子面前,尽管孩子的单亲母亲或父亲竭尽全力地去填补孩子缺少的父爱或母爱,但仍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一、家庭

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自卑心理的“罪魁祸首”。

1、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现在的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的心态,再加上离异或丧亲的痛苦经历让他们心境有所改变,总想在孩子的身上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中国的“爱迪生”,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会导致态度简单、粗暴和生硬。他们的教育方式的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体罚。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环境论中提到特别反对家长体罚孩子。他认为,体罚的使用建立了消极的联想。这样也势必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此外父母态度粗暴还反映在言语上。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受到心灵伤害的孩子自尊心被摧毁,自信心被打击。因此简单粗暴,不讲究方式方法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孤僻、胆小、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

2、放任自流。调查得知,很多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采取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年代是忙碌的年代,他们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尤其是在离异或丧亲后,家长得肩负起比原来更重的经济负担和压力。为事业而操劳,更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有少数单亲家庭由于婚姻的失败所带来的痛苦,使他们的身心无法投入到孩子的身上来,对孩子的管教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此外,有的家长离婚后,寻找新的伴侣,组建新的家庭,时间和精力无法集中到孩子的教育上来。这三类家长无疑对孩子的关心与照顾是不到位的,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过度溺爱。由于很多对父母离婚后,觉得有愧于自己的孩子,于是就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在子女身上。过分溺爱会使孩子在生活上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不懂得体谅、关心别人,当发现其他人比自己强时,嫉妒心极强。另外,让孩子过多地生活在家人的庇荫下,一旦到了外面,在公开场所他们就缺乏一种主动性,长此以往,行为上的“笨拙”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这样下去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怯生、交往能力差等,就会阻碍其性格健康发展。

4、缺乏沟通。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单亲儿童很少有与父母一起出去玩的机会,单亲家庭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跟自己的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当孩子感到孤单时,没有父母的陪伴;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更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精神慰藉;更有甚者,有的家长无端地限制孩子与另一方接触,人为的阻隔孩子与父亲或母亲的往来,更容易导致孩子的情感空白,扭曲孩子的心灵。诸如此类情况使这些孩子产生内心孤僻、忧郁、自卑的心理。

自卑心理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逐渐侵蚀孩子的心灵。父母要及时地多跟孩子架起沟通的桥梁,及时地让孩子感受你们给予的爱。家是温馨的港湾,尤其是对于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来说,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但是孩子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学校这个“大舞台”。因此除了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是否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校

教师对单亲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妥成为单亲孩子自卑心理发展的“催化剂”。

首先是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了解不够。要教育好学生,只有先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从实际出发。而现代教育中仍然存在因教师不了解情况而给学生带来伤害的事情。在做问卷调查时,我还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很多老师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班上有哪些同学是属于单亲家庭子女,更别谈及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单亲孩子的感受了。在老师不重视、不了解这些特殊家庭孩子情况下,自卑心理也就很容易萌芽并滋生了。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都会无意中伤害到这些需要关爱的孩子。

其次是缺少关怀与耐心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老师必备的美德。单亲家庭儿童,本身会因为家庭原因而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在学校的表现可能比较“木讷”,这时候,很多老师是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认为自己管不了,也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与闲心去管。可是,殊不知,老师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明白,单亲家庭的孩子受过伤害,比其他学生会敏感一些,也更脆弱一些,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改正从而取得进步。使其认识到面对自己所遇到的不幸,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

第三,缺乏应有的情感交流。著名的心理学家梅拉比在实验的基础上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语言+38%音调+55%情感”,可见情感交流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语言交流。搭起与学生的情感桥梁,多一点理解与尊重,多一点信任与支持,多一点表扬与鼓励,多一点温暖与体贴,用细腻的情感、恰当的分寸、亲切的语音语调,形成良好的氛围,从而消除师生间无形的高墙,开启单亲家庭孩子心灵之“锁”,解开单亲家庭学生心中的“结”。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个体只有彻底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完全的解放,潜在的才能才会被发挥出来。因此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这类学生参加班集体管理工作,给他们表现自己才能和本能的空间,这样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 魏运华.自尊的心理发展与教育[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何心展.小学生心理健康[J].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作者:许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华东理工大学毕业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