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2022-10-31

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体现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新课标的实施, 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创新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 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和现代化教学理论, 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不断学习, 尽快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新课标》的广泛实施, 在全新理念、方法的运用下, 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从“教师应该关注什么、教师如何设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反思。

1 教师应该关注什么

《新课标》要求教师首先是观念的变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即“探索+创新”。综观《新课标》其中心问题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作用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探究者。

(1)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情趣和兴趣, 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法, 努力构建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和手段的多元化, 既关心结果又关心过程的全新的数学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

(2) 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将发展分为:一般发展和大智慧的发展。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注重学生一般发展的同时, 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大智慧的发展, 突出表现为:学生情感的发展、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认识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发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教师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参与度达100%, 教学方式由“注入式”转为“启发式”;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 暴露学生的创新思维, 强调演示、猜测、探索、实验操作、质疑问难、独立见解、理解和表达等;要树立“学习观、教学观、学科观”。

(4) 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实践。教师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 以学生已有的、最基础最普遍的知识和生活知识导入新课, 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 教师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探究者。

2 教师如何设疑

所谓设疑, 就是把课堂内容中的重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 让学生去思考。古言道:“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 产生认知冲突,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 激“疑”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可设在以下几处。

(1) 新课的引入中设疑。引入新课时设疑, 创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思维活动。

(2)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异上设疑。通过设疑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沟通, 可揭示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 即将旧知识拓宽, 又可理解新知识的内涵。

(3) 教材重难点设疑。在教学过程中, 可由浅到深, 由易到难, 把疑问设在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 引导学生对知识重点或难点的关注, 带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 突破重难点, 近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课堂练习设疑。练习中设疑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 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进而从中反馈出的新信念及时得到调整, 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对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

(5) 在容易忽视的问题上设疑。一些学生在学习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满足于一知半解, 在解题时常常缺乏周密细致的思考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6) 下课前设疑。下课前设疑, 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 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因受到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中, 为进一步接纳新知识打下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适度的、巧妙的设疑, 可“钓”学生的“胃口”,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 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

古言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设疑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是引导学生发现智慧的引线, “导思”才是教学的目的, 是获得智慧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新课标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 不仅是一种告诉, 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因此, 巧妙的设疑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力, 增强听课的效果, 进而积极思维, 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1)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愿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教是外因, 学是内因, 教要通过学而起作用。

(2) 创造条件, 使学生积极思考。愿思考只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准备, 要启迪学生思维, 教师必须创造学生积极思考的条件——设疑、和谐氛围、多元活动。

(3) 以练为主, 让学生多思考。为了能使学生多思考, 教师就要改变以讲为主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练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4) 指导方法, 培养学生会思考。这是启迪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 要会思考就必须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

(5) 课内外结合, 引导学生广泛思考。教师要根据教材重难点、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实际, 精心设疑以激疑, 循循善诱以导思, 总结规律以教思, 从而通过思考更好地启迪学生的逆向、发散和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 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的。因此, 新的课堂教育教学, 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目标和共同的全面发展。

摘要: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体现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新一轮教学改革潮流的冲击下, 笔者就对中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从“教师应该关注什么、教师如何设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 [Z].1996, 5.

[2]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3] 课堂管理技巧和儿童学习指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11.

[4] 杨明全, 等.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欧·亨利短片小说幽默艺术分析下一篇:应用技术大学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