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灵魂对话的散文

2024-05-11

与灵魂对话的散文(精选9篇)

与灵魂对话的散文 第1篇

与灵魂对话的散文

很久了,我习惯于静谧的夜晚或宁静的空间,于是,我打马离开曾经朝夕相处的人群,搬到了新生的住所,以拒绝熟悉的眼神与一些不舍的召唤。

人生总是这样,走来走去,在不介意的跨越之间,跌落成殇,那些伤痕,或袒露、或遮掩、或聚积成一种深刻的思想,在内心深处永久地收藏。

来到异乡,在夜深人静之时,顿觉光阴一秒一秒地迈着匆忙的脚步,容不得我有太多的思考。斗转星移,又是一年初夏,默念过往老友,望着阳台外面那些昏昏暗暗的点点灯光,似乎继续着故乡那断断续续的哀怨与思念?

这段时光,我一个人呆在家里,整日紧闭门窗、拉好窗帘,关掉手机,一心一意地与灵魂对话,念及过去,畅想未来,静听悠悠梵音,我向荒芜了的心田祈祷、祈祷、再祈祷……

时至今日,来到新的住所,刚好渡过了整整一个春季。春天,花开了,而我,用我的静守,默默守望了一个花季以后,再侧耳聆听离去的脚步,一路飘洒的花瓣亦随风而去。

显然,我的眼前,春天已以疾风的速度走远,于是,沧桑便走进了泥泞,长满了孤独,忽然之间,便生末日之梦——我从地狱走来,又向地狱走去。此时此处,不算稚嫩的目光仍然读不懂一个生命的暗淡,我仍被一个血腥的岁月卷进了漂泊的风尘。

这段时间,我只想与灵魂相处,有时开朗、有时惆怅,很多时候都在想,人活着,也许就是为了很好的死亡,季节变迁,凋谢本是必然的规律。走过春、夏、秋、冬,尝过酸、甜、苦、辣,于枯荣交替中,感叹凋谢的悲壮之后,谁又不曾期待,生命的绚丽。

如果说生命的起点是小溪,那么青春的节拍便是大河、大江,蕴涵着希望的浪花,回归大海那便是一种完美的归属。

与灵魂对话,前世,我的黑暗,凸显夜幕中的孤独,白日里的迷茫,回落到记忆的河面,或是漂流,或是下沉,走过去,在人生的彼岸寻找,灵魂说,前面就是大海,我说不是,只是一道河,河有岸,而海无涯,我又说,等到世人都读懂了人生的涵义,再去看海吧。

昨夜,我又做了一个梦,再一次与灵魂相遇,静立于山峦的魂,只因一句不懂的密语,羞涩地闪躲在满山花开的草丛里。而窗前,弯月清照,千江碧透,梦幻中皆又是一派淋漓的`美丽。

我以深情的文字濯洗内心的羞愧,在卿月必经的路口,写下晨曦里钻石回答的千年不变的诺言。有一些文字,自此便镌刻在山峦的碧石上,亦流动在满山遍野的溪流中与青草的绿液里。

站在山巅,瞭望蓝色的天空,清澈、纯净、深邃。心有多远,梦有多长,每一朵白云,都谓之悠远。脚下的路,长满小草,一边前行,一边装入行囊,亦谓之挚爱、纯洁以及充满对新生命的期待与神往……

回到静夜,独自孤独地开放,此时我知,无法挽回的时光已经久远,一生沉浮,岁月的尽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夜色笼罩,灵魂便成了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的生命皆是鲜明的。此刻,我从沉睡中睁开了紧闭的双眼,布满狂想的思绪,也正诠释着生命的枝枝叶叶,模糊的天空亦渐渐清晰。

梦已醒来,不是叹息、不是怨恨、亦不想逃避,面朝大海,将岁月斑驳为一幅山清水秀的图画,翻译成一曲穿越时空的动人歌谣……

隔着云雾,数着涛声,我的心闪耀在千里万里之外。

眼下,夕阳西沉,落霞满天,这该是火焰一般的灵魂吧!

与灵魂对话的散文 第2篇

有因必有果,今日种种都是昨日埋下的因所造成的,即使自己觉得再委屈再无辜也怨不了别人,只能怪自己,怪自己做的还不够好,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错,所以如今的自认为的不公都不能说不公,我必须承受一切的屈辱与误解。

别人误会我那是我的错,而我误会了别人那更是我的错,而我犯的最大的错就是没有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我而是选择了坚持本心不让心中的那片净土消失殆尽,总认为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总认为大家还是像以前一样没有变,我们的世界依然是美好的。

这世上没有不变的事物,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真的应该好好想想这句话的深层意义了,以前我总是用辩证的方法论来看待这个观点而曾没从情感这一方面来看待这个观点。看待事物我们不应该只用辩证的方法而不考虑情感的因素,当然也不能只考虑情感因素而不辩证的看待问题,我们应该两者相结合。

当一个问题产生了,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推卸责任,把错归结于别人而看不到自己其实也要为此而负责。所以不管遇到了什么先从自身找原因吧,只有先找到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后才能更好的将事情解决好,也只有这样自己在接下来的决定或举措当中才能做到问心无愧。不管做什么事的时候,只要自己内心真能做到问心无愧了,那么自己都可以坦坦荡荡的面对一切,我问心无愧所以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不要把人想的太复杂也不要把人想的太简单,不要太看的起一个人也不要太看不起一个人,不要太高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不要太低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不要太高看自己也不要太低看自己。把人看的太复杂会让你逐渐失去自己的本性,把人想的太简单会让你产生质疑;太看得起一个人会让你失落,太看不起一个人会让你摔得很惨;太高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最终伤到的是自己,太低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伤到的是在乎你的人;高看自己会让你蒙蔽自己的双眼,低看自己会让你失去的更多。

一个人由出世到入世再由入世到出世这中间的艰辛只有真正做到了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个中的辛酸,其他的人看到的都只是它的片面性。自人类出现在这个宇宙中后,能真正经受住这样一个由出世到入世再由入世到出世的循环考验的人寥寥无几就可窥见一斑了。

人,大都活的太累。在这里我要说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而有的人甚至是身心俱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没有变的越来越幸福反而变得越来越累了。这时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啦?是啊,这是怎么啦,我也很想知道这是怎么啦?人啊,就是太过于计较,不知足,所以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累了。人为什么就不能把心放宽,少计较些,让自己活得轻松些幸福快乐些呢?

人生短短几十年,生命的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人,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把握这短短几十年的光阴,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它所应有的光茫呢?

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不要总是纠结于过往,过往的一切就让它随风飘逝。生命仍在继续,就让我们将自己所剩下的这些生命过得精精彩彩的吧!

在过去了的那段生命旅程里,让我清醒的意识到了自己存在哪些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之处,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了我想要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我在今后的生命旅程中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朝着心中的目标奋进,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的有意义。生而为人如果你的存在不能为这个社会带来一丝一毫的价值或你所带来的价值无法抵消你给这个社会带来的损害,亦或是你一味的只知道向这个社会索取而不知付出,那么你生而为人真的是一件很耻辱的事。

过去种种,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己我都还欠一声对不起。为了补偿过往,我只能在以后的有限生命里使自己活得更加的精彩,不再让自己将生命过多的耗费在一些无谓的人与事上面。

与灵魂对话的散文 第3篇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种特定的语境塑造了自身独特的诗学话语。我的油画《黄崖洞兵工厂》,是2015年7月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创作的。为此,我专门去了黄崖洞实地考察,当年仅有的一点遗迹、遗物和资料是我创作依据的全部。在这些遗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1940年8月由刘贵福设计、各分厂生产的马步枪了。在构思当中,我把马步枪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之所以在后来形成的构图中选择了一角,就想通过当年的一些物件与背景,诠释一种艰苦条件下打败日寇的信心与决心来启迪后人。开始画时,总是不时被画面灰色调带入当时的环境中,刻画得每一细节,都能感觉到是在诉说一段故事。“诉说一段故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当代的主题精神进入历史的过程。黄崖洞兵工厂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解放制造了大量的武器和炸药,而且锻炼出一大批优秀的军工人才。黄崖洞是英雄山,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是抗日救国的盾牌。黄崖洞工厂的创业和奋斗精神如太行之伟岸,似漳河之长远。

在思想凌驾于一切形式的多元化时代,不但各种艺术观念并存,艺术表达方式也已经打破了门类界限。回头看自己10多年来的绘画历程,曾长期痴迷于古典大师画面的精妙效果,曾求助于绘画材料的发现与掌握,也曾长期专注于研究现代大师的色彩与肌理,并无数次走入生活去写生。2012年,我创作了油画《尘封的记忆》,它原来是我读高研班时创作的草图,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完成。画的是很久以前兵工厂的一个车间,先生们从构思开始,一直辅导我至创作完成,让我很难在这文本的方寸之间表达清楚我内心的触动。就像在创作自己的题材一样,表达的却是一段历史,怎么重构这段“历史”,除了了解它的时代背景,然后就是精神性的把握,把自然界的东西变成艺术形态,中间需要一个类似化学反应的过程,即人的思想过程,而非简单复制。对景物的写生无疑是我找到的最好的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两幅作品,最初的构思、构图都是来自写生“痕迹”与“遗迹”。

如何把写生转化成艺术作品呢?对待写生当中真实场景中“物”,我们可全方位感受解读对象潜在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信息,在面对自然的“活体”所要赋予的情感意识的同时,还应该面对变化形态的“活体”(包括民族性、传统性和时代性)做出自我表达的机智。对这个过程的解读与呈现,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应该具备的。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对话的诗学,强调任何话语都是内在于历史环境中被架构出来,以产生一个“历史化”的批评策略。然而,新历史主义的策略仍然是侧重于“边缘化”的。研究者热衷于文化症候的研究,喜欢对诸如游记、札记、宫廷布置、衣饰、建筑,乃至政府建立的权力中心,权威展示的仪典,最高权力者的传记轶事感兴趣,并想透过这些权力者的表象去窥探权力运作的内在轨迹。这种将历史带进文学中,又将文学意识历史化的活动,是由历史到权力,由权威到诗人和文本中心位移。创作者们的作品中具有一种“文学性”或“诗性”,笔者想从历史话语的诗意内涵中重新思考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与历史真实可能性关系,认识“文学性”在历史构建中的作用和它对各学科各领域的渗透现象,由此寻求历史记忆建构的新纬度。其中我本人是带着诗性的写实语言入手,来丰富历史的研究对象,拓展历史研究的范围。因此,在诗性的语言自身的形式内,我们彼此都找到了自己那种用来分析不同思想、表现和解释模式的范畴。怀特的“元历史”理论特征就是将对历史的理解看作一种语言结构,只有通过这种语言结构才能把握历史的真实价值。这不仅使对话成为可能,更成为一种对话的“真实”。于是,为“作为整体”的人类提供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模式,从而为历史进程的“整体”提供一种“意义”并展示一种总方向,这也是“元历史”的根本目的所在。

历史的“遗迹”是一堆“素材”,面对素材的理解和连缀就使历史具有一种叙述话语结构,这一结构的深层内容是语言学的,借助这种语言文本,人们可以把握经过独特的解释过的历史。这种看法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理论”中也有所呈现。所以,在历史遗迹的创作者那里,解构历史的真实,致力于历史的重构及其合乎逻辑的选择,并不仅仅是其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建立在一定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的。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面对日益显出丧失文化批判的严峻性而走向实证、中庸、碎片和多元的种种迹象,这两幅作品寄托了笔者对精神价值重建的向往和历史意识的推进,这无疑会给正在“生成”的历史以启示。

创作中我选择最为明确直白的写实语言,来叙述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过程中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以及留下的痕迹与思考。历史毕竟是历史,没有办法重现,只能阐释“重构”历史。当然在重构的过程中,融入了对现实的许多思考,以史为鉴便是如此,这也便是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每一次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这种思考会加剧,也总会被带回到那段火红的年代,激发自己在寻找和涂抹过程中对现实的人文关照。创作过程即“重构”的过程,由实物到思想,再到画面的转化过程,将历史带入新的语境,如涅磐重生般再次登场亮相。“重构”历史是为了使其更加符合现实,更具有当代性,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

与灵魂对话的空间 第4篇

表面看起来,不是。因为有些人过着那么活色生香、热闹非凡的生活,怎么会孤独?但是,实际上,每一个灵魂都孤独,只不过有些人耐不住孤独或者根本就不敢面对这样的孤独,试图用色彩斑斓、声色犬马来掩盖它、填充它,借以忘掉它的存在。

面对人类本质的每个人都有的孤独,一个人需要安静的空间,去除所有繁杂琐碎附庸风雅的细节,在单纯的时空里,和自己的灵魂对话。这就是理查德?塞拉的所有作品给观者创造的,一个简单、原始、安静、独立、可以自己自由思考的空间。

2011年4月13日到8月28日,依旧游人如织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首次全面展示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以极少主义雕塑着称的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绘画作品。据说,这是大都会博物馆第一次举办这样先锋的极少主义绘画作品展,这也是理查德?塞拉的第一次绘画作品回顾展,所以,就这个展览本身,不管是对大都会来说,还是对理查德?塞拉来说,都是个极其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

展览首次全面展示了理查德?塞拉自1970年代以来,四十年间的绘画作品中的代表作。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理查德?塞拉的绘画作品,不只是他独立的艺术创作,也是和他的雕塑作品紧密相连的艺术探索。在这种艺术创作里呈现给观众的是艺术家探索物体的位置变化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也正是在这个空间的位移过程中,那些孤独的灵魂,似乎可以找到与之心灵切合之门,享受孤独的美妙……

展览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第一个展区展出的是理查德?塞拉70年代初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尚未完全脱离传统绘画的标准,画幅和绘画主体与传统绘画概念没有太大的区别,以线条和几何形状的色块为主。在塞拉看来,绘画,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用线条在纸上再现一个事物;绘画,是关于绘画这个动作本身,每一个动作都是独特的,都带有它的力度、它的方向、绘画者的心情和理念,每一个线条都包含着所有这些元素,成为一种基本的、原始的、自我的表达方式;他的简到极简的绘画,并不是想要否定和解构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本身,相反,他是试图在绘画最本质的动作和元素里面寻找对绘画的更直观解读。

1973年,他制作了一套14幅的用油墨滚筒做的画。每一幅画像一本翻开的书,尺幅和形状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油墨滚筒在左边和右边书页上滚动的次数,从左边14次右边0次,依次左边减少1次而右边增加1次,到最后一幅,是左边0次右边14次。这14幅画,在墙上依次排开,让观者体会这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从画幅中,你可以想见那一下一下的油墨滚筒滚动的过程。单调的、重复的画面,就像科学实验中的受控实验设计一样,保持所有其他条件不变,只留下一个变动的参数,让观察者可以体会到,那单独一个变动的参数,对实验的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查德?塞拉开始把他在雕塑中运用自如的重量和地心引力用在绘画中,开始制作大幅的、在空间上可以给观者以分割感和压迫感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些不再是镶在画框中的,而是直接订在展墙上,不再是墙上的观赏品,而成为墙壁和环境的一部分。理查德?塞拉认为,黑色不是一种颜色,黑色是一种物质,有重量,有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它给人以压迫感,改变它所占据的时空。《抽象的奴隶制》(Abstract Slavery)看起来是一幅巨大的占据整面墙的黑色长方形。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梯形。只有当你注意左右两边的四角相对于上下墙线的位置关系,你才会意识到那是个梯形。当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物体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感官印象,由于受到巨大空间的挤压产生了我们所无法察觉的偏差。《特拉瓦尔海滩》(Taraval Beach),则是一幅顶天立地的黑色幕布。这样大幅的作品,造成一种时空上的压迫感,观者每走近一步,都会对作品本身的质和量产生直观的观感变化。

转角进入第三个展区,一种政治色彩蓦然扑面而来。这些是理查德?塞拉1980年代的作品。理查德?塞拉的极少主义大型钢铁雕塑并不总是备受欢迎。1981年,他为纽约市联邦广场(Federal Plaza)所做的雕塑《倾斜的弧形》就被广场周围的政府员工所诟病,认为那个生锈的钢铁家伙丑陋无比,给穿行广场带来不便,强烈要求把它拆除。1989年3月15日,经过数年的法庭辩论之后,联邦政府的工人们将其锯成3块,扔到了垃圾堆。为抗议这种粗暴干涉艺术家创作和表述自由的政府行为,塞拉当年创作了三幅带有反击意味标题的画,每幅上油漆是如此厚重,让那黑色的色块,像一块巨大的黑色岩石。它们是《美国法院偏向政府》、《反对强制爱国主义》、《美国政府摧残艺术》。这三幅画,用同样的概念,都是两幅大小不同的黑色块,互相依存和牵制的关系。但是三幅画中,两个色块的尺寸比例、摆放角度、连接部位各不相同。

在塞拉1990年代的作品里,换个角度、换个位置关系,似乎是他常用的处理方法。他的重量和度量系列,就是通过变换两个大小相当的黑色色块之间的距离,给观者造成不一样的视觉效果。《高地重量》就是将一个竖立的黑色长方形画幅,旋转90度后变成横躺的黑色长方形画幅。和《抽象的奴隶制》一样,如果你不去查阅画幅尺寸的说明,很难判断出,其实这是两幅完全相同的画幅的不同角度。

展览最后是塞拉最近十几年的作品。在三十多年的探索以后,塞拉似乎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技法或某一种形式,他的作品更加富有灵动性和感染力。吸引你驻足凝视的《九月》和《黑色轨迹》像旋转的星系,黑色的漩涡似乎迸发出巨大的张力和引力……

让文明与灵魂对话演讲稿 第5篇

各位老师、同学们:

文明,对于许多人,是一种束缚,是被动的强迫性接受。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如何与周围人相处,如何礼貌待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流逝,也带走了童年的纯真,长大与成熟,我们的心灵是否依然洁净?“不许随地吐痰”“不许乱丢垃圾”“禁止喧哗”“禁止吸烟”……在明确的指令下,人的外在行为因制约而沿着文明的轨迹缓慢的运行着。

法国思想先驱伏尔泰论及的《被动的文明》一书就触到了人类缔造文明世界的尴尬与软肋:你看,“禁止吸烟”的标牌下不乏吞云吐雾之士,宣誓“文明公约”后仍有污言秽语之辞,校园内仍有“踏着草坪穿越广场”、“乱丢纸屑视无睹”的反文明现象。

其实陋习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从来都不缺乏,只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知晓文明的人却在践踏文明,这怎能不引起我们深沉的反思?

目光投向身边,当以作弊的方式完成《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卷时;升旗仪式上面对国旗神圣庄重,事后却将国旗摇上摇下;当部分学生面对受灾的川西表现出不屑的神情时,我们,将如何去抓握文明;我们,将如何去传,承文明?

“现象永不能替代真理去诠释未来”,爱因斯坦曾用这句话劝诫战后垮掉的一代,今天我们同样用这句话告诉坚守着文明阵线、从未以阴霾而忘却蓝天的同学们。只是我们更要理性的认识到:文明不仅仅是一条干净的街道那么简单,文明必须成为灵魂的需要,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文明从来都是人类最需要的。“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是学习、生活的根基,是健康成长的臂膀。倡导文明就在于让人们在文明中得到实惠,在陋习中吃到苦头,文明不会让我们变得木讷、贫穷,相反,只有文明存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世界才会更加有序、和谐与富强!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吗?一个晨练的青年,一边跑步锻炼身体,一边帮孩子拿下了不小心扔到了树上的羽毛球,还把路边的垃圾拾起放到了垃圾箱,还帮助一位费力上坡的老人推三轮车……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快乐了别人,自己也多了一分欣慰。一个让座的落魄者得到了洛克菲勒的百万美元馈赠,东山再起;一个弯腰捡起废纸的青年在落聘的情况下得到了重用的机会,创建了“美国福特公司”,现实中的故事正在很亲切的讲述着文明的普遍意义,也只有这种普遍的物质意义为人接受时,与灵魂的对话才成为继续的可能,文明的传承才真正具有可持续的意义。

没有人不渴望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只是一些愚氓之辈以陋习的方式来索取物质或丰富精神,愚之蠢也!何须如此,文明一样可以得到,尚不用背罄竹难书之罪名。美国的埃里克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粗暴无礼,是内心虚弱的人用来使自己显得貌似强大的手段。难道文明就不具有强大的力量?在汶川地震抢险的人民子弟兵,不仅是威武之师更是文明之师,他们不正是以强大的力量战胜这场空前的自然灾难吗?

所以,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很重要,清除陋习需要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做到生活节俭。当你想穿越绿化带走校园捷径的时候,当你看到鲜艳的花朵想摘下来据为己有的时候,当你想往绿油油的草坪上扔纸屑塑料袋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过小草也在对你诉说::我也是生命,请脚下留情!不要让纸屑污染了我的家!绿色象征生命,请珍惜生命吧!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停止你的一小步,校园文明一大步;绿色草坪,无须纸化点缀;让我们同蜜蜂、蝴蝶共享花香。让文明与灵魂对话,就是让我们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去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文明是否能带给我们这种需要。在这样的思考中,让文明成为我们内心天幕中的灿烂星空,照亮夜行的自己和他人,温暖黑暗中的一切草木和鸣虫!

文明之花需要我们去维护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五星红旗又一次冉冉升起的时候,你是否有一股新的冲动,是否有一个新的目标在心中涌起?你是否想到要将学校开展的“文明礼貌教育”活动推向一个高潮呢?

我们中华民族素来就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仅创造了灿烂文化,而且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更应具备礼仪修养,这不仅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文明礼貌不仅能给社会、他人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

走进校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环顾四周,洁净的校园一尘不染,整整齐齐,我们的身心也显得更加愉快。你能改掉出口成脏的坏习惯吗?否则,你会污染我们的校园,甚至对他人造成伤害;地面飞舞的纸片你能弯腰捡起吗?否则,大地会多了斑斑点点,失去色彩;废旧无用的垃圾你能投入箱子吗?否则,环境又被我们抹黑一笔;卫生值日时你能认真仔细,为环保尽一份微小的力吗?看到谁有不文明卫生习惯你能帮助他改正吗……

当我们骂人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骂走了自己的尊严和信念。

当我们打人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打走了自己的善良和人性。

当我们吐痰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吐走了自己的清洁和风度。

这些不良行为你曾经有过吗?如果有,那就让我们在国旗下暗暗下定决心,从今日起,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修养的中英文人。

当我们看到鸟儿都在梳理自己的羽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我们教室、宿舍、个人的卫生搞好呢?还有什么理由去破坏我们的环境呢?当我们看到动物们在严冬到来的时候紧紧的挨在一起用相互的体温御寒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搞好团结呢?还有什么理由动手打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呢?当许多动物都比我们文明的时候,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的我们不值得很好的反思吗?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现代社会中,“文明”二字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与文明交谈,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做文明的学生,做“文明示范生”,需要大家有明确的目标:

用我们的口,礼貌地问好、打招呼,管住我们的口,不吵闹,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

用我们的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

用我们轻轻的脚步,营造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管住我们的脚,不横冲直撞,不踢墙壁和不锈钢防护栏。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一定能够做到,那么,遥望明天,我们仿佛看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我们的校园更洁净了。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去祝愿,祝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也祝愿我们的国家一直繁荣。

谢谢大家!

共创文明有序的环境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我们共同创造文明有序的环境。时光的隧道已经进入四月,在四月里,我们全体同学更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用心呵护我们的校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创造我们美好的校园环境。时时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事事不忘自己是美丽可爱的育红小学的一员。

人生因什么而出色?答案很多,但有一个答案一定正确、合理——人生因文明而出色。文明是一种进步,是思想的科学,行为的端正,习惯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品质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文明是离别昨日的无知和粗俗,是自觉的控制,是人性的战胜。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讲礼貌的人,他礼貌用语在嘴边,懂得象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有着良好习惯的人,他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卫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当你的小脚要踩下的时候,低头看看脚下是不是刚要发芽的小草,是草坪赶紧缩回。如今正是小草发芽长叶的时光,踩坏了小草,就踩坏了我们美丽的校园。当你的小手要攀折花叶的时候,你要想到我们美丽的校园就是靠这些红花绿叶装扮,你摘走了,别人欣赏什么呢?

当你拿着水果,边走边吃时,是否想起我手中的果皮、包装袋应该放在哪里呢?是随手一扔,让果皮四处开花呢?还是攥在手中,把它放到该放的地方呢?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他会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懂得感恩……文明缔造和谐。育红小学的校园会因为你、我的文明而更加美好。

与灵魂对话的散文 第6篇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站在波涛滚滚的黄河岸边,望着眼前奔流不止的滔滔江水,不禁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这句话至今仍然启迪着我们,让我们知道了时间的珍贵性。

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如此宝贵,只有把握好时间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鲁迅曾经说过:“浪费时间就等于慢性自杀。”是啊!在你浪费时间的同时,你的生命就在不停的消耗。我们虽然不能组织生命的消逝,但是我们可以好好利用每一分每一秒,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从古至今,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肯让时间白白的浪费掉。

鲁迅还说过:“节省时间,也就是是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为世界做出写出的贡献。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时间观念,他懂的如何更好的利用时间,珍惜时间。

爱迪生从小就孜孜不倦地学习,在他79岁的时候,他对一位客人说:“我已经135岁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爱迪生每天都要工作18个消逝以上,这难道不是他延长自己的生命吗、我们应该和爱迪生一样,珍惜时间。

时间在悄无声息的流走。朱自清先生说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但时间去了永远也回不来了。每一秒都在飞速流走,走在青草上,飞在空气中······时间一去不复返,看着真有一些心痛。想起吃饭的时候,时间从我的饭碗中流走;洗脸的时候,时间从流水中飞去;休息睡觉的时候,他便大步大步的从你身上跨过,从你脚边飞去。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眼前,正是万物复苏、风和日力的春天,同学们,让我们把握好时间,时间就是生命,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吧!国旗下的讲话:让文明与灵魂对话

各位老师、同学们:

文明,对于许多人,是一种束缚,是被动的强迫性接受。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如何与周围人相处,如何礼貌待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流逝,也带走了童年的纯真,长大与成熟,我们的心灵是否依然洁净?“不许随地吐痰”“不许乱丢垃圾”“禁止喧哗”“禁止吸烟”……在明确的指令下,人的外在行为因制约而沿着文明的轨迹缓慢的运行着。

法国思想先驱伏尔泰论及的《被动的文明》一书就触到了人类缔造文明世界的尴尬与软肋:你看,“禁止吸烟”的标牌下不乏吞云吐雾之士,宣誓“文明公约”后仍有污言秽语之辞,校园内仍有“踏着草坪穿越广场”、“乱丢纸屑视无睹”的反文明现象。

其实陋习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从来都不缺乏,只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知晓文明的人却在践踏文明,这怎能不引起我们深沉的反思?

目光投向身边,当以作弊的方式完成《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卷时;升旗仪式上面对国旗神圣庄重,事后却将国旗摇上摇下;当部分学生面对受灾的川西表现出不屑的神情时,我们,将如何去抓握文明;我们,将如何去传,承文明?

“现象永不能替代真理去诠释未来”,爱因斯坦曾用这句话劝诫战后垮掉的一代,今天我们同样用这句话告诉坚守着文明阵线、从未以阴霾而忘却蓝天的同学们。只是我们更要理性的认识到:文明不仅仅是一条干净的街道那么简单,文明必须成为灵魂的需要,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文明从来都是人类最需要的。“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是学习、生活的根基,是健康成长的臂膀。倡导文明就在于让人们在文明中得到实惠,在陋习中吃到苦头,文明不会让我们变得木讷、贫穷,相反,只有文明存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世界才会更加有序、和谐与富强!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吗?一个晨练的青年,一边跑步锻炼身体,一边帮孩子拿下了不小心扔到了树上的羽毛球,还把路边的垃圾拾起放到了垃圾箱,还帮助一位费力上坡的老人推三轮车……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快乐了别人,自己也多了一分欣慰。一个让座的落魄者得到了洛克菲勒的百万美元馈赠,东山再起;一个弯腰捡起废纸的青年在落聘的情况下得到了重用的机会,创建了“美国福特公司”,现实中的故事正在很亲 切的讲述着文明的普遍意义,也只有这种普遍的物质意义为人接受时,与灵魂的对话才成为继续的可能,文明的传承才真正具有可持续的意义。

没有人不渴望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只是一些愚氓之辈以陋习的方式来索取物质或丰富精神,愚之蠢也!何须如此,文明一样可以得到,尚不用背罄竹难书之罪名。美国的埃里克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粗暴无礼,是内心虚弱的人用来使自己显得貌似强大的手段。难道文明就不具有强大的力量?在汶川地震抢险的人民子弟兵,不仅是威武之师更是文明之师,他们不正是以强大的力量战胜这场空前的自然灾难吗?

所以,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很重要,清除陋习需要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做到生活节俭。当你想穿越绿化带走校园捷径的时候,当你看到鲜艳的花朵想摘下来据为己有的时候,当你想往绿油油的草坪上扔纸屑塑料袋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过小草也在对你诉说:我也是生命,请脚下留情!不要让纸屑污染了我的家!绿色象征生命,请珍惜生命吧!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停止你的一小步,校园文明一大步;绿色草坪,无须纸化点缀;让我们同蜜蜂、蝴蝶共享花香。

写字与灵魂的交流散文 第7篇

有时候,总会有太多的情绪似乎毫无来由,却又找不到出口。那就不如让它们在指尖酝酿成诗一样的篇章,然后挥毫泼墨,或渲染或抒发,让文字来稀释它,让文字来纪念它。

只有在写字时,才想起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细腻敏感的女孩;只有在写字时,才能调动和唤回我所有的感知细胞;也只有在写字时,才让我感觉自己不止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女子,原来我依然保有细腻敏感的一面。

写字是自己和自己的交流,也是自己与他人的对话。我在写,你在看,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一切都悄无声息,一切都那么美好。

爱上了写字的那一刻,也终于为这颗飘来浮去的心找到了一个栖息地,从此它将不会再在空中晃晃荡荡,无处安放;爱上了写字的那一刻,也为自己的过去找到了一个住所,所有的来路从此也都变得有迹可循。

每当写字时,平日里被日常生活琐事所淹没的自己总能够获得片刻的解脱,大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那字里行间潺潺而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无声的汉字,更是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声音。

是文字让那些杂乱无章,影影绰绰的思绪不再只是隐秘于内心的一个角落;是文字让其可以流于笔端,生成篇章,见到光明;是文字,让那些想了解我们的人可以从中寻觅踪迹;也是文字让我们的思想插上了传播的翅膀,飞向更多同样热爱文字的人心中。

爱上了文字的那一刻,我已开始了与生活中所有的不尽如意和解,开始了与自己的和解。也是自那一刻起,我眼中心中的世界愈来愈辽阔广大。

因为,脚步丈量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愿我们都可以用文字解忧消愁;愿我们都可以用文字实现心与心的零距离交流;愿激励我的也可以激励你,温暖我的也可以温暖你。

与灵魂对话的散文 第8篇

在小说The Chaser中, 年轻人艾伦造访卖药老人, 试图为他危机重重的婚姻寻求一剂良方, 然而, 胆小的艾伦真的走出了自己的房门么?故事中的对话很有可能是艾伦与自己的对话, 在这场对话中, 艾伦的灵魂 (anima) 和老人——他心中的暗影 (shadow) 的化身——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荣格的个性化 (Individuation) 理论中, 他的一大贡献是发现了:“暗影, 人格面具和灵魂是人类心理的组成部分。” (Guerin, 2004:181) 老人是艾伦暗影的投射, 这种投射还进一步表现在“爱情药水” (love potion) 和“灵魂清洁剂” (life cleaner) 反映出的艾伦对于婚姻不成熟的想法中。个性化 (Individuation) 失败的标志是无法把不成熟的想法转换成一个能够良好运作的整体, 从而未能形成自我, 这些潜意识中的想法转而投射到了一些物体和人身上。年轻的艾伦还处于自我的形成阶段, 很多想法都不成熟, 这些想法投射在了老人的话中, 也投射在了爱情药水和灵魂清洁剂这两个物体上。

2 暗影的投射物——灵魂清洁剂

小说一开始, 当艾伦推门进入老人的店铺后, 老人就叫出了艾伦的名字, 尽管艾伦可能是老客户介绍而来, 可是这一情节安排还是让人不禁怀疑老人就是艾伦内心深处暗影的化身, 因此才知道他是谁, 想要什么。接着, 老人开始向艾伦施展推销策略, 他并未首先就拿出艾伦想要的爱情魔药, 而是煞费心机地介绍了一种可怕的药水——灵魂清洁剂, 与其说是清洁剂, 还不如说是致命毒药。以这样一种可怕的药水作为噱头, 足以吓走这样一位胆小的年轻人,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艾伦是在脑中开始了和暗影的对话, 这个暗影就如同《浮士德》中的恶魔梅非斯特, 和代表人类良知的灵魂 (anima) 开始了对战。“卡尔·荣格心理学上的阴影概念包括不被社会所认同的观念、欲望、情绪”。 (周莉、胡向华, 2011) 根据后文的透露, 年轻的艾伦夫妇可能是一对新婚夫妇, 还不知道如何处理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和危机。面对妻子戴安娜对舞会的沉迷, 艾伦感到束手无策, 这样的一种无助感和消极的态度投射在了毒药上, 他很有可能在思考一些很极端的方式来逃避问题。“梅非斯特在心理学的意义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是‘死亡本能’, 用弗洛姆的术语是破坏性冲动, 梅非斯特的破坏性冲动其实是人类阴暗面的象征。” (陈金星, 2008) 在描述这种毒药时, 老人说它像水一样无色无味, 加在咖啡、酒等饮料里很不容易被发现。这种描述可能意味着艾伦的潜意识中想用对妻子的谋杀来结束自己的烦恼, 正如作者约翰·克里尔在他的很多小说情节里描写的那样, 一位丈夫面对出轨的妻子只能想到用谋杀来解决所谓的问题。然而, 也有另外一个可能性, 无助的艾伦可能想要了结自己的生命, 以此逃避婚姻和个人面临的问题。艾伦内心中暗影的死亡想法诱惑着他, 死亡也的确可以终止生命, 可是问题依然存在, 更何况生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条件。经过这样的思考后, 艾伦对老人推销的毒药坚决地说“不”, 似乎表明在这场灵魂和暗影的搏斗中, 灵魂暂时占了上风, 可是暗影却并不会就此罢休。

3 暗影的投射物——爱情药水

随着剧情的发展, 老人开始了推销的重点——爱情药水, 艾伦似乎暂时抛弃了死亡的想法, 转而寻求借助外部力量来挽救婚姻并重新赢得妻子的爱, 爱情药水就是这一想法的投射物。在他的婚姻问题中, 经济困难是其中之一。老人说:“来买爱情药水的年轻人很少能有五千美元, 否则他们也不需要这玩意儿了。” (张在新, 2011) 便宜的爱情药水折射出艾伦微弱的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幼稚的想法:有了金钱就一定能拥有爱情。年轻的艾伦可能只拥有一份微薄的收入, 妻子频繁地去派对可能忽略了他的感受, 廉价的爱情药水是艾伦把妻子对他的忽视归结为经济原因这一想法的投射。假如艾伦有能力买五千美元一瓶的药水, 他就一定不需要爱情药水了么?他的婚姻问题仅仅因为经济条件的好转就能够得到解决么?爱情药水正是艾伦心中的暗影对这些幼稚和不切实际想法的投射。当听到药水如此廉价时, 他很高兴, 这时他的灵魂似乎开始了妥协与退让, 暗影于是进一步施展诱惑的法术。老人进一步解释了爱情药水的功效。首先, 他借由“冲动”一词, 隐晦地承诺其在性方面的功效是“非常持久”的。爱情药水的这一功效体现了艾伦内心的焦虑, 这不仅是性方面的, 更隐喻了他在处理婚姻问题, 及经营这段婚姻时的笨拙和无能。其次, 老人抛出了更有诱惑力的功效, 即精神方面的依赖, 当戴安娜喝下爱情药水后, 就会对丈夫百依百顺, 并且时刻依赖着丈夫。在这种特性中, 艾伦的暗影将其对妻子的依赖, 及想获得妻子全心全意的依赖这一想法, 投射在了爱情魔药的精神功效上:魔药会使妻子“崇拜”他, 为他吃醋, 他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兴趣”等等。这些想法再次暴露了艾伦的不成熟, 因为让人窒息的爱和依赖只会束缚双方的自我发展和成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戴安娜频繁地参加舞会, 也表明她心中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在这种狂欢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焦点和中心, 不会变成他人的附属品而受制约或者失去自我。在艾伦的婚姻中, 双方都需要一些距离和独立的空间来使自己成长, 毕竟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艾伦还很年轻, 爱情药水所折射出的暗影对爱的理解, 表现为对他人的完全占有。文章中几乎没有提到有关戴安娜出轨的任何事件, 只提了一句她经常参加舞会。这种完全占有的爱, 不仅是对戴安娜的束缚, 更对艾伦的内心造成了负面影响。我们可以推测艾伦在戴安娜去参加舞会的时间里会怎样地浮想联翩, 甚至仅仅当她出门时, 艾伦也会担心得不得了。如果说, 艾伦想让戴安娜成为“屋中的天使”, 他自己就想当一位天使的看守者, 寸步不离地看守, 在埋葬他人自由的时候, 也埋葬了自己的自由。

4 个性化的暂时失败

在这场暗影与灵魂的较量中, 暗影暂时占了上风, 这也意味着艾伦在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后, 选择了借外部力量来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 也表明他的个性化在此时是失败的。“个性化是荣格理论的核心概念, 指人们对心理的几个基本原型——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马斯、自性——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最终达到和谐的过程” (尹梦莉, 2011) 。个性化失败的标志是无法把不成熟的想法转换成一个能够良好运作的整体, 从而未能形成自我, 这些潜意识中的想法转而投射到了一些物体和人身上。年轻的艾伦还处于自我形成的阶段, 暗影中展现的用爱情药水和灵魂清洁剂来处理婚姻和个人问题的想法, 是其个性化失败的标志。在这场暗影与灵魂的对话中, 最终暗影还是吞噬了灵魂。

结尾处老人的一句“再见”, 可理解为这场较量也许还会继续, 艾伦有一天也许会正确处理婚姻问题。另一方面, 老人一再暗示艾伦也许有一天会回来买“灵魂清洁剂”, 从这点上看, 艾伦的暗影依然投射出一种消极的态度, 也许艾伦自己在潜意识中也认为爱情魔药代表的外部力量是收效甚微的。

参考文献

[1]Guerin.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2]陈金星.《浮士德》之原型批评[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8) .

[3]尹梦莉.个性化的失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道连格雷的画像》[MA].北京交通大学, 2001.

[4]周莉, 胡向华.人格面具与阴影——安德森《小城畸人》心理探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 (1) .

灵魂与文学的对话 第9篇

关键词:咸济酒话;审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16-01

弗·杰姆逊认为:“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在这个时代,一直以文化精英身份出现的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新的格局。在书籍的世界里,不分高低,人人平等,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一种意见发表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是一个在书籍的世界里建立的“乌托邦”。

一、李志强的文学作品分析

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擅于洞穿社会世相,揭示隐匿在其中的善恶真伪本源的观察家。这样的作家精于对具体对象审视甄别、客观升华,并借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达到针砭时弊、善化于人、开启光明、弘扬正气的社会效果。对于作家而言,观察之益不仅为创作所求,更为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我国古代理论家有这样的论述:“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猿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当然,这样的感触非麻木的市井看客所能悟,需要有思想有准备的人带着灵魂上路,才能触动灵魂深处最柔软、也最能感化至深的东西。

二、《咸济酒话》的灵魂深处

作品就是作者的真实内心,认识作者就要从作品中去寻找。

李志强的散文集以《咸济酒话》为题是作者想借文“济贫”,借文“提性”:“济”,则劫富济贫,济的是日益下沉的灵魂,抨击低俗,提升人性。“酒”,则色泽清冽,而味之醇香,品之绵长。该书从感悟人性、人情,感触文化入手,立足平常事,借以平实无华的语言,触动我们的心灵,轻轻濯去污垢,让我们在绵绵的回味中湿润温馨。不管人性篇也好,人情篇也罢,都是凉中有热,热中有凉,凉热合流,荡涤灵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实,岂止是寸心知?我们所有的读者,每一颗心都知道,从文字开始,是生命又一次历程。

一位优秀的作家,是一位擅长洞穿社会世相,揭示隐匿在其中的善恶真伪本源的观察家。《走出重围》一文,洗发店的仗义,惹来抱怨,才晓得“英雄”难做,补习班外,妇女的吼骂,由此揭示出一幅“人性图”,人既具有“真诚、大义、勇敢”的美丽人性,也具有“你争我杀,弱肉强食”的原始兽性,还具有“善良、怜悯”的慈爱神性。人看自己,就是尘埃——我身卑微,更应心向天空,将目光投向浩瀚与深邃,与无限存在的永恒相对接,借宇宙的慧光,看清我们自身,和我们回去的路。《侃侃身边的联谊会》一文,谈到狮山同乡会,战友联谊会,诸如此类的没有情感作纽带的联谊活动,其实就成了没有内容的空壳,剩下的只有推杯换盏的热闹,与烟花升腾的排场。文则达心,文则通性,该文就入木三分得抨击了虚伪、世俗利益。生命历程谁也无法改写,但却可以性情对视,灵魂相约。《气枪下的文明》一文,那看门老头着实可敬又可怜,日夜辛勤可垃圾照旧,更可悲的是换了个看门的壮汉用气枪却保洁干净,震撼我们的:文明就这样怯懦,竟要用野蛮来维护!可用野蛮来维护的文明还叫文明吗?《镜子的意义》借东西方两老总对慈善的举措,而抨击根植在我们心中的奴性文化,为了爱,我们要借镜子的反光,看清附着在身上的尘垢与肿瘤。尽管这种反光使人尴尬,甚至刺眼,但却是促进我们自爱自强的光芒。

三、结语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

宗教和艺术都是对现实的精神超越,用王国维的话说,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超脱空灵,不食人间烟火与超凡脱俗成为艺术家的追求。艺术的无限是构建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歌颂、对人生的赞美和讴歌,而在联结点上,宗教和审美的境界相通。禅宗任情合道的最高人生境界,道家的与造物者游,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真人境界,都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面对被商品异化的社会,现代主义艺术曾用荒诞、丑怪、变形的方式来与现实世界对抗,用否定性的姿态来对抗现实的物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希望通过包括美学和文化在内的批判,“从异化、拜物教化的现实力量中产生出一种解放的、非拜物教化的意识。”现代主义营造的精英气息和贵族主义被消费主义的大潮冲垮,艺术最终失去了现代主义的反抗性而与商业结成了同盟,被纳入了商品生产的逻辑机制之中,成为拜物教的附庸。当代审美文化中所面对的环境是社会经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艺术与经济已经携手合作。

李志强老师,精于对具体对象审视甄别、客观升华,并借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达到针砭时弊,善化于人,开启光明,弘扬正气的社会效果。我国古代理论家会这样论述:“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猿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当然,这样的感触非麻木的市井看客所能悟,需要有思想有准备的人带着灵魂写作,才能触动灵魂深处最柔软,也最能感化至深的东西,李志强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带着灵魂去感悟生活触碰心灵的作家,他的作品注入了一种活的灵魂,带给我们读者震撼和共鸣。

参考文献:

[1]姚文放.审美文化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3]梁慧卿.“精神内涵——文学作品的灵魂”[J].贵州:山花,2011(8)

上一篇:教师节爆笑短信下一篇:11.11单身相亲派对活动方案